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看了这部影片是看到微博上有在推荐,说是让人嚎啕大哭的一部片子。
好吧,可能是每个人观影的点不一样,我一滴眼泪都没掉。
剧情略显拖沓和荒谬,怪不得是定义为喜剧片……不过不得不承认,像我这么个跟交响乐绝缘的旁观者,看完后都确实有被震撼到,希望去好好听一听这些交响乐,希望以后可以学样乐器甚至。
最让我喜爱的其实是指挥家与妻子的感情。
好喜欢他妻子,可以牛逼哄哄地持家,抽着烟,打着电话,家里就有了进项。
可以在老公征询意见时很拽地说,你要是不去巴黎我就跟你离婚。
可以在那个改革狂热分子面前说,你不去搞定这事老娘我就*****!
这种女人才帅气。
不管交响乐也好,流行也好,什么都好。
音乐总能穿透种族、宗教,跨越一切,让人感到平等和生命的力量。
音乐真好。
《音乐会》是一部将政治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影片,这也是一部俄国沧桑加法国幽默的影片,再加上前后30年的时间维度,让影片的立体感顿现。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扭曲和变态,只能用常态和理性来回击并加以嘲笑。
对于政治所带来的隔阂和仇恨,只能用人类的共同语言—音乐来弥合与化解。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日列涅夫,从来没有缺乏过政治运动、政治迫害、政治大清洗。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纳粹,极权的丑恶让所有善良的人厌恶。
对于中国人来说,那些匪夷所思的一幕幕迫害,其实并不陌生,非常理解。
文革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被迫害致死?
人性又发生了多大的扭曲?
政治运动造成的迫害和混乱让各种丑恶泛滥。
终于回归常态,中国改革开放了。
终于回归常态,苏联解体了。
然而那些教训、那些伤痕、那些人性的丑恶、那些极权下的暴力不应被麻木地淡忘。
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把这些伤痛当做一种“不可承受之重”,它以一种法国式的幽默来尽情嘲讽过去的荒谬时代,让人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音乐是最伟大的语言,它可以瞬间沟通差异最大的人。
当苏俄帝国在西方人的眼里不啻于一个怪物的时候,音乐却可以很快地让鸿沟两边的人沟通、理解和尊重。
尽管俄国暂时贫穷,尽管俄国在20世纪末输给了西方,但俄国还是不能被轻视的,他们有他们的尊严,他们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
影片中,那个俄国指挥选择了演奏本国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这无疑是一种内心的骄傲,在这群可称为“褴褛”的被迫害的俄国音乐家演奏的音乐中能听到俄国人的骄傲,和俄国人的脊梁。
当乐团、乐团指挥和女音乐家合奏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最强音的时候,政治带来的扭曲回归了常态。
当女音乐家最终得知了自己的最终身世的时候,政治带来的人性创伤得到了愈合。
是的,政治如云烟,音乐恒久远。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
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
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
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
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
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
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
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迟迟没有关上电脑,愣住了。
既震撼于最终大协奏表演的辉煌,又沉醉于群体追梦的伟力,感慨于崇高的艺术与卑微的生活之间略显荒诞的连接。
从男主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预感到这部绝不会缺少幽默气质。
但我心目中的幽默,绝不是贯穿这部电影的,有些烂俗的搞笑,而是蕴藏在角色的一次次不经意的言语中,举动中的充满智慧的打趣(因此我也没太有欣赏喜剧的能力)。
但这部电影竟然使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来“法式幽默”?
抱歉,我没法欣赏。
因此到了中间的那场无厘头枪战,我的忍耐已经几乎到了极限。
但这次,我又选择了坚持看下去,因为豆瓣在强烈暗示最后十五分钟的精彩结局,而我相信豆友们的眼光。
事实证明,选择没有错。
我一直都非常欣赏那些在遭受苦难后没有选择沉沦,而是默默忍耐,没有放弃梦想的人。
而男主就正好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但这一次使我无比满意的正是电影对配角的设计,终于不再是主角或是小团体的孤军奋战,而是塑造了一个50多人的管弦乐队的集体形象,50多个和男主和救护车司机萨曼怀揣着同样梦想,遭受过同样痛苦,经历过同样的困厄,而同样没有沉沦的人。
因为比较喜欢音乐,也曾经对音乐电影有过一种执念,但又逐渐在千篇一律的追梦主题中迷失,颇感觉有些烂俗,渐渐也失去了热枕。
但梦想这个主题我想我是不会厌烦的,只是希望它可以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展现出来。
而本片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对梦想进行展开和挖掘,必定是十分上乘的。
常看电影的人,不知不觉中对时间的感觉都会或多或少得有些淡漠。
镜头的一个切换,不知道多少年就过去了,而故事还在继续。
但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有强调过去了三十年,而仅仅就是依靠男主填满演奏座次表时的蒙太奇镜头实现的。
曾经的乐手,如今却混迹于街头巷尾;曾经的意气风发,却被如今的窘迫洗刷得一干二净。
你不禁从另一个角度深切地体验到时间的流逝。
而我这里所说的空间,指的是人心的范围。
如同开头所说,这次的追梦不再是一个人,而当梦想属于一群人时,这里的梦想就化为了一个符号,一种仪式感。
正如这部电影所展示的,曾经的犹太乐手们,为了法郎而同意了演出,而追寻着“和谐”的指挥,渴望着党会的经理,又何尝不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呢?
但是,当“为了莱亚”的信息出现在“业务繁忙”的同僚手机上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下手头的赚钱机会。
可是,这真的是为了莱亚吗?
是,又不是。
莱亚和丈夫的悲惨遭遇,是全乐队人心底的痛。
但这又何尝不是乐队中每个人心中共同的痛?
是梦想破灭,追寻之物烟消云散的最为彻骨的痛苦。
三十年的苦难,乐手们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变得有些世俗,有些平庸。
但是,三十年前的意气风发,三十年前的辉煌,是没有人能忘记的。
所以,请不要嘲笑老一代的高谈阔论,因为当他们真正重操旧业时,可能真的如同他们所“吹捧”的那般厉害。
也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入骨髓,汇入血液”。
三十年没有练习过音乐,没有关系;如此宏大的场面前没有排练,没有关系;女主并不擅长柴小协,也没有关系。
一切在只要身处舞台,手持乐器时,必然会被激发。
因为,这些都是刻在灵魂里的东西,而对于女主而言,则是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而他们需要的,就只是一个重温旧梦的机会。
莱亚,已经是三十年前的辉煌,三十年后的落魄的象征,这里的为了莱亚,恰恰就是为了他们那不曾褪色的梦想。
一直都非常羡慕艺术家,羡慕他们的那种对自己事业的倔强和热枕。
而这部电影,正满足了我对梦想与追梦的一切幻想。
音乐会是短暂的,男主所谓的“共和”其实也只是一瞬,它不能抹去过去,也不能为这些垂垂老矣的乐手们带来太多的未来。
但是,在短短十五分钟的绽放,已经足够耀眼。
这次音乐会,是一次圆梦,也是一次传承。
对于老乐手们,这是三十年前那场被打断的美梦的延续;而对女主而言,她接替了母亲的位置,在明白身世的同时帮助了母亲圆梦,她是乐队的唯一变数,但这个变化,也是新老交接的一个缩影,而他们对和谐的追求,最终得以传承。
但更重要的是,这是所有乐手的一次释放,对三十年间所有苦难重压的一次释放。
他们每个人都有过去,而过去是不会变同情的(就像女主根本不愿听男主和萨曼的故事),过去是无法被抹去的,但是,这恰恰也是“过去”的力量。
在过去积攒的苦闷,伤痛,都会化作一个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发自灵魂的,是无法复刻的,亦是无法阻挡的。
因此,最后十五分钟的成功,在我看来,反倒没有那么惊艳,却更像是水到渠成。
末了,其实全篇我最喜欢的镜头并不是最后的恢弘场面,而是三十年未见的老友,同僚,穿着破旧的衣衫,背着乐器(有些甚至没有乐器),一同向着梦想走去的镜头,那一刻,仿佛时间退回到三十年前,大家还意气风发。
可能他们的容颜已经不再年轻,但是逐梦的那颗赤诚的心,却是永不改变的。
《音乐会》(Le Concert) 说的是勃捏日列夫时代俄国著名的乐团 Bolchoï 借故政治清洗运动,想把'异己'的犹太艺术家踢出门。
指挥 Andrei Filipov 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大小提琴手等艺术家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给斯文扫地,罚去当乐团的清洁工,同事朋友小提琴手被发配西伯利亚。
后来苏联变修成俄国,乐团恢复,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Andrei 和其他音乐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成天为油烟柴米奔波,过去的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吹小号的电影院当领坐等等,Andrei本性难移,时常把扫帚当指挥棒,重温旧梦。
有一天他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无意见传真机受到一份来自巴黎有名的 Chatelet 音乐厅给 Bolchoï 演出的邀请,脑袋一发昏,顺手把传真带走,开始和过去的同事合谋,自组乐队,准备冒名前往巴黎上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在吉普塞人的帮助下顺利办了假护照签证来到巴黎显身手。
柴可夫斯基借 Andrei把一群貌似乌合之众的落魄的优秀艺术家重新聚集起来,通过音乐,找回失去的尊严。
Radu Mihaileanu 镜头下的音乐家们个个其貌不扬,常常酒醉不醒,犹太音乐家到巴黎演出时还不忘捎私货赚钱,结果发现俄国鱼子酱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奢侈品,直后悔说: "早知还不如带一堆中国产的手机来巴黎卖呢!" 他们蹩脚的法语错误让人笑破肚子,喝醉酒忘了排练时间,最逗的是乐队的经济人,到巴黎后直奔法共的总部找同志。
俄国艺术家的不拘小节,天赋的音乐才能和巴黎人的拿腔拿调,装模做样对比,整个电影充满滑稽,嘲弄但又是善意的幽默。
这才是观众喜欢Mihaileanu 的最大原因之一,善意而非刻薄的讽刺讥笑是幽默里最不容易掌握的。
Woody Allen 拿别人开心时常先拿自己开涮,省得被误会,而且他的幽默多是读过书,上过学的人,都市人的个人主义的幽默,Mihaileanu 的人物的悲剧,嬉笑哀怒是集体的,大伙一块担着的,和某个时代的悲剧紧密相关,笑完之后不定还有眼泪. Mihaileanu 的电影里常有吉普塞人的影子,《音乐会》也不例外,记叙吉普塞人和犹太人的友谊,共同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集权的藐视。
这使我想到一个犹太朋友的玩笑, 咱们Ashkenazi, 出的是爱因斯坦,托马斯曼,李斯特,塞林格,马克斯,而 Sephardic呢,除了falafel (北非三明治),首饰店,他们有啥?
原本我一直对俄罗斯文化都不怎么待见,印象中的他们总是拖沓、酒鬼与混乱,强忍下看这部电影,从半个小时之后,就逐渐进入了状态。
作为一部音乐剧情电影,看完让人刻骨铭心,不为强权的抗争,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不可比拟的爱恋,如此曲折而又凄惨的故事,配合震撼磅礴的音乐,怎能不让人感动?
怎能不让你落泪?
高潮即将落幕的那一刻,我才明白音乐不但能使你平静,而且使你疯狂,而且永远记住,要容忍他人身上的小的瑕疵,这无碍他的美好和意义。
感谢这部电影,在深夜给我感动,启发我从音乐中去追求那欢乐的精神,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对理想的坚持。
全片非常紧凑,整体上佳,又不失小幽默,十分喜欢,尤其女主角,嘿嘿,太漂亮了哈哈,总之,如果你喜欢音乐电影,不可错过!
(俄罗斯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朝你情何以堪)
安德烈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
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
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
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
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
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
是一部关于理想(或梦想)的电影:落魄的音乐大师想重拾尊严;刻薄的乐团经理高举革命理想,要与法国的同志重建联络、再振辉煌;已痴肥如屠夫的大提琴家莎夏失却一切、只待这疯狂的演出重燃生活的希望;号手父子行走巴黎搞推销以贴补家用(儿子竟然叫摩西)……六十多人集合出发时的场面让我感动:如多年离散流落各地的家人重聚、互吻脸颊,三十年不见,卿已白发染霜,然后一群老人家浩浩汤汤徒步奔赴飞机场——经理你够狠!
身为被社会排挤的弱势群体的心酸,以种种幽默的方式挥洒:为A片配乐、与蔬菜为伍、看大门……,无论干什么,也不妨碍我们抄起家伙奏上一段儿;到巴黎演奏是OK滴,但也不耽误我们干点儿零活赚欧元,搬运工、开计程车、给葬礼奏哀乐——如果艺术家可以不用吃饭就轻松多了。
斯拉夫人大条的性格难免为人贯以头脑简单之誉,但窃以为愈是简单才愈容易感受更纯粹的悲喜,挥洒奔放的热情。
这种在谨慎性格的民族看来疯狂的草台班子,也只有在他们才能成行。
好吧,整个片子情节紧凑,挺过前三分钟就保证能进入状态,实至名归。
最近不少看美剧与老片,受感动的不多。
但交响人生这片子,意外的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
其实很早就下了,一直存着没看。
原因是我连这部电影是什么语言都弄不明白,在一句也听不懂,只能看字幕的情况下,我试了两次都没有看超过 5 分钟。
于是某个周末的下午,我清理内存,打算删掉这个不好看的家伙,在按下删除前,我突然想到,这个片子是音乐主题的,那么直接找到音乐会的部分,听一听,也不枉我大半天的下载功夫。
于是直接快进到音乐会部分。
一分钟后我知道,这部电影,我要好好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前苏联一位著名指挥家,因公开支持一名犹太籍同事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指挥中当众被拉下了指挥台,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大师依然在乐团上班,工作是清洁工。
三十年中,他静静的擦着地板,静静的目睹着这个曾经是世界一流的乐团一点一点的淡出公众的视线。
然而生活不会永远都这么平淡。
一个平常的下午,团长办公室里没有人,正在擦地板的大师偷看了刚刚接收的传真,那是一封来自法国的演出邀请信,世界一流的音乐厅,面对这久违的邀请。
大师藏起了信,开始了他疯狂的计划 - 他要召集当年所有被迫离开乐团的成员,偷偷去法国参加演出!
时间不多了,只有不到一个月,几十个乐团成员,分离了三十年,是否还能把他们一一找回,他们是否还能奏响当年的乐曲?
大师把计划告诉了老朋友,当年的大提琴手 - 如今的救护车司机,接下来他们一起找到了当年在事件中带头批判他的乐团经理,放下前嫌与旧事,三个人居然在短短的二个星期内一一找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团员,并成功的拉了一笔赞助,拿着黑市买来的护照踏上了奔赴巴黎的路。
这 是整个电影最幽默的部分,做为观众,我笑着笑着就哭了。
感动我的是那些电影中的生活细节。
曾经的乐团成员在做什么呢?
有的在工厂当苦力,有的边打毛衣边给 成人片配音,有的在富豪的聚会上拉琴,有的在菜市场上做生意,闲时还不时给同行小贩们来一段。
有的保留着当然的乐器,有的为了生计,早卖了。
当大师发出邀 请后,他们一一都答应了,同时不忘再三确认,我可以去演奏,但你要保证我不会花一分钱。
这样的一队人,没有统一的乐器,没有得体的演奏服,甚至没有一次像 样的排练。
但他们要去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去重拾三十年前的旧梦!
更有戏剧效果的是,这群人到了巴黎后就消失了,他们没有如期到音乐厅去排练,而是到巴黎的大 街小巷打起了黑工。
生计就是生计,活着需要钱。
巴黎之行于他们不光是一次寻梦之行,更是一次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两相权衡,他们选择了生计优先。
看到这里, 我觉得大师的这次计划像是在玩票。
演出很可能会搞砸。
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人员们陆续到齐了,观众们看到的是一群乐器破旧,衣冠不整的老年人,神色不安手足无错的坐在演奏台上。
这一刻很玄妙,没有人知道这场音乐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一个失散了三十年如今昌名前来的乐团是否能带观众找回曾经的音乐震撼?
此时,一名犹太少女,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本次演出的独奏,安娜小姐-出场了。
她的父母曾是大师的同事,也是乐团的灵魂人物, 30 年前因为政见不同并接受外媒采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带着一曲能在柴小协中奏出和弦的梦倒在了雪地中。
安娜有着和母亲一样的面孔,她的身影和琴声刹那间把乐队带回到了 30 年前,大家深藏已久的音乐天赋再次被激发,三十年的隐忍三十年的等待三十年的磨砺全部从溶入了这曲柴小协中,安娜和乐队奏出了和弦!
观众们疯了,音乐界轰动了,电影的最后是迟来的公道,队员们再次回到了舞台。
那 音乐会的部分,我看了两次,音乐真的很美,很感人。
对于柴可夫斯基我一无所知,这曲柴小协我更是第一次听。
可不知为什么,那音乐如此打动人心,听得我老泪 纵横。
那曲中似有梦的美幻,生活的苦难,隐忍的坚辛与爆发的震撼。。。
它就是大师与其它乐队成员的自传。
我不知道我的解读是否正确,不过无所谓。
回看生活,逆境中的人永远比顺境中的人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熬到成功的那一天,但音乐与电影却可以把我们从现实中脱离出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
。。。。。。。。。。。。。。
不足之处 身份刻意了点。。。
如果安那不是一个犹太人的身份,那么电影会更完美。
故事本身已经很丰富了,不需要再用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去加分。
《百年孤独》的结尾是——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么《音乐会》的结尾便是——许多年后,面对观众时,安妮在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中看到了西伯利亚冰原上父母的悲恸而孤独的死亡。
看到那个在西伯利亚空弹琴的“疯女人”莱亚,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一场百年的孤独,一场魔幻现实主义。
这部电影定位是一部喜剧,可是作为一个亚裔中国人,无法理解法国式随意的笑点(乐队成员的过于随意),但是被绑住的负责人,男男的亲吻,未彩排便上演的成功……都是何等的浪漫,不知道能不能称作魔幻现实主义。
圆了安德烈的梦,圆了安妮的梦。
一切我只想引用《两小无猜》底下的一句影评——
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法国。
睡不着在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w= 太低清了被坑了,下次找个高清再看吧
不难看也不是很差,但是开始怀疑豆瓣推荐的高分喜剧片单了。。。
硬伤不少,不如扶桑花女孩
中后段拖得有点长,尤其是结尾处的高潮段落,不断地对剪男女猪脚的特写镜头,堪称全片最大败笔。不过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幽默动人,热情励志,尽情尽兴。感谢电影,让我们虽身处这个黯淡无光的时代,却仍有坚持最初梦想的勇气。
故事太乱来了。。。法国人真不靠谱、俄国的共产党情怀很严重、吉普赛人和犹太人就更加乱来了
太贪心:苏联对犹太人迫害,卑微生活依然不忘梦想,对社会主义的讽刺,在音乐找寻自我与救赎;前半剧情凌乱,后半俗套且不合理到有点超现实的地步;音乐会镜头表现力有限:只通过各种短镜切换以及演员的动作衬托;柴可夫斯基也救不了;Mélanie的“演奏”是全片亮点;与Whiplash对比可知差在哪
剧情的小硬伤显得无关紧要 它的荒诞讽刺近似库斯图里卡和《无声婚礼》 它的欢畅让人如同重温《大烟枪》 它的温情则有更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足够让它成为一部杰出的电影。但是 最要命的 它能把种种优点在高潮集结起来 给观众送出了最致命的一枚催泪弹
半星女主,半星柴小协。
不知道为什么 什么题材交给法国人一拍 都变得寡淡平和 梅兰妮一如既往独自美丽~
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我听过五个版本共上百遍,很想说这曲子道尽世间所有美丽和哀伤又绝不颓废,听后感动之余总能让人觉得释然。这就像指挥大师三十年前被迫戛然而止的艺术生涯和犹太小提琴家的悲剧命运,音乐和人生相映,正如多年后这场喜感十足的巴黎音乐会。2014.5.14
结尾特别棒,没有在音乐会结束后冗余的感人泪下,一切伤感的、愉悦的、阖家欢乐都随着柴小协展开。
彻底烂俗,哪位乐手三十年不合奏,无系统练习,不排练,一来就飞出天外、巨大成功的,煽情桥段加上金光闪闪的包装对渴望被感动的庸众太有效了,对乐手简直是侮辱
音乐好,其它地方看着烦(其实快进了好多)。最后大家的表情好日本。
唯有音乐能释放他们灵魂中的热情。导演像是电影的指挥家,在混乱中寻找和谐,把欢笑、泪水、辛酸、快乐都串成一曲令人愉悦的协奏曲。让人能体会那种对于梦想不懈的追求,那些最纯洁动人的东西。
接受不了電影裡頭一些雷人的東西;PS:射手中字中的「彼得諾夫劇院」是謬翻。「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應該是「大劇院」的意思。
法语和俄语混合的电影实在太奇妙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剧情幼稚,即使是用交响乐的题材也难把这部电影的格调拉高,音乐糟,和八月迷情一个水准。
时代阻隔梦想,恍而一去经年,一百分钟铺垫,音乐梦曲中现
故事好不等于导演表现力佳虽然很喜欢Melanie Laurent的样子但她最后一幕拉小提琴太挫了好假好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