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环太平洋》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去看了IMAX场,看完之后他发了条朋友圈,“鸟片子好看得一比”。
当然,有两个字我替换了,因为这个平台喜欢假装自己很干净。
这句话我记忆至今,因为我认为它是对商业电影的最高礼赞。
现在,我要把这句话用在《罪人》这部片上。
首先,它可以说是《杀出个黎明》的无限升级版。
《杀》是血浆恐怖片的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曾经让无数B级片影迷爽到天上去,现在看仍超出绝大多数的同类型片,直到这部《罪人》出现。
《杀》的爽是停留在感官层面的爽,而《罪人》则是由外而内的爽,它前半部分铺垫得丝丝入扣,把各种细节交代好,为后半部分的爆发做足准备,所以你是一分一秒都不能快进的,事实上那种压弹簧的感觉让人享受。
而且它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有表达的,这些表达虽然发生在1930年代,却有很强的当下性。
其次,之所以说它是《杀》的无限升级版,还因为《罪人》融入了许许多多的元素,内容上比《杀》丰富得多的多的多。
它至少杂糅了恐怖片、歌舞片、西部片、血浆片四种类型,集合了种族、历史、宗教三种议题,很明显是个缝合怪是不是?
没事,导演就大大方方做了个缝合怪,它爽啊,谁还在意缝不缝合。
尺度上,哥们这把开大了,什么撕咬、血浆、残肢断腿这些都是基础款的东西,黑鬼们兴致来了就要搞黄色,体现出这个民族自由奔放的属性。
略显低级是不是?
但这就是生命的活力啊,导演一点都不扭扭捏捏道貌岸然,也没有为了票房最大化遮遮掩掩,放开手脚肆意妄为酣畅淋漓。
事实上世界那么大,你好莱坞的片子是全球发行的,把最核心的那帮影迷群体伺候好就好了,截止到今天5月30日,此片的全球票房已突破 3.4 亿美元,成本9000万,远超盈亏平衡点。
我最看不惯的是以迪斯尼为代表的那些电影那种既要有要还要的伪君子、假道学的电影制作理念,一点不真诚,虚伪至极。
视听方面,完全可以放心,建议带重低音效果好的耳机观看。
我在看歌舞段落时,天灵盖都要起飞了。
音乐穿越古往今来,召唤天地人三界,甚至连京剧也加入其中。
放浪无极的设计和声光电全面爆炸的视听呈现,相当震撼。
最后,就是它的社会议题。
影片整体想要表达的意思浅显易懂昭然若揭,不过我有感触的是其中一段对话,男主和老婆关于赚钱和出路的讨论,我站在男主这边。
黑人翻身的电影拍了那么多,很多是对自由的呼唤、对白人的谴责。
《被解放的姜戈》里昆汀塑造了一个技能超人自信帅气的孤勇者,但那仅是个例,绝非常态,黑人想要出头,就要像《罪人》里男主所说的,抛开羞耻和道德,与白人一样不择手段。
凭什么白人无法无天胡作非为而俺们黑人只能任凭欺负,要等到白人觉醒了才迎来翻身做主的日子?
哥们我也要和他们一样,该抢抢该杀杀,为了钱无所不用其极。
我支持这样的想法,世界变了,老观念也该改改了,黑人这么想,我们黄人也要这么想。
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谁都不比谁高明多少。
罪人 (Sinners )(A-) 属于那种如果你完全不了解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将会令你大吃一惊的电影。
前半段风格像西部片,但却充满歌舞内容,后面居然变成了吸血鬼恐怖片 。
多族裔卡司、文化大融合,黄/暴内容也毫无保留,是一个相当有趣又充满惊喜的电影。
不得不说,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真的很擅长选择音乐,黑豹那个时候就是配乐做得非常好,既有文化代表性又能让电影看起来更振奋人心,本片也是如此,包含很多电子吉他为主的灵魂音乐,也有很多欢快的舞曲。
配乐绝对会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片中有非裔、亚裔、原住民,而且还出现了京剧演员,真是少数族裔文化大融合,而且西部片中突然出现吸血鬼,居然不会觉得很突兀。
Michael B Jordan一人出演两个角色,最初分不清楚,只能靠戴的帽子不同分辨,但后来两人的个性逐渐清晰,即使不戴帽子、发型一样,观众也能区分出来。
而且这对双胞胎是典型的西部英雄气质,塑造得很酷,即便我个人觉得后面暴力内容有点多,但整体来说是比较讨人喜欢且充满吸引力的男性角色。
很多露骨床戏时常超长,细节很多,这是我没想到的lol另外就是IMAX胶皮摄影机拍摄,画面质感以及摄影都很优秀。
Michael B Jordan出演的孪生兄弟也有很多同框戏份,特效做得很好,完全看不出破绽,非常自然,有时会让你忘记这是一个人演的。
杀戮开始之后的部分更充满了惊悚和悬疑气氛,前面部分则是需要耐心。
这部属于瑞恩·库格勒放得很开的作品,可以看得出几乎是毫无限制和保留,所以有时会觉得过于癫狂,但整体来说是满新鲜的观影体验。
本来我对西部、血腥和枪战内容是不太感兴趣的,但不得不说,片中的角色塑造得很好,台词生动有趣,不会让人觉得困乏。
原创剧本写的真好演的也棒,在电影院有几幕看得头皮发麻。
去年看周处除三害也有这种同样的感慨,每年不看到几部好看的类型片总觉得不完整。
很多灵感是导演儿童年代听到叔父对以前生活的只言片语,能把这些个人碎片拼接在这么一个风格化的故事里,用这么精彩的镜头语言视听效果表达出来,真的毋庸置疑的才华。
来美建铁路的华人当时很多能在黑人群体里做生意其实背后是有白人给的默许包括白人提供的资源,虽然他们也是被生计所迫,但最后还是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白人的proxy,把黑人的财富转移进白人的口袋。
这些历史细节导演表达方式是让华人Grace如鱼得水生活在黑人团体里但为了家人打开大门大声邀请吸血鬼进来,还有孪生兄弟才这么执着于自己做生意服务黑人群体这件事。
很多巧思流畅地表达出来了,不生硬还很风趣。
应该还有很多没看出来的隐喻和历史reference,包括黑人veteran士兵不理想的归国待遇最终流入犯罪团体成为黑手党打手,对黑人历史没那么熟悉,但导演建构的时代背景提供了丰满的想象这些事件的空间。
剧情对话人物里折射了导演自己的哲学反思,对宗教和文化的深深浅浅的理解,他自己的音乐审美也很好。
其实我们年代人的祖父母的生活也都动荡无比还有很多特殊的历史情境,看的时候想要是能把我从小听到的故事拍成这样复古又现代精神片子,不是张艺谋冯小刚那种上一代北方导演带着苦情的叙事,那真的会是很酷。
幸好新加坡电影有双语字幕否则南方口音真不一定听得懂一半。
另外黑人拍的黑人电影就是男帅女美,男主演的也是好再加上我有点脸盲,完全没发现是同一个人。
好莱坞白人拍的少数族裔包括亚裔非裔拉丁裔都这么无趣甚至小美人鱼和白雪公主这种难看的有争议性,还是要掌握表达的权利才不会掉入别人的进步叙事陷进。
这些年白人倒成了失去性张力的代表,隔壁电影院估计还在放六旬老汉的碟中谍,相比之下真的努力又无聊。
rod wave片尾曲也挺好听的,听完发现有彩蛋。
看完整个人是🤯🤯🤯的状态,今年最棒的大银幕体验!!!
我真的好爱Ryan Coogler,非常棒的视听享受。
Ludwig Göransson的配乐又封神了,实在太顶,忍不住不断循环,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歌词的表达。
真的会有立马想要二刷的冲动。
影片的语义比我想象中还要丰富,很难单纯将它局限在某个特定类型片框架之内,对我而言他这次又突破了吸血鬼电影的边界。
因为双方的肤色,很容易会下意识觉得这不过是又一出直白的黑白种族问题。
但我没有想到这片的“反派”会是爱尔兰吸血鬼,由于爱尔兰人本身就是被驱逐的“异教徒”族群,这让影片的议题变得复杂,所以他们其实并不是本片传统意义上反派,而真正的迫害者——三K党所代表的真正实行文化掠夺和压迫的白人几乎全程美美隐身,他们才是吸血鬼真正的源头。
除了黑人族群的历史和文化之外,Ryan Coogler这次将很多表达也投射在了爱尔兰吸血鬼身上,他们对于Blues音乐的追逐除了是基于吸血鬼本能的一种“掠夺”(包括对记忆的读取能力,说着不属于自己的语言、想要夺走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一种掠夺行为),在我看来这个动作还是一种感受到了灵魂的共振。
族群历史类似的经历所产生的共鸣,酒馆内的歌声一下子成为了超越时间、连通了过去与未来的不同灵魂的纠缠交融,Blues音乐所带来的片刻欢愉与自由也正是他们苦苦求而不得的安宁。
这一段画幅突然打开,看得我都要飞升了……
吸血鬼的设置还带有明显的同化特征,被咬过之后就会被转化,有着强烈的宗教殖民指涉,Remmick在接近结尾处对Sammie有个强迫受洗的动作就是非常出彩的一笔。
另外,Mary(海莉)成为黑人族群内第一个被咬的受害者,也是很妙的点子和选角。
在本片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海莉除了一部分亚洲(菲律宾)血统之外,还有部分黑人血统,一方面她确实是片中双重意义上的这个屋檐下的“家人”,一方面她在外表上却又是一个异类,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玩味。
今年十佳预定,看完疯狂鼓掌!
剧透预警!
昨天看了大聪对电影的解读,颇有收获。
片中那些被吸血鬼转化的白人,其实是穿着白袍的KKK——他们代表的是种族隔离时代的“旧美国”。
而吸血鬼,看起来十分包容,意识与记忆共享还长生不老,但他们已经没了灵魂,成了行走的躯壳。
影片最后唯一活下来的Sammi,看似导演在隔空喊话:黑人兄弟姐妹们,要坚持自我,别被同化!
别忘了自己的梦想——比如音乐。
即便你爹是个满口圣经的老牧师,也得敢于挥手告别过去,拥抱属于自己的舞台。
总之,想要在新旧美国的夹缝中好好活着,可能真的得唱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而电影中短暂出场的印第安人是唯一没有sin的那个,他们是吸血鬼猎人并且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但因为力量强大且迅速同化所有人的新美国,他们在这个土地上已力量微弱。
接下来是我自己的脑洞:双胞胎兄弟像极了EVA里的碇源堂,执着于搞一番事业,就像建立NERV。
他们也对前任念念不忘,就像仍想与真嗣母亲重逢,完成“人类补完计划”。
片中的Stack已于Mary重逢并且补完。
片中的Mary有点像凌波丽。
而最后吸血鬼全面入侵的桥段,也让人联想到使徒来袭。
而Sammi的选择——拒绝转化、坚持自我——就像是在拒绝补完,哪怕世界混乱,也要保留自己的灵魂、活出自我,一眼真嗣。
双胞胎中的另一人有点像加持良治,对真嗣Sammi照顾且有向导的意味。
小时候老师很爱用鲁迅先生“浪费别人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的名言来教导我们不要耽误别人。
不过并非每个老师都讲过这样的话,也不是每个人都会信鲁迅。
所以我在抱着期望却看了一部部牛头不对马嘴的电影后常产生无可奈何的感叹。
比如最近这部R级恐怖片《罪人》,之前说是在北美口碑票房齐飞的吸血鬼电影。
“口碑票房齐飞”这是事实。
老美那边无论是IMDb 7.9的评分,还是票房都相当喜人。
如今咱们也能看了,各方夸得也是天花乱坠。
“年度最炸裂恐怖片”“年度最佳恐怖电影”“近十年最好的吸血鬼电影”······全是观点。
要不说中国人最爱骗中国人。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我看完半晌不想说话。
电影本身的故事内容聊头很多。
有关种族歧视、音乐歌舞、父权、梦想、生活等等。
摄影、剪辑也相当有想法。
唯美的画面、不同的画幅表达、巧妙的长镜头、惊艳的调色等等。
客观上,《罪人》的确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
但主观上,我对某些人打着“恐怖片”名头把它夸得天上有地下无,把观众“骗进去”看完发现是一部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艺术片的做法,我十分无语。
不止是“恐怖”,在影片的类型栏,甚至还有“剧情”“动作”“惊悚”的标签。
只有真正看完电影,你才会发现这些标签有多么离谱。
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以缓慢的节奏叙述着时代背景和人物。
1932年,混混双胞胎兄弟金盆洗手,从大城市回到小镇子打算开家酒吧挣钱。
这个时间点选的很好,不过对不了解美国文化的朋友,可能不太友好。
这是美国禁酒令的末期,所以两兄弟选择在这个时候开酒馆,是相当有远见的。
知道这些也才能明白,为什么影片中的黑人钢琴师,看到一瓶啤酒能那么激动,心甘情愿就跟着双胞胎走。
导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类似的相当美国的东西,对我们的观众其实不太友好。
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导演的笔墨,大多用在了塑造人物与呈现黑人不堪的境遇。
比如双胞胎中的哥哥,借他去镇子上买东西的功夫,展现他的角色魅力。
把路边的小女孩叫过来给他看车,说给小女孩每分钟10美分。
重点在后面。
教导小女孩你应该讨价还价,我说10美分你可以不同意,之后女孩说了15美分,他给小孩长到20美分。
而在真的有人不长眼想窃取他车里的酒时,哥哥干脆利落一点不废话抬枪就射,意在告诉这儿的人,他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种闲笔在剧情电影中相当重要,对丰满人物有很大帮助。
之后哥哥又回到前妻那里,原来两人之前有个小儿子不幸去世,让夫妻感情发生了变故,哥哥自此远走他乡,其实他还很爱她,这次回来两人重逢耳鬓厮磨,旧情重燃。
这场戏还算是对剧情有用,点明了前妻是位类似于女巫一样的人,略懂点驱魔驱鬼之法,为之后对付吸血鬼做了小铺垫。
哥哥有前妻,弟弟也得有老情人。
老情人专门从远方追过来讨说法,埋怨他为什么要抛弃她。
因为种族之分。
弟弟的老情人是位白人姑娘。
自知两人身份有别的弟弟早早断了念想。
直到影片最后,两人因为变成吸血鬼才抛弃了黑白种族的隔离,双宿双飞。
类似这般种族歧视的电影有太多太多。
对这些感兴趣的影迷朋友,可以看看哈乌·佩克的录片《我不是你的黑鬼》。
至于这部《罪人》,我在观看过程中十分纳闷,我看的不是恐怖片吗?
惊悚呢?
吸血鬼呢?
在影片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导演明的暗的,都在向观众呈现着在那个年代黑人的悲惨命运。
摘棉花都是最普遍的。
中间有一处长镜头,画面里华人小姑娘从街道这边的商店,迈步至街道那边的商店把她的妈妈叫过来。
跟随视角,我们会发现,街道这边都是黑人,街道那边都是白人。
还有双胞胎兄弟邀请去酒吧演奏的黑人钢琴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当年和他以前赚了钱的黑homie,因为掏钱买火车票时被白人盯上,搜刮了他的口袋,拿了他的钱,说这个黑鬼杀了白人抢了钱,强奸了人家老婆。
白人们当场就把他吊死,最后还割了他的命根子。
没有人在乎一条黑鬼的命。
这就是当时黑人的处境。
类似这般种族歧视的电影有太多太多。
我在观看过程中十分纳闷,我看的不是恐怖片吗?
惊悚呢?
吸血鬼呢?
其实中途在约莫四十分钟时长的时候有个双眼冒红光的家伙闪现了一下,之后直到片子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吸血鬼被酒吧的音乐所吸引,这才找上门来,算是正式进入“恐怖片”主题。
在我的印象里,一般铺垫这么久的片子,一旦爆发起来,是根本挡不住的。
我以为影片接下来的东西会炸到我喊妈妈。
没曾想,直至字幕滚动完毕,我都没看到,我想象中应该有的“年度最佳恐怖片”“近十年最好的吸血鬼电影”······零星出现的一些画面,顶天了算是“惊悚”,与二三流的丧尸片相比都不如。
包括妆造,省钱到不行。
眼睛冒个光,带个假牙套就是吸血鬼了。
吸血鬼的行为准则也很有趣,只要里面的人不发出邀请让他们进门,他们就进不去。
于是吸血鬼在杀了活人将其“吸血鬼化”后,假扮成他们生前的样子,煽动房子里的人出来,或者邀请他们进去。
围绕这个设定,影片甚至开始了一系列的哲学探讨。
加入永生,追求自由,极乐天堂。
包括一直到影片的最后,仍不忘对时间和永恒,短暂美好与长久孤独的发散。
说白了,你可以认为《罪人》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但的确很难将其归类为一部优秀的恐怖片。
导演的想法是好的,不想让自己的作品沦为单纯的血浆与Jump scare组成的东西,于是融入大量的黑人文化背景,展开了对自由与梦想等等这些形而上学的探讨。
并在其中加入了极多的布鲁斯音乐,可能觉得自己倍儿艺术,你们这群low货根本不懂黑人音乐。
可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我只能说的确是有点矫枉过正、本末倒置了。
道理说来其实很简单。
恐怖片不恐怖,这就是最大的罪。
你是誰?
你離開了家鄉,見過世界, 練就了一番本事,有了見識, 回到故土,立志建立一個新的家鄉。
我是誰?
我與你一同闖蕩,歷經生存與磨難, 知道世間艱險,更想溫柔以待。
我們懷抱革命的熱情,對未來充滿幻想。
我們投身於改變,也斃命於無法改變的宿命。
他們挪用我們的文化,滲透我們的思想, 他們像寵兒一樣恣意掠奪生命, 毫無負擔,也從不覺得歉意。
他們自始至終都是說謊者—— 是社會、身分、生命的掠食者。
壓迫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權, 侵佔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本能。
反抗與革命的浪漫,像吸血鬼一樣—— 面帶凶惡,卻講究不必要的得體, 和不切實際的集體共識。
身份一旦暴露,便灰飛煙滅。
打破規則需要犧牲與代價, 維護秩序也同樣需要代價與犧牲。
你或許可以為信念英勇赴死, 但你一定不想,讓至愛成為代價。
這真是一部太當下的電影了。
少數族裔與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 依舊無法掙脫壓迫與奴役的牢籠。
「白左」被異化為吸血鬼, 冠以理想主義之名,殺人吸血。
白得發光的 3K 黨說:「現在早就沒有 3K 黨了。
」 那不過是個不超過 48 小時的謊言。
熾熱的太陽、灼人的熱情, 都融化不了這破敗的世界。
多年以後, 倖存者想起大屠殺的那一夜, 又會是怎樣的心境?
畢竟, 我們每個人, 都有罪。
2025 27th #SIFF ❶
在充满类型复刻与审美疲劳的当代,《罪人》无疑是一部极具实验性与政治锋芒的作品。
它披着吸血鬼类型片的外衣,却将叙事深入至美国黑人历史的幽暗底层。
布鲁斯音乐、宗教、种族身份、文化同化、性别象征,这些元素被编织进一个关于“宗教与自由”、“种族与权益“、“分裂与同化”的多维语境之中。
它真正的锋利之处并不在于其类型“新意”,而在于它如何以吸血鬼神话为骨架,揉进黑人文化被奴役、掠夺与遗忘的历史现实,最终指向的是当同化成为生存的代价,我们还能否保有灵魂?
▪️黑人历史的五个隐线:从蓝调到3K党《罪人》并没有急于用对白告知观众它的历史位置,而是通过影像与音乐铺设出一条厚重的黑人历史轨迹:蓝调(Blues):作为文化脉络被置于整部影片结构之中,它起源于黑人奴隶与佃农在南方棉田中的哀歌,原是对苦难、抗争与灵魂的咏唱。
但随着白人唱片公司的商业化介入,布鲁斯逐渐被简化为一种“娱乐形式”。
棉花经济:南方的黑人奴隶全年无薪无休,禁止识字读写,只能靠干体力活存活;北方的白人工人虽工作十二小时,却能领取薪资。
种族隔离制度:它以空间划分,以巴士为例,公共巴士上划分“白人区”和“黑人区”;黑人必须坐在后排,前排专为白人保留;即使巴士很空,只要有白人上车,黑人也可能被强迫让座或站着。
同样发生在学校、车厢、厕所等公共场所。
芝加哥·北漂:20世纪北部的芝加哥在黑人心中的地位犹如“北漂”,是逃离奴役,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芝加哥新建的大厂和铁路行业,代表着稳定工作,后代平等教育和自由的象征。
但自由的承诺,从来没有真正兑现。
3K党(Ku Klux Klan):19世纪前期,美国北方工业化快,主张废奴。
但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主,依赖奴隶制。
内战之后南方被迫废除奴隶制度,但分歧未完全解决,南方前士兵成立了一个3K党的邪教组织,他们通过私刑、焚烧、绑架与处决等“净化”手段继续延续奴隶制“已废实存”的暴力统治。
这些线索并非直接铺展,而是潜伏在布景、音乐、对白、乃至人物选择中,像一组文化地层,在观众意识尚未察觉前,就已将他们裹挟进一场记忆与象征的深井。
▪️镜头与画幅导演选择了 IMAX 70mm 胶片拍摄,在当代数字影像主导的背景下,这是一种罕见的、几乎带有政治意味的选择。
70mm 胶片保留了画面颗粒的粗粝感,让肤色、伤痕、眼神都具备了未曾被历史清洗的凝视张力。
在众多长镜头的运用中,有一段场面处理尤其精妙:Lisa(亚裔女儿)从黑人店铺走出,穿过街道,到对面的白人店中去找Grace(亚裔妈妈),Grace又走进黑人商铺谈价。
整个过程通过一镜到底拍摄,没有剪辑跳跃,却在视角上完成了从“黑区”到“白区”再回到“黑区”的空间循环。
这不仅是一个长镜头,更是一种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现。
在密西西比的种族隔离时代,华人商铺因特殊族群位置同时向黑白两方开放,成为某种“中介地带”。
导演以这个看似日常的行为,嵌入了三层关系:黑人、白人、华人之间的经济互动;种族分区制度的实际运作;以及女性角色在其中微妙而多重的中介作用。
影片中多次使用蒙太奇手法,印象深刻之一是黑人派对的集体舞蹈与楼下打斗场景的交叉剪辑。
楼上,音乐高涨,身体律动密集,黑人群体在跺脚、吼叫、鼓点与汗水中释放压抑与归属;楼下,则是沉默的、混乱的、带着血腥和暴力的搏斗。
两者节奏一致,画面交替,这是一种文化与生存方式的垂直并置。
上层空间象征着黑人文化短暂的自治、狂欢与精神释放,而下层空间则象征了结构性暴力、掠夺与无声的压制。
导演采用了双重画幅结构进行表达:2.76:1 的极宽画幅,展示南方种植园与压抑结构的封闭感,承载的是历史压迫、制度暴力与“被观看”的经验;1.43:1 的IMAX画幅,则打开了个体视角,赋予个体行动、反抗与诗意存在的空间。
画幅的切换不仅是一种视觉语法,也是在进行一种叙事立场的转移:从被观看的“历史对象”到拥有主张的“文化主体”。
这两种画幅同时运作,构建了一个不断在压抑与突破之间游移的世界,也让影像语言本身成为一种表达抵抗与身份张力的手段。
▪️吸血鬼隐喻:文化掠夺与制度性同化当吸血鬼以奇幻形式突入现实背景时,电影完成了它最重要的一次转向,从历史片转为政治寓言。
吸血鬼不只是怪物,更是对白人进行文化掠夺的具象化表达:他们既通过暴力吞噬个体,也用亲情、金钱、认同等“软性手段”诱导黑人加入其阵营。
而这种加入,往往伴随着文化身份的丧失。
影片中吸血鬼最大的目标从不是“杀人”,而是夺走你”背后的故事”,使其同化。
这同样映射到对于少数族裔文化无情的挪用和夺取,电影里也有很多台词和镜头隐喻了这个观点,比如 Delta Slim(老头钢琴家)说白人喜欢听布鲁斯却不喜欢创造布鲁斯的黑人、吸血鬼本来唱着爱尔兰民谣但”同化”了黑人之后,他们改变节奏并开始唱起黑人音乐。
更隐晦的是影片中对宗教符号的挪用,比如Sammy(萨米)被白人吸血鬼反复按入水中,那一幕几乎是一场反转的“受洗”仪式。
他不是被赋予新生,而是迫使他放弃自己的灵魂。
💭 开放式思辨:其中一处我注意到的设定,是两个“灾变触发点”均由女性角色承担:一位拥有部分黑人血统的白人女性Mary(玛丽)在被同化后进门开始迫害黑人。
另一位是亚裔母亲(Grace),设定中,吸血鬼没有屋里人的邀请,不能进入屋内咬人。
她为保护女儿大声呼喊:“Come on you m*f*!!!”给予吸血鬼合法进入屋内的权利。
这两个“开门”的行为,是否暗示女性在文化结构中的双重位置?
既是中介者,也是系统利用的对象?
又或者,她们是压迫机制中最早被“劝降”的牺牲者?
另一处模糊地带是宗教。
教父要求萨米“放下吉他”,放下过去、民族、灵魂,以换取和平。
这种“放下”是否反映了教会在历史中要求黑人顺从、压抑记忆的立场?
还是说教会也是一种控制人民的手段?
但最终萨米没有放下吉他,选择了自由与独立意志,真正的和平不建立在遗忘之上,而是在记忆中挣扎出来的。
电影的结尾也极具多重含义。
一方面,Smoke(史莫克)拒绝成为极右和3K党的帮凶,选择同归于尽,获得了与妻子和孩子的精神重逢;另一方面,Stack(史塔克)与Mary(玛丽)的爱情只有在两人都成为吸血鬼后才得以抹去边界,他们的身份差异被消除,但也必须永远生活在黑夜。
这种“见光即死”的设定,令人心碎,也带有强烈隐喻:被同化的爱情看似获得自由,实则永远隐匿在阴影之中。
▪️年老的萨米和仍然年轻的史塔克在结尾的对话:「那天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对你也是如此吗?
」「当然,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我哥、最后一次看到太阳,在太阳下山前,在那几个小时,我是自由的。
」阳光尚未落下,象征着真实、自我、未被吞噬的存在,而那短暂的自由,是在历史、文化与身份被消解前的最后时刻。
他们活下来了,但活下来的方式,是与白人包装出的“新黑人文化”妥协,是放弃布鲁斯的历史负重,转而融入一种更被市场接受、更易于消费的文化外壳。
这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文化断裂的隐痛。
罪人的剧本结构是典型的双幕剧,它和三幕剧的不同关键点在于转幕点。
双幕剧的转幕点是革命性的重塑,颠覆世界的改变,比如前半段是携款潜逃的女人,后半段是追查惊悚的《惊魂记》;前半段是男人偷车逃亡的,后半段是男人女人在巴黎游荡的《精疲力尽》;前半段是一家子冒充顶替潜入富人家的喜剧,后半段是地下室的刺刀见红和血色生日宴,其他的还有搏击俱乐部,婚姻故事,消失的爱人……可以看到双幕剧的电影大部分都是惊悚犯罪的,因为它一般是从天堂到地狱,比如本片双胞胎建设家乡,吸血鬼大闹酒吧。
从秩序到混乱,重点看法国新浪潮的电影。
从无知到真相,搏击俱乐部那些巴黎铁塔之究极反转的电影会让你张大嘴巴(只能究极反转,不能反转再反转)。
基本优点已经出来了:结构简单,戏剧冲击力强,悬念十足,高潮不拖沓。
这么多优点?
为什么创作者还把三幕式当做标准范式呢?
因为缺点是致命的,首先要转折够硬,你的转折不能是我出去买菜,天空下起暴雨,至少得是我出去买菜,天空下起刀子这种。
(充分必要条件)你颠覆完世界之后呢?
新世界的世界观是怎么样的?
又要重新花时间解释观众都要睡着了……本片的优势在于,我不用解释啊,圣经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故事,吸血鬼的传说我奶奶都知道,那就按规矩办事呗。
(充分必要性条件)某种意义上,双幕式的割裂感太强,几乎同等于三八线,两个挨不着边的故事啊,甚至有的双幕式电影主角都换了(希胖:你们就学吧)。
那观众看谁啊?
如同本片一样,我到底是看兄弟创业,还是看小表弟弹吉他,混乱是这类电影的常态。
(头晕是对的……)最关键的还是人物成长,故事看的是变化,但人物就是故事,人物不转变,故事不精彩,你的人物要像马丁的早晨一样,每次亮相都给观众期待和惊喜,那才是好故事。
双幕剧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主角,连目标都不一样!
前面主角要的是月亮六便士,后面主角只想回家见爸妈。
所以,你看看本片的那些情节对小表弟选择成为音乐家有实质性的帮助吗?
他不是早就决定了吗?
所以,经历这一切干嘛呀。。。
为了联盟!
真的,本片的隐喻其他影评都点出来了。
既然本片是个黑色电影,那我加一点黑色理解,他们想联盟呀,想借助其他力量走到二楼抽大烟,喝红酒,看美妞,赚大钱。
那这就是他们的局限性了,同样是流血争取来的生存,我们想着的是建立自己的联盟,而他们却只想融入,保不齐他们融入后会更糟糕呢。
白的就挺好的,加黑的干嘛?
别误会,我说的是冰淇淋为什么要加巧克力,这就是两种东西啊。
影片要回答这个问题,何为罪人?
是鸡鸣狗盗、杀人放火是罪人?
是不符合社区(社会)的预期是罪人?
是不符合道德的约束是罪人?
还是其他?
影片用《罪人》取名,却没有指明谁是罪人。
是那群生而就是黑皮肤的黑人是罪人?
是那群白人吸血鬼是罪人?
是获得既有利益某3K白人们是罪人?
还是所有人都有原罪?
那位华裔女人敢爱敢恨、飞蛾扑火,直面问题,第一个站起来反抗吸血鬼,玉石俱焚的烈女,让人印象深刻。
错乱的时空影片里有一段错乱的时空,把各种信仰交织在一起,从古至今,是探讨“原罪”,还是探讨信仰的传递?
还是探讨与“先祖”的沟通?
探讨殖民主义(移民)不论是黑人,亚裔,还是爱尔兰人,都是移民。
而本地的印第安人,是被殖民。
不论是移民还是殖民,被改造,违背原始的信仰,违背“先祖”的遗愿,是否是罪人?
万恶的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引发的“欲望”,人们被诱惑。
是否“资本主义”就是“万恶之源”,还是“人性”本身?
梦想和现实最后“传教士男孩”违背了现实(他父亲的传教的期待),没有放下手上破碎的“吉他”,离开了家乡,去了广大的城市,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组建了自己乐队(Pearline-他初恋的名字)。
可遇不可求的自由影片的最后,老年的“传教士男孩”回忆说,改变他人生的那个下午是他人生最开心和最自由的几个小时,永远印在他的心里。
我觉得这种状态往往是“情窦初开”、“不谙世事”的时候,但凡人拥有了“智慧”,就失去了享受原始欢愉的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到底谁是罪人,或什么是罪人?
我认为(影片也有表达)是失去了和“先祖”建立连结的能力或无法和“先祖”相聚(不是违背先祖的愿望),就是罪人。
就像“吸血鬼”一样被隔离在“先祖”的圈层外,永远无法同他们交流。
想问“吸血鬼”能做梦吗?
人们都会犯错,世界变化很快,站在历史长河的维度,不论是信仰耶稣,还是信仰原始的宗教;不论是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不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农耕经济;不论唱蓝调、民谣,还是唱摇滚、Rap,都不能说这些是一种“罪”,而是一些变化。
真正的“罪”是失去了“人性”本身,失去了和“先祖”的连结,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失去了最基本的良善,如行尸走肉一般,陷入到无限的虚无之中。
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罪人”吗?
值得深思!
能不能不要乱扣帽子???这是恐怖片吗?奶奶的,要看恐怖片的劝退,喜欢蓝调黑人音乐剧的进
事实证明不是观众讨厌黑人电影,而是讨厌那些投机取巧的黑人电影。库格勒和B乔丹这对黄金搭档再一次携手合作,让今年沉闷的电影市场终于有了爆点。毫无疑问本片是属于大银幕的,不断变换的画幅和精致考究的摄影,这都是独属于大银幕的浪漫。而在他的电影中一向稳定发挥的音乐,这次碰上黑人起源的布鲁斯,更是让本片的试听层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想很多人在多年后回忆起本片必是那段如梦似幻、打通时间壁垒的歌舞长镜头。尽管本片的隐喻显得很直白,但当魔幻的吸血鬼题材融合进黑人自己的历史沉重叙事中,一切似乎又变得高级了起来。泾渭分明的上下半场,高潮迭起的厮杀戏码,不失批判的自我审视,都让本片成为了今年不可绕过的一座高山。(MJB的个人魅力在本片尽显无余)
穿越时空天籁之夜孙猴子都来串场是真没想到;到头来吸血鬼也只是想世界大同而已嘛,好好沟通两句搞不好就直接推翻资本主义了;最后汤普森打字机灭3K党好像比血浆除妖更过瘾的样子……这个导演最大的问题恐怕是议题先行,又缺乏 Jordan Peele 那种足够新奇趣怪的花活来支撑故事。当然,议题探讨本身也不差。片中几首靓歌一唱,更加值回票价
这特么才是当下该有的黑人电影!而不是瞎换色的小美人鱼和白雪公主。对库格勒好感骤增,巧妙地将宗教、历史、种族、殖民、新伦理等主题共冶一炉,也是对音乐、恐怖、动作等类型融合的完美实验。56分开始的酒吧歌舞长镜头足以载入影史:摇滚、电子乐、京剧、猴戏、街舞、非洲鼓等艺术同台呈现,串联起它们的是代表黑人灵魂的布鲁斯,绝对是非凡的意象。大战吸血鬼和3K党反而成了过场,但场面调度和暴力尺度都不会令人失望,只为满足我们的娱乐癖。对本片来说,胶片IMAX的色彩和颗粒就像山米的蓝调音阶一样重要,2.76:1和1.43:1的频繁变换让画幅彻底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虽然主叙境锁定在双胞胎的酒吧,但背后的历史倒影却如此清晰,经典的以小见大的主题格局。这样的杰作,足以让我暂时忘掉这些年的主流影视作品不断带来的无聊和失望。
在吉隆坡看了,没想到是个吸血鬼片,挺炸裂的哈哈哈
今年迄今为止最好的电影,剧情设定本身很简单,基本就是就是大战吸血鬼。但是全片花了一个小时来塑造人物,建构历史叙事场景和39年代美国南部的氛围,融入了大量音乐和种族元素,是吸血鬼题材极其新颖的表达。我个人特别喜爱的一点是,影片里华裔夫妇没有被塑造成外国人的形象,而是操着一口南方口音,举止与当地人无异,并且两位演员都很俊美。美国1880年代出台排华法案,1930年代开店的中年华裔夫妇十有八九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这样的安排才算合理。最后,电影有一部分甚至出现了两位京剧演员,我就不剧透了。出来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确实挺不一样的气质,不过有一种大火乱炖的既视感,不能来几首蓝调配个长镜头就评论区嗨翻了吧?主题立意隐喻都下了功夫,就是这表层故事实在是过于简陋,看了很多分析不错的长评,有一种上语文课硬做阅读理解得高分的感觉,如果用这种放大镜一般的视角去分析,那国产片也都能分析出个七七八八。不怕漫长的铺垫,就怕这高潮戏撑不起来,像是一个极小的小短文硬生生拍成了2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气笑了,黑人ZZZQ恐怖片真被玩成一个流派了,建议以后黑人恐怖片单列一个分类,这破B玩意儿跟恐怖片有一毛钱关系么?各种ZZZQ+歌舞元素堆砌,吓人程度约等于0。那些豆瓣五六分的恐怖片(断魂小丑、人体蜈蚣、致命弯道)不比这好看一万倍?
可能这是专属于美国文化背景的叙事内容,很多影评说揭示种族主义,估计国内很少有人能直接体会到。该片融合了音乐、舞蹈、吸血鬼、惊悚等类型元素。
音乐就是魔法
拉个分,希望有更多这种跳脱类型的片
3.5 顶级商业视听,导演是有才华的,类型片与种族文化结合,平衡取舍差点,既要又要了
可能是今年在影院看的最好的电影
表面化的高概念,骨子里巨俗套,剧情编不下去的时候,靠一些习以为常的套路和人的冲动与愚蠢转折,貌似有一些细节,其实都是零碎,且占用篇幅过长,使人了无兴趣,血腥、吸血鬼、暴力、黑人、性、发家史等等都是一把又一把的胡椒粉,底层只有一碗白水,不能喝饱,也无法充饥,没有才华,没有独特的艺术与人性发现,也没有摄影和镜头。打斗乏味和乱七八糟,吸血鬼最后死于太阳照射,强行结束。降智是很容易的,把主角拍成白痴,只显得导演白痴。
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难看
挺无脑的,莫明其妙咬起来,莫明其妙枪战。就连那场沟通现代跟过去的舞会也挺莫明其妙的
拍的什么几把玩意
【B】多久没有这样振奋的类型雄作了。。从没见过的元素混搭找到的全新路径,类型与反类型同构,乔丹皮尔在这条路上实验了这么久,结果库格勒抬手便轻轻秒了。到最后竟看得蛮感动,华裔角色绝非随意加入,在黑人血泪史中居然也未忘记和肯定其他少数族裔。以及本片在美区与法区上口碑的微妙差异也完全反应了其优缺点,在调度、精密度与克制度上其实都仍有补足空间的(于是法区只是中上评),但在结构、议题与完成度上已达巅峰(美区爆棚好评)。回头看看同类表达国区只能端出来《唐探1900》。其实很期待能有部同样的作品。
一场“辣眼床戏”过后,一切都变的有趣起来。这就是节奏G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