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对爱,对生活,和这个生命,都已尽力。
A Star is Born,and A Star is Fading for good.整个电影里,Bradley Cooper 饰演的 Jackson Maine似乎一直都是醉醺醺的,镜头摇摇晃晃,他对着周围的人轻声细语而又无限温和,像极了每一个曾经用喝酒逃避的我们,酒精上头,烦恼都忘记了,飘飘欲仙,以至于可以暂时宽容这个世界,而变得无比温柔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酒精也是一种拯救,营造一个小小的庇护所,让Jackson逃离生活中的无尽黑暗。
然而,当Jackson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吞噬着他,直到他再也看不到一丝光亮。
在他坠落之前,他也曾经努力过,他试图去爱人,也被人深爱,试图为自己的荒唐道歉,试图为所爱之人改变,试图坚强,试图勇敢,但故事的最后,所有的试图都变成了徒劳。
Lady Gaga饰演的Ally已经尽力,没有更多能做的了,她深爱她的Jackson,尽管知道Jack酗酒却还是一次次的为他收拾烂摊子,嘴上警告着却还是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而后来做出了成就Jack却令她当众出丑,即使这样也不放弃他,积极鼓励他去戒酒,甚至不惜赌上自己好不容易闯出来的事业。
但残酷的是,所有这一切,却还是无法逆转Jackson的死亡。
Jackson喝醉了酒说出了很伤人的话,在Ally梦寐以求的闪光时刻让她十分难堪,有时候任性的肆意妄为,仿佛全天下都要围着他转,完完全全就是让人厌倦的酒鬼。
但最后,在他生命终结的一刻,我们还是为他感到无比的惋惜。
这种惋惜不是来自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种善良,而是因为我们知道Jackson已经尽力,幼年的严重缺爱而没有安全感,中年作为音乐家却逐渐丧失听力,唯一的解药酒精却给周围的人不断带来麻烦,到了这一刻,他生命的光亮全都走到了尽头,结束生命的决定甚至看上去也不那么不合情理。
人们可以轻易的谴责他要靠酒精和药品来逃避现实,但勇于对抗生活的斗士值得我们的赞扬不意味着不那么坚强的人需要被人们看低,毕竟我们都不足够了解他人面对的困难。
我们总为一些人的逝去感到遗憾,如果是亲近的人我们更遗憾在他们离开之前没有更多的关爱他们,让他们拥有活下去的希望,但有时候自我了断是不可逆的,就像片中的Ally,她做了一切,宽容又小心翼翼的爱着Jack,但即使这样也是不够的,这一点点的光,也不过尽数被Jack身后的黑洞吸收,而Jack再也无法看到,就算看到,也不足以将他拉出泥潭。
对于旁观者来说,也许很难理解真的需要解脱的人,但是我们能做的,还是像Ally一样,尽力去爱,当我们的爱也无法拯救他们的时候,就永远的记着他们的好,也不要过多的自责和责怪他们。
虽然在解脱的那一刻,他们已经感受不到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但是他们会记得自己曾经被爱,让人被爱,并且经过,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也能体面的告别。
看得早场 喝完咖啡 洗完头 哼着gaga 哦啦啦 的我 进了杜比厅,出来的时候暗爽: 还好老娘今早没化妆!
嘎姐演什么都像她自己的MV 一开嗓 心都化了就一点逻辑不清白:作为音乐人 失聪了 不能上台了 为了不耽误心爱的女人全球巡演 为毛去车库上吊啊……你啊你 这么不专业 还让贝多芬怎么在音乐圈混嘎姐在停车场清唱 库哥眼睛里在闪星星
今晚看 认真来讲,这不是一段完美的恋爱表演方式,初恋的甜蜜,互相flirting,吸引,完全没有真正的深挖掘,深展入。
那种甜蜜暴击,酥到骨子里,齁到甜发腻,能使我妒忌的质壁分离,怒火中烧,通通都没有。
很多剧情可以延展的细节处理,几乎微乎其微。
当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眼神是满满的,装不下任何东西,浓烈炙热,这就是爱啊。
我可以亲手送给你,我的整个银河,宇宙。
gaga的爱太过于平静,爱是一切,好不好!!!
我真的看不懂,那些给这部电影打三星以上的人,你们有没有真正的谈过恋爱。
不管是表演,剪辑,剧情,都有硬伤。
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看的电影,因为里面大量的人物对话以及人脸特写。
从ally在drag bar表演的那一段躺在jack旁边的吧台上,给了一个巨大的lady gaga的特写时我被震住。
另外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jack去看ally舞蹈彩排,画面右边是jack的脸的特写,左边是ally练舞的样子投射在玻璃上(?
) 变成了像影子一样的人,但从影子的变化动作可以看得出她练舞的动作。
她好像变成了一个符号,不是她自己了。
Jack内心大概不喜欢这样的她,却还是对她说,很好啊。
还有一个是jack最后本来要去ally的最后一场巡回演唱会,但是却下车回了车库。
吃了药把车门关上之前,给了一个镜头是Jack背后的车库灯照着他,仿佛他置身于舞台一样,最后一次。
Gaga的歌声的感染力我就不多说了……我在片名字幕还没打出来的时候,ally扔完垃圾走在夜里随意哼歌那段我就想哭了……之后的shallow合唱和结尾我眼泪汪汪。
对我而言,她的歌声本身就有种感人的力量。
另外,ally弹琴唱歌的表情……和gaga在她演唱会上表演时的表情是一样的。
怎么港,真实演出了。
《A Star Is Born》在中西方观众之中的口碑走向不太一样。
这部电影在海外上映后,票房与口碑一路飘红,媒体综评达到88分,14家媒体打出满分,烂番茄新鲜度90%,基本是2018年度口碑最佳的电影之一。
但在国内释出资源后,在社交网络上口碑则相对平淡,豆瓣评分目前停在7.2分,37.5%的观众仅给予三星评价,“还行”。
其实近期还有一部在中西方观众眼中口碑两极的电影在中国上映,《摘金奇缘》。
两部片子因地域、文化背景而导致的口碑分化情况虽然算不上相似,但都碰到了“想象中的世界”的问题。
“摘金奇缘”幻想了一个在西方人眼中格外新奇的中国传统背景下的灰姑娘故事,大卖。
但在中国人看来,毫无感觉。
《A Star Is Born》呢?
我们碰到了三层期待与现实的差异。
先说第一层,对于“造星故事”的期待差异。
不少中国粉丝们听到这个片名,听到Lady Gaga的出演,想象的是天才女歌手雷霆佳佳超Slay一骑绝尘金光闪耀站在世界顶端唱响Super Bowl的造神画面。
结果片子最激动的圆梦舞台竟然只是她初次登台怯生生闭眼献唱的画面,之后几乎再无任何画面可提供肾上腺素补给。
反之,电影大量的着墨落在了Bradley Cooper身上——关于他的听障,他的酗酒,他的情绪问题,他的过气,他的死,以及Lady Gaga与他渐行渐远的轨道。
与其说这是一出《A Star Is Born》,不如说这是一出艺人过气实录,憋屈,一地鸡毛。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能让中国粉丝满意的。
因此在中国观众这里口碑平平也并不意外。
但当我们的视线转向西方媒体,他们夸赞的重点恰恰落在这部“明星诞生记”的故事讲述的真实感上。
以《TIME》的评论为例,“It’s wonderful to see a first-time filmmaker who’s more interested in effective storytelling than in impressing us; telling a story effectively is hard enough.(非常欣慰,他第一次做电影就把重心放在讲故事上,没有哗众取宠。
有效地说一个故事已经够难了)”。
换句话说,不少中国观众期待的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浪漫主义的、甚至有点浮夸到令人涕泪横流的明星出世现场。
不少人看完之后抱怨,为什么没有宏大的演唱会场面,一点也不激动人心。
但西方观众期待的反而是一个平实的、动人的、去诉说明星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故事,他们希望这个电影是现实主义的。
Bradley Cooper拍摄的手法确实也很现实主义,不少部分絮絮叨叨得像一部没剪精巧的冗长纪录片素材。
但恰恰是这些拙笔为电影提供了真实感。
Lady Gaga的成名不是什么石破天惊大艺术家横空出世,就和无数的梦想女孩一样,巧合偶然加上天分,很合理。
电影平时到Bradley Cooper饰演角色的死都没什么锣鼓齐鸣的情绪渲染,几个画面简单带过而已。
一者想要的是浪漫,一者想要的是真实,最后看到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自然前者不屑,后者赞叹。
再说第二层,故事讲述重点的差异。
前面有说到,电影大量的重点落在了Bradley Cooper饰演的摇滚巨星陨落身上。
甚至压过了Lady Gaga饰演的Ally崛起的部分。
同样,在中国观众这里,不少人期待的是Lady Gaga的升起,并不愿去看那些负面的、陨落的事物。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看到Bradley Cooper的颓样就想快进。
但这一版《A Star Is Born》动人的地方则在于展现一种“世代交替”的命运之中,人的无助与失控。
Bradley Cooper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谣与摇滚的时代。
Lady Gaga代表的是另一个时代,一个流行摩登的时代。
二人在乐坛的故事就是后浪将前浪逐渐取代的残酷物语。
就像滨崎步如是中天时曾在歌里唱的,“我曾目睹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怎能想到下一个轮到的竟是自己”。
这个残酷的命运历程,被Bradley Cooper转化为了一个还带着不少温度的爱情故事,使之不那么难以接受。
但实际上,故事里隐藏的,就是当一个人青春不再、地位失却时的无奈与悲哀,只能滚入时代的洪流,被冲刷而去。
正如《La La Land》因叙述了娱乐行业边缘人物在被压迫之下的绽放而获得西方观众广泛共鸣一样,《A Star Is Born》叙述的娱乐行业人物被时代巨浪卷走的故事甚至要更加令人痛心。
这不仅仅涉及关注电影与好莱坞的从业者的共鸣,同样能够引起热爱娱乐文化的年轻观众、以及容易联想到自身处境的中年观众的共鸣。
无怪乎在国外有那么多人会在影院里哭成一片——这多容易想到行业里的心酸,多容易想到晚景凄凉的自己啊。
但我们这儿的中年人,可能会去下《A Star Is Born》来看的人并不多。
第三层,对国际巨星的观察角度差异。
世界娱乐与流行文化的中心在欧美。
他们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与选拔机制能够不断产生影响世界的巨星。
当我们隔着重洋看他们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因距离和仰视角度不断加成的神坛光芒。
因此我们看西方一线歌手参演的明星诞生故事,总会怀着要看到一个时代巨轮启航的震撼场面。
结果电影里的Lady Gaga,说起来还有点朴实,没有那么多惊人的演唱会表演,倒是一直在排练、练舞、泡澡、吵架,就像个平凡人一样。
于是我们的期待又落空了。
看明星诞生当然要看西洋镜万花筒漫天烟火,这电影拍的也太平实了一点。
但,说来有点意思,我们这里,讲自己地区的歌手成名故事的电影,其实拍的也很朴实。
例如,不少人都听过的,《下一站天后》。
这样类比可能大家多少能够理解——我们对更为先进的流行文化中心的巨星,总怀着更高的期待。
但在欧美观众看来,《A Star Is Born》也就是另一部《下一站天后》,要是拍得花火四溅,倒是不真实了。
再往深里说,其实东亚的偶像文化就是很喜欢造神,或者很喜欢养孩子。
欧美的娱乐产业里,明星们依然是普通人,每天养马种菜岁月静好也没什么大不了(Lady Gaga的Ins每天都是这些),发表点政治观点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们这儿的明星当然没法碰政治,为了接高端广告似乎也没法表现得太平凡,逐渐社交平台就塑料化了,导致全民只能盯着一个出口“感情生活”拼了命地瞧,其实挺无聊的。
这种对明星作为“神级偶像”与“有才华的凡人”的观察角度差异,也造成了《A Star Is Born》口碑的地域分化。
在文章的最后,我希望引用Lady Gaga在美国电影艺术奖颁奖台上对Bradley Cooper的一段话。
“你有时会叫我Gaga,但你我都知道,你私下叫我Stefani(Lady Gaga的本名)。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逃避她。
我披上我的超级英雄斗篷,以Lady Gaga自称,是你让我潜入心底深处,再次与她相见。
是你让我再次成为Stefani。
”Lady Gaga说起这段话时泪如雨下。
这也让我明白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这部电影里的她。
这部电影里,她脱下了那一层她出道起就披上的Lady Gaga盔甲,而是呈现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平凡人,情感充沛的一面,如此鲜活而真实,有那么多不完美的情绪,但那是一个living person。
从这个角度想,或许我们对明星作为一个“非凡个体”、“超级英雄”的期待,也总令他们不堪重负、如处牢笼。
虽然总有人可以冷血地说,从事娱乐行业、获取高报酬,就是会牺牲这一切。
但当我们对比东亚文化之中、万众目光扫射之下,不少明星与粉丝彼此被束缚、被异化的病态场面,难道真的不愿意去思考一些更为自然的表演、交流方式吗?
造神的粉丝文化,把明星幻想成无暇的神像,给予其极端优渥的回报,剥夺其为常人的权利。
难道明星真的不可以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普通人”吗,他们真的需要方方面面无懈可击吗?
这种无懈可击真的值得相信吗?
或许他们也都想成为电影里的Ally,那个还能涌动真实情感的人,那个不必处处道德完美政治正确,只需要用才华证明自己的人。
THE END感谢关注微博:呆若木一微信:呆若木一作者:木一编辑:洗澡
比酒瘾更难戒的是情瘾。
这部片并不是一个明星的诞生,或是,一个明星的陨落。
而是感情和理性的碰撞,充满戏剧化但又真实感十足。
颓废,抑郁的男主日渐沉沦,他渴望着自己亲手发掘的“巨星”爱人可以给他不完整的人格之多一分关爱。
可是爱人却急需实现埋藏在自己心底已久的明星梦,疏忽,冷落甚至嫌厌了这个酗酒已久,一蹶不振的老公,从开始的习惯他的突然晕倒,到最后在自己人生荣耀时刻尿裤子出丑。
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好像已经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女主也并没有错,她的人生也是灰暗色系的,自卑的她只是一个餐厅服务员,没人理解她的音乐梦,直到男主的出现。
好不容易可以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回真正的自己。
又碰上了一个倒霉经纪人和酒鬼老公,直到最后真正伴随她的并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失去一生挚爱的痛苦,要知道可以真正找到一个灵魂伴侣长厢厮守,可是一种奢侈。
女主的人生境遇,和长期压抑的家庭,导致她面对经纪人和老公的时候,没办法做出正确处理,甚至大部分时间选择承受,逐渐迷失了自己。
而男主的人生境遇就更不用说了,家庭的变故,失聪,抑郁,酗酒,最后为了女主的前途,和自己最后的一份自尊选择了自杀。
其实感情的事情里真的没有谁对谁错,两个都是可怜人,理性的选择了自己的梦想,最终还是会被感性反噬到血肉模糊,这就是人生的百味,造化弄人。
回到电影来说,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好电影,它没有执着明星,诞生这些字眼,而是上升到了人性,人生,以及原生家庭的关系,引燃了整部剧的黑色系绝望炸弹。
人以群分,同样两颗受伤的心,互相吸引,治愈,但是最后还是会被粉身碎骨。
边缘化缺失人格的注定悲剧命运。
哇,感觉作为布莱德利库伯的处女座已经很不错了。
就是前半段叙事节奏好快,瞬间就结婚了,后半段又有点拖沓,感觉两人的冲突也没有太大。
总体除去演唱部分,感觉很平淡。
此外,我以为全片最让人的歌应该是Shallow,但其实不是,这首歌感觉前后对应的不好,最后Ally演唱会那会感觉一笔带过了,导致这首本来应该贯穿全片的歌被弱化了。
反倒是最后一首Ally致敬亡夫唱的jack给她写的情歌I'll never love again给全片来了一个很好的结尾,也很感人,特别是闪回那段,真的,哇,这该死的甜美。
总之全片,真的是演唱撑起,gaga演技还不成熟是真的,但是作为首次亮相,真的超棒了。
而且全片那些演唱会全是真唱,全是真的音乐节和gaga的演唱会,超级好。
全片总重要的道理:酗酒吸毒害人害己。
人生难觅一知己,相逢易,难别离,孤雁只飞,声残徒悲啼,梧桐落尽凄满地,寒风起,何处栖?
青山映水情依依,蝶恋花,相嬉戏,往事如昔,怎堪无归期?
奈何春水东流去,梦一场,心已灰。
一如往昔,我依然不想把重点放在影片的剧情上,自然也无意发扬劳动模范的精神去做相关的剧透工作,所以还请大家自行观影。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基于人们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知音。
这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更为深刻,更为难舍,看上去也更为极端。
此处可能会有意见不同的仁兄跳出来喊一声,这是一个千里马遇伯乐的造星故事。
我无意对此争辩,只能说角度有所不同。
自古而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便流传于世,于文人骚客而言乃是一桩美谈,但大多数人听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毕竟人们能遇到知音的概率实在不高。
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创作者们——而言,如果说生活是一望无际的海洋,那自己则是其中的一叶孤舟,孤独且无所依附。
古往今来,能真正全面的表达自己的实在不多。
人们可以就某个方面进行表述,却无法苛求全无遗漏,更遑论有人能够超越沟通表达的繁琐过程而懂得完全的自己。
这在现实当中实在是已经大大的超越了顶级偖侈品的范畴,说是凤毛麟角也实在不算夸张。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达来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同,却无法奢求真正的懂得。
所谓知音,其实就是这世界上并存的另一个自己,很像是一个镜像。
但这个镜像不同于物理成像,更不是双胞胎。
他与外形、年龄、性别都不相干。
他是灵魂的镜像,是这世界上唯一懂得完全的你的人,因为他就是你。
知音千古难寻,但一旦相遇,只需一眼,便是万年。
比如伯牙子期,又比如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
这类情感说起来有些很有些魔幻主意色彩,好像一个人照镜子一样。
这个比喻是不完全的,但却比较形象具体,也更方便理解。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坚不可摧,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压力,他们有过争吵,有过不忿,可无论事情怎样糟糕他们却从未想过放弃彼此。
很多人会把这归功于伟大的爱情,如果一定要这么说,那他们之间应该属于伟大爱情的2.0版。
这个升级版本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段感情的根基,在于他们懂得彼此,在于他们是彼此的另一个自己。
人们在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偶尔会产生厌弃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想要摆脱这种情绪很显然自我毁灭是不现实的,人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完善自己,把自己活成想要活成的样子。
这就是他们坚固爱情的秘密。
相信看到这里,有些仁兄已经明白了。
明白的仁兄可以跳过,还没有太明白的仁兄请往下看。
这类高山流水之情的玄妙之处在于彼此相知,说的更简单一点,是两人各自拥有一个灵魂的A、B两个镜像,也就是几近于拥有同一个灵魂。
人们在自我厌弃的时候可以打碎镜子来获得暂时的逃避,但却不可能因此打碎世界上所有的镜子,更不可能改变镜面成像的光学原理。
对此,尚有理智的人们会去选择改变现状和完善自我。
所以,对于拥有镜像灵魂的两个人来说,逃避和放弃是永远不会存在的。
但如果真的想要放弃,就只有自我毁灭一途可选。
这就好比在只有一块蛋糕的情况下,你不能既想吃掉,又想留着它。
同理,一个人不能既想死亡,又想活下去。
这是一个哲学同一律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超脱其外。
很可惜,影片当中的这位经纪人并不知道这个秘密。
对于这类已经找到另一自我的人来讲,一旦失去,会比尚在孤独中奋进的人们更加孤独。
但请你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孤独×2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也许你该乘以孤独的正无穷次方。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并不是从未得到,而是在得到之后,在已经习惯这样的存在之后,再被无情的剥夺。
此时的感觉无异于世界的崩塌,孤舟的翻覆。
而被留下来的那一个,会觉得还不如从未得到过的好。
因为那时的自己尚可以容忍他人的不解,也可以自我安慰说,世人皆孤独。
然而此时的自己却连找借口进行自我安慰的资格都没有了,此般痛苦实在是非常人可以承受。
十年前,我遇到了那个自己,这是一份莫大的幸运,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得见的奇遇。
想想看,无论在任何时候,你只要抬头仰望天空,都会想起在这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有另一个你,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语言,都始终懂你并对你微笑。
今观影留书,作此文,聊表纪念。
高山流水,永以为记。
尽管《一个明星的诞生》是布莱德利·库珀的导演处女作,但他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该片在北美的口碑堪比去年的《三块广告牌》。
截止11月21日,电影MTC评分88,烂番茄新鲜度90%,均分8.1,位列烂番茄2018年度第4。
在IMDb上,也有将近10万观众打出了8.2的高分,暂时在IMDb的TOP250榜单排第216名。
不得不说,外国演员转型导演真是稳。
《一个明星的诞生》是美国非常有名的系列,它不断被翻拍,不仅丝毫没有过时的迹象,反而长盛不衰,历久弥新。
第一部《一个明星的诞生》上映于1937年,从1937年到1954年,再到1976年、2018年,这已经是该片的第4个版本。
1937版《一个明星的诞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故事奖,并且入围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个奖项。
而2018版《一个明星的诞生》也将效仿前作,在第91届奥斯卡占据一席之地。
电影保留了1937版的基本框架,仍然讲述一名酗酒的明星亲身经历了事业从绚烂至衰落的过程,而他亲手发掘的新星却渐渐从无名之辈成为了巨星。
同时,电影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让电影更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1937版和1954版中男主角是一位好莱坞巨星,在1976版和2018版则改为了歌手。
而且2018版对结局也进行了大幅改动,这也是本片最受争议的地方。
一部分观众,特别是老一辈观众不能接受2018版对结局的大改,不过就目前看来很对影评人的胃口,以至于MTC、烂番茄、IMDb三大网站都是好评如潮。
顾名思义,电影的主线是一位明星“诞生”的过程,而她就是女主角艾莉(Lady Gaga 饰)。
艾莉是一名服务员,同时业余时间在酒吧兼职当歌手。
一次偶然之下,她认识了乡村音乐家杰克(布莱德利·库珀 饰),原本她已经准备放弃歌手梦,却在杰克的帮助飞黄腾达,成为一名巨星。
虽然Lady Gaga之前客串过《罪恶之城2》,但戏份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一个明星的诞生》才是她第一次正式出演电影。
(Lady Gaga之前也演过美剧,但《一个明星的诞生》是她首次正式挑战大银幕)布莱德利·库珀和Lady Gaga一个是由演员转型当导演,一个是由歌手转型当演员,但是都拿出了真本事,绝不是什么流量明星和小鲜肉能比的。
Lady Gaga的强项是她出色的歌喉,这是其它演员所不具备的,首先让本片在音乐方面有了质量保障。
她在电影里唱的一系列歌曲都可圈可点,不仅旋律悦耳动听,而且歌词也和剧情很契合。
特别是她和布莱德利·库珀合唱的《Shallow》在网易音乐上已经有17000条评论,这意味着《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电影原声像《爱乐之城》和《马戏之王》那样人尽皆知只是时间问题。
而演技方面,Lady Gaga不尴尬,不做作,不生硬,完全高于平均水准。
比如她饰演的艾莉身为服务员,面对老板的指责虽然心里不满也要表现得很温和。
而她再一次被老板指责时,终于忍无可忍决定辞职。
她刚开始的隐忍和后来的爆发形成呼应,让观众体会到了艾莉前后心里路程的变化。
再比如有一段她在浴室和杰克吵架的戏份,就能看出来她的台词功底是过关的。
对于要说一大段台词的戏份,谁像背课文,谁又是真正进入了角色的状态,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Lady Gaga在现实中就是歌手,大大小小的演唱会早已是家常便饭,这也使得电影中艾莉在一群人面前唱歌时能从容不迫,Hold住全场。
Lady Gaga要想提名奥斯卡影后还是很困难,但获得相对小一些的电影节的影后还是很有机会。
(PS:11月28日,Lady Gaga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影后 )除了艾莉这条主线之外,电影还有杰克这条线,两条线同时进行,互相影响。
艾莉的关键词是“诞生”,杰克的关键词则是“陨落”。
艾莉是一步步从十八线歌手走向了全世界,杰克却每况愈下,逐渐成了过气歌手。
当艾莉还是服务员的时候,杰克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人人都想给他拍照,人人都想找他签名。
当艾莉成功举办演唱会,并且获得格莱美,名利双收的时候,杰克却退居二线,成了吉他手。
尤其是片尾,艾莉在演唱会上嗨翻全场,另一边杰克在家里用一根皮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两个人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极强的冲击力。
我们见证了一个明星的诞生,同时也伴随着一个明星的陨落,一个是冉冉升起的新星,另一个是即将燃烧殆尽的蜡烛,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吹灭。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样的例子在影视圈和娱乐圈屡见不鲜,比如当年高虎带着黄渤出道,如今黄渤成了中国最顶尖的演员,高虎却好几年都没拍电影了。
艾莉和杰克也是如此,艾莉渐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杰克渐渐迷失了方向。
正如杰克的好友所说:这就像是你在海上漂流,有一天你找到了一个港湾,你说,我要在这里呆几天,结果几天变成了几年,然后你就忘记了最初你想要去哪儿。
人们总是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艾莉仍然不忘初心,果断拒绝经纪人要她换发色和发型的要求,还开除了伴舞,而杰克为了生活不得不选择妥协。
这没有对错之分,实属无奈之举。
正如一些导演或歌手为了吃饭,不得不迎合观众的口味,什么火就拍/唱什么,随波逐流,取悦大众,不再拍/唱真正好的作品。
杰克的妥协是现实的无奈,但他身为过来人鼓励艾莉要守住初心,坚持自我,这一行为也让无数观众产生了共鸣。
电影除了探讨追求本我和迎合大众的矛盾,还讽刺了许多明星去世了才成名的社会现象。
杰克临死前已经是过气的状态,去世之后反而很多人开始唱他的歌,这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能有的人从不了解这位名人,当这位名人去世之后,他就开始大肆宣扬自己看了多少他的电影,读了多少他的书,假装和他很熟。
杰克说过:音乐基本上只是在任何八度音阶之间的十二个音符,然后十二个音符又在八度音阶上重复,都是相同的故事被一遍又一边的讲述,直到永远。
人生也是如此,只不过十二个音符变成了十二个月。
生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生活就是不断的重复。
我们永远过着相同的生活,不断跌倒,又不断再站起来,直到老了的时候,跌倒以后再也站不起来。
杰克的好友说的那段话还有后半句:你忘记了最初你想去哪儿,然后你就会意识到你根本不在乎你想去哪儿,因为这里就是你心所向,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杰克跌打滚爬半辈子,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荣华富贵,也有过颓废沉沦,他什么都经历过了,所以决定在事情变得更坏之前停下脚步。
艾莉就是杰克前半生经历的再现,她从一名服务员走上人生巅峰,但总有过气的一天。
艾莉到了中年,就成了杰克,与此同时又有新的艾莉诞生。
不断有巨星陨落,又不断有新星诞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个明星的诞生》并不仅仅关乎音乐和爱情,更关乎生活、经历、事业、本我,以及人生。
这就是人们对电影感同身受的原因。
你不一定是歌手,但你也能从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有的人看到的是艾莉,有的人看到的是杰克。
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我茫然:上届奥斯卡这么不堪的吗?
看完《一个明星的诞生》,我确定:上届奥斯卡就是这么不堪。
本片难看到我不知从何说起,先说结论吧:Bradley Cooper先生,真的别干这行了,起码别拍爱情片了,你不行。
这种一边看一边让我心生倦意甚至厌恶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在此之前当属《床伴逐个数》这个糟心片,除了会捏泥人一无是处的大龄失业女主角,搭上对门风华正茂除了眼瞎什么都好的帅小伙,一路追逐跟女主有过性关系的前男友们,最终传达了一个“女的睡过超过20个男的真的就嫁不出去啦”的封建理念。
还好该片有CE的鲜美肉体,我撑下来不至于呕吐。
而《一个明星的诞生》则另辟蹊径,Cooper就算卖肉也要用胡子拉碴来掩盖自己的意图,在酗酒失意落魄汉和腹肌八块大明星间犹抱琵琶半遮面:我觉得他还可以的时候,他就特写一下白得发亮的下眼圈;我觉得他有碍观瞻的时候,就刷一下脱衣服给我数腹肌玩……酗酒嗑药真的还能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吗?
我不知道Cooper是在圆导演梦还是歌手梦,反正不是电影梦。
怎么看这个故事大纲都不该拍得这么一败涂地:Ally的崛起正是Jack的没落,一对爱情鸟在事业上走出大大的X,最终悲剧收尾。
悲剧收尾啊,多凄美震撼人心的一种结尾,结果我看到最后:害,总算死了,大家都舒坦了哈。
故事松散得一盘散沙,人物背景全部口说无凭。
在遇见Ally的时候Jack的绝望还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后面一泻千里地倒下去,除了嫉妒没有别的解释,依我之见全部都是自作孽,所以他的倒塌激不起我的同情。
一方面,他有才华、有钱、有听众,最大的障碍是听力下降,那就该好好治疗啊,他不,立刻找到借口自我放弃。
我甚至看不到他内心的挣扎,他不反抗自己的挫败感,任由疾病和恶习杀死自己,把那么好的哥哥赶走,崇拜一个奇奇怪怪的爸爸。
把这样一个人物当成正面角色塑造,充满了中年直男导演的汤姆苏理想,直接对标我五岁披着毛巾被在床上扮演武功高强舍身拯救整个帮派的绝美小师妹,身负重伤倒在师兄怀里说虽然我死了,但是我不得已,而且我死得光荣——但是,哥,我当时五岁,您都快四十五了,能做点成年人该干的事吗?
我观影过程中反复呐喊:Go get a therapist!!!当然,电影的失败不是一个角色左右的,在Jack千疮百孔的人设之下,Ally的横空出世才是那个助纣为虐,把观众变成笑话的关键人物。
Ally女士作为一个预备役歌手,每天在酒店后厨打工,晚上去gay bar开心表演,除了不红之外心中有天地,唱得好听姐妹捧场,和爸爸和他的三个朋友住在一起,几乎是一个迪士尼配置的可爱成长环境。
人生最大的悲苦不过是唱片公司跟她说你鼻子太大了我们不想要你。
我本以为这么一姑娘心理应该挺健全的。
没想到这匹千里马遇上伯乐就大脑宕机了,从此所有舞台在她眼里黯然失色,前半段对她的塑造:天籁之音,正义感,天真,追逐梦想,最后成了“Jack不来我就不要巡演算了”。
Ally全片没有自己的姓氏出现,唯一一次说了全名,是Jack的纪念演出上冠夫姓。
我建议本片中文名意译为《攀援的凌霄花》。
“爱情”好歹也是这片的标签之一,但整整两小时又十五分钟里,除了干嚎“我们好相爱”之外空无一物。
Ally迷恋的是Jack的才华和对她的知遇之恩,在见到了他匮乏的内心之后毫不在意,不是“我看到你的伤痕还不在意”,是“我看到你的空洞还不在意”,让人不禁困惑,她爱的是Jack二十年来在她心中留下的巨星幻影,还是这个真实跌落在她身边的破败男人。
Jack则更恶劣一些,我说过他在这趟frustration之旅中没有内在抗争,他的种种表现一直是用喝醉逃避酗酒的难堪,诸如此类,恶性循环,而他把自己的救赎挪到体外,被在Ally表演时散发的光芒吸引,想从她身上汲取一些能量,所以思来想去我也不觉得这是所谓“爱情”,它是一场没有神父的祷告,是徒劳救赎,和嫖客劝妓女从良本质是一个事。
而影片在视听手法上也毫无新意。
漂亮的镜头有很多,落日和舞台都是美的,但更像是一个操作很好的摄影作品,对故事表达毫无助益。
就拿Ally第一次去看Jack的现场表演来说,Ally入场时的背影和Jack舞台上的swan song不停交替,整整浪费20秒让我看人类走路和人类喘气,what for?
在我浅薄的电影知识中,特殊蒙太奇的使用起码要达到一点效果吧?
《杀死汝爱》中平行蒙太奇用得之美,四个场景同时发生,涉及同一元素,表达同一情感,互不交叉又互为前因,这是我喜欢的蒙太奇。
(本来准备夸《杀死汝爱》的,没想到今日一见ASIB,气到一刻也憋不住,必须立刻开骂。
)甜蜜相爱时拍一组镜头,进行时播一半,回忆时再播一半,终于解答了我为什么有一个红红丑丑的做爱镜头——因为结尾回忆时毫无必要地回钩了一下。
导演,这么丑的镜头直接拿掉不好吗?
指不定分级还能走到PG13。
Cooper是大型Jack表演教科书,把这种“用沉默表达纠结,眼神飘忽表示内心紊乱”的表演方式重复千百遍,我都要学会了。
第一次停三秒再开口说台词,我觉得是Jack这个人活得比较痛苦,不肯轻易开口,到后来他扒着车门跟他哥真情告白却不说话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八成是忘词了。
同一种模式的感染力在重复中会被不断削弱,我在《故事》中看的理论,终于在现实中看到了反例。
Gaga则把青涩小女生遇见偶像的那种崇拜从头演到尾,甚至直到最后Jack已经萎靡不振成那个德性,她笑起来仍然是毛绒绒的,像一个小小的发光体。
前期是合适的,后面心境渐深,她却还是一摸一样的表演,缺乏层次感。
前一个半小时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后面就成“奈何明月照沟渠”了。
另外,由Gaga来扮演Ally最大的优点也即最大的缺点,正是她的舞台表现力,这导致了她的表现出现了一种断裂,舞台下,她是Ally,舞台上,就是Lady Gaga本人了。
本片展现出相当贫瘠的精神世界。
非常言之无物,非常无病呻吟,Cooper圈地自爽,想扮演一个圆梦教母,支离破碎仍然身带圣光,用一种玄妙的魅力拯救弱女子,结果却脸容沧桑如50代中半离了婚失去抚养权的一个老父亲,茫然无措,遍地认闺女。
Jack、他哥(这个角色尚可,感觉像一个正常人)、他老婆,这家人站在一起,仿佛三代同堂。
《爱乐之城》有多好,《一个明星的诞生》就有多糟——所以也没有差劲到全然无可取,至少歌挺好听的。
我很讨厌它的原因是,有些烂片承认自己是烂片,而本片用巨星云集遮掩自己的外强中干,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可能好莱坞真的很喜欢他俩吧。
我好气我真的好气。
歌挺好听 恋爱谈得不错
每当我们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乔安娜女士面目狰狞roar时,我就会吓得和cooper一样小便失禁。就跟你听午夜电台差不多,观众热线就砸麦,dj点歌就吹爆。
雷得gaga小姐唱作人身份加持證明, 請記得睇埋片尾字幕, 都係她作的歌曲.....酷導則係攞到好導演通行證...
缺少些真正的火花。
五星配乐,一星剧情。这片子与其叫a star is born,不如叫a middle age loser s fantasing that he can use his gross flirting skills make a talented woman to worship him long and forever. 整部片子都充斥着一个钢铁直男对于女人的意淫,毫无愧疚的把自己摆在上帝的位置上,造星只是个借口而已。作为整部片子中唯一的女人,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没有灵魂跟自我的傀儡。甚至到了最后,男人用自我陨落的方式将女人推上了神坛,可在本质上,女人仍旧是这个男人的依附品。失望至极。
最后的一唱简直残忍。
平庸到惹人生厌。大嘎嘎挺拼的,然而其魅力来源主要还是武戏(哦,舞台),文戏真的鸡肋……这个毫无光彩的纸片儿角色并没有给她多少发挥空间,要不是大小姐自带劳模人设和巨星光环,Ally的形象不就是个骨肉皮+男友狗吗?这样一个俗烂故事有啥值得拍四遍的?一个巨星的冉冉升起伴随着另一个巨星的瞬间陨落吗?唏嘘一下哆嗦了八十多年?可能当作嘎嘎的超长MV来看的话观感会好一些,那最大的毛病就变成该浪漫处生硬、该色气处干瘪了……我宁愿去看丢焦丢成流浪狗却活色生香的《五尺二寸》。就这还提名八项?最佳影片?只想问贵国学院派到底在搞啥?要拿什么跟《罗马》比啊?这得有多强大的游说能力啊?布莱德利库珀是被哈维温斯坦附体了吗?只能说这届奥斯卡特别不行……觉得本片最大的价值是再次表明,再好的爷们儿只要酗上酒,结局都是害人害己。
剪辑没问题,主要是内容安排的有点过满,导致对情绪的铺垫和感情的渲染没能很深入,也许是下载看的缘故,这个故事并没有打动到我。整体有点流水账,男女主角的感情转变铺垫都很不足。gaga其实并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表演中规中矩,尤其跟Bradley这样专业的比起来差距很明显,表演没有层次比较单薄。但歌曲是真的好听,光歌就值回票价了。
前半段不错,王子灰姑娘的爱情故事,玛丽苏般的简单美好;后半段一泻千里,各种错乱和理不清。。节奏和剪辑都有问题。以及部分音乐不错。
估计真的是文化差异了,克制住没给两星。音乐没能挽救本片的平庸,尤其是两个主角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于无聊。
威尼斯电影节看的,因为有上次的经验这次去得挺早直接拿了票,拿完去喝了杯咖啡回头就满场了。这IP一直听说但没看过,毕竟对美国梦式的爱情片没啥感觉,看完感觉典型的好莱坞式音乐电影,歌也就一般般吧,吹得有点过了。
上一部让我满心期待但是大失所望的还是《妈妈咪呀2》,足够让一个乐迷对这样一个音乐电影打低分而且感到恶心。这片子完全就是一个失控的灾难。一个80分钟里可以讲完的故事,硬是生生拖到两个多小时。男主完全是自我陶醉式的人设,Cooper的表演也是狗血剧里常见的自诩深情的套路方式。女主的人设基本上是直男的意淫,有才华但是要依靠男人的一手挖掘培养才有机会出头,不论男主多渣都死心塌地毫无自我,很难相信Gaga会接这种角色这种本子,但是如果没有Gaga死死顶着,这片子会崩毁得比现在这个鬼样子更严重。前40分钟还能好好看,从《shallow》结束之后开始,就不断失控,剧情不清不楚,过渡生硬造作,对话编排、剪辑、剧情的改编等等等等一无是处,没看出来第一次执导的Cooper有导演才华,反而对他的演技和三观有强烈的排斥。
布莱德利首导的水平是值得肯定的,剧情工整,在平平淡淡中自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相比相遇、相爱阶段有些开挂味道的故事来说,我倒是更喜欢后期急转而下的伤感剧情,虽然这转折来的有些突兀,但毕竟揭露了爱情的真相,差距太大的伴侣相伴永远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仅仅是世俗的眼光就会让人感觉沉重窒闷,而杰克虽然不是个理想的爱人,但他为了爱可以走到生命中最远的地步,怎不令人动容?最终艾莉在钢琴边哭泣着拥抱杰克的时候,我的眼眶也情不自禁的湿润了
真他妈俗套
简直就是美国近代音乐史的展现,民谣摇滚和流行乐的碰撞、更替与和解,一个时代的逝去与一个新时代的崛起,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励志爱情故事这么简单。
Cooper自己和Gaga怕不是拍完才想起来这个电影还有个导演吧,大哥是疯的,Gaga是懵的
三星半,后半部分稍烂尾。前段部分表演惊艳,两人的chemistry爆炸,因为多以两人的对戏为主,能看出Gaga很信任Cooper,让他领着走,完全相信情境。但后半部分Lady Gaga的表演就有点吃不住了。舞台上的演唱还是太多歌星范,差了点人物的心境和状态。哦,除了最后一首歌,那是非常有力量的一段。Cooper极富魅力(camera charm的示范呀~~),但对我而言Jackson这个角色稍微改的过于讨人喜欢和单纯,Ally也是。
阿猫阿狗都能提奥斯卡了?
我擦,这是ga姐么。我有一瞬间以为是斯嘉丽约翰逊。。。。。必须用一个俗气到飞起来的词来表达——燃!!!燃了啊!!等不及了!!!——看完了,前半段兴奋幸福的恨不得马上搞个对象。后半段看完又恢复理智了。爱情带来的伤害太大,如此这样,还是孤独些吧。
美式鸡汤,他两其实还真的挺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