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一个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情迷纽约下雨天(港),雨天·纽约(台),纽约有雨,一个雨天,在纽约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赛琳娜·戈麦斯,裘德·洛,迭戈·卢纳,列维·施瑞博尔,安娜莱吉·阿什福特,丽贝卡·豪尔,苏琪·沃特豪斯,凯莉·罗尔巴赫,切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照

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2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3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4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5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6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3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4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5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6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7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8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19纽约的一个雨天 剧照 NO.20

《纽约的一个雨天》剧情介绍

纽约的一个雨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盖茨比(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和艾什莉(艾丽·范宁 Elle Fanning 饰)是一对年轻的情侣,盖茨比浑身散发着文艺气息,对浪漫有着无限的向往和幻想,艾什莉则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在影视界里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某个周末,两人相约前往曼哈顿度假,在那里,艾什莉意外遇见了自己挚爱的导演罗兰(列维·施瑞博尔 Liev Schreiber 饰)和编剧泰德(裘德·洛 Jude Law 饰),更由此得到了和大明星弗朗斯西科(迭戈·鲁纳 Diego Luna 饰)独处的机会。那边厢,盖茨比在充当群众演员的过程中邂逅了名为茜(赛琳娜·戈麦斯 Selena Gomez 饰)的女孩,一个半真半假的法式热吻点燃了盖茨比心里激情的火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欲女心惊泰若星球慢慢说天佑之爱不落的太阳我在这儿寒战2幸运的我们富江冤有头执念师第一季特工佳丽2:武力巾帼不良爱恋战昆仑谁与争疯警察学院爆裂时刻毁灭战士无畏警官2性爱自修室第一季仙尊,今天洗白了吗欢迎来到加帕里公园爱你希德尼娅的骑士编织爱的行星逆转胜周末反叛者城事冰海战记热血燃烧天龙八部之乔峰传无限斯特拉托斯

《纽约的一个雨天》长篇影评

 1 ) 一氧化碳依赖症

---31.DEC.2019“关于纽约,要么你在这儿,要么你哪儿都不在。

这里有你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焦虑、敌意、多疑,这令人兴奋。

”不管怎么样,先就着烟嘴来根烟。

然后,他说,我抽太多烟了。

回到曼哈顿的伍迪·艾伦作品显现出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轻快和有趣,或许是纽约独有的城市气质让导演难得放松下来做熟悉的故事。

《纽约的一个雨天》以被全盘打乱约会计划的一个曼哈顿特别周末为底色,交错并织两条人物故事线索,填充进伍迪·艾伦式的浪漫和自嘲,揉捏成一则混着年度秋季晚会特有的酒气和尼古丁味的爱情喜剧小品。

这里的“爱情”与“喜剧”更偏向于某种概括粗糙的电影类型分类形容。

这是一部纽约人才能拍出的电影。

作为男主角的盖茨比·韦尔斯对纽约如数家珍,餐厅、酒店、博物馆,各个街区、各种名目各异的艺术展览以及艺术家。

即便是女友艾什莉·恩莱特突然放鸽子,也能闲逛出不少事端。

镜头跟随盖茨比在纽约的街道没有明确目的、只是消磨时间地闲逛,而选择不去特意展现纽约地标性建筑或象征,就像创作者对盖茨比的设定,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

那些外来者惊叹的奇观,对于盖茨比来说,只是稀松平常的生活组成部分。

或许能让盖茨比有所触动的还得是纽约独一份的“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焦虑、敌意、多疑”。

他不满于要求苛刻的母亲各种无意义的安排又随遇而安,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盖茨比与母亲唯一达成共识的是对女友的喜欢。

然而从担心完女友能否准时赴约到担心完女友是不是在采访中遭受伤害再到发现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和电影明星约会的女友,盖茨比的“纽约”开始轮廓清晰——甜美清新的郊野乡村或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与浪漫古怪的自我之间的不相适宜。

他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

盖茨比的“纽约”由外向内施力,成功使盖茨比成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定义中的“陌生人”,成为齐美尔从社会空间意义理解下统一了“潜在的流浪者”和“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这两重意义的人。

[1]他在这儿,也不在这儿。

盖茨比应当是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纽约人,而从亚德里溜回曼哈顿的这个周末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身份,将盖茨比转化为一种介于当地人与外来客之间的存在。

他熟悉纽约的各个街区,熟习大小艺术展览,熟谙享受纽约城美妙的各种办法,但无处可去,没法停留。

盖茨比被暂时地架空在他熟知的街道,和他的生活惯性。

他仿佛不是作为个体而感到陌生,而是作为某一种特定类型的外来人,在他曾经熟悉的地方感受到了“陌生”。

[2]当纽约的雨和第三个吻落下时,自亚德里起就浮在盖茨比身上的略显怪异的暖黄色光瞬间消失,他重新融入了这座城市,纽约重新接纳了盖茨比。

雨成为他与这座城市的互动方式。

像被具象化了的两股力量,可能是模拟金色阳光的完全不自然的暖黄色光,和不停的潮湿的冷调的雨,分居南北来回拉扯着盖茨比。

他似乎应该爱上阳光的灿烂,可盖茨比总是更偏爱雨的散漫。

从美不胜收的北部校园回到车水马龙的曼哈顿岛,淋过一整天纽约的雨,“我得靠一氧化碳才能活下去。

”盖茨比对艾什莉说。

[1]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p341[2]格奥尔格·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M].林荣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p347#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2 ) 知识分子,都市里的傻瓜

#毒舌观影团#第一次参加毒舌的活动,氛围还不错,有人陪着看不孤独。

巴赫金认为,这种形象被赋予了“成为‘他者’的权力”, “保持懵懂的权力, 胡搅蛮缠的权力” (159, 163) , 从而变成了作者佩戴的面具, 以求能够自由地质疑这个世界, 使这个世界显露怪异的一面。

毕竟, 这正是所有喜剧的本质。

傻瓜,可以追溯到戏剧,他们常被认为是空间的一个过客、一个局外人, 居于“表演”和观众之间。

伍迪艾伦始终是一个定位的形象,乱蓬蓬的头发,拿着烟,爱爵士乐,戴着标志性的眼镜。

——这是连接作者和美学的标志性身体。

傻瓜才成为了作者的面具, 构成了巴赫金所定义的不关痛痒的生活参与者、永远的生活窥探者和反映者的生存方式 。

在巴赫金关于傻瓜的论述中, 这个世界就是公共广场。

巴赫金说道, 骗子、小丑、傻瓜, “在他们周围营造了自己特别的小世界, 他们自己的时空体” (159) 。

因此, 巴赫金认为, 傻瓜把公共广场的戏剧性带入了小说, 而艾伦则认为, 是“栋笃笑”表演侵入了虚构叙事———如我们所知, 其表演方式正是这位导演作为喜剧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的起点。

然而, 尽管在艾伦的影片中, 自反被转译成由情节驱动的叙事, 他所饰演的人物却没有真正成为封闭在叙事中的心理实体, 而依然是一些闯入场景的“栋笃笑”演员, 用笑话来评论这些场景。

艾伦与戈达尔共有的特征, 是对于引经据典的爱好, 这为影片开启了与其他作品和其他作者的对话。

与罗兰·巴特把作者视为既有话语的编排者的描述相一致 (巴特, “作者之死”, 211) , 引经据典的导演不是把自己定位于制作的中心, 而是定位于接受的中心。

自我的耗散部分来自于上文所述的对于引经据典❗️❗️的爱好, 有时这会产生一种拼贴效果。

伍迪艾伦的焦虑来源于60年代美国意识心态的大变动。

快感损抑是国外评论者评价伍迪·艾伦的中心话题之一, (1) 主要是指人对性的欲求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饥渴或压抑状态。

性在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和支离破碎的当代家庭里的遭遇, 是伍迪·艾伦影片重要的叙事主题之一。

伍迪·艾伦2012年的十佳片单1.《偷自行车的人》 (Bicycle Thieves)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1948年2.《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1957年3.《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导演: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1941年4.《阿玛柯德》 (Amarcord)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73年5.《八部半》 (8 1/2)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63年6.《四百击》 (The 400 Blows)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cois Truffaut) 1959年7.《罗生门》 (Rashomon) 导演:黑泽明 (Akira Kurosawa) 1950年8.《大幻影》 (La Grande Illusion) 导演:让·雷诺阿 (Jean Renoir) 1937年9.《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The Discr ee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nuel) 1972年10.《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1957年伍迪·艾伦一起被美国媒体称为“纽约三人组”的马丁·斯科西斯和斯派克·李导演的影片堪称“纽约电影”的经典和精华, 可以这样说, 他们三个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观众关于纽约的看法。

 3 ) 第n次看 瞎聊两句

因为刚和大学同学去了上海玩 莫名其妙地就很能理解这种we‘re different person的感觉……在螺蛳壳一样大的房间里喝香精调制酒 吸二手烟 实在无语 好不容易想去看个最大的激光imax又嫌弃太远 杜比剧场的映前秀又因为喝那个破酒而错过 看展览也不提前预约 导致只能看一些破展 浪费金钱浪费生命所以我真的不太理解范宁演的那个女孩子 我要是有甜茶这种多金小帅哥男朋友 怎么会去睡老大爷?

吴彦祖老了也不行啊 有老人味啊……真是恨不得分分钟都粘在甜茶身上好吗 真的不理解但是那个哥哥的女朋友的笑声实在太搞了 哥哥努力说烂笑话逗她笑也超级搞笑 甜茶听到以后一愣的背影也过于爆笑本片最大亮点高潮就是接近尾声的时候母亲和甜茶痛陈革命家史 女性的光辉 忍辱负重 但我也说不好woody ellen就是个女性主义者 他不过是个只爱母亲的好儿子 老白男 算你好笑

 4 ) 跟着电影去旅行 | 纽约的一个雨天,最全打卡地!

这部电影上映真是不容易!

本来是18年拍完的电影,因为MeToo运动被发行商搁置,导演个人品行的锅,再怎么说不该电影来背。

我原先对这部电影是抱有很大期待的,但看完又觉得差点意思。

不过伍迪艾伦依然把城市的美拍的淋漓尽致,真希望各国旅游部门都能好好跟他学习取经。

这次不细评电影,主任带你好好游览一下纽约这座城市吧。

如果说巴黎是风情的美人,纽约该是个现代的绅士,就像下面这位。

甜茶也太适合这落魄贵公子的行头了盖茨比(甜茶 饰)和阿什莉(范宁 饰)是一对情侣,就读于亚德利大学(虚拟)。

电影中的亚德利大学

这实际上是位于新泽西州麦迪逊的“德鲁大学”,校区位于186英亩的森林中,得名“森林大学”。

阿什莉本来是默默无名的学生记者,她偶然得到一个前往纽约采访大导演波兰的机会。

又能见偶像,又能顺带着去纽约玩一趟,盖茨比和阿什莉决定好好规划他们的旅程。

他们预定了豪华酒店。

电影中的酒店内景

Pierre Hotel(皮埃尔泰姬陵酒店),位于著名购物街区第五大道上,视野很好,正对着中央公园。

(最后未能成行的) 美味大餐。

Restaurant Daniel(丹尼尔餐厅),这是一家法国餐厅,米其林,2015年荣获The Daily Meal网站全美最佳餐厅榜第一名。

这家餐厅只有口头提到,没有实际取景。

奈何计划赶不上变化。

虽然盖茨比已经把行程安排的妥妥当当,但阿什莉满脑子只有她的工作。

为了搞到一个真正的大新闻,牺牲一些和男朋友游玩的时间,又算得了什么。

他们在波兰居住的酒店分别了,各自开始了放飞的一天。

小情侣一块去波兰居住的酒店

Bowery Hotel(柏威里酒店),这家酒店有非常好看的露台(下图),被赫芬顿邮报称赞是“城市中一颗隐藏的宝石”。

超美的露台 “疯狂失控”的一天正式开始了。

阿什莉这边,大新闻没搞出来,大乌龙搞出一堆。

采访到一半,导演人不见了。

阿什莉和特德到这里找波兰

Walker's酒吧 和经纪人一起找人的路上,被卷入一场抓奸。

康妮从这里走出来

The Hotel Albert(阿尔伯特公寓),1887年开业以来,许多艺术家、作家、诗人光顾过这里,2012年被列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名录。

后来误打误撞成了一位大明星的“女朋友”。

阿什莉在这里碰见大明星维加

Kaufman-Astoria Studios(考夫曼·阿斯托里亚电影制片厂) 晚上一身狼狈的回去,还差点走错酒店。

阿什莉在这门口回忆自己酒店的位置

Hotel Plaza Athéne(雅典娜广场酒店)这边呢,被抛下的男友也不省心。

被朋友叫去片场当了一回群演,遇见了自己前女友的妹妹,女主角陈(傻脸娜 饰),刚见面就演吻戏。

拍电影的地方

在Minetta Street的墨西哥餐厅边上 闲的没事,去她家弹琴聊天,一起逛博物馆。

不聊不要紧,一聊发现还特别聊得来。

博物馆内景

The Metropolitan Museu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后来,他阴差阳错带着由应召女郎扮演的“女朋友”,参加了母亲举办的派对。

party散伙后,一个人回到空荡荡的酒吧。

盖茨比一个人弹琴

Bemelmans Bar,位于The Carlyle Hotel(卡莱尔酒店)一楼,挂着的壁画为路德威·白蒙著名画作,伍迪艾伦每周一来这里玩爵士,这里的鸡尾酒值得一试,根据背景看,弹钢琴和遇见应召女郎的应该都是这家酒吧。

这个雨天,两个人都经历很多荒诞的事情。

盖茨比和阿什莉这对情侣,是否还能假装若无其事地回到亚德利呢?

他们在这里坐马车

Central Park (中央公园),这里是众多电影取景地,截至2011年有305部电影在这里拍摄过。

钟声响起之前,盖茨比必须做出他的决定了。

Delacorte Clock(德拉科特钟), 位于中央公园动物园,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时钟每半小时至一小时会播放一首童谣曲。

这部电影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有点像,不知道伍迪艾伦有没有从中汲取灵感,不止是主角的名字,绅士爱上肤浅女孩的故事也有些相似。

不过人设有所反转,这个盖茨比是真贵族,而这个“黛西”极有可能是个暴发户(根据剧情推测)。

《纽约》和《巴黎》两者的相似处也很多,男主都是现代社会里的“古代人”,向往浪漫复古,而他们都有肤浅的女友,半路杀出来的红颜知己……(也有可能是巧合,因为他真的很爱拍“正义的出轨”)

但巴黎的文化底蕴毕竟深厚一些,梦幻的时空旅行,群星荟萃的“黄金时代”让人着迷,而纽约的雨天,一半讽刺一半浪漫,前者不如《爱在罗马》,后者不如《午夜巴黎》。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令人想起网上很流行的一个命题,下雨了,给你撑伞的和陪你淋雨的,你会选择哪一个?

毫无疑问,伍迪艾伦永远都是选择后者。

不得不说,真是个浪漫的疯子。

关注公众号“家里蹲电影”,获取更多电影资源、精彩影评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5 ) 混圈装逼指南

老头子再次装逼成功!

这并不是一部找到真爱的浪漫爱情电影,而是一部血淋淋的《混圈装逼指南》。

老头子一贯的高捧纽约上流社会的社会阶级鸿沟电影,电影里男女主角的“互不理解”并不是平等的性格差异,而是老头子想要表达的“纽约上流阶级圈层”是下面的人无法触达的。

老头子狡猾之处在于,表面反着说,加深了整部电影的反讽。

整部电影没有男主角对女主角任何不好的评论,甚至男主看似作为弱势的一方是“陪伴”自己能干优秀的女友来纽约做访谈,全程大夸女主各种优秀厉害,自己无所事事打发时间,可怜地一直等着女主采访结束找他,不料女主由于“工作繁忙”一直忽略着自己,最后男主歪打正着地发现昔日里不怎么留意的一个小姑娘才是和自己心心相惜的真爱。

女主不是真的忙。

女主在刚见到导演就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深深的热爱,并且滔滔不绝的讲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导演看似是器重女主,邀请她看放映,然而从访谈大聊自己的私事一直到放映过半自己消失掉,实际上导演是完全看不上这个女孩的,既不和她专业的进行访谈输出,也没有在放映中给女主任何信息输出。

女主从放映到陪同导演的合作伙伴抓奸老婆和好朋友出轨,再到误撞到另一位电影明星,整个过程她追随的所谓的scoop,都是这些演艺界的人乱七八糟的私生活,只是对她这样一个从来没有进入过演艺界圈层的小姑娘来说,她当然会觉得“哇,我挖到了内幕”,“哇,我参与进去的这件事好特别好精彩”。

看似她是一个进入fancy电影世界的线索,实际上她只是演艺界的局外人,毫无存在感的看客。

男主不是真的闲。

虽然他对于这次纽约之旅毫无计划,但是“歪打正着”地他却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局,比如歪打正着地参与电影拍摄,歪打正着地见了几位名流,最后歪打正着地参加了名流集聚的母亲举办的宴会。

他不在乎圈内(因为从小在圈内长大,见多了,觉得没意思)却总会被involve。

这就是老头子装逼的境界,就好比一个人跟你说,他不想好好工作,但是KPI次次超标完成一样,这不是顶级装逼是什么。

两个细节值得品味。

一是女主下楼和男主碰面说中午无法一起吃饭了,男主看到导演也下来了,非常自然地说了句“你觉得我应该上去打个招呼吗?

”试想如果村里小红(女主来自美国亚热带沙漠地区图森,在纽约人的眼里是“乡下”)带的男友不是从小在纽约长大的二代同学,而是同村(美国亚热带图森)小李且对方电影建树(眼界)还不如自己,他会说“你觉得我应该上去打个招呼”这样的话吗,他大概率会和女友非常的不谋而合,觉得“哎呀这可是大人物!

了不得的,你别陪我吃饭了,你快赶紧工作吧。

”反而是女主,觉得“这么重要的人物你就别去打扰人家了!

”看看两人境界的差异。

男主这份自然与随意,本质上是男主从小就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从小就是圈层中人,并不觉得导演是何方神圣,才会觉得打招呼并没什么。

另一细节是女主在和导演的对话中说道自己是图森的,父母是开银行的,但是自己补充了一句“I know what you must be thinking”,以及“They’re just rich.”这句话其实信息量很大,显然村里小红家里也是暴发户,爸爸开着好多个银行,论资产指不定谁比谁差,但这是老头子的电影,那么这里的暗指就是,女主为自己家是暴发户而感到轻微的自卑和羞愧,认为这样的背景在牛逼的电影圈不值一提。

试想在国内,家里有矿的或者盖楼的大概率是不会这样想的,面对一个造诣很深的电影导演,可能倒觉得自己或能投钱一起合作一下,然而在老头子的剧本里,金钱在艺术面前很low,不上台面。

整部电影里这样的细节非常多,各位细品。

女主从一开始看似“专业”的形象,到最后被老油子男明星忽悠到家里亲热,看似是一个青春校园女孩没有抵抗住贵圈魅力不小心堕落,实际上是一种必然。

虽然加上了“家里是开银行的”这样的出身背景,也无法掩盖老头子想要表达的,来自图森农村的村里女孩进城之后的失态是源于自己出身的局限性,从来不曾是圈内人,真以为做一个访谈,和男明星共进晚餐,就能接近所谓的scoop吗,不,贵圈是你永远进不去的圈。

你的期待满满最后只会成为贵圈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话,和无数圈外女孩的轨迹大差不差。

男主从一开始看似“吊儿郎当”、对什么都不上心的形象,到后面逐步展露才华(弹琴唱歌信手拈来,电影著作十分精通等),他实际上哪里是真的不优秀,在老头子笔下,这反而是才是真正属于贵圈的骄子啊。

像极了电影中表面上成功的电影导演,男主也是显得那么“不务正业”、随性洒脱,说白了,这就是贵圈人的尿性,上流阶层的小性子而以。

男主嘴上可以一直说他厌恶自己地位显赫的原生家庭,他不care这些那些,甚至到了村里学校Yardly上学,看似是一个追逐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实际上贵圈人是不会真的向下流动的,只是厌倦了长期在贵圈混,找找所谓的新鲜感而已。

像不像《绯闻女孩》里的Selina忽然觉得Brooklyn boy很charming,同样的道理。

老头子通过无数这样的细节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上层人是不会真的向下流动的,下层人也不会真的上来。

贵圈就是这么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圈外人对圈内是如此的好奇和渴望成为其中一员,而圈内人的看似淡然、随性、友善,本质上充满了傲慢、不认真和不屑。

圈内人从没把圈外人当作自己一员,所以行为上才会随意且不以为然,且这样表面善意的高傲感是女主没有办法领悟到的。

当女主穿着别人的衣服出现在男主面前,男主内心应该充满了一种“淡然”的无语感,一时间这女孩儿聪慧外表下的粗鄙本质暴露无遗。

当然,他良好的教养是不会允许他对女主大发雷霆的,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但第二天却及其无情地将其抛弃在马车上,且一同抛弃了自己因为新鲜感而去上的学校。

对,这女孩儿没意思了,这学校我也不上了,这才是贵圈人的尿性。

然后大钟下与另一个圈内女孩儿见面,接吻,这一吻,圈层的味道回来了,贵圈真香。

 6 ) 怅然若失

怅然若失。

我是直到老妈谈心那里才一秒入魂的。

从她看着屏幕外那个眼神开始,浑身震了震,到她说我曾经敲开你爸,那个孤独男人的房门。

(大意)孤独这个词击中了我,好像瞬间点亮了全片。

从影片开头,这对情侣一直自说自话,没有倾听对方来交流开始,到他们分别一日看尽纽约花(?

)的奇遇,女主架在导演与编剧中间,架在编剧与编剧妻子中间,架在演员与媒体中间,男主与女主持续着当局者迷的断连,持续着局促不安的断联,都在描述着两人在一起却不在一起的孤独。

男主结局稍好,转身找到适合的下一个,但前面一直在铺垫着关于孤独的情节。

还有什么呢?

还有一种没再能探究新世界的遗憾感。

我是从管洛克公众号婚姻之外的故事这文章,看到这个电影的。

我转发了他的推送,有朋友在票圈下评论了很多,大意是踏进婚姻之前要沟通好三观沟通好未来生活愿景,不然爱情都没谈好就别进婚姻,我说文章讲的是世界会变,自我会变,职业方向会变,对生活的期待会变,到时就算事前沟通好,婚姻后的我们还是可能会变成另一种人的,那时就不可避免离婚了,她回我,那只能说明两人还没真正认识自己罢了,世界会变人的很多特质是不会变的,年纪过了还一直在变的话,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认识尚不清晰,没有确认自己真实的需求,如果他足够了解自己,这些都是不会变的。

我其实也是这样想的,也没什么好再探讨了回了她一个是。

然后看到这个电影。

看之前从管洛克文章里,我一直以为主角年龄会是30前后的人,看了才知道是大学生,开始时我是失望的。

什么啊,大学生对自己都没了解清晰呢,有奇遇当然非常容易动摇,世界观当然容易摇摆啊,我想看的是30多岁的人还会因为什么奇遇而改变啊。

扯远了,总之我还是继续看了。

影片看到中后段的时候吧,两人的奇遇讲得七七八八了,我又撇了撇嘴,看他们俩样子,就像没经历过几段好恋爱一样,还没有好好探究自己探究“两性关系”,探究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但我转而又想,天啊那探究过的人,明白自己核心需求的人,该多无聊啊,他们太明白自己所以越来越能一眼看出这人是不是想要的人,从内心里抹去了发展的可能,再遇到这些奇遇会心动但很难在最后一刻迈出那一步了吧?

那这个世界,在亲密关系上,还会有意思吗?

还是我太嫩了,还没看过那些能动摇30岁人的奇遇?

片子其他的话,马车上女主前顾后盼好几轮,最后说了句那先生请你快一点,天快要下雨了,这一幕挺精彩的。

男主说了著名台词之后(是名句吗),女主说我知道是莎士比亚的对吧然后快乐地(假)笑了。

这时男主顿了一下,想了会终于果断地劝她走,说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你不需要我了,我们是两种人,你活该辉煌我活该活在阴暗的光芒之下(大意),你走吧我要留在纽约。

这可能就是人吧,男主说了很多次厌恶妈妈的管教,但又偏偏是这些管教塑造了他自己。

老妈要求他弹琴读闷死人的书,让他得以谈着钢琴唱歌来表达情感,让他爱上钢琴酒吧里爱钢琴手结尾时也要摸摸钢琴,让他在谈吐里透着“古雅”,让他得以在一句台词的确认里下了最后分开的决心。

(btw,一句台词说错出处就能分开和因笑声而不结婚一样,一样“荒诞”是不是)精彩点还是在女主上,她在男主这一连串说辞下迷失了,又重新陷进了昨天的三段奇遇里,男主那句“精神情感身体你都有人爱了”实在punchline,她身上慕强爱慕虚荣又刚刚看过虚荣,还没回过神来,没想清楚,什么是自己能拥有的什么是海市蜃楼什么是可望不可即,只记得自己半天就得到了三个魅力男士(她认为)的青睐,还没想清楚呢。

话又说回来,谁在年轻时有这一遭能瞬间想清楚,能想我也不要想,让我多沉迷一会这迷人幻觉不也挺好。

然后,跟男主情感基础也没那么深,仔细想想全片只有男主不断说爱她,她没什么独白说过爱他,损他倒是有,所以马车上六神无主,叫男主回来不是不叫不是,先找个安定的地方好好想想吧,于是精彩地描绘她复杂心境的台词出来了,“麻烦你快点,天要下雨了”(大意)。

还有啥,我想想,音乐的表达和入场券。

男主在陈家里,谈起钢琴唱起歌,啊这是音乐的意义吗?

一种表达心境的方式。

现代人比较难袒露心扉?

一曲既毕,懂的人懂,完成了彼此的信号交换,以这种更得体更不需要过分暴露的方式,不需要酒局ktv色盅真心话什么的……有人问起你刚刚弹的是什么什么情绪吗?

问的人若是不感兴趣的人,就说原来你听出了这个啊谢谢你的解读呢,若是感兴趣的人,则微笑不搭话开始聊起互相,解释权反正在自己嘛。

哦扯远了我想的是没歌词的纯音乐演奏。

入场券。

女主开启奇遇是靠采访名导的机会,这是她的入场券。

我又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像模像样穿起西装,达到颜值巅峰的时候,是当伴郎的时候。

那天需要提前去酒店,时间还早就在酒店大堂一个人吃了早餐,刚拿了几样东西落座(自助餐),旁边有人问我您好请问刀叉在哪里呢?

大概是下来吃早餐的人不会这么年轻不会穿着西装吧。。

我只能说我不是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她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我说没事,片刻后这个40 50岁的人坐在我旁边,席间还借此机会她跟我说上了话,说自己是香港做高端房产的,互相交流了下内地地产的看法,然后结束时她说我们可以留个联系方式,然后认真地用各种方式加了微信加了电话号码。

那时候,我突然在想,这身西装是不是就是入场券了,在这个高端酒店这里,一起在这里吃早餐,西装合身人家也就愿意跟你讲话?

还有我学小提琴是不是也算是入场券,在某个时候就会发挥作用?

不知道我不知道。

好了看完电影想到哪写到哪,也不想整理了,好像更像是个人日记,算了随意吧。

打分8吧,7.5略低我就打成5星拉拉分了

 7 ) 欢迎文艺青年来到这里

伍迪艾伦的电影适合每个文艺青年,哈哈!

这里没有深刻的人生意义,也没有反映现实的诸多思考(相对来说),但当你听到电影主演调侃那些自己看过的文学作品时,还觉得蛮亲切有趣的。

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过路人和你闲聊共同读过的文学作品,《飘》,《呼啸山庄》,有点傻乎乎的,但很温存。。。

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文艺上的小小共鸣,有你熟悉的romantic,有你向往的巴黎纽约奢华气息,还有文人最爱好的讽刺,文人的清高和骄傲,以及对未来常常充满怀疑的傻乎乎理想主义~

 8 ) 《蓝色茉莉》之后最佳,伍迪·艾伦回归曼哈顿的浪漫小品

(发布于“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 今年7月中旬,香港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在官方facebook账号公布了一组图片让观众来猜想今年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的片目,其中一张图片便是满是雨滴的纽约天际线。

很多人都猜测这将会是伍迪·艾伦老爷子第48部长片《纽约的一个雨天》。

不负众望,这部备受期待但因MeToo运动而命途多舛的影片终于确定在亚洲地区首次公开放映,被选入8月夏日国际电影节的Gala Presentation(星光盛宴)单元,与7月底才在香港地区限定上映的40周年全新数码修复版《曼哈顿》形成呼应。

老爷子离开纽约,从巴塞罗那、巴黎、罗马等地区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老家,再次在一部电影里只讲述发生在纽约这个城市的故事,继续他对纽约演艺圈和上流社会的调侃,以及对男女关系的解构,只不过这次选择的人物更年轻。

来自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这部电影的拍摄结束于2017年年底,伍迪·艾伦当时已经82岁高龄了,与理查德·林克莱特恰恰相反的是,林克莱特在“《爱在》三部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关注年长人群的两性情感问题,而从《曼哈顿》(中年)、《咖啡公社》(青年)到这部《纽约的一个雨天》(青少年),伍迪·艾伦反而在年长之时去描绘青少年的感情状态,本片主角“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的Gatsby(名字应该有致敬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还原其中纸醉金迷的豪宅派对以及具有年代感的美国上流阶层面貌的意味)、艾丽·范宁饰演的Ashleigh与赛琳娜·戈麦斯饰演的Shannon的角色年龄应该都处于20岁前后的青涩年华。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天之内,一对年轻情侣从外地来到曼哈顿过周末,而因偶然各自在城市里游走,是不是能想到伍迪的一部旧作:《午夜巴黎》,那部电影也几乎发生在一日一夜之内,男主角在午夜的巴黎游走。

《午夜巴黎》《纽约的一个雨天》中Ashleigh作为校媒记者,通过一次采访结识到几位纽约电影圈的年长男性,伍迪·艾伦通过Ashleigh这个年轻、傻白甜的外来新手的视角来窥探纽约的上流电影圈,其中不乏在创作上遭遇自我怀疑危机的导演、发现妻子与好朋友偷情的编剧、混迹于上流派对场所且对女友不忠的偶像派明星演员,最终阴差阳错地将他们几位戏剧性地放在同一个场景里向傻白甜“表露心意”。

这里猥琐年长电影人与年轻粉丝之间的暧昧,挺像洪尚秀喜欢拍的内容,当然,两位导演以前就经常被拿来比较。

像往常一样老爷子内心憋着一股坏劲,确保了喜剧感的同时也将对电影圈百态的讽刺表露无遗。

不止是电影人,连狗仔、媒体、以及那些自诩懂电影的影迷文青都不同程度地惨遭调侃。

而另一边富二代Gatsby,在多次被女友撇下之后选择自己在城市里晃荡,偶遇老友拍片顺便在片场客串了一场吻戏,结识了在片场的演员、也是前女友的闺蜜Shannon。

之后又由于一场大雨,两人踏上了同一段行程。

随后Gatsby在Shannon 家里即兴改歌词弹唱了一首最早由美国歌手Frank Sinatra演唱的《Everything Happens to Me》,原唱歌词里讲到“I make a date for golf and you can bet your life it rains. I try to give a party but the guy upstairs complains. I guess I’ll go through life just catching colds and missing trains”,也符合他这一天的苦闷心情。

甜茶演唱这首歌的场景也成为了电影最为动人的瞬间之一,不知道老爷子在写剧本时有没有一些灵感来源于这首1940年的老歌。

Everything Happens to Me9.4Frank Sinatra / 1996

《Everything Happens to Me》之后Gatsby带着偶然遇到的高级妓女假扮女友参加家庭聚会而被母亲当场识破,却得知母亲也曾从事妓女这项人类有史以来最早诞生的职业之一。

过度解读一下,也许按伍迪·艾伦的逻辑,纽约的上流阶层其实从来不会同妓女、小偷、骗子等所谓的低贱职业脱离联系,纽约的美国梦本就包含了上一代人财富积累的过程中由所谓的底层身份跻身上流、渴望一夜暴富的梦想。

从《非强力春药》到《门萨的娼妓》,老爷子从来不缺乏在电影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妓女职业的关怀。

意外的是,Gatsby同自己的母亲展开的这场真诚的交谈,竟也成为了电影最感人的时刻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大雨在男女主角两人一天遭遇之中的作用:Ashleigh因为下大雨而无法轻易脱身回到Gatsby身边,Gatsby因为大雨而同Shannon结缘、产生交集并在结尾的大雨下再次相遇。

雨天在电影里代表了感情关系中的偶然性或不稳定因素,所谓的坏天气会在偶然之间到来。

人可能会在城市的转角遇见新的有缘人,并可能与她或他被困在同一个屋檐下,她直率地向你讲出真相,也听得懂你的古怪想法,故事可能就此发生。

类似的表达也会在伍迪·艾伦以前的许多电影里看到,比如《赛末点》中“运气在感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理论,老爷子对浪漫爱情的态度时常带着对理想主义感情的嘲讽,认为爱情、婚姻始终带有不稳定性。

没想到的是,老爷子年纪越大越温和,这部《纽约的一个雨天》竟更接近happy ending,能感觉到伍迪·艾伦是相信浪漫爱情会发生的,更适合自己的理想伴侣一定会出现,但这需要天时地利。

电影的结尾给出了新一段恋情的可能性,也与《午夜巴黎》结尾Gil与法国女孩Gabriel偶遇并相伴于雨中漫步的情节如出一辙。

汤姆•莫里斯说,伍迪•艾伦是个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就算是在好天气里他也带有强烈的悲观倾向,以他的评判标准,好天气的意思就是大雨倾盆。

他眼里看不到乌云镶着银边和他看到的是每条银线旁边都有那么黑压压的云。

而这位电影天才并只是患上虚无主义神经官能症的忧郁信使,浪漫起来他也是一流的。

他固然擅长表现我们的软弱和畏惧,但描写起梦想和希望也同样是位大师。

《午夜巴黎》里的雨天伍迪·艾伦不再主演自己导演的电影之后,我们能在他近十年电影的角色中经常看到老爷子自己的影子,它们表现为角色的神经质、话痨、抖机灵的习惯、冷嘲热讽的评论态度、复古色系的毛毡西装、衬衫内搭毛衣的衣着等等。

从《午夜巴黎》里的欧文·威尔逊到《咖啡公社》、《爱在罗马》里的杰西·艾森伯格,也许都是伍迪·艾伦在将自己的影子赋予给这些演员的角色。

蒂莫西·柴勒梅德与艾丽·范宁这部里甜茶所饰演男主的衣着和驼背的走路姿态、艾丽·范宁所饰演的女主醉酒时表现出歇斯底里、神经质且语速快的状态(也能看出《蓝色茉莉》里凯特·布兰切特那个角色的影子),似乎也是导演在这部新片里代入自己的表现。

总的来说,《纽约的一个雨天》并不是一部演员表演有太大发挥空间的电影,但老爷子所提取的两位主演身上的特质是准确的,比如甜茶身上的魅力、自视清高的优越感、小资且带有一些忧郁的文青气质,以及范宁身上那种“新手”气质和人畜无害但招蜂引蝶的属性(我们能在《霓虹恶魔》里看到类似的特质)。

谁能想到,三位演员里范宁的表现是相对最好的。

《咖啡公社》

《摩天轮》

《纽约的一个雨天》从《咖啡公社》、《摩天轮》到这部《纽约的一个雨天》,伍迪·艾伦开始同《现代启示录》、《末代皇帝》等名作的著名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合作。

老爷子随了大流,从个人的胶片电影拍摄阶段进入了数字电影拍摄阶段。

他的近三部作品明显地开始格外注重起自然光线的运用,电影会在细节处运用光影来叙事。

在简单的叙事和场景之下,摄影才容易有更多调度设计的空间,因而剧本上也相对流于简单。

与往常类似,这部新片中也出现了在旁白响起之时摄影机进行的平滑运动,Gatsby同Shannon一起的几场戏即使是在雨天也基本都是暖色调和逆光柔色,营造出一种类似雨后天晴或太阳雨的“魔幻时刻”情境和浪漫、梦幻的氛围。

烛光的场景也预示着一场情欲戏,摄影层面给出了几乎是剧透一般的暗示,且摄影在曝光度上比《咖啡公社》里洛杉矶的部分更加收敛。

在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的三场放映之后,《纽约的一个雨天》在豆瓣开分7.7,是伍迪·艾伦继2013年《蓝色茉莉》以来在豆瓣的最高分,观众普遍反映也是导演近年比较赏心悦目、观感愉悦的作品,这部电影也于近日在香港定档10.3公映。

“你适合亚利桑那的阳光,而我则喜欢阴沉沉的纽约的雨天。

”观众随着电影人物游览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又穿过中央公园,《曼哈顿》40年之后的这部电影,仿佛老爷子送给纽约这座城市的又一封情书。

 9 ) 如果我有一间酒吧,一定会放这部电影

我喜欢那种酒吧里的钢琴外面下着雨,天色灰蒙纽约被笼罩在轻轻的薄雾之中《纽约的一个雨天》01在喜欢伍迪·艾伦的一万个理由里,排进前三的大概是:适度调侃的知识分子幽默感不需要言不由衷的创作基础所促成的作者性和爵士乐他是吹黑管的,听得不多,但感觉可能是肺活量的原因,吹奏有如说话。

虽然爵士乐听起来大部分都有点像,不太像的可能又不太好接受,比如Coltrane。

但伍迪·艾伦的黑管对我来说是有点过于高兴和夸张了,有的时候会让我想到一只落单的火烈鸟。

但作为最会拍电影的爵士乐手,把自己的文化生活照料得如此周到,别人说什么都未免显得累赘了。

上个世纪20年代一间阴暗而又打着刺眼追光的爵士酒吧里,某个无所事事的只会把自己喝到迷糊的中年人向台上的乐手投去失焦的目光,从他手中那只燃着的香烟里升起的烟雾,缭绕开来照亮了他的脸。

这就是当盖茨比说出 cocktail lounge piano 时,我所能想到的东西。

cocktail lounge piano,不知道谁还能找到比这更美的东西。

所有美丽而脆弱的,都可以和它扯上关系,哪怕是如水晶玻璃一样易碎的40岁的女明星。

a kiss is just a kiss还记得Rick让Sam不停弹起的那首曲子么。

“世界上那么多酒吧,可她偏偏走进了我这间。

”《卡萨布兰卡》之后,酒吧钢琴的调子就算是定下来了吧。

想来这应该算在那段折在半路的爱情上,毕竟海报上印的是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

Sam的那种调子,还有这部电影开场的那首I Got Lucky In The Rain,就是盖茨比所说的 broadway tunes 。

这种无论如何美好都无法移植过来的东西,就像中文没法用打字机一样让人丧气。

那种音乐风格始终还是和百老汇的舞台剧相互依附,为歌舞场面和叙事服务,如若拿过来恐怕只有春晚舞台的规格能与之匹配,可那说好的脆弱与美,瞬间便成了笑话。

好在只要老电影看得足够多,像盖茨比那样,虽然会有点老气,但至少能给早餐攒一个安静的Broadway tunes play list 。

02《纽约的一个雨天》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了Chet Baker。

过去对他的迟疑其实是在于,他几乎所有的专辑封面都是和小号的合影,但不时总还是有一个男声出现。

直到有一天在他的专辑里听到了Blue room。

原来,唱歌的时候唱歌,吹奏的时候吹奏。

盖茨比有点被惯坏了,他和他妈妈之间的关系隐隐地影响着他的动机,直到整部电影的高潮——他和妈妈在gala上的那次恳谈——来临。

这种漫长青春期的作弄,和烦恼只存在于理想世界里的任性,让Everything Happens To Me来的不能再契合。

只会轻轻唱歌的Chet Baker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Chet Baker with his wife Halema Ali, Redondo Beach, 1956taken by William Claxton during a photo session for the cover of a Pacific Jazz anth《然而,很美》,很迷人的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村上春树也曾经推荐过。

在那里有两段,Chet Baker是这样的:一段:他看着她的手在台面上摆弄,指向一张牌。

然后又指向另一张,听着接下来二十年他将经历的种种灾难。

他听她讲完,看见她在等待自己的反应,便点了一支烟,吐出一条细长的烟雾,然后,把一只手放到她膝上,说:——所以,急什么?

另一段:然后,一切都结束了。

他被困在这坍塌的破家具组成的隧道,双手按在尖玻璃和碎牙齿上,地上一片番茄酱、咖啡和花瓶水的沼泽,三支黄色的郁金香漂浮在这一团糟之中。

使出所有力气,他挣扎着站起身,就像一个男人从池塘底下爬出来,蛋黄液、餐具、培根片纷纷从他身上掉落,嘴上的血污抹得满脸都是。

他首先看见的是一个站在旁边的侍者,手里捧着咖啡壶,似乎准备给他续杯;他后面是别的顾客一张张打开的嘴,嘴里是嚼了一半的煎蛋饼、面包圈和薄煎饼。

感到一阵虚脱,他伸出一只手,用糟透的掌纹涂抹墙面,而后冲出门,走上街道,浑身布满这顿噩梦般早餐的残渣。

外面,旧金山的街道排山倒海,此起彼伏,一辆黄色巴士登上巨浪之巅,像艘海轮一样向他驶来。

说不清我对爵士乐的癖好,是否和对loser抱有特殊感情有关。

这种喜好是专属于80后的,旧时色彩真是太浓重了。

00后崇尚阳光。

03不得不提起盖茨比反复提到,也许也是伍迪·艾伦最喜欢的Carlyle,那间在墙壁上和灯罩上被Ludwig Bemelmans画满了卡通的酒吧间。

盖茨比在皮埃尔酒店的套房里换衣服的时候,从电视播放的花边新闻里看到了女朋友被电影明星拐跑的消息,整个人就碎掉了。

在去妈妈的gala之前,他在Carlyle喝了一杯马提尼。

他面前这种30公分高的两人台灯总能让人感觉到安全,就像机舱座位上的读书灯,不叨扰别人,并且把一切声音挡在外面。

如果要给菲茨杰拉德所说的“爵士时代”寻找一个标识的话,我肯定会选它。

2500照度的灯泡,飞出一串拖着尾巴的闪闪尘星。

因为说好要在Carlyle见面,盖茨比在gala结束之后又回来这里,也许是在等艾什莉,也许只是回来找那架钢琴。

伍迪·艾伦真是太喜欢这里了,也许是因为这里让他想起了旧时的纽约。

图片来自Travelingpanties,游客实景拍摄图。

可以看到远处墙壁上画着的红色小阳伞,和盖茨比身后的那一面一模一样。

Carlyle的酒保总是穿着红色西装,服务生着白色燕尾服。

每次路过北京东风南路的正院时也总会看到站在门口的招待,冬天的时候他们穿黑色系疙瘩派儿的唐装,夏天的时候会换成白色,而且无论冬夏都会搭配相同颜色的圆口礼帽。

没人来的时候他们会头对头聚在一起抽烟说笑,也许是因为接待的多是开着保姆车的客人,比起浪漫,更多感到的还是浓浓的阶级感。

好在花园迷人,盛夏的夜里会喷洒水汽降温。

电影结束的时候,盖茨比选择留在纽约,和母亲的和解让他开始接受自己,继而拥抱这座城市。

这是一个关于纽约和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我不想在电影好与不好的事情上纠结,只想把时间留在美的那一部分里。

Wechat ID : cityisland1984

 10 ) 《 纽约的一个雨天》| “沾衣欲湿杏花雨”

碎碎念的电影,用很多细节营造了一个有点潮湿、温柔的雨天氛围,这场雨淅淅沥沥地,冲刷着浮躁的尘埃,显露出主人公的性格和魅力。

蒂莫西·柴勒梅德(网上昵称“甜茶”)饰演的男主角盖茨比,精致的五官带着天然的浪漫和忧郁,很适合雨天。

有些人就是上天派来告诉我们,如果雨天没带伞,避雨时如果遇到这样的男生,我们就祁求雨再下大一点,下久一点。

满山遍野的花,你只爱你手中那一朵。

为什么?

因为那是你摘的!

甚至在你摘这朵花的时候,还被周围的荆棘刺到了手指。

如果有人摘好一满捧放在你手上,你可能不会怎么欣赏。

盖茨比不仅长得好看,家境优越,他母亲的一句话,就能把他从一所名校转到另一所名校;智商很高,常青藤盟校天才班好像是家常便饭;打牌也厉害,一出手就赢了2万块;他还有个很有钱的女朋友艾什莉,银行家的女儿。

因为花不是他摘的,所以他不怎么高兴。

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共度一生,就去跟他旅行。

据说只需要在旅行7天中不分手,以后大概率不会离婚。

盖茨比是那种做什么都在行的人,包括谈恋爱。

只要他觉得应该去爱,他就会认真爱。

刚好利用女朋友外出采访的机会,把打牌赢来的2万块浪漫地花掉。

这个周末的旅行,放大了两个人之间的差异。

伍迪·艾伦的电影喜欢玩调性,故事脉络不容易把握。

大概梳理了一下脉络:选美冠军的艾什莉的3个迷失,包子脸陈小妹的5种独特魅力。

欣赏品味不在一个层次欣赏品味决定共同话题。

盖茨比喜欢钢琴演奏、百老汇曲调、绘画、摄影,因为他看得懂,也感兴趣。

艾什莉只对有名气的人感兴趣,她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名人本人,她只需要那些名人给她带来与众不同。

恋爱能力不在一个层次爱人是一种能力,你心中有爱,才能给别人爱。

盖茨比总想把最好的给爱人,在她拿到采访机会时给她鼓励、帮她想采访文案;订中心公园景观最好的酒店;细心地安排了午餐、晚餐;他早就厌倦了亚德里学校,但为了艾什莉,他留了下了。

盖茨比是个浪漫至死的男人,他喜欢雨天漫步在纽约街头,也喜欢雨天跟恋人在中央公园接吻。

艾什莉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其他人放盖茨比鸽子,盖茨比是那种不会发脾气的人,也是她没有办法懂的人。

她富有、美丽,喜欢被需要,却不懂得如何去爱。

品行不在一个层次忠诚度和信任是相恋最重要的前提,如果前面两个可以磨合的话,这个可以说是硬伤了。

盖茨比在试镜的时候都在考虑自己有女朋友了,不能拍吻戏。

而艾什莉为了炫耀,轻易和男明星上,&床(机器人审查很严格)。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些悲哀。

艾什莉这样的懵懂无知的女生不在少数,我也不知道我在这个年纪遇到偶像男明星会不会同样如此,庆幸没有遇到。

女性的低自尊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我在很多文章中有提到过。

大部分女性天生会崇拜权力感强的男性,因为她们的基因需要被保护。

只有较少数的女性在后天的觉醒和历练中提高了自尊感。

看完反面教材,我们来看看邻家小妹是如何赢得爱情的。

看多了锥子脸和网红脸,这种婴儿肥感觉更耐看啊。

她的名字也不怎么顺口,陈·提利尔(我叫她陈小妹)。

共同的成长经历童年回忆是人的底层代码,很难修改,底层代码相似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盖茨比是陈小妹的姐姐艾米的前男友,彼此了解。

他很久没有回纽约,得知老同学乔什在拍电影(期中作业),艾米的妹妹也在,他看似不经意地去了拍摄地。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谁都需要“被需要”的感觉。

但比“被需要”更重要的,是“我需要”。

陈小妹在第二次偶遇时她直接说:“想让我陪你吗?

”,在看画时也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意。

有趣有趣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陈小妹总是让时间变得有趣,她以前就喜欢姐姐的男朋友,总是暗暗地跟着他们,记住了他们谈恋爱的每个细节。

盖茨比随手弹奏的曲子和蓝调的吟唱,她隔着墙不用看表情就已经懂得了。

陈小妹学设计的,对绘画、服装、音乐都有自己的见解。

他们在埃及馆聊到的人生观也非常一致:“找到合适的人,一生就够了。

”▼

懂得欣赏再优秀的人,也需要别人的肯定。

盖茨比的母亲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盖茨比的一切,他央求母亲说:“我只是想让你看到我。

”他喜欢弹钢琴、小赌怡情,他母亲都看不上的事情,在陈小妹眼中都是优点,她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当盖茨比用现实反驳她时,她不因为自己喜欢他而忍让,而是犀利地反驳他说:“现实生活对那些止步不前的人来说确实是挺好的。

”▼

独立爱情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来了,那就与你恋爱,如果你不来,那就在雨天跟自己的爱情恋爱。

陈小妹去了钟楼,她并不确定盖茨比会去。

即使那天她没有遇到盖茨比,她仍然会欣赏中央公园的雨景。

谢谢坚持阅读的你,回复“电影”,获取下载网盘链接。

最后放一张我最喜欢的侧脸,他的脸跟后面的油画完全合为一体,像是画中走出来的美男子,边看边骂了一句“妖孽”。

好啦,就到这里。

好多时候看别人的故事,好像什么都懂。

放到自己身上,就各种喜怒嗔痴。

这就是为什么人生美好,爱情美好啊。

晚安,我亲爱的朋友。

《纽约的一个雨天》短评

有时候觉得,艾伦就是一个更通俗的侯麦,钟情于私人情调的生活,以及各种小纠结,只是没侯麦那么爱谈论哲学

6分钟前
  • 苏莫
  • 还行

3.5;第53部Woody Allen。继艾森伯格之后,伍迪艾伦再度挖掘另一个年轻版的自己,标准缩头颈微驼耸肩动作活灵活现,就连衣着风格和牌桌奇才这样的不无恶趣设置也是酷肖。拿手元素一应俱全,依旧是他钟爱的雨天,依旧是他热爱的城市,依旧是充满知识分子味的雅谑揶揄与不落痕迹的书袋,看似不费吹灰之力,然而老头的创作精力依旧让人赞叹,始终坚持自己写剧本请问有几人能做到。范宁的确演得较过,但迷妹追星的神态也是很契合了,毕竟要拒绝迭戈·卢纳很困难。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一个是罗曼蒂克的布尔乔亚,一个是上流银行家里的绿茶。老派爵士的精神文青盖茨比,虚伪做作的肤浅蠢女艾什莉。影视圈那点事拿来讽刺了一把,范宁愣是演出了一股欠揍劲儿。好友想逃婚是受不了未婚妻笑声。母亲的庄重是掩盖应召女的过往。主人公一边对生活无病呻吟的叛逆,一边坦然接受着富家的供给很幽默。告别马车上女友的貌合神离,踱步到钟楼下等一个人淋雨。

11分钟前
  • 王小札
  • 还行

谁能告诉我这破玩意儿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

15分钟前
  • Fanfan
  • 较差

没内容没演技,老头就是找几个当红新生代偶像来尬聊和背台词(找个年轻男演员演他自己,女演员演他的YY对象),幸好几个年轻人记忆力都挺好,挺流畅地把老头给安排的那个絮絮叨叨的剧本全部背下来了。)(甜茶的电影以后是我的雷区。)

16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就一直想把艾丽范宁赶出银幕

17分钟前
  • 微暗的火
  • 较差

装逼犯的雨天,毫无锐气勇气的文青垃圾

19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很差

#HKSummerIFF# 经过这么多事儿,老头还是一点没变啊。用《午夜巴黎》式的结构拍了一部《咖啡公社》式的幽默小品,跟昆汀一样,有很明显的复古创作倾向:不再像《咖》《摩》那样探索数字影像的边界,用光、镜头、故事都回归到胶片时代,于是,熟悉的纽约、小雨、话痨、意外,一切都对了!回头看了眼摄影,原来是斯托拉罗!难怪!这种调调,非他莫属啊... 本来是冲着我大范宁来的,结果最佳表演是甜茶,老头捕捉到了他气质上的优点,一再放大。整体节奏是这几年新片里最好的了吧,小的戏剧点全是对行业的各种黑,非常过瘾。还看出了些《曼哈顿》的味道,下一部在这个方向上深挖深挖,可以搞个大的了。

23分钟前
  • 推理控
  • 推荐

一些伍迪艾伦的老套路了,情侣分开后各自的异性奇缘、兜兜转转回到原点的心境,都是他近几部作品里多见的内容,时间限定在纽约的一个雨天,男主故地重游纽约,找回情感和身份的归属感;身为亚利桑那土豪的女主,以校报记者身份介入纽约电影界纷乱情事,内容编配的不好,冷笑话乏味,串场明星不少可身上难有称为“戏”的质感,全片最大的意义就是男主老妈抖出来自己年轻时的妓女身份,就像个冗长铺垫后终于扔出包袱的笑话,当然这笑话本身藏着纽约的浪漫与梦想——一个妓女和老公白手起家步入上层社会,是老头子伍迪艾伦对家乡的深情一瞥,但也仅此而已了。全片质感更像电视剧,艾丽·范宁的表演虚张声势惺惺作态,虽然符合角色身份但不好看。剧力在二人各自的漫游中无处聚焦,主线剧情也很容易猜到——戈麦斯一出场你就知道会跟男主搞上了

2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最爱的纽约反而拍得很Cliche,除了编剧有点俗气以外,败笔在主演们。赛末点的时候年轻的演员如寡姐都在自然流露,表演痕迹很淡,而这批拿过奥斯卡提名或少年成名的年轻一代表演都太程式化,不符合伍迪艾伦电影里的有意中无意、刻意中随意的气质,他们就输在太会演而忘了怎么流露自己。相比之下裘德洛和丽贝卡豪尔短短一段吵架戏就秒杀了所有雏鸟,真是惨烈的对比。

28分钟前
  • 蓝詹
  • 还行

喜形于色的男生女生,抓住一个出口就预定邂逅,享受一段心碎陶醉其中,淋了一个雨天便以为猛醒。中后段自然流淌,Selena Gomez的几次出场特别舒心

31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轻盈又熟稔的伍迪艾伦的纽约。范宁妹妹是真的胖了,没有二十世纪女人里的惊艳了TUT,不过伍迪艾伦真的太坏了,让男主角叫盖茨比,那范宁其实就是Daisy嘛,头脑空空的美丽金发女郎,纽约梦的具象。甜茶是个好演员,但是整个片儿最别扭的一点恰在于甜茶顶着这样的颜值在模仿伍迪艾伦讲台词,非常不可信,只有相貌平平的刻薄才子才会这么有这样的内心世界和谈吐方式,美少年完全是另一种人生了好吗

32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如果想把伍迪艾伦的片看全几乎是很困难的事,因为老头一向高产,一年一部,近日做的整理,算上本片,他自己导演的作品竟然有52部。即便这样,看了他11部作品之后,可以轻松适应老头儿的成片模式:习惯性出轨的爱情探讨剧本,话唠且神经质的角色们,甚至包括他的用光和挚爱的爵士音乐。谈回本片,功力只有老头平时六七成,对于已经习惯且理解他的人生观模式的影迷来说,最大的质疑是:少男少女真的能理解爱与死亡吗,或许想收割他们的明星流量罢,某些感情羁绊的确需要阅历和年纪去呈现。比如斩获奥斯卡女主的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蓝茉莉》,翻译成普通话:二十左右的甜茶和范宁真的只是在演戏。另外,给范宁做服装的还是别再合作了,品味极差,女孩儿的缺点丝毫不加掩盖;老头儿片中的男主几十年如一日的只穿人字纹服装,即甜茶片中唯一的外套。

33分钟前
  • 香香菲舞
  • 还行

so cliche @summeriff2019

37分钟前
  • FloatingBoat
  • 推荐

The roaring traffic's boom. Silence in my lonely room. I know that! That's from Shakespeare, right? Sir, would you stop for a second? 莎士比亚,压倒kitsch的最后一根稻草。It's fall. By spring I'll have you up to 10. You don't think I was going to blow this moment, did you?

40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力荐

老爷子每年花钱雇小鲜肉cos自己系列。看得我想拳打艾丽范宁,脚踢赛琳娜。

44分钟前
  • 张熊熊
  • 较差

幼稚到一无是处......伍迪艾伦的片子?!

49分钟前
  • 坏蓝眼睛
  • 很差

在纽约的时候也是雨天,每天撑着透明伞流窜在人人黑衣的城市去看电影去看美术馆坐在路边吃tacos,没有结识家有penthouse的朋友,却也恋爱了,是喋喋不休的艺术男孩,长发及腰,大——波——浪。分开没有道理,亚利桑那没有雨季。最后,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像我们的爱情一样虚无?看这部电影是在北京,和你,同淋了一场细节丰富的雨。你问我:我们是不是真的不合适?

51分钟前
  • 毛绒绒
  • 还行

我不太喜欢老爷子的DP换成Vittorio Storaro之后的几部作品,故事和摄影一样,都有些滥情

55分钟前
  • litanerr
  • 还行

来广州的飞机上看,下机进入匆忙模式,再登机才想起。伍迪导演还是能导,这么口水的剧情,也能透过旁白对白环境结构推得人继续往下看,尽管最后,仍然归属于空无一物的滥情激情爱情。唯一揭示的,是导演圈演艺圈中部分怀有无限幻想的女性?这是伍迪佬儿最熟的部分了吧?

56分钟前
  • Jave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