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黄佩玉说: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才有活着的感觉。
这是对筱月桂说的,正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才会让人爱吧,她有爱欲,有情欲,有的时候倔强,有的时候顺从,有的时候隐忍,有的时候妖娆性感,有的时候仁慈善良,这样的女人才是活着的人。
如果把筱月桂拍成像银行家一样的刚强、重利、工于心计的女人,我不爱看。
这样的人太多了,即使在大家心里上海王的女人就是要左右逢源,长袖善舞,我也不爱看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完美女人。
完美女人在电影里就是新黛玉了,聪慧美丽,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傍身之所,优雅大方得体,多好的上海女人,可是我不喜欢她的精明,我喜欢真性情的几次面临险境的小月桂。
我想有人之所以喜欢看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私人化的事情,你看了,你的感受独属于你自己,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与自己原有世界结合,电影带你去体会你未经历的世界。
感动就是让你有发现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不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
因为它确实打动了我,明知可能多数人会直接说它烂,我心里却又有些舍不得,所以才想写点什么。
我没有看过电视剧,是因为看过了书,从而选择来看这部电影。
我看过虹影很多书,《好儿女花》曾经在我很煎熬的时期,给过我莫大的鼓励。
而《上海王》,它的情节和故事性,绝对是虹影小说里数排前几位的。
看的时候,便觉得它很适合搬上银幕。
我起先对这个电影的演员选择是不满意的,所以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也有可能是因此,反而给了我惊喜。
很多人会看不懂这一部电影,这是我看电影时不停冒出来的一句话,像是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不被人喜爱,而感到的隐隐地担忧。
很多场戏不连贯,很多镜头零散不知所谓,有些台词让人尴尬的生硬,有些情节让人觉得意淫的厉害……它有诸多的不好,难以否认。
然而可能是因为小说的情节在脑子里太深刻:它跳跃的情节叙述,我在心中已自动补充了背景;它莫名其妙的镜头,我也仿佛能明白,它所想要暗示的东西。
但对于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来说,它真的可能是个烂片。
现在,我想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我。
也许是因为整体风格的原因,整部电影的人物性格让我觉得都弱化了许多,原本是截然不同而又丰满十足的人物,三代上海王、新黛玉和筱月桂,他们各自的风采都似乎差了点意思。
我最想谈到的人,竟然是黄佩玉。
原本在书中,我完全不喜欢他。
常爷是英雄,阿其是温暖大哥哥,而黄佩玉,我只记住了他的心机和毒辣手段,他的圆滑世故和狡黠。
我最不喜欢的,便是筱月桂在他身上的这份多情。
秦版的黄佩玉,始终在心中为筱月桂保留了一份心意,一份虽然有利用、有欺骗,但却也有份真心的心意。
我不知是胡雪桦和虹影有意为之,还是原本如此只是我当初不懂。
他说如今在这上海滩,敢劫走他女人的人,其实很好找。
他准备离开众人,独身去救筱月桂时,他说:这一切终于快要结束了。
他看着筱月桂的眼神,他最后停顿而又复起的步伐,其实他心如明镜。
这场戏,在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出现。
他应该是过了看似风光却又多么寂寞的十年。
他跟阿其和筱月桂说:如今我只相信你们二人。
但转眼,便是他们算计了他。
阿其和筱月桂心中常爷永远为大,而常爷从前,又是多么的信任黄佩玉,他背叛了他,所以他不得不死。
即使秦演的如此风流俊逸,痴情深种,引得观众都起了怜惜,但我却仍觉得,他是应该死掉的。
我的这种想法,让我越发地为他悲凉。
我喜欢《上海王》这部小说,但是我并不喜欢筱月桂这个人。
其实也无所谓讨厌,只是我喜欢常爷的豪气,喜欢阿其的痴情,甚至于现在喜欢黄佩玉的孤独,哪怕是新黛玉的情义与刻薄,我都是喜欢的,但从筱月桂的身上,我却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
这也让我觉得很神奇。
很多人觉得《上海王》是一部了讲筱月桂的书,所以她表现的不够“女强”,让人很失望。
而我并不觉得筱月桂有多重要,可能这也是我能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筱月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她跟黄佩玉一样狡猾,一样孤单,一样渴望着权力和物质。
当我这样看她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常爷和阿其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在保护她的人,而是在护着她的心,让她能够在漫长的十里洋场岁月里,记得常爷对她的好和恩情,感受到阿其的守候和真情,从而保持一颗“有情有义的心”。
她那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多情,竟然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想写的还有很多,常爷死的那场戏;筱月桂目送阿其离开那场戏;黄佩玉和筱月桂重逢的那场……其实每一个零散的镜头都并非多余,背后千万种尚未讲述的故事和暗示。
但我太困了,我要睡了,改天要是想起了,再来补写。
那些打四星五星的,少他妈忽悠了好吗?
你们这种人本事没有,牌坊倒立得老高,不仅自己再也拿不出有质量的作品,还阻碍了青壮年的发展。
胡雪桦们,你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排片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片子烂。
无论发行公司是否强力,烂片就是不会得到排片。
除了王汝刚和曹可凡外没一个角色上海话合格的。
敲黑板:那些说片中沪语有味道的评论统统可以判定为软文了。
————————————————————————————总的来说,旁边@北岛淳子 的影评还是比较诚恳的。
北岛酱的第二段我也是认可的,但第一段我一点也不认同。
角色单薄。
胡军不适合这个角色,表演中满是糊弄。
牌匾上的“义薄云天”是在搞笑吗。
一个角色为什么要两个演员来演。
白灵的沪语一塌糊涂,还不如完全说普通话。
从外滩泥泞的马路看出来倒也是做了点功课的,但这毫无意义,这部片子和上海毛关系都没有,改拍东北王西北王西南王都不影响故事嘛!
这样的片子,关起门来刻两张碟送送人自己乐呵乐呵就得了,非要不自量力地找一堆明星弄了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还把郭采洁的形象PS到海报中央,还公开发行,胡雪桦和他的朋友们也太不把观众放在眼里了吧?
胡雪桦,请不要再当众意淫了!
另,@铁任 、@柯尔特 和@战台烽 的影评被折叠得太正确了。
这三人合伙舔屁眼,真他妈恶心。
电影比起电视剧版确实弱化了女权主义,没有剧版的精彩。
但是失败的也可以理解。
这是很多剧版改拍电影之后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让一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改编压缩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这其中要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还要有意思就真的很考人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个翻拍改拍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国内)。
在演员方面也没有像剧版的演员适合角色。
但是让我惊喜的是最后小月桂自导诱杀黄佩玉这段戏份,两个人最后心知肚明所碰撞出来的那一点火花还是让人惊喜的!
也是本片的唯一一点!!!
[cp]No.54余男演戏很好 很认真洗濯作品的女演员胡军绝对本色出演 那种荷尔蒙爆棚 救黄佩玉时打斗戏 真是好结果刚救出来就领了盒饭 也是没谁了白灵演的妓女 妩媚低俗那张劲儿 真的她演很合适小时的月桂这个演员很独特 印象深刻秦昊演的黄佩玉 有点硬拗的感觉如果上海王最后是个女人 是小月桂的话余男的气质还不够辣如果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小月扮演者袁立出演的话会更好她有一种狠辣又霸气的感觉[/cp]
可惜了这大把大把的钱(浅析《上海王》票房惨淡成因)应老师要求,我与同班四十余名同学就一个恬淡的夜晚在教室观看了这部名为《上海王》的电影。
看一场电影好比做一场梦,不过让人唏嘘的是,在这个接近两个小时的梦里,我一次次的醒过来,直白一点就是始终进入不了这个戏中,进入不了那个风云动荡的上海时代。
《上海王》累计票房为1365.33万,我要是导演的话一定是极度痛心疾首的,这样的成绩估计连投资的零头都没赚回来吧。
而回过头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大投资大制作大噱头的大电影遭受如此冷遇呢?
思前想后,我打算从电影本身、制片发行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一个叙述。
先说电影本身。
胡雪桦,何许人也?
除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的名头,这可是个获得过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人物,还因《兰陵王》、《喜马拉雅王子》这样的神作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偏偏这次栽了跟头。
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怪导演的,毕竟首次拿到这么多钱,拥有了这么大的班底,一个人又没有三头六臂嘛,所以一些环节上可能就出现了问题。
剪辑混乱造成该有戏份的缺失。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前面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无法深入的原因。
太赶了!
像身后有只老虎在追!
上海王诶,一个黑帮的传奇故事,这么宏大的背景却用如此快节奏的剪辑来讲述。
如果一次讲不完就完全可以像漫威一样分几部来讲述嘛,偏偏所有的故事要全部凑进111分钟的时长里。
黄佩玉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毕竟他可是成为新一代上海王的人。
可这个人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他有什么样的背景。
出场只是他从海外归来,宋守备的人来抓他,而为何抓他原因不详。
常爷的人要保护他,原因不详。
他帮忙救回小月桂送给常爷,常爷却又为难他,原因同样不详。
这就要怪剪辑了,往往一场戏明明没有结束便马上接到下一场戏。
你可以说它干净利落,可是作为观众,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些信息啊,这些信息一去掉,完全就像在看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一样云里雾里。
另外说一点,个人比较讨厌在影片中加些什么多少年代什么事情的做法,不过国内很多电影好像都喜欢这么做,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导演一开始就把剧情上了一个极其宏观的架子,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也是逼不得已。
举个例子,克里斯托弗在其影片《敦刻尔克》里是如何让观众得知处于怎样的时代的?
是广告,是德军散发在街头让士兵投降的小广告!
不需要像划分章节一样的字幕,不需要这些。
最乱的一场戏莫过于小月桂因为替常爷挡了子弹送进医院,被查刺客是青龙会的人,而且是宋守备的暗探。
常爷随即气怒,下令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要杀鸡儆猴。
小月桂痊愈归来与常爷交欢之夜,这场腥风血雨果真燃起。
让人懵逼的是造成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混淆。
常爷完全可以在做出决定的当天开始屠杀,偏偏要放到十天后的交欢之夜?
如果这屠杀不是在十天之后,而只不过是交叉蒙太奇的使用,那又有些使用不当了。
交欢和杀戮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这是一个混淆点。
看得出来,剧本本省可能是想凸显出闺房内一个男人征服了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女人征服了一个男人,外界是一个男人征服了一片天下。
这就又来了第二个混淆点,交欢与杀戮剪辑在一起,那么到底是谁杀谁的问题。
因为剪辑一直在赶,所以往往抓不住重点信息,所以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竟然认为这些杀戮者的目标是常爷。
其次,师爷邀请宋守备喝茶,事成之后送来一盘装着人手的“熊掌”,符号是手上的翡翠戒指,可是这枚戒指在之前的段落中并未引起过任何人注意(缺特写镜头),反复拉片才得知这其实是宋守备之前在妓院相中女子的手,可是来砍手的人对女子的称呼是“夫人”,一个青楼女子怎么就成为宋守备的夫人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将手和戒指送到宋守备面前的是阿其,阿其在剧中始终承担着保护小月桂的角色,他又是如何来为常爷做事了?
而且去砍手的明明是穿着官府的人啊!
估计这电影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观众一头雾水吧。
上面是说影片中动不动就少戏,再说说它又如何多戏。
第一个多的戏份是在影片大约11分钟的时候,这是小月桂初见常爷并得宠,新老板像常爷数落她的大脚。
接过突然一个闪白,画面切回了过去,讲述小月桂如何受人欺凌,如何被新老板收养。
这有必要展示吗?
新老板的讲述已经透露了她过去的生活,偏偏又加进这些画面来加以重复,让观众重视这个角色?
没必要的,从开篇女性视角的讲述,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部关于女权主义的电影,观众不是傻子,观众要看的只是一场完完整整的戏而已,奈何始终是断裂的。
第二个多的戏份是在出了“清朝灭亡、民国诞生”的那个刺眼的字幕之后,小月桂已经变成了筱月桂。
她坐马车前来看一个小女孩,从她的眼神里是完全可以读出她和这个小女孩的关系不一般的。
可剪辑师怕我们看不懂啊,于是又是一阵闪白切回筱月桂这些年是如何的穷困潦倒,如何受人欺凌,如何十月怀胎。
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了这个小女孩就是筱月桂的女儿,可同时我们也知晓了筱月桂的生活。
那么如此一个平凡女子怎么就发家致富成了老板的?
既然是女权主义的电影,那我们就需要知道女主成长的过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换一个同样拥有大嘴唇的女演员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个多的是镜头,我主要说一点。
在宋守备邀请常爷在半生园见面会谈的这场戏中,宋守备的目的是联合青龙会劝常爷收手,常爷则是对众人提出警告:洪门要做的事必须说到做到,而且与同盟会无关。
每个人都有目的,开会场所是一方矩形长桌。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不过《上海王》就逊色太多了。
剪辑跟人物目的及故事推进完全无关,不过是普通的“谁讲话切谁镜头”的国产电视剧惯有拍法。
重点来了,这个离奇的镜头出现在33分66秒,画面内容是一直停放在墙柜上的数排佛像,而之前的镜头是常爷正在解释说这场血雨腥风与同盟会无关。
那么插进这样一个镜头又是何意?
佛观众生、化干戈为玉帛?
没有的,这不过是猜测。
更多的可能是剪辑师觉得自己剪得太烂了怕观众觉得无聊所以换个空镜头舒缓一下。
反观《十二怒汉》每一次剪辑都在预示结局,都会引起观众思索,哪怕整部片子都只在展示十二个人裁决的过程,但具有明确目的的剪辑一点也没有让观众觉得无聊。
所以归根结底,剪辑极大程度的造成了作品内涵的失败。
角色性格立不起来,时代特征展示不完,故事架构讲述不清,观众看不清道不明自然也就不会引起舆论传播,内容为王的时代去卖人物简介的PPT怕确实是难以立足,票房的惨败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再来说《上海王》的投资发行。
因为我认为如果一个电影票房惨败得不到认可,除了内容本身,自然也就是投资发行的问题。
看片头字幕和片尾字幕得知,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任仲伦和陈加洪两位,制片人是导演本身,联合制片人是胡雪莲,以及部分制片共计24位。
制片队伍相当强大,这意味着可以拉到相当多的投资呀!
这么多的投资,自然也就需要更多更强大的发行渠道。
不过在看发行公司之前,我们先看它的制作公司,它们是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上海胡氏文化传媒公司,前者是有着“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影视产品的销售能力和市场覆盖率,积极开发后电影产业资源”这样的明确追求的,也曾制作过《画皮》这样的亮眼之作,应对《上海王》这样的电影不在话下。
后者听名字也知道就是导演自己开的一家小公司,没错,它在2005年才成立,一直致力于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摄影等服务。
这样一看,《上海王》说是导演自身的一次意淫不算过吧,也还好,毕竟摄影、服装、道具、特效包装相当到位。
现在来看它的发行公司,主要是这几位:象山枫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象山果斯风筝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枫海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海岸线有限公司、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
带“象山”字眼的几个公司里,除了第一个还发行过诸如《我要你开花》、《将错就错》之类的二流电影外,《上海王》对于其他几个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发行,没经验没圈子嘛,可以谅解。
再看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这家公司在2017年国内影视发行公司排行榜上排第100位,在发行《上海王》之前,它还发行过一部叫《冒牌监护人之寻宝乐翻天》的电影,好吧,听名字就知道这电影不咋地。
当国内知名电影都找华谊、光线等公司发行的时候,《上海王》这样一部号称大制作的电影却找的是几家上不了席面的发行公司来发行,这就好比排了一桌上好的宴席偏偏叫了个傻子去邀请客人,哪里能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呢。
以此也可以猜测,投资估计全被用到前期制作上了,从影片中的置景、化妆、道具、灯光、演员班底等方面可以看得出相当豪华,这又好比主家花光所有的钱请某领导吃饭,结果摆好了菜却发现自己没钱发请帖了。
综上,《上海王》票房惨败也就变得情有可原。
为导演惋惜,这么多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向电影人致敬,辛辛苦苦的制作偏偏要遭受市场资本的折磨。
对自身警醒,定要做好自身内容的同时还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
部分资料来源:百度、搜狐新闻、豆瓣、时光网、IMBD等参考书目:《看不见的剪辑》[美]鲍比•奥斯廷
《上海王》因在第8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包揽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五大奖项而在上海举办了几场放映。
今年上海电影节虽没看上,好歹也在公映…各演员的表演在这部电影中是完全值得被认可的。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服装造型拿捏准确,形象吻合,演员也完全融入角色 片中的上海方言令身为上海人的我亲切感十足,放映厅内老一辈的观众看到曹可凡和王汝刚一出场就笑声不止。
银幕中的上海,从外滩、南京路到十六铺、静安寺,还有百乐门、法租界的笔触都在尽可能全面地勾勒百年前的这座城市。
尽管3D模拟的外滩黄浦江全貌还是有点假,但《上海王》里的上海还是要比《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头的上海地道得多…
导演拉着一帮优秀的演员,弄了一场乱七八糟的意淫。
十分怀疑导演是不是地球人在他的眼里女人的颜值、气质、技艺都不重要只要不怕死,就能让男人的神魂颠倒想当曲艺大家,无师就能自通勾搭哪个男人,看他一眼就得沦陷管他年纪大小,中国还是外国的也管他是不是自己女儿的养父男人更离谱一个个跟动物似的说翻脸就翻脸,不需要原因刚入会的新人,跟老大一起出去活着回来了,就能取代死掉的老大嘴里喊着要做大事,回头就自信踩雷奉劝一下导演脑袋塞满了翔,不全是你的错掏出来恶心观众,就是你的不对了。
很早以前看过虹影的小说,小说里描述的气势恢宏和跌宕起伏看的人的很揪心,一直很期待能改编成影视剧。
后来看到的电视剧版本,觉得袁立扮的小月桂太老气了,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演员都适合年代戏,她已不是杜小月了!
再就看到了现在的电影版,两星给小月桂,完全就是想象中的样子,那种灵巧、倔强和艳丽都很到位。
第一次在一品楼给各位大爷斟茶,那一个低头的小侧脸,连我这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
余男扮筱月桂,太牵强了,没有说服力,那可是个能让整个大上海的男人为之疯狂的女人呀,不能只是那么朴实的模样,脑补一下前些年时候的陈冲,那种魅力、风韵和气场都是无人能及的。
这部电影版的男演员,除了胡军的常爷,其他的人都不想那么回事,台词里说的的小月桂第一次见黄佩玉的话,再看到秦昊的脸,分分钟出戏了。
还是再去看看小说,压压惊吧!
上海本身就是一个魅力且邪魅的城市。
不论是她的历史地位,还是如今她扮演的角色。
时光不止一次去过上海,不止一次看过有关上海的影视作品。
但是昨天这部,却感觉和上海关系并不大。
眼尖的朋友应该能猜出今天我们要说哪一部——上海王Lord of Shanghai再说影片之前,有些事情值得在这里说一说。
不论是为了尽早让观众了解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是为了让更多人对电影抱有兴趣,影片的海报中几乎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写在了左侧。
不得不说,胡雪桦的行事风格比起星爷来,还是差了一点。
这是摆明了是要把这部系列电影拍成电视剧风格。
而电视剧已有前作(虽然时光未曾看过),但从评分来看,影版依然很难超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文翻译上,影版也花了心思。
电视剧版英文翻译为The King of Shanghai,而影版则偏向主观意味更加浓重的Lord of Shanghai影片的前期宣传和预告片,时光也着实不敢恭维。
除了把剧中并未出现的郭采洁PS到海报中央外,来看预告——屁股!
屁股!
还是屁股!
时光无意把这些香艳镜头贴到推送中来混淆视听,但还是比较好奇。
这些镜头的预告是怎么TM过审的!
知道的是来看《上海王》,不知道的以为《五十度黑》在中国上映了呢。
看完预告,只能在心里默默说一句,预告剪辑是老司机。
虽然做足了功课,但是香艳的预告和花了心思的海报,仍然没给这部《上海王》带来多好的口碑。
截止发稿,豆瓣5.3看完电影会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中肯的分数。
电影虽然缺点很明显,但绝不是大烂片。
这一点可以肯定。
影片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故事背景架构在20世纪初期的上海,主人公是一女三男。
名为《上海王》,其实故事还是围绕着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展开。
前不久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以同时期的上海为背景。
不过如果两部作品都看完,你会觉得,影视作品中的上海,跟真实历史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东方巴黎。
这里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歌舞升平。
不仅有世界上最红的电影明星,还有最繁华的十里洋场。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中心,是各方列强虎视眈眈的福地。
这里就不得不说《上海王》第一个缺点——成也上海败也上海。
影片中掺杂了旧上海方言和普通话,能让上海人有亲切感和归属感,但是有些演员的沪语实在一塌糊涂,分分钟让人出戏。
虽然影片中对于旧上海的描绘还算真实贴切——外滩,法租界,南京路。
但是时空架构和影片故事分离,又让这些花了心思的描绘一文不值——细心看完电影的观众会发现,影片的故事即便脱离了上海,也可以完完整整讲完。
对剧情没有丝毫影响。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叫《北京王》《哈尔滨王》或《成都王》,没什么不妥之处。
这种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的疏离感,不仅让影片质量下降,而且观感空洞,就连方言积攒的那点亲切,也荡然无存了。
对于故事的展开方式,其实导演在试图通过小月桂(李梦 饰)(之后是由余男 饰)的眼光,讲述旧上海帮派之间的传承,背叛,革命与斗争的故事。
可偏偏弄巧成拙,形成了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缺点——将一部黑帮枭雄的进化论,拍成了一部玛丽苏情感纠葛史。
不论是一代上海王常力雄(胡军 饰),还是之后的黄佩玉(秦昊 饰)和余其扬(凤小岳 饰),虽然人物性格特点棱角分明,但讲着讲着始终逃不掉玛丽苏男主的设定。
从小月桂到筱月桂,从李梦到余男,虽然人物形象经历了改变,但是女主崛起论,还是一个活脱脱的玛丽苏剧模式。
影院的观众原本想来电影院,看看20世纪初上海的宏达背景设定,看看洪门三代上海王的传奇经历,看看夹杂着热血梦想与宿命悲情的恩怨情仇,结果被秀了一脸一女三男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导致不少网友开始单纯从爱情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时光相信,不管是导演还是观众的预期,都不是这样。
以爱情故事表现时代兴衰,其实是电影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用情感线作为引子,牵扯出大背景的世代更替,是个成熟而又技术性很强的表现模式。
可《上海王》里,感情线带着三代上海王的三生三世,走出了一片乱麻。
电影最后一个观众可见,大家都能看到的缺点,其实很明了。
影片的故事背景过于宏达,导演想要表达的太过全面,以至于超出了自己的的掌控范围。
表现在电影里,就是剪辑的偷工减料和极度混乱。
车开着开着,切镜头,话还没说完,切镜头,打着打着,又切镜头。
导演从头到尾都特别赶,跟春运赶着回家似的。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导演想用一部电影或两部电影的时间,讲述一部电视剧才能表达清楚的故事。
但是剧情的长度超过了导演的掌控范围,就使得导演不得不在情节上做出妥协——不合理的压缩剪辑和快进式的拍摄手法,让电影的高潮部分无端到来,让主要人物的死亡疑点重重。
许多镜头,观众还没弄清楚前因后果,就无端切了。
毫无预料的枪响和子弹,喷涌而出的鲜血,就像拍恐怖悬疑剧一样。
来得无征兆,去得无征兆。
这种剪辑,极大牺牲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导演在赶,弄得观众也在赶。
再加上乱七八糟的BGM和说不清楚的剧情支线,呈现在大荧幕上及其不连贯,观众生怕喝一口可乐或者吃一口爆米花的时间,就错过了主要情节。
这样拍摄的电影,失去了镜头的美感,人物形象塑造上也慌慌张张,每个人物充其量只有“特点鲜明”“有棱有角”。
可导演忘了,真正的优秀电影角色,应该是“有血有肉”(当然如果当众露屁股不算的话)。
快速剪辑同样丢失的,还有旧世纪上海特有的韵律和质感,倍速快进式的电影播放,就像一部影话PPT,一张接一张,炫目但无感。
其实旧上海背景下,王者更迭时代交替的故事,是完全可以拍出大片既视感的。
但是导演并没有做到,虽然影片分成了上下两部,3月份还会有一部《上海王2》上映。
不过,时光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千万不要忘了《上海王》,只记得那个“2”了。
欢迎关注周末除了写稿啥都不干的公众号:时光电影铺子(sgtjmovie)
什么玩意。乱七八糟!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导演和演员都赶着抓紧拍完投胎去了
中规中矩吧!!
雪桦辱华。
所有睡过以及想睡余男的人都死了——哈哈哈这人说了我想说的!老鸨说小月桂为常爷挡子弹,是上天派来的菩萨,就猜到后面剧情应该是小月桂命硬还克夫,只是没想到,没一演技好的而且没一个演员好看的,剧情主线乱七八糟主次不明,看在那个年轻的小月桂初夜床戏不错的份上,多给一颗星,就这样吧。
这部剧以虹影小说《上海王》打底,剧情蛮紧凑的;多方势力在上海滩的角逐,场景的重现,也非常用心……另外,缉纳工部局、租界、洪门、同盟会、书寓等元素……这些素材有助于理解那段历史
6.5分。老瓶老酒,角色设定略有新意。秦昊把《长江图》里的问题暴露得更多了,把表演放在人设之前。其他都是水准线上演出,至于百灵……
批的有点过了,其实没烂成点赞最多的那几个说的那样。可怜第二部迟迟上映不了
常爷的霸气,黄佩玉的睿智,余其扬的气盛,小月桂的气质和筱月桂的气场,在胡军、秦昊、凤小岳、李梦和余男的诠释下都相当细致到位
上海王影视剧翻拍多次,这部制作演员都在线,胡军余男实力担当,小月桂感情线好虐
就。。知道导演很努力地想拍好,但还是时不时令人呵呵呵的那种feel, 全程尴尬。跟演员无关,都不是面瘫;没想到李梦戏份这么多。不过,还是挺想看第二部的,余男的女二郭采洁出场。蛤蛤,不好看也想看,也是有毒咯。
虽然剧情不是我喜欢的,但是看着还不错!
白白浪费了这阵容
感觉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应该还不错,演员们努力了,这能看出来,但是不太喜欢。
这是参照陈圆圆的杜撰的吗?剧情散乱,完全看不出小月桂这种跟谁都眉来眼去的小骚蹄子有什么“奇女子”可言,导演太自信了,有多少观众能留到最后,你片名竟然敢放在片尾出?很多人可能看到中途离场都一直不知道自己看的什么片吧。
虹影的原著还是具有时代烙印和史诗气质的,袁立钟汉良的剧版也还看得过去,但影版哪儿还有十里洋场和历史风云?真不明白导演哪儿来的自信撰稿呼吁院线多排片?又是谁给的勇气分成上下集?还真想做成《教母》系列呐。
导演用心了,真的是拍出了乱世之乱,主角死的都那么快!
最基本的节奏没有,一味的赶赶赶,剪辑和导演是瞎了吗?
3.5画面不错感情戏部分有点儿奇怪
不的,就李梦十年之后变余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