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小战斗来放大爱国主义和袍泽情谊,志愿军五班战士在班长刘文武的率领下,为营救一名有重大情报的侦察兵,与约翰率领的一队美国狙击手斗智斗勇,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完成了任务。
过程很精彩,让观众始终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双方狙击的情节不输于欧美大片;细节交代得非常好,许多过渡的点通过人物对白给了解释,故事发展逻辑性强,没有明显漏洞和矛盾之处。
对于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的描述非常到位,没有假大空,没有喊口号,也没有过火或刻意的表达,五班战士前赴后继、慷慨赴死、为了战友的安全和任务的完成,宁愿牺牲自己的情节自然不造作,令人感动。
战士们会笑会哭,想家想亲人,形象真实丰满,他们的喜怒哀乐很有感染力。
而作为对手的美国战士也没有被刻意的丑化,他们也有战友情谊也有完成任务的使命感。
总体而言,除了最后的结尾稍显有点用力过度外,整部电影在故事完整性、情节合理性及主旨表现力堪称优良。
为什么说张艺谋的《狙击手》是一部彻底的烂片知名作家编剧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
我认为,张艺谋监制、张艺谋女儿导演的电影《狙击手》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烂的战争片之一。
理由何在?
咱摆事实,讲道理。
简单说,就是故事随心所欲、胡编乱造、缺乏基本逻辑与基本军事常识;美军又蠢又傻又猪,就一配合咱们各种秀的道具;我军又智又勇,在道具的全力配合下玩各种秀。
具体如下:一,故事一开始的设定就很扯蛋,完全站不住。
美军打死了我军的一个走在路上的侦察兵亮亮,以为是个担架兵;美军的王牌狙击手中尉约翰见亮亮与我军王牌狙击手刘文武的合影照,为了与刘文武对决,就将亮亮当着诱饵,扔在一个阵地前,等着刘文武带人来抢亮亮的遗体。
故事由此开始。
这其实是个关于营救的故事。
这个设定就有点扯了。
一个担架兵,一不是我方军长,二不是军长的亲戚或朋友,约翰就认定了我军会来抢遗体?
那时被打死及被俘的志愿军多了去了,每天都在死人,每一具遗体志愿军都会抢回去吗?
我就看过堆积如山的志愿军的遗体被美军围观的照片,咋这个美军王牌狙击手就这自以为是,偏要认定志愿军会来抢一具担架员的遗体呢?
再说,就算我军要抢亮亮的遗体,也未必安排刘文武去抢啊。
就因为他们是朋友?
亮亮的朋友多了去了呢。
除了朋友,还有战友亲戚上级,为什么就一定会派刘文武来抢?
至于刘文武自已去抢遗体,那更不可能了。
即便是在美军里,也有个组织性纪律性吧,怎么可能由着你想干哈就干哈?
何况特讲组织性纪律性最忌讳个人主义的咱们的军队里。
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
而志愿军方面也扯,侦察连的士兵被打死了,不派侦察连去抢遗休,却派狙击连去抢,莫非上级未卜先知,知道美国狙击手要前来与他们对决于是要安排一场冬奥会射击比赛?
并且,既然是侦察员,身上肯定有情报,无论是死是活,都理应侦察连派人去抢遗体,即便抢不回来,也可能会在他身上找到相应的情报,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就是这个理。
可是,咱却派了狙击班去,就因为里面一个队员是亮亮的朋友?
去掩护侦察连也行啊,为什么要替代侦察连去抢?
培养一个狙击手很容易吗?
二,狙击对狙击的做法侮辱智商。
我军狙击班到了“遗体”所在地点,果然遭到了埋伏于此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的伏击,一场较量正式开始。
美军王牌狙击手老大、约翰的想法是想与我军狙击班长刘文武较量,并打死他(后来他的想法又成了活捉刘文武。
张导的很多想法与目标都是随时随地临时冒出来的)。
此刻双方都在把对方往死里打,以射死对方为荣。
这场狙击战又太扯了。
要消灭我军狙击手,美军有一百种更轻松实用的办法,比如一架飞机过来扔一个燃烧弹或炸弹,或者定点发一排炮弹就可全解决了。
犯得着派一群狙击手在这里玩游戏?
当然,你可以说这个约翰很自负,他就要自个儿消灭我军王牌狙击手,当英雄。
我觉得这个想法也太白痴了,且不符合美国的英雄主义文化。
明明可以一炮消灭敌人,你却浪费时间玩狙击的游戏,还让自已的弟兄无谓送死,这算不了英雄。
在大炮与飞机都消灭不了对方时,你这个狙击手出场,一枪干掉对方,拯救了大多数人的生命,那才叫英雄。
看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影片,大多是完成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并且大多以拯救他人的生命为荣。
这个美军约翰既懂美国文化,也不会如此白痴。
这种白痴情节,感觉这就象抗日神剧里的情节一样,明明日军包围你了,机枪突突突就可以消灭你,但偏要上来拼刀,结果被你的大刀砍死,机枪也被你夺走了,这日军真是蠢到家了。
并且,就算约翰个人喜欢这样的对决,他的上司也不会允许啊!
你还可以说,美国俄罗斯合拍电影《兵临城下》(又名《决战中的较量》)也是狙击手对决,没有派大炮来轰啊。
可你忘记了,人家那是犬牙交错、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巷战混战,狙击手又都隐蔽不露,没办法用炮火轰啊,只能暗对暗,狙击对狙击,刺客对刺客,王牌对王牌。
你这都在明处,一个班的狙击手就在山坡上待着呢,对这样摆在明处又远离主力并且被发现了的敌人,财大气粗把人力看得比钢铁炮弹宝贵且火力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大可很轻松地直接一顿炮弹搞定。
但导演却让敌我双方的狙击手在这里搞射击比赛,这不是有病?
放在《兵临城下》,德军绝对一阵炮火解决掉了。
总之,导演的意图是想讲一个狙击手对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有,但不是这样讲的!
本故事的设定太蠢也太没有逻辑性了,甚至违反了军事常识与历史真实!
三,打了几个回合后,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又让侦察员亮亮活了。
活了的亮亮在被打了一针强心针后,把救他的朝鲜小孩叫到身边躺下,偷偷给了他一颗藏有情报的糖果。
后来又蘸着血在布上写了“看糖果”几个字,举起来展示给我方战友们看。
天啊,一个受了重伤的人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居然没有死去且不说,还能写字并且举起手来。
这不是人,是神!
就是一个正常人在雪地里躺一夜也会冻僵吧!
强心针不能解决冻僵冻死的问题吧?
君不见,《长津湖》第一部里,志愿军一个整连活活冻成了冰雕连?
同样是志愿军,失了血受了重伤的亮亮同志咋就这厉害呢?
后面还有更神的。
亮亮一直就没有死,最后是很清醒地捡起地上的注射器给自已打进空气打死的。
我服了。
四,美军王牌狙击手时而王牌时而连普通士兵不如。
志愿军损失了几个人,于是导演让志愿军发狂了,雪地里翻滚突击,打了十好几个滚,并且象周润发那样把枪很酷地摆在几处,然后取不同的枪射击。
要命的是,能够射断绳子并且在志愿军一露头就能将其爆头的美军王牌狙击手此时却失去了水准,硬是眼睁睁看着三个志愿军全身暴露在雪地上或在雪地上翻滚却就是打不中,反而其中一个王牌狙击手被滚动的志愿军狙击手一枪爆头。
这美军水准变化也太大了,这情节设计也太随心所欲了,感觉他们就是配合咱志愿军表演的道具。
想一想《兵临城下》,那苏军战士纵身一跳,一秒钟,就被德军王牌狙击手干掉了,这才叫狙击手啊。
五,较量了半天,双方都有损失,戏得往下演。
导演于是让美军想出了一个点子:交换!
用亮亮来交换我军王牌狙击手、班长刘文武。
理由是,美军约翰想要活的刘文武。
我又服了。
现在才想起要活的了?
刚开始咋没想到呢?
不都在往死里打吗?
你就断定刘文武还活着而不是死的志愿军中的一个?
并且,打了半天,你原来是想活捉对方。
张导的想法随时在剧中改变的。
要命的是,狙击手都想去活捉对方,还叫狙击手吗?
活捉对方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一枪干掉对方,才是你狙击手的任务对不?
你有见过空中的歼敌机飞行员想通过活捉敌机飞行员来证明自已的成就感的吗?
这不仅不合逻辑,也不合军事常识啊!
并且,狙击对狙击,永远不可能有活着的,你在想活捉对方的时候,只一秒钟,对方就可能会干掉你。
《兵临城下》最后的决战,苏联狙击手拿枪对着了德军狙击手,他敢说要活捉对方吗?
没有。
稍一分神,对方就会一枪干掉他了,于是,在对方正打主意之时,他果断开了枪。
这就是狙击手的职业素养及敬业精神。
对比之下,这个美国王牌狙击手是不是太天真太不敬业了?
我不相信有这么“傻白甜”的王牌狙击手。
如果有,那美国人也太善良太可爱了,可是,脑残们又天天骂美国人心很恶毒,这显然又自相矛盾了。
六,好吧,那就抓活的吧。
可是,美军又凭什么相信一个敌方王牌狙击手会用生命来交换一个垂垂将死的担架员呢?
同样,在志愿军这边,刘文武又凭什么相信美军就要抓活的而不会将他连同亮亮一起打死呢?
这种交换显得太侥幸太随意了,是不是?
七,好吧,那就交换吧。
可是,在离美军还有二三十步时,美军的大部队过来了。
赶来的美军上尉令人开枪打死了背着亮亮的我方战士,于是,刘文武愤怒了,拉着了藏着的手榴弹朝美军阵地及王牌飞行员们冲去。
而美军王牌狙击手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开,扒倒在地。
这也太扯了吧。
别说他们是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就是普通的美军士兵,也不致于让刘文武就这么冲过来啊。
如果刘文武就在身边,倒可以四散躲一下,因为打倒了他,手榴弹还是会在身边爆炸。
可是,人家隔那远你躲个什么?
还眼睁睁看着人家背着手榴弹跑向你。
你就是白痴也会先开枪放倒他啊。
何况你是王牌狙击手啊!
好象也开了枪,但远距离一枪爆头的水准居然没有把近距离的刘文武打倒。
这情节真的太无语太弱智了。
八,好吧,美军大部队来了,带来了一个消息:那个亮亮不是担架员,而是我军一名侦察员,身上可能有关于美军的情报。
美军上尉要求把亮亮活捉过来。
这我又不理解了。
活捉过来有什么意义呢?
他身上的情报又不是志愿军的情报?
而是美军自已的情报啊。
不让他把情报泄漏出去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抓活的呢?
直接打死不就行了?
再说这样子也确活不长了吧。
这种设定是不是太随心所欲了?
是不是太牵强了?
明显的为做戏而做戏,就象一个演员,为表演而表演。
九,好吧,那就活捉吧。
此时,要把亮亮活捉,有一百种办法。
我这种不懂军事的人也想得出:在王牌狙击手的掩护下,一个冲锋,直接把人带了过来;或者派队伍搜山,既把亮亮活捉过来,也可把剩下的我军狙击手活捉或打死;或者,先消灭了我军狙击手,再把亮亮抬过来;或者,放几个烟幕弹,我军狙击手看不见时,把人抢过来。
但美军却采取了一种最可笑最愚蠢的办法,那就是派四名士兵扛着担架过去抬亮亮。
结果,亮亮自杀了,四名美军士兵也成了活靶子。
这尼妈有这么蠢的指挥官吗?
估计与咱们脑残们有一比。
十,好吧,就算咱剩下的最后一名狙击手(好象叫大勇,此处简称“幽灵”吧)干掉了四名美军,可是,四次枪响之时,这对面的美军却象死了一样,没一点反应,这太不正常了。
火力压制与掩护呢?
稍懂军事的人都懂火力掩护或火力反击啊。
在第一声枪响时就该掩护及反击。
一二百多号轻重武器一起打过去,让“幽灵”无法开第二枪,甚至中枪,这不是常识么?
不是正常的战争电影中常有的情节么?
可为什么都呆若木鸡,没有反应呢?
好吧,就算这批美军都是白痴,可是那个王牌狙击手约翰呢?
睡着了吗?
四次枪响,四个火花,他都没反应。
按剧情看,他是看见对方枪头火花就会一枪爆头、对方一露头就会丢命的王牌狙击手啊。
响了四枪,倒了四个人,冒了四次火花,他居然没反应,你不觉得奇怪吗?
不奇怪,因为他是道具,配合演戏的道具。
十一,好吧,四名倒地的美军士兵惹火了带队的美军上尉,于是命令迫击炮覆盖轰击我方阵地(装备精亮的美军此刻摆开的却是一堆老式的八二迫击炮,这种细节的吐糟咱就不吐了)。
哎,此时轰击让人感觉象是大炮打蚊子了。
早这样干了,何至于死那么多人?
可笑的是,一排轰击后,神勇的我军“幽灵”居然飞一样跳出了轰击圈,这得有多快的速度啊。
正常情况,不是都卧倒在地的么?
要人跑得比炮弹还快的话,那黄公略、左权等被飞机及炮弹炸死的革命先烈就不会牺牲了。
十二,好吧,就算他是飞人,炮弹飞来之时他早已跳出三山之外了,可是,更神的是他居然绕到了美军阵地后面,在炮火未歇之时从背后一枪把那个上尉指挥官给毙了。
不是说美军指挥官就不能被打死,而是说,目测他与美军阵地相距一千米,一千米加后方五百米,约一千五百米的直径。
一千五百米的直径的一个圆转半圈,得多少米?
我数学忘了,估计起码也得四五公里吧?
四五公里一刹那就飞到了,何况还是山路,还要翻山越岭,这本事神行太保戴宗也比不上。
十三,好吧,就算打死了美军上尉,可是,就没有美军发现吗?
就不会追赶吗?
一二百个美军就让他象幽灵一样跑掉了吗?
这美军都是白痴与木头吗?
那个约翰王牌狙击手就不会追赶吗?
据我所知,苏联英雄卓娅烧了德军的马料场后,没跑多远,就被德军抓住了,几个游击队员一起都被抓了。
咱志愿军果然就是志愿军,比苏联英雄牛逼多了。
而美军比德军显然也差远了。
十四,好吧,幽灵狙击手出现了并且打死了美军指挥官,可笑的是,雄心勃勃要与我军王牌狙击手较量的美军王牌狙击手约翰竟然放弃了与我军“幽灵”狙击手的较量了;居然要了一辆坦克,带着朝鲜小孩回去邀功请赏去了。
莫非他是我军卧底?
这段时间我在玩手机,没有细看,好象他与部下有一段对白,解释为为什么要用坦克带着小孩回总部。
其实这都不重要。
反正张导的故事是随心所欲的。
坦克就坦克吧。
只是我不明白,堂堂的狙击手为何不搞狙击较量了?
又为什么要把一小孩带走邀功?
就算亮亮把情报给了这小孩,那也是关于美军的情报啊,又不是我方的情报,搞得好象抓了我方的高官要员可以从中弄清我方的情报一样。
再说,一个将死之人给一个小孩能有什么样的情报呢?
身上一搜不就有了?
搜不出,一枪打死了小孩也就OK了。
总之,不让美军的情报泄露到志愿军那边,不就行了?
很简单的事情,咋就搞得这复杂这磨叽呢?
搞得一个牛逼哄哄的王牌狙击手都放弃了狙击手的荣誉与职责,赶紧带着一个小孩脱离战场去邀功请赏去了,好象抓着了我军军长一样,这不是随心所欲地编戏吗?
实在想不明白,美军这么蠢,这么傻白甜,咋当上了世界老大的。
十五,话说这约翰开着坦克,与一名部下往前走时,果不其然,遇见了咱们的“幽灵”狙击手。
这约翰一时也忘记了自已狙击手的特长,在坦克里抓着机关枪就打了起来。
尼马的,不需要你做狙击手时,你偏要装逼玩狙击;需要你做狙击手一对一较量时,你又开起坦克打起机关枪,我也是服了你。
当然,不怪他,都是导演的安排。
十六,对了,这抓着小孩当人质,然后遇见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都是好莱坞电影中的老套路。
老谋子果然是大家,懂得兼收并蓄,在打美国鬼子电影里直接借鉴美国的电影技巧。
并且,全剧中有没有模仿《兵临城下》的痕迹?
相信眼尖的观众看得出。
这点比一味骂米国的脑残们强。
十七,坐在坦克里用机关枪仍没有打赢“幽灵”,坦克也报废了,部下也被打死了,于是,约翰跳下坦克,又以狙击手的身份开始了最后的对决。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被一枪爆头,只是这头爆得有点冤。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我军“幽灵”躲在一块大岩石后面,约翰躲在坦克下面,双方对峙。
“幽灵”机智地用脚挑起一面镜子伸出去,诱惑约翰。
约翰说“小样的”,一枪打飞镜子,但跟着,就被“幽灵”一枪爆头了。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伸镜子的细节前面出现过多次,约翰都打飞了几次,屡见不鲜了,不至于说“小样的”。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老牌狙击手,此前也打飞过几次镜子,绝对应知此时对方放镜子的目的就是诱使自已先开火暴露位置,可居然还中了招。
老牌狙击手,一对一对决,有什么理由此时先开火去打一个镜子暴露自已?
就是新手也不会这样蠢。
二是“幽灵”见对方开了枪后,立马将对方爆了头,这也不合理。
他是坐在地上把镜子绑在脚上用脚伸出去的。
镜子被打飞后,他要朝对方开枪,这必须有个调整姿式的行为,要站起来,或蹲起来,至少要脚归位,否则,就是神人,枪也会打不准甚至根本就拿不稳,这个过程至少得四五秒钟,如何能做到迅速开枪?
还有,就算能迅速开枪,对方岂能没有准备?
而你又可能不露出头去开枪?
对方没有理由在打飞镜子后就高枕无忧,任你在几秒钟后露头干掉他?
绝对的在等你一露头就给你一枪。
或者暴露了火力后,早就转移了位置。
一般情况,一对一对决时,拿镜子来看,是很蠢的做法,没用的做法;而敌方也不会轻易开火暴露自已位置,多是有人在一边配合才会开火。
总之,王牌约翰死得太假。
当然,这又是导演的安排。
十八,约翰死了,小孩得救了,“幽灵”从小孩头发中找出糖果,坼开糖果,找出里面用纸制成的小粒糖果。
那就是我军弄清的美军的情报,是美军即将发动大型攻击的情报。
我又服了。
一个外围的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连的侦察员,又不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谍报员,如何就能弄到如此机密的美军高层的情报?
估计张导下一部是反美谍战剧了,讲我侦察员如何打入敌军内部弄绝密情报了。
并且,一个以侦察地形为要务的侦察员(不是谍报人员),有什么理由在战事匆匆之时,把情报弄得如此精致,做成糖果。
这得花多大时间与精力啊。
又有这必要吗?
莫非他知道这后面会发生如此纠结的故事,先要把道具做好?
十九,在他们对决的时候,大队美军呢?
没有听见枪声?
也不返回?
就看着他们打?
二十,最后的结尾又拖又无趣。
我军的大部队来了,前来接应“幽灵”。
幽灵发表了演讲,怀念了牺牲的战友。
接应的连长张译对牺牲的战友一一点了名,大部队中有战士一一回答,以表明他们依然活着。
前后很煽情地拖了十来分钟。
这样的处理真的很无趣也很弱智。
感觉现在的主旋律都进入到了赤裸裸地喊口号,赤裸裸比高调的时代,就象当年八个样板戏的时代一样。
可人家八个样板戏在喊口号时多少有点艺术,那就是京剧艺术,而咱们这只剩下喊口号,赤裸裸地宣传了。
这不叫艺术!
半个世纪前南斯拉夫的经典电影《桥》,炸桥队员们胜利完成任务后,剩下的人用复杂的眼光看一眼被炸掉的桥,就在《啊朋友再见》的音乐中平静而从容离去。
没有伤感,没有煽情,没有政治口号,没有对牺牲的战友一个个怀念与点名,没有继承遗志之类的宣誓,就那么从容,那么自然,象完成第一千零一次任务一样。
就是那首歌,也是那么优美实在,没有一句政治标语词,没有一句表决心的词,很平常,就象朋友间的离别。
这才是一种见惯了死亡与牺牲的自然反应,也是一种很艺术化的很平实的表现手法。
但你敢说那些牺牲的炸桥队员的故事没有打动你吗?
你心中没有对他们怀想不已吗?
你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看并且可歌可泣吗?
你没有被这首歌打动及感动吗?
反正我看完后,内心里是震撼不已,回味不已的,那首歌也几乎让人泪奔!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真正的艺术不是赤裸裸的直白的喊口号,就象诗歌一样,喊口号与啊字多的决不是诗歌,故意煽情不叫艺术,喊政治口号,做政治表演更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电影艺术是靠好的有着艺术真实的故事及人物形象打动人的,而不是靠口号与宣传鼓动打动人的。
好了,以上仅是就全剧大的方面,如故事设定、故事发展,逻辑常识方面的不足发表意见,至于演员表演(特别是反派表演)、诸多细节对白的惨不忍睹与失误,就不说了,再写一万字也说不完。
比如,莫明其妙应时应景出现的朝鲜小孩;比如美军的火力居然只是老式的八二迫击炮;飞机也舍不得出动;比如在敌方阵地前莫明出现了一个掩体,供我方玩狙击游戏;比如交换时,我军的战士居然躲在刘文武身后;比如约翰等美军狙击手表演的呆板;比如一些对白的无趣……太多了,就不一一指出了。
总之,此片确实是一部没有水准的应爱国主义之景的烂片
战争片的一个默契在于,大家都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的展现。
所以大家拿着电影票入场后都会默认下面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或者真实故事改编。
把真实的故事搬上银幕当然是允许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目的自然是为了突出个别人物突显某个主题,当然喽,战争片最主要的内核自然是反战。
当你为了突出人物和主题,去设置某个情节或者夸大某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
这个度在哪里呢?
这个度便在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应该使得情节和人物违背逻辑常识和自然规律。
否则,这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有何区别?
难道区别只在于抗日神剧雷了观众一百步而你只把我们雷了五十步?
关于电影本身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技能开挂方面的槽点,来袋瓜子我能吐槽两小时。
当电影情节不合理人物技能吊炸天的时候,观众自然会觉得这电影很假。
当发觉历史故事是假的时候,你如何能让观众在一个假的故事当中留下真情的泪水呢!?
你想突出的主题和内核又如何能够立得住呢!?
剧本不行便强行煽情,强行歌颂祖国和志愿军的伟大牺牲。
这不尴尬吗?
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难道一定要通过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才可以吗?
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便一定是真情流露吗?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正如海子的诗描绘的爱情“我们坐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样,明明无一是爱,却无一不是爱。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你带着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去看看我军的艰苦奋斗和壮烈牺牲,谁能不为之动容,感恩志愿军和伟大祖国呢!?
这不好吗?
我经常拿着粗剪的片子给各种领导们审看,偶尔也会审审别人剪的片子,也就经常会被问或者问别人这样的话:哎这儿是什么意思?
这俩人什么关系,好像逻辑不是很顺,原因不明显……接着我就会给别人解释或者听别人解释:前面几分几秒的时候有交代他俩的关系;上一个场景有两句对话说明原因来着……噢,这样。
这种时候是有些尴尬的。
说没有吧,冤枉导演了,信息确实交代了。
但你说有吧,观众并没有理解或者接收到,而影片也没有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去从情感上感知这个信息,有了等于没有。
亮亮身上可能携带重要情报,顶得上一个师,需要一个狙击班的人冒死也要把他带回去这个信息,我感觉就有些上面描述的意味。
这个前提是整个电影的逻辑基石,没有这个前提,电影本身就不成立。
但这个重要信息只是在电影进行到中段的时候(如果没记错的话),通过几句对话做了交代。
不能冤枉导演没交代信息,但也不能冤枉提出质疑的观众没好好看片。
大家可能都认真看了,理智上也都听到这几句对话了,但是情感上没有接受,才导致了内心的矛盾。
另外一点,本片只聚焦一个场景和事件,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确实很难对人物展开全面的刻画。
所以本片叙事紧凑,但对于“人”的性格描绘显得少了些许,也是很正常的。
谢晋导演《高山下的花环》一边描绘中越战场,一边对战士老家的生活有很多回述与平行剪辑,才得以让人物更加丰富鲜活。
这点在开拍前,两位导演肯定都有非常充分的了解,但依然坚持这样做,这也是本片的风格。
《狙击手》电影散场后有观众议论:用志愿军一个班的神枪手的命换回一个侦查员的尸体值不值,难道是重复《拯救大兵瑞恩》的价值观?
这个议论值得反思影片的情节结构的编导逻辑发生了什么问题。
虽然影片中连长交代狙击手班长要不惜代价抢回侦查员,班长也和战士们说这个侦查员顶一个军的价值,但是在编导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这样的“说教”逻辑既苍白又模糊。
《长津湖之水门桥》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交代了炸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怎样炸桥、能否炸得了桥就紧扣观众心悬……如果《狙击手》也在影片开始做一些情报侦察及情报事关全局的情节铺垫,用画面逻辑告诉观众而不是在结尾几句旁白说明情报价值以衬托狙击手班牺牲所值,这样,观众的心理(思维)就会和影片的情节发展丝丝相扣,为每一个战士的英勇牺牲感动而释怀。
但是实际观感或者说观众的思维与逻辑重点,似乎放在了志愿军神枪手和美军神枪手的生死博弈之中,而至关重要的引领剧情发展的主要桥段——情报员及情报价值却感觉生硬和游离,以为是两件事……我以为,原因就在于影片开始缺乏情报价值和来源的情节铺垫,而带来影片叙述逻辑的合理性和严谨性的缺憾。
——文一
电影是那种以小见大的类型,主体是志愿军不到十个人的一个班和对方七八个人的对狙。
张末负责对面戏份的导演,戏份虽然还可以,但主要剧情还是志愿军部分,对面的基本都是衬托。
估计是张导英语原因没有直接导演?
对狙的敌我双方战术安排很明白,剧情没啥不好理解的里面哭戏其实挺多的,稍微有点多剧情能丰富点就好了,其实主体和抗美援朝关系不大,其实这个电影把背景换换完全不影响,放到啥地方都行,弄成了真人cs都行。
首先,作为豆瓣的忠粉,确是第一次写影评。
不是不想写,是因为这里面高手太多,人家点评的确实好,我当好看官就可以了。
看过数不清的片子(当年大家都在看DVD时,我就花了近万元的钱买碟,当然,碟片里面正版的极少),但是,看过国内的电影不足30部(只含内地电影),不是不想看,是看了就失望。
这次的发声,实在是我忍无可忍!
当年陪媳妇看《悬崖之上》,我就心里气得直骂娘!
怒其(国内大导)不争!
这部《狙击手》也是在网上看的,同样,看了开头20分钟就又开始失望了。
我就想:都2022年了,国内的这些所谓的“大编剧”、“大导”、“制片人”、“CG”、“后期制作”等等,你们拍出这样的电影不脸红么?
能对得起哪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的英雄和英勇的官兵么?
槽点多多、bug多多,我懒得去一个个去说(有人非要说这片子拍的不错,那我也尊重你的观感)。
这片子特么拍的都不如八十年代的国产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重点:1,如果老谋子之流占据和还赖在中国电影导演头几位,那这种失败的电影悲哀还会延续,我们永远拍不出哪些数不清的米国战争大片,都不如韩国、土耳其的战争电影。
2,能不能拍出好片子,不完全取决于“审查制度”,水平就是不行,不要总给自己找理由。
3,网上一些对本片的好评,要么就是水军,要么就是你外国电影看的太少了,再不就是和25岁之前的我一样——就这个欣赏水品。
4,这个电影的拍摄制作水平只值6.8分,(这评分和爱不爱国什么的无关,不要上纲上线。
真要是那么爱国就不会把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
简单好看,没毛病。
但是如果小孩自己不回来,导演是不是可以拍续集……,我是想说此处明显是硬伤,既然抢亮亮是为了情报,美国人知道了亮亮身份都会想到抓孩子,那我方为啥不先去找小孩?
至少要兵分两路吧……还有胖墩儿拖着绳子一出来,大哥,好歹也是根钢丝绳子才符合逻辑吧,美国人那么笨,都想到了打绳子,我们就想不到这是送死吗……最后五班后继有人第五代的下一代更加霸道
从军事的角度看,前半截还可以,基本上能反馈敌我差距,后半截美军智商急剧下降到负数,各种骚操作花样作死,最后剩下的战士突然就化身超级赛亚人或者燕双鹰,完全无敌了。
美军7个人就傻乎乎的不知道转移阵地,一直都在一块基本不动,这是最尼玛傻逼到头的设置,而且作为狙击手都集中在一处,而不是扇面或者三角支撑,而我方就一个劲拿狙击手团队去救人,这指挥官全部是弱智。
这里描述美国狙击团队好大喜功独来独往不听指挥,没有使用密集火力支援,后期连长来了一通骚操作炸平了对方战壕,我方燕双鹰居然一溜烟跑的对方长官的面前了,炮弹和他没有任何毛关系,这尼玛跑步速度可能是猎豹吧?
主角中一枪大腿后还依然稳扎稳打,随意使用大招,你说抱着敌人同归于尽我相信,你说9毫米狙击枪给你打成粉碎性骨折和碗口法的洞你还尼玛可以连续放大招,这完全进入抗日神剧的环节了。
美国普通步兵随便操作坦克车,还尼玛炮弹说卡就卡,大团队说跑就跑,长官死了就一盘散沙,坦克兵说不要坦克就不要了。
这尼玛编剧到后面已经急不可耐的要收尾,必须制造一个绝境让开始牛逼哄哄的美国神枪手完蛋,居然搞了一个地雷炸坦克履带,我燕双鹰是怎么知道坦克必经之路而且卡着百万分之一的概率正好压履带?
而且居然是用枪引爆手榴弹,这尼玛真的是抗日神剧看多了,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手榴弹无法用射击引爆,相对来说炮弹底火被子弹引爆还凑合,但是这种哑弹正好炸死我战士也是属于燕双鹰行为。
最后大腿粉碎性骨折的战士还能一瘸一拐的走回去,已经无视医学常识了,而且前一个战士爬行都很难,一样的伤燕双鹰轻而易举就能走路?
抗美援朝时美军的狙击手法并不是步枪狙击,而且重机枪加瞄准镜进行三连发持续射击,我方这样被打掉很多战士,张桃芳基本都是冷枪冷炮为主,对狙的情况很少,否则美军的重炮和空中支援早就夷平了山头。
这剧前半截还可以,后1/3基本属于开始瞎扯,我怀疑是张大师给张公主来操作闹的,已经没有了前半截的意境和军事常识了,纯属瞎闹,很明显这个主导的人是看动画片看多了,随意在编燕双鹰故事。
另外z看评论就知道燕双鹰还是深深被国人喜爱。
全片,最戳中我的,是亮亮和朝鲜小孩。
前面,亮亮让朝鲜小孩陪他躺一会。
先不考虑情报传递这一层,单从表面来看那个场景,生命垂危的亮亮,单纯善良的孩子,冰天雪地下他们依偎在一起,而前后是对峙着的敌军和队友。
战争的残酷与这一画面的温馨形成巨大的反差,对人性的动容和对孩子的怜惜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在寒冷残酷的地方,上演着美丽温暖的故事,可谓一举两得,呼吁了反战主题,同时助力了情节发展。
但让我眼泪不自觉流下来的真正的原因是,那一刻我在想,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参战,离家人那么远,在生命的最后,除了家国赋予的使命,会不会也存有一丝对温暖的渴望,他会不会也想有个人陪在他身边一会儿,让生命的结束不至于太孤单。
以及,孩子说,好人死的时候是闭着眼睛的,亮亮死后,孩子不顾危险又跑过去帮亮亮把双眼合上,我泪流不止。
他只是个孩子啊,他信赖亮亮,担心亮亮,却要不得不卷进残酷的现实中,而亮亮其实也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孩子啊。
不止亮亮,他们都是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