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年最初的恋人多半都是比自己大的女人,孩子半大不小,青杏半熟,有酸有甜,既需要母爱又需要性爱,大女人正好一身二任。
像白色雏菊用叶瓣托起了几滴冷雨,所以秋季特别适合她。
爱情是很好,但是不能去抬举它,抬举它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爱情的人质。
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有可能成为人质。
爱情里的力量拉锯太玄了。
男孩的成长总是很慢,他们的长大总是伴随爱人残忍的离开,一夕之间,判若两人。
爱情就是永不满足,总会后悔。
爱原来是那么让人身不由己的一件事情。
这一次,时间最长。
可是他最后仍是不肯跟她走。
一个人的心刚开始是完整的,那些少掉的并不能由其他人的出现而弥补。
少了就是少了。
空了就是空了。
只能由麻木去填充。
你责备我让你成为一个12岁的孩子,责备我毁了你心中的我!
面对你的指责,我终于明白,你从未爱过我,从未。
你怪我,把你变成了孩子。
你却忘了,你从来都只是个孩子,无论是遇见我之前,还是之后。
她陪着他成长,可她却要老去了。
一个还未懂得去爱去珍惜,另一个早早燃尽。
她尝到了他青春的鲜美。
他却只能碰到她迟暮的气味。
仍是美。
风华绝代。
不能不美。
但那美是即将凋谢的花。
是她捧着送到鼻尖的那朵——看似开的正好,一碰就碎。
他们如此深爱。
只是没有办法在一起。
在爱情面前,再趾高气扬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乞求得到那一点点卑微的爱情。
得到,不得到,失去,不失去,藕断丝连,叫人肝肠寸断。
他们要的也不多,只是对方的那一点点,可是对方就是连那一点点都给不了。
卑微的索取,卑微的渴求,卑微的将自己的身心灵魂全部交予一个人手中。
无奈怎知对方也是残缺的。
阅尽千帆,独独爱上花树下的那个美少年。
如果要用一种植物描述他的话,那么只有罂粟。
那种红色的艳丽花朵,在风中奇异招展,舒展的柔软花瓣,糜人的香味。
致命的诱惑。
只是这一次,他摧毁的是自己。
岁月流逝,人还在,心依然还是挂念。
纷纷扰扰的红尘中,一阵风就可带走前尘往事,爱情中的错与对,分不分,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爱的对象会变换,然而爱的方式却是那个人教的,已经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她直视镜中的自己,脸苍老了,眼睛苍老了,心也苍老了,她的前路也苍老了。
只有疯子是幸福的。
因为爱情不需要任何物质形状,不需要任何实体去支撑,更不需要任何理由。
他是完完全全的“孩子”,从没长大,也没能力长大。
男人总是要犯错的,没有不犯错的男人,区别只在于他犯错的对象是不是你。
故事回到最初。
如果你们没有相遇。
不要爱上比你小的男人,因为他会成为你的“学生”,而学生总有毕业的一天。
有些老女人是很经老的,她们削瘦,从背后看还是一副少女的玲珑骨骼,转过头来,暴露颈部的些许苍凉也不会很触目,反而惹人怜爱;她们苍白,回眸舒臂,你会不由自主被她的兰花手指引,走入神秘的原始洞穴,那里有一只潮湿的兽在蠢蠢欲动,她们甜蜜,把蜂蜜涂在灵魂深处,于是光明正大地招蜂惹蝶;她们忧郁,周身散发出酒精哀愁的气味,薰得人情难自控;她们很老,正在褪色,生命里的玫瑰红正一层层剥落,这凋零的过程异常迷人,上至年迈老翁,下至清俊公子,都无一幸免地成其裙下之臣。
那么,什么样的老女人才具备此等魅力?
既是讲五十岁于她来讲真地只是数字概念,用胭脂扫一扫,在镜前摆个昂首叉腰的姿势就能回复辉煌时代,很神奇,也很真实。
蜜雪尔·费佛在《谢利》中就扮演了这种特殊的老女人,她就像某个蹊跷的传说,一段烟花散尽的艳史,一根发出过美妙声音的断裂琴弦,注定要被男人放在枕头上意淫的。
《谢利》是蜜雪儿的个人秀,尽管对手是个眼睛生得很漂亮的美男子,狂野放荡,每次出现都摆出杀人的表情,却被蜜雪儿扮演的老女人莱娅灭于无形。
很普通的姐弟恋故事,甚至都没咂摸出风浪来,电影便结束了,然而我打赌,你永远忘不掉蜜雪儿在末尾的那个脸部特写,眼圈黑沉,笑纹深长,和《危险游戏》里那位阴险的公爵夫人一样不可救药。
可恰恰就是这样的女人才扛得住挑剔,半裸起来风韵极佳,肩头还是单薄精巧的,微微泛起一点沧桑的涟漪,你还会误以为那是吹皱的春水。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和现在不一样,诱惑太多,脂粉堆里做的戏也很杂,所以身为过气交际花的母亲夏洛特对儿子的前景很担忧,纵情酒色是没有问题的,十九岁就是挥霍得起的年龄,可到了该收敛的时候却收不起来才是最头痛的。
因此那时候的交际花都达成共识,把儿子交给亲近的闺蜜管教,这就是谢利与蜜雪儿相爱的原因,因为岁数与阅历的差距,她才能既当情人又当母亲,约束他的举动,让他戒掉酒瘾与鸦片瘾。
好比成熟端方的薛宝钗劝宝玉戒饮冷酒,宝玉听得很,这才是令黛玉吃味的地方,因为比她老的女人就是有这个优势,可以随时调节到“长辈”的位子上去,勾引出男孩的崇拜之情。
莱娅这个老女人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可见那是众母亲们私下里达成过共识的,给儿子找个榜样,炮制熟烂以后再切断这条脐带,让他和门当户对的女孩结婚,从此做个品行优良的绅士。
老女人莱娅很清楚自己将来的命运,所有她这个地位身份的女人都应该清楚的,可就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特别是动了真情之后。
她是多么悲伤,像赌场失意的常客,在每个夜里独自哭泣,亦哭得很美,像白色雏菊用叶瓣托起了几滴冷雨,所以秋季特别适合她,用面纱蒙脸,走在满地萧瑟的庭院,怀念英俊少年靠在镂花门廊边的样子,他修长的双腿交叉在她体内,从未拔去。
老女人可怜巴巴地推拒,假装傲慢甚至不在乎,要撑起作为交际花的尊严,可男孩却死缠住不放,他愈纠结,她便愈美丽,这是暗厢逼出来,比任何保养都有效,哪怕风烛残年都还张挺着鲜嫩的枝叶。
即便总归要被抛弃,莱娅还是美到不可方物,她走到哪里都是一只吸引眼球的天鹅,轻盈的丝绸与雍容的丝线都与她无比搭配,薄纱镶拼出的晨缕把她衬托得像一片天使的羽毛,圣洁高贵的老天使,淫欲在嘴角漫出来一点点,刚刚好用来挑逗。
老女人懂得把握这个分寸,知道何时该出击,何时又刻放手,跟了她六年的年轻情人结婚那天,她给自己买了只大号的绿宝石戒指,纪念死去的爱情。
老女人不会像小姑娘那样撕碎男友的照片,她们会用物质安慰自己,既实用又空虚。
我猜很多心气儿高的女人都希望五十岁以后会变成莱娅,唯独我更接受富态的夏洛特,后者起码不会有太多纷扰,可以安心享受前半生靠美貌挣来的财富,如今仿佛是脱掉了“工作服“一般的美皮囊,一身轻松。
莱娅有些想不开,非得把皮囊披着,想披到死,不管它是不是太旧了,这分明就是不服老,与岁月的刀锋争斗,终也斗不过的,在爱情上都妥协,还有什么是不能妥协的?
想到这一层,不晓得有没有悟出来了,然后放下了。
上周末在家看的Cheri,冲着Michelle Pfeiffer去的。
“the Age of Innocence”里的Madame Olenska一直是我心头的大爱,事隔16年,"Cheri"里的Lea (Pfeiffer饰演) 还是老了,脸瘦得叫人心疼。
特地去查了Michelle的生日,1958年生人,难怪了。
从“朗读者”到这部“Cheri”,难道忘年恋开始冒头了么?
说到底,“Cheri”就是部爱情文艺片。
而爱情文艺片,向来是Pfeiffer的山头。
我可以放心地告诉那些喜欢Pfeiffer过往那套路数的人,“Cheri”还是那个味道,Pfeiffer的路数。
导演好像特地给男女主角做了分工一样,Pfeiffer负责演绎纯爱,很性情很骨子里的那种感情;Gates负责故事,一个花花公子+长不大的小孩就该是那样的了。
而影片从剧情安排(个人觉得剧本讲究的地方在于,人家说的不是热恋,故事是从Cheri和别人结婚那段真正开始的)到叙事节奏,从画面剪辑到音效,可谓面面俱到、用足心思。
导演是Stephen Frears,他原来就是"Dangerous Liaisons"(也是Pfeiffer主演)的导演。
今年早些时候重读了一遍the Age of Innocence,当时的心境和现在比起来又是大不相同,谁想到今天,竟是这样的情境了呢?
无论如何,在一堆伪文艺片当中找到这部来看,已经很满意了。
在此推荐了。
结局我没有看懂。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里,心跳一会快一会慢,两个人第一次亲吻的时候,我要心脏病了。
爱情是很好,但是不能去抬举它,抬举它的结果就是把自己变成爱情的人质。
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有可能成为人质。
爱情里的力量拉锯太玄了。
不管在哪个年代,理想主义的人生都没有出路。
一场杯具啊。
结局还要探讨,但是故事已经结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空白的灵魂自有它的魅力。
一个空空的年轻的人像一枚安静的炸弹。
难怪有人说,爱情是自取灭亡。
不知为什么这个电影的评价这么低。
看完以后我毫不犹豫的给了满分。
英伦风格的画面深得我心,演员长的干净漂亮,画面优雅,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刻画的细致,导演处理的很巧妙,我看的不得不很投入。
看完片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过,并不是难过也许,是沉重,然后折射出很多人心里的影子。
两个人缠绵的那几年,什么都不畏惧,一味的向对方贪婪索取,将世界踩在脚下,不畏惧他人的眼光,最后竟因为世界和真实而被束缚,说起来有些可笑。
你看出他们爱的很用尽,我却觉得他们爱的很卑微。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爱情面前,再趾高气扬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乞求得到那一点点卑微的爱情。
得到,不得到,失去,不失去,藕断丝连,叫人肝肠寸断。
嫉妒,憎恶或者伤痛,血淋淋的。
他们要的也不多,只是对方的那一点点,可是对方就是连那一点点都给不了。
卑微的索取,卑微的渴求,卑微的将自己的身心灵魂全部交予一个人手中。
无奈怎知对方也是残缺的。
最后卑微的决绝的歇斯底里的自己亲手把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剪断,自己拖着自己滴着鲜血的身躯躲起来,疗伤,却还要在外人面前假装的无畏与高尚。
我们到底有多少人要死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里?
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的一个理论。
一个人的心刚开始是完整的,来了一个人,给了100%。
那个人走了,心少了10%。
再来一个人,给了80%,那个人走了,心又少了10%。
如此往复,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心,给不了别人任何,自己也剩下0.那些少掉的百分比并不能由其他人的出现而弥补。
少了就是少了。
空了就是空了。
只能由麻木去填充。
这个世界不乏老实本分的适合过日子的人,也有那些痴迷爱情的疯子。
麻木的人好当,疯子却要有挑战世界的勇气,去支持并且鉴定自己日益模糊的信仰。
当世界被物欲,麻木,贪恋以及残暴填满的时候,只有疯子是幸福的。
因为爱情不需要任何物质形状,不需要任何实体去支撑,更不需要任何理由。
《谢利》是由斯蒂芬·弗雷斯执导,米歇尔·菲佛、鲁伯特·弗兰德参演的爱情片。
讲述了名妓皮罗丝将儿子谢利送去朋友50岁的高级妓女莱娅身边,利用这个情场老手教会儿子社交界的法则。
然而,对于这个教会他如何去爱的女人,谢利却爱得简直无法自拔。
描述了姐弟之间的不论爱恋。
最后谢利还是娶了同龄的富家女孩为妻,却无法断了和米雪儿的情人关系。
各种纠结,爱恨尽在其中。
Léa的确是老了,她在晨光里打电话,疲倦的眼神、法令纹、老态的脖颈。
还记得Chéri和Léa婆婆级的前同僚喝酒吗?
他用手去牵婆婆脖子上的项链。
婆婆说:这是假的。
他马上缩回手。
这就是伏笔。
Chéri他害怕,他迟疑,他不坚定。
他爱noun-noun,但他害怕noun-noun像婆婆一样——物质与美貌一起逝去,他迟疑自己对她的爱其实仅仅是习惯和离不开,他不坚定noun-noun是他的唯一。
如果之前Chéri还有冲动,在他醒后,看到垂老的noun-noun,看到她的独占,他退却了。
所以他还是离开了,他想自己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当他意识到她真的是他的唯一时,他用子弹来结束可能伴随自己终身的矛盾和无奈。
关于Rupert FriendRupert Friend有浓重的末世贵公子气质。
他的Chéri看不起纸醉金迷,却仍然沉溺其中,醒来后是无尽的虚空、自艾自怜,下一刻又再次堕入华丽萎靡,周而复始。
换句话说,他不羞于享乐,有出世的灵慧,却没有勇气脱离,迎接他的只有死亡。
这和阳光型的Orlando Bloom完全不同。
Chéri适合Rupert。
Ruppert对Chéri情感和姿态的控制很有分寸,他无数次的撒娇,眼儿媚,唇流香,比如他试戴项链,比如他喃喃着呼唤noun-noun。
Ruppert的Chéri是个贪婪却无辜的孩子。
他身边的女人都只能成长为他的保护者,你已挥出巴掌,却不忍心真的掴醒他。
你可以不爱他,但是爱了他就只能宠溺他,无尽地宠溺他。
这么好的电影竟然没人赞么!
虽说海报做的差强人意、故事结构有点老套、让法国人说粗俗的英语让人不爽,但导演并没有想把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写成鸿篇巨制。
从开头到结尾,紧凑明快,集幽默、抒情、伤感、悬念、激情于一体,但又井然有序,中间穿插经典镜头恰到好处,如谢利在花园抽烟离开、女主角半夜痛哭而醒,最为动人的是贯穿全片的那种真挚的爱情和纯真的人性,集中体现在两人片尾的争执和化解。
男主角谢利的贵族气质、放纵习气、单纯性格、英俊外表真是没得说了,一出场就迷住了我,一点也不做作。
他老娘的脾气也真可以,有钱不说,还能容忍儿子长久的挖苦,她对儿子在私生活上的容忍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贵族子弟的宽容。
女主角的表演也是很不错。
片头片尾的画外音让导演保持了客观的状态,又略带幽默和寓言。
总之,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小品,且是喜剧,因为不幸的结局是在开片就已经注定了的。
一直觉得姐弟恋成立的理由更多的不是因为迷恋而是因为放任女人对男人的放任给他爱,给他自由那么,爱上更大年纪的女人是因为什么?
放纵宠他,由着他张爱玲关于袍和虱子的话其实是牵强的既有华美的袍,怎能容许上面爬满虱子有了虱子,就不再是华美的袍一切都变了该走了结束了其实,片子不该叫《谢利》,而该叫《莉亚》从来,都是她在那里彷徨是接受,是离开,是等,还是成全不怪岁月,不怪红尘只怪你靠过来说:“Kiss me.”只怪你站在那里,过分美丽★★★☆(半颗星给外景和服装设计)
禁忌之所以成为禁忌,大概是因为要打破它而所需承担的后果往往超于人们的接受范围吧。
可唯有这样的跨越,才更使人趋之若鹜,心之向往。
同类题材的老少配恋情中,《谢利》比起为了挽住容貌而残忍杀害处女的《女伯爵》显得要温和得多,又比同一女主角的《真爱效应》要刻骨铭心得多。
谢利这个妓女的儿子,成日沉浸于酒精和情欲,19岁的年龄就觉得自己已经和母亲一样要退休。
为了把他从酒精中拯救出来,谢利的母亲叫来了多年前的“竞争对手”Lea。
如果说谢利的妈妈是那个百发百中的丘比特,那她这一箭精准得都超乎了她的想象。
Lea的身份,Lea的职业,谢利的年龄,都是他们不应该逾越的界限,但这无法阻挡爱神的眷顾。
当他第一次亲吻妈妈的老友时,两个人看似不动声色地离开彼此的唇时,都已默默交了心。
这一吻,启动了记录他们美好时光的6年倒计时时钟。
小时候谢利对Lea的爱称Nounoune,如今19岁的谢利,在彷徨无措时,在郊外别墅里被阳光铺满的床上,在浴室中抚摸着她的肌肤时,他叫的都是Nounoune。
可谢利终究要娶妻生子,走上他妈妈安排的道路。
在交际圈完胜到现在,Lea的秘诀是远离爱情,可从第一眼见到19岁的谢利,这一秘诀再无法使用。
直到谢利面不改色地答应去结婚,Lea才觉得Nounoune是侵入到骨髓中谢利的咒语,世界上最短的咒语。
婚礼上,他胸前别着她送的那颗珍珠,婚礼外,她戴上自己买的戒指。
可佯装豁达的Lea再也装不下去,她逃跑了。
她的离开,带着他的心,掏空了整座城。
她离开的日日夜夜,年轻人魂不守舍,对一切美食华服情欲都丧失了兴趣。
在清净寂静的深夜,他燃着烟,徘徊在她没有灯火的大宅下。
对妈妈,还新婚妻子,他都毫不隐瞒自己的情感所向,没有Nounoune的存在,他无法呼吸,更无法运行生命中任何事物的进程。
这一次的远行,不像上一次。
他俩并肩坐在马车上,绿树林荫,饕餮时光,如果时光能停驻在那一刻,就不会有思念如斯的境地;也当然,如果没有当初的时光,现实也不会对比成如此不堪。
谢利的新婚之夜,蜜月之旅,Lea的远行艳遇,都无法为他们眼前灰色的生活添上一丝色彩。
只有她回来的那一刻,这座城活了过来,他也活了过来。
重逢后的清晨,两人也清醒了过来,从丘比特之间的迷药中清醒过来。
在Lea面前,谢利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是永远叫她Nounoune的19岁少年。
她得放他走,让他走,让他成为一个担当责任,自己作决定的男人。
在最后一次深情的对望时,她说:“你已经尝过了青春的滋味。
”在最后一个吻之前,她说:“我爱你,但是太晚了。
”如果说青春这段情事是他需要用一生来遗忘和缅怀的,那在他青春的背后,是她苍老的脸,和枯竭的心。
如果你想知道结尾,在片尾的旁白中,是这样说的:谢利感觉天翻地覆了,就仿佛遇见了什么不可逆转的灾难。
他回到了一个没有伤害的地方,同时,他仍旧抑制不住那种感觉,像是在逃避什么,那就是重返自由。
最终他意识到那种感觉只是误导,许多年后他才明白,他们都被不公平地对待了。
Lea孤独了很多年,谢利没能抓住他唯一爱过的女人Lea,一旦他想起了这件事,他找出了自己的左轮手枪,向脑袋开了枪。
(2013年)
孩子你需要母爱 你找到爱情的时候你也这样以为 所以很绝望
一段孽缘的始与终
我供你吃供你穿,负责教你爱,做爱,最后还让我黯然神伤,你不自杀谢罪还想怎么样。
多么经典的虎头蛇尾
3.5
1874
"I loved you as if we were going to die the same day."Very delicate and very beautiful.
好一个半老徐娘,呵呵,配乐真是不错~
还是《危险关系》的Stephen Frears, 又见Michelle Pfeiffer,二十五年了,从M Tourvel 到M de Mequeteuille。那一声Nounoune.《泰坦尼克》《午夜巴黎》《革命之路》的Kathy Bates
庄园老少恋
那少年倚在花丛边像幅油画。但我老了,再美的画我只有力气看,也没力气买了。爱你就等于爱上一种艺术,又何必对自己那么残酷。
當說出我愛你那刻,愛情也開始走向終點
心理学电影,男主和母亲的关系十分矛盾,一方面恋母情结严重,一方面又急于摆脱母亲管控,从女主身上寻找自由和母爱。女主从男主那里“捍卫”青春。女二利用儿子报复女主,也是风月场一奇观。
一个小白脸和一个老妓女的爱情 故事
原本只想欣赏下那个赏心悦目的年代,但却被这段细腻真挚的感情弄得泪流满面
没啥意思,起码我是这么觉得的。
我爱除了剧情以外的一切
Lea: That woman always makes me feel so grubby. I can't stop myself from going down to her level. We're like two dogs fighting over an old slipper.
剧本烂,演得寡
太颓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