【圣丹斯电影节2019:香港观影】变形金刚男希亚·拉博夫(Shia LaBeouf)的半自传故事,天才童星Noah Jupe和近年来人气急升演员Lucas Hedges分别饰演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而他本人则扮演自己的猥琐鲁蛇老爸。
如果对这位男演员不熟悉的话,权且当作是一个虚构的电影童星成长故事来看也丝毫不差。
影片采用过去与现在两段时空交叠叙事,真实细腻地还原出这位童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父亲的肉体与精神虐待,在痛苦残忍的自我剖析过程中最终完成与父亲的和解。
开头的几段在片场拍摄的情节引出剧中主角的身份,炮制出混淆戏剧与现实的趣味。
观众对演员这种生活感到好奇有趣,而剧中主角则对这种生活感到无奈与煎熬,尤其是要肩负起赚钱养废柴老爸的责任就更加心酸。
有一段展现童年时期的主角演绎与剧中父亲在餐桌上听到父亲关爱自己的暖心对话时,感动落泪的情节;而事实上他在等现实中的父亲这句话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听到,这种落泪的表情你可以理解为他的演技,同样也可以说是他的真实感触。
剧本中较多好莱坞套路,希亚·拉博夫初次担任编剧,没有太多花哨的技巧,不过胜在情感真挚,特别是天才小演员Noah Jupe的表演,让人看得心碎欲裂。
父子两人在汽车旅馆的情节跟前两年的《佛罗里达乐园》极度相似,两部影片都是讲述一个不负责的家长而导致小孩无法健康成长的悲剧。
透过这部影片,希亚·拉博夫或许可以让影迷透彻地理解他之前怪异的行为举止,以及劣迹斑斑的口碑,同时他也透过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广大家长提醒要珍惜爱护孩子。
他没有企图洗白自己,将所有责任一味推卸给父亲,他在剧中演绎的父亲这个人物相当客观立体,具有人性化,毕竟人非圣人,都会有缺点,而且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
此前一直拍摄纪录片的女导演首次执导这部剧情片,提炼了不少纪录片的精湛手法,营造出如梦似幻却又直击人心的动情时刻,令这部融合纪实与虚构的影片展现出最准确的观察角度。
每个人本应是可爱的小孩,不要为了苦痛放弃自己可爱。
尤佩小卷发真可爱,可惜有一个混蛋父亲,喜怒无常、偏执疯狂,拒绝与儿子的情感,又不断PUA儿子、贬低母亲,让儿子离不开自己。
或许父亲的不安、狂躁和暴力,归因于他的更混蛋的父亲(爷爷)和糟糕的家庭,让他生命和情感遭受缺失和痛苦,或许他也想要当一个好父亲,但他并没有掌握适当的方法,反而在自卑和恐惧中走向更坏的结果。
所幸的是,儿子虽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但他还是努力做出改变,同过去和解,改除恶习,学习如何自我完善。
社会化最初和最重要的群体和场所就是家庭,生命早期在家庭中建构而成,而社会化中越早的部分持久力越强对个人的决定性也强。
所以有原生家庭的说法,但这往往是将自己的当下的所有问题归咎于父母的不良习惯或错误教育方式,这并不适当。
家庭对人的影响不仅在于父母和其他长辈,还有社会环境、同辈群体和个人境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且个人随着成长是逐步脱离原初家庭影响的,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自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位置,可以说从统计学上来说,自致因素是主导个人生命历程的主要因素。
更何况一味埋怨也已成为定局的过去毫无意义,若要改变命运的惯性,还要靠从此刻出发的切实的努力。
个人的所有回忆就是个人的全部历史,那些时不时翻涌上来的过去就是让我之所以为我的深层记忆,那些或好或坏的、或故意或意外的、不加选择的记忆共同塑造了个人的底色,过去已然发生,回忆无法遗忘,但当下可以改变,未来可以重写。
一部揭露演员早年生活的自传体电影。
自传正在流行。
《痛苦与荣耀》,《纪念品》,现在是《宝贝男孩》:所有这些都是关于帮助塑造成年人生活的年轻的折磨和创伤。
希亚·拉博夫正在成为好莱坞最有天赋的叛逆天才。
他脱光了衣服。
他在拉斯·冯·提尔的《色情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美国甜心》中表现得游刃有余。
现在,在自编的《宝贝男孩》中,他重新演绎了自己的童年。
拉博夫不演自己,甚至20多岁的“奥蒂斯”(《被抹去的男孩》中的卢卡斯·赫奇斯饰)也没有,他在加州康复中心的大量闪回构成了叙事。
他扮演奥蒂斯/希亚的虐待父亲,一个有前科的罪犯和曾经的牛仔小丑,被他自己的儿子雇佣来陪伴他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童星。
拉博夫和英国男演员诺亚·朱佩在美国电影中成为固定搭档(《奇迹》、《寂静之地》),这对爱恨交加的二人组表现得非常出色。
“爸爸老板”桑尼,但是桑尼的工资让爸爸活了下来,继续工作。
爸爸不会打电话给疏远的妈妈(从未见过),所以桑尼以演员的表现力,通过传递双方的谈话来扮演电话的角色。
这是一部狂躁的悲喜剧,由阿尔玛·哈勒执导。
这里有争斗和大喊大叫,有眼泪,也有和平条约的尝试。
当父亲殴打这位温文尔雅的导师时,奥蒂斯抗议地喊道:“你是性犯罪者,他是联邦雇员。
”(我们认为,所谓的“性侵犯”,或者说唯一被提及的,是把一个女孩从行驶中的汽车上推下来。
)作为演员、编剧和自画像家,拉博夫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瞄得很准。
这是一个无情的故事,对富于机智、同情和洞察力的观众有着电影般的仁慈。
By:Danny Leigh
作者: Eric Kohn译文首发于《虹膜》《宝贝男孩》是希亚·拉博夫担任编剧的一部半自传性电影。
这部影片关于他备受困扰的少年时代,以及在施虐父亲的魔爪下艰难度过青春期——父亲这一性格丰满的角色由拉博夫自己饰演,有着令人不安的大男子气概,但这只是电影里些许的错位和巧合之一。
《宝贝男孩》是表现主义纪录片导演阿尔玛·哈勒的剧情片首秀,影片得益于她敏锐的观察力,即使是将真实生活中的创伤转化为传统的叙事情节。
然而,纵然《宝贝男孩》选取了传统的伤痛童年式的叙事结构,它仍然在第一个镜头就表达了更深的解读意味:2005年的希亚·拉博夫——片中角色更名为奥蒂斯(卢卡斯·赫奇斯 饰)——在一部好莱坞大制作中拍摄一些爆炸特效的戏,这部戏想当然就是《变形金刚》。
一组密集的蒙太奇中,我们看到奥蒂斯的行程爆满,沉溺于喝酒和搭讪,整个过程他一言未发,然后就发生了事故、被扭送进警察局、进行康复治疗。
此时,治疗师劳拉·圣吉亚科莫敦促他回顾自己的往昔,影片的闪回就此开始:回到1995年,青春期前的奥蒂斯(诺亚·尤佩 饰)发现自己正处在另一个看似虚幻的片场,而被遗弃孩子的形象告诉我们,这部戏只能是《史蒂芬一家》。
从这里开始,《宝贝男孩》进入了双线时空的叙事,两者之间由拉博夫父亲串联(影片中的名字是詹姆斯,实际生活中的名字应该是杰弗里),潦倒的父亲推使着拉博夫艰难度过一系列的糟糕决定,并由此导致了拉博夫崎岖的生活轨迹。
随后,被诊断为创伤后压力综合征,20岁左右的奥蒂斯开始诉诸回忆,以弄明白自己破碎的家庭。
虽然赫奇斯赋予了这个人物躲躲闪闪的眼神和时刻会爆发的脾气,但影片的大部分戏份都属于更为年轻的奥蒂斯。
幸运的是,尤佩是整部电影的闪光点,他曾在《寂静之地》中有过惊艳的表现,此次在《宝贝男孩》中可以说是爆发了小宇宙,很好地塑造了一个易怒且自信的男孩形象,一直受到父亲暴戾行为的影响。
尤佩细微的变化与拉博夫夸张的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带着假发套、长发及肩、侧须杂生、腆着啤酒肚——然而,带着鼻音的南方口音让人有些难以接受,不论他跟真实人物有多接近。
不过,拉博夫略显夸张的表演渐入佳境,我们得以通过一系列事件更全面地认识詹姆斯:一位性犯罪者、越战退伍老兵、跟老婆离婚、贩毒,詹姆斯几乎符合「二流子父亲」形象的每一条特质。
唯一取材自真实生活却不引人反感的一点是,他以当小丑为生。
接下来的情节有很多程式化的桥段,一个比一个笨拙:重复提示詹姆斯拒绝牵住儿子的手;奥蒂斯和汽车旅馆社区的邻家姐姐的温暖关系(小枝女孩 饰),这也是他生活中唯一的一丁点儿温暖;在廉价商店进行的康复会议的心理分析,都或多或少呈现了处女作剧本的生涩。
拉博夫的自我剖析太过直白,用了太多自我反省。
「我是一个自卑的成年人!
」赫奇斯早早宣称。
幸运的是,在这些场景的递进下,更早的桥段给了我们一个饶有兴味的基础,去发掘拉博夫面临的各种正当挑战,以及一个彻头彻尾的面子工程。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才华横溢的导演:哈勒的视觉风格在她抒情的纪录片《孟买海滩》和《真·爱》(拉博夫担任监制)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两部影片都混合了非虚构和编排的场景,也使得她是执导这部高概念的、自传式的电影的不二人选。
《宝贝男孩》最棒的点是奥蒂斯年轻时的一些可爱片段,伴以亚历克斯·萨默斯勾起人回忆的配乐。
奥蒂斯在明亮的不同场所和灰暗的肮脏酒店之间流连,在两个相对的世界之间挣扎,以寻求安稳。
随着影片逐渐呈现主角对于情感宣泄的探索,它也成功地在此种挣扎中激起了观众的同情。
当然,理解《宝贝男孩》需要对每个场景有更为宏观的把握。
当成年的奥蒂斯闯入治疗师的办公室,宣告自己的顿悟时,他说,「你对我是真诚的,还是在揶揄我?
」一个反打,回答是「两者皆有。
」经过许多年对假面的应付,他终于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应,但不过也仅仅是打开了门,而没有凝视门里面的东西。
鉴于影片的故事是根据名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宝贝男孩》也因其场外的消息而热度颇高。
但影片并没有任何关于拉博夫在新奥尔良被逮捕后,对警官发表的种族言论。
也没有他在百老汇剧院里酒后捣乱的事迹。
没有审视他2011年那部被指剽窃的离奇短片,以及他雇了一架飞机在洛杉矶上空画出「对不起」的字样。
反之,通过将焦点放在父亲身上,《宝贝男孩》更像是在艰难环境下成长的老套故事。
然而,影片的魅力跟拉博夫独特的演员生涯牢牢挂钩,因此前述事件未能呈现令人颇觉遗憾。
抛开这些缺点,《宝贝男孩》仍然是一部迷人的影片,它还为那些极度关心演员的花边新闻的人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作为他的自传性故事,《宝贝男孩》也选取了拉博夫其他的自我指涉式的项目,包括有趣的「#ALLMYMOVIES」(拉博夫在纽约一家影院连续观看自己主演的电影,同时进行不间断的直播),令人不安的公共展览「#IAMSORRY」(邀请任何愿意排队的人坐下来,而他自己戴着一个写有「对不起」字样的纸袋)。
当然还有他戴着面具走上红毯那次,上面写着「我已经过气了。
」虽然这些噱头注定会使拉博夫更加迷失以及惹恼许多观众,《宝贝男孩》实际上已经抛出了橄榄枝。
影片更应被看作忏悔录而不是单纯的电影,拉博夫利用了他最熟悉的媒介探索情感发泄的渠道。
总的来说,虽然《宝贝男孩》仍然是一个熟悉的成长故事,但它也做出了令人欣喜的变奏——一位难以捉摸的影星用真诚的尝试将明星神话拉下凡尘。
HONEY BOY
刚开始只是因为看到Vimeo上的短片《Love me like you hate me》,对Shia LaBeuf产生了好奇,在里面他与Margaret Qualley在一起演绎一对恋人,用动作和肢体表现了一对恋人相爱的状态,那种拧巴着害怕失去的亲密关系像一个循环,他们交织在一起,渴望分离又渴望FORVER,像极了任何一段Relationship。
于是想了解他更多,我去看了HONEY BOY,哭的我停不下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像是陷入了从人在孩童时期有意识的时:1999-2014,When I Was Fifteen的时候的循环,我回到以前,看着以前那时候的自己,那个幼稚不懂事的小女孩,那些过去留下的伤疤,I found my peace.
Love Me Like You Hate Me (2020)暂无评分2020 / 美国 / 爱情 短片 音乐 / 希亚·拉博夫 玛格丽特·库里我喜欢HONEY BOY:小男孩坐在爸爸的摩托车上 落日照在他们的身上 他张开手臂,拥抱爸爸的腰,身边掠过的是荒凉的景色,爸爸对他有着很多期待,
但他只是电影中的小丑,像全片贯穿的公鸡,爸爸讲的那些Stupid Jokes,表现父亲是一个失败者,而儿子却在Holleywood大放光彩的童星,爸爸试图掌控着他的一切,教着他那些自认为正确的世界观,当时我只是觉得父亲虽然爱着Honeyboy,但他又忍不住嫉妒着他,因为没任何人喜欢他,女人看不上他,他是酒鬼,还是Rapist,对儿子来说,父亲是他仰望的对象,他学着抽烟。
父亲保护过度了,愤世嫉俗地把那些资产阶级代表的那一类:TOM,世人眼里成功的人推入了泳池,也代表着他对这一切的反抗。
渐渐代入的是这一段:1.父亲在和电话中的母亲争吵,大骂自己每天拼死拼活,就是为了这个男孩,还有也揭示了他差点强奸她母亲使她不得不从移动的车中跳出来的旧事,于是男孩在废弃的停车场砸车,我觉得那时候他应该感觉到自己是多余的人吧,他是那个罪魁祸首,如果他没有存活也就没有这些痛苦发生。
Otis独自抽烟2.他在游泳池遇到的邻家女孩,抱住他,温暖着他,他是她唯一的温暖。
他们两个相处模式就是不讲话,只是玩着那些手指游戏,没有倾诉没有抱怨,他们互相感知着对方,FKA演的角色我太喜欢了,带着自己酷酷的小性格,神秘却又充满温暖
结尾处:爸爸对儿子说:Nobody’s mad at me其实最后大家都Find 属于自己的PeaceOtis最后载着爸爸开着摩托车行驶在公路上3.喜欢的电影台词:just give me a fucking cigarette,dad
YOU这一段的音效处理太棒The only thing my father gave me that was of any value is pain我爸爸给我留下唯一的东西就是痛苦一粒种子必须完全摧毁自己才能变成一朵花虽然暴力却有意义
I’m gonna make a movie for U,dad.4.那些细节:开头爸爸在种植植物,在铲土,后面发现原来是在种植大麻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他参加治疗小组,面对一个演讲的人说的那番话:Man,I thought if god was real,he built me with a only question I can answer, and that’s what you got to do,you got to answer that question,you got ultimately save yourself,突然发怒咒骂着离开。
他不愿意去Save Himself。
儿子与他拉手,他拉了一会就瞬间放开长大之后的儿子在Rehab中遇到的黑人朋友其实无意间起着治愈着他的作用,他觉得目前的这一切就是wasting his fucking time,he was stuck there.但是他无意间讲的自己的表哥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八年,看似不经意,其实是在告诉他你并不是在浪费时间。
前言 “一粒种子必须完全摧毁自己才能变成一朵花” by《宝贝男孩》
影片里,治疗师对成年后的Otis的童年情感创伤压力综合症采取了暴露疗法,我个人做过EMDR,没有做过PE,对这个很感兴趣,于是去查了相关理论和理论依据,供大家交流学习。
此文算不上影评,阅读起来需要一些神经生物科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在查询中挺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一直以为导致自然灾害,车祸,战争等更容易导致PTSD,结果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而造成的创伤更容易出现创伤后遗症的反应,尤其是像《宝贝男孩》影片里展现的,孩童时期遭受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幼年时被抛弃,排在造成PTSD的因素的首位(注1)。
接下来我会通过1.PTSD的概念, 2.创伤记忆及其后遗症形成的神经生物机制,3.治疗的手段和原理,这三方面来谈电影。
Part1.定义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又称创伤后遗症是指人在经历过情感、战争、交通事故等创伤事件后产生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会出现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梦,接触相关事物时会有精神或身体上的不适和紧张,会试图避免接触、甚至是摧毁相关的事物,认知与感受的突然改变、以及应激状态频发等。
Part2.创伤记忆和后遗症。
创伤记忆的形成有神经科学作为生物基础,当一个创伤事件发生时,在应激情绪的刺激下人体产生的大量激素(例如肾上腺素)在人体内的流通会促进情景记忆在长时记忆中的编码(具体来说是神经突触形成了新的链接),这时候大脑里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使得人们脑中关于某个时刻的记忆尤为清晰,无法轻易遗忘抹去。
“重复是长时记忆所必须的。
不过原则上说,一个高度情绪化的状态,比如车祸引发的状态,也能够绕开常规限制进入长时记忆,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MAP激酶分子会被快速地运到细胞核,让所有的CREB-2分子失活,使得蛋白激酶A更容易激活CREB-1并将这一经验直接转入长时记忆。
这可能是所谓闪光灯记忆的原理(注2),它让人栩栩如生地回忆起充满情绪性记忆的事件”
白圈部分:外界刺激导致的血清素释放,引起脑内感觉神经元的化学变化。
红圈部分:刺激使得激酶移动到细胞核,导致基因表达和新突触生长,这根新突触,就是长时记忆(创伤)在大脑中的产生的“物证”。
被父亲扔烟头和扇耳光这两段高度情绪化的记忆,仿佛大脑相机开启了闪光灯,将其铭刻在了OTIS脑中,伴随他长大
治疗室里,成年后的Otis准确再现了他的创伤产生时的情景。
而这些创伤记忆为何发展成stress disorder,这又得从神经病学说起。
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人类颅腔内的脑有三个的假设,这三个脑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
然每个脑又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
人的大脑本质上由三个结构组成,分别是爬行动物脑,边缘系统脑(哺乳脑),新皮质脑(人类脑)。
爬行动物脑演化是为了生存,包括控制生命的基本功能,如心跳、呼吸、打架、逃命、喂食和繁殖等功能。
简而言之掌管fight or flee的生存战略。
边缘脑(哺乳脑)包含海马体和杏仁核,在5千万年前进行演化。
人体的哺乳脑,和所有哺乳类的大脑,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包含感觉和情绪,其中海马体——担当着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杏仁核——控制社会行为、性行为以及其他情绪。
皮质脑(人类脑)位于前额皮质,第三阶段演化的脑 ,这就是我们的显意识,也是需要,意识,抽象思维,想象的来源。
创伤事件发生时,外界刺激导致大脑过度紧张,爬行动物脑和边缘系统脑会接管控制权,关闭更高级的大脑功能,身体的战逃反应(心跳呼吸等)过度参与,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时大脑的唯一工作就是让人逃离潜在危险或者不愿面对的窘境,它启动了一个自动程序,这个程序逃脱了皮质脑,即决策和判断的审查,大脑当机了,无法区分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随后大脑在经历trigger时,也无法分判断创伤事件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对于过去的记忆(脑袋中的重现)引发了和创伤记忆产生时的同样的生理反应,这便是PTSD。
Part3.治疗对PTSD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压力免疫训练(SIT)2.认知加工疗法(CPT)3.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4.延长暴露疗法/想象暴露治疗(PE)而延长暴露疗法(PE)已经被证明是PTSD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延长暴露疗法起源于暴露疗法治疗焦虑障碍,刚开始应用于遭受性侵的女性患者,随后在不断尝试中发现他对各种各样的PTSD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操作:在暴露疗法中,治疗师通过帮助患者直面安全的但能够唤起恐惧的事物和情景,来使患者了解到他们是可以忍受这种焦虑情景且在直面创伤记忆的时候并没有可怕的事发生,以此来减少患者过度的恐惧与焦虑。
经过治疗患者能够将创伤事件看成是在特定的时空发生极其特殊的事件,克服全世界都是危险的想法,放弃自己认为在创伤面前完全无能为力的观念,给患者带来掌控感和自信心。
延长暴露疗法包括以下步骤:⑴关于“创伤场常见反应’的教育⑵呼吸再训练⑶重复进行情景或物体的实地暴露⑷重复进行创伤记忆的延长想象暴露(未完待续)注1.People who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trauma such as rape or child abuse ar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PTSD as compared to people who experience non-assault based trauma, such as accidents and natural disasters.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interpersonal traumas cause more problems than impersonal ones, but this is controversial.注2.闪光灯效应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也称闪光灯记忆,是指个人对令人震撼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而准确的记忆,并且记忆的准确性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的现象。
晚上看完期待已久的Honey Boy还是蛮喜欢的,对于豆瓣只有7.3分其实感到蛮惊讶。
Shia LaBeouf成名后的情况如果是有关注欧美电影的大概都有所了解,而他自己能够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写成剧本甚至由自己来出演自己的父亲这个事其实就挺有看点的。
通过成年Otis(现实中的Shia)在戒酒康复过程中心理医生对他创伤的挖掘作为起点开始回忆童年时期的遭遇再进行虚实结合穿插叙事,演化成最后和解的表现方式,手法不能说新鲜但也算自然得体。
片中有一场小Otis与对门小姐姐在垃圾场演哑剧的戏比较喜欢,而我觉得小姐姐在这其中是扮演了缺位的母亲角色,即使小姐姐的职业比较特殊。
也许是因为同样是发生在motel的故事,总让我想起《佛罗里达乐园》(The Florida Project),而且都同样有一个糟糕的父亲/母亲,同样是陷入自我泥潭无法自拔的状况,《佛罗利达乐园》里面威廉达佛的角色其实有点像Honey Boy里面的对门小姐姐,只是戏份没那么重。
对于一个孩子12岁的年纪可以说是一个小大人了,特别是更早接触社会的童星心智会更显成熟,影片里小Otis与父亲的对话、反抗、恳求都显得父亲更像个孩子;自私的父母让孩子夹在两人的电话中当一个传声筒,这比亲眼看着父母吵架来的更有“沉浸感”,从而反衬出父母是多么的幼稚。
后面尝试与父亲“谈判”失败,被父亲更是现实狠狠地扇了一巴掌,那么小的孩子注定无法逃脱父亲的枷锁,家庭的桎梏,这种无力感是能引发观众共情的。
这些显得弱势的反抗可以看做是叛逆期来临前的对于父权挑战的开端,但最让人唏嘘的是Otis终究无法逃脱“如父如子”的魔咒也因为酗酒而毁了自己。
争吵结束后的拉钩和爸爸教儿子“飞叶子”的父子“温馨”时刻反而是妥协和沉沦。
拉钩是妥协,妥协对应成年后与父亲幻想在影片结尾展现出来的和解,这种和解恰恰是对于已经“如父如子”的妥协。
故事里小Otis的遭遇让人心疼要有一部分归功于Noah Jupe,无辜的大眼睛加上越来越成熟的演技调动观众的情绪,至少我是被触动了。
看了三四部Noah的电影这是第一部算主演的吧,确实让人期待。
反观Shia La Beouf,或许是他父亲本身就是这样,但这种咆哮派演技体现不出什么高级感。
摄影和配乐也挺讨喜,摄影上一直觉得他们所住motel的灯光特别《亡命驾驶》特别NWR,后来一查真的是《霓虹恶魔》的摄影;配乐上旋律蛮好听的,就是影片调子确实不适合大段大段的铺配乐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发挥空间了。
虽然结尾稍显草草收场但是整部电影下来完成度还是不错,而且影片已经去到差不多90分钟,如果再行进下去未免有点故作呻吟。
相对于男性导演更多的是呈现一个第三视角故事,这种感情细腻的私人情绪自传电影由女性导演来呈现是会更让人容易进入,就如影片中的男导师只是给你方法去宣泄情绪,而真正让Otis释放的还是女心理医生的“化骨绵掌”。
p.s. 电影里看到小孩子抽烟甚至飞叶子真的有点不适。
Every Family is Dysfunctional in a Certain Way.上周终于去看了 Honey Boy. 我对 Shia LaBeouf 的印象还停留在《变形金刚》的年代,没想到当年爆米花大片的男主竟然交出了这样一部充满自传意味的长片。
过不好自己生活的父亲,在面对儿子的试图反抗时只能以更暴力的手段来对付。
他带给儿子的只有痛苦。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恶的父亲,他只是没有学会、也没有能力成为 Otis 想要的样子。
故事的结尾,Otis 回到曾经和父亲一起居住的汽车旅馆,拥抱了父亲,也拥抱了自己。
影片之外,终于有勇气写下这个故事的 LaBeouf,在落笔的刹那,想必也觉得,这一段人生,终于可以翻篇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盘旋着那句话,Every Family is Dysfunctional in a Certain Way. 我想到我的父母,想到我曾经历过的那些讽刺、滑稽和突然长大的瞬间。
我爸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
我判给我妈,不过我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
小时候为数不多和我妈相处的日子也总是火药味浓烈。
我妈脾气一直比较火爆。
小时候我不小心摔坏一个杯子,一顿骂劈头盖脸就砸了过来;我在学校不开心了,她也会说我太不够坚强,只会哭哭啼啼,被欺负也是活该。
我从小就很胖。
我妈妈一直揪着这个事不放:在家碎碎念,出门当她朋友的面数落,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都忘不了……各种场合总能想起来说一嘴。
有一次我很生气地跟她说你能不能别说了,她说,我开玩笑呢,你怎么这么玻璃心,这点玩笑都开不起。
我其实特别想说,只有当当事人能一笑而过的时候,这件事才能真正成为玩笑。
这些无心的嘲讽与贬低像一根根绵细的针扎向我,乍看之下毫无异常,其实已经千疮百孔。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在我高考之后。
虽然我爸妈很早离婚,我爸也再婚很久,但是高考之后我才第一次见到了我后妈。
很讽刺的是,我爸甚至都不觉得需要提前向我正式介绍一下她,就直接召集七大姑八大姨给我一起来了个毕业“庆功宴”。
你能体会那种饭桌上所有人都认识她,只有我是最后知道的那种讽刺吗?
所有人都有种不用再保守秘密的如释重负感,然后笑嘻嘻地跟我说,哎呀,以后你就有两个“妈妈”,两份爱了。
这是我人生中吃过最恶心的一顿饭,没有之一。
父母很神奇,他们希望某个时间段的你什么都不知道,却又希望下一个时间区间里的你能迅速地接受他们带来的一切变化。
吃完饭之后没几天高考就出分了。
有一个上外的宣讲会我本来想去,但是我跟朋友出门逛街,逛 high 了就忘记了这件事情。
傍晚的时候我妈突然想起来,问我为啥没去。
我说我给忘了。
接下来就是一场暴风骤雨。
我妈先是说我除了玩什么都不会;然后说都是因为那个阿姨来了,我连自己的未来都不管了;最后跟我说我跟我爸一个样,干脆别去读书了……那天除了没真的动手,我感觉我妈把什么难听的话都说了。
今天我敲下这段话的时候,觉得这段指责当中的逻辑,真的是让人黑人问号脸。
这件事过去七年了。
我念完了大学、出国读了研、经历了一段亲密关系,在离家一万公里的地方开启了新的生活。
某天我正在洛杉矶 Freeway 上飞驰的时候想起这一段故事,突然理解了我爸和我妈。
我妈害怕我和我爸以及阿姨走得太近,她害怕失去我,于是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无力转化成了愤怒,转嫁给了我;而我爸则是鸵鸟心态,他以为什么都不说白,日子就可以这样粉饰太平地过下去。
某种意义上,他们和 LaBeouf 的父亲一样,都是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人生的人。
小时候我是标准的讨好型人格,希望有很多很多的爱,有很多很多的关怀。
所以我很努力地学习,很努力的 behave well,希望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
现在不会了。
我终于可以在我妈质问我“为什么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只是在她那单一的评判体系中没有达到她认为的“优秀”,但她囿于的那一方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貌。
而人们无法理解,超越他们想象的生活。
更幸运的是,我不再会因为他人的失望,而对自己感到失望了。
我不再想要去扭曲自己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
人是过去的总和。
现在的我,是过去这些年岁里,最好的我。
我没能成为我父母心目中完美女儿的样子,当然他们也没能成为我理想中的父母。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一段人生,终于可以翻篇了。
前两天我不小心摔碎一个很贵的玻璃杯,耳边终于没有面红耳赤的责骂声了。
我把玻璃渣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然后就转身干别的去了。
这样的生活挺好的。
原本想给4星,因为感觉影片不太完整,从小有这么一个坑人的爹地,带着抽大麻,还施暴,被小姐开包。
就这样孩子竟然没有长歪真是太神奇了,如果再多加入一些平时的工作情节,和别人帮助其成长的情节更好,但感觉那样又脱离了他父亲的角度,看来他父亲对他的影响其实还是有限。
最后还是给了5星,主要是感觉影片渲染力很不错,温情而又坚强。
俗套里带着真实,小演员演的很好,好像他演了好几个片子了。
前途无量啊。
Shia的表演风格一直以intense而闻名。
而他自己也曾经在采访里表达过,“痛苦”是他演戏的驱动力。
而这些痛苦的源泉,大多数都来自父亲。
从仅仅在表演中运用这种感受,到以此为主题创作出一部长片剧本,足以见得他诚挚创作的良心和决心。
在生活与事业陷入最低谷时——可以称得上是“彻底毁灭”吧,当时他的团队已经告诉他,他的事业可以“无限搁置”了——Shia在康复中心里写下这部剧本,起初仅仅是作为PTSD的心理疗程的一部分。
他是一个被痛苦与悲剧侵蚀了太久的灵魂,在写下自己的故事时,他不得不又一次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扯开自己的胸膛,沉浸在这些痛苦之中。
在片中我们也看到,由Lucas Hedges扮演的成年Otis, 即Shia本人在影片中的化身,与心理医生做疗程时令人心碎地哭泣崩溃。
重温这样让人难受的记忆,要拿出多大的勇气来面对已经无法想象。
但Shia并没有沉溺于其中自怨自艾。
与单纯的“发泄”与“记录回忆”不同的是,在创作中,Shia更进一步,没有在剧本里“自恋”地专注自己、为自己辩护或只是单纯地“展示”小孩有多惨、父亲有多坏。
影片中成年Otis部分他毫不吝惜地写下自己醉驾、公众醉酒被捕的丑陋场面,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也有不少自省和如刀般尖锐的自我“定性”,让人心疼;不过相比起来,Shia花了更多的笔墨来描写父亲完整的形象,无论是嘴欠的语言暴力,刺耳的责骂,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令人窒息的控制狂性格,还是戒酒会分享个人经历时的动情时刻,父亲的大嘴巴洋洋洒洒永不停歇。
小Otis和父亲之间的故事感情充沛,台词精妙流畅,每一件事都描写得细腻真实,能感受到创作者如洪水般倾泻而出的强烈而原始的倾诉欲。
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让那么多有相似经历的特定人群产生共鸣的原因。
好的创作本该充满痛苦与牺牲,这些呼之欲出的真挚感情无不来源于、也只可能来源于巨大的痛苦,来自能给作者留下强烈感情印记的记忆。
而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通过梳理自己的人生和与父亲相处的经历,Shia也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与父亲的共情。
这便是艺术创作真正的治愈力量所在:与带给你痛苦的人产生共情,理解他的来处与动机,才能最终跨过痛苦这道坎儿,走上治愈之路。
记忆是他们唯一共有的财富在影片结尾,Otis对父亲说,“我要拍一部关于你的电影,”父亲此刻的温柔就像水面上粉色的微光。
他说,“好吧,把我拍得好点。
”这便是Shia在这部电影中投射的感情的一个缩影。
一个在常人眼中本该是控诉不负责任的监护人虐待儿童的故事,在Shia笔下却变成了给“施暴者”的一封情书。
即便我们知道小Otis每天都被父亲粗暴对待,但依然可以看到晨起时Otis懂事地给父亲煮咖啡,送父亲电子表(好像电影里没明确拍出来?
剧本里有),看到他对父亲的思念与渴求,看到父亲在跟母亲电话吵架和戒酒会两场戏中破着音说道自己已经为了抚养孩子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还有父亲的一个简单的wink就能虏获Otis的心。
这种对父亲微妙的共情、理解与深沉的爱带着令人心碎的温柔,是影片最令人动情的时刻。
在一段心理疗程戏中,Otis对心理医生哭诉说,父亲给我留下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痛苦,别把它抢走吧。
这无疑是全片最让人难过的台词。
像演员这种需要时刻调动感情的工作,真的要求他只能一辈子沉浸在痛苦中吗?
又或许是因为无论童年岁月如何艰难,Shia心中都对父亲蕴藏着太多挥之不去的爱?
可能对于他来说,寻找内心平静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过去的愤怒和伤害,与父亲、也是与自己和解。
生活还要继续,要打破代代相传的伤痛,“爱”总比一辈子怀着怨恨要好。
结尾处小Otis和父亲终于拉钩说定了要好好生活,好好对待彼此,但转脸他就带着孩子上绿化带吸大麻——这可不是承诺要好好生活的模范父母会做的事情。
但被父亲紧紧抱着的Otis嘴角还是露出了微笑,就像成年后的Otis来到儿时熟悉的汽车旅馆,坐在水池边的父亲身旁,吸烟时也露出了笑容一样。
那个时刻他在想什么?
或许是父亲教他抽大麻的情景,也可能是父亲气急败坏给了他两巴掌的画面——无论痛苦与否,它们都是Otis珍贵的记忆,是他温柔的爱之所在。
Shia在宣传此片时曾在一场问答会上说,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什么可以留给他的物质上的“传家宝”,两人共同拥有的就是这些故事,这些记忆。
在原始剧本中他在开头写明了想用的背景歌曲,是尼尔·杨的《Motion Pictures》。
他说把整首歌的歌词都写下来的原因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他的心声(很遗憾的是这首歌没有买到版权,这也是Shia觉得这部片唯一遗憾的事)。
其中一句是:But I wouldn't buy, sell, borrow or trade anything I have to be like one of them.他从来不想指责任何人,或改变自己的生活,或重新来过。
他最温柔的爱与慈悲照耀在这些岁月之上,那是他和父亲共同拥有,并会珍视一生的财富。
表演的穿透力影片立项、选角、出通稿时可没少给营销号和标题党们提供话题:一个在娱乐新闻头条中“沦为笑柄”的明星写了一部关于自己的剧本并要在片中饰演自己的父亲,这什么魔性连环套哦,玩笑赶紧开起来!
而现在看来,这一当时令人嗤笑的决定是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Shia的表演。
他的表演太出色了。
这么说吧,观看他的演出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他洗尽铅华,出演这个“丑角”——戴着秃顶的假发、大圆眼镜、裹着头巾、90年代土气的衬衫下遮盖着大肚子,整个人聒噪、粗暴又低俗,跟Shia本人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他的全情投入使自己完全消失在了角色中。
在看电影时,没有一分一秒让我出戏到他是一个演员在扮演角色,仿佛就是在看着这个恶魔般的父亲本人。
但同时,我又提前已经知道了他在片中扮演的是自己的父亲这一事实,因此又有一个层面是我知道这是Shia在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做一件了不起的非常有勇气的事情。
他在以一个亲近的身份来代入自己的父亲——那个从小跟自己同吃同住、极尽羞辱之能事虐待自己的恶魔,同时也将自己成年后艰辛、沧桑、充满悔恨与羞耻的人生经历(酗酒、多次被捕)融入其中,寻找着能与父亲共情的一切,试图弄明白来自家庭的代代遗传的痛苦的出口。
许多台词说出来有一种惊人的穿透力,是父亲的台词,同时也是作为编剧的Shia的心声。
那种两者合一的充满魔力的Meta气氛无法用语言表达,他的表演渗透了屏幕,有一种强烈的力量,引人注目,令人难以忘怀。
两个Otis的表演与Shia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出极好的群戏。
Noah Jupe的表演流畅自然,情感的广度带着超越年龄的成熟,把Otis演得魅力十足又惹人怜爱,未来可期;更为出色的是Lucas Hedges, 从传记层面来说,他下足了功夫:Shia的着装风格、习惯动作、嗓音他都模仿得极其到位,但同时,他的表演又不仅仅是一场对Shia简单的模仿秀。
正如他所说的,他在准备期间所学习的关于Shia的一切,其实都不是为了想“学他”,而是通过Shia的讲话习惯,生活习惯等,找到属于Otis的那种“高速向前”的能量。
Lucas的表演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在用自己的强项——表达细腻、intense的感情和朴实、安静却高效的表演——塑造角色。
虽然跟James一起的戏份仅有一场,但是从他的表演中能够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Otis的迷茫与找寻之中,我们或许也能瞥见一个年轻演员倾尽所有,在迷失于角色之中的旅程里成长、进步。
导演删减掉他的一场大戏,导致角色和表演的完整度都打了折扣,但Lucas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了最好。
鸡为什么要过马路作为一部讲述演艺童星、父子关系而不是农业、畜牧业的电影,Honey Boy里的鸡多得令人意外。
爸爸养鸡,儿子追鸡,打扫鸡舍,片名字体的圈儿里也有一只鸡。
而事实上Shia的父亲在扮小丑的年月里确实养过一只叫亨莉埃塔的鸡。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有名的美式笑话,是说,Why does the chicken cross the road?答案是,To get to the other side.至于Shia是否有意在写“鸡”的意象时套入这个“典故”,我无从知晓。
或许是无心插柳,但对于事业和人生历经了大起大落,摔得遍体鳞伤却屡屡勇敢起身迎接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奇迹的Shia LaBeouf来说,即便是巧合,也只是另一个奇迹罢了。
这部电影的存在或许也是这样一个奇迹。
感谢他写下这篇为所有受物质成瘾父(母)虐待、童年不幸的小孩勇敢发声的故事,希望以创作疗伤的他,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到达幸福的彼岸。
与内心的恶魔争斗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种子破土一样暴力,他还要经历许多痛苦、许多磕碰。
他会继续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骑着摩托经历和寻找人生的方向。
但如今,在Honey Boy之后,他或多或少地卸下了肩上的一部分重担,驶上了全速的爱之路,以爱为甲,披荆斩棘。
作为一个能产生基本的同理心的人,我想给他的,唯有祝福。
希亚拉博夫的个人童年回忆吧,还是蛮惨的,难怪造就了怪癖的他。电影主要是讲父子直接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认为自己给了父亲工作,父亲认为自己理应管教儿子。但电影缺少情节,所以从始至终我只是看到了争吵,但并没有任何内容的争吵。整体还是非常空洞,略微乏味。BTW,卢卡斯打了酱油,太失望了
很喜欢情绪氛围和一些光影,不过作为一个故事还是有点空,只靠情绪难以填满
年幼时要被迫成长,演戏时听到戏里的爸爸说的话忍住不哭出来,可他现实生活中始终没等到。等真正长大了,要比其他人更明白拥抱自己并不能解决问题。和解是放过自己,与自己的痛苦释怀。Noah Jupe是真的honey boy,楚楚可怜又得故作坚强,一头卷毛可爱到想把所有的爱都给他。
不是我的菜
说不上特别喜欢 但那种画面和剧本气质具备气质的反差带来的撕裂感 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很强的情感冲击 柔光霓虹彩色衬衫和父子关系父亲情感的病态表现有一种强烈的反差感 对话很多 全片出现至少百次fuck 密集的对话蕴含着大概只有母语观众才能明白的荒诞与悲伤 全场笑的时候我却在哭 是文化差异无疑了/几场戏特别喜欢的 一是honey boy对父亲的幻想与电视中他主演剧的台词重合父亲说出口 二是霓虹光影下 Otis和邻居小姐姐二人哑剧和舞蹈 笑中带泪 就这两场戏 应该是特别喜欢了
找95后和00后最好的两个男演员来演自己小时候也太会了吧! 童年创伤,父子关系,过去的回忆一直在影响着成年后的自己。整体的调子和文本依然是美式独立电影常见的,不过处理很好,完成度佳,也足够好看。最终的自己,走入回忆和过去,去和解,也还是露出笑容。
三个都是我喜欢的男演员。意蕴也做的很好。但就是觉得哪里不对 是太自我沉溺了吗?
这个父亲太可怕了,简直就是个混蛋。。
很意外竟然會這麼喜歡,感覺Shia Labeouf 透過這部片試著和自己和解,可能也因此在片裡常常覺得三個「他」都有些用力過猛,不過卻又可以理解。非常喜歡小時候的他在門外試著和父親溝通的那一段,可以感受到他有多孤寂、多需要父親的關注。突然也明白五光十色的世界裡,終究是有代價的,得到越多,就代表你必須給出多大的代價⋯終於有些幻滅了吧。
the most awful scene i ever seen.
心疼小孩,诺亚•尤佩演得很好。 童年笼罩在这种高压控制的阴影中, 对身心健康是一种变态的摧残。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以现在的社会现状来看,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唉, 和父亲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吧。 亲情这个东西,始终是不一样的。
尽管电影的最终呈现是有缺陷的(导演水平一般 结尾节奏一下垮掉)但剧作和表演完全在感情上把我折服 Noah Jupe的表演大概是19年电影里我看过最喜欢的了
我被折服。Sundance 2019 World Premiere
2019.11.30和Breath,Lilak@Kendall。小演员的表演很出色。童年的创伤说到底只有自己来和自己和解。
阿尔玛·哈勒前途不可限量
痛苦怎么会说的清楚呢?如果知道原因知道方法就能治愈,那也太理想了——终究还是需要自己的和解
Lucas太适合演这种伤痛男孩了加一星 画面构图色彩都很美
套路依然可以动人啊,看你怎么拍。
如果没有Shia LaBeouf这个标签,我不知道“一位酗酒演员的成长回忆”能不能算是个新鲜重要的题材。即便有了Shia LaBeouf这个标签,又是否值得观众来关注这些完全不算新鲜的纠结经历。我不知道这个剧本里有多少属于Shia LaBeouf的细腻坦诚,或是编织筹划出来的坦诚,反而感觉应该归功于导演对两条时间线的熟练掌控,让情绪的重叠很自然,有说服力。Shia LaBeouf自己来扮演父亲角色似乎有着私人角度的合理性但又很可笑,两位扮演他的主角都比他有说服力。另外我还怀疑这个版本其实是经历过大幅度的改动,基本删去了所有女性角色的内容,只保留了和父子有关的主干。
看着有点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