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巴黎寒冷的大街上,橘黄色的帽子下呈现出来的那个灿烂笑脸,那么的清冷真实,天真无邪,充满希望,看得人鼻子酸酸的从旧金山录音棚里走出来以后,蓝色的休闲短衫,整齐的一丝不乱的头发,沉闷的几声抽泣之后,走上了开阔的阳台,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张曼玉的眉眼是那么的清晰干净,无论经历多少,脸上总是干净的如一张白纸一样。
她有点粗粗闷闷的声线,简直就是天生为法语发音而生的,流利自然。
真正体会过生活的痛以后,有种东西隐藏在骨子里,貌似叫做无所畏惧,但又不那么贴切。
把药品扔出地铁窗外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勇气。
对于毒品,最后,她都没有报之以憎恨和懊悔,“它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也许。
没有经历过的人,谁也没有权利在这儿指手画脚。
对于艺人来说,机遇简直就是生命,不知道有多少人唱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又有多少红极一时的巨星无声陨落,在这样一个圈子里,需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希望和更为巨大的失望。
可是生活总要继续,可以在餐馆里拼死累活的端盘子,可以到百货公司推销服装,可以不计后果的戒毒……经历过这些,god will bless you。
真是适合她的电影,演绎的近乎完美。
有些电影和道理一样,在你经历过什么了解过什么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它想要表达的含义。
我总是懊悔自己曾经错过的好电影,细细想来,若是在当初上映时观看,以彼时的年纪却终是无法理解人物背后所表达的心境。
《清洁》是朋友极力推荐的一部旧片,习惯了以往王家卫镜头里的风姿绰约的她,这样一个几乎被生活击垮又坚定前行的摇滚女性,顿觉眼前一亮。
法国电影的情节跌宕与高潮总是极力克制的展现,并无撕心裂肺的嚎叫和深深映入脑海的画面。
她与男友争吵,独自驾车在河边注射毒品,那是一种绝望吧。
那么庞大的悲伤和失落,只能用片刻的欢愉来稀释。
而他却那么突如其来的死去。
她的生活,从此就变得不一样了。
入狱,失去孩子的抚养权,失业,无家可归。
那个风风火火的女人,她向生活妥协了。
她对着别人一次又一次的说,我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
穿普通的制服,成为街头巷尾一个寻常甚至卑微的努力生活的人。
收敛自己过去的一切锋芒和尖锐。
他们爱摇滚,那些人因为摇滚成为一家人,他们是彼此爱着的。
所以她并不孤独,她的朋友们不仅仅给了她一个温暖的住处,还有一次又一次难得的试音机会。
她在等待儿子到来时,兴奋的眼里冒着光,他是她心中的希望。
小杰问她,你停止吸毒了吗?
她说,我不戒毒,就不能见你。
她从未对他说起她的艰辛和思念,她试探着在动物园里与他交谈,小心翼翼的。
她带他回家,他问她,你没有自己的家吗?
她说,这是朋友的房子。
然后去冰箱里煮一碗香甜的热巧克力。
我想,她是想说,虽然寄人篱下,但生活还另有甘甜吧。
结局是让人欣慰的,她的摇滚梦想终于有了希望,而小杰,也重新爱上自己曾憎恨过的妈妈。
纵使生活曾让我们遍体鳞伤,若心中有光,未来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清洁》,77分,2004年法国英国出品。
那年张曼玉40岁,今年她五十了。
好久没见到她了,近年只有本《全城热恋》里一个语焉不详的角色,挺想念她。
十年前她依然肌肤晶莹,看着片中她那张执拗的猫脸,觉得对她来讲,什么事情什么角色都有可能~另一个我爱的女演员梅里尔斯特丽普今年六十五了,出演1985年《走出非洲》那年她36,演2002年《时时刻刻》的时候她53,岁月对她们这样奇妙的女人没有杀伤力,即使老了,一样令人难忘。
说回电影,纪实风格,Maggie演活了一位瘾君子妈妈,行走如风,挣扎在沉沦与生存之间,不懂那个摇滚歌手圈子乱七八糟的生活,但懂得一个妈妈的心。
似乎她搞砸了所有的一切,过气歌手丈夫毒发身亡,自己吸毒锒铛入狱,居无定所,没有工作,无力抚养儿子,是真实生活的一段截屏。
没有理性的行事方式,包括最后让儿子去偷拿护照,险些又不管不顾地做错事,不计后果不考虑生病的婆婆,幸而公公是个豁达睿智的人,能够包容她把她拉回轨道。
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而自私莽撞的个性最容易伤人害己于无形之间。
尽管如此,但我却挺喜欢这个倔强角色,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没怨天怨地;从毒瘾中一点点抽身的过程,独立不失尊严,她承认自己的不堪,却从未破罐子破摔。
Maggie见儿子那一刹那演得动人,那种愧疚思念欲言又止分分真切。
电影本身更像纪录片,每个人好真实,Maggie一个人撑起戏份,觉得故事可以更好看,她出演这本电影也是那个时候自己生活的一个印记吧?
法国导演阿萨亚斯是她当时的丈夫,《清洁》为她量身定做,但显然不如《巴黎,我爱你》来得出色。
话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瘾,秘而不宣,沉醉不休,只是不要伤害,只要能拿得起放得下,那便是瘾的主人,而不是受困的野兽。
可惜生而为人,几多脆弱,没有谁能保持一世清明,因此了解,接受,原谅,坚强。
错过又如何只是因为名字而下载在机子里躺了很久没有看今天很混乱 逼自己静下来 so...是看了开始就能猜到结局的老结构我居然耐心的看完,没有任何的惊喜混乱的开始颓废,然后是全世界的困难 挣扎 努力 坦诚 升华 然后是一个好的结局向上 凤凰蘖旁Emily wang也许只是因为在今天 自己这个状态下觉得不错同样的混论 喜欢的红围巾还有里42岁的荒凉然后是那个前女友助理的话和关于勇气赞简单而困难的事实错过又如何 喜欢这个翻译
影片一开始 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渐渐的 喜欢到了她一个人躺在床上,蜷缩,说:"他会不时的问我需要什么"我一震,一个人的孤单,一个人的羁绊,一个人的舞台再大,需要的却总不过那么点温情
清洁完全是冲着张曼玉去的。
虽然也知道这样只挑选演员的做法多少有点偏激。
其实是部很普通的片子。
只是一个母亲想要用自己的清洁换回自己的孩子。
仅仅是这样的故事。
但是看起来却一气呵成,没有任何令人感觉别扭的古怪情节。
据说这片子是张的前夫专门为了她而创作的电影。
完全贴和张曼玉融合东西方的美感。
虽然有人说她几乎已经成为高贵的定性产品,但一部《清洁》就足以让那些评论烟消云散。
游刃有余的表演,一举一动都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她实力演员的身份。
前夫死于吸毒,几乎所有人都责怪是她害死了丈夫。
有那么多人,都生活在没有出口的迷宫里。
也或者根本是每个人都活在那个可恶的迷宫里。
她只能看着情人流泪,为昨日的争执感到后悔,然后被警察们搜出毒品,关押六个月。
她一直穿着黑色的皮衣,围红色的围巾。
像是符号一样穿梭在每一个场景里。
冬天的雪,寒冷的风。
她想作为母亲要回孩子的抚养权。
于是情人的父母要她真正地戒掉毒瘾,然后再考虑要不要把孩子还给她。
于是她挣扎,一点一点地希望从原来沼泽般的生活中挣脱出来。
片子中有很多关于她贪恋毒品的伏笔。
但那为了孩子,是必须放弃的东西。
她像沉溺在深海中求生的人一般,拼命地抓住任何可能使她脱离沼泽的稻草。
我不知道当过去的朋友离开她时,她究竟在想什么。
难过么?
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吧。
到最后,连自己都开始讨厌自己。
到最后,开始连自己都想放弃,想抽身而退。
她围着红围巾,抓住手里那希望的残余光芒,不肯松手。
情人去世,孩子被迫交给情人的父母抚养,自己连看的权利都没有。
钱也没有,连朋友和亲戚也都认为她像瘟疫一样避之不及。
她在朋友家的房间里,倒在床上痛哭失声。
买回来的小熊没有主人。
那些精心准备的被子,为了应付荒凉心态寻找的销售工作,那勉强自己努力装出来的微笑,那些不被别人理解的痛苦,那些鄙视的目光,像崩溃的雪,化成巨大的悲伤砸过来。
“我必须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换回我的孩子。
”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母亲。
她也不过只想像个母亲一样去疼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不是孩子说“是你杀了父亲”。
她给孩子解释毒品。
“他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的声音带着哭腔。
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当时也是不知道怎么办吧。
朋友告诉她,她的音乐可以继续做下去。
然后她甚至想带着自己的孩子飞过国境线,然后继续去抓自己的梦。
其实这影片是这里最感动我。
勇气。
就像那个死掉情人的父亲说,“一个人在顺利的时候当然有勇气,但是在逆境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
”放弃毒品的勇气,想再次站起来的勇气,放弃稳定工作去追求梦想的勇气。
影片的最后,她唱完了属于她的歌。
得到肯定之后,坐在那里哭出声音。
那是度过怎样绝望的河流才换来的清洁。
即使放弃的都是应该放弃的,内心那些悲伤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
她转身面向照样升起的天空。
那里的照样勾勒着远方的风景。
背影坚定地绝对不会再放弃。
回想起这所有的情节。
真正理想的情节就是这样的吧。
虽然很闷,但是一直都合情合理地继续下去。
这就是我眼中的好电影。
红色围巾黑色皮衣,以独立而坚持的绝望姿态向着希望而生。
这也是我眼中美丽的生活。
也许,泥泞中爬起来的一口空气就足够让人觉得生命之美吧。
不管绝望的藤缠绕多久,也要长成一棵静默而坚定的树。
像希望之光,响亮地拔节。
年纪不小了,还有毒瘾,事业一团糟,丈夫死了,儿子不愿意见你,手里没有钱,你还敢不敢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最佩服剧中EMILY的一点就是,在她失去一切的时候,她仍然有勇气。
戒掉毒瘾,四处求朋友找工作,在监狱里还能有心情跟狱友一起录DEMO,向公公写了一封诚挚的信来争取儿子,而且没有向生活屈服,为了糊口而过上无聊地朝九晚五生活,在那种情况下仍然顶着压力选择了做音乐。
最后她居然成功了。
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三个:其一,EMILY在搬到朋友家,坐到柔软的床上以后捂脸哭泣。
(她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没有哭,当她被人羞辱的时候她没有哭,却在一个朋友好心地帮助中哭了,想起了死去的丈夫的温存。
面对寒冷的时候,她是那么坚强,而面对温暖的时候她才化为绕指柔。
)其二,当小孩爷爷说,孩子不想见她的时候,EMILY起初掉头就跑,穿过人群、下楼梯、进车站,然后当打卡进去那一刹那,她忽然停住了,转头跑了回来,追上小孩爷爷,再求一求他。
(真有勇气,转头的那一刹那。
生活中真的没有那么多无能为力的事,有时候就是气冲了脑袋抹不开面子,我真佩服她肯回去再求求爷爷。
)其三,是影片的最后。
制作人说:我很满意。
EMILY不动声色地继续冲咖啡,当把咖啡放到桌上,盯着上面的奶泡,她哭了。
(多少的委屈和骄傲,在那一刻倾泻而出。
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有了这句话,她终于可以Rebuild a new life了。
只有憋着一口气背水一战过的人,才能体会那样的哭泣。
另外还想说一句:剧里的爷爷真是个外冷内热的好人。
看他一开始对EMILY说的话那么tough,后来居然会那么温柔,还让她去旧金山追逐梦想,还说要帮助她和儿子建立新生活。
真是让人感动。
他也是个勇敢的人。
也许是漂洋过海的缘故,总觉得片中张曼玉的表演离我太远,就像隔着毛玻璃模模糊糊不太真切,在阿萨亚斯镜头下的张曼玉的表演也许太过清洁了,尽管她拿了坎城的影后,可是我宁愿她是因为阮玲玉、青蛇、新龙门客栈、甜蜜蜜中的表演而获奖,因为这次拿奖总让我觉得那是因为阿萨亚斯,因为她曾经是法国人的媳妇。
张曼玉的此次表演让我觉得她离中国很遥远。
原先萬分期待,結果有些失望。
獨挑大樑的張曼玉當然是全片中心,但除此之外好像無甚可觀。
故事在溫哥華、巴黎、倫敦、舊金山之間來回穿梭,可是——也許是我的偏見——總覺得阿薩亞斯的鏡頭只在巴黎最到位也最對味,其他城市不知哪裡不對勁,有種焦距沒對準似的空乏。
眾多角色也流於平面浮淺,就像在街頭人群中跟拍張曼玉的畫面一般,除了她之外的臉孔全是一片模糊——或者可以說,那些人物其實都是以女主角 Emily 的視角呈現*,都只存在於與她的相對關係裡:對她極不諒解的婆婆和丈夫友人,對她不念舊惡或舊情的昔日相識,對她寬恕包容的公公,對她陌生抗拒的兒子(後兩者的台詞又常頗為做作)。
聞天祥一篇影評(2004年十二月三日金馬搶鮮報)說到:「許多人都以為阿薩亞斯在本片的表現普通,唯有張曼玉收放自如的演技可觀;卻忽略了導演觀看這位女演員/前妻/片中角色的態度〔i.e. 相對於《迷離劫》時突顯甚至迷戀其東方性,此片已不再賣弄異國情調〕,才決定了本片最後的樣貌與觀點。
」雖然言之成理,但那畢竟是這部電影之外的脈絡,對評論它本身的成績只能做一部分參考吧。
-*這裡講的不是敘事觀點。
Emily是过气摇滚歌星Lee的妻子,本身也热爱音乐。
夫妻两人处在抑郁的事业低谷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只沉迷于毒品的快感。
一次夫妻吵架后,emily离家出走,次日回家时,却发现lee因吸毒过量而死,她自己也因藏毒被判入狱6 个月。
出狱后,emily为了她的儿子jay,并告别过去的记忆,决心重新开始。
换城市,戒毒,努力工作,并朝着自己热爱的音乐奋斗,希望能再回到音乐的路上。
一段很艰辛的日子,在摇滚圈,emily的名声并不好,圈内人都认为是她拖了lee的后腿,害死了lee。
更糟糕的是,她的儿子jay,在祖母的偏见教导下,也认为是emily杀死了父亲,对emily充满了抗拒。
唯一的希望是emily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也有同情并帮助她的人,陪她一起向前走。
生活终于渐渐出现转机,lee的父亲虽然还是不太相信 emily,但又自知年老无法长期抚养jay,他开始尝试让jay与emily接近,emily的爱终于打动了儿子。
因为朋友的帮助,emily 的音乐生活也开始有了起色。
虽然前路还是可见的艰难,但一切也许真的已开始好转。
80年代,亦舒评张;美则美矣,全无灵魂。
20多年过去,一双美丽杏眼已不再仅仅黑白分明,眼帘一抬一落,流转的尽是情绪语言。
《清洁》里的这个女子却又不是那个固定的华丽旗袍、杨柳腰肢的优雅符号,而是一个底层的奋力生存着的女人。
阿萨亚斯毕竟曾是张最亲近的人,emily的惶恐悲伤坚持和梦想,所有细腻敏锐的情绪,在屏幕上被分明地一层层剥开,真实自然,全无王家卫语言的隐晦。
我看这部片,就是为了看张如何凭此获得嘎纳的最佳女主角。
在看到 emily入狱时,我还未进入电影的状态,心里还想真是个典型法国味道电影,换个法国女主角说不定演得更出色,比如朱力叶比诺什,比如纽曼贝阿,比如伊莎贝尔于贝尔。
而后情节的展开,却慢慢地告诉你,这个角色emily,她只属于张。
清洁的获奖评语中有一句“层次感”,看来很恰当。
张是一道东方的茶,或许入口清淡,回味却幽远甘甜。
emily是处于西方社会的华人,无论外在环境如何西化,本质上都是一个相对内敛的东方人,整部电影完美地结合了内敛的东方气质和西方环境,就像emily 的哭泣,每一次都是人后的低声啜泣,尽力压制的悲伤却赤裸地袒露在屏幕上。
影片结尾的部分,在一切都终于有了转机后,emily仿佛透不过气来地,从录音室跑出来,那么混合了多种复杂情绪,充满宣泄而又压抑着声音的哭,如此贴近,仿佛是你认识的那个人,她就坐在你面前。
有三个译名:清洁、错得多美丽、错过又如何,各有各的好处,还是觉得清洁更干净妥帖些。
张在电影里留下了不少歌声,迷离低冷沉郁,好听。
ost曲目: 01 Brian Eno - An Ending (ascent) 02 Maggie Cheung - Strawberry Stain 03 Brian Eno - Taking Tiger Mountain 04 Tricky/Liz Densmore - Breakaway 05 Maggie Cheung - Down In The Light 06 Metric - Dead Disco 07 Brian Eno - Spider And I 08 The Notwist - Neon Golden 09 Maggie Cheung - Wait For Me 10 Britta Phillips / Dean Wareham - Knives From Bavaria 11 Maggie Cheung - She Can't Tell You 12 Metric - Dead Disco "clean" - live film version (Bonus Track)
很闷
张曼玉 mazzy star
赞配乐
个人感觉还不错,影片的节奏并不快,故事叙述方面也比较清晰。张曼玉也将不羁、伤心、绝望、紧张、平和、挣扎等等多种情绪演绎得很到位。影片中的那个小孩子挺可爱的。
第一次在小西天看电影,离屏幕太近险些吐了。。。
和《全职》比,这个主要矛盾和表达都有点像《小时代》
只为张曼玉
一会儿出来一个角色,也不知道是干嘛的,张女士一直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在干嘛,全片都不知道在干嘛🙁好吧,我理解不了这种混乱人生
张小姐语言秀
只因为她是张曼玉
说着别国的语言,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张曼玉确实挺厉害的,对比有佩内洛普说着英语的时候总是进不了状态,而到了《午夜巴塞罗那》一下子就爆发了。另外,小正太超级赞!
原来张曼玉的英语和法语讲那么好
看不下去
张曼玉就是如此吸引人啊
还挺阳光的哈 我也要把自己清洁一下
我咋觉得一点也不好看,最后几分钟才有点内容。。。
凭借此片曼女神拿到了戛纳的影后,成为第一个获得次奖的亚洲演员,但是本片拍的沉闷无聊,有些跳切略显突然。
好演员什么都能演。
阿萨亚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毫无意义。张曼玉的演技也属正常发挥,没什么可说的。
阿萨亚斯在叙事上永远留于不自信及不自觉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