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好片,不仅仅是因为波德克的善良与人性,这样的片子很多,最震撼我的是最后银幕上的一句话——仿佛我们需要上帝来互相惩罚。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各种名义互相残杀的历史,人们被国家、民族、利益、宗教等等支配,互相仇视,互相争斗,价值观也在不停变幻,十年前纳粹在中国还是被咒骂的反派,而十年后随着巴以冲突,纳粹屠杀犹太人已经被人称赞了。
人类是善于遗忘的动物,人类更是善变的动物,因为人类这个整体是鼠目寸光的动物,波德克在战后意外身亡,被波兰人辱骂为“帮助犹太人受到上帝的惩罚”,一个人从圣人,到恶人,就是那么丝滑。
一如《三体》中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是罗辑,守护人类30年的执剑人也是罗辑,随着时间的推演,人们慢慢忘记了战争的恐惧与残酷,于是,变态疯子杀人狂还是罗辑。
我们谴责以色列今天的行为,这是当下的国际政治,但是否我们就该为二战时犹太人被屠杀叫好?
我们浑然忘了我们也曾在二战中被人屠杀,我们更加忘了,任何生命都不该被无端戕害。
当杀戮被冠以正义的名义,比如“上帝”,那么一切的残忍和卑劣都是正义的了。
日本人当然该杀光,犹太人也是祸害该消灭,小棒子偷我文化历史应该灭掉,那么哪些该留下?
理由是什么?
我们唯能尊重的,只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爱惜,克制杀戮的冲动,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与我们的敌人一样的野兽。
正因本片结尾最后这句话,本片的格局高出《辛德勒名单》一个档次 。
二战期间纳粹入侵波兰并开始屠虐犹太人。
水管工波德克将一批犹太人藏到下水道里,这些可怜的犹太人,在如同地狱的肮脏的下水道里生活 了长达14个月。
《黑暗弥漫》由真实故事改编,出于恻隐之心,出于妻子对耶稣也是犹太人的言辞,波德克冒风险在德国人手下拯救一批可怜犹太平民,为此他只得欺骗朋友,最好的工友被吊死,一家人整日受到惊吓。
直至最后纳粹战败投降,地狱中的犹太人重获新生,逃往世界各地。
影片中波德克的真实人物原型最后结局是因救女儿死在了被认为救世主的失控的俄国人的坦克车下。
被救者中的一位女性于2008年出版《穿绿毛衣的女孩》一书。
有人说他是因为救了犹太人而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因为耶稣正是被犹太人所害。
但毕竟他得到犹太人的感恩,他的妻子旺达等几千名波兰人被称为国际义者。
在感动和鼓励的同时,不仅想到影片之外想到的一个小插曲:中国多少抗美援朝志愿者在朝鲜牺牲,朝鲜却一直不承认不感恩?
影片最后波德克面对围观的人群非常开心激动的说:看,这些是我救的犹太人!
在这一刻他已得到永生。
黑暗弥漫,止步于阴暗的下水道。
暴虐发生时,高贵的上帝躲起来,卑微的管道工暂时代理上帝。
耶稣是犹太人。
据说,希特勒有犹太血统。
再加上卡尔·马克思。
教主们居然都是犹太人。
欧洲的战争基本上就是他们哥仨之间的事情。
犹太人不容于天地之间,怪不得会铁了心要独立建国。
就苦了巴勒斯坦人,唉!
估计反犹思想不是一天两天生成的,希特勒不过是集大成者和践行者。
希特勒是洞悉群体心理的顶级高手,群众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反犹不过是希特勒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
底层百姓未必人人认同,但迫于淫威不得不从。
下水道绝对很棒,比北京的强。
大水瞬间排干,导演绝非为了显示什么奇迹,而是为了隐喻科学理性善的一面,对比科学理性带来恶的另一面。
善有善报?
换了中国导演,最后那哥们儿肯定要活着入党的。
真实比煽情更有穿透力,子弹般的穿透力。
上帝是存在的,上帝也是不存在的。
上帝的存在与否,在于人的意念之间。
犹太人身居死地也不忘读书,也不忘祈祷,也不忘抓教育。
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九死一生,顽强繁衍,枝繁叶茂。
自当有其过人之处。
可敬,可敬!
1、自从听说有这部电影的那天起就一直很期待,为躲避纳粹的杀戮在下水道中藏14个月,这故事绝对有看头。
果不其然,电影没有令我失望。
《黑暗弥漫》也是一部足够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和《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不分伯仲,谁得奖都不意外。
2、关于反映纳粹暴行的电影有很多。
《黑暗弥漫》的叙述视角算是比较独特的,以战时的普通波兰人视角来叙述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之前好像从未看过。
3、影片的叙事很清晰,虽然片长达到145分钟,但几乎没有拖沓的感觉,观影过程很流畅。
4、影片整体氛围营造的十分压抑,黑暗恶臭的下水道肮脏潮湿,压抑感扑面而来,观看过程中自己几乎同样置身于此,心理极其不适。
并且,最终影片的结尾也有意没有表现事件之后的happy场景,而是用字幕交代了救人者最后的悲惨下场。
这一切真的令我在观影后心情也保持了一分沉重。
5、波兰管道工soucha这个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
从一开始的为了骗钱到后来如辛德勒一般的拯救保护犹太人,这个过程及人物的心理转变很令人信服。
这个小人物的伟大在我看来丝毫不弱于倾家荡产换取人命的辛德勒。
影片结尾,当他将犹太人从下水道中拉出,一边分给众人蛋糕,激动的对周围人说:“这是我的犹太朋友!
”时,真的是很令人动容。
带给我的感动一如当初《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哭着对犹太人说:“我本可以把汽车、戒指卖了,再多救几个人......”6、拍摄空间狭小阴暗,场面的调度、摄影机的走位绝对是个技术活,影片在这点上完成的很好,微弱的灯光环境下,导演和摄影师扎实细腻的功力毕现。
7、和本片及《一次别离》相比,《金陵十三钗》凭什么想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思想上、叙事上都差的太多了。
压抑,气氛很压抑,最近看了几部二战受苦受难犹太人的电影,这部几乎是没有任何光明可言。
即便是正面形象的就难者,也未进行高大全式的刻意美容,人性化描述很全面,描绘了内心的挣扎,最终选择放弃利益全力施救。
虽然是下水道里过着亡命生活,还是有着“非常时期的爱情”,全片性爱场面也不少,活着、吃饭、做爱,只要是人这几样都不能少,否则就是抑制人性
永远不要忘记制造苦难的邪恶政权和行驶着特权的邪恶的兽,一定要让它们偿还,一定。
永远不要忘记受难中的群体和遭受迫害的善良的人,那里面有正义与良知、坚强与伟大。
刚刚看了这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欧洲片又是反映纳粹与犹太的黑暗风格电影 但此片在一定篇幅的反映纳粹令人窒息的种族灭绝行为的同时 更多的以令一种方式来呈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 那就是为了生存 宁作老鼠为了逃避集中营 他们选择成为下水道里的老鼠 相比<钢琴家>里流落废墟中的老鼠 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 终日不见阳光 没有食物 唯恐喧哗 恶臭的气味与肆虐的病菌 甚至无法行动 但和很多类似的影片一样 人在生存的本能驱使之下 意志力是惊人的 他们自娱自乐着 两个孩子的存在给他们带来欢笑与生机 他们甚至在这地狱一样的环境里接生了一个新生命导演想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比集中营更可怕的地方 因为这里比集中营更加的看不到任何希望 因为在无限迷漫的黑暗中你什么也看不到 重点就在于对这令人窒息的黑暗的描写 所以本片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在生存权力的竞争中 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 阴暗的 或是脆弱的 回想一下 每一个角色 即便最终以一个救赎者或完人的形象落幕 他还是曾经自私过 放弃过 或是失控过但和大部分的二战电影一样 经过尽一年的时间坚持到最后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光明 迎来了和平 即便是已经不适应光明 他们还是迎来了掌声 我们也在压抑了两小时后终于松了一口气 并铭记了二战中这段一小部分人不为人知的历史 并象导演想告诉我们的一样 愈加感到战争的荒唐
《黑暗弥漫--下水道》长假开始,回味人性!
通过电影,要比小说来得更快吧!
下面是:1、人道又是救人,这次是二战波兰的犹太人。
发生地是华沙?
格但斯克?
那是1943年,地点则是被纳粹占领的利沃夫市——那是一个真正弱肉强食的世界,弱者掠夺更加无能为力的人,而穷人则去偷更穷的人,简直就是一个信任危机空前高涨的年代……利奥波德·索恰(罗伯特·维凯威兹饰)是一名下水道工人,平时也会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负担一个家庭的开支,养活他的妻子和女儿。
该下水道巡查员、业余小偷,偶然发现一群犹太人聚集区的难民企图不测发生时躲避到下水道中!
先是出于利益索求,后是出于人道主义及人性本色,帮助了其中的11名顺利躲过14个月,迎来苏军的解放!
2、原著此片为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本片原著是罗伯特·马歇尔创作的小说 "In the Sewers of Lvov: A Heroic Story of Survival from the Holocaust”(在利沃夫生存:一个英雄的故事,从大屠杀的下水道)3、活下去因为叙事主要是下水道,电影拍得非常黑暗(为了弥补这个缺憾,硬是让不见天日的避难者们可以常常开会矿灯),导演用几乎不加主观色彩的镜头来记录一个不见光的地下世界。
人性,在这里,丑恶与善良一并共存,真实无比,无论犹太人,波兰人,或者乌克兰反苏军管、亦或德军!
一切都是在二战这个巨大人类共同灾难中,集体演绎,目的是?
---生存!
活下去!
4、上帝的惩罚片末有这么一个翻译"仿佛我们需要上帝来互相惩罚"。
为何呢?
这里需要看看历史成因!
利沃夫市是乌克兰利沃夫州首府,该州1867-1918年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短命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就划归波兰,但1939年划入苏联,其位于乌克兰西部,在德涅斯特河上游及布格河上游之间的丘陵地上。
她处于基辅、中欧和东欧通向黑海和波罗地海港口的交通要道上,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她的经济发展。
人口结构:乌克兰人为主,余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犹太人。
基于真实历史(不是教科书历史)因此,本片结尾部分,犹太人被从下水道捞回阳光照耀下的地面,并没有引发多少本地居民的热情与关照!
正如本部影片执导筒的波兰的女电影人阿格涅丝卡·霍兰所言:“2009年,出现了一大堆以二战期间纳粹对欧洲的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实行种族灭绝的大屠杀为核心概念的小说和电影作品,于是大家想当然地认为,与这个题材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和发展,完全没有重复的必要了……不过,在我看来,这里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谜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挖掘得也不够深刻,我想知道的是——这种令人发指的罪行怎么可能真的会发生?
而且还在这个世界不同地方得到了持续的响应,覆盖范围从卢旺达到波斯尼亚?
在这种巨大的灾难和危机面前,人性到底被摆在了什么样的位置上?
难道真的像大家认为的那样,这些可怕的事件和行为,只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意外?
或者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揭露我们本性中更加深层且黑暗的真相的?
”5、krysia chiger片尾提及幸存小女孩齐格就此事写了本自传《穿绿毛衣的女孩》(The Girl in the Green Sweater)2008年出版。
就是类同《安妮日记》的亲身感受,现在齐格都是老太太了,我们可以看看其当年的照片!
人类历史上,自我毁灭的事情从未间断过!
更多描述中的配图,请看http://xueqiu.com/6847723845/23473845
我文采不好,只说自己的看法。
看过好几部关于拯救犹太人的电影,最出名的一部是《辛德勒名单》,赚了我不少眼泪的,凡是这类有人性光辉的电影,总是能吸引我。
这片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觉得真实。
说几个影像最深得画面:逃生的时候,有年轻的女犹太人因为嫌下水道脏不肯下去,有中年妇女坚持要丈夫在自己和情人间做个选择才肯走,有少女好不容易下去了,因为嫌弃肮脏而跑回集中营。
甚至救人的波兰水管工也是为着钱在救人,坚持500元每天只包括11个人,当然到后面只为救人不为钱财了。
有男子为了恋人的妹妹冒险跑到集中营,只管救自己恋人的妹妹,不救任何其他人,包括之前同屋人的老婆。
同样,那中年妇女在集中营看到熟人,念念不忘的还是老公有没有和情人在一起。
还有最后俄国人打跑德国人,水管工人把下水道的犹太人都拉出来,旁边那些波兰人的冷漠与敌视。
甚至于后面的字幕,管道工后来身亡,被说成是“救犹太人的报应”难道脏和乱比生命更重要?
难道感情的纠葛比生命更重要?
难道犹太人如此不堪,以至于救他们都会有报应,难道不都是生命,难道对那些基督徒来说人不都是上帝的子民?
(好吧,我不信教,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一点)然而这些让人无法理解之处,更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相信真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活在脏的地方,总有人永远纠结于情情爱爱,包括善举也会有人不理解,不认同。
写到这里,不知道怎么写了,,,或许人的思想是最难改变的东西了……我把自己绕乱了,汗,就到这里吧PS,,,我觉得里面的性爱镜头真的是没必要,可以有嘿咻的情节,没必要专门搞特写了,毕竟故事重点不在那里
常拍常新的题材,对于阿格涅丝卡·霍兰 Agnieszka Holland来说这种相对偏主流的历史视角和普世的人性题材应该得心应手,没啥特别大难度,只要本子够格。
可惜的,剧本在群戏间没有展开足够丰富的人性层次,限制了导演可能更开阔的掌控手段。
还好摄影、表演的突出表现还是使得影片不至于平庸。
其实,可以拍得再丰满一点。或许,不输给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的表现力,有待考量。
太平实,太普通,对于好题材来说,显得淡而无味。
裹脚布~~~~三星给给力的演员~~
非常不错,下水道里绵延无尽长达14个月的黑暗。都是由人最本源的欲望驱使,慢慢地,拧成同一股企盼自由的力量。这个刻画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在此继续吐槽十三钗。战争主题的电影为何一定要拍得那么宏大壮观,滴水腐臭的管道一样可以如此震撼。当然作为一个学管道专业的,一开始就知道肯定要下雨。。
这种体裁,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总觉得导演的模仿痕迹太重。
人性的光辉,是属于那位乌克兰籍波兰水管检查员的。片尾把影片献给那些幸存的犹太人,实在没太多道理。5星推荐影片。
重剪下应该是部佳片
比《辛特勒名单》真实,比《钢琴师》深刻。
拖拉又沉闷,又一部看不下去的片子
有点沉闷
应该拍的更好。
可能差在看的是中文配音吧……
不是好故事就能拍成好电影的
作为一名洁癖患者这部片引起了身心理的观感不适。最不能忍的是译制片配音。不怪影片
这电影做的真漂亮啊。视觉上很出彩,剧情也很有力。但是导演你敢嘛老喜欢让你的人物做爱呢?如果你能给他们删了这就是实打实的5分佳作。
2012-211
即便逃亡中也有背叛。男主像中年版Jeremy Rainer。
你能看到的,远远没有现实残酷。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作恶者,虽然他们出现的方式不尽相同。
哎,真是可怜呀!
题材不错,但是片子的长度没有相应表现出下水道中时间上的漫长,一些细节也还是比较泛地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