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りんこ的形象塑造得未免太刻板化了,是社会,或者说男权社会所想要的女性形象,温柔,隐忍,弱弱的,这是“女”这个形容词,而不是名词的女性。
非常能够理解LGBT群体,但仍有困惑。
首先,以りんこ的情况,电影中给出了几个片段,比如练空手道还是什么,男性可以露出身体,女性就不可以,首先这种区别就不是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社会的规劝额外强加的,当然如果一定要说生理,主要是女性怕露出后受到伤害,而这种被伤害的风险,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女性身体的问题,如果说不可以露,那男女都不可以露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再比如长咪咪,也不是每个女性都有咪咪,而且咪咪这种外在的东西跟一个人的内心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女性是因为有咪咪才是女性吗?
那些先天没有咪咪的,后天疾病手术摘除咪咪的人,就不是女性了吗?
有些男性因为疾病长了咪咪就是女性了吗?
为什么要执着于外在的东西。
另外,给家人做菜,打扫,照顾孩子,好像都是りんこ的工作,即使在血缘关系上,友和舅舅更近些,但电影也没表现出在关心照顾友上,舅舅做得更多。
りんこ可是career woman啊,跟家庭主妇还是不一样的。
护士跟书店收银员,还真不一定谁更忙一些。
看到这些刻板印象,或者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想象,其实看着有些生气,它不但毒害女性,还毒害了想要成为女性的男性。
满眼全是符号的影片让人不禁困惑,りんこ是否真的理解女性的本质是什么?
男性与女性的区别是什么?
还是只是沉浸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
性别只是规定了在生殖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其他的事情如何行为都不应该遭受因为性别产生的偏见,不应该有“男”“女”这两种形容词,才是应该树立的价值观。
很遗憾,打着支持LGBT的旗号,实际上做着加深性别刻板印象的电影,价值观让人难以认同。
爱只是爱而已,无论表现形式。
舅舅说他和心爱的人住在一起,可这个人有点特别。
而这个特别的人却第一次让女孩感受到了母爱。
做可爱的便当,温柔的声音说着你回来了,轻轻柔柔地给自己梳好看的小辫子,难受时会给自己一个拥抱。
而这一切,明明应该是母亲给予的。
因为收到过,才终于知道什么叫“母爱”。
而对伦子来说,原本这只是一个寄宿一段时间的陌生小女孩而已。
可慢慢地,这个小可爱走到了内心深处。
不舍得放手,想要永远在一起,可自己终究不是她的母亲。
伦子是幸运的,有一个如此深爱她的妈妈。
完全接受了她作为女孩的心情,给她买合适的内衣,甚至亲手做合适的内衬。
对陌生女孩“凶狠”地说,如果欺负我女儿,我会教训你的。
可能正因为如此,伦子也一定一定会是个好妈妈。
因为她被如此爱过,她也找到了另一个如此爱她的男人。
是啊,爱上时就爱上了,根本都还来不及考虑伦子的独特之处,就已经陷入了情网。
好喜欢这个标题,人生密密缝。
把一切生而为人的烦恼都默默缝起来,在心中擦干眼泪,就又能微笑面对了。
生田斗真在我印象里是一个热血笨蛋,本来他的形象也蛮符合的,轮廓清晰健壮体格,确实演一些混道上的黑帮或者警察更适合。
鼹鼠之歌但他挑了个超极女(名词作形容词)的角色,可能出于挑战?
或者因为有趣?
哇,即使我看完这部电影,仍然会觉得有些违和。
即使这是生田斗真自述的“人生中最辛苦的角色”,他也为此付出很多努力。
以下是剧透。
这部电影掰开看实际有三条叙事线,女主伦子的经历(青春期性别认同障碍,在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人生方向,手术成为身体上的女性);11岁的友子因为不负责任离家私奔的母亲而投奔舅舅牧男(伦子男友),这条线是我最喜欢的也是主线,友子因为缺失母亲的爱和关注,在伦子身上却得到了,女性特有的那种细腻的爱,等于是在伦子身上找到了母爱,因此渐渐认同了她,为此和朋友的妈妈差点打起来(因为朋友的妈妈认为伦子是个怪人,让她不要来往)。
穿插这两条线的重要道具有两个,都是性征,JJ和欧派,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伦子为了彻底摆脱曾经的男性身份,制作了108个毛线织成的JJ(其中有部分,认同了她支持她的友子和男友牧男做的)。
欧派呢,就是友子作为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姑娘所向往的女性魅力(会观察妈妈的内衣,会盯伦子的乳沟),正是对性好奇的年纪,遇上了伦子,伦子像妈妈一样,准她摸,准她靠,突然这个性征就变得更像是回归母亲怀抱的,一种母亲的象征,最后分别的礼物也是一对毛线织的欧派。
虽然在如今这个不能把欧派性化,否则就是男凝的一个社会下,能大胆把以上两个性征具像化实在是太胆大,但我仍然认为这两点就是本片的精髓,友子的态度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最后一条线,是友子的朋友,一个小男生,可能也有对性的迷茫,他似乎是喜欢男生,但他不懂为什么只有自己这么奇怪,不喜欢运动,反而喜欢乐器并且喜欢男生,而他的妈妈刚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式有钱人家的家长(要求孩子做到和大家一样的普通,并且擅长高雅的艺术),小孩在目睹了躺在垃圾桶里的被撕掉的自己写给暗恋对象的情书,选择自杀,虽然被救回来了,但是没有后续再讲,这条线有点遗憾。
剧情讲完了,评价一下演技,日本子役真的太强了。
也许友子这个角色更有发挥的空间,我甚至觉得在这部剧里,饰演友子的小妹妹比斗真还要好(虽然我知道他尽力了)。
评价一下比较缺憾的地方,镜头语言不太好,中庸吧,比较少有怼脸的镜头给演员发挥。
还有就是斗真和男友的扮演者那是一丁点cp感都没有,主要的违和感就是来源于此,牧男就像是个穿针引线的剧情导览一样,他对于喜欢的“女生”竟然曾经是男生这段经历只是自述而已,我觉得戏份有点缺失。
总之,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但不值得熬夜看的那种。
两条主副线交织,主线是小友因妈妈再次跟男人私奔后,小友开始和舅舅一家开始生活遇见了那个奇特的舅舅的女朋友小凛。
主线聚焦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最初小友对小凛的疏离恐惧再到一次次感受到小凛的爱和温柔后开始接纳这个”男扮女装”的奇怪的舅妈,并彼此产生亲密。
副线是小友的同班同学x也是同型恋,他暗恋一个叫大野的男孩,后来被x的妈妈亲手撕毁了儿子写给大野的书信,她同时也亲手撕碎了x与生俱来的独特,儿子从妈妈这面镜子里认为自己是一个形单影只不被认同的罪人。
反观小凛的妈妈,在高二那年,接受了小凛有一个女人的灵魂的事实,她亲自给小凛买来了胸罩,还用毛线织了两颗毛球,里面填充了软软的棉花,给小凛垫在胸罩里。
(那一瞬间小凛该有多开心雀跃,他迫不及待的穿上胸罩,露出欣喜的目光,呜呜我要哭了。
)片中不断出现织毛线的意象,小凛妈妈用毛线给小凛织“乳房”,那是小凛一直想成为的样子,有女性特征的样子;小凛做了变性手术后成了女人,可在社会身份上还是男人。
他不断的织被手术祛除的男性器官阴茎形状的毛线团,他告诉小友,在佛学里织够了108个,就可以超渡,他要彻底放下过去,把身份证改成女性,超度过去的自己。
把人作为一个主体,无论是面对过去还是未来,我们都可以拿起手中独属于自己的毛线团,一针针织出自己想要的关于人生的样子。
虽然人生常苦,有太多不可控的事情不尽如人意,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我意识不断地缝缝补补,修正人生方向。
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苦可以祛除,那些日思夜想的期待与愿望你也可以勇敢地追求,请大胆的往前奔跑。
所以,不要害怕,初始状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清楚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最后,我爱小凛,私心希望善良温柔的小凛在电影的世界里可以更从容的做自己,在废墟与灰烬中重建,坚定而决绝地成为自己。
ps:发现和《河畔须臾》一样都描述了一个关于人生仪式感的话题,比如在河畔须臾里把骨灰当做烟花燃料绽放在天空的场景,比如小凛把织的108个毛线生殖器堆成篝火🔥,在海边燃烧。
影片中,两次出现用毛线与棉花缝制的假胸。
对孩子而言,胸部的寓意就是母爱。
因此影片既是反映LGBT群体的生存状况,也是在探讨亲情。
(以下有剧透)目前在中国社会,儿童的性教育还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话题,不少家长对此的态度是避之不谈,甚至是羞于启齿。
不过在娈童案件被频繁报道的情况下,部分开明的学校和家长终于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虽然我们比发达国家落后了很多,但总算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本性健康手册曾因“太露骨”被家长抵制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国家对儿童的性教育已经达到我们遥不可及的阶段,他们现在不仅教导儿童了解两性知识,甚至也让儿童从小树立平等对待LGBT群体的观念。
日本电影《人生密密缝》,就讲述了一名小女孩与变性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导演是曾拍过《海鸥食堂》的荻上直子,她的风格与是枝裕和类似,都是那种日式“润物细无声”的温情。
影片的日文名直译过来是《他们认真编织的时候》,取自片中的故事情节。
据说导演的拍摄动机是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一位母亲为自己性别认同障碍的儿子编织假胸。
当发现自己的儿子有性别认同障碍,想要变成女人之后,这位母亲没有责骂儿子,没有替他感到羞耻,而是默默帮用毛线编织了一对塞满棉花的假胸,还亲手帮儿子穿上胸罩。
导演在影片中还原了这个情节,让观众感受到这位母亲的开明和伟大。
中文片名译为《人生密密缝》,虽然和故事的关系远了点,但意境更佳:每位主人公都是在密密缝补自己的人生。
故事是以小女孩友子的视角展开的,友子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
友子的妈妈没什么责任心,不做家务,也不做饭,友子天天吃饭团吃到吐。
有一天早晨,友子醒来发现妈妈和野男人私奔了,只留下了一张便条和一些现金,于是去投奔在书店打工的舅舅政男(桐谷健太 饰)。
政男是一个勤奋善良的普通男人,并且很有责任心,每次姐姐不辞而别,都是他把友子接到家里照顾。
不过这次家里多了一个人:政男的恋人伦子(生田斗真 饰)。
伦子很特殊,她是一名变性人。
伦子从小就把自己当作女孩,因此受到同学的欺凌,只有母亲一直在支持她,也就是上面提到那个为儿子缝制假胸的妈妈。
青春期的时候,伦子的妈妈亲自给他戴上胸罩,并且对她说:“我没生真的胸部给你,暂时用假的顶一下。
”
现实中很多LGBT人士有自残,甚至自杀的倾向,可能就是缺少这样一位好妈妈。
政男是在养老院探望母亲(也就是友子的姥姥)时遇到伦子的。
成年之后,伦子在一家养老院当护士。
当政男看到伦子温柔的为母亲擦拭身体时,他被感动了,从此就爱上了伦子,并且不介意她的变性人身份。
生田斗真饰演的变性人伦子的确很美,此前他有过在舞台剧女装演出的经验来到政男和伦子组建的奇怪家庭,友子却得到了更好的照顾。
伦子虽然是变性人,但她温柔贤惠,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日式家庭片通常以美食来烘托温馨的家庭氛围,友子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餐就感受到了这种温暖:伦子做的料理比饭团好吃多了。
之后的这段时间,伦子每天都会为友子准备便当,帮她梳头发,和她一起打游戏。
在伦子身上,友子得到了未曾体验过的母爱。
伦子甚至会让她摸自己手术后做出的假胸,“好像比较硬一点,但很好摸。
”
因为好奇,友子专门跑到图书馆里翻阅两性知识读本。
对班里有同性恋倾向小男孩的态度,也渐渐由鄙夷、排斥,变成了尊重、接纳。
身边的大人也不避讳和友子谈论两性话题,伦子会当着友子的面提醒政男洗澡时认真清洗下体,伦子的妈妈会开玩笑的问友子胸部有没有发育。
这些话题的尺度,旁人来看可能会感觉有些不正经。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变性人家庭。
友子同学的母亲在超市看到她和伦子在一起,立马告诉她不要接触变性人,甚至向福利机构举报伦子和政男虐童。
同学们知道友子生活在变性人家庭以后,也在学校里排斥她,骂她是“变态家庭”。
友子很生气,在超市用洗洁精袭击了歧视变性人的同学妈妈,伦子则慌忙向对方道歉。
作为变性人,伦子受到过的歧视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不过她已经养成了“打碎牙齿和血吞”的性格,对外总是展现尔雅淡然的一面。
她也告诉友子以后不能这么粗暴,要学会忍耐。
伦子在愤怒的时候就会编织,让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用毛线织出108个假丁丁,然后烧掉。
因为男性生殖器代表着她的烦恼,她要超渡过去的自己。
超渡之后,就去把户籍身份改成女性。
政男和友子知道了伦子的这个心愿,也加入到编织的队伍中。
三人一起坐在海边编织的时候,宛若出游的一家三口。
织好108个假丁丁,三人在海边支起木柴,将五颜六色的假丁丁堆在一起,看上去还挺可爱的。
夜幕降临,伦子将这些假丁丁付之一炬,在篝火中默默为自己祝福。
超渡仪式完成,伦子迎来了新的生活,与政男的婚事也被提上日程。
相处的这段时间,伦子和友子已经产生了类似母女的情感,于是伦子和政男打算收养友子做女儿。
但这时候友子的亲生母亲回来了,并且坚决不同意伦子和政男收养友子。
“她生理期来时,你要怎么教她?
胸部发育时要先买哪种胸罩?
你根本不懂,你一辈子当不成妈妈。
”
友子被亲生妈妈咄咄逼人的态度激怒了,她一边用双手殴打妈妈,一边哭着说:“伦子煮饭给我吃,给我做可爱的便当,帮我绑可爱的发型,教我编织,陪我睡觉,为什么你做不到?
”友子妈妈被质问的很羞愧,只能低着头坐在地上。
但是血缘的亲近是无法改变的,友子还是选择回到妈妈身边。
在友子要离开的前一个晚上,伦子彻夜未眠,编织了一对塞满棉花的假胸,当做礼物送给了友子。
友子没有和伦子、政男像一家三口那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因此这个结局并不圆满,但是这种略带遗憾的残缺美让人犹如打了一个激灵,更能触动观众的泪点。
好消息是,友子回家之后,发现妈妈也学会做家务了,可能妈妈也从伦子身上学到了自己欠缺的东西吧。
影片中,两次出现用毛线与棉花缝制的假胸。
对孩子而言,胸部的寓意就是母爱。
因此影片既是反映LGBT群体的生存状况,也是在探讨亲情。
虽然最后友子与伦子没能成为母女,但是当她摸到柔软的假胸时,一定能回想起与伦子生活的那段日子吧。
其他影评推荐:《天才枪手》:作弊就像抢银行一样,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羞羞的铁拳》提前点映报告:为什么成功的是开心麻花?
“美国边境三部曲”完结篇:印第安少女奸杀案背后的边缘人群
首先要称赞片子的诚意:很挑战的题材,导演和演员应当都用了心。
但是如同标题,勤难补拙,其实很想打个两星半,奈何没有半星,迷妹一片的五星中我只好下个狠手。
首先说导演兼编剧,锅主:剧情太生硬,难于真正深入地讲一件事情或者表达一种情绪;台词是很干枯的,平铺直叙,没有韵味,没有推敲的余地。
人物设定是平平的图,老套,缺乏血肉,站不住;人物间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无根之萍了,流于表面,不知所起。
并且气氛的营造也算得上是失败的——可能想要拍出是枝的平淡中藏趣味,然而功力不足,停顿的镜头和场景的切换少了美感,并且看不出其中意义,反倒损伤了叙事的连贯性。
主旨是枯萎的,欠了生命力——除了LGBT平权,“人生密密缝”的含义,来得太莫名——没有佐证,缺乏情感。
Trans对男性和女性的身份和社会形象分别有着如何认知?
这样的认知从何处来、往何方去?
什么是平权?
为什么平权?
没有平权的苦痛是怎样?
权利到哪一步才算是平等?
电影没能清楚回答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可能因为导演自己心里也并无答案:要讲社会,要说教,却自己建了一个理想小天地,是不是有些儿戏?
是不是差了些力度?
非要这样,当初为何不选择简简单单拍个生活故事,何必设置一些浮夸桥段?
这一切决定了,电影只有一副发育不良的骨头架子,血肉都缺了,也谈不上魂灵。
关于演员,替他们感到可惜。
一方面,接大胆的题材,足见热忱是满分的,本该有更出色表现。
另一方面,一众年轻演员,本身在表演上是有各自特色的,然而不知是否导演刻意要求,大家都被束手束脚框在那个二维的蹩脚人设里,太过于僵硬不说,连个性里的灵动都没了,很可惜。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里诚意看到了,作品却还是差了。
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的片段,包括了母亲、女儿、女儿的女儿和跨性别女性,是结合当下很有助于人思考的一个片段。
在这一段里,我大脑不断转换立场去思考。
很喜欢“女儿”的几句话:我是母亲,也是一个女人。
“女儿的女儿”指责她的母亲不为她做便当,不照顾她时,我心里强烈的不适,冷静下来发现这些抱怨我对我妈也有过,而我现在之所以不适,是因为我从“女儿的女儿”的阶段正在走向传统认为该成为母亲的年纪,所以很羞愧地坦诚我对母亲的偏向和理解可能不只是由于思想的开化,甚至更多的是立场转化后自我保护的折射。
然后,在这种转换立场思考之后,我只能粗暴地得出一个适用于我的结论:对我来说,成为一个母亲和做一个女人是无法兼得的。
在这种思考下,电影的主角“跨性别女性”让我觉得很傀儡,它电影里触及到了一点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问题,但是很浅。
电影里的跨性别者她成为了一个女性,一个可以成为“贤妻良母”的女性,一个把成为母亲当做作为一个女人的主体的人,很难评,她们有她们的困境与痛苦,可是她们可能真的无法共情到生理性别为女且女性气质明显的女性。
当然,我还是对这个部分了解不深,所以多说显得无知和说教
最初看上这部电影,是因为译名太好了——人生密密缝,“密密缝”一词充满了柔情暖意,像是秋天里一袭裹在脖子上的丝巾,柔柔地摩挲着脸庞。
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没有辜负这个译名。
故事的主人公伦太郎是一名跨性别者,天然的生理性别为男性,心理性别为女性,他从懂事起就察觉到自己和别的男孩子不一样,言行举止都带着一份阴柔气质。
他内心隐隐觉得:我应该是个女孩。
不知道伦太郎内心经历了多少挣扎,他终于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我想要拥有胸部。
”妈妈听到这句话,沉思了一下,然后缓缓地微笑起来温柔地说:“是啊,我们伦太郎是个女孩子呢。
”就是伦太郎妈妈这份温柔,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
电影里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丝毫怀疑,没有一丝犹豫,她选择坚定地站在孩子这边。
这让人想到《麦兜》系列的妈妈麦太,麦兜每次抽奖都完美错过中奖号码,每个人都说麦兜长了一双“屎钩手”,说麦兜是个倒霉孩子,而麦太依然坚持每次抽奖都让麦兜来抽。
麦兜问麦太:“为什么我每次都抽不中你还让我抽?
”麦太笑着对麦兜说:“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你,我也相信你。
”看麦太和麦兜这一段时,我哭得像个三百多斤的孩子,这一句“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你,我也相信你”代表了这世间最好的爱,这也是《人生密密缝》里妈妈对伦太郎的爱,无论你选择做男孩还是女孩,你都是妈妈最爱的孩子,就算你与全世界为敌,我也会站在你身边陪你对抗全世界。
作为一个跨性别人士,伦太郎从小到大要面对世界的多少恶意?
而他能够一路与这些恶意抗争到长大成人,最后去做了变性手术,从“伦太郎”变成“伦子”,从“他”变成“她”,这过程中如果没有妈妈作为他最坚实的后盾,恐怕他无法坚持到最后。
虽然现在社会风气已经开明到人们可以接受同性恋、跨性别者在网络上发声,但LGBT这个群体仍是要比普通人面对更多世间险恶。
2013年,我当时还是一名杂志社的记者,当时给主编报了一个“同性恋”的选题,拉锯了接近两周,主编松口答应了让我做这个选题。
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去联系同性恋协会、联系同性恋家庭,采访了一拨又一拨的人,采访对象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近60岁的单亲妈妈,她儿子是一名同性恋。
大家知道,老一辈的人,对于同性恋几乎都抱着清朝时期的偏见,这位妈妈本来也是对同性恋一无所知,直到她儿子向她出柜。
一开始,她如同大多数同志父母一样,遭受了晴天霹雳。
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她不断在天人交战,想着说服儿子爱女人、也许能不能带儿子去看看心理医生……后来儿子明确告诉她,这是天生的、不是心理问题,他就是爱男人。
这位妈妈开始上网搜索一切与同性恋有关的知识,开始学着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开始说服自己接受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
发展到后来,该妈妈成为了同性恋协会的核心骨干,她到各个地方开展同性恋科普讲座,组织“撑同志反歧视”的游行……我问她,为什么心态能够调整得这么好?
她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儿子作为一个同性恋,在这世界上行走已经比普通人艰难,如果我作为他最亲的人都不支持他,那么他会走得更加艰难,我希望成为他的退路。
这期同性恋稿子的篇幅很长,我满怀期待地交稿,而最后主编却告诉我——稿子审核不通过,被毙了。
后来这位妈妈一直在问我稿子什么时候发?
发了能不能寄一本杂志给她?
我内疚得不能面对她,这稿子永远不会发了。
当其他国家的文娱行业都在为LGBT群体发声的时候,我们的国家却还不允许一期报道同性恋的稿子出街,他们被政府打压、被广电禁言、甚至还被一些狭隘的人歧视着……所以,《人生密密缝》这样的电影才会这么动人,用如此温柔的手法讲述跨性别者的日常,全片没有一丝戾气怨气、没有半点苦大仇深,伦子受到歧视时,不说一句怨言,总是微微一笑,安慰身边人,明明她才是最需要安慰的人。
就连最后一场伦子爆发的哭戏也只是坐在沙发上、掩着脸轻轻地抽泣,这种温柔细腻才令人心疼,LGBT群体就连痛苦都如此隐忍不发、你们怎么忍心再伤害他们?
幸好,伦子的身边还有愿意陪她一起与世俗抗争的妈妈、牧男、小侄女,有了这些深爱着她的人,她终于不是孤军奋战,可以继续温柔笑着、与世界再战三百回合。
看了两次。
在看第二次的时候才发现,トモ(Tomo)从那个昏暗、凌乱、无序、孤独的家中出来时,从干枯阴冷的桥上路过,还是冬天。
这个面颊鼓鼓的可爱小女孩,流露出和年龄不符的寂寥,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欧吉桑,扶着栏杆发出意义不明的声响。
回荡在空中的音节,像是在说,谁来救救我。
所以从这个早熟而孤独的小女孩眼睛看到的リンコ(Rinko),也许不过是在她原本混沌的世界里又突然闯进来的一抹异色,虽然突兀了些,却更多是想打探的好奇。
她睁着黑而圆的眼睛,打探着11岁以后大人的世界,关于男和女,身体和灵魂,胸部与阳具。
思春期年龄的孩子,是一只贪婪躁动的口袋,世界投喂些怎样的食粮,它都吃得下。
也有一些孩子,他们自己是自己世界的摇摆不定的指南针,世界的磁场和他们体内灵魂的方向出了偏差,比如Rinko,比如看到六年级的大野先辈心脏会痒的小男孩。
被不器用的母亲周期性抛弃的トモ,爱上跨性别障碍者的牧男,心里住着女孩却错被生成男孩的リンコ,责怪自己无法给孩子理想身躯的富美子,因为丈夫出轨而对孩子补偿性溺爱的妈妈,各种各样的人,杂流暗涌,说到底又都只是平凡人而已,只不过各有各的烦恼罢了。
这些世间百态被荻上直子摊平在阳光下,形形色色的人在トモ短短的人生里交错着,会让人警觉,这许多许多的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态,几乎咋舌地想,在流水线机械作业的巨大社会机器运行里,平凡的人类除了茶米油盐还要腾出手来,处理犄角旮旯里种种异状,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和身体的小机器平衡运转,实在了不起。
所以后来,看到牧男载着トモ,リンコ挎着女子力十足的针织包,两辆自行车飞快地踩过吹雪的樱花河道,リンコ脸上的神情很明亮,平日为了掩盖与生俱来的男性特征的额发被吹起,明丽的仍然是硬朗的线条已经很难被后天改变,她第一次喊出声音来,不像以往刻意压低柔婉,透出久违的男人沙哑的淘气和好强。
她就是她,既不完全是女性,也不完全是男性,只是リンコ而已。
心里的触动浪潮一般,又汹涌又纤细,细密地感觉到一阵针扎的疼痛,与伴随而来的欣慰。
他们终于第一次像一家人一样坐在树下赏樱,便当盒有トモ最喜欢的酱油腌蛽贝和萝卜干,牧男自然接过リンコ盛在碟子里的下酒菜,リンコ喝了一口保温壶倒出的茶。
也就是这样温情平和的时刻,才足以支撑他们度过不被理解与体谅的时间。
神明错置了出厂设定,所以才给了温和坚忍的人们弥补了这些稍纵即逝足以弥坚的时刻。
像精巧坠手的砝码,平衡在痛苦和泪水的另一端。
他们都哭得不多,完全不若被生活亏待的人。
也不知道在哪里看过,说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表情,人大多时候是面无表情或者说平静地面对生活的痛击。
但真正哭出来时,大多反而是被谅解的瞬间,被拯救的瞬间,被认可的瞬间。
比起痛苦,更多是释然的眼泪,比如初二年生的リンコ被妈妈富美子抱在怀里说,没办法呀,伦子是女孩子呢,又比如リンコ假装失去トモ是件乐见轻松的事情,却被トモ的不舍和愧疚得到了一点安慰。
这样的一群人,有血有肉地因为这些笑和泪被联系在一起。
笨拙努力地,却无可奈何地被羁绊着。
有始终挣脱不了的血缘。
世上总有种种的母亲,种种的家庭,因而被造就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却不期然地打上家人的烙印。
リンコ把梦魇醒来的トモ拥在怀里,孩子软绵绵地枕在膝上,抱起来是沉甸甸的。
看着リンコ把小小的女孩子用巧力向上一托,让她伏在自己怀里,摸着头发拍着背,怜爱地说还是个孩子啊,那是任谁在孩童时也体验过的母爱的温柔。
准确来说,我是在那一刻,忽然觉得生田斗真演得真好,叫人眼睛发酸。
至于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被舍弃的孩子会怨恨,但依然会轻易原谅低下头的母亲。
毕竟那些小小的心脏里满怀的,大多是许多许多的与生俱来的依赖,还有臣服于血缘的爱。
トモ和リンコ在短暂的交错后,仍旧没有成为母女的缘分。
大概是没有办法了,总会有些无法如愿的缺憾。
却也因为这样,令终于敞开心扉的瞬间如此宝贵。
在因为被同学排挤而愤怒的时刻,她逃避过,最终会牵起那条连接着リンコ的电话线,倾吐秘密。
在目睹リンコ因为户籍性别被医护人员刻意为难的时刻,她织起毛线,“不甘心啊”。
这么好的人,该被怜惜的人,根本无错却带着原罪的人,不甘心啊。
导演在120分钟里,用阳光和温柔织就了许多边缘人的人生,但却用寻常人的视角去描写。
这小小的乌托邦,幸好リンコ还能找到牧男,也终究有她在社会工作的一席之地,不至于捉襟见肘,起码冲淡平实。
什么时候,LGBT不再被视为小众不同的群体,不再需要被有意识地单独讨论,我想到了那时,也许对于这些被亏待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想国。
牧男在和トモ在讨论相爱过程时有过几句话很喜欢。
“总也有人,分不清亲疏远近”,电影总是会在某一个不可预知的瞬间,将人击中。
无论是迷失于人生的社会人,或是灵魂和身体错误放置的变性人,说到底无非是距离的问题。
把握不清自己与情人的关系,才会不惜一切抛下年幼女儿私奔的妈妈,可能是因为从总是出轨的父亲与报复性严苛的母亲那里学不会家人的距离感。
被母亲补偿性溺爱的牧男,却因为リンコ珍而重之对待母亲老去躯体的柔软灵魂,爱上这个不容易的人,也是另一种命运纠缠被拉近的距离。
而那些背后无声温柔的试探、接近与挣扎,庆幸都被导演小心翼翼地用暖色调的镜头藏住了。
在我看来,是留给他们敬重的体面。
有一个瞬间,那些彩色的毛线织物四处飞舞的片刻,就如同嘲弄被讳莫如深的男性特征崇拜。
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些寻常的织物而已。
人生也好,社会也罢,没有那么了不起的,只要编织人生的人能够过下去,才是生活的本义与本身。
(腿残+感冒实在是写不出有逻辑的长评...先占个坑写写观影感想吧...没有剧透!
)这是从开拍以来就十分关注的一部电影,因为主演是生田斗真(一个超爱小孩的boy还没演过爸爸就先演了妈妈),因为题材是跨性别者(日本乃至亚洲电影都鲜有涉足),也因为导演是荻上直子(喜欢她拍的海鸥食堂)。
一转眼我已经站在柏林电影节的世界首映现场,比想象中还要气氛热烈。
为了抢签名而挤破头的迷妹终究只占少数,八百名肤色年龄各不相同的现场观众才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
幸好主创团队在放映前就上台问候了,要不然等放映结束长达8分钟的鼓掌完了哪还有时间上来。
ZOO PALAST 1号厅的巨型银幕比平时在伦敦电影院看的小破银幕好一百倍,然而我为了看舞台问候坐到第一排还是太靠前了,结果看银幕上每个人的脸都变形了呵呵。
激动过后沉浸到电影本身,色调如想象中一般清新,节奏如预告中一般日常,有小虐小甜也有小波折,总体给人愉快的观影感受又处处引人深思。
结束后没有像一起去的妹子一样嚎啕大哭,而是站起来一边努力鼓掌感谢导演和演员们一边感慨“真是一部好电影啊”。
从柏林回来没几天又得知该片获得“泰迪熊特别评审奖”和“全景单元观众选择奖No.2”,监督的获奖感言说道,"并不打算单纯为了反映跨性别者的烦恼而拍这个电影,而是希望描绘作为女性普通地恋爱、工作、生活的她,如果能够借机改变人们目前为止对于”普通“的认识就很高兴了。
"在我看来,改变每一个人对于“普通”的认识是很困难的。
被“普通人”视作“不普通”而无视而排斥的人,哪怕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真心理解和支持自己,比如像makio这样的好伴侣,像tomo这样的好朋友,或者像fumiko这样的好妈妈,也许就能拥有接近“普通”的生活。
温暖远大于切ない,看完心里软软的
也想捡个半大的娃养着。女娃!(资料馆1厅)
希望韩国导演和印度导演都能跟荻上直子好好学一学如何节制地煽情
1.有钱做手术有亲人支持和体面工作,男主小忧伤可以说是第一世界问题了;2.主角太刻意扮演女性角色反而很不女性;3. 男性角色都是被切了脑前叶一样傻白甜;4.放下面子忠于事实的话毛线丁丁完工时间要缩短一半不止吧朋友
以善意而温暖的的女性视角,讲一个变性人艰难获得身份与情感的认同。跟过往荻上直子片子相比,节奏依然舒缓,但小清新的感觉,削弱了许多,略显尖锐。关于胸部、丁丁和编织物的细节依然丰富绵密,玩笑也称得上真挚动人。用讲个毛线来拉动LGBT题材上,确实冒险。
2018065从小孩到大人,从家庭到社会,对“性别”的认识依然处于歧视的状态。据说人类的性别有26种之多,而不是我们日常所以为的男、女、无性那么简单。而要接受并且认可每一种存在,显然还漫漫无期。
找了好久的资源,最后还是在淘宝上买的片子 结果太无聊 完全看不去 这根本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即使是生田斗真也不行
额。。。。。
治疗范围有限。。。。。
恶心这种题材
不枉我盼了几个月,生田斗真的表演可圈可点,少年伦太郎也出乎意料的好。残酷的LGBT身份认同问题竟然拍的这么舒缓动人!
无法产生共鸣
日本的Transgender电影更突出性向的功能性和特点,嘲弄焚烧阳具及其代表的男性身份,转而作为照顾的母亲形象继续生活,并把日本女性特有的温柔(胸部)传承下去。它虽突出功能性,但并非是在功能化女性。片中的几位母亲虽各有弊病,也确实都直接参与子女教育;缺失的父亲形象才是一切问题的症候所在。
一部足以让对亲情、爱情乃至生活失去信心的人重燃希望,这样一个有点悲情甚至残酷的故事,放在现实中任何一个人身上恐怕都不会如片中主人公一般来的那么一帆风顺,亲人的接受与认可,爱人的相濡以沫,小女孩的体贴爱护…故事写的确实太暖也太顺利了点,当然,也许这也正是电影有别于现实的迷人之处。
打开一部不知道名字的电影,沉浸入夜色里。这部电影中的女性意味尤其耐人寻味。小友三代,伦子和母亲,以及同学母亲……性格各异,但在爱中成长的人,爱的情绪将延续~这是电影最温柔的地方。同时,电影中的“生殖”意象深刻,108根祭品,临别的乳房,是作者对性的困惑,也是实体化的宣泄……
“爸爸”离奇地完全缺席,似乎每个家都只有“妈妈”和“妈妈的男友”。第一次看桐谷健太这么认真,之前看到他全部都是搞笑角色。
番茄好温柔哦
非常细腻的日式电影,角色的设定也让剧情变得丰富。toma和妹子的演技都不错到,最后才发现姐姐是ミムラ。啊ken好心啊~四星半,多给半星给toma女装
憎恨自己的身体,编织出憎恨然后焚毁;不甘他人的别恋,编织出不甘随他入殓。禁止投食的告示并不能阻止人们喂鱼,我不爱他的执念也无法停滞震天心跳。究其一生,我们都在努力接近真实的自我,缝补心灵上的缺残。你有如此漫长的一生,足以去修正上帝的谬误;你也只有短短的一瞬,去拥抱触不可及的幸福。
题材赞,节奏慢得难以忍受,生田斗真演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