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部台湾电影《艾草》。
艾草是主人公的名字,一位饱受家人责难的单身母亲,丈夫过早离世,辛辛苦苦养大一双儿女。
女儿在法国留学,儿子在一家大公司做白领,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平静、和谐,让人羡慕。
就像母亲打的太极,表明波澜不惊,却已暗流涌动。。。。。。。
问题很快出现了,女儿回国,一家团聚,本来是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儿子去接女儿,艾草精心准备水饺。
但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未婚而育,领着已经三四岁的孩子(中非混血)回来了。
一切都始料未及和无处宣泄。
“你让我一会怎么出门”,母亲对女儿说的话,可以看出母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难以言状。
当自己的母亲过生日,全家人去祝寿时,先看到艾草早早先回到母亲家,在厨房忙活着,听到自己的母亲在念叨这着:“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女儿。。。。
不知羞耻。。。。。
”艾草想到自己当初不顾叫家人的反对,邻里的指手画脚嫁给外乡人时,内心积压的埋愤和委屈瞬间爆发,她冲母亲吵到:这么多年了还是这么念叨,这么刻薄。。。。。
心境难以平抚的 艾草走出母亲家门,到熟悉的湖边练气了太极,也许正是这一刻她体会到了女儿所面对的压力和委屈,也开始理解女儿了。
回来的路上,她看到女儿抱着外孙女、儿子、一凡站在母亲的门口,不知如何踏进家门,而周围堵满了围观的相邻。
艾草毅然抱着女儿怀着的外孙女走到母亲面前,对外孙说:“叫阿祖”,母亲一阵沉默,空气中一片寂静;当艾草再次让外孙叫阿祖时,母亲终于有所退让地喊道:“饿死了”。
沉默中的亲戚终于感觉招呼吃饭。
艾草对孩子的认可,是让人感到阵阵温暖,她可以大方的介绍女儿小学的老师,而且可以不去避讳的说:女儿还没结婚。
带孩子去玩时,告诉外孙女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孩,甚至教孩子练太极。
最后自己的母亲也竟然打电话来说:听说有一种护肤品可以帮小孩的皮肤变白些。。。。。。。。
所有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影片的点点滴滴找到和解,找到慰藉。
然而影片总另一种情感却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思考,那就是儿子和一凡的情感归宿。
儿子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乖乖仔,有稳定的收入满意的工作,性格温和,人又长的帅气、健康。
然而他却是一个同性恋,有自己深爱的恋人一凡。
艾草第一次看到一凡是在电脑上看到他跟儿子亲密的照片,儿子迅速点过,却没有逃过她的眼睛,问儿子那个人是谁?
儿子草草答到是公司信聘的摄影师。
第二次见到一凡是他的突然来访。
从未艾草的一凡要见见这位“岳母”。
相比下,一凡是勇敢的,他已经出柜,被父亲发现,又一次次跟父亲沟通,慢慢得到了理解;因此,他似乎也期待一天“岳母”可以理解自己的BF,并且终有一天可以同意他们在一起甚至祝福他们。
他以送照片的名义贸然闯进这个家庭,让小海措手不及。
反而是艾草把一凡让进家里,盛情邀请他一起吃晚饭。
当艾草问一凡吃过晚饭了没有,一凡说:自己不饿。
当小海告诉母亲艾草一凡要忙着去送稿时,一凡告诉“岳母”稿子已经送完了。
这样艾草就更热情的邀请他坐下来吃晚饭。
然而这一切却随着一凡手机的突然响起来,让艾草心里有一丝触觉而开始思考。
她甚至让儿子教她上网,她要了解这个世界究竟还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
一凡人长的帅气、温文尔雅,公司高薪聘请的摄影师,一切今后完美。
开着自己的车与小海一起去机场接归来的女儿,载着儿子、女儿、外孙女去母亲家拜寿。。。。。
一凡尽心的做着一切,想融入这个家庭。
对于在法国留学那么多年的女儿而言,对弟弟跟一凡的关系是第一眼就可以解读出来的,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一凡看到艾草接受自己的外孙女的过程,便对小海说:要不你试着跟你母亲讲讲我们,或许她可以理解。
儿子太懂事了,她不想让母亲再受煎熬。
然而这一切其实早已被艾草所洞察到了。
在与女儿的一段对话中,女儿想母亲认错,艾草叹息到:你们自己的生活要自己去打算,一个女孩子家没结婚就生小孩——还有你的弟弟那么乖、懂事,一切正常,却——女儿惊奇的问母亲:原来你已经知道了。
母亲回道:他的事,我怎么可能不知道。
我现在希望他以后额可以遇到一个好女孩可以改变他。
言语间的无奈让人心头一颤,然而艾草对这一事实无法接受时,她仍然保持了一份理性和试着去理解,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的一份宽容的心态。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台湾的另一部电影,李安的《喜宴》。
同是受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父辈一代,在爱与传统的观念中,痛苦的反思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但值得肯定的是艾草似乎比喜宴中的父母要开通一些,至少是她没有逼儿子结婚,传宗接代的压力也没有加在小海的身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比较唯美和理想化的电影,或者说台湾跟大陆的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台湾人更开放一些,而大陆的又是什么状况呢?
《艾草》是由姜秀琼执导,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主演的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类电影,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融入了“同性”、“未婚生育”等冲突元素,2009年于台湾上映,获得2009年旧金山影展最佳电视电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艾草》讲述了一个名为艾草的单身母亲,她远离故土,只身来到台北发展的故事。
故事以“家”为核心,记录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家庭伦理故事。
艾草上有一位视钱如命的老母亲,膝下有一儿一女,一个留在台北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一个远赴法国求学,她梦想有着一个圆满的家庭,憧憬着儿孙满堂的美好场景,而上天却给她以最大的讽刺,儿子举止异常,被证实是一个同性恋,女儿则与黑人在法国未婚生育,漂洋过海带回来一个私生女。
作为一名母亲,长年建立起来的伦理观瞬间崩塌,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艾草的内心陷入苦苦的挣扎中。
纵观整部作品,影片的拍摄成本相对较低,没有酷炫的特技、没有高难度的镜头、也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而是平淡记录了是一段真实生活的点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某种程度上看,影片甚至存在一定拍摄角度和画面的缺失,就比如在八分钟左右,老母亲批评女佣的话音落下以后,没有适当给一个女佣的尴尬表情,还有就是宋海接到姐姐以后,他们在进入电梯的一刻,我认为在电梯门关闭的一刻可以适当给一个在场所有人的表情,突出不同人物角色的复杂心情。
此外,剧情设计还可以更为巧妙,比如艾草出现的次数可以更频繁,起到点题的作用;小女孩与宋伶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可以拍摄一个小女孩喂妈妈吃东西的照片;艾草带着小女孩去公园玩耍时,发现孩子不见的音乐旋律可以加重,艾草的情绪也可以更焦急;最后,艾草带着小女孩练太极的时候,天空中可以拍摄一个飞过的飞机,表示宋海和小凡已经远赴印度••••••当然,我们不能总拿大片与这样大众的文艺片相提并论,换句话说,《艾草》之所以获得肯定,很大程度原因是故事本身,导演提升了“家”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单讲几段死去活来的爱情。
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李高阿女,周姮吟五位主演用其细腻的演技刻画了几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母亲先是透过“合影”、“换洗床单”、“花式内裤”、“喝剩的啤酒”、“儿子衣着的变化”以及“小凡对宋海家的熟悉”发现了儿子的同志情,之后又更直接的接到一份大洋彼岸的惊喜——“女儿的女儿”,真实风趣的电影对白、讲究的电影道具、充满寓意的剧情设计让作品立体且带有时代特色,就连两位男主人公的手机铃声的设计都极为用心,作品体现了当时的台湾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却又没有做到像国外一样的真正的开放。
“接受并承认每个决定都是值得,尊重才开始存在。
”《艾草》是我所见到的一部最文艺也最真实的同志电影,导演姜秀琼非常在意写实度,而不是靠特技、激情戏来博眼球,表达的所有的镜头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的,整部电视电影看起来非常的贴近生活,演员也表演的很到位,作品获得了当时相当范围内电视电影观众的充分肯定。
母親艾草,早年也是衝破母親保守的思想枷鎖,與外省老教師私奔,走出鄉下到臺北紮根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讓她背負喪夫之痛,含辛茹苦地帶大自己的兩個孩子,本以為可以踏踏實實地過下半生,卻又因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女們在各自情感的離經叛道、違反傳統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做法而陷入焦慮、無奈之中,然而她又不得不被迫接受這些現實,公眾的冷嘲熱諷,輿論招至的壓力,親人的不解,諸多矛盾猶如一波波大浪潮衝擊她多年建立起來對生活的動力和信心。
劇情在母親是如何判定兒子喜歡男生這方面並沒有給予明確的解答,只是通過幾個暗示性的畫面,比如換藍色被單、陽臺上曬衣服無意發現豹紋內褲以及喝過的空啤酒罐、見小凡頭一次來家做客,卻發現他對家里的佈局沒有感到陌生、兒子總是帶男生回家(媽媽提起兒子以前上學時候經常來家玩的已經結婚有兩個孩子的陳建國,兒子的臉色立刻就沉了下來)、還有去鄉下的途中,坐在她前排的兩個男生互相依偎著……種種跡象和經曆使她產生對兒子的疑慮和困惑。
面對徹底顛覆守舊思想的現代年輕人,她也無所適從,無可奈何,能夠做到的就是嘗試著去接受,轉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邁出那道隔閡。
女兒宋伶,在法國留學多年,受西方開放式思想教育影響,與一黑人未婚育女,兩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帶上女兒踏上返回家鄉的歸途,給家人一個“驚喜”。
阿嬤,她的人生字典只有“錢”和“面子”兩個詞,唯利是圖,斤斤計較,任何事情都與它脫不開關係。
經常苛斥保姆做事不認真,懷疑她有偷錢的惡習;經營小賣部,竟干些類似往酒中兌水販賣這種under table的缺德生意。
兒子宋海和陳正凡是一對准同志情侶,宋海思想相對傳統,念及家人故一直隱瞞自己內心情感。
陳正凡早年便被父親抓包趕出家門,略顯叛逆的他骨子裏還是個孝順懂事的兒子,三不五時也會回家照顧爸爸,但對他而言,走出了這一步,也就迎來屬於自己的生活,同時他也想幫助宋海打開這扇門。
兒子趁媽媽到鄉下探望阿嬤的時間,把男友接到家中一起住,整個畫面都營造出曖昧、甜蜜、很生活化的氛圍,該是現實生活當中年輕同志應該有的生活,也會是一部分人嚮往的快楽的二人世界。
他倆有兩段對白很受打動:正凡開車送宋海回家,在車上:凡:「你遲早要讓你媽知道吧。
」海:「我們家情況跟你家不一樣。
」凡:「沒關係,我幫你。
不管怎麼樣,我們一起面對。
」海:「對不起……」宋海躺在正凡懷裡(很曖昧),後來宋海起身坐在正凡旁邊:「我想你應該試著跟她講講看,說不定他會接受。
」「我不會告訴我媽的,她已經承受太多了,只要她不要一直逼著我結婚就好了。
……你會不會覺得我沒有用?
」「慢慢來。
至少你沒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經有想過,可是我沒有辦法逃避你。
」
《艾草》,一部刻画母亲的电影。
一位完成养育儿女使命的母亲,面对一双儿女对生命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了释然与包容。
她也生气,她也狭隘,但在宽阔的大海边,这个老人心若止水的用太极诠释了所谓海纳百川。
这个世界,存在既是合理。
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能够取得那个致爱的人的认可,便可以光明的站在每一个角落。
所以,艾草可以牵着混血孙女,告诉邻里:这是我女儿的孩子,我的女儿没有结婚。
所以,姐姐可以对弟弟说:放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让家庭给你带来的束缚捆绑住你。
任何时候,道德和世俗不应该成为快乐的阻挡。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而快乐是灵魂的向往。
好真实的艾草跟妈妈的对话与背景家庭的布景。
还有艾草跟妈妈都是台语对话,跟儿女就是普通话参着台语。
开头是妈妈艾草一个人,结尾是艾草和孙女Nina,也代表妈妈思想的觉醒。
同性性取向和未婚先孕都没有错。
异性恋和结婚再生孩子也没有更高贵。
人有许多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偏见禁锢了这些本该是正常的行为。
有色眼镜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无关社会道德。
女儿宋伶的未婚先孕和儿子宋海的性取向都没有对错,错的是这个时代,是人们的观念。
何为旧思想,又何为新潮流呢。
外省人本省人;外国人本国人。
分的是区域是国界,但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艾草妈妈是守旧封建的一派的代表,言语与思想上、精神上对艾草进行攻击,旧社会留下的贪小便宜的个性。
艾草或许以前就讨厌着这个重男轻女的妈妈,但在潜移默化中,以前敢忤逆妈妈,不顾妈妈劝阻而嫁给外省的丈夫的艾草,也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妈妈了。
但为了自己的女儿,艾草再次反抗了妈妈。
孙女的肤色不会由黑变白;正如儿子宋海的性取向也不会如妈妈艾草期许的那般遇见更好的女孩就改变。
爱是心之所向。
所以外国友人背包客的作用就是拍下艾草打太极拳照片的作用咩。
原来是因为女儿在法国留学,艾草才这么努力学着英语。
Nina睁着个大眼睛看着阿嫲艾草给她准备早餐那一幕也好可爱啊。
阿祖跟保姆结尾这里真是无奈又好笑。
小凡和宋海的BL支线好甜,虽然互动不多,但从肢体接触中也感受到他们的爱意。
床上那里好甜啊!
还有宋海靠在小凡腿上玩他的手指头也很甜蜜。
小凡会亲昵地点着宋海的鼻尖和脸颊,这些小细节也好甜哦~不是吃腻了卤肉,是想跟喜欢的人一起吃。
喜欢的人送的礼物,就会笑得很甜的宋海。
是会记住心爱的人的喜好的小凡。
电影一开始,吴艾草就在看房子,她看的户型都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房子,按照她的生活愿望,丈夫早逝,她一个人二十几年带大两个孩子,缺少丈夫的家庭,始终是不完美的。
她想在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后都居住在一起,在老年好好享受一下家庭团员的快乐。
可是现实总是带着遗憾,儿子是同性恋,快三十了还单身,女儿未婚生子,吴艾草的生活希望一个个成为泡影。
吴艾草对宋玲说,你们都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我真希望能这样做。
其实,吴艾草对儿子是同志的事情,一直是知道的。
只是没有点破。
吴艾草说要去看望杨乖的时候,宋海就要换蓝色的床单,其实是为了和男友约会做准备,在床上亲热的时候不会留下很多破绽。
宋海给吴艾草在电脑上看照片时候,有张小凡含情脉脉看着宋海的照片,吴艾草回来发现家里在垃圾箱里留下喝过的饮料盒子,还有接电话时候的喘息声,这些都让吴艾草觉察到儿子在背着自己做某些事情。
大树下,打太极拳的吴艾草(妈妈)说,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
妈妈这个时候已经暗示宋海,如果你要和男人生活的话,就搬出这个家。
电影开头,吴艾草吴看杨乖,座位前面两个小男生互相头偎依这坐在前面,吴艾草马上挪了座位坐到侧后面去,眼不见心不烦,从这里可以看到吴艾草对同性恋行为非常不接受的。
电影最后,宋海对小凡说,他永远也不会出柜。
宋海觉得姐姐的未婚生子已经给妈妈添了很多压力,自己不能再打击妈妈的生活理想。
吴艾草去给杨乖(吴艾草妈)过寿,在前进的公交车的窗外,一个长发外国女子背着行囊,沿着公路席步而行。
见到杨乖后,和杨乖拌嘴离家出走,在海边打太极,那个长发女子拿起相机,拍下吴艾草打拳的瞬间镜头。
这个外国女子就像吴艾草的影子,她独自一人走过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为了儿女,可是儿女事事都不能让她顺心,与其烦恼忧愁,不如醉心于自然。
吴艾草逐渐包容了女儿的过错,从心里接受了这个黑人混血外孙女。
从婚姻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单亲家庭子女确实容易出现问题。
宋海对母亲过度的依赖与亲密,还有放在房间里和姐姐亲密的合影,可以看出在其成长过程中缺少男性的关怀,这很容易对同性产生好感而成为同性恋,从宋海和小凡的亲密情节来看,宋海应该是零号,小凡是壹号。
姐姐宋玲也是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男性与父亲这个角色定位,对异性的选择很容易产生偏差。
这也许就是宋玲对黑人男性有嗜好的的原因,电影的结尾,宋玲让宋海去印度给她带个印度男人回来,她觉得印度男人的眼睛会放电。。。。。
杨乖吝啬,小气,说话刻薄,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数钱,总是怀疑佣人偷了她的钱。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小儿子取了个大陆媳妇,她看到那大陆妹大大咧咧讲话的样子,说是娶了个耍猴的回来。
看到这里,我笑惨了。
不过杨乖最后也接受了这个混血重孙子,打电话给吴艾草,推荐她有美白化妆品,可以让NINA的皮肤变白,还问黑人父亲有没有给抚养费~哈哈,这个老太太看来是病入膏肓一辈子都从钱眼里走不出来了。
整个电影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情节流畅,互相连贯,是我这几年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同志佳片之一。
想到哪里写哪里。
虽然乱七八糟的但不打算改了()开始看艾草。
怎么说呢,其实有点意外的惊喜。
目前注意到的地方有,外婆对母亲的态度,能看出外婆的控制欲,我给你的东西你即使恭恭敬敬的拒绝也是在下我的面子。
母亲应该是一个柔软又比较倔强的人。
会自己学习进步,和儿子的交谈中自然地接触更多英文并掌握,肯更新自己。
在因为吃饭和婆婆有了分歧的时候会温柔拒绝,即使被训斥也不去反驳,但也不会更改自己的决定。
在儿子卧室发现儿子聊天,几次试图打断,但也没有强行控制。
有种静静的温柔。
“把房子打通,这样大家就都离不开你了”“房子,关得了孩子吗”突然想到开局宣传多元化教育的儿子,虽然身为一名同性恋,但依然被传统观念束缚。
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感觉,时代在交锋。
外婆,母亲,子女,三代人,三个时代,三种观念,也是三种对新鲜事物不同的接纳程度。
母亲和外婆其实也都很可爱,嘴硬心软。
不过其实嘴硬也会给别人带来很大伤害。
大家都很善良撒花~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观影起源这部电影是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片子,当时看完发自内心的感慨,台湾在同性题材上的创作,相比大陆早已糜烂的耽改剧,甩他不知道几条街。
但也不是说大陆的不好,比如《春风沉醉的夜晚》就很出色,只是出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上映罢了。
回过头来说,《艾草》这部电影内容上涉及了同性题材,(当然这也是我选择观看这部影片的主要原因),私以为这个片子最想要探讨的还是一个家庭两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如何才能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之上和平共处,相互接纳。
(其实,更多的是父母接纳自己的子女啦!
)在这样的主题立意之下,无论是同性恋还是未婚生女,都不过是导演亦或编剧用来制造冲突的一种手段,重点在于原生家庭要如何面对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或许用“揭露”应该更准确)两代人不可调和的思维与生活观念的矛盾。
这大概是每一个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将来想要成为父母的人都需要学习的一课吧!
(可惜的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等教育并不把这样的教学内容放在心上呢!
)
剧情推演影片一开始是艾草在小区公园树下,在午后暖阳的笼罩之中练太极。
类似的画面在不到90分钟的片子中出现了四五次,我个人觉得这个画面借助一种具象化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了女主艾草的一种太极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大概也是这种态度的原因,在影片的结尾艾草才能以一种儿女自有儿孙福的心态接受了自己一双儿女不同寻常的生活。
接着,镜头转向和艾草生活在一起的儿子,我们就叫他小余吧。
小余在校园内推广自己公司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身为专业摄影师的小余男朋友,自然是在一边帮着拍照了。
晚上回家,艾草告诉小余,自己要回乡下几天去看祖母。
能够和男朋友单独相处几天,小余自然开心,为了迎接男票的到来,小余还专门换了新的床单被罩。
艾草帮小余拿回换洗床单时,刚好小余在整理当天活动的照片,艾草凑过去和儿子一起看,翻看到最后,有几张小余和男朋友的合照,这也算是艾草和小余男票第一次打照面。
有一个插曲,艾草坐公交去乡下,碰到一对男同性恋,看到他们在车上公然靠在对方肩上时,她拎着包换了个看不见他们的位置。
(想到自己大龄未婚的儿子了呢?!
)艾草走后,小余和男朋友的二人世界,那家,怎么说吧,吃饱了!
晚上俩人准备运动的时候,小余妈打来电话,心里一不小心邪恶了一下。
(画外音:该!
让你俩撒狗粮!
艾草从乡下回来,到家接到在法国留学的女儿电话,说再过几天要回来了。
(前方高能预警,老艾家第二大麻烦即将登场!
)小余男票开车(唉,又一个有车的男人,怎么好事儿全是别人的)载着小余去接艾家女儿,就叫小邱吧。
在机场,小余就见识到了小邱强大的破坏力,因为,小邱带了个女儿回来,黑人混血儿,而且,还没结婚。
(据小邱后面交代,当时发现怀孕的时候,已经和男朋友分手了)
可想而知,在家殷切地盼着好不容易回来的女儿,见到这幅画面,艾草该是多么的震惊。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字眼形容艾草当时的心情,毕竟我也没有这方面经历,更关键的是,我觉得没啥大不了的啊...<捂脸.jpg>)
接下来影片的核心就放在小城镇生活了一辈子的艾草要怎么接受,并且要怎么让在小城镇的乡下生活了一辈子的婆婆接受,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儿未婚有女的事实。
谈几个我比较印象深刻的画面吧:小邱回家当天,艾草得知之后,放下锅里还炒着的菜不顾,只说了句“太过分了”就回了自己房间,但晚上还是和女儿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艾草内心独白: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直戳内心的两句话,一句是小邱的“可是我生孩子并没有错吧”,另一句是小邱妈的“你做什么事情都有你的道理,可是,我就一定要接受吗”。
前一天谈崩盘,艾草生气地说不想再看到小邱,第二天早上坐在沙发上的艾草(在沙发上做了一夜,未睡?!
)看到小邱女儿盯着自己,还是起身把前一天包的饺子热给外孙女吃。
(感觉天下父母都这样,刀子嘴豆腐心!
<眼睛湿润.gif>
去乡下给小余小邱祖母做生辰,艾草刚进门就被婆婆指责上梁不正不会管教,艾草当即顶了回去,生气,出门散心,(此处也有一个太极画面),等艾草回来之后,刚巧小余小邱也到了,但碍于祖母和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囧的不敢进门,艾草抱起小邱女儿,一个一个的叫人,改口。
(应该是从这个时候,艾草开始接受女儿未婚生子的事实吧。
)
从乡下回来,小邱在阳台抽烟,进来之后刚好看到艾草坐在沙发上,借此聊了起来。
艾草问小邱为什么回来,她这种情况在法国不是更好吗?
小邱说她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如果自己母亲没有接受,心里总会不踏实,还说艾草可以独自拉扯自己姐弟两个,自己一样可以把女儿带大。
当然,他们还聊到了小余,起因是小邱说母亲不要总把事情想的那么复杂,艾草接着话就说起小余,看着挺单纯的,但他的感情问题难道不复杂吗?
艾草之后的一句话,给我印象也挺深的,“你们都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
影片到此,也就接近尾声了,最后就是为一个家庭三个人未来的生活轨迹做出一些不算预言的预言吧。
艾草带着小邱女儿在公园玩滑梯,小邱女儿顽皮,躲起来让阿妈找,艾草发现孙女不见了,焦急地到处找,如果说在婆婆生日宴上的行为是被动接受的话,小外孙女不见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焦急如焚,大概就是从心底里把这个黑人混血儿当做自己的亲骨肉了。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邻居,也坦言这是自己女儿没有结婚生的小孩,还说“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孩喔”!
小邱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为了不给妈和家里增加负担,生活也不再那么理想化,开始做一些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事情。
至于小余,虽然在结尾他还是坚持不会像艾草出柜,(熟不知,自己妈早就知道了),但,最终还是决定抛下原本始终放心不下的老母亲,和男票去印度度蜜月去了。
(这里插播一则未提前声明的情况,就是,在影片中间的时候,小余男票曾经邀请小余一起去印度,但是,小余姐姐也就是小邱还在国外,小余不放心艾草,没有答应)
畅所欲言(潜台词:瞎聊)啧啧啧,又到了我们的瞎聊环节。
这部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论艾草一家人的生活观念如何的不相容,但母子三人始终都是爱着对方的,即便有的时候相互之间都不理解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暹罗之恋》中Tong姐姐在接近结尾时写给Tong的几句话,也是我看了那么多遍一直以来最喜欢的一段画外音,其实我们都是深爱着对方的,只是有的时候太爱对方了,反而会做出一些伤害对方的事情。
而艾草给我一种不同于一般父母的一点,至少是我妈妈无法企及的一点就是,已经接近五十岁的人,却还在努力地学英文,努力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洪流,而且,还向儿子表示想要学上网(虽然被小余吐槽连开机都不会)。
相比之下,虽然我妈妈平时也会问我一些上网的问题,但我都很不耐烦,并不是我不愿意去教,而是她从内心不愿意学,在家老是唠叨着自己被时代淘汰了,这也搞不懂那也搞不懂,我说你又不是不认字,你不是不懂,也不是学不会,只是不想费那个脑子。
我妈呢,就嗯嗯嗯的表示附和,第二天接着重播同样的剧情。
这大概就是思维上的差异吧,爸妈都是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人,说句难听的,连市里都没出过,那种刻入骨髓的求安稳心态,如非逼入绝境,根本不愿去学习新鲜事物、接受新的观念,折腾这些干啥呢...?
连小余妈都无法第一时间接受子女的异样生活,何况是这样的上一代人。
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说自己出柜之后被父母指责不孝,并扬言不许他/她再进家门,但我还是相信无论发生什么,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也许某一时刻我们会彼此恶语相向,但谁又保证那不是气急之语,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不是刀子嘴豆腐心,说好了不在和儿子说话的母亲,不会在他已经上了火车之后还发短信道歉说自己后悔了呢?!
就像我们不愿意父母把自己所认为的那种幸福强加在我们身上一样,你又有什么资格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强迫一辈子只求安稳顺遂的父母接受他们认知之外的事情,强迫他们承受街坊四邻投来的冷眼与非议呢?
“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
”说到底,我还是喜欢小余妈(也就是艾草)的这句话。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
或许,有的时候,很多时候,能够彼此尊重,不要强求,便是为之计了!
PS:影片资源后台回复[艾草]自动获取。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
没有莫名其妙的床戏,没有撕心裂肺的冲突,一切都平淡的发生,过去。
隐隐间竟有了点小津的味道。
艾草很坚忍,阿妈很可爱。
两人间的感情似曾相识。
自从林一峰的《天使》以来很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心动的片子了。
也许人生很壮丽,但是生活却总是淡如白水。
无论是怎样的意外,也许会有内心的纠结,但却没有仇恨,没有无谓的冲突。
这就是生活,你会慢慢被它所融化。
有网友说,看那些XX之恋,不是嘴巴里出一口凉气就是屁股后出一股热气。
而看了这片后,大大方方从从容容从肺里呼出一股清气。
因为已经和妈妈出柜,里面很多情节都能感同身受,没有问题能突然奇迹般地解决,只有理解与时间才能和解。有的时候我们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殊不知上一辈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完全不一样,我想做自己,而长辈“也不想接受”。只能说每一代人的意识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总体还是向好的,也为我的家庭感到幸运。电视剧质感很强,以至中途退出来确认了一次。很真实的作品
我喜欢妈妈,姐姐和男配~
苦艾草也会很甜
其实台湾的有些电影刻画人物很深的小温馨的感觉很棒的电影
大学时教现汉的老教授热衷于吐槽事业,有天提到“活了大半辈子结果发现儿子是gay女儿和黑人有了私生子”,原来出处是这里,老头儿课余爱好颇广嘛。主角们长相都好舒服、肉松罐里的豹纹内裤、圆滑的日式房推销员、打太极是个好习惯。
艾草,風中勁草,在路邊生長,生命力特強;温馨的电影,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家庭。。。
8.5/10 “我能怎麼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嗎?” 母親情緒崩潰的兩個瞬間真的太讓我難受了,或許這是所有性取向不同子女所要面對的現實,你可以一走了之不顧親戚街鄰風言風語,但是活了大半輩子的長輩再也太不起頭。這條路真的很難走,我們難,他們也難。。。
白开水一般的剧情,但像人生像生活
颜还不错,剧情白淡开水般……
很好 只是同性恋的儿子只是其中一条线而已 用这个画面做海报并不符合主题 当然 确实是更吸引人
貌似没这么好吧?
伟大的母亲自然有伟大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happy ending为影片加分。PS:莫子仪长得还不错。
这部电影最大的好,在于真实。对白、表情、行为,於我心有戚戚焉。没有大起大落的高潮,细节之处打动人
真正的爱要比我们想象的宽泛,宽容。
虽然谁都没做错,但现实是妈妈必须要更坚强内心更强大才能应付外在的流言蜚语。妈妈很不容易,正如她说的:“你做什么事情都有道理,我就一定要接受吗?”万恶之源难道不是艾草的妈妈吗?是我最讨厌的一类父母了…张口闭口谈钱,贪小便宜,道德绑架,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虽然做了一点喜剧处理,但真的很窒息。还有,亲爱的房客是你吗?
还不错 喜欢这样小的故事
不想看了
影片拍得非常真实细腻,生活中的小日常弥漫着温馨:儿子吐槽母亲给自己买的内裤难看以后要自己买,母亲瘪嘴说了句“从小到大不都是我给你买的“;母亲正在学英文,一听到儿子年一个生词立即放下碗筷去拿本子记;男同情侣一起在路边吃饭,男主从小罐里掏出男友给自己买的内裤满足地吻男友脸颊;儿子对母亲出柜却不想母亲说”我知道“;多年未回家的女儿却突然带着一个黑皮肤的小女孩对母亲说这是你外孙女,母亲气不打一处,却招呼小女孩坐到桌前吃饭给她夹菜。。。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大的矛盾,化不开的是亲情。PS:两帅哥颜值不错, 床上打闹那段很温馨。
了无新意的和解剧。不和解又能咋的?
冲破底线,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