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弱智2,莫名其妙3,逼自己看完,不然辛苦下的,太浪费了4,可以当搞笑电影看5,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这周看了“爱情誓言” 第一次看侯麦的电影。
据说这本片子是封刀之作?
第一次看就看了封刀了@ @ 几个星期前忽然通过链接的链接道听途说了这个大导演,并且只冲了这个名字就加入小组,想看他的片子。
对他不了解,对他的电影不了解,但就是感兴趣,是不是我对名字也有第六感或者偏好?
直到昨天才看了侯老爷的第一个片子。
片名爱情誓言也有翻译为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爱情或者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剧情简单得很,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细节心理表现,甚至没有配乐 取材自17世纪的一个作家杜尔菲写下的五世纪一群高卢牧羊人的故事。
他们置外于罗马文明快乐的生活。
在充满野趣诗情和牧歌风光的乡村,阿丝特雷与塞拉东彼此相爱,却出现误会。
因为爱人的怀疑与呵斥,塞拉东投河自杀了。
阿丝特蕾之后才发现自己错怪了塞拉东并悲痛欲绝地以为他已经死去。
事实上塞拉东投河后被女神救起并被女神爱上,软禁。
幸而在某个女神的帮助下塞拉东逃脱了出来。
但是由于被爱人抛弃,心灰意冷,塞拉东只是整日游荡茶饭不思。
晚春的时候牧羊人们赶赴祭司城堡祭拜,于是两个相爱的人再次见面了塞拉东假装祭司的女儿以不同的身份与阿丝特蕾相处。。。
这样听上去这个故事貌似有点情节。
但事实上,整部片子里只有空旷的田园,简单的建筑还有并不华丽的服装,加上并不夸张的表演。
镜头简单极了。
没有细节的捕捉。
色彩饱满但不丰富。
但是镜头里阳光很充沛。
乍看来真的是有舞台剧的错觉。
只是这个舞台搬到了大自然里。
角色之间很多对白。
间或悲伤,快乐地唱歌。
对白都是一本正经地被角色们说出来。
没有含糊也没有其他元素干扰。。
所以我听得特别清楚。
没有看之前的某些晦涩电影时候出现的头大症状。
角色们还要唱歌。
哀歌或者行吟。
这令我联想起前几日看“王贵与安娜”,王贵的老娘因媳妇太厉害,心里一难过就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她开始唱歌。。
这是一首即兴作词的哀歌。。
直接将我雷倒了。
后来我又想了想,有到雷人的程度么歌由心生,难道不对?
歌曲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在感情每一个曲折的时刻直接涌到心上的,而不是用来集中在KTV发泄和表演的。。。
有道理么 - -!! 现代人某些方面越来越开放某些方面越来越拘谨了。
当然这个开放和拘谨是泛意的。
是除去文明和高雅随身携带的标准尺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感觉,一群浪漫的牧羊人,一群穿着柔软白衣的女神,大片的绿色。
蛮好的一个童话故事被简洁地拍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平淡。
平淡得我没有为面容姣好的演员们心动。
我就直接在他们身上感到强烈的平凡生活。
但是这种平凡生活并不琐碎。
我不想出一个形容来就痛苦。
这是这样一部电影。。
在一个没有太多变化和干扰的空间里,用舞台剧对白, 通过, 普通人生活里的表情以及视角, 讲述, 一段纯粹的古典爱情。
这不像一个故事,因为每个人的来龙去脉都未交代。
但是它是个事儿。。。
因为里面有让你咋舌的。。
纯粹到投河还有不能打破一个我们可以认为不是誓言的誓言的。。
爱情。。
这种爱情也和我们的有限体验以及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类似的古典爱情应该也包含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类的冲破世仇却阴错阳差地错过,最后两个人都入了天堂这两个故事比较一下是什么感觉?
啊。。。
侯老爷你给我说了一个这么平淡的故事!
“爱情誓言”就是一群现代人在导演地有效控制下平淡地演绎了一场古人的爱情。。
巴洛克原来这样不华丽。
古典爱情原来这样别扭。
但是我为什么还是一本正经饶有兴致地看了下来。
最后还费力地寻找动机。
我就是莫名喜欢你。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不仅是一部爱情片,更是一部融合了古典美与现代拍摄手法的艺术佳作。
导演埃里克·侯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唯美与浪漫的世界。
影片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
无论是优美的画面构图,还是古典油画风格的运用,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
与此同时,影片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古典与现代在电影中得以完美交融。
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人对导演的艺术造诣佩服不已。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同样引人入胜。
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既有甜蜜的浪漫,又有深刻的思考。
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种对人性、对道德的探索。
影片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道德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拍摄手法也十分独特。
导演坚持使用中低成本的拍摄团队,使用两架16毫米摄影机进行拍摄,绝大部分镜头都在室外取景,坚持使用自然光拍摄。
这种看似“老派”的拍摄方法,却为影片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影片中的画面,无论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月色朦胧的夜晚,都美得令人窒息。
然而,影片并非完全沉浸在唯美的世界中。
它也有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某些情节,如男主角偷窥女主角的裸露睡姿,扮成女人和女主角亲吻爱抚等,都让人对爱情与道德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些情节并非简单的情色描写,而是对爱情与道德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
总的来说,《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是一部集古典与现代、唯美与深刻于一体的佳作。
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思考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导演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
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更值得我们深思其中的内涵。
如果参考《神枪手之死》的译法,这部电影就该翻成《牧羊人之爱》。
当然还有更BT的翻法,可参考《牧牛班的春天》及八竿子打不着的《放牛班的冬天》……囧rz。
这样的话就可以翻成《爱的牧歌》,不知情的人会以为是戈达尔给《爱的挽歌》拍了姐妹片……这个笑话好冷。
言归正传,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豆瓣上对这个片子的评价普遍是偏低的。
再一想也对,连《夏天的故事》都可以被我打上了三星,凭什么大家就要对侯麦传说中的封镜之作给面子呢?
像我这种一见到古装就激动,一听到戏剧腔就兴奋的BT到底是不多的呀。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无聊,我恰恰是很喜欢这个故事。
不一定得是多么复杂惊世的故事才能成为电影啊,爱情与嫉妒,忠贞与背叛,误会与和解,这难道不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令我感到心头热起来的是Celadon扮作女子,慢慢再次接近Astree的情节。
这是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再次认识,并且命定般再次相爱。
也是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重新认识的过程,同为“女子”,不再有身体上的距离感,正是呼应了电影中段关于“身体”和“灵魂”的讨论。
而到最后Astree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眼前的人和自己的性别,只是狂热地与其拥吻,更是让我动容。
牧歌一样纯粹又自然的爱啊。
和侯总以前一直纠结的主题相承,这部电影同样讨论的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也许同时还讨论了女孩子的。
因为一个误会而走远,而偏激,而产生裂缝。
然后他,或者说他们,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情感回归过程。
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在现代背景下会显得很荒谬,但解读一个寓言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照搬情节来对照现实生活的。
写于08年5月25日
你说世界应该有上帝来维持人类的规范,那么你必将要死在上帝的安排下。
你享受与承受着。
这是一条永恒的定理。
中国的中心哲学是没有定理的:不会为了任何“定理”而死去。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样的哲学很适应于当下的社会与时代。
共产主义失去了非你既我是阶级斗争,而转向“和谐社会”。
资本主义更加强大自己的“定理”的观念:想要有钱就去挣,挣得方式你来定,但不要伤害自己的伦理和谐准则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
综上所述,这个时代看似没有坚固的定理。
需要极端定理的出现,我的预言。
武士道 向死而死纳粹 向优化人类而死中国哲学 和谐而死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
神仙啊。
男神和女神实在是不靠谱,牧羊人怎么会是神仙呢?
以讹传讹容易,还是叫《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罗曼史》(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爱情)靠谱些。
带有人名的电影片名常让人记不牢靠,如同《刺杀神枪侠》(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ie James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的英文原名。
侯麦(Eric Rohmer)的新片在中国被意译为《爱情誓言》,比照剧情内容,听上去也还对头,但总是缺了点什么。
阿丝特蕾与塞拉东,这对牧羊人情侣生活在公元5世纪,是法国小说家奥诺雷·杜尔菲笔下的人物。
塞拉东对阿丝特蕾一往情深,但阿丝特蕾却听信他人,怀疑塞拉东的忠诚。
万念俱灰的塞拉东伤心投河,后被救起。
旁人想帮助他重寻爱情,塞拉东却死守不与阿丝特蕾相见的承诺。
说到这,听者大概要惊呼侯麦对古典爱情的表现跟时代脱节,直近古板。
事实正是如此,去年法国有三部遭致恶评的古装片,《天使》(Angel)、《老情妇》(Une Vieille Maitresse)以及德高望重的侯麦的《阿丝特蕾与塞拉东的罗曼史》(以下简称《阿》片)。
《独立报》影评人呼唤重新审视这三部被误解的影片,不过其实侯麦的《阿》片并不乏真正认可,影片入围了去年《电影手册》评选年度十佳。
《阿》片里的古典爱情并没有经过华丽的人工包装,林间草地上的外景也略显寒碜。
但姜还是老的辣,侯麦开门见山就用字幕说明,原著是在17世纪写的5世纪的事,今天的法国已找不到当年的风貌,你们懂我的心思就可以,所以将就着看吧。
侯麦不在意故事的戏剧性,直接用“几天后”、“同一时间”这样的字幕开始一段段的讲述。
原著的文学味道(或者说是文学腔)在台词里得到了充分保留,让剧中人物对爱人与爱情这一命题展开争论辩解,当然是侯麦的惯用招数。
善良的牧羊人和以往侯麦电影里那些孤独的现代男女一样,为情所扰又个性鲜明。
牧羊人与爱情难题,这不是神话,而是寓言。
在《阿》片结尾,我很满足地获得了《冬天的故事》结局的喜悦,即便这没有悬念可言。
消除误解、冰释前嫌的感觉真好,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125545/
据法新社消息,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于当地时间1月11日(周一)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9岁。
以后,漫无边际又时常让人有所触动的侯麦对白只能在旧片里回味了。
有时间,打算重温下《四季故事》。
顺便贴个旧影评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罗曼史。
周末,沉郁许久的天终于放了晴。
在院线的售票窗前,被风卷起衣服的边缘上镶着一条金黄的日色,它看起来仿佛一顶17世纪的花冠。
非常凑巧,今天上映的是侯麦的新作Les Amours d’Astree et Celadon(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罗曼史),一个17世纪的故事。
牧羊女阿斯特蕾和牧羊男瑟拉东生活在十七世纪的森林中。
阿斯特蕾有一个挺直的希腊式的鼻子,细薄的拿破仑式嘴唇和一对在棕与蓝之间难以辨明颜色的眼眸,她丰腴的身材在布衣底下匀称地糅合着心灵的温存和青春的活力。
瑟拉东是丛林中难得一见的俊美少年,他的眼睛拥有绝美色调,仿佛得灵于河流和夜晚的晴朗。
由于自由和简单的生活,阿斯特蕾和瑟拉东的心非常单纯。
同样的天性使阿斯特蕾和瑟拉东彼此亲近。
随着夏秋轮换,爱情降临到他们心上,阿斯特蕾和瑟拉东觉得一切是那么新鲜美丽:除了山坡上的小屋。
除了阳光下的晒台和这座他们在其中生活却有更多时间谈情说爱的森林。
除了静卧在草地上的动物,除了携着榛树和落叶清香的风,给他们送来阵阵清凉和潮水的乐声,他们完全可以忘记在身外还存在着其他人。
俊美的瑟拉东获得了少女们的青睐,为了从阿斯特蕾身边夺得他的爱。
一个小小的阴谋生成了。
一天,阿斯特蕾目睹少女强吻瑟拉东。
嫉妒闪过她的心头,在她的眼光里投入疑惑和忧虑的阴影。
这样的时刻本应一闪而过,但恶意的猜忌最终摄取了阿斯特蕾的心灵。
瑟拉东坦诚的前额、急切的眼神、执着的嘴唇和温存的心都不能阻挡阿斯特蕾的愤怒。
阿斯特蕾发誓,一生不再和瑟拉东相见。
百口莫辩的瑟拉东情急之下投河自尽,惊愕之余阿斯特蕾陷入了失去恋人的寂寞和痛苦中。
冲动的瑟拉东被延河的女贵族救起。
美丽富有的女贵族沉迷于瑟拉东的外表,她以心中所能找得到的最轻柔、最妩媚的声音表白自己的爱慕,无奈瑟拉东依然保存着关于阿斯特蕾的一切记忆,他什么都能回想起来,就像森林中的荒草秋天被随风燃烧的野火点燃,火焰过去,会留下焚烧的痕迹一样。
瑟拉东偷偷潜入树林,悄悄窥视着昔日恋人。
他时刻幻想回到以往的幸福生活中,回到阿斯特蕾身边。
在朋友的帮助下,瑟拉东男扮女装摆脱了女贵族的迷恋,重新靠近阿斯特蕾。
阿斯特蕾发现了一个长相酷似自尽情人的女孩。
她不自觉地被这个女孩吸引。
当阿斯特蕾凝视着女孩,她的萎靡和痛苦一扫而光。
阿斯特蕾觉得自己的心情好了,被森林阻挡的阳光从她的前额,她的身上和她的脚边流泻,重新洒满她的心房。
不知不觉中,另外一种感情开始动摇着阿斯特蕾的心。
在记忆中变得模糊的瑟拉东与忽然出现的少女一起在她的梦中萦回。
这两个名字,两个人,在飘忽不定的幻影里难分难辨。
阿斯特蕾在睡梦中时而欢喜,时而悲伤,夜夜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终于有一天,阿斯特蕾听到女孩说表面上纯洁而温存的姐妹友爱的后面,暧昧之情是怎样不知不觉在心里萌发;说女孩怎么样在开始的时候感到惴惴不安,慢慢又安下心来,说她从哪个一个迹象终于意识到阿斯特蕾也喜欢自己。
说自己曾经给了阿斯特蕾多少暗示。
听女孩讲述的时刻,阿斯特蕾看着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那些脱口而出而又缩回去的话语,那些她脸上情不自禁流露出的情感和阴影。
这一切都是瑟拉东的翻版。
情难自控的阿斯特蕾在同这个神秘少女进行身体接触的时候,发现她其实是个男人。
瑟拉东把自己的伪装一层一层地揭开。
他毫不掩饰地显露自己的真挚。
随着唇际的轻声絮语,阿斯特蕾和瑟拉东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如果文艺作品的至美之处在于它们对人们内心的丰饶映照,那么越是简单的故事,越需要细腻的描绘。
Les Amours d’Astree et Celadon(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罗曼史)改编自1607年开始出版的巨幅法国小说“L’Astrée”。
当时文坛流行超长篇幅的著作,小说动辄两三千页。
奥诺雷.杜尔菲这部带领了18世纪感伤小说风潮的著作全长五千余页。
全本“L’Astrée”一直是欧洲拍卖市场上被重金收集的对象。
原著小说是贵重的,也仅止于贵重。
牧羊男女的故事是脉络简单,像嫉妒这样原始的感情,采取极复杂、极文明的方式把它放大了千万倍来奢侈地表现,因为不调和,略显用力。
好在侯麦在改编的时候适当地缩小了它。
出生于法国南锡的电影大师侯麦,已经年近九旬。
1950年,他开始拍摄短片。
九年后,侯麦的第一部长片大获成功。
从此,侯麦作品不断,获奖不断。
从六个道德故事、喜剧格言系列到四季故事,侯麦一直在女性的感情世界里挖掘新鲜的元素。
侯麦的影片一直以平淡、隽永著称,或许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做过文学教授和影评家,侯麦作品的对白向来考究。
在(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罗曼史)中侯麦依然延续自己的对白特色,生涩的韵律让电影放映厅变成了古典文学赏析课教室。
好在侯麦选择的演员非常耐爱。
扮演瑟拉东的安迪.吉雷似乎天生就是身佩灰绿缎带的英俊牧羊人,扮演阿斯特蕾的史黛芬妮和扮演女贵族的塞皙儿都有浓烈的古典风情。
影片公映后,媒体把它称做大师的反朴归真之作,也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评论。
16厘米的底片、遥远的恋情、复古气质的演员和洋洋洒洒的表白,一切的一切令它像一部来自古老年代的旧作。
放映厅里来寻访侯麦的影迷不乏其人,当电影散场,意犹未尽的人能感到,它像阿斯特蕾对瑟拉东说爱这个字时的第一声叹息那么短促。
而且这么动听的一个字刚刚被说出口就被打断了。
有两个侯麦,一个是幽默俏皮的,在午后的河岸边、咖啡馆里,面带狡黠的微笑,观看那些整洁苍白的巴黎小中产阶级们,在意欲越轨和保持优雅体面之间小心翼翼地试探、并最终警醒地回归;另一个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是艰难晦涩、令人望而却步的历史文学剧的大胆试验者和先锋。
前者更多的出现在《四季》和《六个道德故事》中,后者是《贵妇与公爵》的创作者。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大抵要属于后者。
这部根据17世纪田园小说改编的爱情小品很可能是侯麦的封镜之作,影片中,牧羊人、牧羊女、林泽仙女和牧笛声在青草地上轻盈地掠过,羽翼交织的焦点依然是道德戒律: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相爱,一次误会让阿斯特蕾伤心欲绝,发誓永不与可怜的牧羊人相见,瑟拉多决定跳河自尽,被一个林泽仙女救起来,她将这个迷人的年轻人关在金笼子里,宣布他归自己所有。
瑟拉多在牧师的帮助下逃跑,为了不打破誓言,只好男扮女装与阿斯特蕾相见……影片宛若古典田园颂歌的梦幻片断,但无论是其工整优美,还是缠绕其中的道德挣扎大概都是当今的时尚小青年们所无法理解的。
倘若没有那些无休止的精神思辨和讨论,观众们可能还能静下心来观赏一下影片中清爽的田园风光和面容姣好的演员们。
但有什么办法呢,在如此严格的教条之下,他的角色可以放纵的也只有口舌而已。
埃里克•侯麦,这位87岁的老导演的趣味已经无法为现代人所消化,但无论如何,他也许认为,古典之美起码需要坚守一个小小的阵地,而泛滥银幕的露骨情色,也总应该有所管教。
在某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在塞纳河左岸,或许步履蹒跚的戈达尔会遇见比自己更老迈的侯麦,希望他能够代我问候一句:午安,侯麦先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补标侯麦的最后一部电影(戏剧)Celadon跳河自证对爱情的忠贞时,剧情曾一度“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者“无事生非”,或者像希腊神话里的Pylamus和Thesby。
可是Astrea没有自尽,而Celadon也被仙女救下。
Celadon和Astrea都像《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茜一样倔强,无论身边有多少诱惑,都始终爱着彼此(按照希腊神话的套路,如果Celadon拒绝了女神的爱,应该遭到惩罚。
但在这部电影里,女神似乎被忽略了)。
Celadon和侯麦其他电影中的男女一样,有着近乎古板的原则,那就是不能在Astrea没有命令见自己的情况下出现在她的视线中。
所以即使他再思念Astrea,也不能让她看见自己,不能和她团聚,哪怕她知道Astrea也在忍受相思,也要残忍地服从她的命令。
这是加在Celadon身上的诅咒。
这是Celadon真正的女神给他施加的诅咒。
该如何打破这个诅咒呢?
侯麦安排了一个巧合(很像《冬天的故事》里的重逢),让Celadon恰好遇到了在森林中沉睡的Astrea。
Celadon就像不能让普绪克知道自己身份的丘比特一样,在Astrea醒来发现自己之前离开了。
可是他跑得不够快,Astrea发现了他,不过以为是看到了他的灵魂。
Celadon又比普绪克幸运很多,因为Astrea以为看到的是灵魂而不是本人,相当于Celadon没有被发现,也就没有违背Astrea的命令。
这里又出现了灵魂不朽的讨论。
而长老则利用这次相遇安排了有情人重新相见的喜剧。
他把Celadon打扮成自己的女儿接近Astrea。
而当Astrea向Celadon表达自己的友谊时,Celadon一度脱离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说出了自己曾被挚友(也就是Astrea)误会抛弃的过往。
长老和仙女始终也在演戏,而他们一本正经的目的实为戳穿这出戏剧的谎言。
也就是说,一心维护角色的演员无意流露真情,而一心想让戏码露馅的演员始终一板一眼。
最后Astrea想对Celadon献上表达友谊的吻,结果把她当成了真正的Celadon。
这个场面特别欲(侯麦也80多了,越老越能放开了😅,而且也是他最后一部电影了),有同性恋场景的感觉。
Astrea认为Celadon复活了,就像《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茜认为夏尔复活了一样。
复活的力量,正如长老所言,来自l'amour。
加之于Celadon身上的诅咒也被爱情溶解了。
这其实也没有违背Astrea的命令,因为Celadon借着长老女儿身份的掩饰,亲耳听到了Astrea的赦免,于是以“复活”的形式出现在Astrea的眼前。
爱情,诞生在丘比特和基督之前“……我降伏丘比特,虽然他用利箭伤我的心,又在我面前摇动他明耀的火……”(古罗马)奥维德:《爱经》,戴望舒译看《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阿丝特蕾与瑟拉冬的爱情)之前,我知道这部电影戴着“大师的封山之作”(或至少是“大师号称的封山之作”)这样的标签。
所以其实自己只是想瞅瞅87岁高龄的侯麦(Eric Rohmer)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简介里引用侯麦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由17世纪的传奇(罗曼斯)作家写作的,发生在公元5世纪高卢的田园牧歌”。
遗憾的是,我竟然一边笑一边看完它。
它的情节……唉,怎么说呢……总之就是很俗套的17世纪故事:一个叫瑟拉冬的牧羊人爱上了牧羊女阿丝特蕾。
结果经过了一番波折,瑟拉冬被自己的情人误会,只因为阿丝特蕾的一句话“我永远不想再看到您了!
”这个木鱼脑袋的瑟拉冬居然就真的跑去跳河自杀了……(痴心到了如此迂腐的地步!
)。
后来又一番波折,他男扮女装前去看阿丝特蕾,“两个”女人从暧昧的关系中慢慢擦出火花,最后真相大白,冰释前嫌,皆大欢喜。
在这样一部无趣而没有悬念的故事中有着那些严肃的,侯麦式的,堪比舞台剧的经典对白:“要我假意爱上别人眼里闪烁的光芒,如同爱你的眼睛一般,这是比天还大的谎。
若非得如此,我宁愿死去,就让我安息在幸福中吧!”“当我们在爱中,爱的是我们的灵魂而非身体,变成对方的也是灵魂。
”“天理,从不让人行无耻之事而得善报,最无耻的事,莫过于善变,莫过于像蜜蜂一样,从这花采蜜到那花。
”“如果坚贞的爱不存在,那我对您的热情又能有什么期待?
”像这样(弱智?
姑且称之为“古典”吧)的对白比比皆是……所以不难想象用中世纪的台词调子拍这样一部因为太过唯美而显得太过假的电影,会让那些生性放荡的年轻法国演员笑多少次场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一切田园牧歌式的爱情,如果发生在现代都将是讽刺性的。
柏拉图的古典爱情观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已无法想象: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这样信仰爱情的存在,有人可以毫不费力地说出以上那些话,而且听者非但不觉得好笑而且也认真地对待它。
西方传统中,对于爱情和家庭的忠贞来自于基督教。
在宗教日益式微的今日,就像机械文明毁了电影原著中的那片草原一样,有一些东西也改变了,比如为爱去跳河的瑟拉冬也许不存在了。
但被毁掉的其实不是爱情而只是对于爱情的信仰。
侯麦把人物设定在5世纪,那时的高卢人还没有接受罗马文明(代表淫荡)而被拉丁化,也没有接受基督教的观念(代表纯洁,忠贞)从而形成最后的法兰西民族。
侯麦继续着《六个道德故事》的传统,向日益摆脱基督教影响的年轻法国人传递这样的概念:即使在不相信天堂地狱的时代,即使在没有拉丁罗马众神统治之下的时代,古代高卢人信仰自己的德鲁伊教派,而那时的爱情,也可以是纯洁而美丽的。
片子的一个行吟诗人一直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卡萨瓦诺式风流嘲笑两队主人公间柏拉图式的爱情观,可能很多现代人能在这个角色上找到共鸣。
但也许我们在嘲笑瑟拉冬之前应该想想,可笑的究竟是瑟拉冬还是我们自己?
对于古典类型不是很容易接受。
闭嘴吧
看完就像做了一个唯美的梦
侯麦终其一生以修行的毅力一部又一部拍着爱情——只说爱情未免肤浅,围绕爱情展开的所有情愫在大半个世纪以来打动了多少人心,在侯麦的镜头里看不到一处肮脏和腌臜,整整二十部电影,剔除了胶质的生活淤积,只留下明亮的徐来清风,一面不遗余力阐释爱情的复杂多义,一面信徒般对爱情有着纯真信仰;本片像是魔改了一部古希腊寓言,配以莎翁舞台剧般的念白,还莫名有些十日谈既视,虽然是非常简单执拗的情节,但在演员的投入演出中又非常吸引,镜头里唯美的风光,古典的服装,好看的脸庞,再夹带一点点半遮半掩的肉体撩拨,视听体验没有一丝游离——侯麦太懂坐在银幕前的各有所需的"期待"了;这是侯麦执导的最后一部长片,风格上又给人以惊喜,至此补完侯麦所有主要作品,再度感慨他是真正看破红尘却能悠哉其中的智者,与光影作伴的一生可谓圆满。
真正的爷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下半部看不到。。。
古板 ……
小侯还真是贯彻始终如一啊,无论拍的是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什么人物都是那一套酸腐的破烂儿。
2008/03/29 @ 大會堂劇院英文太深,力有不逮。
沒什么情節吶
我不够内涵 欣赏不能 虽然人都蛮美型的
最后有点不对劲了。。。囧
属于怀旧古典作品,叙述方式走复古路线,果然是大师,但感觉形式大于内容,故事平淡无奇。
爱情一直是侯麦电影里不变的主题啊。形式和故事上都感觉在追求极简,作为侯麦生涯的收官之作,真的是返璞归真了。
略微汗颜
最后一部候麦长片,很失望,候麦一贯精巧的对话不见踪影,对他的要求不应该止于历史的忠实还原
时间太短 爱情太久 歌唱亲吻 仿佛一生只为爱一人
古典、自然
2009.01.12OMG! 万万没想到这是一部酷儿电影!还是低成本的古装乡土酷儿片!
恰好是今天看到的“戒禁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