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看的,大概14岁左右,现在32岁当时的电影真是好看。
看完之后整个情绪沉浸其中。
更小的时候有时候看武侠剧熬夜到11点,对于小孩子很残忍,困的头痛欲裂,人类终极欲望的挣扎。
或许当时信息不发达,找不出太大的违和感,就是结尾处有点写作文的感觉。
我热爱某样事物,绝不会这么洒脱说再见。
也不会这么戏剧化。
有点牵强。
其余都很震撼。
色调,故事,布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爱……聚精会神,好像完全进入剧中。
听不见外界声音。
家长觉得不对劲儿,怕我脑神经衰弱。
经常粗暴打断我……以至于我非常恼火又真的有点担心寄几健康,认真看完之后总会头疼。
很满足的头疼。
懵懵的。
看武侠会激动到打颤,看电影会像被灌醉了医院……不多说一句话……还能偶尔找回这种感觉,已经非常庆幸
最近,在看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并不是因为突然之间爱国情绪洋溢,而是一直对张纯如的传奇人生感兴趣。
作为一位美籍华人,张纯如在美国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但30岁那年一切都在悄悄的改变。
那年,她踏上了找寻父母记忆中苦难南京的旅程,耗尽心血,多方探寻,终出《南京大屠杀》.但解开历史真相的她却把自己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右翼残余势力的恐吓、朋友的不解、不知名的骚扰……历史的真相已把她的平静天堂打碎,而现实的残忍还给予她一个人间地狱!
终于,高贵的头颅在她36岁那年无力的垂下,36年的旅程在自杀的枪声中消逝了脚印…… 碰巧,昨晚中央六台播放的《五月八月》讲的正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一对姐妹――五月(十岁)、八月(约死四岁)的悲惨遭遇。
战火燎原,家里到了断粮的地步,教书的文弱爸爸在家人的担忧中踏上买粮的道路。
太阳下山了,灯火亮起来了。
爸爸还没回来家里。
失踪了一天的小狗――-阿宝的吠叫声突然出现在门外。
妈妈推开门,看见的却是一截陌生而又熟悉的手…… 妹妹八月发烧了,妈妈和五月冒险出去买药,却在回家的途中被日本鬼子发现。
鬼子搜寻的脚步声渐行渐近,妈妈把药塞给五月,叮嘱一番,毅然跑向小巷的另一头引开鬼子。
寂寞的夜空中,鬼子魔鬼般的笑声与五月边跑边哭的喊叫声交织在一起…… 在海边,姐姐五月在给妹妹八月洗澡,蓦然抬头,五月发现妈妈的尸体在八月背后慢慢的漂移过来。
也许发现姐姐异样的眼神,妹妹想回过头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姐姐连忙一手把妹妹的头扳过来,另一只手轻轻地推开尸体,然后继续给妹妹洗澡…… 面对平静的长江水,一群孩子大声喊叫“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妈妈,我想你!
”“爸爸!
”……泪水肆意流淌。
听别人说,日本鬼子在南京城里到处杀人,还用汽油烧他们,其中就有我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身体烧成了灰,被风吹上了天空,变成了云,化作雨落在长江水面。
看着长江水,就像看着爸爸、妈妈…… 电影在五月挥动的手中结束,瘦小的手在灰沉沉的天空中定格,或许是导演也不知道该给这些孩子安排怎样的结局。
毕竟,战争还在继续,屠杀还在上演,而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在泪水还可以流淌的时候匆匆拉上结束的帷幕。
五月的云,漂荡在空中,终于化作八月的雨,尽情地洒落在伤痕累累的大地上。
昨晚在央视6套看了这部片子!
很感动!
片中好几个镜头都很震憾心灵!
看完之后对日军侵华和南京大屠杀再次惊怒!
抵日情绪更强烈!
五月八月,本是季节更替的过度,也应是代表本是花季年龄孩子们的天真热情和意气风发,作为五月的姐姐,在见到尸体的时候也是害怕的,可她深知旁边还有妹妹八月在,她够镇定也够冷静,战争让她更加早熟,完全没有了孩子该有的童年,那个男孩也一样,他用画笔记录下了一个个残忍血腥的场景和画面,最后一群孩子站在黄河边,对着黄河挥手,感念家人战争何其残忍,尸殍遍野,血流成河,而战争过后留给孩子们的又岂是骨肉分离至亲离散,他们历经的磨难和心灵的创伤又该如何弥补
《五月八月》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初中的时候老师们为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现在想来老师们的教育素质实在是差得很,因为这样的电影含有太多暴力血腥和性的场面,而我们那时候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
老师们在煽动了大家的民族仇恨的同时,其实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暴力的潜意识甚至犯罪欲望。
·在给《五月八月》做标记的时候,写完上面这段话,立刻觉得很有道理。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波兰人、犹太人是如何给未成年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呢?
(求知情者解答)《辛德勒的名单》是最好的反法西斯主义类型的电影,它没有用《五月八月》或者《金陵十三钗》那样露骨直白的画面,却传达出了最强烈的反战思想,它让人更能够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通过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来体现)的存在于尊严。
《五月八月》主角是两个幼女,但视角却是第三者的,画面很多血腥之处;《金陵十三钗》的叙述改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于是导演对她看到的少许部分进行了幻化处理(如纸厂爆炸后漫天飞扬的彩纸,以及那个彩色的玻璃窗),但视角并不是这个未成年女学生一个人的,还有那位洋教父的视角,他的视角更为血腥与暴力直接。
《南京!
南京!
》更不用说,慰安妇姐姐直接成了主角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有电影分级,应作为R级投入院线。
可惜,不知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广电总局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文意识,甚至足够的智商,我们的电影不允许分级制的存在。
于是广大的青少年就在这些饱含性与暴力的电影中,一次次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附】西方国家反法西斯反二战题材的电影: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无耻混蛋》等等。
另外,由于英法美是二战的战胜国,所以其关于二战的电影基本属于战争片类型,而非纯粹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剧情片。
如果加上战争类型电影,就更多了,不过其中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这样的还算反思战争,而像《风语者》这样的电影则纯粹是战争动作片,没有思想深度。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这样的大制作比起来不是很出名,但是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战争片。
我喜欢这样的角度,这样的方式。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不是社会学家,只是普通人。
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战争带来的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死了多少人,怎么死的,而是我失去了最亲的人。
对于稚嫩的孩童,爸爸是她的天,妈妈是她的地。
而侵略夺走了她的父母的时候,她的天地也就失去了,无依无靠,无法生活。
在孩子的世界里,她还无法理解太多,不知道什么是侵略,什么是耻辱,她只有一个强烈的简单而痛苦的想法——我想要妈妈!
我想,如果为了让后来人记住历史,不一定要多血腥,不一定要多残酷,但凡抓住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就会让人牢记。
其实还是两年前看过这个电影,大部分情节快记不起了,但是我永远都无法忘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们在长江边大声哭喊,妈妈,我爱你!
那个时候,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我爱你,祖国,我爱你。
看到孩子们无助地哭泣,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的,都会痛恨那段回忆的。
这是一个多婉转的解释啊,父母们已经被烧化成灰尘了,形成了烟云,然后又变成了雨水,落在长江里。
孩子们还太小,还不到该接受屠戮事实的年纪,所以,就有人这样告诉孩子们。
当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看到滚滚长江的时候,他们也就相当于看到了自己的父母。
长江不逝,民族不衰,我们即便历尽百般磨难,都会生生不息。
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是在大二的时候,每年的九一八,抗日情绪一夜骤然上涨,与之前的平静的反差,让人觉得九一八昨个儿刚发生一样,各大影院都是免费开放,一遍一遍的播放着此类的影片,那些宣称标语一夜之间贴满街头巷尾......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悲愤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冒出来,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五月八月真心流泪,这个影片通过两个孩子来看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南京,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对于五月八月她们,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是黑白色的,黑色阴暗白色恐怖,战争让她们打小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人生的残酷,勇敢的活下去。
母亲在每次看到残暴的情形,都是先搂住孩子,遮挡着孩子的眼睛,不让他们看到这个残暴的现实。
同样,姐姐在看到河面上漂来的尸体时,强装着镇定,挡住妹妹的视线,推开尸体。
也许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她们能做的是,不要再增加她们亲人的恐怖和伤痛了。
电影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觉来描写战争的残酷,五月八月是一对很可爱的姐妹,姐姐五月在父母奶奶离世后迅速成长起来,她记得母亲死前告诉她拼命跑,她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她记得如何照顾妹妹,她学会了很多,她也失去了很多,而八月就是她在流离中的依靠,她们互相扶持,互相取暖,八月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她还太小,她不懂得战争是什么,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她会奶声奶气的问姐姐,姐姐这是什么,姐姐那是什么,一个因为会背春晓而沾沾自喜的孩子,会令人讨厌吗?
不,不会,你之所以讨厌八月,是因为你的无知,还有你的安逸,历史总是沉重的,而沉重总会被迅速遗忘
某个夏日闲暇中在电影频道中看完这部电影,感叹这片子真的不错。
这部没有大场面,仅以两个小女孩的角度描述被侵略中的国家,普通人民的凄惨,以及希望。
小女孩五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在,一个爱护自己的奶奶,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妹妹八月,一只可爱的宠物狗狗。
家里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父母都是知书识礼,起码生活无忧。
可惜战争的到来粉碎了这一切,美好温暖的生活被粉碎了。
父亲首当其冲出事了,妈妈坚强的支撑起家庭,做好所有能做的准备。
但是战争的残酷仍然无情的碾压过来,被迫送走狗狗,奶奶被杀了,母亲被侮辱了。
接着为了要为生病中的八月求药,母亲也下落不明,凶多吉少了。
突逢巨变,家里只剩下两姐妹相依为命。
接着就是两姐妹一路找亲人一路挣扎求生的过程。
个人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个人不太喜欢两姐妹到了舅舅家之后的剧情。
果然,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战争来临前,一家人去河边放走小狗,八月哭得稀里哇啦。
是啊,连一只小狗都保护不了,真是伤感。
但更令人伤感的是,连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都保证不了了。
二是 五月帮八月在河里洗澡,河边飘来了一具尸体,五月面无表情,用脚踢开了,在八月天真的询问中,若无其事的说,没事。
战争的残酷已经让这个孩子成长了。
那个见到自己父亲的断手,震惊的孩子已经离开了当然在现实情况下,两个小孩子能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的,但为了艺术性无可厚非。
加上国际红十字的客串,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两位小演员演得真好,五月的崛起坚毅,八月的调皮与天真,都演绎出来了。
这部片子确实值得一看
一句话:退去南京大屠杀的外壳,就是部垃圾电影除了叶童,其他人的演技太差。
一些台词蹩脚(比如五月舅舅回家,五月询问有没有找到妈妈的时候,等等),让人觉得很小儿科情节安排很难以让人理解,一盘散沙,尤其是最后的结尾。
至于和不和史实,有很多人评论过就不说了。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一点都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感觉。
真实感不是说哭戏多,人杀的多了,尸体多漂几具,炸弹再炸几下就能成的。
评论的人也是,比起实际的电影内容,更对于他的象征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是影评,不要太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看了国内上映过的所有这一题材的电影。
南京大屠杀唯一推荐的就两部,《南京!
南京!
》和《金陵十三钗》,侧重点各不一样。
至少这两部任何一处的真实性都比这部作品强上几十倍
怎么看,都好看
小学组织看的
小学学校组织去看 真·童年阴影
小演员们挺好的!没有大场面的战争屠杀,从两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南京大屠杀,角度挺好的!
不到位
小學三年級 班级活动电影院看的 童年阴影啊简直印象很深的是一家人都在等教书的爸爸回来 后来狗叼着爸爸的手回来了,
给姐稚嫩的心灵留下了心理阴影
小学组织看的,有些片段现在还记忆犹新。。。那种悲痛
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不错的评价,记得当初看得很郁闷
畜生,好多畜生
这么多人说是小时候被组织观影的,幸亏我那时候长大了。
狗日的日本鬼子
尸骨沉入黄河。
是很小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电影 印象很深 可一直忘记名字 没想到这部电影已经被禁了
虽然没有大场面战争,但是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角来还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是不错的选择,叶童的出色演出令影片加分。
俩小孩的演技还可以
被人手吓尿了的我,高中一年级
小学集体观看系列 对姐姐在河里给妹妹洗澡 默默的把飘来的尸体推开和叶童的从木板里爬出来的手印象深刻
2002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八马路电影院看电影,看的就是这个片,那时候给我们这么小的孩子看这样的片,简直要吓死了,记得我们好多人都吓哭了。。现在想想,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真的没必要给太小的孩子看冲击力太强的画面,很容易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在学校礼堂看的,那天我们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