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的姐妹篇。
和上一部相比,带入感和压迫感明显不足。
但本作的武器级别提升了2个档次,另外还增加了些许被删减的惊艳镜头。
本作交代了海德里希的发迹史、家庭和未来规划,但豆瓣分数还是说明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巨人丘吉尔策划的类人猿行动,成功的除掉了党卫军二号人物和希特勒钦定的接班人,也推进了二战的提前结束,但人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也太大了?!
血肉横飞的年代,都是为信仰而战,侵略者称之为解救,而抵抗者的土地和生命也不容践踏。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珍爱生命,活好每一天才是王道。
扮演希姆莱的演员真是绝了!
影片的特色是并没有全程描述刺杀的过程,而是在电影前期交待了海德里希的成长经历,然而却与史实不太相符,或许是导演想表达的不仅是受迫害方,迫害方的家人同样受到了痛失亲人的折磨吧。
整体上拍的不错,全程有一种冷冰冰的克制,没有乱煽情,却让人看的心里难过,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屠杀与兽行,绝望与挣扎,生与死的选择,这些都是震撼灵魂的。
总有些事,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总有些价值衡量,是难以想象的选择。
扣动一下扳机并不难,结束一个生命却不简单。
当结束一个生命也变得那么简单的时候,人或许已经不是人了。
片中很多自杀的场景,有赖于演员的演技发挥,让人想象到结束自己生命是多么惨痛而决绝的体验。
希望战争不要来,然而有些希望常常是无法如愿的,如果一定要来,那么但愿我们活是有尊严的活,死也一样能有尊严的死。
就象片中那些为了民族牺牲了自己的人,多么年轻、多么鲜活的生命!
他们永远不该被忘却!
同样的,我们的先烈也应该被永远铭记!
导演和编剧放到以色列任意一个犹太人定居点,脖子上挂个牌子说明他们拍了这个片子。
我赌十块钱,十分钟之内都会被活活打死,超过十分钟我再赔二十块钱。
它们俩是隐藏得极深的纳粹粉,一个血腥屠夫刽子手被它们拍成了啥了?
有野心有进取心,爱生活,有品味,被那个娘们儿拉下水很晚才进了纳粹党,观察力和执行力极强。
不管是打理养鸡场,还是清洗纳粹党,或者去仆从国当总督,执行力都极强。
弥留之际还不忘本职工作-杀无辜的犹太平民。
这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逻辑!
电影描写的刺杀他的一堆人都像美国民主党的傻叉:成日价糊糊涂涂的,干正事心不在焉,工作上心猿意马,就知道泡妞。
和女联络员 郎情妾意,就知道鬼混。
结果能办砸的全都办砸了,不可控的因素全都失控了...我看过《世界五千年》里这一章,你想想二战史里单独搞了一章啊!
人家写的黑白分明,暗杀者就是舍生取义,但是暗杀时候枪确实冇打着,炸弹也只是搞个轻伤,《害得利息》这个杂碎真是命硬。
可惜他骄狂已极,没有按党卫军还是盖世太保的规定在车座椅背里加装钢板,结果弹片穿过椅背扎到它腰背。
弹片可以做手术取出来,椅子里的脏海绵被弹片带进伤口,进入血液循环,它得了败血症死掉了...这个当时就没治,天意啊!
影片没有让我产生太多感触,反而引起我对主角的好奇心。
我查了下关于 海德里希 主角的信息,发现他是个极其聪明的人。
海德里希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所做的事情却令人发指,在影片中我看到他在影片中提出要净化种族,但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观点,他的信仰是受很多聪明人所拥戴的。
本文中暂不讨论犹太民族是否应该淘汰,但毋庸置疑的是,淘汰种族这种行为就是令人发指的,而社会上层的名流人士认可这样的行为,更是匪夷所思。
净化种族淘汰劣等人,这个口号不是第一次在影片中见,而在之前的影片里《但丁密码》也是由聪明人提出来的,他们非常聪明。
人可以没有才华,但不能丧心病狂,这些人是才华横溢的,但他们也是残酷的,缺乏对人性的怜悯、同情心。
莱因哈德·海德里是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美男子。
早年进入海军,但是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被海军除名。
1931年他加入了党卫军,仅仅十年他就成为了党卫队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
他是与生俱来的情报天才,拥有超强的理解和分析力,并且记忆力惊人。
可惜他很早就是一个极端的反犹主义者。
因为他,军队杀害了近百万名苏联犹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他首先提出了罪恶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
面对这个杀人魔王,丘吉尔亲自下令开始了刺杀行动。
两个捷克伞兵接受了任务,与布拉格的抵抗组织一起,开始了“类人猿行动”。
当海德里希乘坐的汽车行驶在一个弯道上的时候,一个伞兵立即扣动扳机,不料却哑火了。
另一个伞兵见状,急忙掏出特制的炸弹,向着汽车扔去。
炸弹爆炸了,海德里希受重伤,几天后,在医院死于胸膜炎。
原来那是一个含有剧毒的炸弹。
海德里希死后,德国盖世太保对捷克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先后有上万人被捕,好几千人被杀。
由于两个被捕的伞兵叛变,盖世太保以此为线索展开追查。
三名伞兵先后牺牲。
四名伞兵自杀。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与其它电影不同,人物的思维很古怪,人的性格也显得过于神经质。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
我们观众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已惯于用和平时期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可是在二战中的捷克,弱小的民族受到强大德国的欺凌。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面对屠杀,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盖世太保的敲门声。
在战争的大环境中,人们对所有问题的思考,都是在恐怖状态下。
甚至恋爱也几乎成了末日的奢侈享乐。
执行任务的两个伞兵,他们的行动无论成功与否,最后逃脱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是对预期死亡的恐惧。
在我们看来,远说不上英勇无畏沉着冷静。
可是抵抗运动领导人却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人。
”只有在战争环境中生活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慨。
我们再看看海德里希这样的人。
按理说,他的家庭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应该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可最终他成为了一个魔鬼。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
依我看来,或许在人们的身上善与恶的种子是并存的,只是看环境这个土壤是怎样的。
在海德里希以及其他同类人眼中,评判标准只是他们的种族观念和对纳粹利益的维护上。
他所缺少的是起码的良知。
于是,一个产生了歌德贝多芬的国度也制造了希特勒海德里希这样的恶魔,一个哺育了文明的土壤也制造了罪恶。
德国人民不仅要对欧洲几千万人的生命、犹太民族几百万人的亡灵负责,也要对柏林德累斯顿的废墟、德国妇女遭受的蹂躏负责。
看完电影,最想说的是:“和平真好!
”Leinhad Headley—a tall, beautiful man with blonde hair,entered the navy in his early years, but he was delisted because of his style of life problem.In 1933,he joined the SS. For only ten years he became the deputy chief of the party and the police general. He is an innate intelligence genius , with a strong sense of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 and an astonishing memory .Unfortunately, he was an extreme anti-Semite.Because of him, the army killed nearly a million Soviet Jews, and most of them are women, children and the old.He was also the first people who came up with the sinful plan—“final solution".Facing the murderer, Churchill himself ordered the assassination. Two Czech paratroopers accepted the mission,and together with the Prague Resistance, began “Operation Apes”.A paratrooper pulled the trigger when Hydrich's car was on a bend.But unfortunately,the gum lost fire.Another paratrooper saw the situation and hurriedly pulled out a special bomb and then threw it at the car. The bomb exploded, Heidrich was seriously injured and died of pleuritis in the hospital a few days later. Later,it turned out that it was a bomb with very toxic contents.After Heydrich's death, Germany's Gestapo retaliated wildly against the Czechs, with tens of thousands arrested and thousands killed.As a result of the two arrested paratroopers’mutiny, the Gestapo took this as a clue to pursue the other paratroopers.Three paratroopers died one after another. Four paratroopers committed suicide.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always felt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movies, the characters are very eccentric and the personality is too neurotic.It's normal to think about it. Our viewers live in peacetime and are used to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n peacetime.But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World War II, the weak nation was bullied by powerful Germany. People faced death and slaughter every day, worrying about the Gestapo knocking at the door all the time.I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war, people think of all problems in a state of terror. Even love is almost an apocalyptic luxury.The two paratroopers on mission, successful or not, had little chance of escaping, so what they felt is a fear of expected death.For us, it is far from being brave, fearless or calm. But the leader of the resistance said to them, "you are the bravest men I have ever seen." Only those who live in a war environment can give such a heartfelt feeling.Let's look at people like Heidrich. Hi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should have given him a strong sense of humanity and morality, but in the end he became a devil.The debate about "nature is good" and "nature is evil" has been going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my opinion, the seeds of good and evil may coexist in people, just to see what the soil is like.For Mr Heidrich and others, the criteria were their race and their defence of Nazi interests. What he lacked was a basic conscience.Thus, a kingdom that produced Goethe Beethoven also created demons like Hitler Hydrich, a land that nurtured civilization and evil.The German people should not onl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ives of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Europe, 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Jews, but also the ruins of Dresden in Berlin, the ravages of German women.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what I want to say most is: "Peace is really good!"参考知乎回答:《刺杀盖世太保》
比起同题材的《类人猿计划》,显然没有后者来得跌宕起伏,紧凑有力。
将原本单线程的伞兵空降,密谋暗杀,最终突围失败,全员牺牲的过程多了另一条主线,被希特勒盛赞“真正具有铁石心肠的人”的纳粹魔王,海德里希(Heydrich)的发迹之路。
前半程全是在回忆,这个因为女色差点自毁前程的安全局首任局长,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清洗德军内部,屠杀犹太人,各种登上党卫队第二把交椅。
海德里希遇刺身亡时年仅38岁,但已经通过射击和毒气残杀了超过200万人,包括130万名犹太人。
在世间留下“布拉格屠夫”的骂名,许多史学家认为海德里希是纳粹高层中最为黑暗的角色。
1942年6月7日海德里希的豪华葬礼在布拉格举行,此后其灵柩经火车运往柏林,于6月9日在新的总理府进行第2场葬礼,由希姆莱致悼词。
希特勒参加了葬礼,并奖励其勋章。
包括最高级德意志勋章、血勋章、金重伤奖章和一等带剑战功十字勋章。
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德军被暗杀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希特勒对于海德里希之死极为愤怒大为光火,本来要下令捕杀一万名随机选出的捷克人作为报复。
后来情报部门误将刺客同利迪策和莱扎奇两个村落联系到一起,希特勒下令对这两地进行屠村。
超过13000人被捕、驱逐和监禁。
6月10日始利迪策和莱扎奇所有16岁以上的男性,及莱扎奇的全体女性俱遭杀害,利迪策的所有女性则立刻遣送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后来仅4人生还。
两个村镇均遭焚烧和夷平,而海德里希死后的屠杀遇难者至少1300人。
影片,反映的就是这一段血腥屠村的场景。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害儿童的罪行。
为了保障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明明知道会遭到纳粹残忍的报复,却至一个村子的老百姓的安危于不顾,实施了暗杀计划,结果真的惨遭灭顶之灾,一个残酷,凄美的故事,人类的行为很难用理智与逻辑来解释,多数时候是突发奇想,跟着感觉走,纳粹的逻辑和抵抗组织的逻辑是一样的混乱,于是人间才有战争,双方都以基督之名,血肉横飞,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人类是否总结了经验教训,不要把自己置于死地,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相隔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如今世界上的战争仍然连绵不断,知道了儿童节的来历
影片讲述了纳粹德国党卫队头子莱因哈特.海德里希的崛起,以及在布拉格被英国派遣的捷克籍突击队员刺杀的__历史故事__。
整部片子除了开头部分有新意有气度、结尾有短暂的精彩和震撼外,大部分时间不能让一个二战历史爱好者满意。
首先是选角问题,我就奇怪了,就算你们好莱坞不知道我大天朝谐星皇太后赵本山那“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至理名言,你们也该翻出两张老照片来比比看吧(下图左侧为真人照片,右侧上方为“刺杀海德里希”版,右侧下方为“高堡奇人”版的海德里希)。
另外希姆莱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Stephen Graham,此君演技一流,但以往所演角色多为英国市井小人物,比较有名的是偷拐抢骗(Snatch)里的黑帮小混混Tommy。
这次加撮卫生胡理个盖儿头来演大魔王希姆莱,还大量安排表现其窝窝囊囊、多愁善感的情节,真的让观众很出戏啊(下图左侧为真人照片,右侧上方为“刺杀海德里希”版,右侧下方为“高堡奇人”里的希姆莱)。
情节设置也有问题,历史上的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出身音乐世家,青少年时期家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小提琴和击剑运动上有很深的造诣。
被希姆莱召入党卫队后,负责情报、保安工作,他大力扩展特工队伍组建谍报网,用精心设计的索引卡片系统存储各种情报信息,是一个冷静高效的管理者。
同时绝对忠诚于希姆莱和希特勒,对纳粹党内外的敌人则冷酷无情,被希特勒誉为拥有“钢铁之心”。
而在电影中,却被塑造成一个易怒、暴力、靠老婆激励才能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冲动型热血壮汉,这种演义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另外编排一出冲锋队(SA)头子罗姆西装革履地在餐桌边和希姆莱、海德里希边品红酒边聊的场景是谁的馊主意?
要知道罗姆是铁路警察家庭出身,退伍军人。
一脸横肉,小眼睛下边是恐怖的大伤疤——真正挂相的大老粗流氓无产者。
是他带着冲锋队的兄弟们在街头流了无数的血,把希特勒推上总理的宝座。
他也是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里坚信“社会主义”的代表,在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叫嚣“二次革命”,要把包括大资本家、贵族、国防军在内的上层势力一扫而空。
给这样一个人物设计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让张飞抚琴、樊哙吟诗。
好的地方也有:布拉格街头刺杀一幕挺精彩;突击队员们在教堂被包围后,用布伦机枪横扫德国鬼子们也很过瘾。
但总体只能打4/10分,不能再高了。
本文节选自我的日记“纳粹有点儿多”
IMdB公布的电影时长:120分钟院线版本电影时长:100分钟首先,为什么说是两个版本,因为不只是剪辑后电影时长的不同,许多地方也有诸多改动,我先在影院看了100分钟的版本,又在家看了一遍120分钟版本,对比了一下,记不清楚的地方欢迎指正。
1.影片开头04’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服役时,演奏小提琴并进行击剑训练一幕100分钟版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字幕“1929年,海德里希还在海军基地服役”,然后直接是他在火车站接情人克里斯蒂娜来找他。
个人认为这段对交代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性格背景和出身还是很重要的。
海德里希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的父亲理查德·布鲁诺·海德里希(Richard Bruno Heydrich)是歌剧演唱家和作曲家,外公则是著名的德累斯顿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
莱昂哈特(Reinhart)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父亲创作的一部歌剧中的一个悲剧英雄主人公(或许就是他垂死前念出的那一句歌剧的出处?
),而他的中名Tristan来自他父亲钟爱的瓦格纳歌剧经典《崔斯坦和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所以他的出身严格说其实并非底层,而且从小就培养了极佳的音乐素养。
而我觉得从击剑一幕显示出早年的海德里希就很有狠劲,充满着报复和不择手段的求胜心理,当他处于上风时把对手一直逼出界也不停手,处于下风时则采用严重违规的推搡人等手段。
这段其实是开头剧情很好的blend in,100分钟版可能觉得没必要所以没展现。
2. 05’49 海德里希和情人克里斯蒂娜不可言说的镜头。
这段主要回答了军事法庭上法官的两个问题:“Did you have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this young woman?”还有“她说你们两人已经订婚”。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不可言说的镜头专门聚焦在克里斯蒂娜中指上的订婚戒指。
所以海德里希或许是因为遇见了丽娜才单方毁了婚约。
事实是1930年12月6日,19岁的丽娜第一次遇见海德里希,12月18日两人就宣布订婚,但此前克里斯蒂娜已经与海德里希交往了好几个月。
真是比闪电战还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婚。
所以克里斯蒂娜愤恨恼怒下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也不难理解。
3. 10’00’’ 部分海德里希和丽娜在火车上的谈话100分钟版没有。
丽娜带海德里希去见父母乘火车的途中,提到她是纳粹党党员,并询问海德里希是否介意这一点,100分钟版海德里希答“不介意”。
120分钟版丽娜说:“你必须得读读他写的书”,海德里希问“什么书?
”,丽娜吃惊地表示海德里希居然未听闻过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Mein Kampf),并告诉他他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这段重要之处在于,海德里希并非一开始就是纳粹,他在被海军解职、前途无望之后事业上彻底陷于绝境,是丽娜介绍给他上升势头正猛的纳粹党,并一再鼓励海德里希从希姆莱新近成立的党卫军内寻找事业契机。
4. 11’50’’-12’00’’ 海德里希在海军基地主持升旗仪式。
就是简单的十秒钟海德里希号令全体举枪、敬礼、升旗。
看似可有可无的一段,其实重点在于海德里希此时敬礼升起的国旗是黑红黄三色旗(与现在的德国国旗基本一样),这是1919-1933年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旗,再次证明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纳粹。
从1933年1月30日起,纳粹党胜选之后官方认可的旗帜改为只有黑白红帝国三色旗和中间是万字符的纳粹旗了。
在影片后面党卫军于“长刀之夜”清洗了冲锋队并枪决了曾与希姆莱、海德里希同桌共进晚餐的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后,有一个镜头是魏玛政权时期的黑红黄三色旗被燃烧殆尽,标志着海德里希阵营的彻底转变。
5. 22’30’’ 和妻子丽娜的不可言说镜头。
6. 23’50’’ 海德里希和丽娜带大儿子参加纳粹游行,100分钟版少了丽娜指着希特勒的画像告诉大儿子Klaus,这就是德国未来的领袖,他已被任命为总理(此处应该是在1933年希特勒正式上任chancellor时发起的庆祝游行)。
7. 27’00’’ 海德里希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举办了庆生趴踢,希姆特地莱来参加亲友聚会并与丽娜有一段对话。
重要之处在于展现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一家的亲密关系。
正是此处点明了英文片名“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即照应原著小说名“HHhH”。
Laurent Binet原著的四个H指的是“Himmlers Hirn heißt Heydrich”意为“希姆莱的大脑叫海德里希(Himmler’s brain is called Heydrich)”。
估计英文片名为了对应原著名称,所以用了“the Man with the Iron Heart”中的四个H. 因为100分钟版没有这段,所以自然照应不了“铁心男人”的片名,因此中文片名只能译为“刺杀盖世太保”。
(不得不吐槽一下这片名,海德里希根本不是个一般的盖世太保,作为党卫军仅次于希姆莱的二号人物,在他指挥下的RSHA涵盖了盖世太保、犯罪警察部队和党卫军保卫处等若干重要部门)。
还有是,这里展现了海德里希在家庭生活中刚开始是非常贤夫良父的形象,后面与妻子丽娜关系降温,100分钟版因为缺少这段,直接切到了媳妇生娃海德里希都不在场,而是忙着观看入侵波兰的录影,其实这里媳妇应该已经生第四个孩子了,如果一开始就这样冷漠那估计丽娜也不会嫁给他。
8. 31’00’’ 德国国防军将军去的妓院里,有一段展现妓院大堂的镜头(请自行想象),100分钟版改为直接领进了房间。
9. 35’00’’ 海德里希教儿子弹钢琴,并告诉妻子他已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占领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今天捷克的一部分)的代理总督。
妻子讶异于这么重要的任命丈夫居然一个月来只字未提,从原先事业上妻子的建议至关重要到独守空闺的家庭妇女,这里也显示出二人亲密关系的不复。
10. 52’00’’ 海德里希的副手穆勒在向他报告发现皮尔森附近挂在树上的降落伞的调查进展前,还有一段海德里希击剑练习。
100分钟版因为没看到这段,直接上来就报告了,我还纳闷海德里希不穿军装穿个连体服干啥......原来是击剑服。
11. 63’00’’ 扬、约瑟夫和地下抵抗组织“三王”最后仅存的一位莫拉维克在郊外马厩见面。
100分钟版直接就切到莫拉维克抵达马厩布置任务,120分钟版约瑟夫所住家的男主人(后面与儿子一起服毒自杀)驾车带约瑟夫来到马厩。
两人闲聊等待时,扬给约瑟夫闻了闻女友安娜给他洗头发用的薰衣草洗发水。
这里影片与历史略有不同的地方是,“三王”之一的约瑟夫·马欣(Josef Masin)影片中拒绝交代而被海德里希处决,事实则更为痛苦,他一直被酷刑逼供两次试图自杀,但一直被折磨到被海德里希遇刺事件之后才出于报复被枪决。
12. 68’00’’ 决定实施暗杀行动前夕,扬的女友在房间跳完swing给他看之后,询问起扬和约瑟夫是如何认识的。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这里也提起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扬是捷克人),两人在两年前前往波兰克拉科夫参加自由军的途中结识。
由于100分钟版没有这一小段,因此当结尾教堂地下,两人举枪准备自我了断前,扬说了一句“克拉科夫,记得吗?
”100分钟版没有了前文的铺垫,可惜。
另一个有可能是被我过度解读的点在于,这里导演专门提到约瑟夫是斯洛伐克人,像是为他们正名。
一般的历史观念似乎是,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捷克人奋力反抗,而斯洛伐克人倾向与占领军合作。
历史向来不是黑与白,这里刺杀行动的执行者中就有斯洛伐克人,而当纳粹掀起疯狂报复行动后最后出卖了所有人的Karel Curda是捷克人。
也许导演想指出,所有国家、民族在当时中都有反抗者、也都有合作者,由此为斯洛伐克正名。
13. 88’00’’ 约瑟夫所住家庭的反抗组织女成员在去教堂给他们带物资前,与年幼的儿子有一段对话。
100分钟版没有这段。
孩子一边自己玩桌游,一边询问母亲“表哥”们都去哪了,突然严厉起来的母亲警告他绝不能提起这事,年幼的孩子由此推断出“表哥”们不是一般人,也间接知道了他们的藏身地在教堂。
14. 93’00’’ 海德里希在爆炸受伤后,最后提供给了希姆莱所谓“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然后闭眼了。
100分钟版我记得清楚得听到丽娜看到海德里希最后一口气,说了句“no”然后微微抽泣。
但120分钟版本的丽娜没有说话,似乎预料到此刻的到来。
影片结尾 120分钟版本结尾三句话:“海德里希是二战期间被抵抗组织刺杀的最高阶纳粹军官,希特勒曾向希姆莱表示海德里希的死比战争中的损失更巨大,海德里希的下一个行动目标原本是巴黎”。
想必作为法国导演,Cedric Jimenez对最后这句话的用意,可以更好地引起法国人对这次暗杀行动动机的共鸣。
100分钟版本结尾改为科普利迪策大屠杀和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盖世太保,法西斯德国的一个秘密警察组织。
采用秘密的和恐怖的方法,对付被怀疑为叛国或叛乱的人。
1933 年建立。
纽伦堡国际法庭定为犯罪组织。
二战题材的片子,完整的叙述了一个刺杀故事,片中两条线一条海德里希的纳粹之路,另一条是刺杀海德里希之路。
其中贯穿热烈爱国情、凄美爱情、无懈可击兄弟情、温暖亲情以及人性的考验。
几个细节穿插的也很巧妙,里西和妻子刚在一起坐火车的时候望着远处的麦田感叹德国的经济萧条只有寥寥几个农夫在收割,结尾妻子和儿子在汽车上再次经过时,麦田上一无所有,他们终其一生所效忠的纳粹党到底是怎样的?;海德里希在暗房中独自观看屠杀犹太人的视频,妇女、孩子、老人哭喊中被冷冷的子弹射杀,他脸上未有任何表情变化,冷峻的让人毛骨悚然;刺杀结束后,本计划借挂棺材逃出,结果被告密者告发,棺材终成了他们的棺材;对了,影片结尾俩兄弟在死亡面前奋力砸墙希望逃生,让我想起了申肖克的救赎,但是导演很棒,没有狗血的让剧情发生奇迹,真实展现血淋淋战争,他们约定在另一个地方一起追逐阳光后,自杀而死。
观影后,我总想,如果没有告密者他们会不会逃出地狱去美国,在自由女神像下微笑;但是想想他们不会,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活下去而失去更多的生命,已经有一个村长因他们而被血洗;假使他们真的逃到美国,他们也会天天收到内心的折磨纠缠,这样的活着如同死去。
如此多的流血才换来如今的太平,希望人间多些善良和爱,让爱和和平永存!
虽然影片普普通通,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观影,看看昔日,想想今朝。
“情报就是直觉和信息的结合。” 以为这句话是电影的题眼,没想到说过就过了。导演用大量镜头拍海德里希玩儿击剑、跟老婆拌嘴、逛窑子,却对人们真正感兴趣的盖世太保情报工作一笔带过,舍本逐末,实为糊弄。同一题材不如《类人猿行动》。
比较细节的描述了海因里希
客观冷静的镜头,同时历史还原度不错
这就是个方式方法的问题
这个片子应该叫丑陋的英国人。
有些镜头配乐还是不错的 但问题在于前半段海德里希视角 后半段捷克伞兵视角很割裂 像是两个故事 故事讲着讲着突然换了主角 如果主要讲刺杀那就没必要在前半段讲那么多海德里希的前期经历 可以聚焦于他在布拉格的所作所为以及同时捷克士兵的行为 而且已经有类人猿了 同一个题材不如聚焦海德里希的一生经历更好 比如可以详细讲长刀之夜
不知道删减的20多分钟对剧情的影响如何
虽然汇集不少好演员 可这是看过反应这一事件影片里最差的版本,2.5星吧,不过也有惊喜 形式上没想到采取前半部海因里希视角 后半部反抗人民视角 前半部再不停快成头子的传记片了
导演大概是拍MV和广告片出身的,这都是啥人物塑造,节奏也差,全是浮在上面的漂亮镜头
外面是同生共死的战友的尸体,是明晃晃却黑漆漆的恐怖世界,里面是大水漫灌,还没灌进喉咙,却已湮没了心中的希望。彼时,只得慢慢放下手中的凿子,慢慢拥抱不会再见的朋友,慢慢淌尽生命。稻草堆上的欢乐,举举右手的人永远不会懂。
今年连着两部刺杀海恩里希的片子,是要通过这个让欧洲右翼势力消停点嘛🙄🙄 相比 类人猿行动 中主要篇幅放在行动本身及小组成员的心理层面刻画 这个片子有点好莱坞化了 放了一些篇幅告诉我们海恩里希有多坏 貌似有点过于浮在表面! 必须比类人猿行动少一星!
紧张与温情渲染的很好,两段式分述也标新立异,看后再一次对二战的残酷有了震撼的认识!感叹那些因为正义献身的英雄及平民,感叹纳粹洗脑式的残忍与扭曲,感叹战争中大义与小情的交融!这类题材永不过时,也永不会埋没!
其实并没想看这么沉重的电影 #和D先生的第十三部电影
两个捷克小伙好帅。
故事和剪辑都非常差,乱七八糟
三段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海德里希的上位过程和手段,再拍长一点细一点就快成传记片了。第二段是反抗军扬·库比斯和约瑟夫·加比希克刺杀的策划和过程。第三段是刺杀成功后的追捕过程,包括了利迪策大屠杀和教堂枪战。类人猿行动作为一个历史名事件,影片把故事说的很松散,如果对这段历史非常了解,里面的片段都可以对号入座。但是对不了解的人,这种剪辑方式就是段落式的,没有什么衔接感。刺杀行动作为故事的主线,开场就用来切开作为衔接三段的铺垫,导致刺杀这条主线没有了紧张刺激的节奏感,高潮戏反而变成了教堂枪战。整体比较平闷,加上群戏上的脸盲,感觉一般。
61儿童节的由来
本片刻意减弱刺杀过程的描述,增强了真实性,群戏描写精彩,是本年容易被忽略的好片。
英国人这是坑捷克人啊
太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