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Fran Lebowitz: Si c'était une ville...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热门推荐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剧情介绍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剧集《假装这是座城市》(Pretend It' s a City)聚焦作家、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看她游走纽约,发表对一切事物的看法(“我充满了各种看法”),和她心中的纽约生活是怎样的(“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座城市’”),有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杀人依赖我盛大的同志婚礼嫌疑人第一季史蒂夫·乔布斯马尔多罗行动最美不过遇见你哗鬼学院炊事班的故事国家审计人山人海我们俩铁人的红领巾小圣人她之觉醒第二季大雪茄这个大王我罩的:双王夺妃寻找斯蒂夫·麦昆一颗颗眼泪都是爱落花时节又逢君流言终结者第五季明天记得爱上我黄金屋全民情敌一些怪人孤独的美食家第一季怪物布劳卧虎行动白饭修行僧裸雪时光尽头的恋人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长篇影评

 1 ) 越嫌弃越迷恋,是谁假装生活在城市

出生于新泽西州的 Fran Lebowitz,高中辍学后来到纽约闯荡生活。

在她看来,这个城市物价高昂,房价疯狂,人行道上从来没有看路的人。

以至于别人在问:「你为什么住在纽约」的时候,反而回答不上来。

在城市居住,你的勇气,你的胆量,都将用来挑战这里日常中最为琐碎的危机,包括那些用手肘来骑车的年轻人。

曾经当过出租车司机,也曾经在 Andy Warhol 的「工厂」里做记者,曾经被爵士乐大师 Charles Mingus 追到第七大道,也曾经坐在拳王阿里与弗雷泽「世界大战」的擂台前 …… 这些「曾经」不仅真实地构筑起 Lebowitz 的纽约记忆,同时也在塑造着她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也许你来到纽约,不知道如何在这里生活下去,但是你总会想到办法在这里生活下去。

」这是一种生活史的印证,也是一种时代经验的目睹。

在混融的时间与空间中识别自己,是每一个选择前来纽约的人,坚持下去的原因。

多年好友 Martin Scorsese 虽然已无法记起究竟是如何认识 Lebowitz,但他们记得每一次聚会之后,都能聊上一整夜。

毋容置疑,Scorsese 能由衷地欣赏她的幽默,她的愤怒,她对城市的尖刻吐槽与念念不忘。

两人于 2010 年曾合作推出纪录片《公众演讲》(Public Speaking),时隔 10 年,围绕 7 个话题的《弗兰 · 勒波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仍然在纽约发生。

两位老友无论是在咖啡桌前,还是舞台之上都保持着如一的默契,一个在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一个在尽情应和放肆大笑。

「评价是我的职业。

」曾出版过《都市生活》(The Metropolitan Life)与《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的 Lebowitz 将生活在都市的经验,转化为描述、见解、意识乃至愤怒。

她的犀利与幽默,不仅会令人联想起那个念叨着离不开曼哈顿的导演 Woody Allen,脑中也会闪现活跃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城市批评家 Jane Jacobs。

这个带着粗框眼镜的奶奶级媒体人,将日常观察凝练为她的「街道之眼」,同时成功打破纽约总规划师 Robert Moses 的社区改造计划。

一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不仅成为了影响至今的城市规划经典之作,也挑战和改变了人们看待城市方式。

有趣的是,纪录片中 Lebowitz 经常在皇后博物馆内的纽约全景模型之中游走,这个完全复刻了纽约城市的模型,由 100 多名工匠组成的团队为 1964 年世界博览会所制造。

庞大且精巧的地景,蓝图式的建筑规划,地图模型带来全新的空间感,人真正成为尺度的「主宰者」。

Lebowitz 在拍摄中曾经不小心碰倒过「皇后区大桥」,这座竣工于 1909 年跨越纽约东河的悬臂桥,连接着皇后区长岛市与曼哈顿上东区,在建造时曾牺牲了 50 人的生命。

「只是碰倒,没有损坏。

」Lebowitz 在采访中强调。

一次放大的近观,一种局部的对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无所不在的城市,究竟是以怎样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除了开篇与剧集同名外,余下的 6 个主题皆以政府部门的名称命名。

这些部门所引发的争论与影响,看似是政策与规划,实际每一个环节都与城市中的居民息息相关,围绕着生活中的当事人所展开。

在「文化事务」中她指责了那个为拍卖价格而非毕加索画作鼓掌的世界,艺术成为谎言的媒介;在「大都会交通运输」中她声讨了那些忽视真实需求的公共计划,只考虑艺术改造的地铁站;「审计部门」则直面了金钱在城市中的意义,那些没有流进你我口袋中的资金最后去了哪里?

;她也会在「体育与健康部门」的篇章里调侃了自己多年不改的抽烟「坏习惯」与瑜伽养生的假流行;「户政部门」里的观点事关 Lebowitz 对于不同世代年轻人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位没有电脑,不使用社交账号的人强调了一件事:我不使用 Instagram 和 Twitter,并非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

最后一期的主题「图书馆服务」,对于 Lebowitz 这位书虫而言简直是信手拈来。

从谈论曼哈顿中的「钉子户」Argosy 古书店,到采访美国作家 Toni Morrison,Lebowitz 认为书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扇门,「我的世界大了 10亿倍」。

纽约公共图书馆售卖的冰箱贴里援引了 Lebowitz 的一句话「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

事实上,这是 Lebowitz 在 1978 年《新闻周刊》中给到年轻一代的建议,这句话的后半段是:这样你会有事去思考,无需自己去编造。

40 多年过去了,片中的 Lebowitz 不仅保持着与当时如一的发型、穿着、乃至坐姿与谈吐,更重要的是,71 岁的她仍保持着对这座城市巨大的热情与嗅觉,爵士乐般轻盈又灵动地谈论着周遭的一切。

Lebowitz 有时在咖啡厅内与 Scorsese 随性聊天,有时则站在台上进行脱口秀式批判,更多的时候,她选择在纽约的街头来回踱步喃喃自语,自称是城市中唯一会认真看「路」的行人。

她在行走的过程中收集着来自街道上的「纪念碑」,当中的故事与传说,一一 被踩在脚底。

在这些铭牌中,匹萨饼大小的「Hess Hriangel」被称为纽约市最小的一块土地 —— 只有 0.3 平方米。

在 1910 年的城市规划中,253 栋建筑都将被拆除用于拓宽第七大道并建设地铁,包括 David Hess 所拥有的五层公寓。

抗争虽然无果,但 Hess 的继承人却在日后发现最初的土地拆建测量漏掉了一小块土地。

他们不仅拒绝了政府提出捐让要求,还在此以三角形马赛克的铭牌标明了土地的所有权。

这些斗争即便没有击破程序,却为城市带来一种形象:保持原则,永不言和。

纽约与全球所有大都会一样,土地与人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无论向西搬,向东搬,向南搬抑或向北搬,节节攀升的地价仍会令人无所适从。

作为已经在纽约生活了 50 多年的「老客人」,Lebowitz 自嘲是房地产投资中「高买低卖」的失败者。

看过 100 多套房子,经历了房价一周内涨达 1 万美金的疯狂时刻,她认为如果要买到心仪的房子,一个能装下一万册书的房间,她的头等大事就是中彩票。

「我 18 岁来到纽约,不是为了投身房地产这一行。

这里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

欲望与紧张交织,诱惑与失落并存,抓住机会的人藏身在大楼,没有地址的人消失在街头。

面对老马的发问,「你的幽默来自哪里,是后天培养还是天赋」时,曾经在中学得过「最佳幽默奖」的 Lebowitz 显然骄傲又自得。

「天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绝对随机分布在世界人口中的特性,它和任何事情都毫无关联。

」而纽约,则如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所言:在纽约,一切都是聚世界之大成,它们彼此龌蹉又并行无碍:人口、戏剧、艺术、写作、出版,进口,商业,谋杀,奢侈,穷困 …… 迷失在纽约的多样性中,吸收了丰富体验的身体,也将成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曾是美国的起点。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不断从欧洲涌入美国的移民,经过漫长的大西洋航行,将在自由女神像旁的移民入境审查站中接受检查,获得资格。

犹太诗人 Emma Lazarus 的十四行诗就将铭刻在基石之上,赞颂这个拥抱世界的「金色大门」。

但到 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有 80% 的纽约客生于美国。

直到 1965 年移民法《哈特-塞勒法》(Hart-Celler Act)的推出,新的移民潮再度开启,这使得各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申请移民美国,到 1980 年代时来自全球的移民已超过 100 万。

在图书馆内,Lebowitz 与 Scorsese 寻找着各自家族的记录。

犹太人的身份让 Lebowitz 思索种族与文化的联系,而意大利裔的 Scorsese 无疑拍出了纽约最好的黑帮片。

城市是世界的高度浓缩,以最疯狂的效率证明着人类的胆识。

现任纽约市长 Bill de Blasio 在竞选演讲时曾提到,纽约是一个「双面之城」,贫富差距、阶级固化、市绅化与暴力,这里有被神话的一部分,也有令人心碎的瞬间。

Lebowitz 虽然在纽约行走,却能瞥见世界所有大都市都共有的毛病,提醒那些兴致勃勃的异乡人。

《假装我们在城市》在疫情来临之前开始拍摄,Lebowitz 曾对挤满纽约人行道中间的「白痴们」大喊「快点!

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以讽刺那些从不抬头看路,活在自我世界中的都市人。

疫情的到来,在城市陷入停滞阶段,Lebowitz 曾与《假装》的摄影总监 Ellen Kuras 在城内游荡,拍摄回来的照片非常漂亮。

空荡荡的街道让纽约的变成精美的静态风景。

变化随时在发生,但 Lebowitz 并不希望继续在这样的街头拍下去,「我们不是记者」,这样的纽约,这样的城市,反而是她最不希望记录的时刻。

直到今天,常态化的疫情正在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拥塞渐渐冷却,我们在街道上看不到彼此的脸。

当初 Lebowitz 向街道中央喊出的口号,不仅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标题,同时成为了一则隐喻,过去的抱怨变成一封给纽约的情书。

公平与趣味,城市有最吸引我们的东西;拥堵与漠不关心,这里也有最臭名昭著的故事。

但周而复始的诱惑恰恰来源于城市的暧昧混杂,生活不仅是一种存在,还是一种发生,一种可能。

- 本文首发于《T》Magazine中文版新媒体端 -

 2 ) 假装我们在纽约

弗兰很生气,因为她是纽约街头唯一看路的人。

她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就叫“假装我们在城市”,以警示那些目中无人的挡路者——这城里还有其他人呢!

在纽约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作家弗兰·勒波维茨,对这座她离不开的城市和其间的当代生活都有诸多不满。

作为弗兰的多年好友,同样深爱纽约的马丁·斯科塞斯显然了解也欣赏她的愤怒。

继2010年的纪录片《公众演讲》后,马丁在Netflix原创纪录剧集《弗兰·勒波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里再次将镜头对准了这位手上无权却意见多多的友人,捕捉她在访谈、演讲、城市漫游和咖啡桌对话间的连篇妙语,一同为纽约献上一封辛辣而真挚的情书。

都市观察家的生活意见1980年前后,两部有关纽约生活的随笔集《Metropolitan Life》和《Social Studies》奠定了弗兰作为作家、评论家的江湖地位,也让发表意见、评判事物成为她此后的主职工作和风格标签。

《假装我们在城市》是一部弗兰的意见集锦,也是她观点密集而结构松散的建城宣言。

全剧共有七集,除开与剧集同名的第一集,剩下六集的标题都取自纽约的某个政府部门名称,为弗兰信马由缰的漫谈划定大致方向。

但即使有预设主题,也不要指望弗兰会照本宣科。

她有太多的话要说,对任何人事物都有一箩筐的意见要表达,金句和妙喻层出不穷,名人趣闻和年代轶事信手拈来,最终把所有命题发言都全部变成自由发挥的爵士即兴。

在“文化事务部”里,弗兰赞美天赋在人群中分布的随机性,讲述因才能不足而放弃大提琴的童年往事和曾获得的“班级幽默风趣奖”,但一转头,她又开始对当下文艺环境大发不满,一针见血地批评人们在拍卖场上为了成交价而不是毕加索鼓掌;在“预算委员会”中,对房地产市场不敏感也阻止不了弗兰对纽约的摩天大楼发表高见。

她不懂建筑但懂衬衫,所以,在城市建筑上彼此借鉴的纽约和迪拜,到她嘴里,就成了互相抄袭的布克兄弟和拉夫劳伦;而在“体育与健康部门”下,大烟枪弗兰又犀利地嘲讽起了养生,认为“养生是一种贪婪,”责怪硅谷刮来的保健邪风,吹得纽约街上三分之一的人都背起了她看不惯的瑜伽垫……

听弗兰说话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哪怕是少数略显陈腐的论点,经她的坦荡和诙谐一包装,都成了值得摘抄的箴言。

而比言语更迷人的,是弗兰那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弗兰尖酸又真诚,对自身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知,谦虚地表示“人只能理解同辈人”,但到了每次开口表达意见的时候,却仍是强硬无比地爱憎分明,毫不妥协,也从不抱歉。

已故作家托妮·莫里森曾建议弗兰把文字中的“你”换成“我们”,以表达一种对读者的邀请。

但显然,弗兰不喜欢“我们”,而《假装我们在城市》也延续了她的这种距离感。

对于观众,弗兰既不亲热也不讨好,她就像一个脚步过快的导游,一路撒下聪明的词句,完全不在意身后的游客能否跟上。

但尽管如此,我们仍想紧随她身后,再听听她还有什么话要说。

旧日纽约消亡史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全貌”展区,是《假装我们在城市》中反复出现的一处场景。

宏伟的纽约市微缩模型间,穿着鞋套的弗兰小心翼翼地跨过大桥,活像空降纽约的哥斯拉。

不管弗兰在谈什么,她的话里永远只有一位主角:纽约。

她和纽约之间的爱恨纠缠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纽约对她来说是《尼伯龙根的指环》一样庞杂繁复的大麻烦,却也是一处从不无聊的文化天堂。

噪音,地铁,游客,房价,市长,干洗店,时代广场,装置艺术……弗兰对纽约的种种怨言虽然幽默但不新奇,大多时候只是在重复和加深现代人对纽约固有的刻板印象。

而在表层的抱怨之下,那些对旧日纽约的快照式追忆,才是整部剧里更为珍贵动人的部分。

69年就来到纽约的弗兰是一位联通各界人士的活坐标,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

她见证了O.J.辛普森案件宣判时的万人空巷,也呼吸过911后覆盖城市的“烟尘”;她曾为安迪·沃霍尔工作,看过拳王阿里与弗雷泽的世纪之战,还被爵士传奇查尔斯·明格斯追着跑过第七大道;

她开过出租,因此知道司机们常去的Belmore餐厅(Belmore餐厅也在马丁的《出租车司机》中出现过);她嗜书如命,然而钟爱的旧书店大都关张消失……

在弗兰轻描淡写的回忆里,所有的故人旧事连成线,已被拆除的建筑构成记忆的街区,她脑海中的纽约在鸣笛声和爵士乐响中拔地而起。

碎片化的观点输出不足以描摹纽约的样貌,搭配上个体记忆的真实重述,才能让一座已经消亡的旧日城市再度鲜活。

最佳损友老马丁马丁·斯科塞斯在剧中的存在感很低,他藏在背景里,鲜少提问也从不插话,只会用阵阵傻笑声回应弗兰的妙句。

但这并不是说马丁对作品的参与度低。

谈话间隙,马丁会适时剪进杂志剪报或影像资料来丰满友人的表达,就像一条俏皮另类的“导演音轨”,一撮点缀性质的香辛料,为《假装我们在城市》增添多一层风味。

当弗兰谈到出租车速过快,马丁就插入一段自己电影《下班后》的片段;当斯派克·李和弗兰因体育话题产生异见,马丁就立马补充94年斯派克·李在赛场边和尼克斯队员互喷的名场面;在弗兰讲起《华尔街之狼》片场和小李子的电子烟往事后,马丁还要用自己颇有辨识度的嗓音录一段煞有介事的免责声明……在采访中马丁曾表示,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很单纯,他只是想和弗兰待在一起。

两位老友像一对最为默契的喜剧搭档,而马丁视角下对弗兰毫不矫饰的欣赏目光,也让整套剧集在可爱风趣和愤世嫉俗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不过,拍摄时的弗兰和老马肯定没料到,一场疫情会彻底改变纽约的样子,也赋予了这部作品新的意义。

当人潮汹涌的日常纽约暂时消失,剧里弗兰所有的抱怨都成了失去才知珍惜的怀恋,而《假装我们在城市》,也从一场针对纽约生活的吐槽大会,变成了一份封存住纽约最后活力的珍贵纪念。

虽然纽约总在变化中,但如果现在有一个能一键把纽约复原到疫情前的红色大按钮摆在面前,哪怕是最讨厌街头行人的弗兰,想必也会不假思索地一把按下吧。

 3 ) 为什么犹太人不吃培根,因为太好吃了-《假装我们在城市》分集金句整理(更新中)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于今年1月在Netflix上线,是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和作家弗兰·勒博维茨共同出品的纪录片,其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并夹杂着一些采访和提问来呈现弗兰·勒博维茨对纽约生活的全方位吐槽。

在近期的美国娱乐节目《周六夜现场》,一小品对《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进行了恶搞。

小品全程是Fran随便讲几句,Martin都狂笑。

当我看完全七集纪录片后,发现SNL小品的演绎太精准了。

弗兰是谁弗兰·利波维兹(Fran Lebowitz,1950年10月27日-)是一位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曾在《华尔街之狼》扮演法官)。

代表作有《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弗兰自称花了十年生闷气后又出了儿童书《Mr. Chas and Lisa Sue Meet the Pandas》(1994年)。

弗兰出生并长大于新泽西州,在被高中开除后,于1969年搬到了纽约。

为了维持生计,弗兰最初一开始做过清洁工,出租车司机和pornography写手。

在21岁时,她开始为一个小杂志写书评和影评,杂志的创办者就是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的第四任妻子Susan Graham Ungaro。

查尔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 Jr., 1922 – 1979) 是一位美国爵士贝斯手、作曲家、乐队领队。

他被视为20世纪美国爵士乐的标杆人物。

随后,弗兰开始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工作,写专栏 "I Cover the Waterfront"。

1978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后,开始不断接受采访和上电视并成为当地的名人。

弗兰对她的犹太人身份的认同来自于其种族和文化,但与其宗教含义无关。

她自称从7岁起,她就已经是一位无神论者。

E01 Pretend it's a city 假装它是个城市弗兰被提问“你是怎么描述你的生活方式的”,弗兰回复道“我绝不会用生活方式这个词”。

弗兰被问“你会看不起人吗”,她回复道“有一些自命不凡是不好的,我的自命不凡不是针对你父亲是谁,你读的哪所学校,你在哪里长大,而是你是否同意我的意见”。

纽约地铁L线由于气味暂时关停了,弗兰说平时地铁车厢也不是紫藤味的高山村庄。

随后提到了911后的空气问题,即便在80个街区内人们都能闻到粉尘,Christine Whitman作为负责人仍表示空气没事,现在数千人得了癌症。

纽约生活物价这么贵,没有人负担的起,然而住在这里的八百万人somehow做到了。

弗兰说自己从未想生活在过去的纽约,这直接总结了一个半小时的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

E02 Cultural affairs 文化事务“为什么犹太人不吃培根?

因为太好吃了!

弗兰提到第一次(在某件事上)没有任何天赋是小时候学习大提琴,她随即认识到了自己可以通过练习能变得更好,而不是优秀。

大佬果真是早早就认清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了。

弗兰对于人们关于自己真正喜好但不擅长的事情的建议是,自娱自乐不要打扰他人就好,人们没有必要去展示任何事情。

她批评人们现在喜欢去晒任何小事。

“音乐家和厨师为人类大部分愉悦感负责。

在接受斯派克·李(Spike Lee)的采访时,弗兰表达了对艺术和体育的看法。

艺术是人们去观赏一个最终结果,人们会反复地去欣赏这个作品,但体育在于整个竞技比赛的过程,当比赛结束输赢已定,人们不会把这一场比赛再重新看一遍。

为艺术鼓掌,而不是价格。

弗兰提到了毕加索作品在拍卖时,当画作出来后现场是鸦雀无声,当拍卖结束后,人们为被拍出的高价鼓掌。

她对查尔斯·明格斯(20世纪美国爵士乐的标杆人物)的评价是个十足的吃货,让唐人街厨师都跑出来鼓掌那种。

一向目中无人的查尔斯·明格斯对另一位音乐家Duke Ellington却毕恭毕敬。

再自大的人都有一个其敬重的人物。

E03 Metropolitan Transit 大都会交通运输弗兰提到了纽约出租车司机开车太疯狂,她年轻的时候还谎称自己怀孕了,好让司机能够减速。

在提问环节,一个西班牙女人开始讲自己被警车撞,然后开始诉讼纽约这个城市。

弗兰和马丁忍不住打断,这不是提问,这是在讲故事。

一个地铁站为了重修关停五个月,弗兰忍不住吐槽这些狗狗的马赛克画像,在真正重要的问题解决前,艺术装置完全没有必要。

弗兰对于“度假”的态度也格外有趣,“我出门不是为了度假,而是为了赚钱,好让我能(不出门)继续住在这里”。

E04 Board of estimate 审计部门弗兰表示自己不喜欢写作,一直不满意自己的工作,随后意识到了自己就是讨厌工作。

弗兰谈到MeToo运动时,提到了反对浪潮(backlash)和撒谎的可能性。

她的态度更为细致和接地气,她的重点放在了普通女性上。

MeToo运动能够被引起重视是因为女明星们的参与。

要明确的态度是,这种演艺圈的潜规则当然是不好的。

对于女明星来说,你可以选择不去接某部戏而避免受到侵犯。

但对于在酒店整理床铺或从事类似工作的女性来说,她们很难有选择的余地。

弗兰说自己当年不去做服务员是因为要得到排班需要和领班睡觉。

E05 Department of sports & health 体育与健康部门这一集,弗兰表达了对现今的养生,体育,度假项目,和一些所谓的挑战的负面态度。

在接受Spike Lee的采访中,弗兰说自己讨厌体育。

她喜欢穆罕默德阿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拳击手,而是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Spike Lee说体育的意义也很有道理,体育给予了观众一份认同感,并且对于黑人来说这也是他们最先改变自身地位的手段。

就是他不断打断弗兰说话和咄咄逼人的态度有点烦。

斯派克·李,美国导演,凭借《黑色党徒》获第91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

而极限运动只不过是人为的,没有必要的,自我编造的挑战。

“挑战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并且现实生活就足够挑战了,这一段和小崔脱口秀说过的一段所表达的意义类似。

E06 Hall of records 户政部门开场弗兰说道,人会持续犯错,但年龄越大,能找的借口越少。

弗兰被提问有没有“guilty pleasure”,她说既然是乐趣,就不该有负罪感。

弗兰小时候到了7:30半就被要求上床睡觉,之后她问她妈为什么,她妈说过了晚上7:30就忍受不了她继续吵闹了。

片尾,弗兰说,真正年轻的人是意识不到年华逝去的,当你意识到了,证明你的年华(开始)逝去了。

E07 Library services 图书馆服务开场,弗兰被提问“你认为存在令人窒息的political correctness吗?

”,弗兰说我的呼吸很顺畅。

太佩服弗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说话方式。

弗兰说,“如果你把一本书掉在地上了,你要亲吻它一下”,这是她在犹太教堂学到的对祈祷书的态度,她也将此应用到了别的书上。

弗兰在年轻时为安迪沃霍尔工作写专栏,声称二人关系不好。

在安迪沃霍尔(1928-1987年)去世两周前,她把她持有的所有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卖掉了了,为了支付公寓的维修费。

弗兰真是没财运啊。

二人的犹太人长相也太明显了!

1978年,当弗兰受邀为《新闻周刊》写专题,她的父母对此格外惊讶。

弗兰的父母不看《时代周刊》(因为当时的老板亨利鲁斯是反犹人士),但是看《新闻周刊》(Newsweek)。

其写的专题就是为青少年提供意见,在纽约公立图书馆售卖的冰箱贴上就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

弗兰从成名到现在,她的服装造型和说话态度几乎没有变化,果真大佬在年轻时就决定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 ) 「不语129」思考终是睿智——《假装我们在城市》剧评

如何解读一座城市?

继《爱尔兰人》看睡着之后,Martin终于收回时间线性的长篇叙事,用一部文学感和演说性极强的剧作,唤醒了对于城市的感知。

该剧感染力极强且有爱不矫情,四两拨千斤地贡献了史诗级水准。

制作真的是好,纽约的槽点一定在丰富的喜剧和综艺中剩不下多少空白。

而该剧较为简单的话题分类,通过Fran的妙语和独特气质,串起具有时代感的观察史。

这种方式兼具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跨度。

整体风格在诙谐的“台词”和较为成熟的剪辑中,引人入胜。

笑点的密集程度,堪比脱口秀,但思维的深度又形似TED演讲,可见Fran个人魅力之深。

幽默的另一面令人看到自我认知的局限,在情绪得以释放的同时,也瓦解了二元对立的固执。

Fran对城市的嘲讽和对新纽约的拒绝,何尝不是一种深情的热爱和反思呢?

对消费主义的抨击,在一次次人文主义的呼唤中振聋发聩。

尤其是第7集单独对图书和阅读的召唤,是对人性价值的召唤。

心生敬意,这不是时代已更迭的无知骄傲,令人受益颇多。

剧集的穿插用了较多的纽约街景、地铁、地上的纪念碑和微缩模型,这的确并不是那么“城市”,更像属于过去的一种缅怀。

因此该剧的确有致敬的意味。

这算是Martin给新时代青年的一份礼物,也是送给自己和旧时代的一份接受。

当然,最后会令人有一种感觉,城市,是黄金时代赋予了纽约的名字。

对了,关于音乐,有人给扒一扒吗?

似乎还是很好的。

最后的最后,应该被收藏多看几次,9.5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5 ) 弗兰语录

Fran:Music makes people happier and it doesn’t harm them. Most things that make you feel better r harmful. It’s very unusual. It’s like a drug that doesn’t kill you. - Do you have a guilty pleasure?- No. I have no guilty pleasures. Because pleasure never makes me guilty. I think it’s unbelievable that there is such a phrase as “guilty pleasure”. In other words unless your pleasure is killing people. - Do you think that there is a suffocating political correctness?- She wants to know if I think that there’s a suffocating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my answer to you is I’m breathing fine. No one that young enough to be in school is aware that they will lose their looks. This is something that doesn’t happen till you do.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From “pretend it’s a city”.

 6 ) #观影日记# |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2021)

近年来网飞不仅电视剧拍得好,纪录片也完全不落下。

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标准是什么?

虽然每个人的评判角度不同,大体上随便说说,我觉得若是单纯从拍摄手法上来看,有趣又顺滑的剪辑、镜头语言以及配乐,缺一不可。

但要是考虑内容,那就见仁见智了。

有时候只是想用画面涤荡一下心灵,有时候是真的想通过纪录片学习知识,但你想过吗?

有一种纪录片,看完是会让人很爽的……它也不是那种智识相通的心流体验,就是单纯地爽快。

偶然看到弗兰发言的截图让我心生好奇,打开这部名叫《Pretend It's a City (2021)》的纪录片,开启了我的“爽片”之旅。

在这之前我甚至不认识Fran Lebowitz这个人。

维基百科写:【弗兰·利波维兹(Fran Lebowitz)是一位美国作家、演讲家、业余演员。

她最为人熟知的是她通过对于纽约大都会生活的察觉、洞悉和描述,映射出对于整个美国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讽刺幽默意味的评论。

有评论家称之她为“当代的多萝西·帕克”。

】弗兰来纽约之后做过出租车司机,打过零工,做了一些不太平常的小工作,后来得到安迪·沃荷的赏识,并作为他主办的杂志《访问》的一名撰稿人。

在那里,她写了一篇称为《我们的海滨》的文稿。

之后她也在杂志《淑女》工作过一段时间。

她的前2部作品《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1978年)和《社会探究》(Social Studies,1981年)均收录在论文集《弗然·利波维兹读者》(The Fran Lebowitz Reader,1994年)。

弗兰在电视和电影等其他领域也表现出色,因为她不仅是作家,还是喜剧演员、记者和演说家。

其实弗兰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她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这也是《Pretend It's a City》的魅力所在,让人惊讶于她的描述,怎么可以这么生动,每句话都可以拉去讲脱口秀的程度。

话说回来,看完会令那些没有在纽约生活过的人都心生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她的描述感受到她对这座城市的“爱”和关心。

当别人问她为什么是纽约的时候,她会反问,除了这儿还能去哪里?

在这部由七个部分组成的纪录片中,故事由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和他的主人公、作家和全神贯注的弗兰·莱博维茨(Fran Lebowitz)合写。

纽约的城市光景和喧嚣,交织着谈话X谈话,交错的剪辑让人真的感觉在看脱口秀节目。

她讨论了疫情以及她对失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悲痛,以及艾滋病&疫情对纽约艺术界的破坏性影响。

用弗兰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能力改变什么,但我就是有很多很多观点要表达。

”不仅仅是片中提到的议题,弗兰对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不屑一顾,从竞技运动到健康和度假的概念。

她还会用生动的语言来告诉你她讨厌的理由,包括她为什么不使用智能手机,或是她如何“爱书如命”。

即使你不同意她的观点,也很难不欣赏她的表述方式。

甚至想要拥有这样的伶牙俐齿和睿智头脑。

整个纪录片使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风格和照片。

弗兰在每张照片中看起来都很出色。

固定的着装风格形成了她的个人特色。

她的眼镜尤其像点睛之笔。

这款眼镜的外观虽简单,但却是精心设计的。

弗兰曾经承认,她定制的眼镜价格和汽车差不多。

她的牛仔靴也是专门制作的。

她的上衣来自萨维尔街裁缝Anderson & Sheppard,她的男装衬衫则是来自Hilditch & Key。

我自己感觉这算是某种固执的坚持。

世界对待“一成不变”的人总是感到奇怪和了不起。

也正是这些东西让她变得“奇怪”而特别。

这是一部充满弗兰个人魅力的纪录片,是纽约的生活部落格。

不需要我摘抄过多的台词和叙述来表扬它。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相似的考察态度去看自己生活的城市,或许也会有新鲜的名台词诞生。

改变总是从觉察开始。

在大多数人都把脑袋装在屏幕里的时候,假装这是一个真实城市,让我们认真看看真实的城市,过去、现在,以及它将变成怎样的未来。

2022-2-1

 7 ) 时尚知识分子

第一次知道Fran竟然是从介绍知识分子穿搭的时尚视频里,西装大衣,中分卷发,有力的走姿。

Fran表现出很多小动作好白男啊啊啊,吐舌头舔嘴,说话张开双手的动作,但是看得没有觉得油腻不适,suki第1集只是在吐槽纽约人不看路,第2集感同身受的点好多。

「我住在我父母的家里,我记得自己躺在草坪上,抬头望向天空,心里想:“我要如何离开这里?

”我不希望你们觉得我的童年是狄更斯式的,并不是这样。

但还是不适合我,并不是成长环境不好,只是说:“不,对我来说,那不是正确的环境”」 「音乐让人更快乐,不会伤害人类。

大多数让你感觉上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性的,所以音乐非比寻常,它就像一种不会杀死你的毒品。

」本来觉得还是做成播客比较好,画面有啥必要啊!

但是很喜欢里面夹得时代小短片,以前的广告什么的,感觉好有意思,窥探到历史一角。

第五集太犀利了啊啊啊笑死我了,怼的主持人哑口无言,对啊男的掌控世界所以体育才这么重要,“那要这样说,我更希望有更多女性去参加国会而不是体育运动”

 8 ) 如何谈论纽约: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纽约的千万人中,唯一一个看着自己在往哪走的人就是我。

我要起草一份宣言,标题是《假装这是一座城市》。

01 一名New Yorker的城市生活速写Fran Lebowitz是一名美国作家、评论家、演讲家以及业余演员,她对纽约大都会生活发表了许多尖锐、具有洞察力的见解,其中不乏对于美国城市发展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批判。

1950年出生,1969年首次来到纽约,从事过清洁工、出租车司机、专职司机等工作,最终被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聘为《Interview》杂志专栏作家。

她于197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记载了纽约客的日常烦恼,这部充满幽默感的作品使她名声大噪。

2021年,70岁的FranLebowitz仍在发掘这座城市的“槽点”,她与老朋友Martin Scorsese共同执导的纪录片《Pretend It's a City》以单口喜剧(stand-up comedy)的形式发表了对纽约城市交通、文化、治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见解,以及她眼中真正的纽约生活速写。

02 片段节选:我们如何谈论纽约 这部纪录片共有七集,每集半个小时,Fran Lebowitz的发言拥有加速时间的能力。

尽管未曾像她一样深入体验过纽约生活,但许多观点放在当今的城市都是相通的。

关于城市步行体验,她说如今纽约的人们都行色匆匆,不再有人留意周遭的事物。

关于城市更新,她说在纽约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的,政府花了四千万美元修了一堆对市民来说没用的装饰,却忽视了人们真正的需求。

以下精选三个小片段:- 城市中的“彩蛋”——路上的纪念牌

纽约的路面上有许多东西,有涂鸦,也有广告。

而很多地方的路面上镶嵌着各种纪念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件事,因为这表示他们希望有人看到这些牌子。

我不认为他们想:“只有Fran会看,其他人只会在走路的时候盯着手机,只有Fran看到,但她值得,我们为她做这些纪念牌吧。

”图书馆附近有不同作家的纪念牌,还有一些作家的名言。

如果以为人们都会停下来阅读这些铭牌,那就实在是太乐观了。

-观察

在纽约,生活永远不会无聊。

换句话说,如果坐在某个地方等待,比如地铁,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少数人在看书,但我从来不会做这些事。

我就坐在那里,看着我的同胞们。

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非常有趣的。

- 他们为什么来?

Martin问道,你觉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来纽约?

这里有什么魅力?

Fran答:纽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不管他们来自哪里,都不是这里,所以他们来了。

02拍摄地:新纽约与旧纽约 《Pretend It's a City》的拍摄地点经过了精心挑选,从1888年成立的Player’s Club到如今的时代广场,访谈与街头漫步的镜头穿插,饱含历史感的色调蕴藏着对黄金时代的缅怀。

- 纽约微缩模型版图

纪录片中Fran最常出现的场景是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展区,她在这里将个人记忆与城市位置相对应。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模型,它将纽约市831平方千米的土地浓缩为8.67平方千米。

该模型由由Raymond Lester Associates的100名工匠组成的团队在1964年精心打造,并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展出,并进行了多次更新,其尺度误差不超过1%。

-玩家俱乐部(The Player’s Club)

《Pretend It's a City》中的许多访谈都是在The Player’s Club进行的。

这一俱乐部位于Gramercy Park,其成员主要包括戏剧界人士。

其中最著名的成员是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他是一名狂热的台球爱好者,曾经规定在他生活的任何地方必须要有合适的台球桌。

在俱乐部的一楼摆着一张台球桌,直到今天,他的球杆仍然挂在那里。

- 赫斯三角(Hess triangle)

Fran在第一集中表达了对纽约路面上各种纪念铭牌的喜爱。

其中出现的Hess triangle位于纽约West Village附近的第七大道(Seventh Avenue)与Christopher Street交汇处,这块占地0.32平方米的小三角形铭牌是政府与原土地所有者之间产生纠纷的结果。

David Hess曾在这片土地上拥有一栋五层的公寓,1910年城市有关部门宣称要收回这片土地,对253栋建筑物进行征用并拆除,用于拓宽第七大道并建设地铁。

对官僚主义感到愤怒的Hess一家用尽了所有法律手段也仍没能保住自己的公寓,但其继承人发现公寓被征用时,土地测量疏漏了55号地块上的一个小角落。

纽约当局要求他们捐出这一小块地,但他们选择了拒绝,并于1922年在这里以三角形马赛克的形式标明了所有权。

1938年,这块纽约最小的地皮以1000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1750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附近的Village Cigars商店,日后又被转手出售多次,但这块带有反抗色彩象征的三角符号被保留了下来。

- 纽约大学毕加索雕塑

第二集文化事务(Cultural Affairs)中,Fran提到了视觉艺术在当今成为了一种欺诈形式,在毕加索作品的拍卖会上,人们只有在价格敲定时才会鼓掌,而不是在作品展示环节,我们生活在一个为价格而非毕加索作品本身鼓掌的世界。

此时的镜头从演播室转移到了位于纽约大学的毕加索雕塑,这一公共性的作品作为城市中极具艺术性的地标展示出了真正的美学价值,而非金钱利益。

Greenwich村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纽约大学的部分由贝聿铭负责,三座30层高的塔楼主要是研究生和教职人员的宿舍,而广场上则引入了毕加索的“Bust of Sylvette”大型雕塑,该雕塑是整个西半球仅有的两座公共户外毕加索雕塑之一。

该雕塑引入了天然混凝土工艺,其形状模仿了三座塔楼的风车布局。

2008年,包括雕塑在内的整个超级街区被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the LandmarksPreservation Commission)指定为新的纽约地标之一。

03 THE END OF STORY 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出自剧本,Fran Lebowitz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丰富的经历使她能够几乎没有停顿地妙语连珠。

作为一名来到大城市闯荡的后来者,她在对纽约生活的种种抱怨中穿插着对于这座城市的喜爱,许多观点略显自负却也引人思考。

对生活细节的风趣描述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听听她还会说些什么,哪怕全程只是一个老太太对着镜头讲话也丝毫不觉得枯燥。

尽管后面几集更多的是对许多生活议题的见闻描述而不是对城市规划的体验探讨,但Fran自70年代起在纽约生活的种种见闻使这部纪录片成为轻松愉快的城市小品之作。

Reference: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an_Lebowitzhttps://untappedcities.com/2017/11/08/locate-mark-twains-pool-cue-in-the-players-club-in-nycs-gramercy-park/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190314-new-yorks-cheeky-symbol-of-defiancehttps://www.villagepreservation.org/2013/10/17/october-17-1967-sylvette-gets-the-go-ahead/ 文字 / mocy 排版 / mocy 图片 /Netflix截图

 9 ) 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1. Do I tend to look down at people, you mean, am I a snob?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snobberies that I think are bad. Of course those are not the kind of snobberies that I have. The kind of snobbery that I have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know “who is your father”,” Where did you go to school?”, you know ”where did you grow up”. it has to do with “do you agree with me about this?” That’s what it has to do with it or “you think that? no.” Even though I know that people are very frequently very, not irritated it’s a to mild word, infuriated by me. It does somewhat surprise me because so what. Like who am I, am I making decisions for you? i’m not in charge of anything. I understand people being angry at me when I say things like “You should do this”, “This should happen” if people thought I could change it. But If I could change it I wouldn’t be so angry. The anger is I have no power but I’m filled with opinions.

 10 ) 职业吐槽人Fran的纽约碎碎念

久闻此片大名,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把它看完了,期间也零零碎碎记了点触动自己的地方。

第一集:聊纽约生活,直奔主题。

纽约的街道上有涂鸦、铭牌,弗兰对911看法很多,还提到了纽约娃娃乐队。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纽约的一切都像一出歌剧,是一个大麻烦。

第二集:聊各种艺术形式。

你决定不当艺术家是因为你太享受这件事了,弗兰,就像人们说:“为什么犹太人不能吃培根?

”,我总是回答,“因为太好吃了。

”谈当下年轻人的现状:“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要么过度地夸张别人。

”弗兰说她不用和奥斯卡·王尔德比幽默,在我看来她明明就是女版毒舌王尔德嘛。

第三集:聊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吐槽现在的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路,出租车上的屏幕关不掉:“就连吃下一张10美元的钞票,也比把拇指放在屏幕上干净得多。

”弗兰居然还客串了小李子与马丁合作的《华尔街之狼》。

第四集:“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

”“赚大钱的前提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关于Metoo运动和潜规则:“人们会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明星,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万计,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对,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第五集:谈健康:“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主持人:“你为什么讨厌体育?

”“在我看来,这(体育)是很适合一个七岁孩子的事情……体育如此重要是因为男人当道,原因就是如此。

”吐槽一些极限挑战是假的,爬山是假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是他们很难做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第六集:聊当代网络,“我没有罪恶的乐趣,因为乐趣从不让我产生罪恶感,乐趣对我来说,特别是随着我越来越老,我就越想:朋友,只要是能享受的乐趣都去享受吧。

”弗兰居然还看过爵爷的《豹》!

“上次我看《豹》还是在齐格飞剧院看的,是修复较少的版本,当我去齐格飞剧院看的时候,即使不是只有我一个,我也是现场极少数并非电影导演的人之一。

”哈哈爵爷是导演中的导演。

提到电子产品:“我有个普通手机,我有一个地址,这已经够了。

”“我对互联网的了解,要不是别人告诉我的,就是别人展示给我的……我没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没有这些东西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所以我才不用它们。

”“你只能真正理解跟你同时代的人,你无法真正理解跟你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

第七集(最喜欢的一集):聊读书:“只要你能读书,你就会非常富有,富有到如果你一直读书,你没有时间去想钱的事情。

钱不重要,但读书就很重要。

”“读书是一种志趣(taste),这是我关于读书的看法,就是一种志趣而已。

这藏书量羡慕死我了啊啊啊啊“书不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插播一条托妮·莫里森的看法:“许多读者在寻找他们生活的复制品。

”莫里森的写作更倾向于邀请读者,而弗兰相反。

对待书籍小心呵护:“丢掉一本书就是丢掉一个人。

”像犹太教堂对待祈祷书一样对待书:“如果你把祈祷书掉在地上,不管是哪一本,你都得亲它一下。

”最后,马丁用弗兰给青少年的建议作为结尾:Think before you speak.Read before you think.

已成为我的行动指南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短评

喜欢这种拍摄形式——让一个人说个够,充分表达各种观点,哪怕议论的事情与其专业无关。Fran Lebowitz这位作家我第一次听说,她的作品我也没读过。从这部片子看,她机智,有想法,但过于沉迷标新立异,把“全纽约只有我……”挂在嘴边。反感这种表达,联想到懂王的经典句式“没有人比我更……”

3分钟前
  • NW
  • 推荐

既然看到评论区有不少人被聪明女人的“自大”创到就要加一星。

5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没有很喜欢,也没有得知很多关于城市的故事,也不觉得很好笑。可能我对这个剧的期望不对?

9分钟前
  • 地球明明
  • 还行

证明了一件事,人可以一辈子有趣!

10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力荐

看完纪录片让我想到了马未都

15分钟前
  • LilyVideo
  • 还行

有趣的人总会巧妙地去冲撞世界

19分钟前
  • 削恩·王
  • 力荐

7.7/10 大多数时间都做到了Witty,但是鲜有精彩的Intellectual的时刻,尤其是第三四集比较沉闷,但最后三集简直效果爆炸,我想这当然也和观看者是不是同意Fran的观点有关,她鲜少留有余地,正如她所说,她是一位Prosecutor,当我被审问时固然觉得不适,但当我站在她身边一同审问其他人时,是无穷的快乐。

24分钟前
  • 鲍勃粥
  • 推荐

Fran,我的(85%)楷模。

27分钟前
  • 荒野大列巴
  • 力荐

有趣犀利 但是get不到笑点 老马笑点这么低吗?录制过程中好怕他笑缺氧啊

31分钟前
  • Poppy
  • 还行

Not the kind of humor I enjoy.

35分钟前
  • 东林君
  • 还行

在纽约活得自圆其说的文化老炮的随性访谈,分成了几个主题。金句频出,许多观点和我完全一致!特别是对于徒步这种“明明有更值得努力的生活不去努力,放假了给自己找罪受还很自豪”的不理解。“体育运动可以和电影相提并论吗?”体育运动可以和舞蹈相提并论,但不能和电影“。。她是经常愤怒的,但又那么通透。人最后活得自圆其说是很重要的,你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你也接受别人的理论,但他们的理论在你的理论框架内,还很逗能说出来

37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算作是《公众演讲》的续集,但又因更长的篇幅与片集化而在观感上比前作更加放松和从容。依然不认为勒波维茨的讲演时时刻刻都闪耀着幽默与智慧,斯科塞斯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数次由无动于衷至附和表演性大笑的突然转变。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勒波维茨之口反观纽约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两人对纽约的爱,通过对话引申出的电影、移民、出版、生活、建筑、出租车等等隶属于或私人或公众的调侃回想而显现。斯科塞斯继续在对话间穿插各种视频素材让语言描述变得具象却又是极个人的记忆速写,甚至还间接回顾了自己的迷影史与创作史,对《黑胶时代》首集曾展现过的The Mercer Arts Center倒塌事件的真实回忆,让斯科塞斯和他的作品成为了纽约的镜像存档,如同皇后区艺术博物馆中巨大的纽约微缩模型版图,他真的倾其一生热爱着这座城。

3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其实我也喜欢party,我也不爱出门旅行。我也讨厌钱,喜欢东西。

40分钟前
  • particleswreck
  • 推荐

4.5

42分钟前
  • 猫日那
  • 力荐

看不下去…过于文艺了

43分钟前
  • 畅畅电影
  • 较差

2集弃,语速快所以节奏快,但是内容没啥,说话我也觉得有点过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自大了(全纽约只有我一个人走路不玩手机?!我看镜头拍到很多人都没玩手机走路啊…就无语了),幽默我也get不到,不懂有啥笑点… netflix拍的东西大多没什么深度和广度有趣度…影视剧还剪辑头秃…

46分钟前
  • 从小爱看剧
  • 还行

听一个有趣的人聊天,很快就会忘了时间,听她讲话大概就是如此。我看过很多电影中的纽约,但我永远也不会明白地铁上糟糕的气味,时代广场上碍人的盆栽,有些东西是你只有深入进那个环境才会体会到的。如此多的烦恼,皆是来自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安静的城市即使是美丽的,也是死气沉沉的,她的种种抱怨,也并非是来自愤怒,而是来自热爱。

51分钟前
  • tangerine
  • 力荐

being mean是不是犹太人的种族天赋啊!这么看生长在北京和纽约真的有一种遥远又奇妙的相似性,随口就能列出一堆缺点,时刻都在吐槽,但就是无法想象自己会在别的地方生活。

56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推荐

一集弃。毒舌但不是幽默,负面情绪太强,只能算是吐槽不算纪录片吧。在我看来这个年纪的作家并不应该带有这样的优越感,怎么会对纽约的普遍现象如此震惊呢。并不觉得好笑,马丁的笑就像罐头笑声,不明白为什么会笑成那样。

60分钟前
  • 肆玖
  • 很差

老马负责导演、制片和提供罐头笑声,太可爱了,我宣布他的形象必须立刻代替所有圣诞老人和肯德基上校。勒博维茨的姿态太纽约犹太人了,就连她在句子之间张开嘴、舌头搅动的方式都让我想到另外几个纽约犹太人;还让我想到Jesse在和Ezra Klein那期播客里谈到的犹太幽默(不只是幽默,而是聪明——除了“wit”似乎没有更好的词),一种历史性的自贬和傲慢并存,这同时也是一种“纽约性”,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永远保持着“民族志式的凝视”,观察、提炼、解释、讽刺、评判并引以为傲。她还让我看到了宽肩外套和宽松牛仔裤脚垂在西部靴外面的魅力,而且年轻时也太帅了,看得我腿软。

1小时前
  • 烤芬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