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向对战争片不置可否,以至于象《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大名鼎鼎的影片只看了几篇介绍和评论就认定了其中矫情的成分。
无可否认若不是因为张东健,我可能永远都不会下载《太极旗飘扬》来看,而事实证明,我没有信错人。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情节并没有太多新意。
感情笃深的俩兄弟被迫上了战场,为了能让弟弟这个全家的希望早日退伍,哥哥不惜自告奋勇以身犯险,但在屡立战功被授予太极勋章的过程中,哥哥渐渐被荣誉冲昏了头脑、丧失了善良本性,甚至由于怀疑未婚妻的忠诚致其被杀,后又以为弟弟烧死,打击之下终于崩溃,投向敌军,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杀人机器,直到亲眼见到弟弟活着恢复了本性,却最终为了掩护弟弟而战死。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多次出现对战争时期政府政策的批判以及对平民和军人的伤害,相对来说显得更为真实。
兄弟之间的情谊和他们的命运是本片的主线,可是谁又能不反思这场所谓的战争意义何在,敌我本也是兄弟不是吗?
可笑,可悲,可叹。
我不想谈所谓政治。
战争历史是不变的,取材历史的故事是讲不完的,而塑造鲜活的角色、多元的人物、复杂的人性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这部影片就是以人物取胜的例子。
饰演哥哥的张东健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哥哥性格复杂命运多舛,这样一个有难度的角色给了张东健很大的表现空间,无论是面对弟弟和未婚妻的温柔保护、还是战场上的英勇顽强对于他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倒是虚荣自私和杀人如麻时的他更显功力,尤其是影片最后,以北朝鲜队长身份出现的他,甚至与弟弟展开殊死搏斗,那种没有一丝感情只有杀死对方的冷血眼神着实摄人心魄,而终于被弟弟唤醒时瞬时难以置信的眼神不由对他的演技大加赞赏,庆幸、惊喜、惭愧、内疚,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交织呈现,最后化为最后一次保护弟弟的坚定信念。
战争不相信眼泪,却无法磨灭亲情,哥哥倒下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
最后不得不骂一句,这死命的陈凯歌在《无极》里毁的最成功的演员就是张东健!
看完片子,我觉得镇泰可能是个GAY 当然,我也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片子,是站在人性的高度,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品,寄意高远,可以超越现实,留存后世的。
但是,看完之后,我始终觉得有一个地方似乎不对劲。
就好象一个人吃鱼的时候被剌卡在了喉咙里,不舒服,但是你不知道它究竟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感觉我找到了。
在这个片子里,兄弟情,也就是说男人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因为太过于强烈,而导致了一种崩溃性的结果。
而母子之情、恋人之情在这种过于强烈的情感面前,显得很苍白无力。
应该说导演用力过度,导致变形。
这片子我只看过一遍,但是我对于片中镇泰的夫婚妻永晨念念不忘。
那么年轻美好的一个身影,她的容颜、她的衣着、她的秀发、她的表情,都让我想中国男人心目最传统,最向往的那种女子,轻灵、清秀、朴素、温润,导演对她着墨虽少,但是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开头,镇泰兄弟回家,像孩子似的找吃的,她象一个母亲似的嗔怪兄弟两个,语笑嫣然;她拿出手帕来给镇泰擦汗,这手帕是她用裙子的布料做的;她偷偷地亲吻自己的爱人,像母亲嘱咐孩子似的把手帕放进镇泰的口袋,这些镜头太温馨了。
战争开始了,他们开始逃难。
像每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子一样,她舍得家里的每一样东西,她都想带着,可是镇泰那么粗暴地不理解她。
当听到她说“屋里还有两缸腌菜,后山上还有我种的马铃薯”,真让人心碎。
她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女子,可能她像镇泰一样,没有什么文化,可是她对于镇泰、对于生活的那种爱,让人动容,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很多女性。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镇泰似乎一直对这个未婚妻都没有表示出太多的热情,在这些镜头里,可以看出他对于一往情深的永晨的回应是淡淡的,后来兄弟俩被抓去当兵,在最苦难的岁月,看得出来他对于她的思念也是淡淡的,镇泰始终把他的心全部都放在了他的弟弟身上,似乎他的生命就是为了他的弟弟弟而存在。
其他的人,包括他的母亲、他的其他几个小弟妹,他都不是那么在意。
接下来的事情不必多写了。
永晨死在他的怀里,临死前对他说,她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他的事情。
其实她是为了大家而死的。
永晨死了,他难过,但是还没有发疯,直到他误以为他弟弟被烧死的时候,他终于崩溃了,他的世界一刹那不存在了,他发了疯,他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了消解失去弟弟的怨恨,他做了许多无法理喻的事情。
放在一个正常的男人身上,无法理解。
以致于让我觉得他简直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全的男人。
我觉得,一个正常的男人,健全的男人,兄弟之情固然可贵,但是男女之情,母子之爱,应该在他心目中都有同等的份量。
导演可能在主题先行的意识之下,将南北朝鲜的关系,投射到现实之中的兄弟两身上,用理念来演绎故事,结果导致理念过于膨胀和强大,而真实的情感被扭曲变形,显得用力过度,说服力不足,这是这个片子的失败之处。
主人公二兄弟完全继承儒家百善孝为先,有家才有国的精神。
去他的主义,谁杀(欺负)我家人,我就干他们全体,虽千万人吾往矣。
儒家精髓+反战 完美结合,立意很赞👍战争会放大人性的恶,当一个审查员的权力从只能提醒你要进门刷卡,到可以撬门进去杀菌,到可以拉你家人去枪毙时,战时状态本身就是人性恶的放大器。
难数的影评着眼于电影体现的反战主旨、手足情谊,却少有其谈到这部电影中虽笔墨不多,却同样震撼我心的一种感情——那就是爱情。
太极旗飘扬中的爱情是含蓄的、也是深沉的,并不轰轰烈烈,却有它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最早打动我的是振泰对英秀送给他一块布做的手帕的珍视。
英秀在送他手帕时叮嘱过他”以后就用这个擦把,别弄丢了”。
作为振泰英秀情感载体的手帕在影片中还出现过三次,一次是干涸的战壕里士兵纷纷思念自己家人之时,弟弟叨念着想念母亲英秀的话,不多言语的振泰只是默默注视着手中的手帕,思念着爱人;第二次,因为勋章事件兄弟大吵一架后,振泰夜里看着不断出冷汗的振石从胸口口袋中拿出这块手帕帮他擦汗;以及最后一次英秀中枪流血,他也是从胸口的口袋中拿出这块手帕按住伤口。
为什么要反复提及”胸口的口袋“?
这块手帕振泰一直是不离身的,他把他放在了离心口最近的地方。
在振泰里去当兵前,振泰和未婚妻英秀间曾有过一个偷偷的轻吻,面对英秀的主动,在过世父亲面前介绍未婚妻都会害臊的振泰,木讷而被动地接受了,要知道在当年保守的社会风气下英秀的表现是非常大胆的,也反衬出振泰对爱情极为内敛羞怯的态度,为其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火车站上的分别,他对英秀也只说了一句话”好好照顾妈妈“,其余便是久久的目光对视;之后在给母亲的家书中,振泰并没有说”告诉英秀我很想她“诸如此类的话,只是简单提及了”请向英秀问好“,这与他对感情一贯保守内敛的态度是相符合的。
当振泰让振石把英民抱上肩背,当秀英嘱咐英佳牵着她的手,当振石在军中说着想念妈妈和英秀,英秋、英佳和英民,我方才恍然,原来振泰家那三个孩子并不是他的弟妹,而是英秀的弟妹。
两家人早已胜似一家人,这尚未走入婚姻的爱情也早已包含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成分在里面。
在第一遍看太极旗飘扬时,振石的两句话一直叩问着我,在振泰得到勋章时,兄弟俩发生激烈争吵,振石说“为什么你只能替我着想?
要是你能也为英秀,为永万着想的话”,以及英秀之死,振石冷冷地质问他”为什么要怀疑她“,这两句质问总令我感觉心中有个疙瘩,振泰心中真的兄弟情高于一切吗?
他真的怀疑过英秀吗?
这两个问题在我第二遍回放太极旗飘扬时有了解答。
不能否认振泰心目中确实是弟弟的地位高于一切,他是他们一家的“梦想和希望”,是哥哥一生的信仰所在,中心所在。
他也确实怀疑过英秀,答案也许令人失望。
但是他的怀疑并不是对英秀为人的不信任,而是对战争的不信任。
是的,战争太残酷了,战场上的振泰几乎天天生生目睹着被敌人残害的身体,就连本身善良朴实的自己在战争环境的摧残下也会不知不觉变得麻木、冷血,可以毫不留情地杀死自己的同胞,可以以看俘虏角斗为乐!
那么被战争”工具化“了的他怎能不怀疑柔弱的英秀不会被迫得出卖自己以换取生计?
正是这份怀疑更加丰满了哥哥的角色,使他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而可信。
但是即使是怀疑,振泰最后依然决定不顾一切要救英秀离开。
英秀临死前说”相信我,我没做过丢人的事“,是该令振泰多么内疚和悔恨,为他自己片刻的迟疑。
振石的感情是外放炽烈的,所以他想念母亲姐姐时就会说出来,所以在部队退至家乡时他不顾危险也要去探望他们,所以英秀死时他大叫着英秀的名字宣泄心中的悲痛;振泰的感情是深敛于心,所以他不把思念挂嘴边,不会为见亲人而离队犯险——他冒不起这个险!
英秀死去时,眼泪是振泰最深沉情感的体现,周围一片拉拽枪响里振泰抱着英秀的身躯不愿放手,似乎早已不记得自己所处的险恶环境。
是不记得,还是不在乎?
在被枪杆子驾着脖子拖走时红着的悲痛的愤恨的眼神,比撕心裂肺地呐喊更强烈叩击着我作为一个观者的心。
比起感人至深的兄弟情,也许这份爱情显得渺小、微不足道,但是振泰朴实深藏的情感,对一块手帕的珍视,依旧打动了我。
最后不得不说张东健的演技是极为出色的,每一个眼神的把握是如此到位,直击人心。
即便是清秀温和的一张脸,演起战争戏和男人戏也是绝不缺乏力度和说服力的。
太极旗飘扬这部电影很早前就看过,最近又看了一遍,依然是如此震撼。
这部电影是韩国拍的,但它并不是什么“大韩爱国主义”电影,对北朝鲜的恶行也好,对南韩的战争罪行也好,都丝毫没有掩饰和隐晦的意思,赤裸裸地表现了电影创作者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善良人性的渴望,对“主义”的鄙视。
说穿了,人性高于主义也高于战争本身,不管是什么战争,更不管是什么“国家概念”。
对哥哥来说,国家算个屁,只有家人才是最宝贵的,为了家人可以不顾一切,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共产主义,只有血性复仇。
不过,看完这片子我最大的感觉还是,朝鲜这个民族可真够倒霉的,一会儿是共产党折腾,一会儿是中国干涉,事实上,如果不是中国干涉,韩国已经可以统一整个朝鲜,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
当然,关键是现在就不会有朝鲜这个变态的帝位代代传的国家,不会饿死那么多朝鲜人。
也许有网友说了,不帮着朝鲜打,那美帝不是可以控制朝鲜半岛了么?
当朝鲜分裂不是对中国有好处么?
问题就出来了,你如果是站在共产党的角度上说,当然了,这对维持共产党的统治是有利的,对整个共产主义发展是有利的,问题是,我不是共产党,我干嘛要为共产党考虑那么长远,共产党死了关我们中国人什么事?
朝鲜战争,只是中国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做的贡献,是的,仅仅是共产主义,如果,你不喜欢共产主义呢?
那共产主义之死,又与你何干?
也许没有朝鲜战争,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虽然现在也进入了——权贵资本主义。
还不止于此,我一直很奇怪的是,为什么网友们都没有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主义真的不重要么?
是呀,主义不重要,可是,共产主义国家会拍出这样的片子来吗?
会有这种深刻反省客观真实的电影产生吗?
为什么共产主义只能歌功颂德?
为什么只有韩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才会拍出具有反思精神的电影?
主义,真的不重要吗????
你到底是要一个不允许反思不允许疑问和责问的主义,还是要一个可以骂可以恨可以公开表达反对的主义?
又看了一边<太极旗飘扬>````哭 死了那所谓的为了意识形态的朝韩战争在生死与共的兄弟情面前 显的那么苍白和可耻电影中偶尔扫过的中国国旗`并没有告诉我从小所认为的抗美援朝是多么的光荣和英雄般的大义凛然只有这时候才提醒我:这是韩国的电影更过的``我感受到的是战争的残酷血腥的肆无忌惮的残忍对人性的一次次惨绝人寰的践踏然而这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残忍韩国``朝鲜` 谁都说自己是赢者```可是战争的痛苦是附加在最无辜的老百姓身上的面队阴阳相隔``面队妻离子散`除了坚强 还是坚强`把悲痛化做对敌人的仇恨和战斗的力量但其实谁能说清 究竟谁是"敌人"呢```镇钛为了镇锡放弃了学习的机会而没有后悔``偷偷的将做好的鞋子放在弟弟的柜子里在战场上他竭尽全力的保护镇锡 为了让镇锡回家 他近似疯狂的不要命的撕杀```只为了那枚勋章后来以为失去弟弟的他成了共产党``将战争的矛头又直指"韩国猪" 最后为了弟弟安全回家 在红军的疯狂扫射下离开了 ```但是他是微笑着的``因为他知道他深爱的弟弟可以远离这令人憎恶和厌倦的战争了当血肉模糊的兄弟紧紧抱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没人会去探讨战争究竟谁是正义 谁是非争议所谓的意识形态TMD见鬼去吧我看到的是人性的悲哀``多少像镇钛和镇锡这样的人们成了这场战争的棋子``我怀疑了10几年来被灌输的道德伦理``我甚至怀疑"共产党"有多伟大 ?有多正义而师傅的话提醒了我:成大气者 残忍是第一步而老爸提醒了我:意识形态作怪```胜者就是正义``和平``是最正义的呼唤和祈祷
这部影片拍得很真实,也很精彩,场面宏大,完全不亚于好莱坞的大片水准。
正是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韩国只擅长拍爱情片的看法。
原来,韩国拍的战争片,也是一级棒的!
振石和振泰是兄弟俩,在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候,兄弟俩被迫从军。
哥哥振泰为了能将弟弟振石送回家,在战场上不顾生命危险一次次屡建奇功,而在这个过程中,弟弟振石误读了振泰的爱,开始讨厌振泰为他的付出。
就在战争眼看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加入了这场战争,最后兄弟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在最后一刻哥哥救下了弟弟,而自己却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在这场战争中,战争貌似一瞬间就爆发了,片子也没有特别交代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好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短暂。
我们看到所谓的士兵就是大街上强拉硬拽招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被拉到阵地上连最起码的训练和休息都还没有,就被告知必须死守阵地,不能后退。
敌人的炮火来了,他们甚至来不及反应就送命了,幸存下来的也只是些苟延残喘的家伙,战争中每时每刻都在死人。
你同情对方,你可能就丧失了一次生存的机会,战场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珍贵与毫无意义。
振石与振泰的情感变化是影片交代的重点,振泰为了振石能够活着走出战场,一次次出生日死,而振石由最初以为哥哥是为了让弟弟活着走出战场,慢慢就发现哥哥利欲熏心,当了个小官就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振泰成为了为勋章活着的刽子手。
就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加入了这场战争,这场战争顿时成为了巨大的绞肉机,振泰的未婚妻因为生存被迫为朝鲜做事而被韩国调查人员打死,兄弟俩也在战场上相遇。
战争是令人发指的,它导致我们骨肉相残、国民生灵涂炭,韩国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及其深刻的,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丑化敌人,只是公正的交代这场战争。
这样的反思才是到位的,而且才会从心理上加以杜绝的。
小时候,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能够得到的关于战争的“知识”就是从官方的历史课本和如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电视剧中获得,当时对战争的印象是好玩,埋个雷、挖个地道,甚至小孩子就可以将鬼子耍的团团转,而国民党就是日本鬼子的走狗,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蒋介石的地位连个日本一个普通的小兵都不如,不知该说是自己愚昧还是官方洗脑成功!
直到10多岁之后,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加深,不断查资料,原来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是内战啊,就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战争、就是也许两人是邻居只不过机缘巧合的加入了不同的党派就成了敌人,就要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在普通人的眼里,哪里有那么多的政治信仰,只不过是哪个军队给钱了、给粮食就加入哪个党派了,却从此就被卷入了政治和战争的漩涡,可是,在那个战争年代又有几人能幸免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普通人也许就只是可怜的蝼蚁!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在看过美国战争电影的洗礼后,对战争的残酷画面已不再触动,但对于国人来说,相似的内战及曾经参战的情节,仍然让人有一种特殊的情绪!
李英顺因肃反而死、李镇泰反复参加南北两方军队,如果你了解中国的那场内战,都会觉得让人是历史的另一场重演,变化的是国籍,不变的是人性!
每次看这样印象深刻的战争的电影,都会让我觉得和平时代的宝贵和美丽!
原来很久之前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再看来只记得士兵被炸得缺胳膊少腿,肚子上长蛆的片段,已然完全不记得影片主题...自身是极不爱看战争题材的电影的,残酷和真实是这类电影的基本标签,看着伤身啊。
只能说秀才遇到兵,实在是有理说不清。
镇泰从始至终都只是想让弟弟回家继续念大学,承载和继承整个家庭的希冀。
不管是镇泰羞恼阿勇问他国小二年级课本上的字而他不认识时,还是他对着镇锡一直说的让他回家继续念书时,我都能真切的体会镇泰那时的真诚,不仅是为弟弟,也是为他自己。
他希望镇锡能把他的那一份书也念了。
当他放弃读书时,也顺带放弃了自身的梦想和人生,他将为了家人的人生而活,照顾母亲未婚妻,供弟弟念书,再无其他。
镇锡却因为念书了想的是众生皆平等云云,他开始不能理解哥哥狭隘的价值观,他所愿见的是人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我更倾向于镇泰的牺牲与付出。
至始至终他真的就如镇锡所言没有考虑过自己,然而镇锡却只考虑了自己,他从自己的角度去揣度所有人的心思,觉得战友们没人性。
战场上也因为悲天悯人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镇锡为了支撑自己的信念或为了改变现状做点什么也许我会怪罪他少一点,然而他只是眼见他所不愿看见的情况发生,恼怒,找哥哥出气。
我是受不了这种思想巨人,行动侏儒的人的。
这不禁令我发散到千万不能找一个思想不搭界的人结婚啊,只会演变成爱之深责之切丫。。
啊啊!可怜元彬竟然演了一个我不爱的角色..怄到了怄到了
感觉南韩军队真是太差劲了,没有血性、没有军纪,哥哥三姓家奴,弟弟感情用事
中规中矩的反战片 完成度很高 但是没啥新意 类似的反思已经在太多反战片里见到过 一个被战争逼疯 一个尚存良知的人物设定 也显得有点老套
一部缺乏基本常识的电影居然能得这么高的分,可见评分和电影水平的关系其实是玄学。志愿军当年作战的时候要全是这么密集的冲锋,现在的朝鲜就根本不会存在。不过也从侧面表现出,韩国人确实没见过志愿军,或者说,见过的都已经当场狗带了。另外,美军呢?朝鲜战争的两个绝对主角之一的美军呢?!韩国人的自我催眠和yy果然永无止境,毕竟思密达宇宙最强。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场战争是抗美援朝我还真没了解过来龙去脉随便查了下,南朝先动手,被美国打回去,然后才有抗美援朝回头说说电影两个兄弟的冲突表达战争的残酷?在同样的位置,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样但虽然不欣赏镇泰的一些作为,更反感镇锡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面对事情,只会怪罪他人镇泰最后的崩溃就能看出镇锡对他到底有多重要每个国家拍出的战争片都不一样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导向的差异战争,利益我终究还是相信弱肉强食的
南朝鲜意淫大片
振泰、振硕兄弟俩的厮杀,隐喻了朝鲜民族南北双方兄弟阋于墙、手足相残的悲剧。总体上感觉比《高地战》逊色,打仗的场面多但似乎有为表现战争残酷而过度渲染之嫌。兄弟俩回家探亲时遭遇哥哥振泰留在家中的未婚妻永晨因人民军占领该地区时领取了粮食配给而被认定为赤化分子遭逮捕处决的场景,这一情节安排很有想法,不同一般。总体三星半。
战争亦只能是陪衬和借口,韩片实在不够懂事
本来值4⭐,但那个志愿军举国旗人山人海的镜头,这片就只值1⭐
早就知道是典型韩式催泪片,所以两个小时中数次推断哥哥这里就要扑街了,只是拖拖拉拉到最后才扑街,真是让人捉鸡啊!
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感觉集结号应该受了这片的影响。
历史老师杨老师啊,作为课代表我很失败,我默写默不出,然后老让你失望,哎,这片看了一半没了叫
南北战争的史诗片,可以从韩国的角度看待他们对美国和中国的态度。虽然在战争场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很想表现人性的转变和亲情,不过大约是导演想表现太深了,反而有种着墨太多的感觉,不自然。
太血腥了,看到五星红旗莫名的兴奋~【电影资料馆】
好几个桥段愚蠢得让我想问为什么……可能战争本身就是个愚蠢的事吧
反正老百姓永远是最倒霉的,手持的临场感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感觉不如玩《荣誉勋章》了。
对不起 不符合我现阶段口味。处处是演的痕迹,作的要死。23分钟再没法忍下去
非要用这么血腥恶心的方式来表现战争吗?
非常好莱坞的一部战争片,尽管语言讲的是韩语。前半部分过慢的节奏和兄弟之间情感过于充沛的对话让人隐隐有些尴尬,除此之外,结尾那场杀红了眼的战斗也不够真诚。
为了志愿军的镜头才看的这部电影,有一次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受伤的总归是老百姓,主角哥哥和弟弟那种羁绊有点过于复杂,弟弟在哥哥的眼中明显要高过自己的孩子和妻子,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他的妻子才是最惨的。没有吃的,为了吃的只能去北朝鲜那里做事,但是事后又被当成通敌叛徒,妻子到底有没有和北朝鲜军人同情?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因为妻子再次登场时,从穿着上完全不同,太干净了,而且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两个小孩和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太婆最后还能活着肯定妻子付出了许多。弟弟这个角色说实在的我是不喜欢,主角这种两边都打也是离谱,之所以参加朝鲜那边估计也是对崩溃了,他失去了他所有的一切。战争画面还是挺真实的,愿世界和平。
张东健杀红眼那段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