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热舞台剧改编的电影《29+1》于6月2日正式在内地上映,影片通过讲述两个30岁的女子不同的际遇与心境,表达大都市强压环境下,我们只要保持初心,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重新出发,一样可以乐观拥抱明天。
我自己最喜欢的应该是电影的音乐,因为用了我很喜欢的歌曲,哥哥的《由零开始》及Beyone《早班火车》 。
记得上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早班火车》是《点对点》,这次又听到了,与电影画面也配合得很好。
当时黄天乐,在东铁偶遇初次暗恋对象,“愿永不分散,祈求路轨当中永没有终站……”电影中,这位暗恋对象用了一位外形稍逊的演员,而黄天乐并未因为对方外形老去而不开心。
这里的表达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另一方面表达了黄的乐观性格。
即使对方视她如无物,但能重逢这事对于她,已经是十分开心。
多挖掘生活里的小幸确,开心的能源就会增加。
另一曲为《由零开始》,影片最后的字幕说:出发,每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往往在紧张生活中迷失,家庭爱情事业的种种压力,令我们喘不过气,甚至乎如片中主角一样,无助得让眼泪直流,泪水从脸颊滴落下巴,再滴落那颗伤透的心……我们都曾傍惶无助、爱人背叛、亲人离开,那一刻,恍若天塌下来,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当林若君身于这处境时,是黄天乐的日记唤醒了她。
黄天乐令林若君明白,重拾初心了解自己的需要,向真正向往的生活迈步,即使已经30,仍然可以是起点,仍然可以重新出发,找那心中所想。
电影的表达语言很细腻,从一开始的起床序曲,已经可见一斑,这就是导演的编剧能力。
那样早晨中女子,大家都一样。
每天我们为了维持职场里的形像,为了保持爱人心中的完美形像,我们起床后,就如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每个动作、步骤,天天重复的繁琐,不但做着累,看一遍你也觉得累。
那是为了什么呢?
还不是我们的不安感。
我们害怕失去,失去爱人、失去地位,所以必须每天努力拼命维持。
从这一序幕,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我们都不安……之后电影更逐步推开林若君面临的困境:事业的压力、业主的逼迁、爱人的背叛、亲人的离开……接踵而至的难题,令林若君一再失望。
可即使失望,不能绝望啊。
林的心境从黄天乐的日记中,阴霾逐步散去,是黄天乐的乐天,影响了她。
电影最感动的是林与父亲那段对话,“你记唔记得……”。
年纪越大,我们越回忆以往,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不可以回头,但趁着我们还能回味,让我们细说过往那种种,那些愉快的玩乐、那些消失了的美食、那些粗心的遗憾,让我们多说说,才能在分别后减少遗憾。
一场电影下来,平常压抑的情感宣泄了,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这是一部讲述30岁女子的故事,也是一部不只适合30岁女子看的故事。
你可以带上你的朋友,一起进影院感受。
每个阶段,你都可以放下,寻觅旧日动人故事,迈向美好明天PS: 蔡瀚亿与郑欣宜演绎了一段清纯真挚的感情,给观众清新的初恋味道娜姐抛弃了以往的花瓶形象,表现出演技实力的一面,值得赞赏。
写在前面的短评 | 我想,我们在长大的时候不能丢掉了基本的东西。
比如快乐的能力,比如爱的能力。
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部片子,让浑浑噩噩的自己突然理清了一点头绪。
以前的我,或者说2年前的我,就跟黄天乐一样,单纯乐观。
我记得我的男朋友追我的时候说过,因为喜欢我动不动的开怀大笑,喜欢我的轻松。
然而2年的时间,我飞速成长,不知道为何我看到了好多的阴暗面,我也慢慢变的郁郁寡欢与现实,就如同林若君一样,如同绝大多数人一样。
冷漠忙着自己所谓的事情却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了后面。
我现在是讨厌我自己的,就跟我前阵子和男友说,我谁都不会去爱,因为我连自己都爱不了。
我的爱情就喝林若君的爱情一样那么鸡肋,感觉到深深的无奈却又舍不得放手,甚至希望他能提出分手,每每想到这些又开始嘲笑自己一番。
他一直觉得我的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他一直觉得我可以自己调整好自己,他一直很忙·····如同剧里的思想一样,爱情或者别人是最不应该影响你自己的。
到30岁,林若君在面对亲人和爱情的双重打击才开始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而我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总是会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事情。
做着做着却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拥有引以为傲的东西。
我要把它们都找回来,我要把它们都纪录下来。
人生很多东西你无法去控制,但是你可以选择记住美好的事情
人生一直在不停地选择,选择后就必须承担。
如果你选择后用尽了百分之一百的用心,那就不会太紧张,结果是怎样可以坦然,也会变得轻松很多。
我们改变不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
每一个十年都是从零开始。
人一定是得到了一定年纪,才会懂得一些东西。
有时候就是太忙了,才会忘了当时为了什么而作出的选择。
很久没有有感而发到要打开电脑认认真真地记录此刻的思绪和感觉。
也许早就不流行再像当年一样在blog和空间里洋洋洒洒,总认为这样是矫情。
现在的票圈主流都是寥寥数语再配个图,不泄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保持神秘感才是成熟。
可人都总有不吐不快的时候,都总有渴望表达和宣泄的时候。
这一篇,与其说是影评,也许更像是自己的心情日记。
2017年6月6日,看的是彭秀惠编剧、执导的《29+1》。
彭秀惠也许在导演界还是稚嫩新人,但早已是舞台剧界的老手。
全片舞台剧气息浓厚,很多细节草线蛇灰、伏线千里,运用的长镜头意味深长,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倒不太像电影了,反而有点像音乐特辑,即使情节薄弱,但感染力惊人。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2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生,准备经历三十岁的故事。
女主角林若君,貌似什么都有,有身材与美貌、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处于上升期的事业、有相恋多年的男友、有聒噪可爱的中女闺蜜。
可仔细想想,父母啰嗦絮叨、工作营营役役、男友貌合神离、闺蜜日益疏远。
用她的话来说,她就像刹那间一脚踩空了楼梯,父亲过世、辞去工作、与男友分手,忽然就什么都没有了。
相比之下另一个女主角黄天乐就逊色多了,也许是心太广、所以体很胖、父母过世多年、事业十年无成、身边只有七岁就认识的一个好朋友张汉明、两只龟和一堆黑胶唱片。
可她总是这么快乐,哪怕有癌症三期,也比林若君快乐太多太多。
2个女生之间的氛围对比实在太过强烈:林若君散发的都是负能量,痛苦的得让人不忍直视,而黄天乐的片段则太过阳光幼稚。
直接运用这种过分的割裂,也许是因为导演想述说的并不是两个不同的女生,而每一个女生身上的光影明暗,是一种“一体两面”。
看电影的这一天,离30岁很近很近很近,近得都不敢去数到底还有多少天。
只知道每一秒都在倒数,那种无能为力,简直发呆一秒都是在犯罪。
小时候觉得30岁就是中年人了,马上就要轮到自己了就会隐隐有点大限将至的急迫感。
就像是考场上,交卷时间马上就到了,别人都从容交卷了,只有自己手心还握着汗津津的笔,竭力思考着剩下3道不会解的数学大题。
真的好想问问每一位已经经历过三十岁的女性,当年此刻的她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是无所谓、是期待、还是害怕?
是从容面对还是惊慌失措?
电影中林若君说的那种难受的流泪法,就曾经有过:泪水不停流过脸颊、经过下巴、落在心口、滴在地上。
原来有人理解真好,光是这样就足够令人感动了。
有时候有共鸣,也许并不是故事相同,而是因为伤口相似。
三十岁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成人世界无所不用其极地向你演示这个社会的运作方式是多么残酷。
看着身边人的角色不停变换,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几乎都站稳脚跟。
与之相比的自己,明明也努力做好每一分钟,但结果偏偏不能如意,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幸福,心灵更是苍白迷惘,内心空虚得好像从来没有盛载过任何实质的东西。
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了什么而活。
甚至发现无法和人好好相处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连和怎样和自己好好相处,都做不到。
土星围绕地球一周需要三十年,这个周期被称之为Saturn Circle。
每一个人踏入三十岁的前2年,都会受土星影响而作出改变,也许是受到挑战需要面对、也许是遇到阻滞令人恐惧。
从来都不相信星座,总觉得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早已被玩烂成肤浅无知的迷信教条。
可对应Saturn Circle,回想到这2年的境遇,又真的可以说得通。
不想再回忆和复述自己经历过什么、有多惨、有多难受,毕竟生死之外无大事。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priority,有选择就有代价,也许只是恰好连续选错了而已。
而这些经历是宝贵的,它会让人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令人知道自己从前有多么不堪、会让人学习宽容和忍让,还会让人体会到什么是“他朝君体也相同”。
如果我们都是需要通关打大Boss的超级玛丽,那么作为一个撞过煤气阀而侥幸全身而退的人,我大概已经额外奖多一条命了吧。
希望用这一项难得的bonus,把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折叠打包好,放进抽屉里,然后好好渡过人生第一个Saturn Circle。
其实人生每个阶段都是由零开始。
别害怕,从新出发。
即将踏入三十岁的两个女子,有着不一样的生活际遇。
林若君,面对工作重压、双亲病重、脆弱爱情,身心疲惫;黄天乐,乐观积极,热爱生活,身患癌症却坚持环游世界,追寻美好爱情,也从未因为微胖身型而错过美食。
意外闯进彼此的世界,影响彼此的生活。
到底谁的生活才是真正30岁女人的生活,我不知道,可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想活成黄天乐,却会不知不觉中过得像林若君。
18岁的我,有时候也会想,30岁的我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18岁,还很年轻。
那20岁呢?
也很年轻。
那25岁呢?
27岁呢?
29岁呢?
18岁的我们在父母家人老师的眼中,可能还是孩子,做的事情也显得幼稚,所以,我们自己也把自己当孩子看。
20岁的我们突然不得不考虑工作、生活,20与18只相差两年。
25岁的我们也许还一事无成,却不得不开始考虑成家,五年之间,我们得做好工作,开始建立家庭。
27岁的我们会被各种催婚,甚至生小孩,仿佛再不结婚就晚了。
因为我们又老了两岁。
29岁,可能就是别人口中的大龄剩女,在奔三的年纪里,身边的朋友大多早已结婚生子,甚至已经有了不止一个孩子。
这时候还是一个人的你就成了影响家庭和谐的因素,更变成社会问题。
30岁之后呢?
可能当初的满怀希望也被生活的泼的冷水浇灭,焦虑不安也逐渐挥发消散。
18岁到30岁,十二年,我们就要被迫完成长大成人,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培养下一代等等重任。
仓促之余,我不禁又想,30岁之后呢?
40岁,50岁,60岁,70岁,甚至80岁,90岁,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把孩子养大,等孩子结婚生子,等孩子老去,享受老年生活,可这时我们已经太老哪都去不了了。
我妈24岁生了我,到现在还在跟我抱怨多么年轻就为了养我变胖变老,身材走样。
于是也经常跟我说,不要十七八岁就成天想着要谈恋爱,先自己学会好好生活。
老实说,慢慢长大也不错。
那要变成什么样呢?
我想,在三十岁的年纪,我应该是忙碌的,不是忙着照顾孩子,维持家庭,而是,在工作几年后,能够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忙着享受自己的生活,把生活过得精致优雅一些,淡定从容一些,恣意妄为一些,然后,为以后的生活阶段积累更多东西,金钱也好,经验也好。
就像曾经一个老师告诉我的,把手表调快五分钟,多给自己五分钟的假想时间,不仅能让你准时,还能让你更从容。
多给自己五年的时间,准备更多,收获更多,毕竟我们还有往后五十年的时间。
所以,在19+1的年纪,为29+1做些准备,不是准备找个人建立家庭,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起加油吧。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更接近中年,与之挂钩的“初老”、“焦虑”、“紧张”、“失落”、“恐惧”都像一道道催命符,公平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胸口。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感?
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怕死,变老就是在不断地靠近死亡。
前者聊的太多了,我反而更关注后者。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程又青列出了50个初老症症状: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2、对于陌生网友“我们可以交朋友吗?
”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3、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当初老出现,就不仅仅是年龄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
当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心理上的恐惧自然也会陡增。
尤其中年女性,不得不进入人妻人母角色后,除了身体上承受岁月的磨损,精神上更要面临刻板印象的苛待。
暖暖妈写过:“一提到中年妇女,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横肉,一只手挎着孩子的书包,一边骂骂咧咧推搡着孩子的形象。
”如此听来,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的确让人心生畏惧和焦虑。
对行动派来说,焦虑更像是警报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后作出的本能反应。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辞职做自媒体人,整天抱怨自己运营不好,焦虑得要死。
撑了半年,决定改变,重新回职场,反而利用做自媒体时积累的人脉、经验在营销岗混得风生水起。
她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不是原地打转,总能找到某个小切口。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吗?
会啊,只要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更小的人取得成绩,还是会感到不安。
但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懂得享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才能享受人生。
一个健康的心态,绝对是女性三十岁之后越来越要看重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电影《29+1》中,也探讨了普通女性的年龄焦虑问题,两个女孩,同样年龄,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个叫林若君,小有成就的白领,工作上拼命,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别人尊重。
进入三十岁,她因忙于工作疏于关心男友,也没有办法照顾家人,陷入无法平衡工作和情感的僵局。
她每天过的都像方程式一样,早上6:30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爽肤水,照镜子,检查皮肤,黑眼圈又深了,皮肤又差了,然后拿出一大柜子化妆品,开始补救。
然后准确计算早餐卡路里,再补充各种维生素,然后化妆,早上8:02分准时出门上班。
如同你我,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但焦虑无比。
她知道人生最大矛盾就是,有很多事你想做,但永远有更多的事是你“没做”和“要做”的。
最惨的是,时间越来越快,一眨眼就又要过生日了。
到了而立之年的林若君希望自己具备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渴望感情稳定、工作顺利,但事实是,她认为自己年龄渐大,想要变得更好,却觉得来不及。
她可能需要思考,如果舍弃鸡肋爱情,选择投入工作是不是正确?
如果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拿少一点薪水,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是不是就能家庭和睦?
但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才会在年龄面前犹豫不决,惶恐不安。
因为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之间,隔着一个巨大鸿沟。
另一边,同样要三十岁的微胖女孩黄天乐,在一家唱片行工作,个性乐天,虽然身患癌症却计划去巴黎旅行。
她需要对抗的不仅是年龄,而是厄运。
但她说:“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有时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便是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林若君的故事结局,比如,她是否展开新恋情或者增加跟家人相处的镜头,但她在巴黎和黄天乐“相遇”,精神上变得开阔许多。
我想,这也是林若君的收获和传递给每个30+女性的启示,心态上的从容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健康、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充分的享受时间,那过往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微小的,但当我们珍惜它、重视它、享受它,那年龄赠予给我们的则是回忆、经验和充分的满足感。
不要用恐惧来怠慢了自己,更不要因消沉而错过了当下。
所以,心态松弛的人,会更容易面对年龄的焦虑。
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态上接纳焦虑,我们才能想办法抚平焦虑。
关于如何放松自在地面对衰老,史铁生曾写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同理,老是一件无论怎样焦虑都会到来的事,一件再抵抗再恐惧也不会消失的事,它是死的前奏。
我们的人生比自己想象的丰厚,除了年轻,还有其他东西值得珍惜和享受。
不用担心年华老去,无所依傍,而是接纳当下,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长生不老不见得是种幸福。
有些幸福,是通过失去、生死的有限性才能感知到。
正如通过衰老的黯淡才能反射出年轻的闪闪发光。
无法坦然面对年龄焦虑,是打定主意和一个死局对抗,注定徒劳无功。
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会早一些调整到快意尽兴的轨道。
人生是趟单程票,与其将自己套嵌在别人的期待中在终点收获辛劳苦楚,不如勇敢撞上所有际遇,在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锻造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光芒有限,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快意人生。
看完《29+1》,发呆了十分钟比如我就只是想回家所有人都来跟你说 你考虑清楚你不适应你要有退路…但我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想去的地方 过自己才能感受的生活。
人生每天都在倒数都进入第二个土星周期了还没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吗.电影里的Elaine说:“你做的很好 如果再放松一点就会更好人都有第一选择的既然有选择 就有代价重要的是做了选择,有没有用100%的精神和心思去做好它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结果我都不会后悔和抱怨。
人生就简单快乐多了。
”我已经拥有了很多但这些一夕之间也可能全部失去没有安全感 没有归属感我在这里消失了第二天也不会有人知道我想回到人来人往 让我有存在感的地方我想要有- 我拥有的我能触手可及的实在感。
希望真的如电影所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从零开始
何時開始,年齡成為都市女性的禁忌。
更是暗許自己不再慶祝三十歲之後的生日。
彷彿它對應的只是體弱色衰和青春流逝。
反覆抱怨自己無力對抗卻頻頻出現的家庭情感,工作壓力等問題。
一股腦怪罪於時間頭上卻忘了這就是真實生活的際遇。
如果三十歲前經歷過的萬般挑戰,未能助妳提煉出智慧及心境去提升更成熟魅力的自己,還不知感恩並勇敢向喜愛的生活靠近。
那「三十而立」這話,就不是說給你聽。
接受每個決定所帶來的利弊。
祝福妳,在歲月中,得到更到的愛與勇氣。
感恩時間,感恩經歷。
三十岁 土星转到的第一圈父亲因病去世、多年男友出轨分手、工作升职但是觉得忙到忘记学会自洽或许这就是平常的其中一种呈现乳腺癌第三期另一种呈现苦难很多 都在猝不及防的时候奔涌而来 能不能平安渡过 靠的不只是当下的去努力不放弃 还有从前的积累 任何方向的所以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 every cent count 即便过去有遗憾 但是遗憾本身也是一种指导 它存在的意义除了它本身 就是别再重蹈覆辙要珍惜回忆 重置遗憾 活出更好的人生 活出并非仅一维成长(只被时间年岁推动)的人生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不喜欢,甚至没能看完。不是不能感受那种无力,只是这种重复性的对生活的抱怨,不是我想在电影中寻找的东西。
終於沒有內地的流水線女星的香港製作。林若君那條線本來很好,人物塑造也真實;黃天樂那條線卻是完全出戲沒得救。如果再有一條線才合適,30歲的女性不是只有工作狂和傻肥甜。兩個星給影片本身,多一顆星給《早班火車》《由零開始》、夾縫中的唱片店、淪落的樂手,以及背後那個淪落的香港樂壇,和影壇。
1:50:00,百度。不煽情,没什么感觉
兩個設定我個人認爲鄭欣宜人物的虛假到了一個爆點,沒有人笑起來是眯起眼睛的,一定要裝得如此純情可愛正能量嗎?
“你有没有曾经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啊?我好像从来都没有这样觉得过,但一个人的时候我原来也会这么害怕”,看完想写一个遗愿清单,把每一个10岁都当作末日来活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
看上去是比较贴切30岁左右港女的心态。事业、亲情、友情、爱情、生活态度……虽然讲来讲去也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贵在真情实感。
我们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爸妈的温暖怀抱;我们向往飞黄腾达的事业,向往美满和睦的爱情;可是生活似乎不允许我们向往,特别是面对“三十而立”这个被中国人过度看重的词语时。与其不知所措的面对29+1的困惑,不如像电影里的两个女生一样,带着快乐去释怀,放下枷锁做自己.btw原来周秀娜是会演戏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个直男29块钱包场看了这个还觉得挺好看的
前半部分真是做的不错,有点举重若轻,却也让人印象深刻,录像带带入的黄天乐那个故事转折其实也不错,但随后的故事就变得有点整体尴尬和若即若离了。黄天乐始终是一个活在日记本里的人物,缺乏直接交流,因此所谓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影响淡了。所以,美丽的林若君和乐天的黄天乐,你来选的话,你选谁?
讲述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大部分同龄女性都会面对的困扰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即将踏入三十岁的林若君,面对压力升级的工作挑战、双亲病重、仿如鸡肋的爱情关系.....
无甚新意,但也不坏…结局那段邂逅不错~
感觉看不下去,这种女性都市剧,不适合我看。
谢谢你闯入我的生活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算是一部比较走心的小清新电影了
想不到周秀娜还有点演技 但没太懂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就算大龄单身工作繁忙也不要忘记保持微笑?
so boring
剧情太弱,硬灌鸡汤,难喝。
应景
周秀娜演的不错哦!不断蹦出的客串演员感动一脸。
大道理都是尬聊出来的………靠说而说 并不是靠情节说故事看得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