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的我支撑着迷糊的脑袋看完这部混沌的电影。
性,枪杀,恐惧,谜。
几个挺引人遐想的关键词,如果是因为这些而感兴趣的话,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那是用一种极糟糕的方式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说实话!没有内容介绍,我也不知道电影想说什么!当然!有了介绍!也好不了多少!实在有些不知所云!
看完后就直接从电脑里删除了,没有收藏价值。
有性(两段情戏)有暴力,可是拍的都不咋地,没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并且最重要的主题不够突出,表意不明确,没能让人产生共鸣……
这女主角长得实在太对不起观众了,而且从头到尾穿了脱脱了穿,衣衫不整蓬头散发,就算身材好也不能这么混事吧!
林熙蕾我从来不觉得如何漂亮,给这法国妞一反衬,巨惊艳!
简直是激发咱的民族自豪感呢。
这张碟再次验证了:片子越新字幕越烂!
前半段女主和被杀的胖子一直在絮叨,字幕那叫一个驴唇不对马嘴,我能坚持下来真不容易。
后半段还刺激点,枪声终于响起,女主撂倒了俩香港大叔,还差点把林熙蕾也崩了,弄得我还挺揪心。
又出来个黄毛老太太,不知道做啥地。
直到黑人出现,一切才都明白——被椰子和转头砸,哪个比较疼?
其实椰子和转头也被毁了,他们也疼!
结尾还挺讲究的,尽管女主被香港帅男玩了又涮,这辈子都毁了,可她还是下不了手刺他一刀。
其实想一想,杀与不杀又有什么区别呢?
杀了也是suicide mission,还不如去上海过下半辈子。
不杀的话悲剧效果更突出了,更让人同情。
积极一点理解,整个影片教育了我们:无脑再剽悍也白搭,玩SM要小心被杀。
本片另一特点就是全球化,像“巴别塔”、“谍影重重”般在全球发展剧情的片子,现在是越来越多了。
各国演员掺杂在一起演的片子,就更多了。
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时候摒弃帝国主义争霸时期的思维了,否则你连电影都看不爽。
起码我是不会看的,如果它不被加上惊殐片的头衔的话,还有就是因为里面有林熙蕾和吴嘉龙的出演。
看完后,我和舍友第一句话就是,靠,什么嘛,删。
从开头就觉得沉闷,很没意思,没有预期的效果,但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别急,再等等,或许精彩的在后面。
等到最后一分钟也没出现所谓的“精彩”,还弄得一肚子火。
浪费感情、时间、精力、脑细胞的一部片子,曼玉姐夫,What do u want?
一部情感的无间道,最后女主角对于这样的游戏似乎有所明白,哀默大于心死.对于这样题材的电影,床戏我觉得还是不够,尺度和长度都可以在延伸.女主角黑色乳罩拉下坚挺的乳头让人印象深刻,想到另外一部电影<迷失东京>.
幕后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头衔莫过于“张曼玉的前夫”,2004年,他执导的影片《清洁》将张曼玉送上了戛纳影后的宝座。
而事实上,这并不是阿萨亚斯与东方电影唯一的联系,这位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法国新锐导演曾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对美国惊悚片和香港电影均有深厚德兴趣和深入的研究,还为曾为侯孝贤拍过纪录片《候孝贤画像》。
在新作《登机门》中,阿萨亚斯再次表露了自己的东方情结,不仅选择香港作为影片拍摄地之一,更起用了林熙蕾和吴嘉龙两张东方面孔担任主演。
携新片出席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阿萨亚斯表示:“《登机门》一片的灵感来源于一则法国银行家Edouard Stern在瑞士日内瓦公寓被枪杀的新闻报道——这一幕仿佛与《魔鬼情人》中的情节如出一辙——于是我开始构思这个关于一个女人疲于奔命,企图逃避谋杀和过往的故事。
故事由两个部分组成,对故事的第一部分而言,任何一个西方大城市都可以是它发生的地点;而香港,则是一个最适合承载故事第二部分所描述的那种绝望与逃亡的地方。
”无论从演员选择还是拍摄地点来看,阿萨亚斯的新作品都表达了某种国际化的意味。
谎言与秘密丛生的大公司、间谍活动、毒品、性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互纠结……这些为阿萨亚斯所钟爱的元素依旧出现在本片中,也使《登机门》具有一种与《魔鬼情人》一脉相承的气质。
出演过《寻爱之路》的意大利女星艾莎·阿基多在片中饰演女主角桑德拉,一个一直试图逃避麻烦却又卷入更大麻烦的意大利女人。
影片的巴黎部分,桑德拉试图理清自己与债务缠身的前银行家迈尔斯之间的关系——他曾经是她的情人,她曾经为他的客户提供“特殊服务”。
尽管这些都已成过去,他们之前却仍有某些东西在莫名延续。
在桑德拉转投由莱斯特和休共同拥有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之后,影片的拍摄地点也随之转向香港。
桑德拉背着莱斯特在公司里从事毒品交易,又背着休成为莱斯特的情人。
直到某天桑德拉发现莱斯特其实是一名职业杀手并接受了谋杀迈尔斯的任务时,这一切背后隐藏着的更大阴谋才浮出水面……桑德拉从巴黎到香港的逃亡,使我们依稀能找到张曼玉在《清洁》中透露出的那种对忘却和救赎的向往。
而影片开头部分,桑德拉希望能拥有一家北京夜总会的梦想,也再次将阿萨亚斯深厚的东方情怀和对全球化现象的终极关怀表露无疑。
同时,阿萨亚斯也为《登机门》编制了一张相当有趣的演员表:女主角艾莎·阿基多来自意大利电影世家,是著名导演达里欧·阿基多之女;饰演男一号的迈克尔·马德森也一反其惯有的凶悍杀手扮相,摇身一变为西装革履的银行家迈尔斯;而除林熙蕾之外的另一位亚洲演员吴嘉龙则是出生在香港的中英混血儿,其母竟曾是李小龙的发型师;当然,最大的亮点莫过于红透半边天的摇滚乐队音速青年(Sonic Youth)成员Kim Gordon的加盟,Kim Gordon此次在片中扮演一位间谍头目,经常会有诸如“这是护照和钱——你将有一个新身份”之类的冷酷台词出现,着实令人期待。
在《登机门》的电影海报上,艾莎·阿基多极尽妖媚的姿态,若隐若现的底裤和手中的无声手枪所传达的信息似乎与那些传统的“Kiss Kiss Bang Bang”——性加暴力影片别无二致。
而很显然,阿萨亚斯要表达的内容绝非仅仅是这些。
花絮:·本片入选第60届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并被组委会选择在午夜时段放映·法国导演阿萨亚斯继在《清洁》中与张曼玉合作之后,在本片中再次起用东方面孔。
一句话评论:《登机门》所呈现的一系列关于背叛、追踪和逃逸的画面可谓并不出色,唯一引人注目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一贯敏锐的色彩感觉以及他对于非焦点画面的固执偏好。
——ScreenGrab.com病态,庸俗,空虚……似乎就是2002年那部给金棕榈抹黑的《魔鬼情人》demonlover的翻版。
——Variety.com《登机门》表现了肮脏的商业关系和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强烈刺激,就像阿萨亚斯曾经在《魔鬼情人》中试图发掘的东西一样。
毫无疑问,这些东西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Screen Daily.com
直到时间推进到了最后一秒,我才静悄悄的喜欢上这部电影。
这是个狼与狼之间的故事,狼与狼之间的感情竟然也这么的令人感到震动。
http://www.deeptree.org/wp/2008/06/25/419/
一个有妇之夫,发现自己不能离开老婆,又觉得情妇很麻烦,就借机把她骗到香港,然后想要把她做掉。
谁知这个情妇是女版邦德,把派来的杀手一一干掉后,竟悄无声息的走到了他的身后......可女邦德上辈子是折翼的天使.....当他看到那个想要致她于死地的男人的落寞背影后,竟不忍心下手。
(当女邦德崩了大肥熊的时候我还以为她醒悟了)所有男人都梦想拥有这样的女友只要她爱你,不管你对她多恶劣,她都不会伤害你,肉体上的施虐狂却是爱的受虐狂。
强忍着把它看完,幸亏多年观影积累的对闷片的耐性。
创作背景及素材已经决定了它的牵强附会,更不说对白的设计痕迹超重又要故弄玄虚。
垃圾一部!
四不像电影
A thesis film on globalization and its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modality that ultimately lost its way in its self-indulging expositional foreplays and conceptual games. Not a good film, but definitely an interesting one.
是烂
极度无趣,btw字幕乱七八糟.
好像哪里都一样
女(被迫)杀手。永远也没有值得信任的人。
摄影(炫目的白光/虚焦的后景)和故事(融合了不同语言和语调的crime fiction)都透出和迈克尔·曼类似的业余感,而在长时间几乎即兴式的对话戏里可看到熟悉的阿萨亚斯和新浪潮的痕迹。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以更现代的方式描绘情感,恰恰是Boarding Gate这一不曾到来的意象揭示了影片顾左右而言他的本质,反复诉说的“爱”与“不爱”将游弋不定的人物卷入自我挣扎的漩涡,所以真正的动作只发生在白天,而黑夜总要灌以无尽的寂寞。
??!!。。。
补阿萨亚斯,无头无尾的糟糕故事
电影拍的是真垃圾,但女主是真的好看👍
前面调情段落还是觉得长啦略不耐烦(relationship相关自动turn me off。。。),后面的港片拍得真有板有眼!要谈女性主义或跨国资本主义这些角度虽说会有点stretch,至少也说明影片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文本,更何况视听镜头语言真赞啊真赞。【张卫健的至情至圣只放了原唱啊都没听到唱k的人的声音
[视]导演张曼玉前夫,女主&lt;极限特工&gt;女主。四角恋,有国语,有粤语,枯燥
重看,戛纳补课13。艾莎·阿基多如同张曼玉一般被置于陌生环境中,而更进一步的是,孤独,无助的情绪在流动的城市景观中被提炼,产生波纹。因此本片可以看作是《迷离劫》部分方法论的再沿用及《私人采购员》的雏形,打动观众的地方在于反类型语境中人物心境与情绪的的显露。个人观点,如果是外国观众观看本片,想必会如同我们观看《迷离劫》一般对人物产生更深的理解与共情。
形与欲,动与静。深得东方神韵的阿萨亚斯重筑影像情节原始张力的高度现代作品,寂冷、躁动的神秘气质。绝对是他新千年以来最被低估的作品。能理解大部分人基于“类型”的批判,但又恰是最私密最不可述说的反类型触碰到了人物的灵魂。当我们习惯了固定的观赏姿态后,奔向自由的电影表述就承担着冲击穿刺进观者意识代入的重担。毫无疑问是一部极其难得的杰作!即使纵观整个当代影史,阿萨亚斯也是为数不多能突破自身影像经验并能完全服从于摄录呈现间动态平衡的作者。他用简单沉稳的镜头指向迷离魂散般的动荡极端,不停地在寻觅自我虚无处的隐蔽。穿梭在香港街头(异域),精神弑杀(源头)捕捉于形体,转念止于深情坦诚。流露在每个场景之中的每一处注视都助推进情绪的漩涡,挣脱本土语境后蜕然成新的动作化为新的语境。这才是真正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没意思
法国警匪片。
5.0/10 像跨国资本主义时期的新浪潮。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只是有一个化身为人的资本在不停地流动。
陈小春改名整容还是那鸟样,导演这片是拍给张曼玉看的吧~
几声枪响把电影一分为二,前半段是女主和情人间的拉扯,若即若离的关系,忽远忽近的距离反而勾起了情欲;后半段呼应主题,踏入登机门,以为来到了新世界,但并不完全,香港是另一个巴黎,“干最后一票去北京买夜总会”都是别人的生活,就连那扇登机门都是被设计好的。女主美得离谱,但是电影太晦涩了,光的隐喻、门的隐喻,看一遍根本意识不到,可恶:) 不过法国电影好像都挺喜欢这种路子的
一个孤独的女人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