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就读到Disney关于冰雪特效的论文,知道为了Frozen,Disney新开发了一套MPM(material point method)引擎。
https://www.math.ucla.edu/jteran/papers/SSCTS13.pdf最初走进电影院的想法是把这片当技术Demo看。
结果正片一开始就把我镇住了。
Frozen从开始到let it go结束,完全属于是磕药才能拍出来的水准。
技术上的差距其实还不算可怕的,Disney 在这片子中展示了其强悍深厚的艺术功底。
时时刻刻展现出了古典艺术中顶尖气象,芭蕾+歌剧+油画。
完全只有在皇家歌剧院跟国家美术馆才能看到水准。
我曾以为电影只要有一个镜头能追上经典绘画,有一场戏能追上歌剧经典片段或就可以称之为大师级的作品。
Disney强悍到片子从一来始到let it go,一直都在这个水准上没掉下来过。
看一眼构图跟色彩, 就知道这是十年古典油画的功力.主角一个低头,一拉裙子, 就是十年舞台剧的底子.交响的背景配乐一响, 就听得出从上上辈子是写歌剧的.最后妹妹挺身而出救姐姐的那个造型, 是五百年前意大利人玩的东西.就是挺卢浮宫里, 都一点不掉价的成色.十年技术,百年功力,气质卓绝, 饱满不夸张.在这个如今妖孽从生,江南风行的娱乐界, 迪斯尼的Frozen重现的古典美的尊严与辉煌.我愿给它一百颗星星************************************************************************如果Disney的片子都是这个水准的话, 土豪们就只能去喂牲口了.小广告:一个PhD写了篇中文的MPM介绍。
技术宅们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http://www.artekvfx.com/2014/02/%E8%BF%AA%E5%A3%AB%E5%B0%BC%E7%9A%84%E5%86%B0%E9%9B%AA%E5%A4%A7%E5%86%92%E9%99%A9/同时欢迎对技术有兴趣的读者订阅ArTek网站上的免费电子杂志。
ArTek行业速递,一起为传递学习电影技术知识而努力。
微信用户观迎订阅并宣传微信订阅号 :“ArTek & Base FX 特效旗舰”国内首家提供专业影视特效技术服务的公司ArTek与两届艾美奖得主Base FX联合推出微信订阅号: A&B特效旗舰,欢迎感兴趣的特效人、特效爱好者关注。
同心协力, 提升水平, 不让十四亿欢众失望!
在写这篇对于冰雪奇缘的影评之前,我已经记了三千多字关于影片细节的笔记和感想,但除了有一种“我是多么仔细在看电影”的自我满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好像缺了点真正值得说的东西。
去年12月看了网上的枪版,那时跟打鸡血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在笔记本里抒发感想,当时的题目叫做“王者归来——迪士尼的二次复兴”。
后来,豆瓣上的影评多了起来,我看到了各种不同角度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想,于是就停下了手上写的东西,找一些同人的文章、图片各种脑补,顺便等着正式上映后真正去面对这部电影,准备到时再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想说的。
事实上,我对于音乐、电影、编剧、动画技术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甚至可以说知之甚少,但是想尽办法去电影院又看了四次的我真心喜爱着这部电影。
所以,我希望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它,因为它虽然有着不足和缺憾,但同样也令人欣喜惊艳。
我一直都认为,能过渡到理性的爱才是更加持久而深刻的感情,那才是一种面对痛苦与思考后仍然能够坚定去爱的选择,是一种牺牲与坚守的信念。
于是,在激动的心情基本平息的现在,在仍然确信自己这种喜爱的感情的现在,我希望能写下些这段时期我对于冰雪奇缘这部电影的总结与思考。
在各种各样赞扬的影评中也有很多唱反调的例外,这些例外的批评声音里除了因个人喜好造成的情绪化发言没什么好说,主要还是对影片的情节和结构上提出了意见,而这个问题确实是明显存在的。
迪士尼本人很少在中国被拿到台面上仔细分析,而更多时候,普通大众只是将其看作一个美国动画或者给小孩子看的电影的符号,即使是专门的动画相关专业人员或爱好者也大多对迪士尼这个人谈不上有什么理解。
而“迪士尼”问题的根源就出在迪士尼其人身上。
被传奇化了的迪士尼确有传奇的资本,他对小孩子的爱和对动画的贡献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推崇典型家庭生活(对女性地位不重视)、控制欲强、疑心病重、反共的种族歧视主义者,一个具有一流眼光、二流艺术水准、三流价值观念的超一流的商人。
从一开始,迪士尼动画的定位就是简单、好看、给孩子们创造出美好的幻想世界,迪士尼在世时的动画基本都是走的一个套路,几乎看着海报就知道了整个故事结局。
《白雪公主》后的迪士尼动画在1994年因《狮子王》重新获得巨大声誉之前,一直都没有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现。
并不是说它没有在选材和情节上做出改变,我个人认为在《狮子王》之前的《美女与野兽》和之后的《风中奇缘》《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魔发奇缘》都是很不错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是题材不适合、或是市场需求没把握住、或是宣传不给力之类的,一直被梦工厂和皮克斯压了一头,收购皮克斯的行动直接看出了这个动画起家的老牌公司的尴尬与无奈。
好像说了很多题外话——我的重点就是想说,大家基本可以肯定现在这样有点不上不下的剧情是创作者们和迪士尼股东及市场妥协的结果。
如果看这部电影足够多,那么情节上的断裂感和故事中情绪的奇特曲线就越来越难以忽视,当然,如果你每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美丽动人的Elsa身上,你看多少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这也是不记得循环看了多少小时《LET IT GO》的本人的经验之谈。
绝大多数观看者对影片的前35分钟都赞赏有加,我有时看着Elsa把门一甩往冰城堡内走去的时候就有一种看到“本集完”的感觉。
虽然剧终的“真爱的行动”也是很经典的高潮情节,但是一方面场面不是那种绚烂的类型,另一方面前面压抑的感情铺垫在双线叙事的情况下又有点分散,还有个我不是非常理解的“安娜冻成冰雕后吐了口气”的奇怪笑点(我看了四场,中英文版都有,不管熊孩子多的还是只有十几个成年人的,总是有人笑= =)。
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最大的高潮在第3035分钟,如果不是喜欢看动画的人,那么被别人说无聊或者情节平淡真是不冤。
这次的双线叙事(Anna主线,Elsa副线)类似双主角的安排是电影的亮点,也是明显的弱点,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喜欢的人会觉得迪士尼这次终于突破了,挑剔的或者要求高的观众就觉得不开心了,两边都想讨好时往往会讨不着好。
身为联合导演和编剧的詹妮弗•李可以说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灵魂人物,她曾在电影美术集中说,Anna和Elsa是“阴与阳”的关系,并表示这部电影主要想要表现的是“姐妹亲情”,所以没打算再给Elsa配一个男友(见官方WIKI)。
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最终电影并不是如此,虽然Elsa的重要性能在故事主题的安排和电影那最华丽的盖房子场景感受出来,但她的戏份完全不能和詹妮弗•李所说的那种重要性相匹配,Elsa的戏份相对她的定位就显得太少了。
想在电影里塞进去贪婪的公爵、想要篡位的王子、不愿伤害他人又不能正确操纵力量的善良女王、乐观直率又缺爱的公主、吵闹热心的地精、大智若愚的可爱雪人、狗形驯鹿、人形驴子以及公主和王子和驴子的三角恋爱……迪士尼我谢谢你想说那么多,但是真心时间不够啊!
汉斯的坏心眼如果仔细看还是能看出点头绪的,比如他在初见面时知道Anna是公主就突然比原来表现得更热情,唱歌说“find my place”时开心地看着阿伦黛尔的建筑,抬起弩箭之前先看了Elsa头上巨大的冰吊灯,明明在阿伦黛尔是代理头头了还在囚室里对着Elsa说什么会考虑(其实就是他不想放Elsa)……但是,小孩子能看出这些来么?
多数人都会觉得汉斯变得很突然吧?
要是专门表现下汉斯的心理转变,一是戏剧性减少,二是怕小孩子们不喜欢阴暗剧情,三就是没时间吧?
在多数动画电影才八九十分钟长度的情况下,《冰雪奇缘》的100分钟已经不短了,就这还是不够。
还有Anna和Kristoff的爱情,说实话真是土气透了,我知道这个“公主X穷小子”的模式永远都有人喜欢,所以最后那一吻到底是想满足什么样大圆满心理我都不在意,不过就是个套路。
而且,缺爱的Anna也不过认识人家两天不到,你这样前脚还觉得王子是真爱,后脚就和认识两天的穷小子吻上了你姐姐知道么?!
知道了得再把阿伦黛尔冻上一次吧?
迪士尼几十年后要不要再拍一部“不管是不是王子只要才认识对方就不要急着爱来爱去”的动画呢,到时一定也会有人认为是一大突破。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主观感受,整体的影片一直就在“好笑”“好虐”“好笑”“好虐”里不断摇摆,戏剧性的冲突场景很多,一个接一个,个别段落转的有点生硬,有时刚酝酿出来一些伤感的情绪就被后续打断了。
从地精那首“fixer upper”的歌词可以看出它是作为这出剧音乐主线的一部分,歌词除了撮合Anna和Kristoff,也暗暗点出了Elsa给阿伦黛尔造成麻烦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但我还是觉得太闹腾,一直到Hans出现在冰梯前和棉花糖打斗、Elsa关上大门跑走时脑子还闹哄哄的“truuuuue looooove”回音。
(题外话:我好讨厌地精那样觉得是好事就强加给别人的热心性格,跟逼人相亲结婚一样充满即视感=”=)喜欢迪士尼电影里歌曲的人喜欢的不得了,觉得这是迪士尼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看到最多的不喜欢的原因一样是因为歌曲“怎么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这样。
对于歌曲我最没有资格发表意见,因为我自己唱歌跑调,只有《团结就是力量》那样节奏就是靠吼的歌才能在调子上。
专业上没有意见,那么就从听众的角度说说。
我认为这次的《冰雪奇缘》电影原声非常好,从它的定位“电影音乐”来说,纯音乐的旋律藏在画面和情节之后很好地增幅了情绪,作为类似音乐剧的角色歌曲来说, “歌为心声”——这次角色的塑造是相当有魅力的,歌曲也无比贴合角色的性格。
当然,我也看到有的对音乐很在行的人说这次音乐上并没有太大突破,确实,即使我这样不怎么听歌的人也没觉得旋律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而且比起《Let it go》甚至更喜欢同是Idina Menzel唱的《Defying gravity》。
不过好的音乐的重点在于它能勾起听者的情绪和思索,电影中故事和词曲的互相加成,还有迪士尼这次大手笔的25种语言歌曲配唱,不管是不是“出柜歌”,是不是“神曲”,在众人翻唱热捧循环听歌的表象下,更多的是对Elsa的认同、对同是生活在压抑环境下想要“Let it go”这种愿望的认同。
不管是何种艺术,在共鸣的层次上都是对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宣泄,所以在这个层面看来,争论音乐好不好已经不应该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这音乐好。
说到技术,动画3D技术以前公认是皮克斯最牛了吧?
这会儿皮克斯都被迪士尼收购了,俩工作室人不可能不交流的吧,何况制片的都是约翰•拉赛特,在这里只要承认这样的电影画面是最适合电影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何况我每次都被Elsa跟小动物一样惊慌失措的小动作萌到一脸血恨不得把她抱在怀里保护起来——你们注意到到她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么?
注意到她是左利手,就连手套的皱褶也是右手比较清晰比较多么?
注意到她抓住自己手的时候手在微微颤抖了么?
注意到她换装后第一次出现在Anna面前的腼腆笑容了么?
注意到她和Anna第一次分开时和床、物品一起搬走的那个布偶是绿色的(Anna形象)么?
(虽然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后来这个绿色的Anna玩偶又回到Anna手中,大约是觉得至少玩偶的Anna和Elsa不要像她们本人那样分开于是又送给Anna了?
)如果你连创作者们想让你看到的故事和人物本身都注意不到的话,那么争论“迪士尼一流的动画技术是不是真的在一流里面也是最强的”这个命题不觉得在浪费时间么?
如果是动画从业人员,打完分后认真分析差距或者写出可信的评测比简单的感性评价更重要吧?
如果是普通爱好者,随便说说也是种情趣和交流方式。
但要是真当个事去比来比去,我说您们歇了吧,这在我看来跟“我就是没学医,要是我去研究癌症,癌症早治愈了!
”一样可笑,要知道比较也是有科学方法和标准的,偏要无视标准去喷……那也只能随您了,谁爱比谁去比吧。
不知道为什么说着说着一激动就把开头“理性、客观”的定位扔到脑后了,各位多多见谅……我对这电影是真爱。
具体怎么夸我却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了,每个人喜欢一部电影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也许是不是好电影还有个标准评价,但是是不是喜欢的电影就可能是一些更加私人的、感性的理由。
大多数人都说这部电影好看,那么感兴趣就去看看,不感兴趣就不看。
也许有人会说,错过了你会后悔的!
要我说,没那么严重,错过了的不是你那盘菜,是你的,早晚总是能看到。
曾经和友人抱怨错过了几十年一遇的流星雨时被她不屑地喷了一句:“你错过的流星雨多了,错过了又怎么样?
以后所有流星雨你都熬夜去看?
”《冰雪奇缘》是一部有趣的动画电影,虽然塞了很多东西进去是它的缺憾之一,但同时也因此更容易在其中找到打动自己的那一点。
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在生活中不再隐藏、不再害怕、能够掌握自己的力量并发现真爱,也希望不喜欢这电影的人一生顺利不用感受到那种想要逃离的压抑和痛苦。
PS:Elsa和Anna是真爱!
(无比正经的脸= =)
《Let It Go》The snow glows white on the mountain tonight皑皑白雪覆盖今夜的山Not a footprint to be seen埋藏身后我的足迹A kingdom of isolation在这孤独白色国度And it looks like I'm the queen我就像是那冰雪的女王The wind is howling like this swirling storm inside狂风呼号,内心亦涌动不能平息Couldn't keep it in, heaven knows I've tried再无法藏匿,上天知道我多么努力Don't let them in, don't let them see别让别人知道,别让别人看到Be the good girl you always have to be做个好姑娘,你必须一直都是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要隐藏,不要动真情,不要让别人知道Well, now they know好吧,现在他们知道了Let it go, let it go随他吧,随他吧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反正再也无法隐瞒Let it go, let it go不管他,不害怕Turn away and slam the door转过身 关上门I don't care what they're going to sayLet the storm rage on别人的话,何必在乎它就让狂风怒号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严寒再也无法干扰我It's funny how some distance makes everything seem small可笑的是 距离使一切变得渺小And the fears that once controlled me can't get to me at all曾经控制我的恐惧 再也无法困扰我It's time to see what I can do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我了To test the limits and break through突破我的极限No right, no wrong, no rules for me没有对错,没有规则再束缚我I'm free我自由了Let it go, let it go随心而行,随心而行I am one with the wind and sky我驾驭着狂风和天空Let it go, let it go随心而行,随心而行You'll never see me cry你将永远看不到我哭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我站在这里 我将待在这里Let the storm rage on任那狂风怒号My power flurries through the air into the ground我的魔力从天而降My soul is spiraling in frozen fractals all around我的灵魂随着四周的冰片盘旋而上And one thought crystallizes like an ice blast思想化为结晶 如一阵冰风I'm never going back, the past is in the past我不会再回头,过去已经成为往事Let it go, let it go让它过去吧,让它过去吧And I'll rise like the break of dawn我将像旭日从地上升起Let it go, let it go随心而行,随心而行That perfect girl is gone那个完美的女孩已经不在了Here I stand in the light of day我就站在日光之下Let the storm rage on让风暴怒吼吧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严寒无法再侵扰我
迪士尼拿王子和公主的那一套来讲反王权、反出身论的故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从早期选择《白雪公主》那样古典气质的童话,并几乎采用照搬套演的方式把童话原文过一遍。
又如《仙履奇缘》那样,女主虽沦落到贱为女仆的地步,却仍掩盖不住其身为名门之后的气质,以及明显是被迫放弃自己的物权和头衔的受害者形象。
她们都亟需被拯救,而且以她们的身份和所受魔障来看,不是贵族青年不足以施救。
但是在后者中,调戏出身论的戏码已经比较足了,例如国王和公爵的滑稽形象和行为,国王想抱孙子的绝望,以及尽可能地淡化辛德瑞拉的身份,强调她如今的可怜。
更重要的是,把拟人化的动物们搬出来,以及对其他社会和生活方面的细节尽量淡化,只让人把两个概念熟记于心——公主和王子,通过大量反复地实践,这两个概念已然成为了女一号与男一号的代名词,弱化其与历史语境中真正的王子和公主的关联程度,直到这一规则也被打破。
男女主人公甚至已经不需要成为哪怕是“名义上”的王子和公主,至少某一方不需要(一般是男方不是),这种倒插门的规则又成了王子与公主模式的标配,被恶龙掳走的公主可以让沼地怪物去救;救长发公主的不是骑白马的王子,而是被白马追的小贼;与女王储结婚的不是什么南国王子,而是一起出生入死冒险的buddy……《冰雪奇缘》和《长发公主》没什么区别,可能只是在后者中,王子一直是一个从没出现过的形象,于是前者中王子的阴狠才显得尤为突出,而真爱——一旦你接受了爱只能是涉及到性的情爱的设定之后——“百合”的解读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在这个故事模式中,安娜公主与克里斯托弗共同合成了“合格的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形象,而艾尔莎女王则是高塔中的公主(很形象的“高塔”呢,精神气质中的高塔-Conceal, don't feel的警言,现实情况中的高塔-超能力所带来的不得不逃离的窘境,她还自己给自己建了座城堡高塔,把自己隔离起来),合格的王子去城堡救公主,公主拒绝了他,因为自己有心魔未解,王子做出了牺牲,公主幡然醒悟,最后happily ever after。
稍有点复杂的地方只是这位“王子”是两个个体来代表爱的两个方面(勇敢和牺牲?
后者是亲情中也能拥有的特质,或者说是爱情中更像亲情的那一面),而这两人间又有情爱的火花。
我觉得迪士尼真正做得越来越好的地方是对故事背景的填充,这种填充或许并不那么惹人注意,观众不留意也完全不会影响到对故事的理解和欣赏,但是却极大地丰富了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这种背景填充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对故事发生地特别是王城的地理环境、城市构造,乃至周边的地缘政治的介绍;然后是城市文化的隐射,比如在《长发公主》中的文化符号是太阳徽章,既与故事中超能力的来源发生勾连,也能凸显出市民气质。
在《冰雪奇缘》中主要能看出这样几点:阿伦达(Allendale)的地理环境与城市构造:山之南水之北,典型的城市国家。
在一块离岸较近的大礁石上建筑了王堡,从王堡延生出城墙,既框住了在岸上的城镇(貌似靠山的北边没有城墙,克里斯托弗俯冲下来准备救安娜公主时没有受阻,当然,高山是天然屏障可以抵御外敌,此面不建城墙可以理解),又在近海围成了一个人工港湾,方便停靠船舶。
市镇沿着比较急的山坡建设,山脚靠近王堡入口连接桥的地方是港口和繁华的市场。
王堡外观是中世纪样式的石堡,内部装饰色主要是浅紫(不是皇家紫)和红色。
地缘政治环境:周围应该都是君主国,而且都是城市性质的小国,这种设置可能都源自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下各自为政的无数封建城邦小国,无数王子公主童话的历史背景来源。
然而恐怕该故事中并不存在帝国名义的松散联邦,而是彻底的各自独立。
阿伦达王国在整个世界版图中的位置应该是十分偏北的。
从动画中可以得出的主要邻国信息是,南部有南方群岛王国(The Southern Isles),也就是汉斯王子的故乡,西方是威塞尔顿公国(Weselton),也就是那位坏公爵统治的地方(从该词前半部推测出其在版图西方)。
另外,《长发公主》里的那个王国放然也是在阿伦达的南方,可能不相邻(长发公主夫妇可是来参加了艾尔莎女王的加冕礼的)。
当然,各国之间是比较和平的,迪士尼动画里可不想出现国家、民族间战争这么沉重的话题,威塞尔顿公爵也说了,阿伦达是他们长期贸易伙伴。
时间:安娜公主在唱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时,不断蹿到各现实世界的名画旁边,大概表明了故事背景时代(如果把故事置于现实世界的话),加上火器的出现,国王、公爵等人身着现代戎装(当然,迪士尼给贵族男性着装时基本都给他们这样穿),基本可以推测是现实世界的18世纪左右。
如果不往现实靠的话,可以说这个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临近工业革命的样子,而政治发展还留在中世纪晚期(至少女性继位没受到什么非议)。
政治体制:当然是君主制。
阿伦达是绝对君主制,女王不在了之后,王位的继承者安娜公主临走之前的一句话就能毫无疑问地指定“护国公”之类的角色,动画中没有表明议会的在场。
君主制细节:长子继承制,只有这么一个城邦,土地也不好再分了,应该是男性优先继承权,但动画里国王只育有两个女儿,长女继承王位说明女性有继承权,动画基于斯堪的纳维亚系文化构建(看各人的名字,什么Sven、Olaf都是北欧名字,还有加冕礼上一段斯堪的纳维亚古语的祝祷词,当然故事灵感也是来源于以北欧为故事背景的安徒生童话《冰雪王后》),北欧几国早期实行家族内的选举继承制,基本没有出现女性统治者,后来逐步出现了女性,14-15世纪的玛格丽特一世更是成为了三国的共主,几国也逐渐成为了长子继承制国家,所以从继承制来看,阿伦达王国放在现实世界中是处于中世纪晚期的样子。
汉斯王子的南方群岛王国应该也是实行长子继承制(这个推测有点不靠谱,因为汉斯有12个哥哥,加上王国肯定也不大,即便是分封制,封到汉斯的时候只怕也像英格兰的约翰王那样是“无地”的),不过既然差不多都是城邦国家,加上匹配现实世界的时代背景,长子继承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主流选择。
王权来源。
动画中没有明显表露出上帝或天神的在场,但国王的脖子上佩戴过雪花状的类十字架,当然动画不会也不用交待君权的合法性来自于“神授”,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个穿着类似天主教主教衣着的“宗教人物”在某种类似教堂的建筑内为艾尔莎女王加冕,艾尔莎要弯腰受冕。
所以说起来,王权依旧源自“神授”,不过这个世界可能并非某一单独神主导,同时君主继承的合法性当然还源自家族血统的传承。
女性的王冠(说是王冠不如说是头箍)中心缀有蓝色的菱形宝石,王权宝球和权杖上也是如此(只是十字架都换成了即将绽放的金色花瓣),王宫中也充满了以菱形为基本要件构成的各种花纹,特别是雪花样式,这意味着菱形徽章以及雪花纹案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中都拥有关键的图像学意义,而蓝色宝石对于王室来说则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宗教:之所以说这个世界并非某个神主导主要是考虑到《长发公主》中的国家与阿伦达同处一个世界,而前者崇尚太阳的能量,后者的宗教建筑和贵族建筑中充满了由菱形构成的雪花图案,可见他们崇拜地应该是与自身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某个或某些冰雪之神。
唱诗班的红衣上画的是一颗拥有弯曲枝干的树,树的正上方是一个菱形,教堂中充斥着以六个菱形构成的一朵雪花式样的纹饰(虽然教堂是典型的罗马式天主教堂结构。。
),应该是与阿伦达居民的信仰有密切联系的。
贸易:威塞尔顿公爵一心想窥探出自己长期贸易伙伴的秘密,这里想特别强调“长期”,也就意味着阿伦达一直在出口着些什么商品,直到这些商品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阿伦达特产”。
联系到阿伦达的地理环境,以及最开头表现克里斯托弗儿时与大人们一同制造冰砖,并且此后一直以此为营生的状况来看,在春夏秋季向南方及西方各国出口冰块可能是一桩主要的买卖,北山有终年积雪(这也是为什么克里斯托弗能靠在夏季制造冰块来养活自己),但是冰砖什么的一来运输成本很高,二来单价应该也不会太贵,通过这单一商品的贸易恐怕无法获得太多收益。
另外可以假设阿伦达在有限地出口珍贵的蓝色宝石(从蓝宝石为王权象征物之一揣测出来蓝色宝石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是特产,从而带上了一点民族主义的意思),因为蓝色宝石是御用珠宝,因此可能出口至其他国家,也供王公贵族享用,但出口量不是很大。
我觉得,迪士尼之后的动画可以尽可能地完善这个世界,从而构架出更为磅礴的世界观,用一些小彩蛋来暗示观众即可(比如这次的长发公主),这样会多很多发现和联想的乐趣。。
这仍是一部有迪士尼标志性特色的百老汇风格的动画片。
在100多分钟的电影中共收录了9首歌,有独唱的小调《IN SUMMER》,有对唱的情歌《LOVE IS AN OPEN DOOR》,更有《LET IT GO》这样入围奥斯卡奖的豪迈而抒情的歌曲。
百老汇风格的动画不是迪士尼的专利,但毫无疑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做出超越迪士尼的歌舞动画。
在迪士尼影片中,歌曲与剧情已经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至于你无法分清究竟故事是串起那一首首犹如珍珠般闪耀的歌曲的线索,还是歌曲已然成为剧情发展到那时那刻所必须采用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冰雪奇缘》中,迪士尼这艘能跨越时空界限、并时常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豪华游轮,又带全世界的观众来到了北欧。
你可以在此尽情欣赏北欧的城堡、北欧的森林、北欧的冰雪世界和北欧的风土人情。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有意外的感觉——从冰面下方向上仰望,等待运冰工人破冰的那一刻——这个镜头实际奠定了整部作品超凡脱俗的基调。
随着运冰人铲破了坚冰,观众也仿佛瞬间进入了这个北欧世界,再听到那段极富地域特色的雄浑有力的“劳动号子”,想不把身心交付到影片中都不可能了。
《冰雪奇缘》的英文名是“Frozen”,意思是冰冻的,可是你一点也不会感到寒冷,反倒会觉得暖意融融。
影片讲述了一对公主姐妹从被迫分离到再相聚相依的故事。
会使用冰雪魔法的姐姐艾尔莎,为了不伤害亲人而选择了隐藏和逃避,可是逃避让她更加孤独和恐惧。
普通却活泼开朗的妹妹安娜,一直在寻找真爱,总是用自己最坦诚的一面示人,她不知道姐姐为什么总躲着自己。
影片其实遵循了一个经典的故事路径——将误会推向深渊,再用爱去填平它。
实际上姐妹彼此之间的感情牵绊从未消失,即使她们数年未曾说话,即使两人相隔两地,她们的内心都坚信彼此仍然珍爱着对方。
当艾尔莎出走来到雪山之巅的时候,她所演唱的那曲《LET IT GO》是影片最高光的时刻。
忍受了多年的孤独,艾尔莎在这一刻抛弃了她所有的烦恼与顾虑,解除了一切身心束缚(包括她的手套和皇冠),当她用魔法创造了一个通往山顶的阶梯的时候,当一座冰雪城堡随着音乐的旋律奇迹般搭建起来之时,每位观众似乎也都把自己心中那些来自生活中种种的压抑与不快给抛开了。
Let it go,让它们去吧!
事实上,艾尔莎用魔法创造了两个雪人:一个是渴望夏天的小雪人奥拉夫,它在丛林中巧遇(或者说迎接)安娜;另一个是恐怖而凶猛的雪巨人,它把安娜赶出了冰雪城堡。
奥拉夫是艾尔莎和安娜小时候玩耍时无意间创造出来的,它也是两个人友爱的象征,而雪巨人则是艾尔莎畏惧和抵触世间一面的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真的实现了奥拉夫享受夏天的愿望,这种不可思议也让每位观众感到迪士尼动画将梦想实现的神奇力量。
插句题外话,奥拉夫让我想起了国产动画《雪孩子》,因为雪人总是用来表现友谊,而且这个意向只有在它融化时才能得到升华。
《冰雪奇缘》作为迪士尼又一部公主片,它在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平民王子和性格公主的搭配只是完成了一种基本设置。
它真正的精彩之处就是两个公主的关系设定,以及爱能让冰冻的心融化的主题。
安娜的爱融化了艾尔莎因恐惧而刻意强加给自己的禁锢,而艾尔莎的爱也融化了安娜所遭受的冰冻魔法。
一边是各式各样的冰雪,一边又是暖意融融的爱情与亲情,《冰雪奇缘》带给观众完全相反的奇妙感受让观众享受到100分钟的美丽梦境!
We are all gods hidden from ourselves.一、论出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我的这种解读有异议甚至感到不舒服,但我觉得影片中的种种暗示已经明显到忽略都不好意思了,想来这样的解读绝对不仅是我一个人的选择。
就像X战警系列,那些被家庭排挤、被试图用药物“治疗”的拥有超能力的变种人,在每个设定上都巧妙地对应着同性恋者(被家人误解、被家人试图隐藏、被宗教团体试图“治疗”,不说BTQ是因为后者好像不是主要隐喻对象),如果说这种歧视可能影射含义有很多,那Mystique在第一次站在Magneto身边说出的那句”Mutant and proud”的时候还找不到”Gay and proud”的一丝丝踪迹的人,我也觉得没办法了...扯远了,言归正传。
Elsa与生俱来的魔法让妹妹快乐却让父母害怕,他们甚至让她隐藏起自己的能量。
“害怕”和“隐藏”这两个元素是如此熟悉,像针一样直直扎进心里。
Elsa倒是对自己的能量没有那么害怕,只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才一直把自己的内心锁死。
在我看来全片感情能量最大的迸发就是在Let It Go配乐的那一段,Elsa暴露了自己的魔法,怕被追杀,逃离城市到雪山上开始施展魔法释放自己。
多少年的隐瞒和压抑终于在come out的那一瞬间被彻底冲破,从此wild and free. 看Elsa一个人在雪山有一点心疼,但看她用她的创造力和能量给自己建了一座新的宫殿时心中又充满了无限自豪。
每一次挥手都对应着节拍合适的音乐,想不被感染都难。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 这句话反复出现,总觉得bittersweet. 是庆幸?
是自由?
是对这一刻到来如此晚的悔恨?
二、论一见钟情之不靠谱不是说一见钟情不可能或不可信,只能说第一印象即正确判断的可能性比较小(简奥斯丁写了一整本书来论述这个点)。
选择相信一见钟情是个人自由,不过我一直觉得有些比较狗血的动画片中的一见钟情场面为有些男孩女孩在“爱情”中极为幼稚埋下了祸根,想想他们就是看着这种东西长大也挺可怕的。
不过Frozen里的一见钟情并没有这么浅显,不是一个英俊的国王碰到了一个唱歌好听的公主然后一起唱了一首歌就产生了chemistry,而是,就像歌词中承认的,表现两个同样长期压抑的人遇见之后会有一种理解,甚至会因为这种认同感觉得对方的出现使得一切都变好了。
(当然了片中恐怕是Anna一厢情愿)一开始并不知道Hans会是坏人,只是听到“To the pain of the past/We don’t have to feel it any more” 心里忽然不安起来,觉得这两个人并不是坠入爱河而是在一起逃避着什么。
三、论英雄救美与自救这些年为了吸引女性观众,动作/冒险类电影的女主角,或者叫女配角,个性越来越丰满,能力越来越强,但大多数还是逃不过被男主,甚至刻画不多的男配,拯救的命运。
当trolls的首领宣布Anna需要真爱来破解魔咒的时候,我就开始隐隐担忧。
要是Frozen再重现睡美人或者白雪公主故事里的那种路人级别的王子的救命一吻,那也太跟不上时代了。
我曾设想让Elsa来救Anna,但编剧比我高出了一个层次,让Anna来救Elsa. Anna需要的那种能破除魔咒的“an act out of true love”只有来自自己,付出给别人的时候才足够高尚,最终解除了自己身上的魔咒。
四、些许怨念其实最吸引我的人物是Elsa,因为她内心蕴含了强大的能量,在影片过程中她一点一点成长,解锁自己,先是理解了自由,然后理解了爱。
可惜影片的重点更多落在了Anna和她的爱情故事们上。
我觉得Frozen已经很完美了,如果在Elsa身上花更多笔墨,就改编成心理片了吧...不过总觉得一个探索内心的故事,会比简单的承担责任或者寻找真爱的故事更有深度,当然这也是个人偏好而已。
曾经对美国电影不顾一屑,觉得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迪斯尼的作品不过是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也曾用所谓的好莱坞模式得意洋洋的分析过一些电影,觉得不过如此,只是技术的发展让这个商品变得 越发的美丽动人,那些故事不难猜到结局。
而我曾经没有想到过的是,人性既然是相通的,那么就会有一定的模式可以人在的心里顺行无阻,那些缘起,期待,冲突……所有的那些故事都是野心勃勃,有所企图,它展示太多风景,织就太多的梦,灯暗下来的时候,你是另外的一个人,你或生在古堡,或成长于森林,你美丽不可方物,你英俊帅气逼人,你告别了平庸而无趣的生活,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Forzen在世外桃源般小国里展开,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不得不说是太大的亮点,却也不乏一些让人动容的小细节,妹妹被姐姐误伤昏迷之后醒来,只记得那些和姐姐美好的回忆,她每每去找姐姐,邀她一起堆雪人,姐姐却因为怕伤到妹妹而不能见她,就这样,在期待、失落和孤独中,父王和母后遇到海难离她们而去,她们隔着一道门,伤心着各自的伤心。
后来姐姐和妹妹长大了,加冕典礼的时候妹妹高兴的跳起舞来,她抱着孩子般的纯真对这世界充满了憧憬,她的眼里满是晴空的颜色,一如我们的小时候,不会想到这个世界的百种艰难困苦。
而最可贵的是,哪怕几经艰险、遭受伤害背叛,妹妹对姐姐的爱依旧依然,就好像有些人,永远值得你为其融化。
或许电影对受众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造梦,向你展现爱、坚持、梦想以及所有的那些美好幸福,让你汲取力量和勇气,来面对真正的人生。
影院的灯终究会亮起来,再美好的梦都会结束,而你的眼底却会因此多加了几分澄澈。
所有的理论、技法、批判都可以是虚无的,而你的感受却是真实不虚的。
文/ 五乔微信订阅号:five5qiao————谨以此文献给洛杉矶郊区长腿吕孩 @张阿联,波士顿长腿少妇 @肘安哪僵,德国乡村姑凉 @天边的一粒谷子,以及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女中医 @冥王星大白菜############################################################*****任何形式转载都请私信联系本人,拜托了*****############################################################最新更新:我把本文的配图传到豆瓣相册了,读者们阅读此文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个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4586088/?start=0############################################################纠结于迪士尼公主到底包括哪些人物的读者,请阅读这个Disney Princess 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Disney_Princess另外本文不是什么论文,楼主写着玩儿的,单纯出于个人兴趣。
############################################################写在前面:楼主最近吃饱了没事儿,读了本女权主义方面的书(书名叫:The World Split Open: How the Modern Women's Movement Changed America 作者:Ruth Rosen),于是想借着迪士尼公主电影简单侃一侃女权主义发展,结果一开笔就文思如尿崩停不住了,此文很长,有耐性的话就请您看一眼。
虽然打着给Frozen写影评的旗号,其实只有文章最后提到了本片,有关键情节剧透,您请慎重阅读啊。
楼主作为一个纯爷们,从小就爱看迪士尼电影,包括迪士尼公主电影,还经常因此被小伙伴们嘲笑。
楼主写作本文也是想要证明,迪士尼公主电影也是可以看出深意的!
楼主看公主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女权啊!
楼主可是一个男性、女权主义者啊(简称男女权主义者)!
图文并茂的版本可以点击这个链接收看:http://i.mtime.com/wuqiao/blog/7738844/(听说时光网不给力,部分图片看不到,请点击最上豆瓣相册看图)############################################################正文开始:要说这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子偶像团体,什么辣妹、什么少女、什么AKB恐怕通通都要靠边闪,无论从名气、吸金能力、文化影响力来考量,全球最红少女组合非迪士尼旗下的公主们莫属。
随着新片《冰雪奇缘》(Frozen)的全球上映,迪士尼家族再填两位公主,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十三钗。
电影作为社会文化与风尚的风向标,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烙印。
从1937年第一部公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问世到2013年《冰雪奇缘》热卖,十二部公主电影,跨越了将近八十年的时代变迁,这些影片虽然没有故事上的连续性,但仍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线索熠熠发光:女权主义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1.毫无女权意识的无脑公主: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1937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横空出世,可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此片开创了动画长片的先河。
影片首映六天后,迪士尼先生就带着七个小矮人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学院颁给了迪士尼先生一个特别荣誉奖,除了一个标准尺寸的奖杯,还附赠了七个小奖杯,迪士尼先生名利双收,风光无限,迪士尼帝国就此拔地而起。
不过经典归经典,白雪公主——作为迪士尼首席公主——却是十三位公主中最无聊的一位。
除了“肌肤如白雪,黑发如檀木,嘴唇如玫瑰”,白雪还有最纯洁的灵魂和最善良的天性。
可以说,她是一个完美到不适合做电影主角的人物,因为对于电影角色来说,完美就等于无聊了。
但是如电影评论家Roger Ebert所言,这部电影其实不是为了塑造白雪这个角色,而是为了塑造白雪公主的童话世界。
换言之,白雪公主就是一面照妖镜——甚至有点女版基督耶稣的意思——透过不同人物对待她的态度,影片的重心在于塑造邪恶的皇后、猎人、七个小矮人和王子等这个童话世界中的诸多人物。
除了无聊,白雪显然还是弱小又无脑的一位,她在片中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或独立精神,除了唱歌跳舞并和小动物交朋友——这三个特征就此成为之后所有迪士尼公主的标准配置——就是在森林里被猎人追着跑,随随便便吃下皇后的毒苹果,躺在棺材里等待被王子吻醒。
白雪公主自始至终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甚至她的主打歌《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总有一天我的王子会出现)》都充满了盲目乐观和消极等待的心态。
当然,白雪的存在也是顺应了历史的需要,193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余威还未褪尽。
心有余悸的美国人民确实需要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重燃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事实也证明了,白雪公主生逢其时。
时间快进到1950年,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世界人民都还没从战争的恐怖中缓过来,迪士尼瞅准了这个时机再次复制了白雪的成功模式,第二位公主辛德瑞拉华丽丽登场。
她的故事再次沿袭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治愈系模式,又一次全球热卖。
其实当时的迪士尼公司已经严重负债,正是靠着《灰姑娘》的成功,迪士尼公司才避免了破产的厄运。
公主,再一次给迪士尼带来了好运。
历史证明,无聊的治愈系公主只对特定时期经历过创伤的人们格外有吸引力,所以和平年代出场的公主《睡美人》(1959)就不大招人待见。
奥若拉公主同样美艳动人,纯洁善良,当然这一次公主的厄运是不幸昏睡不醒,直到被王子解救。
但是《睡美人》没能享受之前两位公主的无上风光,以至于迪士尼公司在《睡美人》后的三十年中都没有再拍公主电影。
其实1937之前,美国的第一波(形容女权运动,用“波”格外恰当:p)女权主义运动已经结束,然而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的目标在于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女性在社会生活以及婚姻生活中的其他权益仍然没有改善,所以笔者将这三位公主称为“前女权主义公主”。
2. 女人做饭是为了抵抗共产主义!
笔者在研究美国女权运动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话说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政治阵营陷入冷战,双方都害怕一旦核战爆发,世界将毁于一旦。
与社会主义国家鼓励女性们像男人一样开飞机开火车不同,美国政府试图将女性关在家里。
他们认为美国强大的根基在于消费主义文化,以及严格定义的性别角色分工。
换言之,他们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相夫教子,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样子,就要穿裙子、烫头发、做家务。
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母母女女”。
这往小了说是影响夫妻团结,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往大了说是影响美国核心价值观,以至于影响冷战走向的大问题。
这可不是笔者杜撰来的,有史料为证。
1959年,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博览会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和苏联总理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奇怪的辩论。
尼克松吹嘘新出现的家用电器如何解放了美国的女性,让她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增进魅力、教育孩子。
赫鲁晓夫反击称在苏联家庭主妇一点儿用没有,他们的妇女都在忙着建设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呢(听着有点儿耳熟?
)。
这次会面后,美国媒体开始大力抨击社会主义国家,说他们的女人如何早早就失去了女性魅力,变成了一个个只会做苦力的男人婆,而美国的女性却优雅的享受着她们的女性身份,同时有充足的时间相夫教子。
话题扯得有点远,回来继续说公主,除去显赫身世、倾国容貌、美妙嗓音还有控制小动物的本事,白雪、灰姑娘和睡美人三位公主还拥有一个共同的能力:会做饭!
这点在冷战开始时出现的灰姑娘身上尤为突出。
我并不认为迪士尼的小公主们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位女性形象都是顺应当时社会需求(男人的需求)的。
他们都是由男性视角出发、由男权社会定义的完美女性形象:貌美人傻会干活儿。
男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美艳的妻子,还需要一个家务活样样精通的老妈子。
而只有这样的女人们,才会得到男人们(电影里的王子们)的救赎。
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很不合理的,宫里长大的白雪,什么时候学会的烧火做饭?!
还会烤苹果派?!
3.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在这一小节开始之前,我们开个小差,先来聊一聊亚当的老婆。
众所周知,亚当夏娃是一对儿,亚当是上帝用泥土造的,夏娃呢,是用亚当的肋骨造的。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夏娃之前,亚当还有另一个正牌老婆,名叫莉莉丝(Lilith。
美国影视剧里但凡出现叫Lilith的角色,必定是个刁蛮难搞的女人,比如Fraiser里Fraiser的前妻Lilith)。
传说亚当之所以和莉莉丝结婚,是因为亚当厌倦了和动物们xxx(当时确实还没什么人......)。
与那无脑的夏娃不同,莉莉丝也是上帝用泥土造的。
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婚后生活长期不和,既然你我生来平等,凭什么老娘要听你亚当的话?
最终他夫妻二人因为做爱时谁上谁下的体位问题大打出手,甚至惊动了上帝他老人家。
莉莉丝一气之下出走人间,与无数——如果不是所有——天使以及各路牛鬼蛇神疯狂交欢,还生出了世界上第一只魔鬼。
吃了亏的怂包亚当跑到上帝面前哭诉,恳请他老人家再帮他续一房小三。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上帝没有用泥土,而是取下了亚当的一块肋骨造出了夏娃。
这才从根本上解决了男女尊卑的问题。
这夏娃都是亚当身上的骨肉了(听着有点儿乱伦的意思...),还不得处处听亚当的指使么?
豹子脾气的莉莉丝当然不是好惹的,你亚当夏娃日子过得舒服了老娘可就不舒服了。
于是烈女莉莉丝化作毒蛇盘踞在知识树上,勾引夏娃偷吃了智慧果。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人类历史开演。
以上关于莉莉丝的故事也不是笔者杜撰来得,莉莉丝的奇葩事迹,在犹太神话、死海古卷、中世纪文学传说中均有记载。
可能有些读者看出来了,这莉莉丝简直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权主义者啊?
她争取的性爱体位问题,其实是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
莉莉丝争取的,不过是与男性的平等地位罢了。
莉莉丝在后世经典中被刻意丑化甚至掩盖,笔者浅薄地认为,是男权社会心虚的表现。
犹太人一定是深知莉莉丝的存在的,不过秉承家丑不可外扬的方针,并且为了维持犹太社会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他们也就闭口不提了。
这些心虚的犹太男人们在祷告的时候,还会“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女人。
”于是毫不奇怪,第一本犹太女权主义杂志就被命名为《莉莉丝》。
(关于更多Lilith的资料可以查阅Wiki的Lilith词条以及这个神话百科:http://www.pantheon.org/articles/l/lilith.html 艺术圈 还发表过一篇更劲爆的博文:http://www.guokr.com/post/539321/)伍迪艾伦说过,大家看完了《白雪公主》都爱上了白雪公主,他却爱上了那个邪恶的皇后。
其实如果观众仔细推敲邪恶皇后这个角色,同样是美艳妖妇,同样掌握着变身法术,同样用苹果(苹果说我招谁惹谁了,怎么都拿我说事儿)引诱单纯幼女,邪恶皇后简直就是莉莉丝的童话翻版啊。
没错,在历史上莉莉丝一直作为女巫的保护神存在着。
而且在英国、德国、希腊、甚至墨西哥、北美土著、东方传说中都有她的影子(真可谓誉满全球啊)。
关于远古的回忆,不可避免的以传说的形式渗入了现代人的文化中。
咱中国人民爱说的“化作美女的毒蛇“没准就是对莉莉丝她老人家的回忆。
可以说,在前女权时代的三部公主电影中,女权主义元素均以反面角色出现: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灰姑娘的变态后妈,睡美人的魔鬼教母(还会变身喷火巨龙),甚至后女权时代出品的《小美人鱼》(1989),反派人物章鱼大妈依然是个女儿身。
这些女人要么对权利充满欲望,要么嫉妒心膨胀,要么就是单纯的抽象化的邪恶。
她们不切实际的邪恶,是公主们不切实际的善良的另一个极端。
正如人们对莉莉丝的妖魔化一样,这些女性反派们,是男权社会对于有能力的女性存在的普遍偏见。
女人对权利充满了欲望,就是邪恶了。
反过来看,这些电影里出现的男人无一例外全是好人。
怜香惜玉放走白雪的猎人啦,任劳任怨勇斗后妈的七矮人啦,一吻定情妙嘴回春的王子啦,甚至灰姑娘的亲爹、以及她未来的公爹......但凡影片中提到的男人,从高帅富到穷屌丝,都-是-好-人!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男性沙文主义啊。
“大男子主义言行是小男人心态的窘态毕露!
”王蒙如是说。
如此这般被贬低被丑化的女权主义者们,能不起义么?!
4. 你全家都女权主义上回书说到,1959年的《睡美人》反响平平,迪士尼公司在之后的三十年内都没敢碰公主话题,直到1989年《小美人鱼》摇着尾巴出现,公主才回归大银幕。
小美人鱼一出场,就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味道——不、不是海腥味,而是清新的女权主义味道。
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了几十年的女权运动,“女权主义”已经不是什么好词儿了。
你要敢说小美人鱼是女权主义者,搞不好人家还会吐你一脸海水:“你才女权主义,你全家都女权主义。
”当时的主流媒体已经造就了两类女权主义者的刻板印象。
一类是穿马裤蹬皮靴、不刮腿毛、憎恨男人到骨髓的女同性恋者;另一类是自私冷酷的女强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的女权运动,早已使女权意识深入人心。
女性与男性对等的权益,即女性在职业、教育、婚姻等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观念早已润物细无声了。
与1950年的家庭比起来,80年代末你全家很可能都已经是女权主义者了!
这一时期的公主终于开始有人味儿了,她们不再是做作死板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像凡人一样,有小缺点小毛病。
小美人鱼一改之前三公主深闺美妇的形象,更像是一个普通的青春期叛逆女孩儿,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私自用美妙歌喉换来两条大长腿(说走就走也要有腿不是),勇敢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男神。
而1991年出现的美女贝儿(出自《美女与野兽》)更是了不起,她是他们村儿唯一一个爱读书的人!
读书——这可是历来男权社会中男性独享的特权,也是男性获得权力的基石。
要不然古今中外的祝英台和杨朵(犹太版祝英台)们也不需要女扮男装混进学校读书了。
贝儿的性格是独立、聪明、勇敢、倔强的,而且她霸气外露地爱上了一只怪兽!
她可以称为迪士尼公主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也是时至今日最受好评的迪士尼公主。
5. 少数族裔公主大爆炸你别看今日的美国社会各种“政治正确”的口号喊得山响,要是有人胆敢做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甚至年龄歧视的言行,立刻就会被淹没在一片批判声中。
其实这些都是在二战后时至今日短短几十年内各种社会运动取得的成果。
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各种针对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者以及社会边缘群体的歧视绝不鲜见。
从战后开始到八十年代的美国历史中,充斥着各种社会运动,比如最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第二波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等等。
正是这些运动,给美国带来了一场民主的跃进。
这也是无数人流血流汗不流泪争取到的胜利果实,比如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同志就不幸惨遭暗杀。
然而,正是他们的抗争,换来了今日美国社会更加深化的民主。
任何坐等统治者良心发现自行改革的人,我只能对他们说:呵呵。
作为这些民权运动中的一支,女权运动也带着其他运动的特征,其中种族平等就和女权运动联系在一起。
一头红发的小美人鱼已经代表了进步,不再是金发碧眼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种,小美人鱼可是白人社会中长期不受人待见的“Ginger”亚种。
90年代初迪士尼公司掐指一算,目前为止的五位公主可都是高加索人面孔,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觉悟,迪士尼在未来十几年内猛造且只造少数民族公主:1992年《阿拉丁》中的阿拉伯公主(此人还可能是个穆斯林)茉莉,1995年《风中奇缘》中的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1998年《花木兰》中的中国(亚裔代表)公主木兰(花木兰就是一平民家的孩子哪儿是公主啊),以及2009年《青蛙公主》中的黑人公主蒂安娜(奥巴马都当了总统了还不麻溜儿造一个黑人公主?!
)。
终于迪士尼长嘘一口气,这下你不能说我种族歧视了吧?
(于是我们看到,这之后的公主电影只专注造白人了。
)6. 嫁人不是你想嫁,想嫁就能嫁笔者将《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风中奇缘》和《木兰》这五部电影称作”后女权运动公主电影“。
这一时期的公主片儿,虽然带着明显的女权主义先进性,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缺陷!
女权主义色彩在这时期最晚出品的《木兰》中登峰造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已经作为电影的主要矛盾出现,而且影片融入了东方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
最终,花木兰用超越男性的智慧和勇气成了孤胆英雄,万民给跪,宁死不向匈奴低头的皇帝都给木兰鞠了一躬。
花木兰她爹对她说:“花家最大的荣耀,就是有你这么一个女儿。
”看看,女人终于可以光宗耀祖了!
但是这五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导致她们的革命力度仍然不够彻底。
这一点就是影片中婚姻对女性的束缚。
影片开始时,几位主人公都面临一个困境:找不着合适的老公,或者相亲对象自己看不上。
然而随着影片发展,婚姻问题都随着冒险一并解决了,小美人鱼如愿嫁给王子,野兽变回人形儿抱得美人归,茉莉搞死了怪叔叔嫁给了阿拉丁,木兰得到了年轻有为的公务员......好吧,《风中奇缘》里的宝嘉康蒂惨了一些,她是这一时期唯一没有收获爱情的公主(别担心,过个十几年就会有个叫Merida的大龄剩女前来陪你)。
我们不禁要问,要是她们的冒险没有给她们带来爱情,这婚还结不结?!
日子可怎么过?!
这里体现了男性与女性反叛的一个本质区别。
男性的反叛经常是拒绝物质上的享受,他们可能拒绝像父辈一样成为医生、律师、银行家,而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但是并没有丰富物质回报的生活;然而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仍然希望组建家庭,成为父亲。
但是女性的反叛,往往是彻底的逃离传统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她们如果还想有自己的事业,往往就要完全放弃婚姻生活。
比如Jane Austen就一辈子献身文学终身未婚。
究其根源,盖因男权社会将抚养子女的责任定义为女性的天职,婚姻对于女性更像是一种职业。
一些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眼见着母亲为了家庭放弃事业和理想,在长大后会因害怕重蹈其覆辙,而选择完全放弃家庭生活。
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会质问一切社会已有的价值体系,比如她们会说:为什么女性的手指纤细就要去做流水线装配工人而不是神经外科医生呢?
同样,她们也会问:为什么孩子是女人生的就一定要女人养呢?
难道女性只有走进婚姻这一种选项吗?
公主们,你们不结婚会死吗?!
7. 女人到底要什么?
迪士尼的电影,其实八十年来都在专注贩卖同一主题:要有梦,要勇敢追梦。
但是这做梦也有不同的做法,男人和女人的梦也大不相同。
男孩子的梦想,1940年的迪士尼动画《匹诺曹》中概括的最为充分,那就是成长、成为一个男人。
但是对等的女性梦想,却直到1989年的《小美人鱼》才出现,落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在此之前的女性角色,梦想都是“被男人解救”。
究其原因,当然和迪士尼先生自己的守旧思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后女权时代的公主们(小美人鱼开始,木兰为止),终于学会了做男人做的梦,她们梦想变得和男人一样,甚至做男人做的事情,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起码花木兰是这样)。
然而,更为深层次的女权主义,不是要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不能否认男女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性),更不是要女人和男人一决雌雄(这个不用决......),而是要抛开男性对女性的审视,由女性自己定义女性的身份、思考自身的优势和弱点。
女性的梦想应该在于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男权社会。
所以自信的女权主义者应该这样问自己:究竟“我”想要什么?
男人?
关男人屁事?
在迪士尼公主当中,从2009年出场的《青蛙公主》开始,包括《长发公主》中的Rapunzel,《勇敢传说》中的Merida,直至2013年《冰雪奇缘》中的Elsa和Anna,都带着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故笔者将她们称作“新女权时代公主”。
2009年上映的《青蛙公主》中,第一位黑人公主——“创业公主”蒂安娜从小的梦想就是开一家自己的餐馆,不同于花木兰出于无奈被逼上战场证明自己的能力,蒂安娜从影片一开始就是在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而2010年上映的《长发公主》则完美表达了新女权主义的内涵。
从小被绑架的长发公主Rapunzel踏上的冒险之旅,一方面是一个少年踏出家庭的保护成长为人的成人礼(但这次是女人的成人礼),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真实身份(Female Identity)的探寻。
最终电影落脚在Rapunzel找到了亲生父母,找回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一路上顺便认识的飞贼Flynn也不是什么王子,最终他们发展出来的爱情也不过是Rapunzel在寻找身份归属过程中缴获的战利品罢了。
成长于二十一世纪的女性,不仅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益和机遇,更重要的是,她们有足够的自信,去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是谁?
我想要什么?
我的梦想是什么?
8. 大龄剩女你们怎么一点儿不急?
正如我在前文所批判的,后女权时代公主们的一大弱点,就在于婚姻仍然是左右她们成年生活的最重要因素。
到了新女权时代,公主们故事的主线已经与爱情无关了。
《青蛙公主》是打工妹创业开餐馆;《长发公主》是失踪少女找妈妈;2012年《勇敢传说》中,公主Merida的主题已经变成了:逼老娘结婚,门儿都没有!
其实抗旨不婚这事儿不能完全怪她,片中出现的王子们,实在是没有一个拿得出手啊!
婚姻和家庭在女性生活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变得不那么紧迫了,女性可以和男人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甚至根本要不要——迈入婚姻生活,以及要不要生养后代。
这是男女平等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大龄剩女们,你们想过没有,是谁给你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那都是无数女权主义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笔者突然就想到这么一句......)。
正是因为女性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可以在职场与男性公平竞争、可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福利和薪金,而且——不要小瞧这一点——因为避孕手段(包括人工堕胎)的进步而获得了性解放,女性才得以脱离男性实现经济、地位、以及性生活的独立。
当代大龄剩女享受的生活,对于五十年前的美国家庭妇女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女权主义不是鼓励女人都不结婚(还是有女性打心眼儿里想结婚的),也不是鼓励全体女性都不生养(那地球人早晚要死绝),更不是鼓励所有女人都成为同性恋(假设全世界人都是同性恋,这种假设本身就很愚蠢),而是鼓励女性要独立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社会舆论压力就随随便便找个长期粮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年大妈们常说:男人不着急,三四十结婚也不算晚,女的就不一样了,岁数大了就没人要了。
你仔细想想市井大妈的话,实际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儿,不是三五年的买卖,如果一个男人只是因为女人年轻貌美就娶了她,你同样有理由怀疑,他会在女人变成黄脸婆以后换一房小的。
如果男人可以不着急结婚,女人为什么要着急?
9. 释放你的Girl Power笔者打着《冰雪奇缘》的名号,码了这么多字儿,还没提到本片,笔者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现在笔者就开始侃一侃《冰雪奇缘》这片子,下文涉及严重剧透,没看过本片的你可慎重阅读。
从上一部《勇敢传说》到这一部《冰雪奇缘》,电影的主题已经转移到了女性与女性的关系上来。
《勇敢传说》讲的是母女,《冰雪奇缘》就开始讲姐妹。
片中男性角色的形象却变得越来越差。
公主电影,越来越成为“女性电影”。
《勇敢传说》中连个像样的王子都没有,《冰雪奇缘》更是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创举:王子终于学坏了,竟然成了全片最大的反派。
经历了八十年时代变迁,男人终于从“拯救者”,沦落成为“幕后黑手”!
女性终于意识到,长久以来压制女性解放的,不是别人,是她们的兄弟、父亲、丈夫、儿子,是所有虚伪的男人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英帝国出了一支自甲壳虫以来最红的组合,但不同的是,这次红遍全球的却是一支全女子组合,她们就是:Spice Girls(辣妹组合)。
同时被辣妹推广开来的还有一个全新的概念:Girl Power(女性力量)。
它代表着女性获得权力、女性团结与忠诚的理念。
笔者看来,《冰雪奇缘》中Elsa竭力压抑的超能力,就是Girl Power的形象表达,而最终Elsa接受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再害怕释放自己的能力,掷地有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女性要解放,能力要释放,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这口号好适合刷在墙上)10.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费城》(1993)中有一句话:“不根据个体属性,而根据该个体所属的群体被赋予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的评判个体,就是歧视的本质。
”换言之,说女孩子数学就是学不好、说女司机开车一定比男人差,和见到黑人就觉得会被抢劫,见到同性恋就觉得他有艾滋一样,都叫歧视。
笔者啰里吧嗦写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借女权主义的进程,说明一个道理:一个社会的风气,一个国家的发展,必定是向着更深入、更全面的民主化发展。
而人类文明的走向,也必定是向着消除一切不公正歧视的目标前进,任何企图阻止这一进程的行为都不过是螳臂当车。
任何企图逆转这一进程的个人,历史都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当今的女性们,最应该感谢那些女权运动先驱们,正是她们不甘沦为“沉默的大多数”、站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力,才造福了她们的女儿和女儿的女儿们。
但同时,她们也要感谢迪士尼公主们。
迪士尼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晴雨表,记录着点滴的社会变迁,这看似无关痛痒的流行文化,却像那旧时王谢堂前燕,将公正、平等、民主的理念带进了寻常百姓的意识中,进而改变了民主的走向。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提到迪士尼公主,会这么说:哦,就是那个拯救了王子的公主;哦,就是那个科学家公主;哦,就是那个成了总统的公主!
趁自己在脑洞大开人物崩坏之前来写点观后感首先,虽然已经被无数人讨论过了,但果然还是想再说一遍:恭喜迪士尼不再那么迪士尼了!
该说是合并了皮克斯后逐渐从善于创新的皮克斯那里有所获益了么,合并以来迪士尼的作品总是能看到创新的亮点(相比皮克斯的新作却总是被骂老生常谈ww),Frozen也成为了迪士尼第一部不那么传统的公主童话。
故事里的公主不再是等待王子来救赎的柔弱女子,开始自己主动去把握和追求属于自己的命运;也不再是眼里只有爱情的青春期少女,开始会意识到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珍贵的情感比如亲情。
其中关于爱情的观点也更加的成熟,片中Kristoff不断重复地那句“You engaged with someone you just met?!"简直是在打迪士尼自己过去做的所有公主童话的脸ww,告诉孩子们其实爱情不是只有火花就够了的。
迪士尼的这部Frozen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Snow Queen》,安徒生笔下的Snow Queen是个类似于纳尼亚中的白女巫一样喜欢调戏小正太(误)的邪恶女巫,整个故事也与Snow Queen没什么太大联系。
在Frozen的设定集中也可以看到Snow Queen的早期设定也是个坏BOSS既视感满满的形象。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加重了Elsa的心理活动,Elsa的形象也被改得更为柔弱和复杂,甚至成为了全片最让人同情的角色。
Elsa的戏份变动使得整个影片形成了双主角的格局,姐妹两人的故事彼此交织构成冲突不断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而男角们则彻底成了背景和绿叶ww。
其中Anna那条线是最常见的救世套路,主角凭借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坚韧意志,即使不具备多强大的力量,还是克服了千难万险、破除了误会和隔膜,阻止了灾难拯救了世界,途中还顺便收获了美妙的爱情,这样的故事已经司空见惯。
当然大部分时候这样的救世主角色都是由少年们来担当成的,而在Frozen里Anna虽贵为公主,但是从小就像个野人一样在王宫里胡作非为上串下跳一副精力过剩的样子,让她在后来即使身着宴会礼裙穿行在狂风暴雪中依然能面不改色看起来也毫不违和。
对于Anna来说,踏上寻回姐姐的旅程,其实也是试图解冻姐妹关系的过程。
两人在事故之后长达十三年的疏远让两人的关系早就犹如艾伦戴尔一样被整个冰封。
Anna恳求Elsa不要将自己挡在门外,但其实她自己只怕也早已经不记得与姐姐亲密无间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了。
加冕之前在同样的伴奏下两人各怀心思而心境却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在宴会上与姐姐并肩而立Anna都会不自在的拉开一段距离。
Elsa的房门也许是打开了,但是两人的心门却还依然是关闭着的,冰雪从心里蔓延出来危及整个艾伦戴尔,Anna才意识到她不仅需要去拯救自己的王国,也更需要去修复她与姐姐的关系。
在唱Love is open door时,Anna边唱边不断地打开王宫里的一扇扇门,却并没有看到Anna打开Elsa那扇门的画面,而在北山冰宫前,是成年后Anna第一次主动去敲Elsa的房门。
这一次门开了。
在冰宫里Anna希望Elsa回到艾伦戴尔,并表达愿意帮助Elsa控制她的魔力,却被Elsa反问你有什么力量能帮助自己能停下这场暴风雪。
对此Anna无言以对,这时的她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融化两人心中的冰雪,这时的她甚至还在天真的以为她和Hans的那一点火花才是真爱。
经过山精和Olef的指点,最终Anna意识到心中对姐姐的爱,在情急之下舍身救下Elsa,亲口说出“I love you”时才找到答案:Only an act of ture love can thaw a frozen heart。
一个怀抱因爱而温暖。
或许那形同陌路的十三年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挽回,但只要有爱总有一天能把造成了裂痕填补回来,能把夏天还给冰封已久的心境。
而Elsa这条故事线则要更有意思。
Anna担当了那个救世的主角,却并不像其他的主角那样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非打败不可的BOSS。
当然不是说片中没有BOSS,只是来自“猥琐顿”的公爵还有Hans王子都不是导致冰封的元凶,充其量只能算是趁火打劫的小丑。
Elsa就更不可能让人把她视为反派了,论凶狠只怕一次次把她逼至墙角甚至追上北山的妹妹还要比她更凶一点,失手将王国冰封作为女王她比任何人都还要自责和痛苦。
既然如此什么才是片中主角Anna要打败的那个BOSS?
谁又该为冰封的悲剧负责?
Fear。
众人对Elsa的恐惧和排斥以及所导致的Elsa对自己力量的恐惧和压抑。
在小时候山精治疗Anna时通过老国王和山精的对话可以知道Elsa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什么邪恶的诅咒,小的时候Elsa也可以毫无顾忌地使用冰雪魔力与Anna玩乐。
也许那时大家都还觉得魔法顶多也就是另一种类型的天才,就好像有些人天生智力超群有些人天生运动万能一样。
然后当事故发生后,大家才意识到Elsa所拥有的魔力是异常的,是大家所熟知的常识外的事物,它有可能会伤人。
于是突然之间所有的人态度都变了。
山精告诉Elsa她的力量很危险要控制,父亲告诉Elsa要隐藏自己的力量不要让它暴露出来。
作为王国继承人Elsa必须看起来完美无缺陷,王国不需要个会危险魔法的女王,联盟的邻国不欢迎一个随时可能失控伤人的盟友。
Elsa从此不被允许与人过多的接触,仆人纷纷被辞退,门窗紧闭,城堡关起城门锁住秘密。
Elsa本已为误伤妹妹而懊悔不已,而周围人害怕的眼光更让她对自己心生恐惧,体内的力量从可爱的小雪人一夜之间变成恐怖的大雪怪。
周围的人都把她视为怪物,Elsa也把自己看成是怪物。
“What are you so afraid of?!
”,某种程度上来讲Elsa最害怕的恰恰就是自己。
她开始孤立自己,将自己长久孤独地锁在房中,为了不让体内的怪兽伤害在乎的人。
心中的爱越是强烈,心门关得也越紧。
尤其是Anna。
一直以来Elsa都是深爱着Anna的。
可以想象每次Anna敲着Elsa的房门、寂寞地请求她出来和自己玩耍时,一门之隔的Elsa一定很想马上打开门变出个雪人来安慰妹妹,却总是恐惧着会再次伤到对方,只能缩在门角安慰自己“she'll be safe from me”。
尽管把自己完全变成了个自闭宅,天生的魔力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压抑住的,反而更加蓬勃的强大了起来,对情绪的过度压抑导致她害怕或紧张的时候,力量反而会以更糟糕的形式泄露出来,化为致命的暴风雪。
然而即使Elsa放下一切束缚逃到北山上,她也还依然把这份力量视为只会带来灾难和毁灭的利器,为了保护他人的安全和幸福,甚至整个王国的稳定,她觉得自己必须逃到山上远离人群远离Anna,宁可牺牲自己忍受孤独。
所以当Anna寻来时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回去,在再次误伤Anna后彻底暴走。
当然Elsa的魔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危险的,小时候那场意外不过就是个意外而已。
她的魔法也并不是无法可解的,虽然她一直都误以为自己只会把所有东西都冻起来而不能解冻它们,更无法用力量来保护所爱的人。
事实上Elsa不论对于妹妹还是王国都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感。
迪士尼很巧妙地将Elsa的魔法设置成与她的情绪紧密联系着,就像某篇影评中指出在Elsa得知父母的死讯和以为自己杀死了妹妹的时候,周围的雪花都像人悲痛到极点而失神一样静止在空中,在冰宫里与Anna争执时Elsa内心的激烈斗争则让身边的雪花失控地化为了狂暴的风雪。
有个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是宴会那晚,Elsa因为与Anna的争执(妹妹又是你www)而力量失控,在庭院里不小心碰触到了喷泉,喷泉被冻住的形态狰狞而恐怖;而片尾Elsa在庭院中造出了大大的溜冰场,同样将喷泉冻住,这次却塑出了优美如凤翼的形状。
片中诸如此类的细节很多。
所以Elsa的魔力从来都不是什么毁坏的力量,只不过就是一种魔法而已,所形成的结果或好或坏,是与大家打雪仗还是冰封整个王国,完全取决于Elsa的情绪,本质上来讲,取决于众人对Elsa和其力量的看法。
把她看成是怪物,她就会变出雪怪来防御;相信她只不过是会魔法的女王,她就会变出贴心的雪云。
当然意外难免发生,毕竟是种格外强大的力量,但要因为偶发的意外就将其完全否定彻底封闭,显然是非常不成熟的。
这不禁会让人想若是事故那晚,山精和国王并不是胆战心惊地告诉Elsa这力量有多可怕有多危险教她恐惧自己,给她戴上手套压抑自己,而是告诉她这只是场意外,然后引导她学会正确使用和释放自己力量的方法,学会保护的力量,一切会不会比较不一样。
如果要套到现实中的话,Elsa的魔法可以解读成很多东西,比方说大家都觉得很有既视感的同性恋ww。
说白了其实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小到性格爱好,大到种族文化或性取向,这些都可以算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分,没有人理应因为不同受到排挤和打压,被迫去隐藏自己。
然而人们总是本能地恐惧不了解的东西,将群体里的少数视为异类不断地排斥和打压,最终往往使其更加边缘化和异常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只要怀着善意去理解和沟通,就会发现往往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怪兽。
=================这里是一本正经的分割线=================这是一个被妹妹逼疯的妹控和被姐姐疏远的姐控的故事。
(笑Elsa从各方面来讲Elsa都堪称完美无缺。
她庄严大方,沉稳内敛,优雅智慧。
Elsa也是个非常合格优秀的女王,即使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在父母死后的三年,Elsa依然能把妥善的治理王国并顺利的迎来打开城门加冕登基的一天。
如果要说她有什么弱点,恐怕就是她对自己魔力的恐惧了。
手套对于Elsa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幼年时由最信任的父亲亲手为她戴上的手套,一直被她视为控制魔力外泄的唯一方法。
虽然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更多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已。
手套能给Elsa带来安全感和面对人群的勇气,但是同时另一方面对于Elsa也是枷锁一般的存在,与她在北山上一起扔掉的披风和王冠一样,无时无刻提醒着她要做一个正常的女孩、一个合格的女王。
在OST中收录了一首早期版本的冰宫里姐妹争吵的歌曲,其中Anna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Elsa重新戴上手套,从而彻底激怒了Elsa,主动将Anna的心冰冻了起来。
此外手套还让Elsa的人物形象看起来更自持、理智、禁欲自虐(划掉),象征着她一直以来自我封闭、隔离外人的性格特征。
AnnaAnna的维基简介里常用eccentric和awkward来形容Anna。
姐妹两人的故事初看时会觉得Elsa更让人心疼一点,毕竟她的恐惧和挣扎表现的很直接。
Anna则是一直一副无忧无虑的野人样。
然而听完OST后,尤其是听完outake那几首,才注意到Anna的痛苦其实并不比Elsa少,只是被活泼的性格掩盖住了而已。
突然被最爱的姐姐隔离疏远,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城堡里寂寞了十三年,总是独自一人待在空荡荡的宫殿,无人做伴只能跟盔甲油画说话,孤独的程度不亚于Elsa,结果硬生生被闷成了个怪女孩。
所以Anna在宴会和一个刚认识的陌生人订婚这种在常人看来愚蠢至极的行为,也显得情有可原的了。
且不论Anna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作为个家里蹲度过的,让她严重缺乏对陌生人警惕的常识;孤独得太久也让她产生了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多一点陪伴和关注对她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
就像她唱的那样:“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I won't be alone.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I could be noticed by someone.”Anna太渴望远离原来那个寂寞的世界,让她在遇到Hans时满心以为自己终于能获得爱情了,除了自己的幸福无暇再去顾忌其他事、比如Elsa的处境。
大概在看到Hans挥剑砍向Elsa的时候,是她第一次放下了自己的幸福,选择去救下Elsa的性命,put someone else's need before herself,从而找到了真正的true love。
OST音乐简直不能更棒!
虽然看的是枪版声音各种糊在一起有点可惜,只能等上映后再去影院一补遗憾了。。。
Let it go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作为人物转折的关键点,从开头的迷惘彷徨,到逐渐肯定自己自我探索,最后彻底放下束缚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完美的讲述了Elsa化蛹成蝶的心路历程。
Elsa不再是之前那个隐忍压抑着自己以求做个符合世俗要求的完美女孩,释放了自我的她强大而美丽,展现出来的冰雪魔法令人叹为观止。
而画面无比的精美华丽以及与音乐天衣无缝的彼此烘托和结合,简直到了在炫技的程度了,让人赞叹不愧是做出了幻想2000和狮子王的迪士尼,相信在影院里观看会更加震撼,光这一段就绝对值回票价了。
紧随其后的First time forever合奏版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Elsa的角色曲Let it go,Anna的角色曲First time forever,将两首完全不同格调的曲子融合在一起来表现姐妹直接激烈的争吵,形成了极为动听的二重唱。
但是看歌词就会发现,Anna只是在一味地反复劝Elsa一起解决问题,而Elsa则沉浸在乍得知自己冰封了整个王国的震惊和懊悔,以及更强烈的恐惧中。
即使片子已经过了一半了,这两人还是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对话起来牛头不对马嘴。
但相比加冕典礼前的那次合奏中两人各怀心事,这次至少是开始试图对话了。
此外OST里收录几首outtake,也让人一窥迪士尼在制作Frozen途中的一些早期设定。
比如《We know better》这首很欢快的曲子讲述了小时候Elsa如何教Anna当一个公(ye)主(ren);《More Than Just The Spare》讲了Anna作为无人在意的备胎,生活在Elsa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正统王位继承人阴影下的复杂心态(从这一点上来讲Hans说不定还真是Anna的知音呢);还有《Spring Pageant》中提到关于王国冰封的预言等等。
在面对众多复杂设定时最终迪士尼决定把作品主题集中在对真爱的诠释上,应该说是作了个很好的减法。
OlafOlaf表面上是负责耍宝搞笑的,但实际上简直浑身上下都在证明着姐妹之间的羁绊有多深,根本是姐妹爱的结晶一般的存在。
(笑Olaf本身就是姐妹关系亲密的象征之一,小时候Anna每次找Elsa玩闹都会用造雪人的借口撒娇,而Elsa也每次都会宠溺地顺从她。
即使后来Elsa开始作死宅,Anna也是敲着门一次次重复“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
”。
结果Elsa在决定不再隐忍后造出来的第一个东西就是雪人。。。。。。
然后看Olaf在冰宫出现的那场戏更是差点爆笑出声,Anna蹲下来介绍Olaf说“just like the one we built as childs”时语气氛围简直就像在说这是我们的孩子一样,然后Elsa的反应就像:“Wait,what?!
我们都有孩子了?!
”wwwOlaf的行为也有很多地方有着姐姐之间的影子,打招呼的“I'm Olaf.I like warm hug."是当年姐妹玩耍时Elsa说过的语句。
它总是挺身而出保护Anna喊着你先走我掩护,最后也是Olaf奇迹般地在偌大的王宫里找到垂死的Anna并救了她。
Elsa当年误伤了Anna从此让自己在懊悔中禁闭了十三年,若是她能再有机会能让Anna不受到伤害,我相信她也一样会奋不顾身去保护Anna的吧。
而那时在炉边Olaf对Anna说“Some people are worth melting for.”,简直就像Elsa在对Anna告白说为了保护你我就算牺牲自己也无所谓。
某种程度上也指出了所谓真爱是不是对方愿意为你做什么、而是你愿意为对方牺牲什么,于是才有了后面Anna为了Elsa自我牺牲的一幕。
Olaf 更有意思的是它是个向往着夏天的雪人,向往着与自己完全无法相容的事物,简直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有时候人就是会向往与自己有不同特质的人。
Elsa和Anna就是完全不同的人。
若说沉着内敛的Elsa是象征着冬天的冰雪女王,热情奔放的Anna就象征着夏天。
而Olef对夏天的向往,也许正说明着即使Elsa一直以来都千方百计地试图从妹妹身边离开,然而孤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着与妹妹亲近的。
更进一步的讲,Elsa并非生下来就是个端庄优雅、冷静自持,甚至有时略嫌冷漠的完美女孩。
在OST里有首未收录曲《We know better》描述了Elsa和Anna小时候的事情。
Elsa各种调皮捣蛋爱恶作剧,用雪球偷袭仆人啊把茶壶里的水冻起来啊,熊孩子程度完全不亚于妹妹,说不定Anna那副野人的样子反而还是从Elsa那里学来的。
Elsa其实也有淘气好动的一面,只不过在差点杀了自己的妹妹后她便活在恐惧中,将自己活泼的一面封闭了起来。
在北山上她十三年来第一次解放自我时便塑造出了Olaf,也让Olaf 继承了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活泼乐观的另一面。
而在最后,Elsa造出大大的冰场,牵着Anna的手带着她在冰上滑翔,而Olef紧紧地跟在后面,一如幼年时在宫殿内三人也曾一起快乐的玩耍一样。
The two will always love each other and do anything for the sake of the other's happiness.wiki note:Elsa的官方维基里有这样一段对Elsa外型的描述:“Elsa is a strikingly beautiful young woman with a tall, slender figure”。
再想想For the First Time in Forever里Anna唱:“I suddenly see him standing there;A beautiful stranger, tall and fair。
”Anna你哪里还需要去找什么王子啊你快看你姐姐!!!
“She has the face of her mother, as during her coronation, she bore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the Queen” Elsa果然更像母亲,甚至可能能力都是继承自母亲的,另一方面大概Anna则在性格上继承了她父亲吧。
在整个影片里,父亲和Anna是仅有的两个从不惧怕Elsa的能力,始终相信Elsa能控制好自己的人。
在父亲死前,父亲是Elsa最信赖的对象,而如今则变成了Anna。
“In her Snow Queen state, Elsa wears her hair in a side braid woven with snowflake incrustation”不得不说Elsa的冰雪魔法实在是太好用了,能随意把原来的衣服变走(是的变走),还能变出一整套上到发饰下到高跟鞋的礼服只是穿着全用魔法变出来的衣服Elsa也够豪放的www,万一哪一天魔法失效了估计就是要全裸了(快停下你的脑洞!
“As a queen, Elsa acts calm, reserved and regal, and unlike her sister, is experienced in grace and poise.But beneath this elegant appearance, Elsa is quite complex; in truth......” 她其实就是个死妹控w。
从各方面来讲Elsa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女王和姐姐,在早期的设定里Elsa简直是十项全能,《More Than Just The Spare(outtake)》里Anna也说她姐姐是诗人、学者、运动员,真是完美到只存在于二次元。
突然想到剧本里描述Anna在冰宫初见Elsa时的心情“Anna can’t help but be struck by Elsa’s beauty.”,官方分明自己病得也不轻嘛www“Despite her fear, Elsa shows to truly care about her family and her kingdom as more than just a position” Elsa也是个非常合格优秀的女王,即使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在父母死后的三年,Elsa依然能把王国治理得很好并顺利的迎来打开城门的一天。
然而在将自己流放时,实际上也是放下了身为女王的责任,将它交给了Anna身上。
而OST里另有一首未被采用的歌,则描述了Anna作为次位继承人的复杂心态,某种程度上与Hans王子面对那十二个哥哥时的心态有微妙的类似。
而在Elsa逃走之后,Anna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展现出了作为公主应有的威严控制住混乱的场面,主动去寻回Elsa。
“She is even going to be the 13th Disney Princess, which is appropriate since 13 is often considered unlucky, (this also includes how many years she has isolated herself from the public and Anna), and her film was released in 2013.” “ Elsa作为“反派”能够成为迪士尼第13号公主,考虑到13是个多么不幸的数字还是很恰当的。
而且她的电影也在2013年上映。
” 后面还有说Elsa是迪士尼所有公主里面最老的一个,以21岁成功登顶而且还没有一点要嫁人的迹象。
不要这样欺负Elsa啦!!
“Originally, Elsa's decision to flee the kingdom was because of an ancient prophecy claiming that Arendelle could one day be destroyed by a terrible winter, and since Elsa, who can control ice and snow, did not want to associate herself with this prophecy, ends up running away on her coronation day, only to end up fulfilling it instead. ”在早期的故事中有一个预言的设定,说艾伦戴尔有一天会被冰雪覆盖,而拥有冰雪魔法的Elsa主动将自己流放则是想要避免这个预言成真。
OST里也有一首曲子是专为预言而写的。
删掉这个设定大概是不想让Elsa冰封艾伦戴尔这件事成为命中注定的一个类似于诅咒一样的东西吧,以免将魔力定性成邪恶的力量,使Elsa看起来更像一个反派。
“Elsa (the cold moon) which stands alone and half in darkness, and Anna (the warm sun) which spreads over everyone (hence her optimism and positive outlook, enabling her to make friends easily).Even though the two are different, they complete each other. ”Elsa和Anna的关系相比于传统的反派与正派,其实更类似于阴与阳的关系。
在性格上是完全的两个极端,一个如同月亮一个如同太阳,但是又正好能彼此互补。
晚八点,刚看完迪斯尼的《Frozen》,从影院出来的时候雨正大,漫天的雨滴像我的情绪,倾泻而下。
闭上眼,仿佛还站在那个冰雪世界,看着一幕幕爱恨上演,看着人世的悲欢生发,幸好结局美好,瞬间温暖心房。
睁开眼,恍如隔世。
迪士尼终于一洗因三维动画崛起而引发的自身动画部门的颓势,《Frozen》北美公映至今票房3.6亿,超越《狮子王》成为其历史上最卖座动画电影。
从《Tangled》到去年的《无敌破坏王》,迪士尼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找回了当年创造的荣耀。
有意思的是,迪士尼动画九十年代的衰落正伴随着皮克斯所开创的三维动画的崛起,今日皮克斯的电影却渐渐失掉了当初的神采。
在影片的谢幕表上,我发现监制人的名字竟然是约翰拉塞特,可怜的皮克斯啊,你的灵魂人物就这样被迪士尼挖走了,难怪你这几年一蹶不振呢。
想到约翰拉塞特和迪士尼的深厚渊源,他高中时代就在迪士尼乐园里打工,大学读的是迪士尼创办的Cal Art's,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好莱坞鬼才导演,执导过第一部《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奇境》等一系列卖座大片的蒂姆波顿也是Cal Art's毕业,是约翰拉塞特的校友。
约翰拉塞特从加州艺术学院毕业后即进入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为其制作动画短片,可惜因其用电脑制作动画电影的超前意识得不到迪士尼高层的理解和赏识,被迪士尼解除合同,转而同纽约理工大学的艾德文·卡特姆一起创办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从而开创了三维动画在全球范围的风行和热捧,直接导致了二维手绘动画的衰落,直到2006年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购,约翰拉塞特也成为迪士尼的创意总监。
写到这里忍不住吐槽一下,约翰拉塞特你回归迪士尼之后难道就对皮克斯不管不问了吗,你看看这几年他们都拍了些什么啊,平庸无聊的《Cars2》,中规中矩的《勇敢传说》,还有去年毫无惊喜,平淡无奇的《怪兽大学》,这不是我想要的皮克斯电影啊!!!
那个有创意,有技术,有故事,最重要还有情怀的皮克斯去哪了啊!!!
那个敢把动画电影拍成默片,把“动物庄园”这样严肃的政治寓言天衣无缝地融入动画电影的《瓦力》哪去了啊!!!
那个仅凭电影开头五分钟的伤感爱情小杯具就让人念念不忘,惊艳全场的《飞屋环游记》哪去了啊!!!
约翰拉塞特,你不能说完“Art challenges technology,and technology inspire the art”之后就对皮克斯放任自流啊,它离不开你啊,我们这些影迷需要你啊!
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动画电影的王者啊…………有点激动不能自已了,没办法,对于作为国内三维动画电影从业者的我来说,皮克斯就是心目中的圣地啊,半点也容不得它沦为平庸,变得不思进取,只知道吃老本,用一个影评人的话说,皮克斯把动画长片提升到了一个如此的高度,以致于当他们推出的一部电影只能算良好,还没有达到了不起的程度时,评论家就会大肆批评,对于这一点,皮克斯实在是自做自受。
我至今还记得零八年第一次在看到《瓦力》时惊为天人,热泪盈眶,激动之情不能自已的心情,第一次知道动画电影还能拍成这样,有情怀有深度,同时又很有趣,第一次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一生从事的事业,自己的理想抱负,梦想渴望都能通过动画电影这个手段来实现,第一次好像人生真正找到信仰和方向,那种触电的感觉,像初恋一样毕生难忘。
因此崇拜它就好像崇拜英雄一样,谁能忍心看到英雄迟暮,沦落街头,穷困潦倒;因此喜欢它就好像喜欢心目中的女神一样,谁会愿意看到女神早上未起时蓬乱着头发,红肿的眼眶,不雅的睡姿;好像你绝不忍心看到韩寒突然不再激扬文字,批评时事,反而沦为五毛党,绝不忍心看到刘德华满脸皱纹,老迈不堪的模样。
爱之深责之切,人之常情。
一下子收不住没想到扯这么远了,好吧,我承认这不是一篇关于《Frozen》的影评,而只是我看完电影后又傻又疯情绪下的胡话。
下面回到正题,有关于《Frozen》,请容许我郑重推荐,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动画电影,无论故事,制作技术,3D效果,配乐,都堪称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佳作,或许它还称不上是神作,或许在剧情,人物设定,在某些小的细节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都不妨碍它成为今年动画电影的年度最佳,成为票房口碑和颁奖典礼上的大赢家。
我很欣慰看到迪士尼终于借助《Frozen》找回了应有的荣耀,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动画电影能得到全世界的喜爱和推崇,我很开心看到这部电影得到丰厚的回报,迪士尼,你所获得的荣誉和自信,远大于此。
电影放映结束后回到家,我在网上找到本片的幕后制作花絮,找到一切相关的视频和文字,整整六七个小时,耳机里放的都是《Frozen》的电影原声,“Let it go”,“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Frozen Heart”……我沉浸在电影带给我的情绪中,或悲伤,或欣喜,情不由己,不能自拔。
从电影的每一帧画面,角色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配乐的每一个音符,我都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和诚意,感受到他们想要表达的感情,那么强烈和真诚,触动我心。
这些是我在近几年国产动画中所未曾体会到的品质,这些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要超越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动画已经是国际品质的人从未曾达到的境界,从未曾付出的真诚用心,这些人虚假浮夸的话语,功利市侩的动机让人觉得厌恶和寒心。
对比迪士尼的那些创作者,制作人员,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因为我们从来未曾如此真诚地表达出自我,从来未曾如此深切得体味到爱与恨,善良和勇敢,挫折和彷徨,勇气和信心。
我们这个国家曾经有像万氏兄弟那样伟大的动画艺术家,曾经有《大闹天宫》那样动人的作品,而今天却沦落至此,我辈焉能不感慨唏嘘?
《功夫熊猫2》上映后,第十放映室曾有评论,对于中国动画片来说,功夫熊猫能有什么有益的启迪和帮助吗……没有。
因为它所表现出的水准和差距已经不是依靠金钱和市场所能弥补的了。
对于中国动画片来说,它们需要的不是大跃进,而是回到我们文化的起点,重新将那些多年来被忽略的漫漫长路再踏踏实实的走一遍,只有走过足够远的路,孩子才可能变成战士。
我相信有太多从业者对这番话不以为然,觉得我们有资本运作,有越来越庞大的市场,有如此火爆热情的电影观众,我们的制作成本,人力成本又是如此低廉,我们会完败那些老外。
这些人如此意气风发,仿佛今日出手,明日就可大跃进日产万斤,日进斗金。
而此时我的脑海中只浮现出沃尔特迪士尼曾说过的一番话,规划一部新电影时我们不考虑成人,我们不考虑儿童,只想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个纯净未受污染的地方。
也许世俗让我们遗忘了它,也许我们的电影能让人想起它。
今天从电影院出来,站在空旷的大街上,望着四围如海的深夜,大雨漂漂洒洒,身上觉得彻骨的孤冷,但内心却火热。
熊十力曾说,人谓我孤冷,我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和谐。
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这些话温暖我心,我仿佛又看到电影里的Elsa被众人误解驱逐后独自一人逃往偏僻的雪山,她那首《Let it go》又在我耳边响起:Let itgo, Let it goThe coldnever bothered me againIt'sfunny how some distanceMakeseverything seems smallAnd thefears that once controlled meCan'tget me at allUp herein the cold thin airIfinally can breatheI know Ileft behind but I'm to relieve to grieve
不是我先入为主,是elsa的装扮真的很像一个变装男子。Drama的都有点儿丧失女性特征了。还是不够好,歌儿已算出色,但人设依然差强人意。
一直在想“哦估计又是跟那个汉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果!!!!!竟然是拉拉,汉子只是个酱油!!太赞了...都看哭了要
我女兒超愛的 音樂很好聽 動畫好美
皮克斯你快看一看,迪士尼已经不再主旋律和乱煽情了!音乐很赞,没看出女权,我看到的,是如何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之上保有自我——坦陈秘密就不再恐惧。多一颗星是因为,王子和公主终于不用在一起了,你可知道,我们从小看的那些童话,作者都是,gay。
这个……怎么说呢?基本上是拍给刚刚脱离“萝莉”这个群体的女性看的童话。对我来说,绝对不好于破坏王。话说回来,迪士尼最近几年的动画做得真是精致啊!一转颓势,大有跟梦工厂战个痛的气势。
实际是部音乐剧,不过音乐还挺振奋人心,姐妹情也让我感动,总体还算不错。
你火了那么久
冰雪奇缘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与世界有如此明确的罅隙。
艾莎天生拥有魔法,所以人们说她是怪物。魔法也隐喻本性,如果你与众不同,你和常人不一样,人们不喜欢你,你是选择隐藏本性,还是选择展示真实的自己?事实证明,艾莎即便是逃走,也会被人抓回去。逃避不能解决问题,面对才可以。人们说她是怪物,她就听进去了。其实别人的看法不重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人人都不会魔法,所以艾莎就成了异类。会魔法也好,同性恋也好,黑皮肤也好,都不应该受到歧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能歧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特点,把它当做一种力量,而不是累赘。只有你肯接受自己,别人才肯接受你。
这么一个歌舞动画片是怎么被人硬扯到姐妹百合和男权主义的?!片子不过是扩展了“Love”这个词的外延,把希腊语里Agápe、Éros、Phil和Storge四种爱相溶,既没有局限于“王子和公主”模式,更没有想当然地“扩展”到同志上去(我国同志到底是多受挤兑啊随处看见一个就往自己身上安)。差不多得了啊
不爱动画片的我也觉得很好看
somebody is worth melting for.迪斯尼的动画片又一次的超越。当真爱的举动不再局限于真爱之吻。迪斯尼的公主已经不是命运的无辜的受害者。
迪斯尼最可贵的地方是即便是再低龄的故事,对特效画面和音乐仍然是一丝不苟地精益求精,怀抱着提高审美从娃娃抓起的责任感。另外虽然仍然是十岁小姑娘的童话故事,还是同意世界观有进步,至少打了一见钟情一记大耳光——你看,还是责任感
白期待了…不过冰山城堡关大门那一下真是酷炫~~
除了那只雪人
非常传统的好莱坞/迪斯尼故事,爱战胜一切的主题再试不爽,视觉非常华丽,卖萌是潮流,但实在是太套路了。
近些年看过最好的迪士尼动画片。纵然有很多部影片的影子,但是拥有很独特视角,聚焦于姐妹情,而不是传统的王子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人物刻画深刻,所有人都有多维不单一的性格,引入两个女性主角也是前所未有的。音乐绝对是百老汇级别的,并且是storytelling的完整组成部分,不是为了唱而唱。精彩至极!
冰的特效驚人,難以想像可以把顏色單調的冰雪天地變得如此燦爛。只是劇情實在弱項,最多只能說是單純直接,不知道何以評價風潮如此旺盛
Let it go, let it go~各种版本主题曲 http://www.douban.com/note/331568539/
很好看的动画电影,画面精美,剧情也很棒,后面公主的裙子真的是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