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提喻法

Synecdoche,提喻纽约,纽约浮世绘(台),纽约剧中剧(台),脑作大业(港),解构纽约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莎迪·高德斯坦,汤姆·诺南,皮特·弗雷德曼,乔什·帕斯,丹尼尔·伦敦,罗伯特·席伊,米歇尔·威廉姆斯,斯蒂芬·阿德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纽约提喻法》剧照

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3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4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5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6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7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8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19纽约提喻法 剧照 NO.20

《纽约提喻法》剧情介绍

纽约提喻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月,伴随着秋天到来的,似乎还有戏剧导演凯顿(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的孤独,因一次意外的受伤,凯顿陷入了无休止的诊疗,不停拜访各专业医生;另一方面,创作微缩油画的妻子阿黛尔(凯瑟琳·基纳 Catherine Keener 饰)和他日渐疏远,冷漠尴尬的家庭气氛加深了凯顿的自我怀疑,即便他的剧目获得巨大成功也不能掩盖这一切。凯顿与在剧场工作的女子以及一名女演员保持着暧昧关系,在妻子抛弃他之后,凯顿从这两个女人身上试图找到改善自我精神状态的可能性,然而他还是失败了。凯顿最后决定从戏剧中找到答案,他产生了一个庞杂的创作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要呼吸史莱克圣诞特辑:驴子的圣诞歌舞秀小丑梦摇篮第一季好好活着草莓棉花糖OVA3卷天子寻龙玩命魔术曼哈顿夜曲昆塔:盒子总动员我们在躲谁?狂蟒之灾2末世人间道再无可失超级30人生第2杆敦煌不了情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魔法少女奈叶TheMOVIE2ndA's死亡航班电台之星生者如斯欢乐饭米粒儿客机空战双喜盈门急诊室的故事第十季薄樱鬼:御伽草子URARA迷路帖惊魂双头溪倒数说爱你将爱情进行到底

《纽约提喻法》长篇影评

 1 ) 《纽约提喻法》——艺术家的悲哀

“所谓艺术家的自私,说的是他们对人的本身并不感兴趣。

对方的过往历史,情绪,情感,如果他们有倾听,有时候仅仅只是因为寂寞,想有温度和言语包裹。

他们与一个人在一起,有时候是想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所带来的延伸空间,作为感受的积累。

一个有强大精神力度的人,需要索取更大强度的药剂和能量。

他几乎对身边的人毫不关心。

”——《素年锦时》我想这也就是片中男主人公,或者说是查理·考夫曼本人带给我的感受,我认为片子是考夫曼自我反省的一部作品。

片中男主其实看不见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他只看到他自己,世界只有他一个人。

因为他与世界的链接是断裂的,他跟世界之间缺了一条脐带。

所以表现出十分虚无的这么一个人物,这么一个永远都在逃避,不想面对现实,不想负责任,不想对抗世界,把自己埋头在虚无当中的角色。

自怨自艾却不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举几个例子:阿黛尔离开后,过了一年,凯顿都无所行动,一直在等着某些事发生,等待她回来;售票的海瑟尔告诉他她不会回来了,随后他与海瑟尔好上了,做爱时却又哭泣;海瑟尔生气了,有了新的伴侣,凯顿又逃避了,跟戏剧中的克莱尔结姻有了女儿。

当要他负责任时,他又倒回来想要关心第一个女儿,飞去找她,假模假式地为自己之前买的粉红色的箱子被遗弃而难过;在飞机上时,一直窥视心理医生的腿的他,有了机会,却又假装绅士视而不见;克莱尔受不了他的虚无之后,他又回去找海瑟尔……如此反复。

在母亲被杀,在她血淋淋的房间面前,同样无所作为,跟扮演海瑟尔的演员做爱。

最后甚至去扮演清洁工,让扮演清洁工的来扮演自己,以此逃避作为凯顿的责任和选择。

没有一次在正视问题,没有一次是直面地解决问题,把自己演作受伤的人,好让自己有感情。

包括其他角色,有一种说法,每个角色都是编剧或导演自我的一部分。

阿黛尔对心理医生说的话,心理医生在飞机上说的话,其实表现的都是卸下责任后的轻松。

她们都因为生活中没有了凯顿而更好。

而海瑟尔那间一直着火的房子,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一直能明显看到的未解决的问题一样。

海瑟尔最后是因为吸食浓烟过多而死亡的,就好比如果我们放任这些危险的因素存在,不去解决,最终会造成反噬,将我们吞没。

开头新闻播报点出了片子想要表达的东西。

最后牧师的戏也道出了片子的主题,导演想说的东西。

如果说“电影就是将精神的东西物化。

”我想查理·考夫曼做到了。

这是电影创作者的唯我论,和创作者的虚无。

而虚无也并没有那么缥缈无依,并不是这么可怕,它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的欲望满足之后,每一次失落的心情中,每一次生命遭受的重创之后。

哪怕一个孩童都还在经受着玩具被摔坏了之后带来的虚无感。

虚无意味着存在,意味着生命重新点燃热情的前奏。

即使秋天意味着结局的开端,冬天意味着一年的结束,但也还有下一年。

在虚无和真实的动态平衡中,寻找那些让我们认为幸福快乐的事,找到自己所认可的生活的意义。

因为我们不必成为别人喜爱的人,让自己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就够了。

吐槽了一番男主和查理·考夫曼,说说片子的开场段落。

开场段落,几分钟浓缩几个月时间的场景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了。

被喻为编剧圣经的麦基的《故事》里说的——“结构就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编剧选择事件,就像我们在人生中选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一样。

一部电影两小时,我们的人生都那么几十年,是有限的。

因而我们所选择的就显得很重要了。

作为一个编剧,在构思影片的高潮时,我们常常会让主人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比如让他的身体悬在大楼外,一只手抓紧天台边沿,这时候反派逼他选事业还是情人,金钱还是爱情……主角的选择往往就是提示他本人的行为。

所以,如果大家有时候处于茫然的状态,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时,你下一步的选择,无论是什么,这个选择和你的行为都将揭示“你是谁”。

 2 ) 绝顶高手抑或走火入魔?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微缩纽约》的剧情编排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如坠梦中,真假混淆。

观影过程有如阅读好书,会有过电的快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还意犹未尽。

  《微缩纽约》  导演:查理·考夫曼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这部电影就像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小说《沙崔》(Suttree)一样精彩绝伦,你不一定要完全理解,但必须认识到它确实好到一定程度。

让人退却的架势,吞噬你的深度,通过影片展露的一切,你会发现它近乎一部神作。

———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报》)雷声大、雨点小,去年《微缩纽约》(Synecdoche,NewYork)的遭遇就是这么回事。

在戛纳时还戴着“天才编剧首次执导”的光环,引人期待;可到了年底评奖季即惨遭冷落,除罗杰·伊伯特替它摇旗呐喊,鲜有人提起。

伊伯特把它跟麦卡锡的《沙崔》相提并论,原因在于经过考夫曼的倾力而作,《微缩纽约》的剧情编排确实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如坠梦中,真假混淆。

观看电影的过程有如阅读好书时的过电快感,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完之后还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影片主人公卡登有着疯狂的创作想法和欲望,他跟麦卡锡一样收到一笔飞来的“麦克阿瑟天才奖”,麦卡锡从构思到完成《沙崔》花去三十年时间,卡登试图完成剧场大作“提喻纽约”用去半生,二者的经历同样艰难且漫长。

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有意识地拒绝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模式,《改编剧本》(Adaptation)、《纯洁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等片的意识流手法(由人物思想的变化流动推进叙事),跟传统叙事相比确实旗帜鲜明。

他形容在《微缩纽约》里像做梦一般,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把堆积已久的冲动和想法,一并放入片中。

看看它是怎样做梦的吧:前五分钟看上去是平凡家庭的上午时光,不过留意下散落其间的日期,广播电视里的声音、报纸还有牛奶纸盒上的数字,原来前后十秒内时间都是跳跃的。

短短五分钟,时间过去了一个半月。

神奇的开始之后,卡登的人生是以几个月乃至几年计时跳跃,主演霍夫曼从一头浓发到谢顶秃头,迅速产生着变化。

片头女教授朗读里尔克的《秋日》已经提示了点东西:人生开始衰退,生命走向死亡。

那间着火的房子和反复出现的死亡葬礼,同样也能说明这点。

卡登一直为创作危机的焦虑所困扰,搞艺术的出不了作品跟濒死也没什么区别。

他的“提喻纽约”和妻子从事的微缩油画有所牵连,对方离开了他,作品又很受欢迎。

卡登想证明自己,展现整个人生与纽约,却只能复制现实。

一心想要事业成功,又放不下个人私事,夹缝中的煎熬很矛盾不是?

妻女离开后,卡登的精神困扰愈发严重,他把所有能量投放进剧场试验中。

纽约城被搬进了仓库里,卡登和周围人的生活既在剧场里排演又在现实中发生。

别人扮演着卡登的角色,卡登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彼此交替扮演,身份错位,复杂至极。

一直到最后,这出戏不再有一个主角,身为导演的卡登也不例外。

众人四散,影片说:“ 你可以是所有人”。

与女性交往中的脆弱与不能,不断出现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指涉。

可以认为这是考夫曼本人的继续反思,也可以说它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困境。

而这些,只能算是《微缩纽约》的冰山一角;剩下的,你只能自己去感受。

【南都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3/14/content_729552.htm】

 3 ) 在死亡的强光中

可以绝望,但不要唠叨。

这是我看完《Synecdoche New York》之后的感想和自我告诫。

不要让绝望成为自恋的一种形式,尤其不要举着你的绝望,就像一个小孩子举着一根受伤的指头那样到处说:看,我的手流血了!

我的手流血了!

《Synecdoche New York》是查理•霍夫曼的导演处女作,由于霍夫曼之前写过几个颇有影响力的剧本,人们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值很高——如此之高,以至于后来有些影评人发现该片其实挺烂之后,也都一致认为它的烂,是一种伟大地烂,而不是平庸地烂。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一个30岁的男人坐在床头哭哭啼啼地说:我太孤独了,我要死了。

一个50岁的男人坐在床头哭哭啼啼地说:我太孤独了,我要死了。

一个70岁的男人坐在床头哭哭啼啼地说:我太孤独了,我要死了。

然后,他终于死了。

好吧,它的真实情节是这样的:纽约的戏剧导演Caden试图导一部复制现实的宏大戏剧,在制作这部戏剧的几十年中,他的第一个太太,一个画只有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画的艺术家,一脚踹了他,跑了,虽然后来他不断读到关于她的消息,看到她的作品,甚至潜入她的公寓,但再也找不到这个人了。

他的情人,一个住在一栋永远着火的房子里的女人,也一脚踹了他,跑了,虽然后来又回来了。

他的第二个太太,一个对他的一言一行无限景仰的女演员,因为无法忍受他对前妻和女儿的念念不忘,一脚踹了他,也跑了。

Caden一边过着这种不断被抛弃的绝望生活,一边通过他的话剧哀叹这种生活。

最后当话剧已经庞杂到失控时,他决定放弃导演身份,转而饰演剧中的一个女清洁工,让这个女清洁工来做导演。

在女清洁工的导演下,话剧曲终人散,他自己也在女清洁工梦中的妈妈怀里死去了。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故事。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对于具有侦探癖或者被教育癖的观众来说,他也许能从“着火的房子”、“无限小的画”、“纹身上凋零的花瓣”、“彩色的屎”等密码中破译人生进而对霍夫曼“大师”的才华叹为观止,如果他还能联想到卡夫卡尤利西斯拉康德,其侦探癖和被教育癖就境界更高了,我却,真的,什么都没有看到。

除了一锅烧糊的粥。

如果一定要说这部电影有一个主题的话,我猜想就是人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活。

该片从头到尾,一直在不停地死人:Caden爸爸、妈妈、女儿、话剧男主角、情人、前妻、满大街的尸体、最后是他自己。

Caden最爱看的报纸版面也是讣告版。

表现死亡的阴影这个“永恒的艺术主题”,当然无可厚非,但霍夫曼对这个主题的表现则可谓拖沓、粘滞、陈腐,只见男主角从一个女人的怀里滚到另一个女人的怀里,哭了几十年最后一命呜呼。

可悲的不是绝望,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绝望。

有的人面对死亡的通缉,会身手矫捷地逃之夭夭象“猫和老鼠”里面的那只老鼠那样演绎精彩人生直到落网,而Caden在死亡面前,却仿佛一头鹿被汽车的强光照射,完全不能动弹,彻底凝固在自己的惊恐里。

当然粥是逐步烧糊的。

一开始电影还比较正常,貌似一部中年家庭危机片,颇有伍迪•艾伦式的荒诞。

后来前妻出走后,caden的时空感开始错乱粥就煮得太稠了。

再后来Caden找到饰演他的Sammy与其平行生活时,情节就开始彻底焦糊。

到最后Caden和女清洁工互换角色,显然霍夫曼开始自暴自弃了。

他象一个画家从写实派走向印象派,又从印象派走向超现实派,最后由于创作上的走投无路而干脆变成了泼墨派。

在墨泼干之后,他让女清洁工对Caden说:Die。

Caden让我想起情景喜剧Seinfeld里的George。

有一次George突然良心发现参加了一个帮助老人的志愿者项目。

在得知老人已经86岁之后,他就一直困惑一个人这么老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

他不断追问老人:你害怕吗?

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吗?

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

怎么可能呢?

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

最后老人忍无可忍,说:Get out!

 4 ) Everyone is everyone

《Synecdoche, New York(提喻纽约)》这部09年Cult Film神作,名字僻怪,戏中有戏再有戏的层叠拟仿和无穷镜像,逼近人生与戏剧边界的哲味探讨,“彩色的屎”、“微缩油画”、“烟火公寓”等隐喻意象,更是古灵精怪,教人穷思竭虑症发作。

看了第四遍还是似懂非懂,依旧重生对意义未明的焦虑和因此引发的思考强迫症,但再次看到尾声处,纽约中产阶级白人知识分子男性剧作家步出自我,置换成他剧作中那平凡清洁大婶,并在大婶的出色执导下与她共感,亲历她种种幽微的悲欢,最终死去,我又恍惚地哭了一遍。

治愈执导词:You realize you are not special.The specifics hardly matter.Everyone is everyone.So you are Adele, Hazel, Claire, Olive.You are Ellen.All her meager sadnesses are yours.It is time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is.As the people who adored you stop adoring you,as they move on,as the world forgets you,as you recognize your transience,as you learn there's no one watching you, and there never was,you think only about driving.Not coming from any place.Not arriving any place.Just driving.指示代词作为代词的特类,靠一种简洁的构式往往就能言表万象,妙传奥义:"Everyone is everyone."每个人都是每个人。

于是你与我同质同构。

于是你会懂得,没有人观望你,事实上从来没有人观望你: “You learn there's no one watching you, and there never was."为什么清洁阿能够尽显导演风范?

因为剧作家是清洁阿姨,清洁阿姨是剧作家。

剧作家走出大婶家,看到经营将近二十年的巨大剧场已是一片荒颓景象,实物比例的道具楼宇统统破敝,大小角色悉数身亡,是喻示剧作家自我的消解,执念的释放,因为整个剧作的铺排就是对他整个存在神经质般的拟仿。

忆记、自恋、生命的终止与浩大剧作的完成共时。

法语的achèvement,德语的vollendung,既指终结状态,亦指完成状态,最合适的中文等价词大抵是“完结”,一个词转达两层意义。

全剧最后一句台词是大婶说:“Die.”然后镜头渐次灰白,恒定的灰色中演员表缓缓升起,直到示完。

99%的电影演员表都是黑底白字,HBO散文式旷世剧集《Six Feet Under(生前身后)》大结局时演员表是罕见的白底黑字,《Synecdoche, New York(提喻纽约)》更其诡异,灰底灰字,就连演员表的呈现也注入象征。

片尾曲《Little Person》由本片怪才导演Charlie Kaufman填词,淡泊静好的爵士曲风,小人物叙事角度的独白,从容演绎寂寞与爱的普世况味,句句贴心。

独白说:I'm just a little personOne person in a seaOf many little peopleWho are not aware of meI do my little jobAnd live my little lifeEat my little mealsMiss my little kid and wife听到高潮这段不禁颤了一下:And somewhere, maybe somedayMaybe somewhere far awayI'll find a second little personWho will look at me and say"I know you.You're the one I've waited for"我那卑微的小幸福。

我那卑微的小忧伤。

常常在想,我将在哪天遇到另外一个卑微的人,他会对我说:我认识你。

我等你好久了。

 5 ) 考夫曼擅长用幽默的口吻来讲述死亡与孤独

查理·考夫曼在1999年凭借《傀儡人生》这个脑洞大开的原创剧本一举成名,进入到千禧年后,努力不懈地创作出好几个天马行空的剧本:《人性》、《改编剧本》、《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令斯派克·琼斯和米歇尔·贡德里这两位小圈子里受追捧的MV导演迅速为广大观众所认识。

考夫曼的剧本构思奇特,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幻想和荒诞不羁的人物,情节发展也是令人捉摸不透,自然获得了鬼才编剧的美誉。

为他人做嫁衣多年的考夫曼终于在2008年执导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纽约提喻法》,并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虽然最终空手而归,但是这部处女作征服了不少观众,更成为美国首席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年度十佳电影。

考夫曼挑选演员很有眼光,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自不必说,而片中几位实力派女演员更是深得我心,凯瑟琳·基纳、米歇尔·威廉姆斯、珍妮佛·杰森·李这三位美国独立电影里常见的面孔在片中奉献出亮眼的演绎,而最令我心满意足的是可以看到萨曼塔·莫顿和艾米丽·沃森同台演出。

这两位都是当年我非常倾慕的英国女演员,因为她们都敢于挑战难度极高的角色,尽管在这部电影里她们没有这样的机会发挥,裸露和床戏对她们二位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

影片围绕一位戏剧导演的生活和工作而展开,时间跨度从他的中年贯穿至老年,他和妻子的婚姻出了问题,离婚的妻子带着女儿远赴德国继续艺术创作。

他孑然一身留在纽约,和身边的几位女子发生感情纠葛,之后获得一笔资金去实现自己庞大的艺术梦想。

用简单的几句话恐怕难以概述出这个中年男性情感题材的奇妙之处,只因其高密度的叙事时间、梦幻的逻辑和逼真的剧场感,令人在观看过程中忽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眩晕感,之后又或者是恍然大悟的观感。

▲开头一幕示范何为高密度的叙事时间这表面上看来是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叙事像一匹野马似的,挣脱了物理时间的规律。

细心的观众不妨留意,开头短短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讲的却是跨越了一个多月的事件。

女儿的成长过程更是令人咋舌:从四岁在家,到11岁跟随母亲到德国,之后是30岁全身刺青出现在色情俱乐部,当观众醒悟过来,已发现她在病榻上垂死并谴责父亲对自己不闻不问。

还有更为奇怪的,这个微缩纽约的庞大计划已经进展多年了,但是现场的演员才开始抱怨,为何排练了这么久却没有观众前来观看?

这种高度压缩时间的手法成为考夫曼的一种独有的风格,不仅隐藏了时间流逝的过程,还省略了很多关键的细节,让观众在高密度的叙事情节里迅速脑补其遗落的细节,于是给人带来一种晕头转向的错觉。

其次,男主角究竟获得了多少资金,竟能无休无止地延续这个疯狂的艺术计划?

片中由始至终也没有交待。

但这个规模越来越大的微缩城市并不是男主角臆想出来的幻境,这是鬼才编剧考夫曼特有的脑洞所致。

只要你接受了这种“梦幻的逻辑”,其他更稀奇古怪的细节便不会造成观影的障碍(不停着火的房子、前妻在艺术馆展出的微缩油画等等)。

▲戏剧导演让演员扮演自己和情人片名中“提喻(synecdoche)”一词的发音和纽约州东部城市名斯克内克塔迪(Schenectady)类似,而片中那个微缩版的纽约也位于此地。

提喻这种修辞手法是用局部代替整体,或者反过来。

这个奇怪的片名具有一语双关的含义,指的是片中的戏剧导演复制出一座几可乱真的纽约城来指代整个人类世界。

戏剧导演建造出这个愈发庞大的剧场,给演员排练和表演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广阔空间。

而在这种人造剧场感的笼罩下,男主角的真实生活与戏剧虚构情节之间的边界渐渐变得模糊,到后来他找来演员扮演他自己和情人的时候,这种暧昧不清的体验便达到顶峰。

不过,从故事后半段情节来看,混淆真假的叙事把戏并非考夫曼的主要目的,他更在意的是透过刻画这位戏剧家的一生,传达出对人生的无奈慨叹。

这是发生在一个戏剧导演身上的故事,但仔细看下来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也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恋爱、婚姻、子女成长、离婚、子女叛逆、事业失败、疾病、孤独、衰老……人生总是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失望,而最终无法逃避的终点便指向死亡。

不仅人生如此,艺术也一样,也难逃消亡的命运,最后一幕整个微缩城市破败不堪、演员相继离世就是最露骨的暗示。

这是一个奇幻的故事,但感觉上也是一个甜蜜的故事。

当然,从本质来看无疑是一个极度悲伤的故事。

考夫曼擅长用幽默的口吻来讲述悲剧,用光彩动人的笔墨描绘孤独者和失败者。

尽管其结局无一例外都以死亡告终(今年的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也如此),却没有常见悲剧题材的那种催人泪下的感染力,往往是在令人难以捉摸的情绪氛围里,让观众跟随着主角体验其人生经历的酸甜苦辣,以达到感同身受的终极目的。

考夫曼迄今执导的三部作品都或多或少具有宿命色彩,但又因其高度风格化的剧本和极度迷惑的叙事技巧而掩盖了悲观的论点。

这使得他的作品像是不断拆开一个包装讲究、设计精美的礼物盒,最后发现里面只是一朵枯萎褪色的花。

 6 ) 迷宫般的《纽约提喻法》值得多看几遍

本文严重剧透,建议看完电影再看影评。

还没看过电影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习影记”,点击公众号文章末的“阅读原文”,有惊喜!

《纽约提喻法》是查理·考夫曼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诞生前,他是公认的鬼才编剧,作品包括《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等。

考夫曼以编剧身份出道,而实际上他毕业于纽约大学导演专业。

他听说,要当导演,比较容易的方式是先做编剧,因此开始写作。

不过直到32岁,他才有机会真正进入影视行业,成了电视剧编剧。

在下定决心去洛杉矶之前,他在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家博物馆做着接电话的工作,拿着最低工资——6美元一小时,从朋友那儿借了3000美金,才有钱去洛杉矶闯荡。

很幸运,他找到了电视编剧的工作。

美剧编剧是团队合作,考夫曼生性内向而害羞,前1个月基本上没在剧本讨论会上开过口,每天都在担心会不会被炒掉,但幸好没有!

在电视流行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并且在电视行业工作几年,考夫曼深谙吸引观众的那些套路,却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

他批判美国占主导地位的“营销文化”,不管是个人,还是影视,都试图要“卖”给你什么。

《纽约提喻法》花了两年时间写完,没有大纲,动笔的时候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结束。

他认为写剧本没有任何规则需要遵循,也不在意常规的“三幕剧式”(three-act),而更愿意表现真实人生中的真实情感。

考夫曼最开始只是写下他有兴趣探索的东西,然后由此散开。

他这种特立独行的编剧方式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叙事,而作品因为其真诚也常常会让观众感到共鸣。

《纽约提喻法》正是考夫曼集大成之作,它像一座巨大的迷宫,很难有人看一遍就能穷尽其含义,而对于我,每多看一遍,都会有新发现,这种探索的乐趣对于喜爱电影的人来说,真是太棒了。

死亡是影片最大的主题。

正如牧师在一场排演中说道:“Even though the world goes on for eons and eons, you are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即使世界万古不变,你在这里只有一秒钟的几分之几。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大部分时间你呈死亡或未出生状态。

”从每个人出生的第一秒开始,我们就在走向死亡。

而对于死亡,我们却有着不合实际的幻想Caden(本片男主角,扮演一位获得过麦克阿瑟奖的剧场导演)这样说:“We're all hurtling towards death.我们都在冲向死亡。

Yet here we are, for the moment, alive.然而我们在这里暂时活着。

Each of us knowing we're gonna die......each of us secretly believing we won't.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将会死去……而我们每个人暗地里相信我们不会。

”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

这是一个躲不过的问题。

Caden常常感受到死亡的压迫感,绝望地努力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他用了几十年时间来做一部戏剧,无尽的排练,无数的提示纸条,一场注定不会迎来观众的戏剧,一场模拟现实的盛大表演,在年复一年中消解掉了意义,现实和戏剧之间模糊了界限,这是一部还没有诞生就失败的作品,而这种失败正如他的人生,最后都会在死亡中化为灰烬。

他很孤独,渴望与其他人建立深刻的连接,可他最喜爱的女儿Olive视他为陌生人,在临死前仍固执认为是父亲抛弃了自己而不肯原谅他;还有他一直放在心里的Hazel,多年后在两人终于心灵相通的时候,Hazel却在第二天死去。

“The end is built into the beginning.开始蕴含了结局。

”这句Hazel的话有着题眼的作用,其含义是多层的:第一、对于人生来说,结局就是死亡,而死亡从出生的一刻就决定了,因而出生就蕴含了死亡。

出生是从无到有,而死亡是从有到无,有是有限的,无却无穷无尽。

第二、影片的开始蕴含了结局。

全片第一个镜头是闹钟从7点44分跳到了7点45分。

广播开始播报,“今天是秋天(fall)的第一天。

”Fall是个多义词,除了秋天,还可表示衰落。

从第一个镜头进入逐渐衰败的过程,不管是Caden从40岁(影片开始)的中年到了80多岁(影片结束)的老态龙钟,还是整个外部世界纽约城越来越陷入混乱(1小时7分, Caden一行人从剧场出来,行走在混乱的街区;1小时53分,窗外传来炮火轰鸣声,Adele公寓所在大楼墙壁涂层脱落,遍布涂鸦,电梯也停用了)。

不过考夫曼并没有花太多镜头表现外部世界,而聚焦到Caden这个主角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表现并非用常规的画外音来实现,而是通过他外在与人的互动,时间的混淆,来创造了梦一般的情感景观。

第一个镜头出现的7:44

全片结尾处,同样的时间点又出现了。

这里Now you are gone.翻译有问题,应该是现在你消失了,其实指的就是死亡。

最大的fall是什么?

死亡。

因而,从最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已经预示了结束。

事实上,影片第一个镜头尚未出现,画外音有个小女孩就在唱着一首民谣,这直接点出了全片的主题。

歌词是这样的:There’s a place I long to be.A certain town that’s dear to me. Home to Mohawks and G.E.It’s called Schenectady.I was born there and I’ll die there.My first home I hope to buy there.Have a kid or at least try there.Sweet Schenectady.Andwhen I’m buried and I’m dead,Upstate worms will eat my head.For every person that you know,Once they’ll say goodbye and go.Think we’ll see them soon, well no.You won’t see them again.But there’s always a last timeThat you see everyone.There is always a never again.我渴望去一个地方,某个我珍爱的小镇,Mohawks and G.E.的故乡,叫做斯克内克塔迪。

我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死去。

我希望在这儿买我的第一个房子。

亲爱的斯克内克塔迪。

当我被埋葬,当我死去,偏远的虫子会吃掉我的脑袋。

你认识的每一个人,有一天他们会说再见,然后离开。

我们认为很快很能见面,不过很不幸,我们不再相见。

你见到每个人总有最后一次,总有从此不再。

这首民谣不仅仅说到了每个人必死的结局,还讲到每一个你遇见的人,总会有生死分离、永不相见的一天。

随着影片画面的出现,民谣的声音渐渐淡去,我们听见了电台的广播,主持人在采访一位Union College的文学教授。

主持人:为什么那么多人写秋天?

教授:秋天被人们看成结束的开端。

如果把一年当成人生的话,九月作为结束的开端,是当玫瑰花开始凋零,生命开始死亡的时候。

教授朗读了一首里尔克的诗:Whoever has no house nowWill never have one.Whoever is alone will stay aloneWill sit, read, write long lettersThrough the eveningAnd wander the boulevardsUp and down, restlesslyWhile the dry leaves are blowing北岛翻译的版本:(主呵,是时候了。

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不论是民谣,还是里尔克的诗歌,都为影片设定了一个比较悲观的基调,Caden在死亡的阴影下寻求生命的意义,从始至终都是孤独的。

第一、影片中一些角色的命运恰当地诠释了“开始蕴含了结局”。

Adele(Caden的前妻,一名微缩油画的画家)第一次出场是在电影开场一分钟,她的第一个镜头是咳嗽,而最终她死于肺炎。

影片中间还有预示这种死亡方式的情节,Caden去她的公寓打扫,Adele留的字条以画外音形式表现,常常会听见她咳嗽的声音。

Hazel在房产经纪人带领下去看房,这是一栋永远在燃烧的房子,她很喜欢这栋房子,但同时也会担心有一天会死在火里。

Hazel选择买下这栋房子,最后死于吸入过量烟雾。

死亡作为最大的主题,影片从头到尾我们在不停听到die,dead,killed,death这类和死亡相关的词,Caden最开始导演的那部剧是《推销员之死》,而Caden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于他死去:45分 Claire的母亲去世57分 Caden接到电话,他的父亲死于癌症,最后留下了长而悲伤的遗言1小时22分 Caden最后一次见到女儿Olive,她死于纹身感染。

1小时30分 Caden接到警方电话,他的母亲被入室行窃的人杀害。

1小时39分 Sammy(在生活中跟踪了Caden十多年,在戏剧中扮演Caden)跳楼自杀1小时43分 Hazel死于吸入过量烟雾1小时53分 Caden拿到的纸条上写着:Adele死于肺癌最讽刺的是,Caden才是那个常常身体出状况、最担心死亡的人,而他却活到了最后。

整部影片其实建立在Caden的内心视角上,所以外部出现的东西很大程度是Caden内在的投射,他担心死亡,因而报纸和电视上的广告常常疾病相关,他也喜欢看报纸上的讣告,听到的广播是什么灾害造成了多少人死亡。

甚至,有时候,影片会以超现实的方式来表现Caden的担忧,他时常会化身为电视广告或者动画里面的人物,而这些画面又常常与疾病和死亡有关。

人们惧怕疾病,因为疾病常常预示死亡。

Caden前后经受了许多身体上的疾病,从最开始被水龙头砸中头部,鲜血长流,到去见了各种医生(包括眼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牙医等),关节僵硬,脸上长脓包,失去流眼泪、分泌唾液的能力,突发癫痫,大便颜色不正常,带着呼吸器上飞机……全片最后一个词是die(死亡),由替代Caden作为戏剧导演的Millicent Weems说出(Millicent是一名演员,在Caden的戏剧里扮演Ellen,一位替Caden前妻Adele打扫卫生的清洁女工)。

这里的die可以有多层含义,一是Millicent对演员Caden发出的指令,意思是戏剧中的Caden在这里死去;二是连接上句Caden没有说完的话,“我现在知道该怎么做这部戏了,我有个想法,我想如果每个人...”,这个“每个人”后面就跟了Millicent的“die”,成了“每个人死”。

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的最后一句话不仅回到最大的主题——死亡,且强调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死亡。

考夫曼对时间有着极富创意的呈现。

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全片第一个早餐场景,短短四分钟时间,时间已经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月。

从表面上看就是Caden一家三口普普通通的早餐时刻,镜头衔接天衣无缝,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掉时间点的不同。

最开始关于fall的广播发生在2005年9月22日——广播报道克什米尔大地震2005年10月8日——广播2005年10月15日——报纸报道品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5年10月14日——报纸新闻土耳其禽流感10月17日——牛奶过期,奶盒标注的过期日是10月20日——“万圣节快乐”10月30日——阿拉巴马大学的第一个黑人毕业生去世2005年11月2日这一个场景相当精彩,在很短的时间交代出了不少事情:Caden对于死亡的执念,Caden和Adele之间的不合(虽然Caden有跟Adele说话,但Adele几乎总是充耳不闻),还有日常生活的琐碎性和重复性。

这个家庭每天早上的生活都差不多,女儿拉粑粑,妈妈要帮她擦屁股或者安慰关心她,妈妈忙着做早餐,爸爸喝咖啡看报纸。

当每日都如此重复的时候,时间会混淆到你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似乎日子每天都一样,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

每个人应该都有那种突然惊醒的瞬间,一回头,时间已经过去了几星期、几个月、几年。

全片以Caden主观时间为主,由此我们会了解到Caden真正在意的一些人和事。

他很在意第一任前妻Adele,尤其喜爱他的第一个女儿Olive;他也在意Hazel,不仅他们俩在一起的场景很温馨,他还会时常给Hazel打电话,即使什么都不说,只为了听听Hazel的声音从答录机那边传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aden对Claire(Caden的第二任妻子,后离婚)的态度,时间在两人关系中流逝很快,前一个镜头是两人发生关系,下一个便结婚了,婚礼上Caden说“There will be no other before you. (我最珍视你)” ,再下一个镜头Caden抱着圣诞礼盒准备寄给远在德国的大女儿Olive,紧接着的下一个场景,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排练场上Caden很不给Claire面子,回到家后,Claire对Caden抱怨,这时候我们发现他们的女儿Ariel已经几岁大,两人的关系已到了瓦解的边缘。

Caden在杂志上发现了Olive的纹身照片,即刻想去德国找她,还说Olive是他的真正的女儿(my real daughter),引得Claire大怒。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场景。

Caden偶遇Hazel,看见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痛苦地想去跳楼,被人拦住了,接着又偷偷看Olive的日记,Olive里面充满对父亲的鄙夷和对Maria的爱。

在绝望的心境下,Caden去敲Claire的门,那时两人已经分开,但Caden希望重归于好,不过他的口误暴露了他真正的偏爱,I wanna take care of you and Olive. Ariel. Ariel. Fuck. Ariel. (我想照顾你和Olive。

Ariel,Arial,该死,Ariel。

)后面还有一场戏,Caden和Hazel最后相处的时光,Caden说,I miss Olive. And the other one.(我想念Olive,还有另外一个。

)这种偏爱是如此显著,连另一个女儿的名字都直接被忽略掉。

Caden对于第二任妻女没那么珍视,关系也没那么刻骨铭心,因而他们之间的场景飞快地掠过,时间在这里进行了压缩。

Caden其实有很多人都有的缺点:对于得到的东西不珍惜,而对于失去的又会渴望之极。

Adele,Olive和Hazel都是他失去的人,所以他长久地难以释怀。

另一方面,Claire是主动投入他的怀抱,并且是他的御用女主角,仰视着他,Caden就没有那么在意。

影片名叫做“纽约提喻法 Synecdoche, New York”,而提喻 (synecdoche) 是一种修辞法,以局部代表整体,或以整体代表部分,比如用fifty sails(五十五张帆)指代fifty ships(五十五艘船)。

Caden想用庞大的戏剧来代表纽约或者人生,在那个巨大的仓库剧场里,搭建起了一个迷你的纽约城,喜怒哀乐在这里上演。

相应地,考夫曼也拍摄了一部同样庞杂的电影,把自己对于人生的真实体验融入这部电影,这种野心太大,所以会有不少人看了觉得很难消化。

影片的复杂性不仅仅在于现实和超现实的交替、40多年的时间流逝,还在于繁复的套层结构,“仓库1”是戏剧排练的场所,在“仓库1”里面修了“仓库2”,要模拟戏剧排练,而“仓库2”里面还有个“仓库3”。

Caden在现实中的经历常常会被搬运到戏剧排练中,成为戏剧的一部分。

而影片除了死亡这个主题,还有其他主题等着观众去探索。

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极度自我,或者换句话说,自私。

正如Sammy跳楼前对Caden说的话:“我永远在观察着你,Caden。

但除了你自己,你从来没有真正看过其他人。

所以现在看着我吧,看着我心碎,看着我跳下。

看着我,然后明白死亡之后什么都没有。

”牧师的话:“……因为没人愿意听我的悲惨遭遇,因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不幸。

”Caden和Hazel在车里的那番对话也很有意思,Hazel已经和Derek结婚生子,Caden依旧希望Hazel能像以前那样看待他,还说自己搞砸了一切,向Hazel道歉,而Hazel说,“I’m okay.”Caden一不留神,“我不想你okay”。

这个口误一不小心暴露了Caden的真实想法,在他心里,Hazel跟他自己在一起okay是可以的,而Hazel跟其他人在一起是不okay的。

我们还能看到真实。

考夫曼是一位很真诚的作者,他希望能真实地表现所见、所感和所思。

Caden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考夫曼,这里并非指具体的经历,而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有同样的要求——真实。

考夫曼在2011年的BAFTA演讲这样说:“我无法告诉任何人如何写剧本,因为真相是,你能完成的任何有价值的事情只能来自于你自己。

我工作的方式不是你工作的方式。

创意行为的核心是我能给予的只有我自己,你能给予的只有你。

如果你能带着真实性和慷慨付出自己,我会被打动。

”考夫曼把真实的自我投射到电影中,因而里面常常会出现:真实的,真相,真实的自我之类的台词。

片头里尔克的诗被朗诵完后,主持人:“真残酷。

”教授:“但是真实。

”Caden在Adele走后单独见心理咨询师,他说:“我觉得Adele是对的,我没有做任何真实的东西。

”后来Caden得了麦克阿瑟奖,又见咨询师的时候说:“我要做一部戏剧,宏大的,真实的,无情的剧。

我要把真实的自我放进去。

”给演员讲戏的时候,Caden说:“我们要去真正地发现每一个存在的本质。

”还说:“除了残酷的真实,我不会勉强接受其他任何东西。

”他兴奋地告诉Hazel:“我正在打造一出纯粹而真实的剧。

”其他还有很多细碎的点,比如Caden与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声音和画面的有趣对应,围绕咨询师的一些点,Caden身上的男女特质,Caden为戏剧取的各种名字,以及各个人物的命名也是有玄机的。

但这里因为篇幅太长,就不一一讲述了。

这篇影评从今年5月重看电影就一直想写,结果6月去了西藏,7、8两个月工作繁忙,一直拖到9月才写完,回头一看,四个月已经过去了,感叹时间流逝之快,就像影片中的男主Caden,一溜烟40多年的时光已成过往。

Youtube上一位名叫“YourMoiveSucksDoTorg”的电影Up主,做了一系列关于该片的解读,相当有意思,里面讲到的不少细节是我自己观看都没有注意到的,强烈建议观看!

这个系列现在共有五集,最后一集发布于2017年6月12日,但最后的一集迟迟未发布,有观众这样催更:

“这个系列刚开始的时候,我刚刚满13岁,今年我21岁。

”时间啊,不管你情不情愿,就这样无情地溜走了,时间会带着每个人前往同样的归宿。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be peaceful and be liberated.

 7 ) 感动纽约

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里有句特别励志的话:In the interval of light between the darkness in which you awaited first birth and the darkness of death that would receive you, you must make what you could of reality, which was in a state of highly advanced development. 查理·考夫曼肯定也看过这句话,但作为一名标准的文艺青年,他身上充满了负能量,于是给改成了: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it doesn't really. 文青的作用就是把正能量抵消成虚无和绝望,因此《纽约提喻法》其实也可以看做文青版的《感动中国》。

 8 ) 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Minister: Everything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you think. You only see a tenth of what is true. There are a million little strings attached to every choice you make; you can destroy your life every time you choose. But maybe you won’t know for twenty years. And you’ll never ever trace it to its source. And you only get one chance to play it out. Just try and figure out your own divorce. And they say there is no fate, but there is: it’s what you create. Even though the world goes on for eons and eons, you are here for a fraction of a fraction of a second. Most of your time is spent being dead or not yet born. But while alive, you wait in vain, wasting years, for a phone call or a letter or a look from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make it all right. And it never comes or it seems to but doesn’t really. And so you spend your time in vague regret or vaguer hope for something good to come along. Something to make you feel connected, to make you feel whole, to make you feel loved. And the truth is I’m so angry and the truth is I’m so fucking sad, and the truth is I’ve been so fucking hurt for so fucking long and for just as long have been pretending I’m OK, just to get along, just for, I don’t know why, maybe because no one wants to hear about my misery, because they have their own, and their own is too overwhelming to allow them to listen to or care about mine. Well, fuck everybody. Amen.    Millicent Weems: What was once before you – an exciting, mysterious future – is now behind you. Lived; understood; disappointing. You realize you are not special. You have struggled into existence, and are now slipping silently out of it. This is everyone’s experience. Every single one. The specifics hardly matter. Everyone’s everyone. So you are Adele, Hazel, Claire, Olive. You are Ellen. All her meager sadnesses are yours; all her loneliness; the gray, straw-like hair; her red raw hands. It’s yours. It is time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is.    Millicent Weems: Walk.    Millicent Weems: As the people who adore you stop adoring you; as they die; as they move on; as you shed them; as you shed your beauty; your youth; as the world forgets you; as you recognize your transience; as you begin to lose your characteristics one by one; as you learn there is no-one watching you, and there never was, you think only about driving – not coming from any place; not arriving any place. Just driving, counting off time. Now you are here, at 7:43. Now you are here, at 7:44. Now you are…    Millicent Weems: Gone.

 9 ) 《纽约提喻法》——生命意义的二律背反

又到了一个多事之秋,一双脆弱且正在坚强中享受疼痛带来快感的左右脚踝,交替让我对举步维艰这个词进行着更深一步的温习。

新生刚刚入学,各种希望也在新鲜的空气中滋长。

乘着脚伤休假,也到这上面来涂鸦一把。

其实源于看了《纽约提喻法》,一部看似枯长的电影,很多感受但非影评。

AM 7:44,一个普通的清晨,伴着女儿的儿歌和Radio节目的声音,Caden醒在了睡过不知多少个年头的床前。

简单的场景描绘了一个枯燥无味的标准美国平民的生活画卷,单调的对话,单调的声音,单调的早餐。

导演带我们瞬间进入了一个逼真的生活场景,仿佛就在我们彼此之间,光阴如此平淡的流淌着。

平淡的第一次点题,Radio中的访谈,“秋天被人们看成预示结局的开端,如果把一年看做是人生的话,那么秋天则是人衰退的开端,秋天也是玫瑰花瓣凋零,生命开始死亡的时候,这个月充满忧郁,或许正因此,它份外迷人......”这座普通美式家庭的男女主人的职业带有明显的喻意。

Caden,一个在剧本和舞台中沉醉的舞台剧导演,终日为健康所困扰,现实生活和剧本完全成了他整部人生大戏的零散片段。

他的职业就是把个人化的虚拟生活无限放大。

Adele,一个成功的微缩人像油画艺术家,她的每幅画只能一次一人欣赏,把高度社会化的个体人孤立分割在一个个微小如芥豆的画布上,但是仍然鲜活,一个放大,一个缩小,相悖的表达。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戏,自己则是这部戏的导演,同时也是别人戏中的一个角色。

说道这里让我不禁想起《The Truman Show》,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也在一个巨大的真人秀场景被人当做节目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楚》如果是轻松的一日一禅,《纽》便是大悲咒。

恍然又想起了《骇客帝国》,对我所熟悉的外界事物以及自己的影像的真实产生了怀疑。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我到底是谁,我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个原始的哲学命题就此平淡的展开,但最终谁又能找到答案?

在我们短暂的生命中,爱情是不可缺少的。

Adele在心理医生面前说的话让我不寒而慄,如果我的妻子幻想我的死亡,并能够从中解脱,我将是何等心态,很难想象。

这让我想到爱情的道德底线,为爱献身或是为爱苟活,终身无爱或是因爱生恨。

爱情之于生命,到底是不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呢?

Hazel购买了始终燃烧的房子是精彩的创意,超现实主义的梦魇。

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家庭如同这座危机四伏的燃烧之屋。

“我真的很喜欢,但是我担心我会葬身其中。

”“人们选择哪种死亡方式确实是个重大决定。

”我想这就是纠结吧。

片中几次对燃烧之屋的细节表现非常好,第二次Caden与Hazel的床戏已经是暮年,Hazel点燃的两只被高温熔的弯曲的蜡烛就像Caden不举的JJ。

而最终Hazel幸福的死在了燃烧之屋的床上,脸上充满笑容,死因是长时间吸入过多燃烧后的灰尘。

Hazel没有死于看似致命的恐怖火焰,却因为太多细微的灰尘而丧命,人大抵是这样,在无声无息生命挣扎着最终消逝。

巨大的摄影棚令人震撼,它呈现了编剧兼导演Charlie Kaufman的宇宙观。

戏中戏,天外天,永不落幕,永无尽头。

整部戏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打破了常规的线性描述,而采用跳跃的时空重叠与拼接,留下多少空间让我们去回味,就像中国的飞白书法,不经意中显露的风骨,让我们感叹时间是如此的飞逝,洞悉出Caden,也是我们自己,何等的脆弱。

由此可见剧本原著的文学功底,Caden的迷失是一种全方位的迷失,迷失在生活中,迷失在戏中,可笑的是连伤心处落泪都需要借助道具引导,以至于最终迷失在几十年前看过的动画片中。

如同《公民凯恩》最后的神秘遗言“玫瑰花蕾”。

整个片子虽然奥义,但是饰演保洁大妈的群演的一席话,倒是成为了解构本片的一把钥匙,“……他生活在一个停滞与进行交互的世界里,而时间是浓缩的,而且乱了次序,直到最后,他被迫努力了一下,使他自己的存在变得有意义,现在他又变成了一块石头……”。

而全面的核心诠释则出自另一个牧师群演之口“ 一切都比你想象的复杂,你只看到了事实中的一点点, 你所做的每个决定都促使成千上万的关系在变动。

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毁掉自己的生活。

但也许你20年也不会明白……你也可能永远不能追溯到它的开始。

而你只有一次机会去把它做好。

试着去搞定自己的婚姻吧。

大家都说没有所谓的命运,有的只是你所创造的东西。

即使世界年复一年地转动……你也只是这一秒钟里极小的一块碎片。

你们大部分时间都留在的生后或者生前,但当你们活着的时候,你只有徒劳地等着……浪费几十年去等来自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一个电话、一封信或者一次见面,来使自己心安。

但那从来都不会或者似乎要发生了,其实真的不会。

所以,你再次茫然地后悔或者茫然地希望接下来会遇见好事情,让你感到自己确实存在,不与世隔绝,让你感到自己是被爱的……”谁现在没有屋子,,将再也建造不成。

谁现在孤独一人,将长久孤苦伶仃。

将坐着,读着,写着,长长的信,将在林荫小道上,心神不安,徘徊不已,眼见落叶的飘零。

 10 ) 孤独,无奈,死亡与虚无

今天又看了一遍《纽约提喻法》。

第一次看就对这个电影喜欢得不得了,感叹考夫曼真的是个天才。

在知道了结局之后从第一幕开始看又让我体会到了更多细节处的用心。

提喻法是一种用部分指代主体的修辞手法,就像电影中用男主caden生活的一个个片段表现他的一生。

从中我看到了他的孤独,无奈,痛苦与对死亡的恐惧。

一开始考夫曼用几个镜头塑造出了男主平庸的日常。

后来他靠着导演舞台剧获得了麦克阿瑟奖。

但他的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他。

他拒绝了票台小姐hazel的示爱,他开始恐惧死亡。

他决定编排出一部宏大真实而又艰苦的剧,他想通过此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他感叹每个人都在走向死亡而每个人都在活着的时候心存侥幸。

他搭出了一个繁华的纽约城,在其中复刻了自己以及其他芸芸众生的日常。

他想通过解析、重建去理解自己的生活。

自此,男主真实的人生和剧本开始交替上演。

他对自己的女儿olive念念不忘。

他去巴黎找她,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看到她在跳脱衣舞。

任凭他如何敲打玻璃呼唤女儿的名字,olive也对他置之不理。

他和漂亮的女主演clair同居了,生了个孩子,却发现自己根本不爱她们。

再次遇到hazel让他心动也心碎,他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错过了什么。

caden在剧中复刻了自己的人生,展示了他的孤独,胆怯,与悲伤。

caden找了sammy来出演自己,因为sammy一直在观察他,并告诉他只有通过自己caden才能看透自身。

其实caden从来没有真正去理解别人,他看到了永远是他脑海中幻化出来的别人。

就像他的剧一样,所有人物和台词都是他挑选的。

最后sammy做了caden一直没敢做的一件事— 为了情从天台一跃而下。

而caden一步步走向衰老,见证了自己妻子与别人的爱情与女儿的死亡。

因为他的冷漠与自私,他从没有了解过她们。

他想要弥补而去求Clair回到从前,Clair最后还是离开了他。

在他终于鼓起勇气和hazel在一起时,hazel去世了。

他愿意将时间定格在前一天晚上因为那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caden一步步走向衰老,也慢慢中导演变成了听人指挥的演员。

最后构建出的纽约城在时间的摧残下轰然坍塌。

caden在一片废墟中平静地走向死亡,他编导的这部人生之剧也随着他的死亡而落幕。

整部电影中,caden编排的剧中人与真实生活中的人开始交互、重叠,又变得面目全非。

caden既是编剧,又是自己,又是清洁工。

而sammy又是caden。

caden通过被别人扮演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又通过扮演别人逃避自己的生活。

所谓提喻法,caden可以代指任何人。

我们有他一样的冷漠、孤独、胆怯与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也像他一样,有爱有希望有救赎的机会。

考夫曼在这部电影里展现了人生海海,更通过剧中剧这种方式体现了人生的虚无。

荒废的纽约城,永远不可能演出的剧本,凋落的玫瑰花纹身,就像一场空的人生。

其他人都是演员、是过客。

caden到最后只有自己。

而如果当初勇敢一些用心一些,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考夫曼用两个小时展示了caden从中年到死亡的半生。

这是一部充满了情绪的电影,故事都是碎片化的,环绕包裹其的是一个知老之将至的人的无奈,与他对逝去的情感的怀念。

我们也感受到了他这半生的孤寂与心酸。

很多导演都讲人生。

他们大多是通过一个故事讲出人生的痛苦与救赎。

而考夫曼用了这么多零散的碎片勾勒出一个人一生的画面。

死亡充斥着整部电影,caden参加了好几次葬礼,而面对死亡他只有穿着西服站在坟墓旁,平静且无奈。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只有死亡才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的归属。

孤独和无奈充斥着人生。

但其中也有片刻的阳光。

这些阳光是爱是希望,它存在于每一个幸福的当下,也存在于美好的儿时记忆。

写了这么多也挺凌乱的。

理不清楚的就是人生吧。

《纽约提喻法》短评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正在寻找着什么,正如你无法选择,能让自己失去些什么

1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当我们试图表现真实世界时,必须使模型本身成为真实的简化,完全复制真实则无法得到任何结果。这部片子没有怎么看懂,只是觉得它和它的主人公都以一种无比复杂的方式试图描述人生,而终于在绝望的孤独中悲剧收场。

13分钟前
  • 韩晓
  • 还行

看得胸闷。

15分钟前
  • 你才是
  • 很差

刚开始有点woody allen,后来装X装失控了。想要别人知道你的孤独,还想说的鸡犬升天,就得有老头吃山芋之勇气,猛杵自己。

16分钟前
  • 老粥
  • 较差

一部慢热的剧 一部容易让人入戏的剧 一部常人难以构思的剧

20分钟前
  • Theo
  • 力荐

太晦涩灰色,断断续续看了一天才看完

24分钟前
  • 中野独人
  • 还行

真跳跃,终于可以删掉了

25分钟前
  • Reynard
  • 推荐

fucking wierd,fucking brilliant!

30分钟前
  • 天王君1/7魂魄
  • 力荐

这部片子充满了让我不适的东西,血,大便,赘肉,指甲盖,永远在着火的房子,牙龈,衰老,理解不了的台词,缓慢而跳跃的情节,奸情,父女乱伦,一辈子都没用哭哭啼啼的男人,吃软饭花女人钱的孬种。昨天吃了柴胡舒肝散,本来今天我的狂躁症稍微缓和一点了,结果,这片子抵了药效。

33分钟前
  • 一品艳丽
  • 较差

毁誉参半

36分钟前
  • 甲鱼
  • 还行

虽然有些感动的片段

41分钟前
  • 较差

不必凝固在悲伤里

44分钟前
  • 耳朵。
  • 较差

虎头蛇尾

46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我觉得这个构造有点刻意复杂了,我觉得它弄自我意识和元叙述这一套弄得太刻意了,也就是说我觉得它装b了,也就是说我觉得它缺乏诚意了。我还是喜欢改编剧本和永恒阳光。

50分钟前
  • 我亲爱的偏执狂
  • 还行

经常断裂的环境声是在提示大家时间不再囿于场景,蒙太奇的时空连续性谎言被拆穿。前半生浪费,后半生自赏,为了度过毫无意义的一生,我们竟然想出这么多的把戏。

53分钟前
  • 2noWfall
  • 力荐

假如电影原封不动排成一部话剧,还看得下去吗。两星给电影这门艺术形式,让各种想法都能尽情发挥。

56分钟前
  • sam
  • 较差

荒诞类型的片子还是更喜欢轻松一点的

58分钟前
  • 格林伯格
  • 还行

这片子啊。。。 呵呵 呵呵

1小时前
  • kitouchug
  • 较差

真心没看懂,每个人对生活、人生的定义不同吧,目前,以我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观很难参透电影的深意(个人觉得调整心态乐观点,生活会轻松愉快些)

1小时前
  • 倩婧箐菁靓
  • 还行

2014/02/22 这种剧本也就Kaufman写的出来,看起来太他妈费神了。必须带字幕二刷啊。

1小时前
  • livinglow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