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芈月传》之类热剧的喧嚣下,电视剧《为了一句话》在央视8套寂寥落幕。
按说《为了一句话》这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电视剧,原著作者及创作主导是刘震云,刘震云自然是一个狠主儿;主演则是李雪健,朱媛媛,辛柏青,徐菁遥等演员。
虽说这些演员并不是具有很好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但是各位演员的事后感想就是演的过瘾。
不说别的,就这一句-演的过瘾,足可见该戏在演技上的优质呈现。
这样一部掺杂深刻社会关照的艺术片,在这个喧嚣时代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或许尤其必然性。
但是《为了一句话》的投资方,并不急于放弃该剧,而是在央视播出之后,并没有把版权卖给视频网站。
他们期待随着口碑的传播,会有各省台购买该剧的二轮播出版权。
这似乎是一个赌注,这个也是看点。
《为了一句话》的小说底本是刘震云的矛奖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据说该小说类似《水浒传》或者《清明上河图》的视角全景式呈现来看近现代中国人的流离人生。
故事庞杂,人物众多。
本人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通过电视剧,这样的文学视角,表现的很清晰。
简单讲,这部电视剧呈现了中国式人生的几类层面:1,底层人。
这些人理讲得少,生活没有想法,没有色彩。
在剧中,老姜头,卖豆腐的老杨,打铁的老牛都是这样的成色。
忙忙碌碌,虽然偶尔有点小聪明,但是基本上都是重复着本能的人生。
2,凡事讲个理儿。
这类人以主人公杨百顺为代表。
这些人善良,读过书,做事勤奋,不安心当下的生活。
但是凡事讲个理儿,是这些人内心根深蒂固的精神落脚。
按说讲个理也没错,只是爱讲理的杨百顺常常在需要钻牛角尖的地方,不钻牛角尖,全身而退是通常的做法。
比方说,杨百顺给人家印年画的记账,做得好遭人嫉妒。
很多人要造反,为了不给老板增加压力,撤。
后来杨百顺又给人挑水,又被底层的挑水工挤兑,他也就撂挑子不再干了。
他的理由是,不和他们争,不干这个我有其他活路,而他们除了挑水什么都不会干。
就这样杨百顺干的很多不同的行当,很多都不顺,整个人生的底色,孤独而黯淡。
杨百顺和新学校长的女儿秦曼卿,谈对象,这是片子不多的亮色之一。
但是也是因为校长被人要挟,秦曼卿无奈嫁他人(高得令)。
杨百顺除了当稍显暗淡的好人之外,别无选择。
另外和寡妇吴香香结婚,也是比较正面的人生故事,但是毕竟没有年少轻狂的爱情来的有劲。
做一个有限的,温暖的好人这是唯一的轨辙。
遗憾的是,这种底层的暖心人物,结尾也不好。
困惑,漂流是永远的话题。
3,县长韩敬明。
这类人物在混世通达上要比杨百顺透彻的多。
韩敬明的口头禅是敢作敢为,大胆创新。
在场面上那是绝对是正能量,主旋律。
这种口头禅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这是上级耿专员喜欢的一句话,所以这也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并且长年累月的书写敢作敢为,和别人交往送的字幅也是敢作敢为。
按说这是拍马屁的做法,但是韩县长说,写得多了,也就喜欢上了。
什么无欲则刚,如果没有敢字当头,无欲则刚则是假的。
虽然如此,韩县长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和耿专员贪污巨款。
另外还有副县长丁梓护需要防着,丁梓护时刻想推翻这个韩敬明,试图取而代之。
人生就是争斗。
韩敬明,老奸巨猾,老谋深算,这些特征都有,可正可邪,玩的却也滴水不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百顺成了韩县长的秘书,耿直的杨百顺爱说,凡事要讲个理儿。
韩乡长冒出了一句金言:讲理儿不讲理儿,关键不在那个理儿上,而在讲儿上。
道理千千万,关键的时候讲到点上,就是好理儿。
怎么讲,这个才是关键。
杨百顺听了似乎醍醐灌顶。
但是,落到现实,杨百顺依然是杨百顺。
层面不同,实现跨界并不容易。
韩敬明,这样的人其实对于社会的正正邪邪,看得很透。
怎么着都能玩。
他比杨百顺这样凡事讲理儿的人,在人生自由度上要宽广的多。
面上讲人话,背后讲鬼话,也比较敢做事,扭转局面,和别人争斗都是好手。
当然并不需要简单的从道德评价上看这个人,如果你太计较表面性的道德,或许你是以杨百顺的层面看待韩敬明。
这个是看不拢的。
只能说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他有一定的“超前性”,看社会看的很透彻。
发点昧心财,好;倒霉了,栽了,自己也认。
伴随韩县长这样的人格特质,片子中有很多勾心斗角的描写。
期精彩度远超宫斗十万八千里。
4,黑色官场。
丁梓护,高得令,这些人就是要以黑道手法跋扈官场。
手法狠辣,做事阴损。
但是这些人通常起来的快,倒下也快。
他们是主要的和韩敬明周旋的人。
韩敬明在文斗武斗上,似乎略胜一筹。
5,书生。
秦校长和汪老师,这些都是为韩县长服务的人。
大开大合上,不及韩县长,但是在一些道德坚持上,似乎也有古士之风。
因为贪污案,秦校长独背黑锅,在押往省城的路上,吞金自杀为韩敬明脱罪。
秦校长的前前后后,倒让女儿秦曼卿成了真正的苦人。
而汪老师则接受不了这种黑色的官场气氛,远走他乡。
6,流氓。
倪三,靠的是赖,赖成了黑道的老大。
金刚则是因为敢杀人,成了公安局长高得令的小弟。
并且大有取代高得令之势。
7,社会边缘人。
寡妇吴香香,原来是妓女,后来从良,“克死”丈夫。
公公索要房产,豁达开朗的吴香香总是有办法争争斗斗,守住自己的立足之地。
后来和杨百顺结婚,倒也是温暖美满,不料后来发大水,又是家破人亡。
意大利传教士老詹,传教40多年,只收了8个徒弟。
为了营救冤屈的杨百顺,他把教堂抵押给政府。
然后长期为别人剃头,希望挣点钱盖新教堂。
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詹信心依然。
只有这样的边缘人,最理解杨百顺。
杨百顺也是他们的亲人及好友。
《为了一句话》整部电视剧的色调是灰暗和孤独。
故事的结尾虽然隐隐展现社会的成长,和人们的某种变化,但是生活是苦的,这样的调调依然没变。
作者也似乎通过这样的苦生活,来透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某种不自由。
是什么东西匡束了不同层面的人,使他们每个人都拼命的挣得自己的生活,但是精神的落脚却是难以名状的精神孤独?
如何健康有力的展开更广阔的生活,相对而言,这似乎成了整个故事的一种核心期待。
大音希声,放在这里,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民国是身好戏服,披上它就能将人间百态搬上荧幕。
现代恐怕也只是一身新衣服,不过是同一批人上演不同时代。
更加体会到我们的文化是一种扎扎实实地根植于“父亲”形象的文化。
父亲,不单单是一个家庭角色,更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绝对的权威,象征着不可撼动的正确性。
在“父亲”面前,你我皆是被异化的客体,似乎我们的存在只能来成全他的主体地位,而一切悲剧也由此展开。
小人物的被逼婚,被迫嫁人,官场上的奉承与背锅。
与父对立付出代价,为父牺牲也最终葬送自己,官场更不用说,敌人盼着你死,“主子”/“父亲”甚至急于亲手将你杀死;每个人都活在屈辱下,走在刀尖上,没有为“父”利用的价值便即刻遭到抛弃。
男人想成为“父亲”,女人想成全“父亲”,但我们都错了,没有人能真正成为这个文化意象上的“父亲”,它只是想象中的主体,是中央集权的形象代言,是虚幻的金字塔尖,却让每一个人都沦为它的悲惨客体,不得好活,不得好死。
想成全或成为“父亲”的人都最终死在了这条路上。
“纵然生活百般不顺,也要往前走”如果看原著《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杨百顺、牛爱国和辛柏青出演的电视剧《为了一句话》里的杨百顺找一个共同点的话,是如上所述的。
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了两个故事,出延津和进延津延津是河南开封一个小县城,故事发生的七点大概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原作里第一出戏{出延津}男一号是杨百顺,磨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利的哥哥,杨百业的弟弟。
杨百顺大概一直是在逃避,跟着他爹老杨干豆腐,后来杀猪、染坊挑水、县衙种菜倒夜壶,到夜壶的时候入赘到了吴香香的馒头店,吴香香是姜虎的媳妇,姜虎被歹人杀死,成了寡妇,带一个女儿巧玲在城中经营一家馒头店。
后来吴香香跟银匠跑了,这个时候的杨百顺其实已经从杨百顺改名杨摩西(传教士詹大爷起的名字)后改名吴摩西的。
这个时候吴摩西也就是杨百顺为了各种面子开始寻找吴香香,在寻找吴香香的过程中,丢了和她娘没话而和他有话的养女巧玲,这样寻找吴香香逐渐的变成了寻找巧玲,寻找巧玲也不是为了找巧玲,不找的话,周围的人说闲话。
后来变成了真找,因为巧玲和他有话,在火车上成了罗长礼也是为了寻找巧玲。
而他这一找就是一辈子。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原作里的第二部{进延津}男一号是牛爱国,牛爱国的老婆叫庞丽娜,牛爱国的老妈叫曹青娥,曹青娥小时候叫巧玲,也就是杨百顺寻找一辈子的吴香香的女儿。
牛爱国性格和杨百顺有很多相似之处,遭遇也颇多共同点。
电视剧《为了一句话》杨百顺是辛柏青演的,变动了很多,比如杨百业从大哥变成拉磨的驴,比如小韩县长变成了老韩县长,比如增加了结拜兄弟的戏等。
辛柏青演的杨百顺虽然不是知识青年,但跟私塾汪先生学了论语,凡事爱琢磨个理。
比如进县府大院谋个生计,老甘问他:人和猪有啥不同?
,百顺说:猪永远是猪,人有时候不是个人。
老甘心服口服。
说你小子比我琢磨了几十年的境界都高。
勇于追求爱情的杨百顺,在讲究门当户对的旧时期,和新学校长的女儿(女知识青年,男知识青年高得令的未婚妻)谈起了恋爱,是小说里的杨百顺没有的眷顾和运气。
有担当,有情有义的杨百顺,在吴香香遇到倪三欺负的时候、遇到老姜家要回馒头铺的时候也都挺身而出,这个时候观者如我还是希望他有一身如罗五一样的功夫,事实上没有。
替杀猪匠师父背黑锅抓进大牢没有任何怨言;在年画铺子,被老裴算计,最后还是成全了老裴。
如卖豆腐遇上劫道的罗五,后来在大牢里结拜成了兄弟,最后为罗五料理后事。
等等。
小民思维的杨百顺。
行署专员喜欢社火,杨百顺在表演社火的第二场,他扮演的孙悟空飞上高台对下面喊定、定、定,大家都好像静止了一样,包括专员和县长等。
这个时候百顺的心里话是:县长看着专员,专员看着我,这个时候如果我爹在就好了。
在这个一瞬间,他作为最底层的小人物是希望永远定格的,也无限满足的。
当然还有好运气的杨百顺,最后有很多钱,做了善事,和秦校长的女儿秦蔓卿走在了一起,也一起寻找巧玲;坚守本分的杨百顺等等。
有时间再写吧。
辛柏青,演活了我心中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杨百顺。
有人掰开了揉碎了说一万句,没讲清楚一个事。
因为讲着讲着这个事就成了另外一个事,或者说也不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事,他还是一个事。
有人把一万句挑挑拣拣总结了一句,就是这一句对了事。
这也许是这部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要表达的一个意思。
杨百顺如此。
我有没有讲清楚一个事?
这几天断断续续抽时间把这个电视剧看了一下。
我最大的一个直觉就是这个电视剧怎么竟然是十年前拍的电视剧,而且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好片子,我还是从刷短视频才知道的。
哎,我跟你说,看雪健老师演县长那几天,我家的遥控器都快被我捏出汗了。
就说他穿着灰布长衫往衙门里那么一坐吧,明明捧着茶碗在看公文,可那眉毛一抬一压的,愣是让我这个追剧的跟着紧张,生怕他下一句话就要发火。
为了一句话 (2015)8.62015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庞好 / 李雪健 朱媛媛记得有场戏特别逗,他边嗑瓜子边训下属:"当官就像走夜路,手里得拎盏灯,还得防着脚底打滑。
"这话听着像在唠家常,可配上他似笑非笑的表情,我后脖颈直发凉。
后来重播这段时,我特意观察他手指头——好家伙,瓜子壳在指尖转来转去,愣是没掉半片碎屑,这手上功夫绝了。
最让我揪心的是放粮那场戏。
老百姓乌泱泱跪成一片,他攥着官印在手里搓来搓去,憋了半天才挤出来:"今年的税...缓了吧。
"说完立马背过身去,后脑勺的白头发在风里一颤一颤的。
我姥姥当时坐我旁边抹眼泪,说这当官的怎么比老百姓还难受。
要我说,雪健老师演官老爷,总能让你觉着那身官服底下还是个大活人。
有回我刷短视频,看见他二十年前演焦裕禄的片段,跟现在这个县长放一块对比,简直不像同个人演的。
一个整天啃冷馍满脚泥,一个端着官架子打官腔,可奇怪的是,你都能从他们眼睛里瞅见真心。
难怪我媳妇说他演戏像变魔术,官袍一穿就是个县太爷,粗布褂子换上又成了咱庄稼汉。
最后那集他站在城楼上叹气:"都说当官威风,我咋觉着天天在走钢丝呢?
"这话把我爸都逗乐了,他退休前在机关干了大半辈子,拍着大腿说:"这老头儿把当官的那点小心思全给抖搂出来了!
"要我说啊,雪健老师演戏最厉害的就是这个——再大的官儿,到他这儿都得露出凡人样儿,让你觉着这些角色就活在咱身边似的。
余秋雨在《白发苏州》里开篇道: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
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
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数语不过寥寥,流淌出的是一种淡雅的孤凉感,这种孤凉感或许不独属于中国人,但摆在中国人这儿确实有自己独特的况味。
《为了一句话》讲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原地区一些个升斗小民的离合悲欢。
故事从开始的大部分时间里杨百顺都是以一种坦然面对、自我调侃的方式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公,但是越到后来越是品出他人生里面的苦味儿来,特别是最后的结局,让人怅然。
说是黑色幽默但好像也没那么艰深,说是悲剧也似乎有些消沉了,总之像了糖衣裹着的苦药丸子。
杨百顺是个爱挣理的人,但是似乎又处处吃瘪,不被人理解,因而他特别想从父亲的豆腐作坊里挣脱出来,但即便到了县城里,他似乎依旧不能摆脱这种孤独感。
而他的这种孤独感,在周遭那些人中,如吴香香、韩县长、罗五、老詹身上都能看到,大家似乎都寻而不得。
或许在这样的孤独者心里,有时候一句话真的能顶一万句。
孤独或许不总因为荒诞,但荒诞的背后大抵多是孤独。
想起韩寒尽是“癫狂”的《一座城池》里头的几句话: “到了一定时间我身边的人纷纷离去,当一个个人熟悉和离去得越来越快的时候,我发现已经很久没有遇见以前朝夕相伴的人。
” “我表达完自己想法的时候,王超和健叔已经睡得不知道在哪个时间里了。
而叙述过程中惟一的反馈就是王超的一个‘去你妈的’。
” “我转身,在她耳边说:‘你是害怕了吗,还是别的什么?
’”这里,韩寒以“我”的角度去观察和尝试理解这个“荒诞”的世界,偶尔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就给朋友怼得七荤八素。
这种“集体无意识狂欢”的喜剧气氛在结尾被消解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茫然无措的失落感。
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是陌生的,不可理解的,也就使得“我”倍感失位。
这样看来,《为了一句话》和《一座城池》里面的人有那么些共通的地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孤独体验的一部分。
这让人觉得,中华文化道统上的厚与重,是温存,也是负担。
到了故事的结尾,一场大水冲散了百顺、香香和巧玲,在延津县“花花绿绿”了这么些时日,百顺似乎又变得孤身一人了。
他决心找她们,不惮时日,不惧生死,为的只是说句话。
不论怎样,这是一种深沉的坚守,一点也让人温暖不起来,但在荒诞的日子里做些不那么荒诞的事儿,也许总比“等待戈多”要好些罢。
在《百年孤独》里读到这么一段话: “孤独是相通的。
一个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遨游,整日里一个人勾画未来回忆过去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么说来,大多数人都免不了孤独,因为真正的知己有几个,如果有人能够洞穿你的心思,有人能协同你的遭遇,有人能不懈关注你的动态,也许你并不孤独;但也许孤独的还是你,而不孤独的是那个人,因为他的世界是开放的,因为包容了你,而你的世界是封闭的,你的所观所感还是没有基于别人的体验和想法。
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常在。
每个人都注定有孤独,只要愿意静下心来思索的人必然都深味过孤独。
寻找伴侣的路途,其实只是求一个分享,求一个稳固的关系维系住相濡以沫共存共生的世界。
实体的世界只占到了一个人生命的极小一部分,心的世界才占多数。
”能从孤独里面找出些不孤独来,也算是一种安慰。
以此做结,私觉甚好。
真搞不懂处心积虑的杀一个老甘有什么用?
又不是老甘有什么特殊本事能帮县长办别人办不了的大事,杀了一个下人不会重新找个年轻的吗?
还不如直接杀了韩敬明,还有罗五为什么进的监狱?
不就是因为不跟官府合作吗?
到头来弄的跟赖皮倪三混了,还不要多少钱,还不如跟官府合作分钱多呢。
罗五的出现根本多余。
重新看这部片子,又翻出近一年前的观后感。
中央8以一天四集的冲刺速度终于把三年前就拍摄完成的《为了一句话》播放完毕,低调无宣传,连播少广告,好似生怕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关注。
作为观众,更怕中间漫生枝节忽然停播,断了这入木三分的刻画。
怎么说呢,刘震云原作丰润繁茂,庞好导演细致入微,张荐的配乐兼有摇滚的放达与民乐的柔韧,演员更是出神入化,老戏骨李雪健,人艺辛柏青朱媛媛,还有太多的台词很少出场有限的配角,在充满政治社会隐喻的剧情中,绘声绘色地演绎了民国延津县城的一段微观史。
可圈可点的地方难以忘怀,摄影喜欢用正面或侧面的自然光,屋里屋外经常飘逸着布满阳光的空气;情节真实而值得玩味,复杂的人性交织在暗淡的政治中,社会生态中的大人物小事件,小人物大事件;道具质朴完美,银烛台舞社火秦校长书架上的天演论;满篇充满思考人生之路的况味,又极具中国社会特征,再通过台词对话眼神传达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看得入戏而出神,又联想很多。
剧中对老詹的着墨不少,也是难得有如此细腻丰满且不戴有色眼镜表现外国人在中国的一种生存样态。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隐隐地过着某种悲悯沧桑的日子,而他们却时常在当中寻些乐子,时常有些浅浅的笑容,在笑容中又透出生活的崇高来。
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似乎没能把豫剧唱词的内涵和剧集中的情境充分联系起来,略显空泛,而少了幽深。
另外大约结尾部分有些弱了,办新式卫生学校并不能解决某些旧有的社会人生问题,不过终归百顺还是在寻找,他说,他还是会,一直寻找下去。
你翻过山,我蹚过水,找不到耳朵,遍地都是嘴,知心的话儿我能说给谁?
知心的话儿——我能说给谁?!
我看过山,你走过水,心里头有光,哪儿都美,你的那盏灯今夜留给谁?
你的那盏灯——今夜留给谁?!
别样好剧,可惜冷门、不火…非常乡土中国,非常厚重广博,非常黑色幽默,非常精准传神地从根儿上挖掘出了中国式传统民间智慧与官场厚黑学的既虚伪又实用还深刻且洒脱、并往往终能别有洞天自圆其说的那份独特…最意外的是,本剧中竟然还巧妙地创造出机会,让土到极致的民国河南农村县城的集体话语体系与思维方式,包括本土民间杂驳的多神信仰,与西方基督文明及宗教神学话题,来一场既古怪别扭又合情合理的勾兑与映射:通过一个操着类山西口音普通话的、替盐津县三教九流剃头为生的、自家教堂被官府强借去了、自己只好寄居破庙并最终死在这寺庙里的意大利传教士老詹之口,把西方哲学灵魂三问(我是谁?
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
),戏剧性地、几次三番地,提给了祖祖辈辈整日价打滚儿在羊肉烩面、胡辣汤、馒头、火锅、豆腐、社火、年画、跳大神儿、豫剧曲剧坠子变脸儿、杀猪煽驴、挑水打铁、黑白两道勾心斗角这等人间烟火之中的,民国初年黄河渡口河南小县城的各色土著,于是得到的回应与答复,自然是既千奇百怪笑料百出又扎心刺耳甚至振聋发聩了…如此一来,本剧凭着“敢作敢为”,反倒乱炖咕嘟出一股子民国初年河南县城版清明上河图的怪异味道,那画面太美:大家古今中外七嘴八舌鸡同鸭讲,夜信基督昼信佛,厚黑学搅拌着纲常伦理仁义道德…教堂、寺庙、戏台、青楼、多角恋;太监、衙内、杀手、地头蛇、死脑筋的信守气节的不惜以死守诺的老派读书人;火车、子弹、杀猪刀、上吊绳;烩面、馒头、餐刀、披萨;十字架、藏头诗、嫦娥奔月、阎罗拉脸儿、桑塔露琪亚…这么多反差巨大相去甚远的元素混搭在一起,反而合奏出另一种令今日的我们大感陌生与意外的和谐与生动来…原著作者牛,编剧改编的也牛,导演的认真、诚意、对剧作风格及细节的掌控打磨的能力,也牛…特别是李雪健老师,我感觉在这部剧里终于等来各种机缘圆满,而碰撞奉献出了其最为超凡脱俗出神入化的巅峰演技…好几个小配角演员的表现也异常出彩…当然硬伤与短板也比较明显:插入的回忆式黑白画面闪回,太多、太频繁,有为了多凑集数而注水之嫌…风格太另类,个别剧情桥段明显逻辑不通或太过幼稚儿戏…叙事及情节铺排的结构、节奏以及结局,太反主流、与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的国产剧流行的套路太过格格不入…也就难怪其火不起来了…但这些瑕疵无伤大雅,并不妨碍它凭借过硬的品质、罕见的风格、扎实的文本基础与思想深度,在一众国产剧中所显露出的难以掩盖的特立独行的耀眼光芒,个人感觉它是够资格成为那种随着时间推移反而愈发经得起时代流行趋势变迁的考验、魅力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的…
<图片1>在《芈月传》之类热剧的喧嚣下,电视剧《为了一句话》在央视8套寂寥落幕。
按说《为了一句话》这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电视剧,原著作者及创作主导是刘震云,刘震云自然是一个狠主儿;主演则是李雪健,朱媛媛,辛柏青,徐菁遥等演员。
虽说这些演员并不是具有很好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但是各位演员的事后感想就是演的过瘾。
不说别的,就这一句-演的过瘾,足可见该戏在演技上的优质呈现。
这样一部掺杂深刻社会关照的艺术片,在这个喧嚣时代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或许尤其必然性。
但是《为了一句话》的投资方,并不急于放弃该剧,而是在央视播出之后,并没有把版权卖给视频网站。
他们期待随着口碑的传播,会有各省台购买该剧的二轮播出版权。
这似乎是一个赌注,这个也是看点。
《为了一句话》的小说底本是刘震云的矛奖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据说该小说类似《水浒传》或者《清明上河图》的视角全景式呈现来看近现代中国人的流离人生。
故事庞杂,人物众多。
本人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通过电视剧,这样的文学视角,表现的很清晰。
简单讲,这部电视剧呈现了中国式人生的几类层面:1,底层人。
这些人理讲得少,生活没有想法,没有色彩。
在剧中,老姜头,卖豆腐的老杨,打铁的老牛都是这样的成色。
忙忙碌碌,虽然偶尔有点小聪明,但是基本上都是重复着本能的人生。
2,凡事讲个理儿。
这类人以主人公杨百顺为代表。
这些人善良,读过书,做事勤奋,不安心当下的生活。
但是凡事讲个理儿,是这些人内心根深蒂固的精神落脚。
按说讲个理也没错,只是爱讲理的杨百顺常常在需要钻牛角尖的地方,不钻牛角尖,全身而退是通常的做法。
比方说,杨百顺给人家印年画的记账,做得好遭人嫉妒。
很多人要造反,为了不给老板增加压力,撤。
后来杨百顺又给人挑水,又被底层的挑水工挤兑,他也就撂挑子不再干了。
他的理由是,不和他们争,不干这个我有其他活路,而他们除了挑水什么都不会干。
就这样杨百顺干的很多不同的行当,很多都不顺,整个人生的底色,孤独而黯淡。
杨百顺和新学校长的女儿秦曼卿,谈对象,这是片子不多的亮色之一。
但是也是因为校长被人要挟,秦曼卿无奈嫁他人(高得令)。
杨百顺除了当稍显暗淡的好人之外,别无选择。
另外和寡妇吴香香结婚,也是比较正面的人生故事,但是毕竟没有年少轻狂的爱情来的有劲。
做一个有限的,温暖的好人这是唯一的轨辙。
遗憾的是,这种底层的暖心人物,结尾也不好。
困惑,漂流是永远的话题。
3,县长韩敬明。
这类人物在混世通达上要比杨百顺透彻的多。
韩敬明的口头禅是敢作敢为,大胆创新。
在场面上那是绝对是正能量,主旋律。
这种口头禅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这是上级耿专员喜欢的一句话,所以这也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并且长年累月的书写敢作敢为,和别人交往送的字幅也是敢作敢为。
按说这是拍马屁的做法,但是韩县长说,写得多了,也就喜欢上了。
什么无欲则刚,如果没有敢字当头,无欲则刚则是假的。
虽然如此,韩县长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和耿专员贪污巨款。
另外还有副县长丁梓护需要防着,丁梓护时刻想推翻这个韩敬明,试图取而代之。
人生就是争斗。
韩敬明,老奸巨猾,老谋深算,这些特征都有,可正可邪,玩的却也滴水不漏。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百顺成了韩县长的秘书,耿直的杨百顺爱说,凡事要讲个理儿。
韩乡长冒出了一句金言:讲理儿不讲理儿,关键不在那个理儿上,而在讲儿上。
道理千千万,关键的时候讲到点上,就是好理儿。
怎么讲,这个才是关键。
杨百顺听了似乎醍醐灌顶。
但是,落到现实,杨百顺依然是杨百顺。
层面不同,实现跨界并不容易。
韩敬明,这样的人其实对于社会的正正邪邪,看得很透。
怎么着都能玩。
他比杨百顺这样凡事讲理儿的人,在人生自由度上要宽广的多。
面上讲人话,背后讲鬼话,也比较敢做事,扭转局面,和别人争斗都是好手。
当然并不需要简单的从道德评价上看这个人,如果你太计较表面性的道德,或许你是以杨百顺的层面看待韩敬明。
这个是看不拢的。
只能说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他有一定的“超前性”,看社会看的很透彻。
发点昧心财,好;倒霉了,栽了,自己也认。
伴随韩县长这样的人格特质,片子中有很多勾心斗角的描写。
期精彩度远超宫斗十万八千里。
4,黑色官场。
丁梓护,高得令,这些人就是要以黑道手法跋扈官场。
手法狠辣,做事阴损。
但是这些人通常起来的快,倒下也快。
他们是主要的和韩敬明周旋的人。
韩敬明在文斗武斗上,似乎略胜一筹。
5,书生。
秦校长和汪老师,这些都是为韩县长服务的人。
大开大合上,不及韩县长,但是在一些道德坚持上,似乎也有古士之风。
因为贪污案,秦校长独背黑锅,在押往省城的路上,吞金自杀为韩敬明脱罪。
秦校长的前前后后,倒让女儿秦曼卿成了真正的苦人。
而汪老师则接受不了这种黑色的官场气氛,远走他乡。
6,流氓。
倪三,靠的是赖,赖成了黑道的老大。
金刚则是因为敢杀人,成了公安局长高得令的小弟。
并且大有取代高得令之势。
7,社会边缘人。
寡妇吴香香,原来是妓女,后来从良,“克死”丈夫。
公公索要房产,豁达开朗的吴香香总是有办法争争斗斗,守住自己的立足之地。
后来和杨百顺结婚,倒也是温暖美满,不料后来发大水,又是家破人亡。
意大利传教士老詹,传教40多年,只收了8个徒弟。
为了营救冤屈的杨百顺,他把教堂抵押给政府。
然后长期为别人剃头,希望挣点钱盖新教堂。
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詹信心依然。
只有这样的边缘人,最理解杨百顺。
杨百顺也是他们的亲人及好友。
《为了一句话》整部电视剧的色调是灰暗和孤独。
故事的结尾虽然隐隐展现社会的成长,和人们的某种变化,但是生活是苦的,这样的调调依然没变。
作者也似乎通过这样的苦生活,来透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某种不自由。
是什么东西匡束了不同层面的人,使他们每个人都拼命的挣得自己的生活,但是精神的落脚却是难以名状的精神孤独?
如何健康有力的展开更广阔的生活,相对而言,这似乎成了整个故事的一种核心期待。
大音希声,放在这里,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集: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姐夫不姐夫,人不人鬼不鬼”,官府压榨百姓,姐夫瞧不起穷小舅子,世道人心不古。
第三集:百顺,你是用心过活的人,用心过活都很累。
第四集:理才,你要有长进,要学会有大局观。
你不拿,我怎么拿;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耿专员不拿,你我怎么进步啊。
在政府里做事要懂得这个关系,要抓紧加入到这个关系里面来,从乡到县,从县到省,从省到……这就像一张网,会吐丝的就在这网上了,不会吐丝的吧唧就掉下去了。
延津三哥倪三不知跟《红楼梦》里”醉金刚”倪二有何关系?
第五集:巧人是拙人的奴。
第六集:脚大走四方,脚大是劳碌。
第九集:人是灵的,钱是活的,所以叫灵活。
第十集: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杨百顺)。
老甘:家猪有食油锅近,人动脑子天地宽。
从这集起剧情开始注水了,戏剧冲突往两男争一女的老俗套走了;亦正亦邪的韩敬明县长被老艺术家李雪健演活了,神采飞扬,扣人心弦,也是从这集开始尤其是从被耿专员刺杀(也是突如其来的骚操作)开始走上了正义之路,从形式到内容陷入深刻的套路,2.0倍速播放也嫌慢。
第二十一集:县里新学学堂刚毕业的小白火箭直升为一县警察局副局长,编剧脑洞太大了,视行政秩序为儿戏。
第二十七集: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才是好兄弟,这就是志同道合。
要让男人不吃腥就像不让女人传闲话一样难。
第二十九集:一句话就不是通缉犯了。
真是应了题目了。
第三十六集:任命县公安局副局长、任命县公安局大队长……所有的任命只需上一级领导“金口”一开就行,不用请示上级权力机关,甚至都不需一纸任命书,如同儿戏。
不断过度闪回,感觉完全是为了抻上剧集多卖钱。
观看体验从四星甚至五星一句跌,跌到三星,跌至两星。
李雪健老艺术家的演技加一星,三星。
没看完,太啰嗦
特别喜欢辛柏青和朱媛媛,有时间再仔细看
想看中国官场,就看这部剧
结尾过于潦草,扣一星。
结局真的是。。。孩子不找了老婆不要了 拿着县长贪污的钱开学校我真是看不懂了
我觉得李老又演活一个角色,台词特棒
话剧的痕迹太重 有些台词很经典。——“人和猪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猪永远是猪,但人有的时候不是人”
好人都命苦,坏人也不得善终,这就是老中人的一生。人物塑造得丰满,李雪健把韩县长这个角色演到极致了,妙哇,实在是妙!提一嘴吊诡的事,丁县长之妻的演员是谁?全网都找不到她的名字,她和露红的扮演者貌似是母女。
看过话剧,没看懂。这部剧话剧痕迹重,但是演员演的是真好。为了一句话,这话就是个理字。好几个正阳门下的老演员。从这部剧能看出中神通李雪健老师还是高范伟一头啊
小说里的“说不着”被换成了“讲理儿”,人情冷暖下的世俗悲凉也变成了柴米油盐中的情感伦理。杨百顺跑路途中改名牛德利,是这种变化的直接体现。结尾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呼应了原作结尾杨百顺找巧玲的结局。他在重逢秦曼卿的同时,还要继续找吴香香,拧巴又潦草的结尾。
好久没追过电视剧看,以前看小说就觉得是近年最好的小说,极富中国农民的语言特色,写出中国底层人的心灵孤独,下半部最后孩子回来时还把我看哭了,虽然电视剧只改编了前半部小说,但故事编得比较圆,效果跟原著差不多,还把官场写得入木三分……
你不拿我怎么拿 我不拿耿专员怎么拿 耿专员不拿 你我怎么进步啊
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关键是,为了什么去一往无前,如何才能锲而不舍。
人和猪有什么区别?猪永远是猪,人有时候却不是人。看剧,看的是无常。
这阵子每天都在追,剧情有意思又发人省醒。李雪健老师演技精湛,其他演员角色也入木三分。剧情跌宕起伏,有浓浓的人情味,可见对世情看得通透,借古讽今啊。韩县长一走,结尾跟着急转直下,结束太仓促了。谁谁都发疯,说死就死,真是太奇怪。
跟着别人一起看的,还行
最后是什么狗蛋
烂尾
人活着真是不容易啊。老百姓更难,现更是也是这样剧本4分(完美6优4良2差0)画质1分(优2良1差0)演技2分(优2良1差0)3星半
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