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四星就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立意很好、主题很好、摄影很美,演员很到位,但是就是差了点什么。
整片很浓厚的日系家庭剧的风格,摄影是台湾特有的淳朴小清新,接地气而亲切,另外就是犹如是枝裕和电影般的细腻笔触,不同的是台湾的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跟日本的拘束内敛比较起就更加的落落大方和热情亲近。
全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台中一个乡里里,隔着屏幕都能感受那份乡间的淳朴,影片的主角就是这个乡里里一家极其old school、不起眼的理发店和她的女老板为核心开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每一个老顾客尽心尽力剪了四十多年头发的老板娘,本片的内核恰恰还不是亲情,我以为是讲的这种坚持,后面发现讲的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一个小老百姓的视角、以一个非常低姿态的镜头呈现,他们的平凡,可能就像我们每天经过的一家便利店、面馆铺、五金店的小店主一般不起眼而又组成了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我们的女主人公阿蕊,正如她的人生宗旨一般,用心坚持、诚以待人,专业备至,这是匠人的精神,我能记住每一个客人的头型是圆是方,能记住每一个顾客习以为常的发型,能记住他们每一个理发的周期和特别日子,我的用心换来顾客的一份满意而获取我的一份报酬,而不是我精心设计的时间付出与收入比例的计算,也不是我潜心研究权衡利弊的A、B、C、D套餐,这是初衷也是初心。
另外影片还引出了亲情的分支,却没有给出亲情的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找不到妈妈的时候,大儿子却抱怨没有跟前女婿比较的亲近,这家人的状态是若即若离的,父母抱怨年轻人坏了就换、不合就离、挣快钱不坚守专业 ,但是同样他们理解不了现在的内卷,每一个初生牛犊都有着同样的初心,但是在大城市的快消经济和资本压榨下,初心会丢淡、动作会变形、良知会下沉。
所以我觉得结局给的开放性结局,好像说了一整个故事,但是又好像啥也没说。
这么回想,理发这个小事儿在我头二十多年居然是一道道分水岭……从剃胎毛到小学毕业,一直是爷爷诊所隔壁修鞋家隔壁五金店隔壁卖花生米家隔壁的理发店的那个爷爷。
印象中,那家店原来是国营的,店很大一直很热闹,统一白色制服,那家店的座椅是白色的能360度旋转的,总夸我理发不哭……后来爷爷的诊所关了,那个理发的爷爷好像也不在了……再一直到高中毕业,反正都是毛寸,为了省事,都是在公园门口那种野摊剪的,除了学校门口的小吃,在那儿也硬生生地见证了通货膨胀,从一块涨到了三块。
不过我只认那位大娘,之后她索性让我去她家小院里剪,赶上周末,就是两桌麻将,听着她们叽叽喳喳家长里短……后来她们好像搬家了,偶尔路过也听不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再一直到硕士毕业,都在我住的小区后面小街那家温州人开的理发店。
可能在住宅区?
那条四百米不到的小街鼎盛的时候好像有七八家理发店。
成年了注意形象了,除了没染过,尝试了墙上图样中各种各样的发型。
那家店十平不到,来得基本上都是街坊邻居,用现在的话主打的就是一个性价比,只要快过年,就得排队。
店里除了老板娘就是一个姐们儿一样的助手,后来就推荐给我妈了。
老板娘知道我们是母子后还经常通过我妈问我去哪了干什么呢?
这样的店我记得很多:那家南方的卤味店;那家路边的馅饼店;那家烟酒店;那家玩具店;那家文具店……我有很多关于它们的故事,它们的故事里可能也有我
开着家庭理发店的母亲,迎来送往老顾客们,甚至一家祖孙三代,年复一年春夏秋冬,母亲也迎来她老年的生活,依然炽热着自己理发的行业,专注工作热情而往昔。
一次上门去给老顾客剪临终发而公休了一天,她的三个孩子却不知母亲去向为何关门而担忧一整天,通过其母亲公休一天这一事件,也让子女们重新审视与定义她们认知里却不了解终日忙碌不改初衷的母亲。
看过后,仿像看到过去岁月中的我们,以为家和父母一直在那里,不管不顾发着脾气,任性而自我活着,却从未考虑过母亲的内心与想法乃至需求。
一味索取却从未付出,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岂不知全是母亲爱的表达与包容,我们才可以肆无忌惮野蛮生长。
上了年纪,才依稀明白些事理,才懂得父母不易与委屈,还是不忍开口去向她们表达爱意及给予爱的拥抱。
去拥抱妈妈吧,去跟她说:妈妈,我爱你!
半夜睡不着觉,干脆看个片子看完继续失眠😅😅我发现都是拍平淡生活的电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都是不一样的味道😶美国是一片岁月静好「平凡岁月的魅力」大陆是苦中有乐(乐观的乐)「出走的决心」台湾是温情、人情味「孤味」、「老狐狸」📽️「本日公休」就是浓浓人情味的片子(应该算是一部公路片吧?
)一间开了40年的家庭理发店💈阿蕊一个人打理有的人来理发💇💇♀️一来就是一辈子一本联络簿,一台电话☎️最简单的方式维持着阿蕊和老客们的关系有一天,阿蕊决定开车出远门🚗剪一颗全家都觉得不值的头儿女们觉得做事就赚钱阿蕊觉得做事就是做人但就是剪这一颗,我看哭了😢其实片尾的20分钟有点拖沓几度觉得这里结束就很棒尽管如此,观感不会太受影响因为街、景、人情味都看不够淡淡地表现了两代人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落伍的总是会一点一点被淘汰,最后消失不见不说好坏,也不说对错,只是平静地表述现实生活不也这样,起起伏伏,平平淡淡等回过头看,一条路也走出来了就像台词里说的:“直直开,就像人生一样,直直开就顺了。
”
阿蕊经营着一家家庭式理发店,她的儿子不务正业的乱投资,两个女儿则学会了理发一个在城里做理发师,一个在剧组做造型。
阿蕊的理发店还是依然保持着最老派的样子,电话客人来理发,也因此得知了牙医的近况,决定开车去为老客人理发。
儿女的关心太少,只有和大女儿离婚了的前女婿知道这件事,阿蕊出门又忘了手机,只能这样跌跌撞撞的出发。
路上遇到年轻的农民也为人家理发,车祸不小心撞到的机车男也是熟人,帮她拖车保平安。
终于到了目的地却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为他理发了。
回了家的阿蕊似乎有些变化,她似乎更加洒脱,但又还是那个她。
女儿女婿都走向了新生活,她也会开车和朋友出去玩而不再只是每天工作,阿蕊的理发店还是开门,服务着那些一辈子都在这里理发的人。
这是我今年最喜欢的国语片之一,非常小的故事非常温暖。
里面包含的匠人精神和老一辈的人生哲学都极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感受。
阿蕊一生都在按照师傅教给她的去专心剪头发,客人都是一辈子的,而女儿则在做现在更为时兴的快剪理发。
其实这本没有对错,从这件小事也足以看出时代变化新旧交叠所带来的对各个行业的冲击。
也许母亲的理发店正在被淘汰,但她的坚持也印证了一些老式的复古的匠人般的店铺的必要性。
女婿也和阿蕊一样是一个老派的人,踏实工作,会为了人情允许人赊账,和阿蕊一样觉得赚钱不是最重要的而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更重要。
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了女儿和女婿婚姻的失败。
子女们都在说母亲的傻,也都不理解母亲对初心的坚持,也许这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也令人唏嘘。
我特别喜欢这种慢慢的故事,满满的都是温情。
活在当下常常会忽略的已经失去的一些人情世故的世界所拥有的非利益的情感,一生不变的理发店和修车厂都是一种情话也是一种更进一步的关系,我们不只是客人和老板,还是朋友,可以分享生活点滴可以将彼此分享给家人朋友。
这样朴实又真挚的感情被发展的洪流渐渐冲散的时候我是遗憾的,是惋惜的。
我希望如果我可以,我也想留住一些什么。
我爱作者的视角和节奏,也爱这些市井气的演绎,温暖人心。
首发于公众号:杰拉德,欢迎授权转载你曾经是否会对做某件事有很强的“执念”?
即便这件事会有很多人反对、即便这件事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但是当你认定之后还是会不遗余力的去完成它。
就如同那句歌词中说过“你这辈子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工作,生活,感情等都是如此,是敬业,是追求,是不甘!
阿蕊在台中开了一家理发店,从年轻到年老,四十多年如一日,为人热情理发的水平也不错,所以邻居们都很喜欢在她店里理发,很多年轻人也是从小到大都是找她来理发,和阿蕊的关系也很好。
阿蕊育有三个孩子,老大阿男做着发财梦,也投资了很多的产品和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跟妈妈阿蕊一样住在台中,虽然平时没那么忙但也比较少来店里帮忙。
老二阿欣住在台北,是剧组工作人员(打杂较多),工作比较辛苦,也经常会被演员和导演训斥。
老三阿玲,“继承”了妈妈阿蕊的手艺,做了一名发型师,在别的理发店工作,梦想着将来有一家自己的理发店。
阿玲的前夫阿川,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喜欢帮助别人,与阿玲有一个孩子,但因为理念不同,两人也最终选择了离婚,不过阿川相比三个孩子会更关心他的前丈母娘阿蕊。
阿蕊曾经的一位常年的老顾客,因很久没来理发便主动打电话询问原因,在得知他因病不便行动时,便答应他的孩子去他们家里帮这位老顾客理发,由于路程较远不得不开车前往。
而这件事情,阿蕊的孩子们事先并不知情,只有帮她保养汽车的前女婿阿川知道。
早上出发时阿蕊走的时候比较匆忙,也忘记带手机,没法能够及时与孩子联系,当三位孩子发现联系不上他们妈妈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关心过阿蕊了......虽然故事情节有些理想化,但也反应出很多现实问题,老人家对于原有事物的留念,儿女们因为工作而忽略的亲情,夫妻/情侣之间相处的问题,邻里之间的感情牵挂,都在这部100多分钟的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除了几位主要演员,陈柏霖和林柏宏也在电影中有过客串,陈柏霖饰演阿蕊在开车途中认识的一位年轻人,感觉电影中的角色和陈柏霖本身给大家的感觉有点像,都是很随性的性格。
而林柏宏饰演的角色也很让人惊喜,他扮演一位发型师(阿玲的同事),一位非常受女士欢迎的发型师,他在电影中的表演也很到位,也是电影中的另外一个亮点!
tips:林柏宏和许光汉主演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4月份已经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上映了(大陆地区肯定是无缘院线了),预计上线流媒体也得6月底或者7月份了,不过从目前反馈来看,肯定是一部超级好看的电影,有资源也会第一时间通知,还需要耐心的期待一下!
我猜超过三十岁的人小时候总有一次被带去传统理发店剃过头的经历。
老老旧旧的理发店,理发师通常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叔叔,你被爸妈押在理发椅上,披上绑得很紧的围布,有些茫然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滋滋滋”的推子响起,头发便落了一地,你突然就“哇”地哭了起来。
《本日公休》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日剧的感觉,吴念真的监制作品,导演也是吴念真的学生,师生创作已觉得温情脉脉,有些电影只剩台湾能拍得出来了。
主线故事其实不怎么像主线故事,但我自己也很喜欢写各种分支故事,因为那些才是日常才是重要的,很多时候,主线某程度只是为了要串结构。
「孩子们我说啥也不会听,还好有老客人会听。
」「男人的后脑勺是他的另一张脸。
」「直直开,人生就顺了。
」现在再也没有这种几十年的老主顾,时代变得太快,人们走得太忙,没有人守得住一间店,也没有人记得住一间店。
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剪个头发换个发型,本来就是改变。
只是你以为改变的是头发,其实还有这一剪一剃间的人情萦绕。
"人情味"这样的主题很老套,但又很需要不断地去讲,人活在世,活的就是那些家长里短和人情味前几天看《客途秋恨》才刚看到陆小芬,当然那已经是1990年的片子了,到了2023年感觉她完全变了个样,而在《客途秋恨》里的无解心结,到了《本日公休》仿佛终于解开"人老了,讲话孩子们不会听了,好在有你们这些老客人在听,这样日子才会好过"善意不会是单向的示好,它一定是有所互动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自己一个细微的选择,会改变他人的一部分人生,不管是稻田边萍水相逢年轻人请阿蕊喝的茶,还是阿蕊给他剪头发还顺便像老妈子一样唠叨跟《孤味》一样的家庭结构,兄弟姐妹 之间吵吵闹闹,但阿蕊又比林姐要幸运,她的孤味可以有老客人们帮忙分享,"人啊,总得有个伴"就是阿玲和阿川,直到最后依然让我意难平"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我不想停在这里啊,有时候换一个发型师,换一个发型,可能会更适合自己"阿川再婚之前,去找前岳母阿蕊理了发,说以后不能常来了,阿蕊给他塞红包的场景,让我想起了高州
一个人,一家小店,撑起整个电影。
平凡人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只为赚钱,为了热爱,为了心安,为了对得起每一位客人。
慢节奏的电影,故事情节单薄甚至如流水账般的叙事,看完却内心特别平静。
印象最深的,就是为老客人剪最后一次头那一段,让我想到了《入殓师》,仿佛一瞬间,理发师这个职业增添了一份庄重感。
陈柏霖虽然是客串,只出场了几分钟,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帅。
我还记得高中时看到一个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一句回答让我终生铭记:“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找家园”,我听一遍就把它埋在脑海里了,等到我长大、到处奔波,终于懂了,原来乡愁是我们全人类,共通的哲学,无论是互联网还是AI的时代,我们这一生不过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觅家的逝去。
🍃
城市化是乡愁的故事蓝本从乡村到北上广深、从彰化到台北、从德克萨斯到纽约....就像《今日公休》剧中的女儿说:“可我就是不想停在原地”,故乡的命运是演绎熟悉的老去,故人的凋零,亲情在隔断中成为孤独,另一面是城市从来不等任何人,哪怕是你挤上高速飞奔的列车,总有一天或者一瞬间,你会被这列车无情地到站,那时候你就想回过头,去回望你的乡愁,你会发现,它已经老得面目全非,而又一点都没变。
🍃
乡愁就是这么矛盾的混合物它粘合了记忆中最熟悉的亲密,并以时光的野火,将浓稠的亲密灰烬在道路两旁,成为田野中的荒芜,仅凭记忆做一点徒劳的打捞,但灰烬并非无用,它营养了走过世界两岸的你,当你跑到很远很远的未来,这灰烬起码能重燃你乡愁的火苗,在从小写进记忆的熟悉中复活。
🍃
人与人的亲密是我们乡愁里永恒的养分,而你渴望把这种亲密永远定格,在你的生活里,但是时代驱动所有人奔赴,所以记忆才是它的归属地,就像一份copy,你时不时打开心灵的内存,给它留一个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放映,因为你的一生,都会被这份亲密,恒久的滋养。
哪怕你在城市的洪流中失去方向哪怕中年的困苦是一道道无形的墙哪怕时代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你跟不上哪怕再怎么勤勉也无法避免下车哪怕你最后孤身一人,风雨无依.................................................你会像记得一个小小的理发店一样依据乡愁的底层语言,编辑一个可滋养人生的脚本:你记得外婆家的小黄总会在山岗上接你爷爷的肩膀上看到漫山遍野的夕阳邻居送来的糯米饭你送给他们炸丸子奶奶家的炸豆腐和海带是永不落幕的味道
理发店的阿姨知道你喜欢留长而每次妈妈都说剪短点初中开学的时候寝室里木质席子味儿能把你的心都伤了..................................总有一天我们会下车我们不过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到处去寻找家园的老小孩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妈妈演的这么好却没提名,女二甚至没有林柏宏短短出镜几个镜头惊喜却拿个金马最佳女配……金马这几年真的够水的!!拍的蛮细腻,但最后也有点强行煽情,妈妈给过世老顾客剃头的场景有点《入殓师》的意味了。子女们总抱怨父母不懂自己,其实又有几个子女真正了解父母这一路走来的不易呢?从前一颗头可以只给一个理发师理一辈子,而如今可以把脑袋随意交给一个tony,我们着实处于一个人情味越来越淡的时代了……
很绵的电影。润物细无声
很难讲插叙倒叙是优点还是缺点,因为剧本过于单薄所以在叙事方式上增加了复杂性,片中哭点、笑点设计还是很出色,但是远没有到触及灵魂深处的程度,煽情点我可以体会到,但是由于铺垫太少,还是感觉刻意了!
平静娓娓道来,温馨疗愈,这个世代节奏太快了,没有耐心认真对待一件事,甚至偶尔慢下来欣然一部好电影的时间都没有了!
从中段开始剧情设计渐入佳境。人情味够足,台湾风味也够足。傅孟柏很有魅力。
怎么拍出来这么功利造作啊,跟想呈现的内容完全背道而驰的样子,真的不是太阳能广告片吗?不仅没有质感,还处处很重的剧本痕迹和假假的人情味儿,妈祖看了前女婿都要给他让座。全片演技最好的像是那一群鹅。
就是普通的台灣鄉土鄰里溫情片,不過也很奇怪好像只有台灣和日本拍這種片可以不婆媽又有治愈感有的時候還會有點小清新
蛮无聊的
喜欢阿姨的故事,不喜欢陈立川的故事。一个人怎样都可以,但结婚了、有小孩了就要对家人负责任。对外人“做好人”,牺牲家人的利益,其实就是坏人。
不但有把刀 而且还有两把刷子呢 陈柏霖客串蛮可爱的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渣
差点火候,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是没问题,但人物挖掘层次不齐,情感表现强也过于重复,观感温吞后劲乏力,最大看点是20多年没演戏的陆小芬。
以阿婆理发店为核心,遇到的各色客人娓娓道来,怎么说呢,就是很有日式电影的感觉,平淡中讲述人生的哲理。 赚钱不是核心,维系人与人的关系才要紧,所以其实女婿和老丈母娘在这点上倒是蛮投契的。
家庭琐碎,匠人精神,拍得很温柔,年轻时演了很多狂野角色,80年代就拿过金马影后的陆小芬,越老越有味道,舒展自如,不显老。
人生说长也不长 来来去去 匆匆忙忙 这类电影真是有人情味啊
陈柏霖穿着巴塔哥尼亚,拿着钛合金杯子去种田。这个片子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过分煽情,有一种符合当下潮流的虚假。
平淡如水
不好看,平平淡淡的没什么意思。飞头铺琐事
7.5,也太适合我这种老古板了吧
🐸电影只值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