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曲一定要听完,那是一位父亲从天堂给儿子回的信:你小时候的委屈,爸爸都知道。
然后,你才能体会,《向阳的日子》这部电影是一个叫“向阳”的孩子,拍给父亲看的思念和想象:是不是当初我不觉得委屈,爸爸就不会死了?
我从没有当面叫过他“爸爸”。
我一直叫他的名字,张恒远。
那是一个人民币最大面值,还是十元的年代。
那是一个1982年的电影《少林寺》刚刚在县城电影院里放映的年代。
那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2个鸡蛋掉地上,都恨不得打死人的年代。
而我所有委屈的起点,是我父亲张恒远对我母亲执着、热烈的爱。
我母亲在我还只会哇哇大哭的时候,就死了。
而我,被父亲扔给奶奶抚养,他又有了新的爱,新的家庭,新的儿子。
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奶奶也死了。
我不得不跟父亲和他的家庭一起生活,他们住有瓦的大屋,我住草房;他们是一家人,我是一个人;我每收到一份来自父亲的礼物,或者关怀,都意味着我刚刚闯了一次祸,我受了委屈,他给点补偿。
我委屈到离家出走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当众承认,张恒远,他是我爸。
而这一次,我的爸爸,张恒远,再也不会答应我一声了。
他死了。
死于,矿难。
死前的梦想,是给全家盖一座二层小楼,把我从画满向日葵的漏雨草屋,搬进永远向阳的楼房。
【备注】片尾曲:孩子不要悲伤演唱:莫西子诗作词:肖枫作曲:Yun Xie-Loussignian
影片《向阳的日子》,主要讲述张向阳在1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再娶,继母不愿意养他,所以他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因为奶奶去世,他被父亲带回了家,受到继母的不喜和刁难,弟妹和他也多有争执,唯有父亲默默的对他更多关照,给了他更多的爱和阳光。
但是,最后父亲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油画的工作,去煤矿挖煤意外身故。
影片整体的基调是深沉的,主要是想表达:心若向阳,无谓悲伤,因为我们生活在黑暗中,所以我们内心更需要阳光。
进入放映场,大屏幕显示的是茂林古木下,一束光打在孩子身上,暖黄色的基调,给我一种儿童喜剧片的感觉,结合官方简介“父子奇葩相处笑料不断”,我觉得这会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家庭伦理片。
但实际上开篇,是黑白基调的丧葬场面,让我内心感觉深沉。
画面很明显能看到纪实摄影师惯用的元素,黑白,广角,低机位,每一个画面构图都很摄影。
若说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画面,或许和导演出身摄影师有关,正好我也喜欢摄影,所以我看到画面构图,都是摄影人常用的,三分构图法,九宫格构图法,空间构图法,还有前景虚化,高低机位的变化。
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拍摄上,特别注重用光:正光,逆光,侧逆光,轮廓光等等,很多的画面很美,也有些画面刻意营造得深沉,在图像的表达上,导演用上了自己的摄影功底,看得出来很用心。
电影画面很摄影,故事情节在我看来,略显得单薄。
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没有哪个人物,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特点,整体的感觉,是平淡,或者这是导演有意为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原本就是平淡无奇的。
电影情节只有父子关系的互动是完整的,其他的比如夫妻关系,继母与继子关系,兄妹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都交代的不完整,整体给我感觉不流畅。
这种不流畅还在于影片特意设计了几个打破平衡的情节,比如前一刻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在河里捉鱼,孩子们都准备回家了,忽然一声炸响,原来是父亲在炸鱼。
这种在毫无预兆的平静中忽然爆炸的画面有好几个,导演见面会的时候我提出来,导演说,这是有意为之:就好比我们在听一首舒缓的音乐,听着听着就容易睡着,这种时候需要外力刺激,来打断我们想要睡眠的错觉。
所以他在电影中间加了几个爆炸的画面,就是故意来打破了这种平静,同时,也是对人物情节的一种隐喻和推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会有波澜和意外。
除了声音,导演还用色彩的冲突变化,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变化。
在思想的表达上,导演也非常用心。
电影的最后,是深沉的。
父亲外出打工前偷偷留了一笔钱给张向阳,他的钱却被弟弟拿走了,之后被污蔑是小偷,受到大家的排挤。
张向阳逃离了这个家,去城里寻找父亲,最后找到煤矿,工友告诉他父亲回家了。
等他到家了,却看到大家围着父亲的尸体,悲痛的哭泣,他流着泪,一个人蜷缩在废墟里,影片至此截然而止。
有人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亲子教育片,在现场向导演提出亲子教育的问题。
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亲子教育片,关于教育,影片的交代是缺失的。
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向阳的日子》,也用了大片的向日葵影射,但实际上这部片子一点也不阳光,它拍摄的是阳光下的阴暗面,导演在情节处理上用了很多隐喻(这些是见面会上观众和导演互动解答的),借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
新导演的新电影,明天正式公映,今天抢先看了。
总体来说,在画面的拍摄上非常用心,也发挥出摄影师的优势,在情节的设计和推动上,还不够成熟(这点导演说明他是拍摄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而不是为了取悦观众刻意塑造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会有第一次,新导演的新电影,拍摄非常用心,但因为整体的基调在我看来太过深沉,所以内心是抗拒的。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还是非常希望,能看到摄影师出身的导演,首映成功,以后拍出更多更好的电影。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应该在选择在父亲节公映,毕竟《向阳的日子》讲述的是不一样的父子之情,电影描述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有着难言的情感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描写父子情的电影不胜枚举,但本片的特殊之处在于时代的质感下,那质朴的情感,最动人的父子之情,绝非跌宕起伏大风大浪的考验,而是在最快乐的日子里,有你陪伴。
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
本片的导演张罗平乃是圈内著名摄影师,跟多位明星有过合作,并且荣获2010-2011年影像先锋年度人物。
张罗平充满艺术气息和质感的摄影风格,也决定了这部《向阳的日子》的主题特色,电影全片在内蒙古拍摄,广袤的美景中,极具考究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对比与静谧的冷暖色调搭配,造就无与伦比的美感,以景写情,点缀在美丽画面之下的,就是淡淡的情感。
看过张导摄影作品的朋友都会发现,《向阳的日子》的叙事风格与其摄影作品很像。
极具美感的镜头语言和独辟蹊径的视角,构成了张罗平作品非常静谧且随性的风格,就像一位诗人一样,我觉得这位导演真是多才,又是摄影师又是导演和编剧,当然一定会成为一位诗人的。
而关于这部《向阳的日子》,大概这部可以解构拉片的电影实际上根本不需要一篇纯正的影评,可解构的地方太多了。
索性就像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如随性的诗人那样,想到什么说到什么。
如此风格化的作品,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作为一部亲情电影,以吴超、王力可为首的几位主演之外,本片其余大部分角色都是非职业演员,气质清新,在这个商业化市场的年代,每部电影必须沾染一些世俗的铜臭,如今的观众都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观众,这样格调清新的文艺作品或许不是他们的菜,让这部《向阳的日子》的文艺片质感显得尤为突出。
但恰恰是这样,并不能因此否定该片本身的价值。
故事本身和叙事手法都隐忍写意,整部片气氛压抑暖昧,克制成全。
风景寄情,两代人情感互动皆与周遭景物相连,这些镜头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欣赏,然而在爆米花的快餐时代,能否get到电影的主题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张向阳1岁的时候母亲病逝,父亲张恒远再婚,向阳跟着奶奶在大伯家长大。
向阳10岁的时候,奶奶去世,张向阳不得不回到新家。
面对与自己生疏淡漠的儿子,张恒远感到非常歉疚,主动亲近向阳,花更多时间陪伴向阳,父子间的奇葩相处笑料不断,向阳也渐渐接受了这个像大孩子一样特立独行的奇葩父亲。
故事主线就是父子俩相处的日子,儿子的调皮的情节,父亲与孩子在一起也变成老顽童,就是这样简单。
但简单的故事中信息量却很大,因为在电影的主线故事中,有着隐藏线索,表面上勾勒出一段段家庭絮语,实际上映射的是亲情。
儿子向阳疏离亲情,回到父亲身边,在新的“家庭”中面对继母和新弟弟妹妹,他表现出的叛逆也不言而喻。
而作为父亲,对儿子百般呵护,甚至儿子偷了自己的钱之后还不得不包庇。
实纵观全片,父子二人之间的纠葛一直在各种充满戏剧性元素的过度中展开,导致情节有些破碎化。
好的地方在于电影的主题,很深刻。
你得承认,如果这世界上对于亲情的最好表现,那就一定是陪伴。
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父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父亲对儿子亲情的补偿,也是父子之情最好的宣泄,这些内容一点一滳渗透在影片每一个精美的画面里,唯有亲情才最为熟悉,是打通全年龄级观众的通用语言。。
虽然这些生活化的片段相对比较常规,但只有这样,才能突出爱情的可贵。
张罗平在这部电影里,大量片段化的情节堆砌,以及时空之间的交错和疏离,让本片也成为一部作者电影,风格自成一派,其中甚至能看到塔可夫斯基的影子,但魔幻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在每个人的笔下都会幻化出不同的风格,就像儿子最后去寻找父亲那样,其背后悲怆的人物命运却被导演以极其温存的诗意风格完成。
《向阳的日子》终究还是一部悲剧,但它并不哀伤。
正如电影隐忍的情感刻画,用一起陪伴,一起走过的开心时光,来衬托亲情。
毕竟,情感和时光都匆匆流走了,像山间溪水一样流走了。
可是,我们还在缅怀,缅怀我们生命中的毎一次感动和忧伤,而所能回忆起来的,就只有美好。
童年记忆往往给人留下的印象极深,对于人的一生也经常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小时候从来不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养成自信且有同理心的性格,而经常不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以后不是性格过于张扬就是自尊心太强,所谓的原生家庭影响其实也不无道理。
电影《向阳的日子》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文艺片,因为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能给人以暖意洋洋的感受,整部电影表现出的深厚父子情成功做到了用平实和真诚打动人心。
以死亡为影片开场让电影有了关于生死的思考。
抚养小张向阳多年的奶奶去世,擅长作画的父亲张恒远为奶奶的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成为一幅“彩色”遗照,还特立独行的穿上黑色西装,在白色孝衣的送葬队伍中异常扎眼,遭到不少亲戚的埋怨,但也用这种颇有创新性的方式冲淡了张向阳对于死亡的恐惧感。
和奶奶的生活关系,来自父亲的再婚,因为张向阳的母亲很早就去世,再婚的张恒远要承担养育另外两个孩子的重担,便由自己母亲抚养张向阳,而母亲这一走,抚养张向阳的责任自然又返回到张恒远这里。
为了“破冰”,张恒远在家中一隅的墙壁上画上大朵大朵的向阳花整个房间都溢满了洋洋洒洒的暖意,也让一开始还有些拘谨的张向阳眼前一亮。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张恒远可以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擅长画画并且热爱画画、不怎么种地反倒去城里奔波、天性浪漫有想象力、随便什么小东西都能玩出花样儿来……这些在其他村里人看来,都是些典型的花里胡哨不能顶饭吃的玩艺儿,这种“自由且无用”的理想追求,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张向阳。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导演张罗平之所以创造出张恒远这个比较理想化的人物,也是在为“捍卫童年”的理念发声:不曾真正拥有一个无忧无虑快乐童年的小孩子,实在是有点太委屈太可怜。
对于父子之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父爱如山、深沉沉默这种形容词,而《向阳的日子》却让观众看到了张恒远和张向阳之间明媚的、敞开的父子情,父亲的爱像一双手推开张向阳紧闭的心门,让阳光温温柔柔地洒进来。
影片以一场死亡开始,以父子之间的磨合过度,然后,以另一场死亡为结束,但此时,张向阳再无对死亡的恐惧,他已经接过父亲传承下来的理想情怀,足以让他度过即将失去阳光的这段日子,
《向阳的日子》最令人感动的应该就是非常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画面。
多年来始终从事专业摄影师的张罗平,在拍摄电影时对于画面的和谐与美感同样相当重视。
灿黄的向阳花、大片金色麦田、衣带飘飘色彩鲜艳的稻草人、波平如镜的清澈湖面,田野,长路,皆是画面……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场景和意向,都包含着导演张罗平的独具匠心,在极致的美中徜徉,“向阳的日子”变成观影者对自己童年的一次回望。
推荐BGM:陈奕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会不会多看看远方,眼前的苟且便显的微不足道?
🌻Part 1 始于最常见的生活(剧情) 向阳,失去了母亲和奶奶,开始和重组家庭的他的父亲张恒远生活,然而他就像一滴油,与水一般的这一家人难以融合。
这是不需言语的-他们住瓦房,他住草房;他们大口吃饭,他小口吃饭;他们穿橡胶鞋,他穿布鞋,一切都充斥着陌生和眼色。
向阳要参加毛笔比赛,他试图用水和煤炭做,却也是没有成功,他看了又看五毛钱一瓶的墨水,却始终不敢向继母说出口,等着张恒远回来,却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他所需要的钱。
他拿了钱,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愧疚和害怕,所以在比赛的那天,他装作掉河里逃避了比赛。
家庭关系的改变,是由张恒远一步步完成的。
向日葵,送饭,抓鱼,洗澡,吃冰棒,跳舞,教画画、骑车,小秘密,礼物。
这些词都被他们赋予了美好的意味,仿佛他们不是一对父子而是一个大朋友和一个小朋友。
和龙王爷“有关系”让张恒远在水里“屡战屡胜”-暴雨天去抓鱼,第二天趴在棺材上回来;屋顶塌了,却也只是受了轻伤。
然而人受轻伤的同时,房屋却受损严重。
张恒远承诺要修两层楼的房子,放弃了油漆匠的工作,去做了矿工。
那些矿工们黑黢黢的脸,对比下闪光的牙,疲倦迷茫却又充斥着朴实的脸,围作一团吃方便面的快速豪迈,无一不透露出原本总被人夸赞工作好的张恒远所经历的是什么。
而去矿地前,张恒远答应回来教向阳吹曲也自然成为了FLAG。
张恒远没回来,向阳在他们的秘密小洞里发现了一卷钱,他不知如何处理,放这不是放那不是。
对弟弟拿了那笔钱,并说他是小偷这件事极为愤怒,掐他打他,如同一只小兽,维护自己的食物。
而这笔张恒远留给他的钱,使他陷入了困境,学校、家庭,没有容身之所。
沉寂了一晚,眺望了许久,向阳开始了寻找张恒远的路,顺着标记,走过一处处他曾走过的待过的地方,在最后找到终点时,被告知张恒远已经回去了,飞奔而去,看到的却是黑黢黢的分不清的面庞。
大家都在哭,为什么呢?
张恒远还没回来呢?
向阳轻轻走到通向屋顶旁的草堆,背过身,缓缓的环抱自己,蜷缩着躺了下去🌻Part 2 戛然而至或许是最好的结局(感想) 故事在一朵灿烂的向日葵的出现结束了。
剧情是再正常不过的重组家庭,从陌生至熟悉,从得到至失去,从快乐到悲伤,只是眨眼之间。
但哪怕是米粒火光,在无垠的黑暗中也会散发出巨大热量;哪怕是短暂快乐,也足以支撑剩下的整个人生。
哪怕从头到尾向阳也没有交过张恒远一声:爸。
戛然而止,美好和悲伤就留在这里,生活的龃龉会继续。
但有过张恒远的陪伴,我相信向阳一定会像向日葵一样的盛放。
人生无常,孩子总要成长,就像脱下蚕茧的蚕会变成美丽的蛾。
当有人问为什么不拍留守儿童的故事,导演说身边的留守儿童才是最真实的。
就好比向阳,哪怕有家庭,却也是孤独,直到有了张恒远。
是的,金钱、规矩、缺乏沟通,这种孤寂,哪怕是在万人中央,也不会褪去。
其实孩子们要的往往不是物质,而是父母最简单的陪伴,这也对应了这部电影的宣传词“最好的爱是陪伴”。
🌻Part 3 景象说明了一切 纯澈的景色,绝佳的构图,随着心情变化的冷暖调色,以及向阳幻想的魔幻红色; 繁盛的花田、树、草,遍布沙尘的土地,起雾的水边,每一个场景变化都和剧情精密结合。
无需语言,就能知道剧情发展。
🌻Part 4 青涩 剧情起承转合有些尴尬,联系性不是完全的紧密。
全片闪光点不突出,整体平淡,有些未交代清楚,有些过于直白。
音乐美,但还可把握出现时间及音量,尽量不让出现消失太过突兀。
很多青年导演在谈到自己的电影都会说存在很多缺陷,但完成了,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所以作为处女作,期待导演后续发展。
正因名作,更显青涩。
——————————————————更新于10月30日本来因为摄影我给了四分,但是想来想去还是降了一星。
因为我要吐槽的是演员的演技,本来全程都还行,没大毛病,但是在爸爸说要出门站起来的那一瞬就让我尴尬了!
逻辑不通啊,一般假装自然,就不会那么刻意吧,明明爸爸人设情商不低,结果站起来的同时说要出门,我设想下如果是他边走向自行车边说出门感觉就会好很多,还有就是校长说参加比赛的时候,我记得不太清了,那演员整个就很跑火车呀,不在状态,眼睛不知道在看哪呢。
不过,再次强调,向阳最后窝在那里这个动作给我很大的惊喜。
每一颗在贫瘠中挣扎的灵魂,都能开成一朵向阳花。
物质太丰富,成长就会变得浅薄又庸俗,所以,很怀念自己的童年,在困顿与痛苦中,早熟,敏感,却又波澜不惊的,渐渐长大。
一如《向阳的日子》中的少年张向阳。
电影《向阳的日子》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作品,片中的少年张向阳,在相依为命的奶奶过世之后,被接回了父亲的家。
这里,有他的后妈,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
后妈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不近人情,但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总归缺乏沟通与交流,母亲的无奈,少年的叛逆,如水火般难容。
于是,全片的情感线,都付诸于这对父子身上。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却又有着非常魔幻感的超现实风格,虽然故事足够写实,但在导演,也是著名的摄影师张罗平的执导下,天空、大地、河流、村落、集市、矿场……都如一幅幅图画般的精致、唯美。
而这些生长于图画中的人,特别是张向阳,却又饱含粗粝的质感,更加烘托出那些生生不息的活力。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张向阳的父亲张恒远,是一个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年男子,虽然居于偏僻的农村,却满怀艺术理想。
他的家,那座砖坯混合的小矮房的外墙,刷着鲜艳的黄色涂料,与田野的绿、天空的蓝、云朵的白一起,构筑出宛若仙境般的撞色之美。
而那间要安排张向阳住下的房屋内墙,被他画上了满满一墙的向日葵花。
如此,即便日子再艰苦,衣着再简陋,也让这生活,变得多彩起来。
《向阳的日子》中的父子情,是那种若即若离般的相处,毕竟身为一家之主的张恒远,还要四处奔波讨食养家,而张向阳,就这样,在嘈杂与孤独中,成长着。
尽管导演张罗平不曾说这是他的影像传记,但战台烽相信,影片中,一定有太多他关于岁月的感悟,关于年轮的记忆。
艺术感很难后天造就,而是有着天赋加持的。
张恒远的炽热,张向阳的沉静,都缘于对审美世界的体察。
特别是张向阳,那些比同龄孩子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比同龄孩子更加敏感的视听体验,都让他的灵魂,增添了许多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波涛汹涌的痛苦挣扎。
有首民谣《流浪记》中歌词这样唱到:"我就这样告别山下的家,我实在不想轻易让眼泪留下,我以为我并不差、不会害怕,我就这样自己照顾自己长大……",与《向阳的日子》所呈现的故事很贴,尽管在我们看来,张向阳有了新家,多了父亲的关爱,但,大部分时间,他依然都在自己独自长大,不轻易流下的泪水,代表了一种坚强,有时候近乎固执的倔强,也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的力量。
影片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张向阳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生存,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但在他告别了那个童年窝巢的一刻,就仿若在一夜间,进入了穿越时空的复杂世界,就仿佛一夜成人。
尽管在新家,父亲给他讲故事,带他们去炸鱼,带他们去镇上吃冰棍吃到拉肚子……但在那个滂沱的大雨中,他竟然感觉到,鱼儿和自己说话,也正是那种孤独心境的独白。
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能陪我们走很久很久,有的人,却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
《向阳的日子》中的张向阳也是如此,他会经历与奶奶的告别,也会经历与父亲的告别,尽管,未来的日子还很长很长,但,每个给自己陪伴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岁月中,留下永远也抹不去的印痕。
看似不经意的点点滴滴,有时候却是刀砍斧凿一样的深刻记忆。
午夜梦回中,你总能清晰的看点,那些似乎已经模糊了相貌的人们。
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眺望着你的成长,盛放,你又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展开成一朵灿烂的向阳花呢?
《向阳的日子》,带来的,是一种酸楚的离愁,和成年后,会不时泛起的,淡淡的忧伤。
在视觉效果方面,电影《向阳的日子》每一帧都是屏保大片、构图经典,都是在摄影和美术方面值得参考学习的范本。
那耀眼金黄的油菜花地,那葱葱郁郁的青稞田,那蓝得通透的无垠天空,以及竖立在茫茫天地之间的参天大树,还有油漆匠爸爸粉刷的红瓦、黄墙、蓝窗,甚至让人想起了欧洲小镇的童话房子……看完本片,确实令人由衷的发出赞叹:色彩、构图、摄影、美术,简直美到无可挑剔!
这也是跨界新导演张罗平的一大优势,他曾是著名的时尚摄影师,与众多一线影视明星合作,曾获2007年中国金榜优秀时尚摄影师、2010-2011年影像先锋年度人物等奖项,而且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全国人像摄影十杰。
在摄影方面的独到品位和艺术修为,使这部《向阳的日子》闪耀着别具韵味的艺术魅力和个人风格。
而作为第一部长篇处女作,导演张罗平也在主题表达方面渗透出满满的诚意,他将视角投向“亲子”主题,以剧中“儿子”向阳的童年经历,回溯深厚饱满的伟大父爱,并以一位少年的心路历程,唤醒广大观众对于“原生家庭”的关注,引起全社会对于“最好的爱是陪伴”的认同。
片中的“向阳”之前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当奶奶去世后,他只能回到爸爸身边,但此时爸爸已经有了新的家庭。
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儿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爸爸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带着儿子一起洗澡、教他练习自行车、和他一起在大自然中作画、带着他一起去抓鱼、并一起在田间跳草裙舞,即便儿子闯了祸惹怒后妈他也先安慰儿子……真是“24孝老爸”,把自己一切的“非工作”时间都献给了儿子;甚至在发现儿子偷拿他的钱后也不当面戳穿,为儿子保全颜面。
作为观众,我们能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此前,他没能好好陪伴,现在他要加倍的补偿。
而作为父亲,我的感触更深,孩子其实不需要你给他买什么玩具和礼物,需要的是你真的花时间、花心思陪他一起玩耍!
让蓝雨星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子俩在房顶促膝谈心的长镜头,天地之大,父亲和儿子却靠的那么近,爸爸给儿子造了一个鸟窝,里面不仅藏着好吃的李子,还孕育着新的生命——鸟蛋。
那是只属于父子俩的小秘密,也是爸爸留给儿子的一个念想和希望——即便爸爸不在你身边,也依然有爸爸的爱与之相伴。
而作为儿子向阳,他也在爸爸温暖宽容的呵护下逐渐融入这个新家,并从心底里认可这个父亲。
虽然,从始至终他都没能喊出那声“爸爸”,但当受了委屈,他还是千里跋涉,孤身寻父。
这个时候又让我想起儿时看过的动画片和那首主题歌《我要找我爸爸》——“我要我要找我爸爸,走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血浓于水,亲情永远无法割舍,有爸爸在的日子全是阳光明媚的温暖色调,与最后一场戏的冷灰影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此时我们更能体会到导演的深意所在:最好的爱是陪伴,不仅仅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怀,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多叫一声爸妈、多尽一些孝道,才是“向阳的日子”!
作者:蓝雨星城
导演是摄影师出身,每个画面构思都很美!
从片子看不出来取材地是在内蒙古,画面很辽阔!
因为小演员的家乡就在这儿。
扮演父子的演员表达也算到位,从故事框架来说,真的撑不起来剧情。
总体又很割裂,在最幸福的时候,也要时刻担心害怕失去。
有些隐喻就靠观众猜,悲剧比喜剧深刻,但表达太多反而适得其反。
在东西方的电影中,父子情是一个与爱情同样重要的主题。
但罕有《向阳的日子》这样,既没有父爱如山的燃情,也没有舔犊情深的催泪,而是把父子情拍得如此轻柔似水。
时尚摄影师张罗平转行当导演,完全用诗意化的风格,来显现儿子因获得父亲一路爱之陪伴,最终在心灵治愈中成长。
耐人寻味的亲情故事以及演员真切自然的表演,使这部电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序幕很特别,黑白单色的画面下,旷野上老人的葬礼出殡极具仪式感,父亲张恒远不披麻戴孝,彰显了这个父亲的另类色彩。
故事正式开场后,画面随之转变为彩色。
儿子张向阳因奶奶去世,不得不回到二婚的老爸身边,却因性格使然,无法融入老爸重组的家庭中。
向阳同继母彭慧娟冲突不断,一件件小事累积也构筑出向阳倔强又敏感的性格。
老爸对对向阳的关心和呵护则贯穿始终,成为故事唯一的主线。
影片总体来说是静态的,从没有激烈的感动,胜在表现手段上并不强硬,舒缓的节奏既给出观众思考的空间,又将父子情潜移默化代入。
影像静谧,淡淡然间,有一种脉脉不得语的真情真意,触动人心。
绵延的群山、清翠的田野、潺潺的河水、平静的乡村,屡屡出现在镜头中,油画般的画面质朴而优美,饱含温存的诗意笔触。
人物们一个个台词对白极少。
这种惜字如金映衬着张恒远那难以言说的爱子之心。
在电影的世界里,儿子与父亲交心的路,总是让我们感觉到走的是如此艰难。
本片也不例外。
虽然老爸在儿子回家所住的房子墙壁上画满向日葵,暗示对儿子回家的欢迎。
但父子间的隔阂却不易消除。
很多镜头语言都显露父子的沟通不畅、情感疏远。
向阳从来没叫过张恒云一声“爸爸”,幼小的他品尝着孤独与无助,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越发显得与身处之境格格不入。
老爸心怀愧疚,用尽一切办法来弥补对儿子的亏欠,希望他融入新环境。
这个以漆画为职业的油工,总是利用工作之余,带着儿子屋顶放飞纸飞机、原野上画画、教他会骑自行车、带其河中炸鱼,乃至田野上大跳滑稽的草裙舞,甚至有意隐瞒他偷钱的事实。
两父子在一起玩乐的一系列暖心的画面,显露着爷俩的距离在慢慢来近,他们之间的坚冰壁障得以完全融化。
从苛责到关心,继母对继子的态度,也在随着剧情推进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转变。
父子俩在房顶促膝谈心的画面尤其暖心。
张罗平对剧情和人物的控制很节制,小心翼翼地来讲这个故事,避免影片过分戏剧化,从而表现出通篇的冷静和细致,而在影像却极尽艺术表现力。
亲情的重建不但被羽化在唯美的镜像中。
张恒宇年轻时与向阳之母恋爱的闪回情节,充满了一股别致的浪漫气息。
而向阳在大雨中和鱼对话的段落,更有一丝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张恒远为了增加收入,改善儿子生活质量,远行去做矿工。
渐渐回归父爱的向阳,被同学嘲笑为“小偷”,受尽委屈踏上寻父之路,可迎来的却是父亲遇难的消息。
看似悲剧的结尾,却因满田野向日葵花的饱满盛开,而带给人无尽的希冀,表明即便爸爸不在你身边,也依然有爸爸的爱与之相伴。
影片对于父子情感的挖掘充满了艺术品质。
表现人物情感上,往往只用一个细节出现、一个眼神的流露、一个表情的变化,就完成了内心情节的传递。
吴超的表演真挚而接地气,所饰的张恒远在大部分时间神情都是克制而内敛的,显现父爱的含蓄、深沉、不露痕迹。
故事的主题显然是在诠释对孩子最好爱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而父子之间那微妙而复杂的情愫,是需要您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和领悟的。
《向阳的日子》呈现的就是这般如此。
“老太太一辈子没拍过彩色照片”,于是张恒远给自己的母亲画了一幅彩色肖像,作为遗照。
从影片的这一开头,便能感觉到父亲张恒远是一个有趣的人。
《向阳的日子》片是张罗平导演的处女作,在影片中,时不时的也会感受到作为摄影师的张罗平导演留下的摄影审美痕迹。
影响最深的是电影中的场景设置。
秋天,是让人感觉到温暖的色调,大片泛着金黄色的草地,风吹麦浪般涌入眼帘。
与其说是电影的一段场景,更像是一幅幅油画串联出的一帧帧风景。
夏天,也是让人觉得温馨的暖色调,一片片绿色的长草,随着风摇着,父子在草地上嬉闹、作画,让人感觉仿若置身其中,看着这对父子欢乐的样子,就像在春日里的暖阳下,看着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在野餐,放风筝,追逐打闹,那是一种惬意而温馨,欢脱又安稳的感觉。
让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影片中张恒远为儿子创作的那一幅墙画了。
满墙的向阳花,透着金黄,洋溢着光,一朵一朵丰满的花体层叠在一起,像要涌出墙壁一样。
儿子向阳住在这样的一个房间里,每天大概都是新生暖阳的心情吧。
向阳,这一名字本身就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躺在床上,稍一侧身,就是满墙的阳光。
在观影时,镜头转向张恒远刚刚画好的那一面向阳花的墙壁时,整个眼前都明亮了,感觉像是被阳光包裹了起来。
这幅墙画,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温暖的阳光,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一朵朵向阳花肆意的盛开着,就好似努力生活的人们,不论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争执、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不算过不去的坎儿,都依然存有希望,非常热烈的希望。
向阳的日子,在向阳的生命中,从小缺少母亲的陪伴,父亲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更为特殊的存在。
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给我们的都是严父的形象,不善言辞,不爱沟通。
如果孩子犯错,可能不问究竟,直接一顿毒打。
到现在,在很多不发达或是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很多中国式“严父”,父亲的形象映入脑海,大多都是这类。
而影片中向阳的父亲,张恒远,就是一位特别有个性的父亲。
没有在片中听过一声“爸爸”或者“父亲”的称呼,向阳去找他的时候问的是“他在哪儿?
”、“张恒远在哪儿?
”。
那个时候,便直呼其名,可谓是非常的大胆了,这像是非常生疏的一对父子有的行为。
确实如此,从小没有父亲的陪伴,因为奶奶去世才被迫加入父亲重组的新家庭,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然,对于父亲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影片中的父子俩,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寻常父子的情谊更加深厚。
慢慢的相处,慢慢的弥补,慢慢的了解,他们之间让人感觉不止是父子,更像是朋友一样的存在。
学骑自行车,学画画,一起抓鱼,吃果子……从疏离慢慢走向亲近。
亲情像一条纽带,将双方系在一起,靠的不止是血缘关系,双方在一起的时间才更为重要。
看过影片后,最想做的大概是回到家陪父母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腾出一些时间,去陪伴自己最亲近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们往往对于最亲近的人最不珍惜,因为有着血缘或者是其他的关系捆绑在一起,像是有一种保障,对于有保障的关系,人们很难再去花费更多的时间维系他,发展他。
所以才会有很多的悔不当初产生。
《向阳的日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体验,更是关于父子情、亲情的一种深思。
#毒舌影迷会#导演的摄影从业经历使该片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好导演。叙事逻辑混乱,表达苍白无力,像是一部“城市人臆想的农村生活故事”,观影后毫无感触。
导演在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没有意外的电影的时候把他爸写死了😭
摄影并不等于电影。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讲故事。即使导演有着很漂亮的长发,但是电影的“梦”并不能替代一种深刻性。至于那段“魔幻”,照他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总是差了点什么。
文艺片不代表剧情逻辑也那么文艺吧,整个剧情有点像导演的信口开河
【毒舌南京影迷会】给一星是我最后的底线,虽然导演很认真的回答了我的问题,但是我也没有听的太懂导演说的什么。冲着电影的名字去看的,我以为是“向阳的日子”,看完电影才知道是张向阳的日子。画面是很美,讲究构图,大量的油画质感的画面,但也掩盖不了这部片子剧情和灵魂的缺失。导演还说,如果这部电影票房现在票房不好,不代表五年后票房不好…emmmm画面是对得起这一星的,但是剧情就真的不好意思了,不敢苟同~
导演是摄影师出身,画面非常美,是美丽农村的宣传画。但是五张饼五毛钱的年代,向阳的穿着完全不符合80 年代,非殷实家庭的农村孩子,报童帽,吊带西裤……导演讲故事,塑造人物的功力还有很多空间,比方说结尾,父亲去世,本来是非常悲伤的故事,但观众并没有被打动
画面太美,后妈真实。
觉得影片的质量并没有分数这么低,相反觉得他的光线给人的画面感很不错,大抵是因为刚刚看了被嫌弃的松子,希望每个孩子都有犯错误的机会和一个陪他一起长大的大人兄弟。
眼睛在天堂,思考在别处。
挺好的一部亲情片,整部电影画面也很美,还是值得看的
莫名其妙
讲故事的能力是弱了 但是摄影真的很美
榨油
又是個仗著有資源,就開始抒發自己所謂藝術情懷的東西,每一個鏡頭都拍得很精緻,但是電影不是堆砌鏡頭,連基本的表演指導和台詞都搞不好,就千萬不要侮辱世間最難得的一種感情
画面是很美的一些浪漫的想象也挺有趣听了导演的分享 能理解一些观影的时候没有理解的东西但是除了父爱以外,别的人物的感情处理得还是简单了。导演会用现实的眼光来思考后续的情感故事,但是也应该把需要的情感的表达出来😂最后导演说,我还是个新导演,以后会拍得更好还是期待的 能感受到追求 希望导演以后能拍出故事更丰满的作品
实话实说 难看 第一次去电影导演中心看电影还挺失望…绘画的美感可能跟电影美感没办法嫁接吧…演员选的也很没有说服力…处处透露着一种虚假的感觉
那是一年多以前在百丽宫看的导演映后场,只记得摄影很美,感觉每一祯都可以做壁纸,故事还行吧。导演处女作,他本来是中国传媒学摄影的,记得导演说话比较紧张,不太善于表达,他说了要表达一种中国农村的浪漫主义,这种东西中国也可以有,而不是只有西方的田园牧歌,中国的农村也不仅是贫穷和落后。导演说第二个剧本也已创作完成,只是关于夫妻爱情的。
向阳太累了,太悲了
画面太美,
摄影是好的。可是好摄影的片子多的去;诚意也是有的。可是哪个导演处女作能缺乏诚意?故事很简单 但能把简单故事讲好 可能导演要走的路还很长。看出一些似曾相识的大师作品的影子。灯光 美术 服装总觉得不对路或太刻意。一些台词也很尴尬和牵强。说故事还是要考虑与之设定相符的环境和背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