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王尔德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这片子还是找来看了。
有点像是他的个人传记影片。
他曾经那么光荣闪耀,在一次错误的选择中他被打入大狱。
出狱后他依然选择了那个错误,可惜他所爱非人并最后导致了他的灭亡。
在他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对着他用仅有的手头的一点法郎买来的和一个青春肉体的时光,他说“亲爱的,街上的光,将你照的和大理石一样光滑,我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迷路了,笼罩在和谐的性交交响乐中”。
他太过于坚持自己的主义,他活在自己的荣光记忆里。
鲜活而闪耀。
他是一个爱情的殉道者,把所有的钱财和爱都投在了同一个地方,与快乐王子一样,将身上的金箔和眼睛的宝石通过燕子分给了城市里的穷人,最终被砸碎。
“这破碎的铅心融化不了,我们必须扔了它 便把它扔到了垃圾桶。
死去的燕子也躺在那里。
上帝要天使找来城里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天使带来了那颗铅制的心脏和一只死鸟。
‘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上帝说。
”出版人好友罗比对他不离不弃,维护他的书籍的版权和书稿,一直到王尔德死后还将手稿版权让渡到王尔德名下并维护他,死后和王尔德葬在了一起。
想想那个时代做出版,真的是有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的人会仰望星空。
my dearest Wilde. 他出狱后在Robbie面前方面撕碎了Bossie的来信,却在大家离去后将其从火炉边捡回一片片拼凑出那恶毒的文字;他亲吻妻子的肖像夜夜思念两个儿子,却为支付Bossie包养的男妓将像框连同肖像抵押;他听说Bossie想和他私奔挑开了话题:“You don't know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却最终带着寥寥几英镑放下一切去和他的男孩远走高飞;他因被Bossie劝说收取Bossie母亲给的分手费而与其吵架、挥挥手看Bossie乘火车离去,却仍然逢人打听Bossie的消息;他去见继承遗产的Bossie被鄙视地甩下一张钞票,却病重后托人想转告Bossie;他死前的闪回表现的是车站的痛苦、没有Bossie,而他的葬礼上却是Bossie失声痛哭与Robbie打架。
他在自深深处就阐明他眼中的Bossie是多么肤浅,但是他即便清楚明白地知道,出狱后还是深爱Bossie。
这不是说Bossie有多么放浪多么不值得,恰恰相反,影片或者无论影片怎么表示,Bossie都是值得Wiled的爱的人。
我相信O&B&R的三人感情中每个人都尽着全力,历史上一定都几乎做到了自己的极限去爱,不然不会一个被爱毁了一生,不会一个在爱人死后精神失常,不会一个为爱无限包容甚至“耍斗心机”。
不论影片如何表现,请尊重三人。
特别不要诋毁Alfred Douglass先生,因为至少他是Oscar Wilde致死都保护的男孩。
身败名裂的奥斯卡·王尔德落魄地游荡在街头,身无分文宛如乞丐。
一日在破落小酒馆引吭高歌却不料坠地重伤。
永远的朋友罗比为王尔德带来了急救的生活费和医生,王尔德躺在病榻开始回忆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虽然王尔德由于同性恋身份的曝光名誉扫地,但仍有不少人仰慕他的才华,不断为其提供金钱等生活上的支援期待他重新创作优秀的剧作东山再起。
但王尔德自甘堕落,选择了终日沉溺于与波西的鬼混,伤害了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和一直爱慕自己的朋友——罗比的心。
妻子逝世、罗比离开、没有剧作换得的稿费,耗尽钱财之际,波西背叛、抛弃了王尔德。
困顿的王尔德不再具有写作的能力,反而染上了重病,医生的手术、天主教的皈依也没有起到任何改善。
在病痛的折磨中,王尔德离开人世,快乐王子的故事永远停止。
造成王尔德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尔德对于波西的疯狂爱欲。
和波西的恋情使得王尔德锒铛入狱、声名扫地,但出狱后的王尔德面对波西的追求依旧奋不顾身,背离妻子与朋友的信赖,与波西私奔至那不勒斯。
波西对于王尔德而言就是鸦片、大麻、毒药,一旦上瘾便无法摆脱,即使知晓随之带来的痛不欲生,依旧贪图短暂的迷幻快感,心甘情愿深陷其中,用纵欲狂欢自我麻痹。
波西的致命在于两点,一:他是个男人,二:他是个骄奢淫逸的美艳浪荡子。
波西是个男人这一点使得王尔德的爱情无法获得社会的认可,他从高高在上的天才剧作家被迫变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下流无耻之徒。
然而王尔德在波西之前其实也有众多同性情人,在其落魄之余始终跟随帮助他的罗比就是其中一个,喜爱同性并非悲剧根源。
起关键作用的在于王尔德所痴迷的同性对象——波西。
波西是一个神经质的富家子弟,父亲暴虐、母亲溺爱造成了波西的性格乖张。
波西喜欢王尔德,但他更贪图享乐,波西厌恶没有钱和没有名气的王尔德,一个落魄的王尔德注定会被波西抛弃。
王尔德曾对劝阻自己的罗比说:“波西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与其说是自我安慰,不如说是痛苦认知,波西爱王尔德的方式是从王尔德身上攫取,攫取金钱、名誉和疯狂的迷恋,而当王尔德没有东西供波西攫取之后,王尔德就成了一个废物。
与其说是不为社会认可的性取向导致了王尔德的失败,不如说是波西摧毁了王尔德。
与波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比,波西嘲讽罗比时,王尔德用同样的句式阻止了波西:“罗比爱我,那是你永远不能理解的方式。
”罗比爱王尔德的方式便是奉献。
罗比是王尔德的第一个同性情人,王尔德因罗比的引诱而觉醒了对同性的爱欲。
王尔德自罗比之后拥有众多同性情人,罗比一直作为朋友陪伴其身边,即使王尔德入狱、身败名裂,罗比一直给予帮助至王尔德生命的最后时间。
罗比爱王尔德就像王尔德爱波西,永远的忍让与纵容换来的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弃。
电影值得称道的一点在于并没有将王尔德的人生痛苦简单而庸俗地着眼于他与波西恋情的失败,恋情不过是导火索,王尔德最后的人生悲剧不在于爱的缺失,而是尊严的破碎,从举世仰慕的天才剧作家沦落为穷困潦倒的街头乞丐才是王尔德真正的痛点。
直到王尔德死前,一直有罗比和其他仰慕其才华的朋友在他的身边爱他、陪伴他,但他作为天才剧作家的骄傲与自尊,已然消失殆尽。
一方面,是普通群众对他肆意的嘲笑与捉弄,另一方面,是自己无法再进行创作的绝望。
“我可是大人物”这句话不过是一个落魄老男人的喃喃自语。
在举行皈依天主教的仪式时,王尔德看见的景象不是波西,也不是妻子,更不是罗比和剧场,而是自己在车站被人肆意凌辱唾弃的场景,这才是王尔德真正的恐惧。
王尔德从不对波西与其他男子调情、做爱的行为感到不满,只有当波西蔑视他的自尊时王尔德才会表示出愤怒与痛苦。
爱情的背叛、家庭与事业的失败、金钱的贫乏永远不及知识分子尊严尽毁的打击来的大。
电影中的王尔德倾诉自己的悲哀是对爱的渴望:“没有爱的包围,我无法生存,无论代价如何,我必须爱和被爱。
”这份爱不只是对同性的情爱,更重要的是基于才华与尊严的倾慕之爱。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一部剧情片却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交往刻画寥寥,反而角色王尔德的自我独白多到泛滥,不仅使得电影的客观性缺失,还使得王尔德的人物形象陷入顾影自怜的境地,没有生动的故事交代和情节铺垫,再感人的情绪流露也会被归于自我臆想。
电影的影像画面精致有余,叙事表达精练不足、略显冗余。
《快乐王子》电影本身中规中矩,不及王尔德本人的人生故事及其作品精彩。
是有期待的,想着又一是部剧情饱满,酣畅动人的传记片。
却也不完全失望,是有些想象错位吧。
可说是一部政史片吧,主要剧情大约是为了追溯在同志不合法的年代,作为同志先驱的王尔德先生曾经为此付出的代价。
先驱的王子,快乐的代价。
(记得英国兰尼米德草地上有12把纪念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名人的椅子,其中一把是王尔德的。
)观之有些悲凉,压抑,甚至乏味。
然而,王尔德一生确是荒诞不经,放荡不羁,但他是“完美主义”的代言人,他与他所爱的美男子之间也是真爱。
不至如片中如此辛酸吧。
且演员一开始就打破了想像,竟是个油腻浮肿的老年大叔。
画面是美的,台词像诗,加之音乐,依旧是英式古典的端庄与精致。
而影片的自我性是很明显的,有任性的气质,似乎是偏要如此的意思。
导演大约是有自己的代入吧,有点自我意识过剩。
于是。
快乐王子,并不快乐。
可说是so sad。
最动人的一幕是请牧师回来的车上,罗比难抑的痛哭。
一生默默爱着王尔德,至死不渝,却也只是一厢情愿。
罗比就是那只含泪将快乐王子的眼睛送给远方男孩的燕子。
而铅心是王尔德。
或许就是如此,灿烂的人犹如明灯,却照不到灯下,他下面的黑暗里隐着那些为他付出和被他伤过的人。
就像恃爱而骄的波西说的,他们只不过是“历史的注脚”。
而导演在片中给予了注视。
故事里的快乐王子把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都拆掉了,最后只剩下一颗熔不掉的铅心。
一场完美被毁灭的过程。
只有燕子陪伴至终。
而王尔德为他的美男之爱断送了才华。
是罗比余生都在致力恢复他的作品和荣誉。
为爱毁灭,因被爱成全。
“无论如何,我必须爱与被爱。
”---王尔德
一开始标注这部电影是为了看脸叔,看完感觉还可以,给四星,多一星是给脸叔的!
奥斯卡王尔德,这个悲惨而又伟大的人,终究会名留史册,被后人铭记,就像他的故事里一样,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为了这个世界,为了他爱的人,付出一切,永葆漂亮仁爱之心,却被渣男波西利用和玩弄,最后不得而终!
而爱他的人,真正的友人对他始终如一,生前身后帮助他,维护他,特别是罗比,为了王尔德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永远做他身旁的那只不离不弃的燕子!
只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遇见那个让我心动,值得我相守一生的人,我们一起策马共享人世繁华,一起看沧海桑田,潮起潮落,一起抵挡世俗的流言蜚语,一起互诉这一生矢志不渝的天荒地老,愿回首之间,总有他的相伴,惟愿此生前路不再孤单一人,只盼有人和我一起迎着风雨前行!
所有荒废的韶华,所有恣意的荒唐,所有疯狂的大笑,所有不堪的羞辱,全是一场零落的梦而已。
没有理由不期待[快乐王子]。
因为它说的是王尔德的故事啊。
谁会不喜欢网红王尔德呢?
黑社会干活前都要拜关二爷,我觉得新媒体狗开电脑前应该先供奉老王。
反正我喜欢他够狂够浪。
他叫嚣着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令人无法忍受,才不得不每六个月换一次新潮流。
多本质,多恰到好处的煞风景。
他兜售着黑化白莲花的处世哲学,教人永远宽恕敌人,因为这才叫敌人恼羞成怒,郁结于心呢。
多贱多贫,多鬼斧神工的报复心。
话说到这,必须打印出来,贴编辑部墙上也因为王尔德的故事,是由鲁伯特·艾弗雷特来说。
谁能比他更适合说王尔德的故事呢?
艾弗雷特,导演处女作,自导自演王尔德王尔德因同性取向入狱,甚至送命——牢狱生活对他的身心造成重创;艾弗雷特因同性取向葬送八年职业生涯,险些一蹶不振。
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他们相似得像是投胎转世,像是宿命轮回。
1999年,《华盛顿邮报》就惊呼:“艾弗雷特怕不是生来就为了演王尔德戏剧吧?
”
那是看过改编自王尔德戏剧的[老公不及格]后评论界先前就给他称号——“偷走整场戏的人”。
可连他们也没想到,[老公不及格]里有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有喵姨朱丽安·摩尔,艾弗雷特依然是一举一动牵动观众视线的那个。
一个能演出王尔德戏剧精髓的人,应当是懂王尔德的灵魂的。
可是看了[快乐王子],却大失所望。
虽说,形象还是神似暖黄的灯光下,仍风度翩翩的王尔德,对着孩子说着《快乐王子》的故事。
影片开头,优雅的王尔德两个孩子躺在床上,金发碧眼,肉嘟嘟的,像两个小丘比特,咧着嘴笑。
像古希腊的小天使下一刻,便是凄风冷雨,落魄的王尔德逼视镜头——
都是梦优雅快乐都是回忆都是幻境。
现实是,此时,王尔德已经度过两年的牢狱生活,但外界不过是个更大、甚至更凄惨的牢笼。
[快乐王子]就聚焦他生命最后的时光。
却在这梦境中不断闪回,又插叙分开看都是心灵的撕扯,拼成一部电影,却支离破碎,千头万绪。
我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对于创作者来说,距离创作对象太近,不一定是好事情。
有可能,越是眼底心头的故事,越是不知从何说起。
①美的果子他们太像了。
他们都年少无忧,只吃甜美的果子。
▼2004年版的《王尔德狱中记》(即De Profundis,又译《深渊书简》,《自深深处》)中,译者孙宜学在序言里这么说:父亲替他付学费,学校把他和社会隔离,只给他知识与美,而他则可以自由选择可爱、精美的一切,拒绝一切可厌、病态、粗鲁的生活。
他想吃到生活中所有美的果子,他想只走在有阳光的路上。
王尔德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小小年纪就说了一口流利的法语、德语。
大学没毕业,就拿了文学奖。
27岁,就被请去在全美巡回演讲。
他的戏剧,座无虚席;街头巷尾,都在谈论他的小说。
[快乐王子]中,王尔德回忆里,都是鲜花和掌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艾弗雷特也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
外祖父是个爵士,外祖父的叔叔拿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外祖母是男爵后人。
凭[同窗之爱]成名之际,他才25岁。
次年,他就与年少时的偶像朱莉·安德鲁斯共演[春天里的二重奏]
接下来,1987年,他和鲍勃·迪伦合作了[烈火之心(Hearts of Fire)]他和安迪·沃霍尔吃晚餐,和大卫·鲍伊压马路,奥逊·威尔斯钦点他来好莱坞……他才25岁而已。
②放浪形骸他们都放浪形骸,世俗却拳脚相加。
▼1885年,英国刑法修正案将“男性之间的严重猥亵行为”定为刑事犯罪。
王尔德却把波西给睡了。
王尔德(左)与波西(右)在遇到波西之前,王尔德疯狂地追过妹子,结了婚,生了俩娃。
但也歌颂过古希腊的男男情谊。
罗伯特·罗斯(罗比·罗斯)“铁了心要勾引他”,王尔德便在男色路上一去不返。
24岁的罗比和人到中年的罗比
[快乐王子]中的罗比哪怕男色是上流社会房间里的大象,也没有人会做戳穿皇帝新衣的小孩。
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同性情节写进小说。
《道林·格雷的画像》里,那个满嘴胡说八道的亨利勋爵,和当时公众眼里乖张的王尔德如出一辙。
在2009年的[道林·格雷]中,艾弗雷特的好基友科林·费斯出演亨利他把道林·格雷当成了实验对象,向这张白纸灌输享乐主义的歪理邪说,句句都像王尔德的段子: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可事实上,王尔德是那个画出道林·格雷画像的巴兹尔。
他太容易迷恋上美,那些甜美的果子,一个都不想错过,而这迷恋那么纯粹:道林,从我遇到你的那一刻起,你的人格对我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
我的灵魂,我的头脑,我的精力都被你所左右。
你成了我看不见的理想的可见化身,那种理想像一个美妙的梦,在我们艺术家的记忆中拂之不去。
太像王尔德对波西赤诚而纯粹的迷恋。
波西认识王尔德之前,《道林·格雷的画像》已经出版。
所以这当然不是一部自传,却像一则预言。
不然为什么,后来每部电影版里的道林·格雷,都有波西的影子?
1945年[道林·格雷的画像],赫德·哈特菲尔德
1961年《道连·格雷的画像》,约翰·弗拉瑟
2009年[道林·格雷],本·巴恩斯他们都似波西般粉雕玉琢:
波西(左)与哥哥弗兰西斯(右,因与总理的同性绯闻,尸陈阴沟)
[快乐王子]中科林·摩根版波西艾弗雷特也一定同意我的看法:
[快乐王子]中,科林·费斯饰演王尔德的好友雷吉当科林·费斯版的雷吉、似道林·格雷的波西、王尔德站在一起,王尔德天然地成了画家巴兹尔。
在道林·格雷的预言里,巴兹尔的故事是这样:巴兹尔,怀着对道林美的渴盼,创作了惊世的画像,可他最终会发现画像的秘密——道林心灵所有的邪恶,外表所有的衰老,都由画像承担。
而道林,会用利刃划破巴兹尔的脖颈。
波西带着王尔德,深入维多利亚时代隐秘的同性恋卖淫场所,带着王尔德,卷入他的家庭纠纷。
波西和老爹昆斯伯里侯爵关系不善,围绕着他的同性恋传闻,更是让老爹暴跳如雷。
侯爵找上门打官司告王尔德猥亵,王尔德却要反诉他诬陷。
最后把自己坑进了大牢。
他在庭上,却仍与世俗对抗到底:
1997版[王尔德]他后来说:一个因爱国而被投进监狱的爱国者是爱自己的国家的,同样一个因喜爱男孩子被投进监狱的诗人,也照样是爱男孩子的。
虽经受这世道的拳脚相加,我该浪,还是得浪。
▼1981年,因为艾滋的爆发,外界好不容易对同性恋的松动态度,又紧张了起来。
1989年,艾弗雷特顶风出柜。
如果用电影语言来表现,这里应该全世界安静一秒钟,然后掀起飓风。
之后八年,他再没有接到好莱坞或英国的片约。
毕竟,几十年电影史,谁出柜谁就糊,这是金科玉律。
如日中天之时,艾弗雷特的星光黯淡下来。
还好时代已经不同了。
1997年,艾弗雷特凭[我最好朋友的婚礼],重回主流视线。
虽是配角,却一出现就是全程焦点但他的放浪形骸不减。
翻红当年就向《美国周刊》自曝:当年刚逃学出来想演戏,没钱花,就去做援交了,挣点钱,顺便还嗑点药。
EXO me???
没什么拳头能阻止你。
③左右摇摆他们左右摇摆,终于怀疑人生。
▼在狱中,王尔德等啊,怨啊,想啊,盼啊。
那么骄傲的一个人,他想不通。
他洋洋洒洒给波西写了一封长信。
即后来的《深渊书简》([快乐王子])他痛斥,你生病时,我为你端屎端尿;我生病时,你从我身上搜下最后一个铜板,穿得花枝招展出去蹦迪。
他质问,你是不是魔鬼给我送来的劫难,为的就是诱惑我花天酒地,破坏我的艺术创作,你是不是该向全人类谢罪。
无怪罗比这么说([快乐王子])他却又由此深思,艺术到底是什么,美到底是什么。
他问痛苦会不会净化灵魂?
可从前的他分明说,感受了痛苦,会破坏对美的体验。
他最终还是选择爱波西。
因为波西就是艺术,就是美,就是他的玫瑰他的花。
一封由谴责始的书信,到最后竟充满了肉麻的情话:我甜蜜的玫瑰,我柔美的花儿,我百合花中的百合花,或许正是在监狱里,我才能检验爱的力量。
我要看看自己是否能用对你强烈的爱,把酸苦的水化成甜美的琼浆。
有时我也想,我们分开更明智些。
哦,那是在我软弱和疯狂的时候啊!
现在我才明白,那样做,只会把我的生活弄得残缺不全,只会毁灭了我的艺术,只会打破让人心灵完美和谐的韵律。
出狱后,他对每个人说,要和妻子康斯坦丝和好。
浪子竟说要回头可又奋不顾身,触犯众怒去找波西。
他对罗比这么说([快乐王子])他时而想活得坦诚点,时而又想活得容易些。
一切想法,矛盾共生,这样一个浪子,竟然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艾弗雷特成了打破演艺圈出柜诅咒的人。
结局凄惨的王尔德,在这个年代,成了同志ICON。
同样是这个年代,艾弗雷特因为出柜更红了。
他“抱怨”:我对两性来说都是性幻想对象,我精尽人亡,我需要睡眠。
他给圣罗兰袒胸露乳拍写真他和王尔德的命运似乎开始分叉,但其实,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去左右摇摆,去怀疑人生。
因为性取向而加分或减分,都是一样可笑。
他曾经以过来人身份掏心窝子:我不建议任何年轻演员出柜。
一个25岁的同性恋者,过去不能,现在也不能,在英国电影圈,美国电影圈,甚至意大利电影圈打出一片天。
行不通的。
你总会在某个时刻结结实实地栽了。
他又说,我绝不后悔:我喜欢做同性恋,喜欢泡吧,我不可能过双重生活。
左右摇摆的,究竟是人心,还是见风使舵的现实?
④幻梦一场当一部作品,投射了自己太多情感,行文间的慌乱,骗不了人。
王尔德这么说过:不够真诚是危险的,太过真诚则绝对是致命的。
[快乐王子],是一部情绪化的作品,以致于已经不能理性地表达。
这不是奥斯卡·王尔德,而是鲁伯特·王尔德。
王尔德所见观众席上的放声大笑,是鲁伯特曾加冕的万丈荣光;车厢中对王尔德的指指点点,是鲁伯特面对过的流言蜚语;王尔德面对攻击的反抗,是鲁伯特心中的熊熊怒火;两个穷孩子对王尔德的慰藉,是鲁伯特梦想过的温柔缱绻。
观众为他疯狂
世人对他唾弃
他愤然反击
他对穷孩子说心事一切体验都太私人了,快60岁的RE,一时竟不知手脚往哪里摆。
这个故事又该从何说起,以什么结束。
近乡情更怯,欲语泪先流。
只当一切是梦吧。
所有荒废的韶华,所有恣意的荒唐,所有疯狂的大笑,所有不堪的羞辱,全是一场零落的梦而已。
我做给你看 -文:姜不停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近年来,“号称宇宙第一毒舌段子手”王尔德的大名也在中华大地上如春风般普及开来。
其流传度最广的段子是”我们都在阴沟里生活,但有些人在仰望星空。
”可别以为说出这励志名言的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楷模。
童年时期读王尔德的名言录,你多半会被这个满嘴胡言,反叛叛逆,口出狂言的家伙给吓得立马掩卷。
一个笃信唯美主义,并且在行为举止和生活哲学上依此生活的人会出现怎样的境况呢。
记得当年我身边的很多人是因为王尔德同性恋的身份而去读他的书的。
很久以前读过他的评论《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一句一句,充满了“……不是……而是……”的句式,简直都是由格言堆砌的。
这种格言式的评论使人感到,他的思路处处充满矛盾和辩证。
如果把它们拆分开来,一行一行打散了排列,那不就是一本箴言录么?
可是这不妨害他成为一位评论家和艺术家。
回过头来看他那句话: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并不是说漂亮才得人心,而是因为所谓相由心生,人的素质,性格气质,统统能够反映在样貌里,人们应当善于从相貌来解读一个人。
一句引用率最高的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与其说自爱,不如说享受孤独,在自己的宇宙里穿行,“一个人的时候最快乐”的这种生命状态。
它与真正的自爱不同,自爱却是人之为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品性,只有自爱的人才会获得爱。
它会滋养你,哺育你,在你面临危机时,赋予你无穷的勇气。
这部《快乐王子》,多少是带着一丝王尔德粉丝的视角和一种仰视的心态来拍摄的。
王尔德的配音好像从一个吸音的音乐厅里飘出来,被处理得360°环绕音响一般非常有磁性,众人围拢了一桌聚餐,谈笑风生的时候,王尔德一张口举座皆寂然,好像他在人群中是某种精神领袖似的。
彼时王尔德已经在文坛风生水起,是牛津才子,剧本卖得响当当,洛阳纸贵。
而在电影里和生活中,他也就是个贵族学生,靠父母财产过活,和他的情人道格拉斯一样。
但是在不了解王尔德的艺术世界和思想信念的前提下,我所见是一个活生生的渣男,抛妻弃子,和三五gay情人整日会面,还搞乱伦裸体派对大型现场,还被其中一位的妻子逮了个正着,简直不知羞耻,吃香非常难看。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
说得难听点叫“人在做,天在看。
”王尔德估计认为自己是舞台上的丑角吧,被人观看,剥皮,嘲笑,在大众的观看中一点点地丧失自己的尊严。
影片最后一幕,笼统地概述了bosie和Robbie在王尔德身后的情况,随后泛泛而论谈了同性恋人权运动的进展。
并注释了王尔德于某年某月平反获释,好像他是某种同性恋运动的卫道士一样。
“快乐王子”的故事穿插在其中,诚如王尔德在《自深深处》中所述,我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父亲送我进牛津,一是社会送我进监狱。
不知“道连格雷”是否也是这段同性恋恋情的映射呢?
那个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的自恋的年轻人,对青春美貌无限向往,愿意用灵魂换青春,在贪婪和私欲的怂恿下一点点地把坏事做尽,他无止境地修饰着越来越美丽的皮囊,同时越来越干枯的灵魂却在绘画的画像中呈现出了腐朽和丑态。
人的外表可以掩饰内心的丑恶,艺术却往往无法骗人。
艺术家的画笔会呈现万事万物无法遮掩的灵魂和本真,直抵人心的本质。
那部《道连格雷》的电影版,(才发现这两部电影都是脸叔主演的)画中的美男子一点点呈现出衰老的皱纹,可谓触目惊心。
不知为何,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能把道连格雷和道格拉斯联想到一块儿。
王尔德的同性恋情人,美男子道格拉斯最后对Robbie说的一句我们也许会记得,他说历史将记得我,而不是你,你只不过是……是的,读过《自深深处》的我们都记得道格拉斯,不过我们记得的是那个空有一副好皮囊,挥霍无度,无理取闹,荒废了王尔德才名的道格拉斯。
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是污名。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只知道享乐的王子,从来不关心不打听外面的世界,人们都叫他“快乐王子”。
在他死后,人们把他的雕像立在城市中,却让他看见了城里的一切丑恶与苦难。
有一天,一只准备去埃及过冬的小燕子爱上了他,快乐王子希望它能把自己剑柄上的红宝石送给生病的小男孩,减轻他的痛苦。
而在第二天,燕子准备再次启程,在王子的哀求下,它不得不哭着将王子的眼睛送给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把王子仅有的另一只眼睛送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燕子做完这些,决定永远陪着自己深爱的快乐王子。
而王子又再度请求它把自己身上的纯金箔送给穷苦的人,王子的雕像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
这个时候燕子终于也被严寒逼迫到了生命的尽头,它在亲吻了快乐王子的嘴唇之后,死在了他的脚边。
当快乐王子看到小燕子死在自己的脚下,他的铅心瞬间裂成了两半。
失去了任何装饰的快乐王子终于被市民们抛弃了,工人们把他放在炉子里熔化,将无法熔化的铅心扔在了垃圾堆里。
这篇著名的童话名叫《快乐王子》,出自于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影,同样也叫《快乐王子》,是一部以王尔德为原型,由鲁伯特·艾弗雷特自导自演的传记片。
王尔德曾是一个闻名遐迩,出入于上流社会的剧作家和诗人。
却在1895年被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其与自己的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昵称“波西”)长达四年的“不正当交往”而控告王尔德,最终被英国法院以“与其他男性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而被判处两年徒刑。
而出狱后,王尔德早已风光不再,饱尝人间冷暖。
他曾想与自己的妻子康斯坦丝复合,但波西却主动来和他见面,表示想与王尔德一起私奔去那不勒斯,王尔德选择了波西。
好景不长,不久两人就因为时光不再,各奔东西。
最终在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终于因为脑膜炎在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去世,终年46岁,死时只有他的第一个情人罗比与另一个朋友陪在他身边。
可以说结局是非常令人唏嘘了。
电影的名字叫做《快乐王子》,电影中的王尔德从开始到结束才说完这个故事,可是他真的快乐吗?
他快乐吗?
我想不是。
从天堂掉到地狱的感觉,一日浮华荣耀全都离他而去,他就像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被所有人唾弃。
就连妻子孩子都已远去,曾经私奔的爱人也有了新欢,他身无分文,只能靠朋友救济生活。
他快乐吗?
我想是的。
面对自己悲惨的境遇,他就像一个全然无关的旁观者一般,只是看着,当别人问起,他却以轻松幽默的语气,谈论着自己的不幸。
这部电影并不能算是传记片中的上乘之作。
全片采用一种插叙的叙事顺序,因为主要是以王尔德的晚年为重点,前期他所取得的荣耀只是在故事中偶有一闪而过,因此这种反差并不太能让人感同身受。
而在人物刻画方面,因为没有铺垫,在观众看来,王尔德与罗比、波西的关系也不甚明了,因此关于个别人物形象刻画的并不深刻。
但难能可贵的是,在气氛烘托方面,导演始终在灰暗和美好之中保持一种张力,让悲伤和快乐相伴而行,使得故事始终保持着戏剧性。
而台词也大多以诗句以及表白的形式表现,真情流露,充分表现了王尔德的浪漫唯美。
可以说,本部影片在塑造王尔德的形象方面已经很成功。
不管是在这部电影还是在《快乐王子》的故事里,我们都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缩影:收入低下的底层人民和上流社会人士的极端两极分化,一边是陷入绝境的挣扎,一边是纵情声色的娱乐。
而王尔德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就始终如同一个旁观者一般,扮演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
我想,除了他浪漫至死的追求,这也是造就他悲剧的一个原因吧。
如果你也曾听说过《快乐王子》的童话,也想了解这个传奇般的诗人,不如去看看这个“快乐王子”的故事吧。
一评《快乐王子》的影评和打分。
一直想看《快乐王子》,首先因为Wilde,其次就是Colin的颜让我绷不住了巨想舔。
看了之后觉得和比预想中弱一点,典型的英国传记片,固有的毛病也都在,同时真的非常考验我的英语水平了。
首先说技术上面,摄影很棒,光影非常美,但剪辑较为凌乱,整个故事没讲好,但这是传记片固有的毛病不说了。
《快乐王子》的故事贯穿全片,部分的旁白略显多余,插叙蒙太奇的运用在结构上略显凌乱,我因为英文不好又脑子不太好还有点脸盲,一下反应不过来。
再说电影本身,影片让我感动的点是两处,第一,Wilde在小酒馆唱歌时眼眶湿润,他查。
唱着歌,不自觉想到自己爱的那个,男孩,而男孩却在他入狱期间一次也没去见过他。
但他依然爱他。
第二,车站,Bosie从蒸汽弥漫中缓缓走来,那个精灵般美丽的男孩,温柔地笑着,拨开云雾,来到你身边,背景音乐播放着"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the boy I love is looking down at me",Wilde拥住Bosie泪流满面,我也不禁为之动容,多少年的心酸苦楚,多少年的爱恨交织,在这一刻全然涌现,这是他日思夜想的男孩,他只想拥有他。
Wilde的心中,只有Bosie,没有其他。
Bosie的确可以说很渣了,但是仔细想想也无可厚非,Bosie只爱意气风发的Wilde,他无情地批评Wilde的堕落,因为谁不爱优秀的人?Bosie是个活在自己世界的贵族,他从未体会Wilde遭遇那一切后是何感受,最后他了解了,但也来不及了。
他毁了Wilde的一生,但试问这样一个男孩,又有多少人能抵住诱惑,不将真心双手奉上?最后提一嘴Robbie这个人物。
Robbie对老王是真爱的,历史可见,影片更处处是真情,但我其实对他的感情不深,全片看完也没有特别同情他的感觉。
因为首先,影片对支线的刻画太少了,流于表面。
其次,个人原因,我同老王一样,喜欢有趣的人。
影片中,Bosie披着床单坐在河边对Wilde说"I can make you happy",老王深爱Bosie一个因为颜,另一个因为Bosie有趣,而Robbie恰恰是一个无趣的人。
影片在Bosie的部分节奏明显快了起来,光线也明媚了,这段时光估计是老王晚期最快乐的时光了。
而Robbie没法使老王真正快乐。
志趣相投也分很多种,坐在长凳上畅谈到黄昏和在山坡上说说笑笑几句突然吵起来自然是不一样的。
哎,只能感慨Robbie所爱错付罢。
最后,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The boy I love is looking down at me
电影本身一般,因为是王尔德的传记多加一星。
整部片直到最后一首歌才让我对演员从油腻恶心突然转至欣赏,也理解了晚年油腻王尔德的终生魅力。
此歌之前出现带来的感受只是平凡欢愉,最后again则升华,如快乐王子一般的王尔德在乎名利吗?
他在乎,但也不在乎,他要的从来只是快乐。
全片行至葬礼时柳暗花明,死亡果真是种解脱,对人对影片走向皆是。
好友罗比的高尚人格再次证明天才需要挚友,尤其在天才的缪斯出走后。
ps原来我从小看的、因感到悲剧美而不甚喜爱的快乐王子和燕子的故事来自王尔德。
一个人把价值活给后人,是幸事还是不幸?
说一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大家都有点残花败柳的状态。
《连环画报》曾经登过《快乐王子》的连环画,还记得王子极其俊美,小燕子最后冻死在王子的肩膀。不知道改编这个故事的画家是谁。小时候看童话,绝想不到作者背后有如此沉痛的经历。
Rupert真是太拼了,活活把自己整成了油炸叔的体格,同事看完死活不信台上那个日常大胡子叔叔就是主演。脸叔的戏份比我想象得多,嘴炮风格不改。Colin Morgan还好和脸叔没什么对手戏,不然Galahad和Merlin太出戏。Edwin Thomas基本算新人,表现中规中矩。
克制的悲伤,王子知道。
不感兴趣,所以感觉无聊,王尔德的书还可以,挺好看,但这部电影咋这么乏味啊
8分真是过誉了
英伦古典的镜头确实很符合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表达,但情绪纵深还是稍逊一筹,没有《心之全蚀》的放荡不羁、也没有《杀死汝爱》的迷离癫狂。电影聚焦于王尔德生命的微小终末,当才华横溢终究敌不过世俗恶意而成为过眼云烟,他就像那个铅心的快乐王子,失去所有辉煌,背负时代的重力,离经叛道后轰然倒塌,肉体荡然无存 —— 他和那只燕子永远地留在天堂赞美上帝去了。
白期待了一场,很无趣的电影啊。
人都会老会死,有的凄美,有的凄凉,有的凄惨,虽然熄灭,但他曾经有光;虽然腐烂,但他曾经花香。
电影王尔德的结尾里他最终和Bosie相携离去,这里补充的最后时光,更更更加的让人讨厌Bosie了。还是远离作者本人的生活,多去看看作者的作品吧。
几乎让我觉得王尔德只不过是个socialite花蝴蝶,同志圈平权ICON。过于乏味了。
他太浪漫,不该来这处处炼狱般的人间。
没有爱就会死啊?不工作不赚钱花天酒地
“不管代价如何,我一定要爱与被爱”。显然鲁伯特埃弗瑞特还是对王尔德有滤镜和怜爱,对于他沉溺欲望和虚荣自尊一类的东西几乎是轻描淡写。以《快乐王子》的故事串联还是颇妙,以及几段插叙和回忆的转场、巴黎街头孩子和王尔德自己孩子的对应等等。怎么说,感觉感情过多,像写给王尔德作为queer icon的颂歌。喜欢奥斯卡在巴黎的小酒馆唱歌的场面,与其之前在剧场谢幕的穿插。以及与bosie在那不勒斯寻欢作乐旁白吟诵杀死爱人的段落。bosie和robbie打架真的太好笑了()|没想到bosie是那谁演的…整个金发还挺好看的()对于同妻康斯坦斯还真是…轻描淡写…well fine
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这首歌实在用得太绝。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在Clapham Junction和在法國被一群人追著羞辱的地方,覺得人類真可怕… (沒認出來Bosie是Merlin……
科总脱掉白色的上衣,伸手拉灯的时候………我,我,我,我………
快乐王子活得高贵,却并不快乐,唯有上了天堂价值才被认可。临终时的王尔德,名利尽去,尚有三两好友守在身边,廖以抚慰他的悲苦。而为了陪伴快乐王子没有挨过冬天的那只燕子,才是最该珍惜的。
唠唠叨叨
对一个光彩夺目的天才来说 社死是极度残酷的 因为他的光芒难以掩饰 但社死并不会杀死他 只有他自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