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经历了冰雪融化后嫩芽的生长,果实开出的花朵凋零。
秋天里,你打开窗,看着高高的天空,想起春日的那盏画龙画凤的风筝,如果在这片天空,可能会飞得更高。
可惜被遗忘的风筝被屋檐下的雨滴破,宣纸化开了。
眼前,晶莹饱满透着红色的柿子做成了干瘪的柿饼。
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多半的回忆与感伤来自于对冬天的恐惧。
暮年的范达不这么认为,他不害怕冬天,或者说他选择了麻痹自己,忘掉死亡会随时而至的事实。
他秉持着“少要沉稳老轻狂”的做法,跟好友乐此不疲地一直玩角色扮演游戏,扮演富商四处参观豪宅,递出有购买意图的名片。
对乘地铁未购票的美女,冒充工作人员处罚一个吻抵扣车票。
他一直激怒妻子艾蜜莉,又一直买鲜花哄她开心。
艾蜜莉认真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为死亡做充足的准备,努力存棺材本,看墓地,记优美讣闻。。。。。。
——《秋天里的春光》
在艾蜜莉看来,快八十岁有两个儿媳妇,还有四个可爱的孙儿孙女的的范达不正经,像个小丑。
范达就像是亦正亦邪的反派小老头儿,与世界及他年纪相仿拥有普世价值观的正派妻子对决。
要说这个老头儿多么邪恶,那倒也没有,恰恰相反,他是很善良的。
范达与艾蜜莉去看二手墓地,得知自己跟妻子要跟别人葬在一起,他满脸嫌弃,抱怨这么个破落的小墓园连风景都没有,当然也可以理解他不愿意跟墓地原主人冯家的女人一起“睡”。
这里引出了两个关键问题,艾蜜莉:“你不能逃避死亡”。
范达:“人老了就要有钱才行”。
有钱还需要看二手墓地吗?
范达不希望死亡意识跟上自己的步伐,当他走出墓地大门,他又角色扮演上了一位没钱买花去墓地看望妻子的人的好友,并掏出200元给他去买花。
范达本身就很拮据,可他还是掏出两百元赠予陌生人买花给去世的妻子,鼓励他,“别哭,人要往前看!
路是人走出来的,昂首阔步面对!
”。
这就是他对待人生,对待死亡的态度。
当他的背影离去时,范达的弧光在放射光芒。
艾蜜莉非常吝啬,她吝啬得理直气壮;吝啬得有理有据。
她要把钱存起来当棺材本,她深知三万块不够两个葬礼用,她拼命存钱,可范达还在乱用钱。
范达洗澡出来,用教艾蜜莉法语来插诨打岔借走棺材本500元的下落问题。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他们的拌嘴与表演使得讨论关于死亡的问题弱化了,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很有喜感,可是顺着讨论的问题思考下来,就会觉得这是多么沉重的话题。
这也是困扰人类永恒的问题,夫妻俩谁先死?
什么时候死?
怎么死?
死在哪?
“我不在乎”,范达说。
艾蜜莉想到,生病住院后会被送进疗养院关在笼子里,她的解决办法是,现在趁健康在生病前就住进养老院,这样养老院就会不得不照顾。
这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是,她想腾出房子给儿子。
范达不同意这种做法,他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
终于,范达花光了妻子艾蜜莉辛苦存下的棺材本,用来抵扣他角色扮演付出的代价。
事件推着范达朝前走,好友艾德拿出一万,两人想尽办法,手段用尽,不但没有赚取三万,而全部都花光,他是一个善良的老头,艾德也是。
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主动付出。
“做好事会升天堂”。
范达与艾德的友谊羡煞旁人,听歌剧都哭的艾德如果没有范达会自杀。
两人都得了许多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范达装死的恶作剧将自己送进了离婚官司,艾蜜莉再也忍受不了了,艾蜜莉知道是自己一次一次的原谅导致今天的局面。
让艾蜜莉真正生气的并不是恶作剧本身,而是范达的离开让她感到害怕,她害怕死亡,她害怕范达离她而去。
两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此较量,“他不参加葬礼,拿死亡开玩笑,把讣闻拿来折飞机... ...”,说着说着,艾蜜莉的指责渐渐变成是对范达的肯定,肯定他的善良;肯定这世界有他而美好;肯定他对自己的爱。
范达妥协了,他决定改变自己挽回艾蜜莉,活成艾蜜莉喜欢的样子。
一个人要改变另一个人太难了,把他变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更不现实。
几十年来,艾蜜莉都一直忍受着范达,她没有改变范达,除了原谅她还能做什么呢?
这才是真正的范达。
现在,范达要改变自己,变成艾蜜莉喜欢的模样。
他陪艾蜜莉过她认为正常的生活。
范达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将影片推向高潮,他戒烟;与好友断联;陪艾蜜莉做饭;在窗前看着窗外,等待艾蜜莉回家。
这一刻像极了他们讨论楼下那位“可怜人”,每天傻傻地坐在窗前。
他无所事事,整天打鼾,呆坐在窗口,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 “ 我只想让你高兴”范达说。
艾蜜莉嫁的是好多怪主意,很开心的人,让她整天能笑能吵的,她受不了了,受不了范达坐在那里像个活死人。
艾蜜莉拿出装棺材本的罐罐,换了衣服,她此时是,纽约歌剧院的荣誉会员夫人。
范达开心地笑了,眼睛露出古灵精怪的光芒。
两人富贵装扮,坐在加长的豪车驶向庄园。
影片结束。
范达乘坐热气球升空,艾蜜莉站在草地面带微笑向他挥手,他向下撒下硬币,热气球持续升高,范达与世界告别,艾蜜莉跪下像在捡钱,又像在寻找什么。
看了数遍,我更相信艾蜜莉在寻找丢失的某样东西,她以两人最快乐的方式送走了范达,范达撒下艾蜜莉的最爱。
或者是艾蜜莉跪下捡钱,她又要开始存钱,用自己的方式独自面对死亡。
这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感人的情节,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影片的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父亲是一个慈爱的人,他总是耐心地教导着孩子们。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父亲因为工作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陷入了贫困。
然而,在这个困难时期,母亲却展现出了坚强的一面,她不仅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孩子们。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影片中的友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小男孩小杰,是一个善良、乐观的孩子。
他的朋友小华,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
小杰在得知小华的病情后,决定帮助他。
他每天都会陪伴在小华身边,给他讲故事,陪他玩耍。
小杰的善良和关爱,让小华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最终,小华成功地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段友情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和关爱的力量。
影片中的爱情也让人感动。
影片中的女孩小梅,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孩。
她爱上了一个叫做小强的男孩。
然而,小强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小梅并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小强走出了困境。
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段爱情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爱情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勇敢和坚持的意义。
强烈推荐啊 触动的点超多闹离婚那时候滔滔不绝吐槽老公 其实太了解了并且羡慕着老公自由勇敢的生活态度很暖啊答应戒烟之后毫无生气地坐在窗前和一楼的老人一样 是为了满足爱的人啊老婆想通了两人在火车上面对夕阳喝着红酒老婆一声感叹我现在感觉好舒畅啊这里 戳我泪点啊最后老公还是考虑老婆的经济安排只是小小地演了一场过瘾了一把也是暖男了啊 老婆也尝试了第一回 踏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两夫妻代表了两种人生观刚好我是属于及时行乐派 生命很脆弱 所以 不要想太多 想清楚利弊做就去做 起码不会在以后经常说哎呀 那时候没有干嘛干嘛好后悔哦所以很和我胃口 喜欢
正所谓“少要沉稳老轻狂”,年届不惑的弗兰提斯克·汉越老越有活力,他不去理会老婆艾蜜莉辛苦存下棺材本钱的良苦用心,也懒得搭理那个不成器儿子糟糕的婚姻。
弗兰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只想尽情享受最后的时光。
他和剧院的好友艾德假扮各种身份的人,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却也因此惹下不少的麻烦。
垂暮的生命,因一颗青春顽皮的心而充满光芒……
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衰老感到忧惧!
生喜死忧,人生常态。
但在《秋天里的春光》影片中,衰老的皮囊竟是喜感十足!
真真是强烈推荐啊,触动的点超多男主角75岁,伴随着高龄还患有心律不齐、胆囊炎和前列腺炎,他却觉得“至少比艾滋病强”。
他和老伙伴假扮成富商,对着富丽堂皇的豪宅挑三拣四,出入希尔顿饭店,把地产商骗得团团转他和朋友冒充查票的督察,骗得三个逃票的女学生在脸颊上的吻;这样一个“老不正经”,却让我有那种痛快淋漓、温暖喜悦的感动。
如果我们老了,又是想怎么样过呢?
我知道那种痛快的淋漓的感动,也知道那种温暖喜悦的感动,但范达给我的感动是挤压状的,让鼻子一直处于无法控制的酸痛中,让你释放不出彻底的情绪.能做的就只是沉默的模糊双眼.而那种得不到理解,自己又抒发不出想法的感情,随着呆滞的过程更让我共鸣式的心里突如其来的空荡着无论如何结尾是完美的和一个自己生活了接近50年的老"不正经"在一起,即使是秋天也是春天的.艾蜜莉大约这样想的吧...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邻座的女的还哭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一开头就特别像正大剧场以前放的那种电影,一个老小孩的促狭、幽默,哥俩好一搭一档,连家中儿子的离婚都被他当做笑话。
我以为这电影就要向着温情轻松的方向去了。
然而,并不是,老奶奶对他的花嗤之以鼻,要他看在儿子买二手墓碑的面子上,第二次让出房子。
再加上骗局被戳穿,又要四处筹钱。
一丝现实的尴尬气氛逐渐弥漫在整个电影里。
老人对现实的妥协,乖乖生活,却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变得不快乐。
真的要这样吗?
所有的调皮、不甘于无聊,结果难道都要坠入现实的沉闷和无奈?
当然,最后老太太还是想通了,与老头一起走上爱谁谁的快乐道路。
我不禁在想: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绝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不要她管我,尽完义务之后,just enjoy my life!
“你总是不肯被动接受生活的严肃!
”当老伴气急败坏地对范达说出这句话时。
我竟然骄傲地笑了。
这骄傲的根源不是我自己,而是那一位出现在频幕上,有着76岁高龄,时不时坏笑,时不时搞怪的捷克老人。
曾经的大剧院演员,登山爱好者,在古稀之年学习起了法语,爱好上了研究地图,并始终期盼着乘着热气球环游世界。
讨厌人们提起死亡,总喜欢把讣告折成纸飞机。
乐于同死党一起,扮成富翁和贵族演戏,捉弄古堡交易商,也经常在地铁站,装扮成工作人员查票,只为骗取年轻女孩子的一枚香吻……多么狡黠,多么风趣,多么真实的生活啊,竟被如此多的人定义为了“老不正经”、“神经”“疯疯癫癫”。
可悲的让人,心痛。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疯狂地游戏人生?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精彩地享受人生?
流水不腐。
要知道,人生的真谛,是在于运动、创造和不肯服输。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身的死去,而是心灵的死去。
与其战战兢兢、按部就班地为不可知的未来的担心受怕、计划安排,不如好好地、认真地、且不失风趣地活好当下!
通往天堂的路,不会因为墓碑前没有漂亮的花圈而消失,更不会因为没有精彩的讣告而阻断。
忽略了现实生活的美好,而寄希望于飘渺未来的空中楼阁,是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不快乐的最大原因。
所以,我爱这个叫做范达的捷克老头儿。
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智者。
的确,老人的生活是很悲哀的。
就像在《等你 在夏威夷的碧海蓝天》里我说写的一样,“老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
尽管我们人人都会老去,却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老去的意义与哀伤。
”肢体的不灵活,已经让人懊恼头疼,再加之周围人的种种误解,让年老的岁月充满了压抑、荒凉和枯燥。
年轻的时候,不管我们如何疯狂、如何挥霍、如何尽情游戏,都没人会真正地在意紧张,更无人会真正愤怒。
然而,当年轮一圈一圈爬上脸颊,所有的行为都被放大了,我们不能四处走,更不能到处跑;我们不应该歌唱,更无法翩翩起舞。
我们,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木呆呆地看着玻璃窗外的森林和草地。
似乎,这才是理所应当的老年人的生活,一种等待着死亡降临的必然过程。
而奥斯特瓦拉的宫殿,也仿佛只能永久地成为叛逆思想中幻想的幻想。
有种大逆不道的嫌疑。
写到这,突然想起自己已近八十的姥爷。
一个一生都只为自己,很少考虑家人的古怪老人。
每月花光所有的退休金,毫无节制地购买无价值的商品、少于儿女来往的奇怪老头儿。
心中,一阵酸楚。
他会不会也是一个范达老人呢?
他的心中,会不会也有一座奥斯特瓦拉的宫殿呢?
此刻,我是多么迫切地想同他交谈,听一听他内心的声音。
是年轻的我们,太不够包容了吗?
才会让看到那苍老面容的时刻,变得悲伤,且无法抑制。
要记得,《圣经》中有文,早已给了喻示:“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余剩的,要听我言;‘你们自从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搋。
直到你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
我们怎么可以遮目闭心,违背良心和天理的公道;我们怎么可以,身为凡人,却不做凡人应该做的事,而让恶魔的习性毁了纯善的灵魂。
不行。
我们不可以。
我们要在“到时处女必欢乐跳舞“时,让“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
因为我要使他们的悲哀变为欢喜、并要安慰他们、使他们的愁烦转为快乐。
”我们要让他们,好好地老去。
像年轻时那样,好好地活着。
【本来,凋零就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美。
是,生与死交替的,临界点。
因此,当斯达拉说出“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但我们错过了机会”时,我便唯有如此安慰自己,鞭策自己:如果年轻时无法死去,请好好老去。
】
这世上大部分看电影的人都不算老,于是电影里老人的心声,很难一见。
于是偶尔的惊鸿一现,对我就有点当头一棒的意思。
比如这部捷克的《秋日里的春光》两个老得说不定哪天就会死的老人家,老太太把死亡看成人生中最后也是最不放心的一件大事,心心念念的是存够举办葬礼的钱,日日关注墓地的价位,谁家的讣告写得水平高,认真得好像是在买菜时讨价还价。
老头儿不喜欢这样惦记着死亡。
他喜欢玩喜欢恶作剧喜欢随随便便地花钱——假扮有钱人被发现后有尊严地缴纳巨额罚款,是比存钱重要得多的事。
于是他偷了老太太用来葬礼的钱,继而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刺激老太太。
老太太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当然电影里充满了很多有趣的细节,远不像我这样说的枯燥;导演对情节的推进把控得也很稳,很值得一看。
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其实几乎从未真正想过这个问题——死亡,究竟怎样影响着老人们的生活?
我们又希望老人们怎样面对死亡?
电影里的情感倾斜非常明显——人人都爱老头儿老太太提出的离婚,在一段又哭又笑的回忆之后。
最终被她自己收了回去。
最后,她干脆让自己,也像老头儿那样的态度靠拢——虽然靠拢得并不彻底,老头儿满天撒钱,她在地上一路狂捡。
可是我忍不住想,老人家将死亡视为人生中最后也是最认真的一件事,却又用过日子的态度来过“死亡”,难道不是一件很富于光彩的事情么?
她希望靠自己,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体面又庄严的句点,难道生活就真的会因此变得暗淡无光?
一定要享受当下,淡化死亡,才值得我们敞开怀抱去拥抱么?
我有一个80多岁的外婆。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不能理解老太太为什么总喜欢随随便便地就说到死这个字,三句话里就要带上一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
我一直觉得,老人家就不应该提死字,那是个丧气的字眼;而且你明明在死面前一点儿也不淡定呀——不过摔了一跤,就眼泪汪汪地非要和我通话,生怕见不到我最后一面,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那你三天两头提这个字儿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最初觉得,或许老太太不停地说死字,只是希望多听几句我们的窝心话——我的标准回答是,先啐一口,然后拍胸脯表示她身体比我妈都好,最后烘托一句,“你怎么也得活到九十,看着我结婚生孩子吧!
”现在,我才忽然感觉,或许原因并不止于此。
相比我们,死亡和老人之间的关系,太不一样了——死亡越来越像一件触手可及的事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在自己身边甚至自己身上迸出来——不许他们提甚至不希望他们想,是不是反而更像逼着他们自欺欺人?
可是,如果对死亡的预期当真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又应该怎样?
我外婆当年是过惯了苦日子的人,把钱看得极重。
虽然也喜欢在吃穿用度上过得更舒坦些,可是拎着这些东西给她,远不及拿钱给她更让她快活。
我妈是个孝顺女儿,总觉得给钱吧,老太太总舍不得花,一味的存着;买东西吧,至少对她的生活有些真正的补益。
可是老太太并不知道那些吃食衣物究竟花了多少钱,或者她已经老得根本记不住;可是儿孙辈们每次给了多少钱,她却是记得清清楚楚——于是我妈往往觉得委屈——明明自己付出的这么多,在老太太那儿却落不了好。
我有时候看不下去,就说,既然老太太喜欢钱,给钱不就完了。
大家给多少,咱也给多少,或者干脆再多给点,间或再买点吃食,不是皆大欢喜?
我妈也觉得道理不错,可还是莫名其妙地纠结——给钱她倒是快活了,可是身体上没享受到也没滋补上呀,这是真对她好么……于是话题又绕了回来——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老人们的判断?
尤其在死亡将至的前提下……
童心不泯,老年轻狂。看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了,从正面看就是保持童心,随性而活,快乐度过余生。从反面来说就是老不正经老败家子。关键看你认同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以及觉得怎么样的活法才是有意义有质量的。比不上布拉格练习曲,因为我毕竟不太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
脑残,弱智。
有点拖 不过老头写的挺好玩
这个可爱的老头,是个老顽童。是不是有天也能找到一个这样的人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呢?
罚逃票的女孩以亲吻。儿子买不到房,要父母亲的房子,母亲同意,父亲不同意,他认为人生还没有到终结的时候,还想学法文想周游世界。看来房价也高啊。因此闹离婚,法院调解后好了。老友在病床上说“要是不能再见面的话,我要说我们一直都很开心”。老夫老妻想去买庄园,钱少作罢。儿子离婚再婚,不管。
啊,是真爱。。。
下载的异常艰难,最终却因为太平淡絮叨没看完。。
除了有点恶趣味外,还有些表面化,几场转变有些突兀。基本方向和立意都还好。在表现人性、现实和冲突上,都不如《布拉格练习曲》和《冬眠》。
自私,不负责任,开玩笑没轻没重,做事不考虑爱自己的人的感受,把为别人添麻烦贯彻到底,看到评论里一水吹主角浪漫,老顽童?顶多是个人主义毒瘤吧。主角已经很不讨喜了,导演的一系列处理更让人加深对老头的厌恶。这种片子到底怎么拍出来的,我不理解。
看得昏昏欲睡。拄着拐杖硬撑着蹦迪,没看出哪里好。早两年的《史崔特先生》才叫老夫聊发少年狂,快意人生,而这部电影就一个字:“作”,自己找乐,惹别人一身骚。配乐也俗得可以。
比Jan Sverák差远了
从头到尾的“即将死亡”,无论如何喜剧,或怎样的故事安排,都逃不开这层巨大而灰暗的追随。或许我们可以不停地笑不停地哭。
西欧没有的无与伦比的幽默感
离婚就好了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过一辈子自由放荡的生活,可到头来都选择了妥协。”
这是上帝赐给我最好的,这个情人节的礼物。
K+K推荐。属于一部大家都说好所以就好的这么一部片子,原声很赞。其实我不喜欢这部片子的主要原因是这片的两个主角老头老太太实在是太不讨喜了。。。另外这老头和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矫情的文艺青中老年。。
一个可爱的老头的晚年行“骗”趣闻,“闹离婚”那个桥段特别有味儿。影片中有太多意味深刻的瞬间,也许这就是一个老年人所渴望的幸福时光吧。垂暮的生命,因一颗青春顽皮的心而充满光芒。
不管多久,老去都是一个议题
one shold die 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