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像是“南方题材”的延伸,削弱了土地束缚的影响,但强调了家庭关系及其根源性,看片头和片尾可以感受到回归和逃离的过程,而全部的戏剧冲突为我们阐明了原因,过去如何影响现在,父母如何影响儿女,一个大家庭中,矛盾如何形成并持续多年且没有解决的可能,相似的遭遇降临在母女两代人身上并不会催生出谅解之类的情绪,“他是你亲哥哥”、“我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这样的桥段我们很熟悉了,从古希腊那会儿就兴这一套了,但还是很有感染力,不是么?
最赞的当然是梅姨,死不了的那个老女人。
有点象中戏的台词,电影化的表演,已经无招无形了。
罗伯茨和她对戏只能是被秒,而且被秒得气急败坏了。
其实朱莉娅在片中有种罗马式的美。
伊万·麦格雷戈、克里斯·库珀都很好,有种扎进生活里难以自拔的愤怒或疲惫。
刚刚和我妈视频完让我找个稳定工作,我说你介绍的这几个工作我不符合要求啊。
我不是硕士也不是人家要求的专业。
可是还是让我看看看看。
=======================================之后。
我第二遍看完这个电影,第一遍射手上的字幕实在是不着四六,风软出了马上下了一个这个字幕。
看明白了这回。
家庭的电影太容易投射到自己身上了。
不管是黑道家族,无耻家族,什么样的家族,拨开他狗血戏剧的一面,面临的都是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太近,近到我在亲人身边失去了自由,无法控制的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与自我的衡量标准去左右自己的言行举止。
我们有的时候太远,远到我身体里灌满了百分之百的愧疚感,无论打多少电话,送多少礼物都不能消除没有把时间花费在他们身上的遗憾。
我们流着一样的血,确永远不知道你想什么。
我恨不得用尽一生的力气去拥抱我的家人。
告诉我关于你的一切。
家人永远是自己想远离想亲近,想远离想亲近。
往复循环。
而且血缘的神奇造化,有的时候让自己去挥霍感情。
因为那条纽带我离开多久多远都会系在我身上吧。
因为血缘的关系,我们又觉得紧张与拮据,时刻想着要是这纽带那一边的他或者她不在了怎么办。
因为有你们扯着我才立于世,如果失去了这份拉力,我一定会倒下。
这种紧张弥漫在人生每一天。
家庭的付出常让我感到自己的无能。
家庭给我的自由常让我感到失落。
家庭永远是最完美的避风港这种想法常常就是我个人与家庭疏离的症结吧。
===================================================以上所有想法都是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触。
这一家人把“家族”中可能所有会遇到问题都表演了出来。
正是因为有这部电影里这群超一流的演员们可能才能表演出来。
致伟大的演员们。
让我好想家啊!
幸福家庭的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电影里的一家子算不幸吗?
当然不是幸福的一家子。
因为父亲的突然失踪,最后发现是自杀,一家子为了葬礼聚到了一起,母亲Violet得了mouth cancer还烟不离手,嗑药,简直就是个疯婆子,对每个人说话都带刺儿还美其名曰telling truth,不过有些吐槽真是够犀利,隔着个屏幕让电影院里的人都笑了出来,二女儿Ivy问她:你都得癌了,还该抽烟吗?
她答道:世上有任何人该抽烟吗?
她说父母在各个孩子中,总是有一个最中意的,这就是事实(突然觉得独生子女政策挺好的,不然万一碰巧是一群孩子中最不讨人喜欢的,岂不是要幽怨的过完童年),不顾别人的感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是最难听的方式,无怪乎她的孩子都想离她远一点。
梅姨真的演活了这个角色,说实在的,还有什么梅姨演不好的角色么,又该怒刷提名了吧。
大女儿Barbara,丈夫和学生搞出轨,14岁的女儿又正值青春期,叛逆的很,再撞上自己疯婆子一样的娘,life is very tough for her.母亲怪罪她才是导致父亲自杀的罪魁祸首,因为她当年离家伤透了她父亲的心。
Barbara是个是非分明的人,也许太分明,所以才过得不开心。
二女儿很乖巧懂事,大姐小妹都离开家以后自动接下了照应母亲的重担,这么多年也不抱怨,得了子宫癌也不声张,只偷偷告诉了表弟little Charles,而也是因为这个,表姐表弟走到了一起,但还不敢和双方父母坦白,两人打算去纽约展开新生活。
这事儿和姐姐妹妹摊牌后,两人的反应都是那妈妈怎么办?
我一边看一边呵呵了,敢情妈妈就该Ivy照顾的么,做得越多得不到理应有的appreciation还变成理所应当,真是好现实的故事情节,想到自己家里照顾外婆的我娘了。
小女儿Karen,看上去很开心,带个开跑车的未婚夫回家参加葬礼,但还是刷不到存在感,未婚夫还勾搭才14岁的外甥女,她对她大姐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电影时觉得印象很深的一段话:You better find out from Jean exactly what went on before you start pointing fingers. Cause I doubt Jean’s blameless in all this. And I’m not blaming her, just cause I said she’s not blameless doesn’t mean I’ve blamed her. I’m saying she might share in the responsibility. It’s not cut and dried, black and white, good and bad. It lives where everything lives: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Where the rest of us live, everyone but you. 这时候,大概会觉得Karen也是个明白人,但是最后一句她哭着说,反正1月份会去Belize蜜月,Doesn’t that sound nice? 还不是在骗自己?
大概人生就是有很多时候要自己骗自己。
little Charles是violet的妹妹的儿子,一直不受他妈的待见,觉得他笨,他不成器,导致他就成了这么个唯唯诺诺的人,他心底就认定自己是个loser,妈妈的影响对于一个孩子真的好大。
比如MATTIE FAE之于Charles,比如violet她妈之于她,因为小时候受了虐待,所以她也不是一个宽容有爱的母亲。
还有很多时候,不如不要知道真相。
比如二女儿Ivy和little Charles,最后Ivy准备坦白自己和Charles的关系时,violet直接说出了两人其实是姐弟的事实,这些年她一直知道丈夫曾和妹妹有染,但她什么都没说。
本来作为表姐弟在一起已经够难的了,现在是彻底堵上了大门。
当时我还在想,大人犯得错,为什么要小孩子来还债。
只能说一切都是命么。
ps,那段戏也很精彩。
看完这些故事,有没有觉得,其实大概,睁只眼闭只眼的过日子,才是最好的?
有没有觉得,自己家里的糟心事,还不算太糟?
有没有觉得,无论看上去多幸福的家庭,内里都有好多烦心事,衣柜里的骷髅只怕数不胜数。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
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
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
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
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
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
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
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
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
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
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
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
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
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
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
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
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
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
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
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
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
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
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
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
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
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
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
他在痛苦什么?
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
《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
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
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
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
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
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
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
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
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
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
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
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
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
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
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
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
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
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
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
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
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
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
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
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
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
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
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
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
他在痛苦什么?
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
《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
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5afb035ea7d64841ae8edd85d95eaa25_1&cid=f9bac0e91b47403d80390882eb075ca7_1
对大部分电影而言,故事的好坏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而这部电影在故事上只能用狗血来形容。
太过戏剧性的情节失去了真实性,也让电影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多少有些让人厌恶的特质,在这个年代的电影里这种角色再正常不过。
人们喜欢这类有缺陷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真实,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但问题是,成功的电影让这些角色的缺点顺理成章。
观众知道这类角色会做出错误的事,并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像这部电影里梅姨的角色,虽然尖酸刻薄到了极致,但影片交代了足够多的背景故事,让观众理解她尖酸刻薄背后的心酸。
反观电影里其他所有的角色,他们都多少做了让人厌恶的事,可影片却没有充分的解释,观众因此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样的角色是失败的,而这部电影充满了这样的角色。
也许和电影是戏剧改编有关,篇幅限制了形象的塑造。
但与其这样,不如去掉一两个角色来得痛快。
大家都在赞颂本片的演技。
确实,强大的cast是本片的亮点。
但好多厉害的演员被浪费了。
我没明白ewen mcgregor和benedict cumberbatch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角色本身也不吸引人,换成别的演员一样可以演。
梅姨和大嘴无疑是主角,两人在戏里都表现得很好。
几场大的冲突戏戏剧张力十足,两人爆发力都很强大。
可是不得不说,以电影两分钟一小爆五分钟一大爆的节奏,作为观众我只觉得好累,why are you yelling all the time?!
也许很多人因为优秀的演技而给了这部片高分,但我觉得演技始终是要为故事服务的,而这部电影的狗血情节和不够立体的人物设计的失败注定了电影的平庸。
最多也就3星了罢。
C哥正在手贱更新iOS7.1,所以打发时间来更新哟(感觉很掉粉的样子……)曹禺先生的雷雨,序幕之后,便是即将下雷雨的闷热天气。
随着剧情的发展,过去的一切都开始暴露,矛盾在激化,直至最后的雷暴,将一切终结。
而《八月:奥色治郡》,则也是如此的处理方式。
C哥是看完电影才了解此片是热门话剧改编。
于是顿时理解为何剧情如此抓马……感觉话剧会非常好看耶,哪位买个碟呗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认定这是一部年度撕逼大戏,里面大牌云集,个个都是冲奥的架势。
当然一切让你联想到李奥纳多的都不是好表演。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下图的撕逼场景(静静等待图片缓冲),尤其是大嘴高呼一声:I am in charge now!当局者迷,其实我对妈妈吼的时候也好不到哪里去。
没错,《八月:奥色治郡》就是这样一部把生活的无奈、血缘的无奈展示给你,却又令人无比感动的电影。
燥热奥色治郡位于Oklahoma,年均气温15.5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想到地理老师的不要哭泣)。
也是美国印第安原住民的居住地。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印第安帮佣,以及梅姨经常“政治不正确”地吐槽印第安人黑人什么的……燥热是八月的主题。
梅姨的老公,一位酗酒的老师,像托尔斯泰一样离家出走了。
随后被发现溺水。
女儿及其男伴们、妹妹妹夫赶往梅姨的家中,每个人都显得燥热难耐。
而葬礼晚餐的氛围又迫使男性们穿上西装。
正如大嘴所言:这里的鹦鹉都能热死……从心理学角度,这种外界的燥热能加重内心的烦躁。
打个比方,比如令堂更年期了,那么到了夏天请小心……婚外情教授学生恋、姨表姐弟恋、姐夫小姨子恋、未来姨夫小侄女乱来……你想要的配搭都有……父亲对女儿的失望、母亲童年的阴影……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就连阳光小美女也不例外。
但和《雷雨》不同的是,《八月》选择在最后仍然以燥热结尾,内心的烦躁始于燥热,也终于燥热。
女儿在公路边冷静了之后,重新回家,陪伴已把亲人都膈应走了的母亲。
我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凉意。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血缘。
疲惫不堪的家庭关系,终究会平静于血缘的亲情中。
iOS7.1还挺好看的。
记得关闭增强对比度哟。
尤其速度会加快。
以及……你不用滑动来接听了。
我的外公在我5、6岁的时候去世了。
关于他,我的短暂的片段式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小时候去外婆家吃饭。
在我的印象里,外公和外婆简直从没说过话。
我记得我问过我妈这个问题,她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似乎从来没注意到过这一点。
至于“为什么不说话”,她似乎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那时候,我心里还有个问题:难道外公不爱外婆,或者外婆不爱外公么?
但年(zǎo)少(shú)如我,也知道那是个太不合适的问题。
而我记得外公去世的时候,外婆的眼泪一直无声无息地流。
直到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外婆也去世之后,妈妈跟我说,翻出了当年外公写给她的情书。
隽秀的字,用属于上个世纪的人的特有的谦和内敛的笔触,涵蓄地表达着对于这个年轻女子的喜爱。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另一件事,是去精神病院探望我的一个舅舅。
无论再怎样“知识分子家庭”也好,家人对于这病的态度到底还是不同于支气管炎、反流性食管炎之类,多多少少要叮嘱小孩子一句“别在外面乱说”。
可能就是这么句话,使我面对这个舅舅时总是紧张兮兮,生怕他觉得我怕他,或是对他跟对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那天我们去看他,车好像是停在一个不大的操场上,我和大表姐坐在车里等他出来。
表姐的五官皱成一团,不知是阳光太刺眼,还是她真的太不耐烦。
我记得她抱怨,抱怨干嘛要来看这个“精神病”之类的。
反正我记得她叫他精神病,吓了我一大跳。
后来我听说,他得病之前,一直觉得外公更喜欢另一个舅舅,一直努力却感到得不到外公的认同。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说不上来这片子是哪打动了我,但,你看,它确确实实让我想起这些。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I love you, but you're really a pain in the ass!”,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儿告诉姐姐的那片不黑不白的中间地带,是心里知道自己不是深爱的儿子的亲爸的男人在房子后面抽的一地烟蒂,是癌症,是病痛,是脱下假发后无处遁形的苍老和狼狈,是腼腆的可怜人以为找到真爱后的那一记响亮的耳光。
电影像是一阵长长的席卷过家庭痛苦的风。
其实,我不确定在另一部分的真相里,有足够多的温柔香甜来抵消以上所有。
漫长的冲突和伤痕可能会溃烂到表面,迅速留下伤痕,之后缓慢愈合。
And you take it as it is. Just like taking the plate in front of you--Eat your fish.——————————————————————盗火贼。
微信号:fire_stealer。
互相扶持,活得明白点<图片1>
1. 梅姨的演技已超神其实没什么好提的。
倒是大嘴女神,上次见到您这么走心的表演得是10多年前了吧?
2. 时光飞逝,阳光小美女转眼也18了,新一代女神形象还没确立就开始玩重口,秀演技。
好莱坞这歪风刮得一个个都不学好,而且你扮演一个看上去17岁的14岁少女,真得算在秀演技吗?
3. 别怪我老往《雷雨》上靠。
这个...其实这方面的事我一直没太搞懂,如果表亲姐弟接受起来不是障碍,那亲姐弟在心理上接受起来差别会很大么?
我以为要么都不能接受,要么都放弃治疗了呢...4. BC君弹唱的一曲非常动听。
人到至极难免做作,生活到戏剧性太强难免就是个戏。
中产阶级时常是电影里崩溃的对象,《美国丽人》中产阶级男中年危机,男人看了都如获至感。
而奥色治郡中尽是生活在男人危机背后女人的一团糟,我看了挺难受的,最难受的地方是梅姨跟三个无脑女儿讲述她卑鄙的妈时,但这种情绪,不过也是低级的同情。
这一票缠绕的关系,仔细想想都不是最崩溃的,无非是些家庭琐事,一个自私的妈,一个寻死的爹,一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一个爱上亲弟的乱伦女儿,一个永远被二逼男耍的女儿,一个生活在愧疚里的姨,一个爱儿子的无趣姨夫。
那个自私的妈一辈子有爹爱,那个寻死的爹也是到了迟暮之年解脱罢了,那个被老公出轨的女儿还有老公的陪伴配合,那个爱上亲弟的女儿是真崩溃……那个喜欢变态的女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挺欢乐,那个姨和姨夫都是能接受寻常生活且互相保护的夫妻。
我不说你也知道,生活中有太多更漂亮的崩溃。
戏剧和电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进入戏院,不管你离舞台演员多近,那毕竟是个现实空间,不过就是布景,戏剧,灯光,音乐,你始终知道自己是在看戏。
而电影,有极强的代入感,它在重现生活,它真实可信,入情时你会觉得这些人都真实存在,他们的原型都可替代。
所以这个戏剧改编成电影,难免刻意。
而且没什么意思,揭露生活本质这种事,不该由电影来做。
我现在说的是我个人艺术观的问题了,文学是最残忍的艺术门类,很多做文字的人都挑剔刻薄,文字读多了也变得不可满足,通过白纸黑字传达出来的理性最骇人。
而电影不该重复这个功能,我们已经生活的很惨了,我们想看到人性善良勇敢坚强的一面噢!
拍这些东西,你们不觉得有点缺德么。。。
美国人过得太幸福,闲得无聊就想寻求痛苦。
但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没遭什么罪。
这个片子的结尾,我看了几遍,都想确定有没有大嘴调头回老娘家的镜头,确是没有的。
可我注意到那特别的路段上有几个指示牌,查了一下:Wichita堪萨斯州威奇托市-Salina萨莱纳-Denver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嘴片中的老公Bill 就在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他单位,跟学生搞一块了,那地方跟奥色治郡是相反的方向。
无疑,这一家子全部相爱,只是人人都要自己面对生活。
这事一点儿不艰难。
父亲意外离世,却留下了目瞪口呆的一家子,老母亲和三个女儿以及姨妈一家三口的丧礼聚餐,大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小女儿和未婚夫,二女儿和表兄的眉来眼去,最后表兄变真兄,小女儿未婚夫勾搭14岁的外孙女,大女婿出轨,老母亲发疯……这情节真的绝了……每个家庭可能都会偶遇其中一个或者两个矛盾纷争,而电影却把所有的矛盾汇集,试问哪个人能有心理承担能力呢,崩溃也就在一瞬间……群像戏份演的真绝,梅姨越老越妖……
话剧感好强,对话带动故事活灵活现。忽觉一夜回到高中分析鲁迅的语文课。[也曾擅长过
7.2 各种drama但是却兴奋不起来
没看明白,老太太?
这种极其不合理的家庭伦理剧情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再骨灰级演技也要被拖后腿吧..................
家庭关系太复杂了,没懂
不是电影,过
逼逼叨叨的撕逼大战,不做死就不会死。这种片子真心要少看了。
愤怒版的琼瑶戏。It seems everybody has been drug addicted and extremely insane. 所以戏剧冲突都像投放炸弹一般简单粗暴,各色人等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终了也就是一股青烟的重量。得知该片是由话剧改编而来之后,更加坚定了我对话剧的鄙夷,真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超越话剧的粗糙和做作。
电影版《无耻家庭》,狗血源于生活。台词和表演很亮,划分到喜剧是不是因为梅婆的各种恶毒吐槽?
简直是关于家庭关系的完美心理学案例。故事正如Osage的天气一样,燥热让人乖戾躁郁,低气压压得人透不过气,然而霎时之间龙卷风席卷而来,一切都被摧毁殆尽。冲突的核心从不是外力或失误,而是来源于人物的性格。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但在梅姨面前都黯然失色,这个可悲可怜的老虔婆
the biggest Home Disaster Drama
家长里短
爱极了爆演技的台词和层叠的冲突。有话剧的张力,也有电影的镜头感。
一帮名角絮絮叨叨了两个小时,一个家庭就这样彻底分裂了。
星光熠熠,每个人都有毛病,梅姨演技略浮夸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家庭伦理片,像极了美国版《雷雨》。梅姨的逆天演技依然惊为天人,&#34;大嘴美女&#34;茱莉亚·罗伯茨也演得很出彩。外加卷福,朱丽叶刘易斯,伊万等人,群星飚戏感觉太棒!黑色幽默无处不在,笑过后又觉浓浓的悲哀。配乐很棒。层出不穷的疮疤和矛盾,如此家庭现实中却并不鲜见。(8.5/10)
哪有喜劇,前面太拖沓後面各種問題接二連三,瓊瑤梗,節奏把握不好。
很现实,人性
港译一场葬礼四个失礼……女性群像
阵容还是很豪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