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就像粤语填词的《春娇与志明》一样刻意,说志明和春娇在三部中的恋爱经历就是一个春娇救志明的过程,也很强行。
对于三部都看过的观众可能体会更深,会加一些情怀分,但作为只看了《春娇救志明》的观众,观看过程槽点满满,到最后也只能用时下一句话,尊重他人命运。
神奇的是,我在没看过影片之前,就大概知道主角的特点,有评论说,余文乐就是张志明,杨千嬅就是余春娇,真不知道是角色贴,还是演技好。
终于可以动笔写这篇迟到了近半个月的影评了。
两个月前,被同事意外地告知第三部的出世,两个星期前,再度荣幸地被同事告知要请我一起看电影!
兴奋之余,我又开始惴惴不安,怕对前两部满的快溢出来的热情会一不小心被续集浇熄了。
彭浩翔这个导演我认识十年,相熟五年,五年前我看遍了北理图书馆里能找到他的几乎所有书,比如《指甲刀人魔》和《爱的地下教育》。
对彭浩翔的喜欢也许源于《城市画报》带给我的港台文化影响,我了解了他的成长史和成名史,越发觉得这个喜欢讲荤段子的胖子对于我是个特别的性启蒙和情感启蒙老师,也许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对《志明与春娇》系列如此感同身受的原因吧!
两个礼拜前,得知有幸被选作提前观影观众,我兴奋了三天三夜,后来仍无缘观看,等到今天才送上这篇迟到的答谢礼。
谢谢导演眷顾像我一样爱着春娇和志明的观众,因为之于我,春娇与志明不仅仅是电影里的人物,而是融化于身体毛孔与血液中的,对爱的希望。
我数了数这几年我看前两部的次数,几乎每隔几个月都会重温一遍,星期天五的晚上,下雨天的午后,心情低落的日子,孤枕难眠的时光,和爱人甜腻的时候……每一刻我都想和这一对朋友般存在的爱侣分享。
《春娇救志明》是导演交给这份长达七年考卷的慎重答案。
大过志明的春娇能否学会不再在感情里委曲求全,高过春娇的志明能否真正学会正视一段关系中需要彼此退让和妥协的部分,两人最终能否各有所学,为对方改变,放弃原有的,争取渴求的?
这些,在这部电影里,我们都找到了答案。
有人说看不懂电影哪里感人,不明白余春娇为何那么作,也不懂张志明到底哪里完成了成长。
春娇和志明的感情不能当作短短的120分钟的快餐恋爱来理解,在这之前,他们已经爱情长跑了七年,而余春娇大张志明先生四岁,四年再加七年,一段感情对一个年届四十的女人来说最渴求的结果,除了稳定无非就是分手。
所以就像电影分手的两人一样,不仅仅因为一个地震就会引发七年感情的崩塌,真正的分开如果不是不爱,那就一定是失望吧。
张志明似乎永远像小孩子一样有着三分钟热度的习性,给不了女人安全感,对待孩子和婚姻的不慎重,也让一个渴望稳定的女人心灰意冷。
为什么?
因为你让对方看不到经营好未来的诚意。
如同老板看不到求职者对工作的热情和诚意,你觉得他会把最信任的岗位交予你吗?
再说回到地震那一段,刚开始也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春娇会在事后埋怨志明,通过换位思考,我仿佛又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如果男友没有立马顺着自己的心意,在危难时刻陪伴保护着我,在做出选择时没有果断的选择跟我同一立场,内心瞬间就会崩盘,情感的堡垒说塌就塌,随后就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怀疑他对我感情的纯度……等等,一旦拧开了水龙头,就似洪水出闸再也收不住。
不过很庆幸,现在的我已好好的成长到能克服这一心理缺点,再慢慢控制学着自如地开关水龙头,即使偶尔会漏两滴水,也能很好地把它接住。
回答部分人对志明成长那段的困惑。
这里也难怪观众会有质疑,因为影片的节奏实在没拿捏好,也许有剪辑的问题,前面时紧时松、时而欢快时而悲伤的节奏搞得全场实在晕乎,所以志明表决心的部分因为气氛烘托差些火候,让人难以快速入戏。
我们再用百试不爽的万灵药来揣摩一下——换位思考,一个被深爱的男人伤了心的女人,被男友当众、“串通”好友、又是被砸头又是搭舞台弹吉他跪求再给一次机会,最最关键的是,他一句一句把自己的每一个戳痛女友地缺点都精准地唱出,煞费苦心地猛表决心,暂且不论这些毛病能否一一改掉,至少人家找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了呀!
不像某些一吵架就认错,一生气就求饶的男人,你问他错在哪?
问不出个鸟来。
所以,你说换做是你,这机会你能不给吗?
再说了,奔四的你,也再也不是那个二十多岁如花似玉人见人爱365天天天有人搭讪的青春无敌美少女了,见好就收未尝不是爱情保险的要诀之一。
所以,两个本就随性、随心的情侣,他们之间分分合合也是必经之路,而最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往俗了说,观众看得一个乐呵,干嘛非得跟得了强迫症似的哪哪儿不爽地挑人毛病好像人家好了你就一辈子不幸了!
嗯,最后,这不是吐槽,不是水军贴,纯属个人观影感受,如有不喜,欢迎深入交流。
最后的最后,志明那双耐克是什么型号,太他妈好看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愛永」(aiyung32),欢迎关注。
看完第三部「春娇救志明」,有些说不出的怅然⋯⋯虽以喜剧告终,却顿觉索然无味,没有前两部那种意犹未尽、期待再续之感。
看的不是粤语版难免打些折扣,但主要还是爱情长跑八年后的春娇与志明从情节到性情皆流露出疲态,没有第一部的「莫名就是喜欢你」,也没有第二部的「爱你爱到变成你」,有的好像只是「走到这里,到底还要不要往前走?
」的困境。
虽然这是所有长跑爱情的必经之路,但我总觉得志明与春娇应该是普通人的升级版,即便后来走的也是寻常之路,总会发现我们不小心忽略却一直存在的微妙景色。
可惜第三部的春娇除了自己之外,什么都看不见,还是无可避免的落入「大龄剩女」的套路。
似乎女人只要年龄一大,就会被内心的焦虑逼成怨女!
在两人的关系中,只看得到对方的缺点,并将其无限放大,以至于再也没有空间发现对方的改变。
地震时,春娇吓到完全动弹不得,责怪没有一直待在她身边的志明依旧自私、只想到自己。
很多女生也认为志明不可原谅,可我却认为如果志明从头到尾都不管春娇,径自躲在桌底下才是不可原谅。
地震一发生,志明立即跑到春娇身边,劝春娇和他一起躲到桌底下,是春娇死活不肯,他无奈只好自己过去。
不是非得要陪着一起死才是爱吧?
爱应该是想办法让两人脱离险境,只有先确保彼此安全,才有求生的可能。
春娇说志明眼里只有自己,但我看到的却是春娇眼里只有自己。
看到多年前抛弃母亲的父亲,想到自己曾想过绝不找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偏偏眼前的志明就与父亲神似。
被父亲照亮的内在阴影就像一根刺,瞬间扎进了两人的关系中,以至于志明的一言一行全被放大看待。
两人之间看似春娇一直包容志明的不成熟,可感受到更多的却是志明修正自己遇事逃避的缺点,努力不让惯性「不作为」损害两人多年的感情。
春娇说过好几次的:不如我们算了吧!
是真心话也是谎话。
大龄女的焦虑让她对两人迷雾般的未来很想就此算了,但对志明深刻的喜欢,又让她难以放下。
如果只想找个安全可靠的男人,故事大可结束在第二部,选徐峥就是了。
既想跟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又想拥有安全感,内心矛盾也是自然。
但女人在面临两难的处境下,好像除了莫名焦虑与灰心至极之外,应该还能有些什么?
至少让余春娇像余春娇,而不只是一个爱情长跑多年、不结婚生子就彷佛只是浪费了青春的大龄剩女。
我真心不喜欢「大龄剩女」这个对女性充满贬抑的词语,好像女性只要年纪大了,没有走大多数人走的婚姻之路,就该焦虑的生活着,潜台词就是:不结婚,妳哪里还有更好的可能。
可惜了前两部我都挺喜欢的那个充满魅力的春娇:比志明大三岁,待他宽容,真心喜欢他的一切(原本不喜欢的,后来都变成喜欢);爱染紫色头发,有哮喘症,还爱抽烟;暧昧时有些矫情,真情流露时又无比率真。
她虽有港女实际的一面,但还是选择忠于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春娇,不完美却很鲜明。
可惜第三部的春娇在现实面前显得黯然失色,没了前两部暧昧偷情时的趣味,也少了诚实面对自己的坦率,只剩下七年之痒后的疲态。
爱情走到一个阶段,非得要个结果没什么不对,只是电影给我的感觉更像志明救春娇:为春娇长大,为春娇变成有责任感的男人,好让三十五岁以后的春娇有安全感。
像怨女的春娇与长大变好的志明,或许就是整部电影让我觉得索然无味的原因吧。
第三部虽然回到了第一部的港味,也依旧保有彭浩翔导演独特的恶趣味(开头前几分钟,感觉像走错电影院);虽然春娇被染黑的发还是染回了她喜欢的紫色,但走了八年的情侣「好像就应该这样」的意识,像一个隐形的框架,框住了常态,放飞了春娇与志明在我心中更好的可能性。
总归的来说,第三部没有不好看,但看完后一心想赶快回去重温前两部的心情,或许已说明了一切。
还是很怀念一起抽烟、买烟,频繁发短信,有些事不着急一晚做完,不赶时间的春娇与志明;也很怀念在一起时总因「爱比较」与「不在意」引发争执,却还是因为「喜欢就是喜欢」分开了也想在一起的春娇与志明。
第二部春娇告白志明
第二部志明对女友告白春娇最适合的未必最喜欢,最喜欢的又未必最适合,上天很公平,但爱情的功课不就是与最喜欢的慢慢磨合,等学分修满,才开始考虑是否步入下个阶段?
真正的安全感应该不是婚姻,而是在爱情里因对方而更加笃定的自己。
是春娇救志明,也是志明救春娇,只有互相拯救,才会深切明白两人之间除了形式以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不赶时间,自然不会被时间追着跑;慢慢来,有时候反倒比较快。
女性也只有放下加诸于自身的「大龄剩女」魔咒,才能不在焦虑中匆促决定未来的人生。
结不结婚与爱不爱一个人,应该是两回事。
好的婚姻是两人的共识,而非社会的共识。
比起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人要活的更好,更重要的应该是在一起多年的两人是否丰富且成长了彼此的人生?
长不大的其实慢慢在长大,已经长大的也许也只成长了某部份,表面看似距离遥远,实际上却不断在趋近,这才是两人最终没有分开的真相吧。
「当我想想起你,仍像昨天一般深爱你。
」春娇与志明这样唱着,心中莫名变得柔软。
想起经过时间的爱情,无论仍在继续或早已停止,只要想起,昨天也是今天。
谢谢春娇与志明。
谢谢时间与爱情。
彭浩翔用一部电影教育了男人,又用一部电影教育了女人。
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房价涨了,两个人要一起存首付,情敌来了,两个人要一起拒绝,感情倦怠了,两个人要一起旅行,遇到步伐不一致的时候,总要有一个人停下来,等另一个人慢慢成长。
上一部是春娇等志明,这一部是志明等春娇。
与其说是,春娇救志明,不说说是志明救春娇。
这一部的春娇,多疑彷徨,恐惧无助大过安宁平和。
现世安稳的生活里处处隐藏着危机,即使电影欢快搞笑的BGM也没能遮掩她的不安,她在平静的生活里无可奈何地承受着自己比男友年长4岁的现实,承受着自己开始慢慢老去的现实,承受着男友越来越引人瞩目的现实,承受着男友曾经不成熟的事实,以及自己很有可能随时因为这份不成熟被抛弃的恐慌。
于是她在潜意识里把张志明设定成了一个渣男,她斥责志明的不成熟,斥责志明的自私自我,她怨恨张志明的这些让她感到不安。
可是这样不安的她,又何尝不让张志明陷入恐慌。
男人也是人,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心慌。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男人要无条件妥协女生的言论逐渐甚嚣尘上,但凡让女生感受到一点不被重视一点不安就都是他的错,所以一旦吵架,男生就要第一时间认错,一旦女生寂寞,就是男生不尽责。
女生一喊姨妈痛,男生没有递上热水袋就是不爱她。
拜托,爱哪有那么轻易,又哪有那么复杂。
女生因为不安而跟男生争执的那些时光里,男生又何尝不是在苦苦支撑。
相爱已是不易,何必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这一部的张志明会听春娇说她小时候听的恐怖故事,会替春娇遛狗,会在春娇的电话催促下按时回家,会下意识拒绝异性地示好,会定期陪伴春娇的父母,会去了解春娇过往的经历。
那些他不曾陪春娇走过的路,他都一一走过,那些在漫长岁月里春娇独自承受地不安和恐惧,他都一一去了解。
这一部故事,彭浩翔不是在说爱,是在说懂,是在说成长。
春娇最后和父亲的和解,是她和自己和解,和生活和解的第一步,而张志明最后的求婚,则是将她彻底拉入了不一样的新生活,也是在修补过往人生不小心给春娇造成的裂痕。
我不愿看你一个人形单影只在人海浮沉,所以我用婚姻禁锢住你,所以我要用漫长的岁月陪伴磨去你身上的棱角,修补你生命里的裂痕。
那么,嫁给我,好不好。
每个人都是上帝的残次品,因为彼此才圆满。
感谢那些相互陪伴的岁月里,我的作天作地,和你的一往无前。
我认识一个女孩儿,结婚一年多感情就开始走下坡路,她整日里琢磨着怎么让自己的爱情回春,有一天她跟朋友们讲,她决定策划一次“海上漂流一个月”的活动,理由是老公在船上实在没别的事情可干那只能干她了。
40岁的余春娇和36岁的张志明在一起已经八年了,距离上一次在银幕上见到他们也已经有五年。
两人过得不错,工作没丢,恋情稳定,攒首付买房ing,志明烫了头发大概是有了脱发烦恼,春娇发现自己“那里”也长了“白发”苦恼不已。
标准中年人的三大烦恼:发际线、房贷、小孩,他们除了最后一项都已经集齐。
既然步入中年,那当然要有中年危机啦。
危机主要来自春娇,已经加入四十岁军团,男友却还是那么不靠谱:总是花钱买没用的东西、对待事物还是五分钟热度、身边依旧围绕着一群吊儿郎当的狐朋狗友、见到漂亮妹子虽然最终拒绝了但还是要先“十分心动”一下。
最关键的是,八年了,张志明仍然没有要娶她的意思,对未来两个人的生活还是没有长远的打算。
闺蜜们打趣她“你这个中年妇女呀,要好好改变一下了”。
后面的剧情其实挺老套,春娇很努力地想要给爱情保鲜,但张志明仍然是个不愿长大的小男孩。
春娇感到无奈和失望,提出分手。
此时志明使出男人的老三样:1.扮无辜扮可怜,一副“人潮之中我最落寞”的样子2.制造回忆杀,强行在春娇的头脑小剧场里上映“八年不易,求不放弃”的爱情罗曼史 3.煽动围观群众来一场别出心裁的求婚,打造一个余春娇专属求婚现场。
余春娇虽然比一般女生酷一点儿,但也终究是个平凡人,哪里招架得住张志明的“三步走”计划,恨不得在对方刚实施第一步的时候就立刻缴械投降。
志明一低头认错,春娇就立刻忘记了他那些令人咬牙切齿的混蛋行径。
就像志明自己唱的“志明虽然不靠谱,但始终帅过黄晓明”。
实际点儿吧,道歉了认错了,也求婚了,毕竟他还那么帅,毕竟也一起走过了八年。
那就继续在一起吧,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但也还是有很多优点啊。
整体说确实少了点儿惊喜,但好在真实,比起张某人的“我愿找到一个如你一般的人”这种令人发指的台词,春娇志明系列的台词从不会令人起鸡皮疙瘩,因为他们的故事里也有我们的故事,只不过我们的“张志明”可能没有余文乐那么帅:P
我生于八七年,按照简单粗暴的年龄歧视链分类,我曾经是歧视链顶端的八五后。
曾经的八五后,看着史无前例的丰富的国内外漫画卡通,一些尊为经典的影视剧,以及辉煌时期的港台流行文化长大,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优越的条件而长大。
那个时候,没有苹果音乐商店,没有各种在线及下载的音乐app,连Mp3播放机、MD播放器、CD播放器这些现今基本都绝迹了的高逼格娱乐设备,都是比较后来的事情了。
那时候零用钱也并不多,红火的歌手就那么几个,每出一盘新的卡带,都可以从第一首听到最后一首,A面B面翻来覆去的听,一听就是几个月。
没有现在的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信息爆炸,那时候还不是把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当作所有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及信息来源的一代。
没有现在的各种社交网站及app,没有各种手到擒来的约炮软件。
认识的人,就是身边的同学、朋友,最多从论坛社区认识几个志同道合的聊友,可以彼此不知样貌的聊几个月甚至几年。
然而好像一夜之间,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最直观的创伤,就是朋友圈“八八年生中年妇女刺杀金三胖兄弟”的段子(我真的相信是个段子)。
几年时间,从歧视链顶端,几乎跌到谷底。
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嗅到浓重的商业气息。
虽然不全是坏事。
影视、音乐,经历了从盗版泛滥整个网络,到网络版权发行逐渐正规化;百家争鸣,喜欢的作品,你可以在刚刚知晓的分分钟内就可以找到。
人际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廉价,你可以在这一秒钟认识一个人,也可以在下一秒删除一个人,因为你总能从网络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认识到其他人。
而与此同时,你会发现自己开始长皱纹;熬夜后第二天很难恢复过来,身体逐渐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论是工作劳损还是小时候自己作(zuo一声)出来的;体检的时候,很难再出现五年十年前所有项目悉数绿灯通过的情况。
身边的朋友,要么成了事业型,在职场上风生水起,要么就突然间都结婚生子,迅速转型成为晒娃狂魔。
然后你在这样的两拨人之中,如果不属于任何一类,就会变成第三类人——那些长不大的,不论是有意识的抗拒长大的、还是无意识但就是无法长大的。
长不大,不代表自己和现在的(小)年轻人一样可以接受所有的新生事物,追捧各种不知名的韩国明星,为鹿晗吴亦凡TFBOYS而疯狂,跟随那些网红,追逐“最流行”的那些东西。
你其实也看不懂,也不想看懂。
你会怀念所有小时候的那些东西。
少年时的歌手和唱片,小时候的卡通,一遍遍地看《千与千寻》和《玩具总动员》,保留幼时的一些乐趣和习惯,比如说,拿干冰往马桶里倒,然后看着从马桶里冒出的烟雾,兴奋的像个孩子。
无意要走进上面所说的两个主流人群,拒绝负过多的责任,拒绝尝试过于辛苦的挑战。
“孩子多难养,我自己都还养不活自己呢。
”我们的张志明,就是一名三十六岁的“大孩子”。
对生活里遇到的困难,不敢冲上前去;对一些界限,不知道怎样去把持,而在无法把持越界的时候,可以把责任或选择推给任何人;对生活没有五年十年、甚至三年后的规划,主动为自己贴标签为“享乐主义”;在三十岁之后,对于结婚生子,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特别的动力;偶尔自我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太多。
而余春娇正在经历“中年危机”,要知道,她比张志明还要大四岁。
女人的衰老似乎来势更为凶猛,也更让人惊恐。
镜子前面每天都要数一遍新增的小细纹,最怕的事情莫过于一觉醒来,发现一条脸上一条大粗印子,久久消不下去。
幼年的家庭经历,更让一个中年女性觉得没有安全感。
“是不是该settle down(定下来)了?
”“但是我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啊,没在怕什么。
”“只是不想再去费心费力照顾另一个人。
”对感情猜疑、计较,付出与回报的尺寸,恨不得用一把尺子来度量。
她害怕、甚至指责对方长不大、没担当,其实怕的只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带着自己长大、捡起担当。
其实长大有很多契机,有时候并不是要等到你长大了、准备好了,再去做一些事,而是因为做了一些事,突然长大;有时候,可能还需要推自己一把。
正如生了孩子的风趣闺蜜突然变得稳重,出国深造的朋友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忙着创业的同学鲜有时间与你闲聊。
再或者只是,你看一部中年危机的电影,对感情时坚持还是放弃、对婚姻的犹豫、对是否要孩子的态度转变、对人生的迷茫、意义的找寻,你都看懂了。
以及,你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越来越私人,衡量标准不再是口碑、阵容、票房,而是这部电影是否与你共情。
那么,我觉得这部《春娇与志明》系列的第三部,很好。
看了点映 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很开心有粤语版的啊 语言尺度居然也被保留了。
第一个 i n ss!w I 镜头就戳中。
不过开场故事真的有些长了 长到前排人都在起哄说是不是放错了片儿 后来开始的时候想 啊 导演真的和张志明一样顽皮 故意的。
中间琐碎的小事儿 是前两部就已经擅长的手法了 除了觉得余春娇地震时的反应和为了想清楚而头套袋子躺进浴缸稍微有些过了之外 其他的还是很好的 比如张志明面对干妈的需求说出“看她的决定”,比如觉得自己和小朋友相处的好就随口在加油站求婚…他还是那个张志明啊 让人有种使不上劲儿的恨而春娇和他很像啊 所以才会一直希望志明多承担一些多想一些 而她也是一直在逃避八年过去了 志明真的有长大 倒不是说夸张的突然成熟了 但是他知道了什么更重要 所以才会在拉着春娇去和干妈讲清楚的那场戏表现得有承担让人觉得像吃错了药一样,所以才会放下身段收敛戾气知道自己离不开余春娇。
这才真实啊 小男孩只会长大,不会突然成熟。
所以结尾他才会还是想用做场大龙凤的方式哄春娇回心转意,他还是那个张志明。
不过最后一段张志明唱歌确实杀伤力很强,从第一句漫春天的歌词开始简直百感交集像放电影一样。
春娇的表情也一直很复杂。
明明理智在说 他怎么还是这样 还没长大 气得不行 而感性又觉得非常受用甜得不行。
我猜春娇脑子里只有一个声音“完了 这辈子真的要栽在这个人身上了”
(看片前的无剧透采访)很大程度上,余文乐与张志明是有重合的,但在同样帅气而幽默的外表下,对于自己的事业与人生,其实余文乐都看得通透。
未来当然不可知,而人也必定会有变化,但至少,我们知道这位年轻演员,仍会有许多好作品陆续登台。
期待“再”见张志明■最初春娇喜欢上志明的一个原因是他有很多怪念头,那志明会否在[春娇救志明]继续“搞意外”?
性格有没变化?
余文乐:我觉得随着你自己慢慢长大,性格都会有小改变,但大改变没有。
人都差不多,所以张志明还是会像张志明这样(笑)。
■你怎么看待春娇对志明“长不大”的评价?
余文乐:我觉得男生都这样子(笑),比较晚成熟。
而如果你女朋友比你大,可能她会更加觉得你长不大。
■那怎么看待志明说的“余春娇,是你让我长大的”?
余文乐: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被对方影响,所以春娇会变得很幼稚,志明也会变成熟。
■“救”的含义是什么?
为何预告片最后由“志明救春娇”变成“春娇救志明”?
余文乐:你真的要看完才明白(笑),尤其是看完第一二部之后再看第三部。
我很难三言两语说完这个“救”的原因,其实导演有涵义在里面。
■[志明与春娇]经典铃声响起时,春娇表现淡漠。
这是感情转淡的预兆吗?
余文乐:不是。
其实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这一次不是跟第三者,而是两个人的相处到了一个时间,自然而然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就看两个人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二人很多时候“三观不合”,却又觉得分不开,分开便“入骨相思”。
你怎么评价二人的爱情关系?
余文乐:人就是这样子(笑)。
因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春娇有,志明有。
你喜欢一个人能那么久,互相欣赏也好,互相影响也好,绝对是因为某些优点。
同时,你会因为缺点而吵架或者想分手,但是分了以后发现,其实真的没有完美,所以你会很想念对方,因为人会有很多回忆,分开以后就会闪回很多很开心的回忆,然后有人就会舍不得。
其实两个人还爱对方,可能因为一时上气了,或者一时确定错了,你就又想,唉,是不是该回去在一起。
每个人都这样。
■你怎么看待续作中一些经典桥段和台词被否定?
余文乐:如果剧透了,大家就没有惊喜了(笑)。
我只能这样说,其实导演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每一句台词都是他亲手写的,所以他否定或者认定,都有原因。
你看了以后就会觉得,哦,原来两个人的恋爱都是这样子。
为什么我觉得观众那么喜欢,包括我在内,是因为你谈恋爱的阶段,每个人生阶段,他都好像看过一样,写进去,会让你觉得很有同感。
■他们是否要面对一些家庭方面的麻烦?
余文乐:这次会倾斜到家人问题,毕竟两个人那么久了,见家长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家长是不是跟你的想法一样,结婚的人肯定会有更大的感受。
比如说你跟你老婆好,不代表你跟你老婆的爸妈好,有时候可能会有冲突(笑)。
难说“再见”张志明■你觉得为何能拍到第三部?
击中观众的点在哪?
余文乐:最主要的原因是观众跟着这两部作品一起成长。
你们成长,张志明他们也在成长,所以就像在看老朋友一样,隔了几年没有见面,你就想知道老朋友在做什么,就会想看这部电影。
■你觉得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兴奋点是否会有不同?
余文乐:没有文化不一样的问题。
不管是中国香港也好,中国内地也好,马来西亚也好,美国也好,其实谈恋爱的方法跟观点没有分别,不是说这个地方谈的恋爱跟那个地方不一样,因为人就是一样的。
■你觉得彭浩翔通过二人表现出来的爱情态度有没有变化?
余文乐:当然有,一直在变。
因为八年之间不可能没有变化(笑)。
■拍到第三部,合作起来怎样?
余文乐:很轻松。
其实我们三个人合作起来,从来都很轻松很顺利。
■那你经过这几年,对春娇的看法有无转变?
余文乐:每个人都有变化。
我今年问你,跟我三年后问你,或者你今天问我,三年后你再跟我做访问,都会有变化。
每个人一天一天学习,一天一天对事情的改变,对世界的改变,对自己的改变,你有时候以为没有,其实是有的。
■三部电影侧重不同的关系,你最喜欢哪部?
余文乐:三部都很喜欢。
我拍的作品都是喜欢的(笑)。
我不会去拍一些觉得没有冲动或者热情的剧本,因为我都35岁,拍过70多部电影了。
每一部电影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所以必须有喜欢这个剧本的冲动,这对观众也好,对我自己也好,对导演也好,非常重要,不然怎么说服观众,说服导演(笑)。
■志明说两个人维持一段好关系不容易,会否仍为电影留下一个续集伏笔?
余文乐:我们没有想再拍的冲动,但不敢说是不是最后一部。
拍第二部的时候,我们有聊之后会发生什么,但这一次我们一句都没有聊。
那上次聊了也得三年,这次没聊你想想看有没有这可能性,有的话也可能要过很久很久(笑)。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APP,摄影师为程孝童)
志明与春娇,彼此纠缠,他们的故事终于讲到了第三部,也正是一个适合落下帷幕的时刻。
所以故事最后停在了志明的求婚,生活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就好像人生一样,一个阶段连着下一个阶段,就好像火车一样,要一直不停的飞驰。
第一部里两人相识相恋,永远记得两人在街角点燃一支烟,然后在氤氲中情愫慢慢产生。
第二部里两个人的爱情走到了尽头,分手后各自又有恋爱对象,故事的大背景也从香港转到了北京,没有香港随处可见的小巷子,只有在宽阔街道上,各奔东西的两人。
然而,他们分别后,还是放不下彼此,于是,一对渣男渣女又一次腻在了一起。
转眼到这一部,相恋数年的二人虽然彼此熟悉,但依然在相处中有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比志明大4岁的春娇,一直对这段姐弟恋没有安全感,再加上老爸当年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她对志明的质疑几乎大过两人多年的感情。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自然会不小心翻看男友手机,自然会怀疑男友的忠诚度,要在不断的确认下才能安定下来,余春娇用这样的方式折磨着自己和志明。
志明,一个典型未长大的港男,喜欢达利,喜欢各种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单是第三部里的他也努力在成长了,人生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他知道,他懂,他明白自己爱的女人的不安,以及她为什么不安?
这些他都懂,在春娇负气离开后,他也明白,他们的爱情需要再进一步了。
所以,筹备了带给春娇惊喜的求婚,春娇再一次被这个男人打动,既然有一半的机会可以成功,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虽然这个几率是梦中外星人告诉她吧但是,她还是觉得有必要给这段感情一次继续走下去的机会,于是,皆大欢喜。
彭浩翔这个导演一如既往的恶趣味,开头直接来了个鬼故事,差点让人以为是进错了电影厅。
还有里面千奇百怪的特效,实在让人觉得不是在看一个爱情片,反而像是个科幻片。
最后五月天的歌更加是点睛之笔。
电影开始的前五十秒,我以为网络卡住,快进到两分钟,有了电影画面。
电影开始的前十分钟,我以为播错片子,怎么会是惊悚片氛围?
是不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不管是《志明与春娇》,还是《春娇与志明》,在过去的岁月流逝中,只留下支离破碎的一丢丢记忆。
比如,初见时掺着暧昧的互相试探,比如,磨合中渐渐出现的嫌隙隔阂。
本来看到第三部《春娇救志明》的名字的时候,我脑补了张志明因为处处留情染指了大哥的女人,被浑身涂满肉汁丢进河里去喂吃鸡鸡的鱼,余春娇去救他,发现大哥是自己某一任EX,对EX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了张志明,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
我的脑补当然是胡扯。
余春娇比前两部更作了,张志明还是一副只能约炮、不能终身的样子。
40岁女人的中年危机、敏感多疑、矫情偏激、七年之痒、责任心缺失、爱逃避、没担当、长不大的另一半,第三部平淡枯燥到让人犯困,同时也让人心里打鼓。
未来的某一天,这会不会就是我生活的样子。
最初的浪漫,就这样一点点消磨成一个尴尬的局面,要么分手,要么结婚。
余春娇是纠结的,多年感情的投入,让她舍不得也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但是张志明又确实让她对结婚生子充满忐忑。
一方面张志明像所有只长年纪不长心的男人那样冲动又孩子气,一方面张志明也在学着照顾爱人的情绪,学着长大。
作精和渣男迎来了新的关系,算是给这段纠结多年的感情打开新篇章,不要再拍续集了吧,到这里就好。
感情是人类最难的问题,那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到底该不该试试。
……我的内心毫无波动 也没有想笑
谈不上喜欢,也觉得两个人都是幼稚鬼,但最后的求婚还算是勉强圆回来。虽然这只是个人情感上的撞击。看完我在想,爱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无休无止的烦恼里,一时涌上眼眶的热泪吧。
没觉得地震那会男主做错什么;没看出来影后和她家人有什么好;蒋梦婕反而是亮点;肥彭玩无可玩,玩到dom了;跟超级飞侠一样,这片子是给特定人群看的,看男主和女主各自的友伴的差别就知,反正我不是对应受众
无聊得很
蛮轻松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干妈和小妈的戏份看着都有点尴尬…话说回来…追求安全平稳的一双太多…有趣一对就太少了…这是个非做不可的单选题吗
⒈一开场就放五月天《春娇与志明》国语版,给听惯台语版的我奠定了好感;⒉彭浩翔真是任性,这序幕,让旁边的哥们赶紧问我他是不是走错影厅了?哈哈~~;⒊前面那些黄色小桥段确实逗到我了,然后剧情有喜有不满,台湾地震之后春娇对志明的言行更是作得让我想竖起中指,不过,最后美好结局多少有点加分。
三部看下来彭未必需要真的了解男女关系,但他确实把直男搞明白了,就能流水线源源不断地炮制同一种摩擦,并用“至少是真爱啊”让巨婴们找到认同感,如果要说有什么脑洞的话也不是强行插入的段子,而是对道德底线的无害试探,正是这一点让很多人没发现藏在里面的味精,然后产生这不是鸡汤的错觉
这个系列的英文名一直都超有梗啊。第一部,男人把新欢当Puff,Love in A Puff。第二部,女人将旧爱当Buff, Love in The Buff。第三部发现“我爱你”在余春娇和张志明心里,重量是不对等的,爱情成了Cuff,扑街啦你!
四月份余文乐月:《一念无明》vs《春娇救志明》,《一念无明》胜
彭浩翔很吃力的把这个系列拖到了第三集,故事作天作地,只能靠各种段子和歌曲救场了。男女主角始终活在两颗不同脑回路的星球上,同样是男欢女爱题材,春娇志明系列跟爱在三部曲之间大概隔着一万部“当哈利遇到莎莉”吧...
以前才看《买凶拍人》和《青春梦工厂》时,好欣赏彭浩翔。只可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其实《春娇与志明》里就显得京港双城水土不服,且人设已坍塌。这部《春娇救志明》总算回归本港,可惜以春娇视点来写情,依旧隔靴搔痒。这部的致命处在于,彭硬要从他不懂的,自我想象中的春娇的视点拍。彭浩翔也许好
能拍到第三部也不容易。
爱情太可怕!我才不要长大,看到后面有一种随便吧的感觉~能不能结局不要这么皆大欢喜~
挺好笑,但长大那么无趣,为什么要逼人去做,希望志明救救春娇
只看见各种彭浩翔自己的脑洞情怀!其他剧情是什么鬼!台湾地震那一段是什么鬼!这么作的女人我才不想要
传统彭式恶趣味就很好,成长就不伦不类,一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面孔,然后还用老套路解扣。
很多人都说男渣女作,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去看主角光环的童话故事好了,他们永远不会出错。
希望不要再拍了,作为千fa老粉,也真的发现她的脸经不起柔光特写了
别再拍了 with Anana
哭了 但是片子不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