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use does not rest upon the ground, but upon a woman.——Mexican Proverb 家庭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
——墨西哥谚语。
我被这部片子煽哭,哭到泪流满面,难以自制。
突然想起以前在看CM的时候出现的名言警句。
虽然不足以概况全片,然而放在此地也非常能体现我的心境。
全片是以二战中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为背景,也是我第一次看由日本人拍摄的二战期间的电影。
从她们孤苦无依的生活来看,战争的政治利益全部都建立在普通民众的痛苦之上,由手无寸铁甚至不具备战斗能力的老百姓承担。
我很好奇欧洲国家或者美洲国家有没有像二战时期的日本或者文革时期的中国一样经受过全民统一的洗脑?
那个时候,她们每天参加邻组交流会,开会之前唱歌,对天皇头像三跪九叩,管卢沟桥事变叫“圣战”,发扬抵制奢华运动,灯火管制,使我得以一见当时普通日本百姓所承受之苦。
虽然之前也非常清楚,当局利用军国主义思想奴化残害他们,战争,从来就是由底层人民的无数尸骨堆积起来的;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觉得,许多的牺牲实在是太无谓了。
他们,是被国家抛弃的,其生命如蔽履一样被践踏,所有的悲痛只能由亲人承受。
日本在当时由于不是本土作战,人民所受冲击当然还是远远无法和中国相比。
片子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在于片子中的丈夫是一位共产主义者,反对当局对中国宣战而被判为思想政治犯,在牢里受尽折磨而死。
在当时统一被洗脑的日本,妻子却坚信丈夫的思想无罪,其勇气非常人能够想象。
拒绝亲生父亲的提议去离婚而毅然断绝父女关系;发现借书的教授也认为丈夫是思想犯而毅然离去;可以说四方碰壁苦苦煎熬,但表示:从来不后悔嫁给他。
并从不放弃原则,与被军国主义思想浸染的人们划清界限。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吧。
我看到那个深度近视且一只耳朵失去听力的山崎拿到召书去服战,妻子握着他的手嘤嘤哭泣,心里明白他这样一个身体条件不达标的人去打仗,估计有去无回,深感无助。
我在看到他托战友带信回来的时候,以及母亲最后说不愿意在那个世界与亲人碰面,终于泪如雨下。
什么是死的觉悟。
无辜生命的逝去其本身就该让生者警醒,为什么还还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导演从始至终在拷问这一条,并让母亲成为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死的觉悟”的人,是他对于这一问题的鞭笞和思考吧。
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没有高潮,但却不会让你觉得太慢或冗长。
在结尾的时候,伴着丈夫的旁白,你可以看到一个坚毅的女性形象正慢慢的高大起来,如同支撑起一个民族一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使我觉得,日本这样一个国家,也许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像片中母亲那样的女人的存在,咽下所有伤痛,不屈服于任何苦难,才会如此生生不息强健如斯吧。
所有能带给这个家一个支撑和温暖的、善良的人们,都在这场战争中一个一个的离开,对于良知和正义感尚存的人们来说,是心里永远愈合不了的伤。
母亲临终的话是对战争的控诉、是对发动战争的人的控诉:“讨厌死了才能见面,想在活着的时候在一起。
”痛恨一起切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发动的、置百姓于水火的战争和运动。
早上5点半,你就醒了你打开煤气,烧水煮饭然后,叫醒一对女儿去上学你替大家准备好午餐便当你是个小学代课老师,收入微薄你又瘦又憔悴可还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唱歌非大声不可你一天得辛勤工作几个小时?
大家都同情你的不公待遇可为保住饭碗,谁也不敢吭声一旦丢了工作,你就没有出路了为了我和孩子们你咬紧牙关,拼死拼活地干你疲惫的身躯还不到80斤重就如破碎的瓷片一般是谁,把你摧残成这副模样?
是谁,让我们受此煎熬?
你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可我突然发现我必须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你身上的不屈和坚强令你闪闪发光当我脆弱无助的时候这个念头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并提醒我,我是个活生生的人
父亲因为政治原因被关,母亲独自照顾着两个女儿,伴随着与亲戚、邻里、友人的各种微妙关系。
影片在小女儿的画外音中展开,没有太多欧美此类影片的冲突性极强的戏剧张力,也没有刻意去表现主人公如何坚强、如何伟大、如何感动,而是平实的讲述整个家庭的故事,从容而真挚。
此外影片涉及不同以往的政治侧重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掠过,只能算是一个背景而已,没有特别的意图。
吉永小百合在充分展现民族隽永美的同时,很好的表达出母亲平静似水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灵魂。
2008-08-18
昨天(注:这个评论是09年6月2日写在博客的)半夜一个人坐在底下看山田洋次的<母亲>。
包子来寝室玩,她们趟在床上闹腾得天翻地覆。
这是唯一一次无论如何我都没有说过一句话的电影。
开始总有淡淡的辛酸,悲怜,可是看到后面真的是很感人。
因为这部电影的立脚点,它的视角,重来没有正面接触过战争。
最开始野上家的入狱也只是思想罪,而非什么战死。
可他正是这种像我们文化大革命时间的思想统治,这种独立见地的扼杀,最后的野山先生死时,何尝不能算作思想上的战死呢。
里面的两个小演员,吉勇小百合试验的野山太太,浅野忠信饰演的山崎先生...等等一些列人物的出色出演,都让我在这个闹腾的夜晚得到了平静,仿佛跟着他们回到了那个思想压抑那个军国的年代。
而最终,真正让我抽噎到不行的,其实是山野太太死前的"感谢你们"旁白中两个女儿时不时的话外音。
此时真的是万籁俱静,感觉所有的人都睡了,而世上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下面压抑的哀伤。
因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在文革的时候她的父亲(我祖父)因为是大地主直接在之前就枪毙了,而她的丈夫,我的爷爷,因被诬陷后来也入狱了。
她那么小,不知道有没有一米五,当时经济困难的时候生育有四个子女,自己只是个小学老师。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这让我一下从<母亲>投射到了自己家。
前段时间她八十大寿,在祝寿讲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记得当我们困难时帮助过我们家的人,那些老师那些给我们打了一把手的亲戚。
在我觉得简直是悲惨的人生中,她们度过来了,一个瘦小的女人带着一家的孩子,可是她最后始终铭记的不是自己的坚强和伟大,而是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
真的是验证了那句,患难见真情。
后来爷爷终于平反出狱了,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他,据说出狱不久也就病逝了。
而我爸正好是幺子,他的成长中几乎就没有父亲的出现。
看这部战争背景下的家庭亲情片的时候,不会觉得其实我就是被这个国家侵略的子民我应该把他们小日本怎么怎么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你会真的抛弃国界的概念,对同是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忽然想起起初知道这部片子是在豆瓣上看一篇<南京南京>的批判文,下面有留言南方周末专刊里的评论说到了日本山野洋次拍的同时侵华战争的<母亲>,他在上海一家小影院看完的时候,全场的人都深受打动,有人鼓掌,有妇女哭的悲戚。
我不想再花心思赞美小百合的眼神,也不想夸赞浅野忠信的不一样的演技。
这些都有人说过了。
我只想沉静在这些伟大的妇女的人生中,淡淡的悲伤。
为时代,也为她们。
片名為母親其實只是藉母親形象來批判日本軍國主義而且深入到反天皇國教的層次是近年看到最好的批判導演刻意將門框納入畫面全片視角與其核心人物母親保持著某種距離其實不僅只是電影美學語言而是布萊希特式的反移情手法讓觀者從一個適當的距離審視人物有空間不斷思考角色情節之外的社會因素影片最終母親的最後遺言「我不想和他在天國相見,我要活著時見到他」是最沈痛的控訴否定了抽象的虛假的宗教式救贖不帶任何幻想始終立足於人間的真實痛苦與希望
对电影中 一个画面感触很深姐姐和妹妹给狱中的爸爸写信,妹妹说自己很健康很开心,姐姐说自己一切安好。
姐姐责备妹妹不体贴爸爸的感受,妈妈却说,写下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论好坏,爸爸一定会很高兴并且认真的对待。
面对父母的关心与问候,常常会敷衍以““一切安好””,或是担忧他们不能承受,或是疲倦于说来话长,认为自己这是体贴关心,独自承担。
从不曾考虑过,他们也希望能被认真地对待,也许消息本身苦乐参半,但更多的是欣喜能与你共同分担,你的成长有他们的陪伴。
在去年看《多罗罗》的那同一个厅看的《母べえ》, 影片结束的时候也有掌声, 但不如去年热烈, 过了一会又响起第二轮掌声, 因为第一轮掌声响起的时候, 很多人还在抹眼泪鼻涕, 空不出手来. 去之前有看过影评, 对这电影的印象便是那「温馨家庭剧」, 也有听说这电影乃是导演山田洋次向所有无私伟大的母亲们致敬的作品. 然则, 在完整看过影片之后, 却觉得有理由怀疑那些写娱乐新闻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影片本身. 确实, 影片中的主角是一位温柔而坚强的母亲, 但影片的意图决非单纯如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家庭, 以此为窗, 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或是「刻画母爱的伟大」. 同时, 我也认为, 那些批评影片焦点涣散的人, 你们并不曾真正看懂它. 在同是二战背景的电影中横向比较,《母べえ》在气势上不如《硫磺岛家书》恢弘, 在剧情上不如《战俘快车》跌宕, 但不应当以此为指摘的依据. 若以文体来譬喻电影, 我认为《母べえ》只是一本陈旧的日记, 松散地记录着一些不该被遗忘的往事, 请勿要求它磅礴大气或是情节曲折, 那是对史诗或者小说的要求. 日记是用来记录生活轨迹的, 即便是在非常的年代里, 家庭生活也是淡如水, 但不乏趣致点滴,《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泪中有笑的生活记录. 「母べえ」, 读作「ka-be-」, 英文片名中的「Kabei」便来自于此, 是野上家的女儿们对母亲的昵称. 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母べえ》是: 在父亲野上滋因发表反战言论, 被定为「思想犯罪」而被捕后, 母亲如何身兼父职撑起这个家的故事. 然则, 可以浓缩至一句的只有剧情梗概, 我无法将母亲的辛苦提炼概括, 用一句话说清. 一方面, 母亲要四处奔走, 为探视解救丈夫而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 两个尚年幼的孩子需要养育, 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需要操持, 还要兼职赚钱以筹措家用.. 即便生活如此拮据艰难, 她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无论面临多大的逆境都不卑不躬. 警察的讥笑挖苦, 父亲的不理解, 孩子缺衣少食, 乃至丈夫病死狱中, 作为精神支柱的亲友相继离世.. 这一切的压力都没能压垮她的脊梁, 这就是《母べえ》所描写的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当然, 那样艰辛的漫漫长路, 并不仅是依靠母亲一人之力一路行来的. 最先伸出手来鼎立相助的是父亲的学生山崎, 他因为深度近视和一侧耳聋, 起初不在征兵之列, 因而得以陪伴野上一家, 代老师承担着父亲的义务. 此后不久, 父亲唯一的妹妹, 孩子们美丽的姑姑, 久子也来到这个家中一起生活, 尽管久子画画很棒而做饭很糟, 但不妨碍孩子们喜欢和依赖她, 她成为了继山崎之后对这个家来说深为重要的另一精神支柱. 来自奈良的仙吉叔叔虽然只一起生活了不长的一段时间, 但他的来到, 在精神上汲于母亲极大的支持, 临走时还将自己用毕生积蓄购置的金戒指留给了母亲. 叔叔返乡之后, 孩子们在广岛的祖母病了, 狱中的父亲无法前往陪伺, 久子姑姑只能孤身回到家乡尽孝, 战后次年痛苦地死于辐射病. 在狱中的父亲日渐憔悴虚弱, 虽然熬过了难耐的暑热, 但未能熬过寒冬.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 父亲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然而未能给家人以丝毫安慰, 因为妻女们面对的, 是父亲冰冷的尸体. 而母亲仅存的依靠, 山崎, 也因为战事的步步深入, 最终未能免除被征召上战场的厄运,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 因船舰触雷沉没而溺死. 母亲在失去了所有精神支柱后, 仍然坚强地独自抚育女儿, 孤独地走完余生. 母亲临终时, 小女儿照美哭泣着安慰母亲: 母亲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重担, 去天堂和父亲、久子姑姑还有山崎相会了. 然而母亲尽最后一丝力说出的遗言却是: 她不求来生, 只求今生与父亲相守. 这让女儿们难忍悲恸的遗言让人不由得想起胡兰成那「但使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的婚书, 我想母亲的遗言和那婚书是一个意思. 这一刻的安宁, 即便无可能永远都在, 俗世的厮守, 也比在天堂的永远更加美好. 母亲的临终是这部影片的终幕戏, 但我觉得, 在片末放映字幕时所回放的那些回忆母亲生前如何操劳的镜头与旁白, 才是真正的结尾, 亦是影片的主旨: 是谁将这些责任与辛劳加诸在如此柔弱的母亲身上? 是谁生生分离了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 又是谁剥夺了父亲、久子姑姑和山崎的生命? 那些说《母べえ》是人情戏亲情戏温情戏的, 请回答影片末尾的那些提问.《母べえ》压根就是对挑起战争的那个疯狂时代的质问.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 但战争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痊愈, 在战后六十年这个坎上, 日本国内泛起的对战争反思的浪潮, 是促成《母べえ》出世的温床吧? 透过影片中对那个年代视为必然的那些荒谬事的揶揄, 在令人发笑之余, 也渗着一丝苦涩. 譬如居民开会前向天皇朝拜 (勿发笑, 这就好比某个时代和谐国凡会必先朝拜始皇帝), 主任让大家集体面朝天皇宫跪拜, 但一个顶真的婆婆纠正大家说, 她在报上看见天皇正在行宫, 应朝行宫跪拜. 但行宫在哪呢? 到底该面朝何方呢? 又有人觉得向天皇跪拜是对皇权的致敬, 不管天皇在不在宫中, 都应向天皇宫跪拜. 大家喋喋不休地争论到最后也没有人能做得了主, 就连居委主任也不敢定夺, 表示要向地区主任请示.. 又如母亲病倒, 山崎生气女儿们为何不去延请医生诊治, 大女儿初子回答说, 自从地区内唯一的医生被强征入伍后, 就只剩下医生年迈的老父为大家看病了, 老人家忙不过来.. 再如姑姑在街上被所谓的「爱国妇人」们指责, 说擦口红是违反国家禁奢令的可耻举动, 叔叔也被要求捐出金戒指支持「圣战」. 最好笑的应属居委主任, 煞有介事地向母亲转述他听来的「日本强大之路」:「日本将称霸亚洲, 德国将称霸欧洲, 然后日本再与德国决战, 最终称霸世界! 所以, 我们现在要和德国暂时做朋友.. 」 其实居委主任是个好人, 都是仰仗他的帮忙, 为母亲找来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 母亲才有了一份虽然微薄但勉强可以维生的收入. 在战事日趋紧张, 燃料即将配给之前, 他还悄悄赊给母亲许多煤炭储备过冬. 还有别的邻居把自家女儿的旧衣送给母亲. 但在那样荒谬的时局下, 母亲虽然接受好心邻居的帮助, 却绝不敢向邻居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偶有一次, 带着小女儿和丈夫开出的书单去丈夫的老师家为丈夫借书的时候, 忍不住悲戚向教授诉说了丈夫被抓走时的状况, 教授的回答却是:「你把自己说得像受害者一样, 但你丈夫难道不是因为犯罪了才被捕的吗?! 」母亲不堪忍受「丈夫是罪犯」这样的侮辱, 当即放下所借的书籍, 拖起女儿便离开. 只有仙吉叔叔来到的时候, 母亲的精神才终于得以放松, 小姑久子和大女儿初子都无法理解为什么母亲会和如此粗鄙恶俗的叔叔谈笑甚欢, 那是因为, 只有和仙吉叔叔在一起的时候, 母亲才终于可以畅所欲言, 无所顾虑. 正是依赖着这些率真而可贵的人情与亲情, 依赖着这些精神上的支柱, 母亲才得以在那样一个风雨飘零的乱世一路顶着困难走过逆境. 影片中值得再三体味的细节有许多. 其实我并不觉得教授对父亲的指责是真心, 从教授夫人热心地用战时极难得到的珍贵的咖啡招待母亲; 从教授夫人追上不打招呼便离去的母亲, 让母亲把野上先生想借的书带回去, 并把女儿照美来不及吃的蛋糕包好塞给照美这种种细节, 都可以看出教授家对野上一家的怜悯与关切. 只是, 在那样的时世中, 教授也怕被定性为「叛国贼」的学生会为自己引来祸事吧? 就像老医生所感叹的那样: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世啊! 一个不敢大声说出真理的荒谬时代. 从教授家离开的时候, 照美不情愿地被母亲拖走, 边走边不住惋惜她还没来得及吃的那块蛋糕. 似乎照美在剧中的台词一直都是在叫唤着「我饿」. 在另一场戏中, 母亲带着一双女儿去赴外公的寿喜烧宴席时, 面对老父要求的, 脱离父女关系与离婚归家的两个抉择, 母亲毅然选择了与老父脱离关系, 并且当即离去. 被母亲拖走的照美又是很不情愿, 惋惜她尚未到口的牛肉. 或许大家都会感叹母亲的高洁风骨, 也会原谅照美的年幼不懂事, 但我觉得这两场戏里照美的哭闹, 其实还有更深的寓意吧:「面包」的力量不能无视. 就如同教授有他的无奈, 外公对母亲的苛刻也是可以理解的. 身为公务员的他, 因为女婿的「叛国」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 不堪重负, 乃至不得不辞去公职. 脱离父女关系只是一种威胁吧, 他坚持要女儿离婚肯定不完全是自私的理由, 更多的应当是想要从凄苦境地拯救女儿的赤诚父爱吧. 还比如山崎对母亲深藏不露的微妙感情, 这种无私到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操不免使人感动落泪. 《母べえ》便是这样一部生活日记, 没有起伏, 更无高潮, 平淡却仍不乏感动人心的力量.
2月1日-映画の日,记得上一次在映画の日看电影是去年十二月的《三丁目的夕阳》,同样作为昭和时代剧,山田洋次的新作《母べえ》的片场和三丁目截然不同,去年12月时三丁目已上映了快一个月了,但影院中仍然人头攒动。
《母べえ》才上映了5天,影院里只剩下了那些花甲老人,看着他们的偶像吉永小百合,看着那熟悉的“山田组”制作的电影。。。。。
三丁目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勾起了那一代日本人童年的记忆,很多人都能从影片中找到从前的自己,再加之以其戏剧化的故事很容易吸引观众们的眼球。
而《母べえ》则完全回归到正统日本电影的道路上,山田洋次又一次将镜头对准一个普通的家庭,同时以之为窗口,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之前山田洋次就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例如之前《家族》一片描绘了经济高度成长期期间风间一家前往北海道开拓未来的奋斗之旅,又如《儿子》讲述了泡沫经济破灭后一对父子重归于好的故事。
乍一看这些家庭故事的内容无非就是那点事,但往往就是那点事就能给你带来那种说不出的好感。
也许三丁目的夕阳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感动,但《母べえ》则让我完全为之震撼了。
故事主要围绕着野上一家而展开,野上滋是一个大学教师,为人正直,坚决抵制战争;妻子佳代美丽贤惠,女儿们也非常讨人喜爱,一家人其乐融融,所以出现了“父べえ”,“母べえ”的称呼。
但不久野上滋就因为所谓的“违反治安法”被捕,一家子平静温馨的生活就此结束。
之后母亲就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她不仅温柔地守护着可爱的孩子们,还坚决的拥护自己的丈夫,为了家庭的生计到处奔波。
这个角色由日本著名女演员吉永小百合出演,对于吉永小百合,我想以无需太多的介绍,作为日本电影界公认的“银幕女神”,无论从相貌还是演技上都无可挑剔。
这次母亲这一角色在形象上和她非常相配,贤妻良母,外柔内刚的特征正是吉永小百合身上所具有的,而且她多年参加反战志愿活动和影片中崇尚和平的佳代又非常地吻合,这样的一个角色让她出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果不其然她通过了自身完美的人格魅力成功的诠释了母亲这一伟大的角色。
正如山田洋次所说的,这样的母亲,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少了。
为了自己的孩子,每天东奔西走,忙忙碌碌,甚至还到小学当了代课老师;为了心爱的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去监狱探望,为此她甚至和自己的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
吉永小百合在片中用其坚定的眼神告诉我们,生活会有转机的,我们一定能挺过来。
当然,光靠佳代一个人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亲朋好友成了她坚强的后盾,电影里所反映出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信赖与温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毫无任何顾忌,这是现代社会中难以寻觅到的,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淡了,那个温馨的时代真得已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影片中给予佳代最大帮助的就要属山崎先生了,作为野上滋的学生,他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得知老师被捕获,不遗余力地帮助野上一家,到处打听野上滋的情况,到处奔波寻找探视的方法,使佳代减轻了不少负担,同时由于比较憨厚的个性,深得两个女儿的戏爱,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叫浅野忠信,大家没看错,就是那个号称“日本第一颓废男”的浅野忠信,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垣原(《杀手阿一》),那个问题青年健次(《悲伤假期》)。
如果之前没有看演员表的话,也许你都认不出那个人是浅野,他在片中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之前任何作品,之前接受采访时浅野也表示这次的电影是对他是一次新的挑战,他会努力去塑造这个角色的。
毕竟浅野出道那么多年,实力是摆在那的,他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我是不清楚为什么山田洋次会选择浅野来出演这个角色,可能是想借用浅野在欧洲的名声,让自己的新作能在柏林有所作为吧。
有了亲朋好友的帮助,再加上自身的努力,野上家的生活也逐渐平稳了下来。
但是就在那个时候,战争爆发了。
日本涉及到反战这一话题的电影数不胜数,前有市川昆《缅甸的竖琴》,《野火》之类的佳作,最近也冒出了《男人们的大和号》,《吾为君亡》之类的作品,姑且抛开他们一直在那里宣扬的军国主义精神,就电影而言,对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与毁灭刻画得还是很真实的。
这次《母べえ》一片主线虽然是赞扬日本传统女性的伟大,但反战这一话题也一直隐含在影片之中,无论是野上滋誓死不写忏悔书,或是叔父仙吉的反战游行,再是山崎在战场上最后那绝望的眼神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出导演对战争的憎恨。
战争到头来最受苦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望着吉永小百合那悲悯的眼神,突然间苍老的面庞,我的心在颤动,战争是多么可怕啊。。。。。。
随着战争的结束,故事也差不多该结束了,母亲继续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抚养着孩子们。
几十年后当母亲将不久于人世时,“母べえ,母べえ。。。
”女儿们在不停的呼唤,这一声声呼唤同样也反应出观众们的心声,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会被这样一位母亲所感动,所征服,让我们深深地表达出对她的敬意,然后,说一声:走好,母べえ。。。。。。
想要试着写点观后感,却不知从何下笔。
想到了昨天看的“油麻菜籽”,两位母亲,两个家庭,台湾和日本,多少有些命运的相似。
两个女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撑起了两个家庭。
虽然都是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但明显东瀛的那位要从感情上来说幸福的多,即便在丈夫入狱后,只能通过有限的探监和通信来与丈夫交流。
这样的事情,多少在文革时期也发生过吧。
丈夫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监禁,妻子不仅没有抛弃他,还默默地努力着撑起一个家。
母亲的那种力量,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
伟大显得太重,却又不够。
大概是真实吧,好像从头到尾只是在聆听一个隔壁邻居的故事。
总是肚子饿的小女儿
2008
三星半吧,虽然片子各方面做得都很细很认真,最后也成功地把我煽哭,但还是觉得山田老人的情怀微微陈旧了一些,不过确实足够动人,很像国内第四代导演的风格,古典,规矩,却总少了那么一丝丝让我迷恋的东东。
吉永小百合为什么总演这种与实际年龄差距很大的角色?
奔着片名看的…结果就是个絮絮叨叨磨磨唧唧的流水账。我他妈的愤怒。破几把玩意。电影#071
TAT
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分崩离析,幸运的是这个家庭更多的是女人,不幸的是作为女人她们只能无奈接受残酷的现实……父亲与山先生的支撑让这个家挺下来,但战争无情得夺走了两人,还有广岛的姑姑的生命……影片没有刻意描绘战争的场景,只是通过这个平凡的家庭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母亲的坚强
乱世中历经磨难坎坷的一家人,吉永小百合饰演的母亲,浅野忠信饰演的废柴
一般,看了没啥感觉
早场。上座的八成在甲子以上。用吉永小百合没错,只是坚贞也好隐忍也罢,不要加上什么感情花絮。志田未来那种口耐的说话方式与战争环境不很合拍。
向政治犯的家人致敬。
真难看,还能再正一点,几个女的都象在演样板戏,浅野也丑极
看过的居然忘掉了,老人痴呆终于还是没能放过我~
好电影,值得一看!
为嘛本国的反战片都是停留在煽情叫你哭的层面上呢
“妈妈回程时一直在哭,我很诧异她为何能流那么多眼泪”
这家的父亲 就是二战时不支持军国主义侵略别国的知识份子 他被当成政治犯 扣上&#34;日奸&#34; &#34;非国民&#34;的帽子 关进监狱折磨 被迫与家人分离 一直到死 他有一位好太太 两个好女儿 一个好学生
苯手苯脚爱哭 但我会游泳
从父亲死亡的噩耗开始哭到最后,整张脸被我弄得狼狈不堪。最感动的情节是小山对于佳代的爱,直白的却又是隐忍的,那场在玄关的告别尤其让人痛彻心扉,握手与相拥。爱上不该爱的人,死亡终将把我们永远分开。
当老虎咬着你的头时!你是无法和他讲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