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曾经住着一位姑娘,或者像你们说的那样,一位32岁的“老姑娘”。
晨光熹微的时候,她轻轻地摸出一支铅笔,利落地削,只见在一排排粗粗细细的画笔间游移,沾满色彩的笔倾身在水中蜻蜓一点,搅动蓝色的层次,饱满笔尖的蓝色在白纸上反复划出线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波特小姐的人生没有艺术家的风流韵事,如同她为代代英国孩子们撰写的童话一般单纯自然。
一个十九世纪末的小姐,或者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需要多少爱情,多少事业,又需要怎样的爱情和怎样的事业,抑或是否需要爱情和事业其中任意一个,这些或许都不是现在女人们有兴趣思考的问题。
波特小姐之所以值得敬佩,并不是在于她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先锋,或者她拥有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职业和大笔钱财,而是她敢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
在20岁的时候她就明白自己是绝不可能仅仅由于一些男人身家体面、能够养活自己就与他们结婚的;32岁时当她微微颤抖地将自己的画夹递给出版社,迎着黑暗的办公室里窗户的光亮骄傲地谈起这些画时,她便踏上了事业的第一步;当为她出版了小书的Warne先生在她的闺房里拉起她的手轻轻唱着“让音乐释放它的魔力,让气氛浪漫融洽,只简单地跟随我的脚步,让我教你如何跳舞”的时候,她便获得了迟来却长久的爱情;当她一锤定音用3000英镑买下了将被卖作工厂的农庄的时候,她获得了召唤她内心的一切。
她的自然,她的动物朋友,她的童话,引着她的步子。
她不知道生活通往何处,但心灵简单地把她带到了那里。
而当我们最终坐在一式一样的大楼深处某个火柴盒一般的办公室里的时候,耳朵里充斥了利、欲、生活的艰辛之后,又有几人能再次听到曾经声声呼唤自己的内心?
蕾妮•茨威格一点儿也不漂亮,但配得上波特小姐时刻显示出的英国小姐特有的矜持。
那种矜持并不太高傲,也不像宫殿里的小姐那么高贵,却是一种小家碧玉一般内心跳跃着的矜持,如同一支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嘉禾舞曲。
相比也是自传影片的《成为简•奥斯丁》,相信这样的角色安排更优于安妮•海瑟薇圆润魅力的明星脸。
从头流至尾的是一股憋着气的激情,波特小姐在出版商面前微微惊慌的呼吸;Warne先生的单身妹妹唐突而激动的“我决定你非成为我的朋友不可”;Warne先生微微抑制着冲动的爱意跟随八音盒唱出的一支歌,那股激情似乎永远没有释放的机会,因而使波特小姐看起来平淡的人生充满张力。
为了庆祝一个如同波特小姐一样充满才能的朋友的生日而巧遇了这部电影,在断了电的寝室的黑暗中为了释放不出的那个年代的感动而呼吸急促,或许与她真的有缘,几个月以后在书摊上淘到了波特小姐的小书,一百年过去了,她终于走到了自己身边,虽然迟了一些,但那几本薄薄的小书,仿佛带着百年的孩子们的幸运,贴紧了我的心。
…很久很久以前,不,也不是那么久以前,有那么一个姑娘。
她没有能与她的白马王子终身厮守,但当她终于有一天坐在那一片农场上画着兔子的时候,他知道自己顺从了心中的呼唤,将自己带到了这里。
这些土地为她带来了生命,她还之以平静,以被保护的荣耀,以一片单纯热情的心。
几年前,有朋友说:“单纯不是优点,只是特点。
”是她有点道理的经验之谈吧,有些单纯的人好像会令人不喜欢。
有些则很招人喜欢,比如波特小姐:)市面上有无数的职场畅销书,但本质上:“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还是人品与实力。
”并不歧视那些教习办公室政治的书,毕竟即便是个火星人,本着科学求知多看看世界的精神,也要研究下地球人的政治风貌才能更好生存。
同时也清楚如果没有那种天份不如就做自己,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何况那些书大多教的还不是智,而是小聪明。
一向觉得若真有人真照书中做了,其实会违心难受或遭遇不顺吧。
市面上还有无数教大家如何做女人的,美女,才女,富女云云,以及教大家如何找到好的另一半。
但似乎我所遭遇的一切是体验,是缘分,今天的我们如果觉得很幸福,这幸福是我们过去的自己走到今天遇见的,是在我们看过那些畅销书之前就遇见的。
所以后来看畅销故事的时候,也无从验证,看着有趣高兴就好了。
人生,是靠自己体验的,用自己的方式才有意义吧。
我肯定是无法给人讲什么大道理了。
只能散布我信仰的歪理邪说,比如:我们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所思所做的结果。
有朋友觉得我大智若愚,有朋友叫我傻孩子。
我不知道自己是聪明还是傻,也许有些方面聪明有些方面傻。
我知道的是其实所有人都差不多。
在没天份做聪明的方面,不如就做傻的比较轻松自在。
非常喜欢这部片,真的超过了预期。
很美好很美好。
突然觉得词汇太贫乏了,只能反复用美好来形容。
波特小姐是大龄文艺女青年里面超级可爱的一类,她很单纯,很阳光,很浪漫,她心里有很多很多爱,或许有人说因为她很幸运,她出身富贵,她足够有才华,那么好吧,也许这就是命运,虽然无法一句两句阐述清楚,但我始终相信一切都是应得的,所有人都从自身找原因或许反而会获得宁静,她所得到的一切一定是因为她值得。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道路都不同,别人的感悟,别人的书,别人的人生始终是别人的,看有益的书肯定是有好处的,只是觉得有时候成功这个词被妖魔化了统一化了。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不一样吧。
如果你的答案是成功,那么你就认真学习那些教你成功的知识。
如果你的答案是美丽,那么你就认真学习那些教你美丽的知识。
我的答案是快乐,所以我也有我的道路。
总之独立的思考,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经历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吧。
彼此不同,世界多有意思。
单纯不是优点,只是特点。
但无可否认,是种力量。
而如果用的好,用在好的方面,就成为美好的力量。
而美好是万能的。
再重复一遍,我好喜欢这部片子啊,嘿嘿。
推荐大家都看看:)
伍尔夫有金句:写作的女子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一笔供自由支配的钱。
同样的话用在Miss Potter身上也一样合适,伍尔夫表达的也许并不仅仅局限于写作的女子,而更多是指向有主体独立意识的女性:怀有自己的追求,自主,自立,需要精心构建自己的生活,爱情或男子对她们来说不是必须,如果他来,自然接受;如果不来,亦无妨人生。
这种状态貌似复杂实则是清明简洁,因为惟内心世界是她们的王国。
尤瑟纳尔曾借伍尔夫表达过对类似的知识届人士的感慨,她说:他们或出于脆弱,或出于能量的过剩,不间断地流连于艰巨的心智训练之所。
包括伍尔夫在内,卡森麦卡勒斯,艾米莉狄金森,无一不为这种内心的修炼折耗许多,我翻阅狄金森的诗集时惊异于她的生活状态,她终身未婚,待在幽静、美丽、守旧的阿默斯特镇,甚至曾十五年足不出户,身边亲近的家人对她惊人的诗歌创作全然不知,她让我想起古堡里眷养寂寞的女巫,她一定找到她认可的完美世界,而外部的一切纷繁对她再无法构成吸引。
她关上她世界的入口,她不出去亦无需他人的进入。
看完Miss Potter,我想Beatrix Potter也一定是找到了她的温暖的童话世界。
她和以上的女子有相似的挖掘,但她有别于她们的虚无和阴郁,她是一种明亮的,清新的气质,所以她的笔触沉溺于自然、生物所打造的童年趣致。
那里有她的彼得小兔、班杰明小兔、小鸭子、和平小猪、坏老鼠兄弟和钓鱼的大肚子青蛙,那里阳光柔暖,青草遍地,流水淙淙,河水清澈见底,那里是她的童话王国,是可以带着淡淡微笑入眠的柔软心境。
她睡在她的世界里不愿醒来。
她不是安徒生童话里等待王子的吻将她唤醒的睡美人,她等的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流传最终抵达一份共同的温暖,甚至是超越时空的对话,她等待着将她唤醒的是需索童真的心灵碰撞。
Beatrix Potter的童话世界一定不那么容易到达。
我遥遥地望着那里,而面前有河流,山川,沼泽,我们的道路为森林所阻,为荆棘所绊,它的美好因为它的艰难。
越来越多的我们走上了那段路途,忽然发现自己在做的是重新去完成与童年未尽的约会,重新去拾起单纯、清澈、温暖、湿润、美好这些标签,并把它们像闪闪发亮的徽章一般终身携带。
灵魂挑选好自己的伴侣随后就关门对于她神圣的多数切莫再献殷勤不为所动她发现车架停在她那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一位皇帝正跪在她的门垫上面我知道她从一个泱泱大国单单选中一人从此把她关注的门扇封锁如同磐石一般——艾米莉狄金森
英国作曲家兰奇贝里出生于1923年,卒于2003年,他生前以改编的许多浪漫管弦乐曲闻名后世,其中尤其以芭蕾舞剧「难驯的女儿」录音因为入选TAS而广为国人所知。
他在1966年为俄国芭蕾巨星纽瑞耶夫重新编写了芭蕾舞剧「唐吉轲德」的配乐,更为玛嘉洛娃编写了失传已久的浪漫芭蕾「舞姬」(La Bayadere)而成为传奇的芭蕾舞曲变曲作曲家。
另外他改编葛拉祖诺夫以肖邦作品写成的芭蕾舞剧「仙女」,则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
另外大多数现代舞团所表演的雷史毕基改编自罗西尼作品的「神奇的古玩店」的配乐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波特小姐一生中出现过两个重要的男人,这部影片为这两位男性角色安排了不同的主题音乐——男主角韦恩先生的主题音乐是儿童歌曲“Let me teach you how to dance”,而第二位男性海力斯先生的主题则跟整部影片相一致,才用了较为舒缓优美的一段旋律。
歌曲“Let me teach you how to dance”在片中以八音盒的音色出现,勾勒出美好梦幻的画面,用以展现波特小姐这段完美的爱情。
当然,这段爱情最终以韦恩先生的突然离世夭折,但也因此更像梦境一般美丽而纯粹。
加上波特小姐本身就是儿童作家,这段音乐不仅象征着她内心的童真,也印衬出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韦恩先生在圣诞派对当夜对波特小姐求婚前,伴着八音盒唱了这首歌,从而得到了波特小姐的心。
两人在歌声中翩翩起舞——电影的音乐动机与儿童歌曲“Let me teach you how to dance”一脉相承,在影片开始以黑管和小提琴来交替演奏,旋律更为简单,也更具有电影音乐简明、易于发展变奏的特点。
这段旋律再波特小姐心情舒畅的段落用管弦乐队演奏,在她思索的段落用木管乐器演奏,在讲述她童年时候的奇思妙想的段落用钢片琴演奏,或是长笛短笛小三度并行的方式,通过转调让旋律在和声小调上进行从而增添奇幻色彩……这出「波特小姐」的芭蕾舞剧是他改编自同名芭蕾电影的配乐而成的组曲版本。
在波特小姐于1943年过世后,英国电影界兴起以她所创造的彼得兔等童话故事为题材,拍成一部童话电影,电影中一共选中了五则波特小姐最广受欢迎的故事串成,并请到兰奇贝里编写音乐,他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旋律特质来编写剧中配乐,三拍子的节奏带给人一种怀旧而美好的感觉。
兰奇贝里在电影下档后,又将片中配乐重新发展成完整的芭蕾舞剧。
(据我所知,BJ姑娘真的很喜欢伊万麦克格雷格,上次合作完了喜剧,马上订档来拍这戏,而且男主跟她挺有默契。
)所有女演员都不会放过女作家,如果她们演女演员,观众会说,那不过是她们自己,根本连演技都不需要,展示的不过是贵圈很乱的现实,磕药、滥交、失恋、离婚,简直是现实的影子再度放大;演皇后、公主,又会一不小心成了牵强的神话,甚至还要考证演员本人祖上有无贵族,如果不幸家道中落,亲爹混成出租司机,即使在皇家莎士比亚(戏剧〕公司演过莎剧,扮女皇还是会被诟病,比如不怀好意说其本人粗鄙,不拘小节之类,诋毁一把。
女作家比较好,从事文艺创作,样貌大多中人之资,女演员演了,只需神似,断无完全形似的严格尺度。
而她们的生活,又满足我们对名人的想象。
尼可基曼装假鼻子演过维吉尼亚伍尔夫。
她 ** 形象,为了证明,知性角色同样胜任,即使如此,同片还有梅丽尔斯普丽特比着,影评人认为她不化妆比尼可基曼更像女作家本尊,尤其大鼻子,像得不得了。
所以 Anne Hathaway要演简奥斯丁,她演过正剧“断臂山”(可惜是同性恋男一的老婆〕,喜剧“时尚女魔头”(可惜是女魔头兼4届金像影后的贴身大丫鬟,名主实副〕,到了自己当家作主的片子,正剧,绝对女一,与爱尔兰青年恋爱,会否探讨创作与人生这么严肃的问题,实在是不知道,只是她太高了,5尺8,丰胸长腿,完全是一个健康美少女的料子。
片名就像那种美式青春片“成为……简”,就跟“成为汤姆克鲁斯”一样,小小的哀与乐,无伤大雅的青春情怀。
所以书迷期待是“最好别拍出来,因为会将简奥斯丁弄得像美国女高中生”,意思是认为会往肤浅里演绎她们心里那个可敬的女作家。
不过,如果展示女作家的青春时代还是有益处的,胜在年轻,错也可以原谅,到老来演作家,好是应该,坏了便晚节不保,比如安东尼霍普金斯打算演托尔斯泰,希望他的英语带上俄语腔的同时,眼神不要让人想起羔羊医生。
另一个“断臂男之妻”80后女郎Michelle Williams则在拍 夏洛特勃朗特的故事,虽然她本人相当漂亮,身高5尺3,跟身高不足五英尺,被形容为'A little, plain, provincial, sickly-looking old maid'的作者本人相去甚远,只要以女作家一家子为主,三姐妹加一个弟弟,已经是群戏。
目前贴出来的电影简介并无说到下面的片断。
这也是一个英国版本的“窗外”,有专家考证,她爱上比自己大7岁的埃热先生,当时她在布鲁塞尔学校学法语,爱上已婚男人不过是煎熬,她离开那学校,后来又回来,很多研究她的人认为这个对创作影响不大,直到1913年“泰晤士报”出号外,找出四封她的求爱信件。
她自己坦言,创作本身就是写实的,不亲身体验,无法写的逼真,“简爱”给她的是虚幻的圆满,罗切斯特瞎了,房子也被烧了,简爱却意外获得遗产,和他永远在一起。。
“维莱特”却是她最写实的小说,她的爱无望而终,并且男主人公的太太被写得讨厌,最后出于怕“对号入坐”的嫌疑,甚至保留翻译权,不希望埃热的家人读到。
(In 1842 Charlotte travelled to Brussels with Emily to learn French, German, and management. During this period she fell in love with a married man, M. Heger, the owner of the Pensionnat Heger, a girls' school, where Charlotte and Emily were pupils and Charlotte later taught.〕到最后结婚,她都不爱自己的丈夫,她用了一辈子在爱一个无法得到的男人,在小说里让自己梦想成真,研究者找出至少5个男主人公,都是埃热先生为原形,不管他什么模样,都被其貌不扬的少女热恋、思慕,对于从小就渴望爱情的她,这样的人生选择大概是最好的途径,恋爱与婚姻从来是两回事。
真跟埃热先生,未必是幸福。
在电影“波特女士”里,芮妮奇威格也完成了自己的构想,她找来合作过的伊万麦奎格,演女儿童作家波特的未婚夫,电影里他们冲破阻挠秘密订婚,不幸他婚前得白血病,死了。
这个悲伤的爱情,加上她和父母的矛盾,还有她的早期写作生活,呆在风光秀丽的湖区,和家人、小动物为伴,我想仅用“童话”形容她的前半生,似乎不够贴切,童话天真、甜美、不食人间烟火、情人不会得病猝死、父慈子孝完全没有叛逆青春期的空间,波特女士的前半生,按照事实,有点乏味,倒是接近“传奇”,传奇有好有坏,不完美,胜在最终的小高潮,她那个时代,只有家境富裕的女子可以接受相对良好的教育,她的写作缘起是安慰女家庭教师安妮的孩子,给他写信讲故事,谁知道后来这故事风靡世界,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她1901年的初版小说“彼得兔的故事”,和“柳林风声”竞价并列第一,甚至贵过“哈利波特”的初版。
这和当初25英镑卖掉自己第一本侦探小说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有些相似,因为都被多家出版社拒绝,但是终被有心人慧眼识得,开启女作家的写作道路。
嘿,你知道吗?
《波特小姐》这部电影,2006年英国的,克里斯·努安导演的。
它给我们讲了那个写出“彼得兔”的英国童书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故事,还有她和出版商诺曼·韦恩的爱情故事呢。
这部电影啊,不光是讲爱情和艺术,还特别致敬了波特小姐作为童书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涯。
看着波特小姐怎么克服困难,坚持梦想,从家里富二代变成了一个成功的童书作家,感觉真是挺棒的。
影片里的画面也超级美!
那个英国乡村的风景,哎呀,简直不要太养眼。
阳光柔柔的,草地绿绿的,小溪水潺潺的。
波特小姐画画的时候,还跟那些她画的小动物聊天呢,那个画面,简直治愈心灵啊!
《波特小姐》不只是个传记片,它还丰富了好多人的精神世界。
这部电影把波特的生平和她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学的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展示了真实又动人的故事。
Beatrix Potter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相当受欢迎。
我去湖区旅游的时候第一次听见她的大名,后来就不断在各式各样的老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店铺里看见她笔下可爱的Rabbit Peter。
蕾妮·茨威格在这部电影里面真的是不漂亮,不过很自然的会让我想起不知道是在那里听到的一种说法:“大凡出色的女作家长的都不怎么漂亮”,我是同意的。
再去比较之前看到的简·奥斯丁的传记影片的预告片里面奥斯丁的饰演者竟是The Devil Wears Prada里面的那位美女记者,不由得觉得,还是冒失的,皮肤不好的,有点胖的茨威格小姐来的更加真实。
波特小姐的人生其实颇平淡,至少从电影来看,只有年轻时一段小小的恋爱波折而已,那样的波折,比起很多其他作家(譬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惊涛骇浪的人生来说,真的算不了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我不断地想到自己更为熟悉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在这些英国舒适文学女作家的身上我总是看到很类似的特质,她们的敏感聪慧,永远丰富的想象力,不同于常人的赤子之心。
可是她们对自己写作生涯又不甚在意,更多的,我们看到她们专注于生活的态度。
波特小姐在湖区会自己养猪,你相信吗?
在风平浪静的故事里面我们终于有闲暇去看一看古老伦敦街头的马车,100年前的海德公园,中产阶级家庭里面爱偷听事情的女仆,当年精装硬壳现在卖到天价的儿童书……当然还有湖区宛如仙境般的水波山峦。
这真是我天生就会喜欢的影片,里面有我喜欢的风景,和我喜欢的生活态度。
什么时候,我真想知道什么时候,BBC也好,哪里也好,拍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传记影片吧。
去英格兰南部海边的德文郡,那也是一处风景如画的好地方。
整个电影的画面美丽极了,英国绅士的礼节动作,虽然有些是粗鄙而自以为是的人在做,但是带来的节奏的优雅是整个故事不可或缺的,难以想象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其他民俗礼节下的样子,肯定不是这种丰润而优雅,充满着智慧的灵性。
简单的故事,和以往那个世纪背景下的许多故事一样,此故事的反叛,也由潜流到明白的摆出来。
做到了简单、平和、而又有回味无穷的韵味。
风景,人物,独白,一颦一笑,以及那可爱的动物图像,还有音乐,都在围绕这个节奏走。
美是溢出来的,感觉也是溢出来的,味道是慢慢氤氲过来的。
女性的独立与坚强,童话般的剧情,在电影里的体现,会使很多女性关注,感慨,内心里装上几个蹦跳的小兔子。
很显然,现代社会时带来这些的社会环境保障,没有商业精神的独立,和运转,主人公难以有那个童话,幸运而生此世,关键又不在此世,智慧与勇气永远闪耀着卓越的光芒,那些光芒在前,谁是后来者呢?
you!
被开场的宁静所打动了。
温暖的光线中,我们看到洁净的手指,不落灰尘的笔筒,看到她挑选粗粗细细的画笔,利落地削,用一滴清水搅动蓝色的层次,饱满笔尖的蓝色在水中在白纸上反复划出线条……同一种蓝色的那么多层次,深深浅浅,便有如她单纯的情感。
在画画的这个英国女人一点儿也不算漂亮,名字是Beatrix Potter。
在富裕的家中有一间自己的房,每天都要守规矩地吃早餐、喝下午茶、道晚安,但她是不安分的一个——衣裙上的颜料泄露着所有秘密。
从小就喜欢照着小兔子画画,画掉所有时间和想象力,画出所有快乐和满足。
这样一个爱画画的小女子,却有两个伟大的、任性的、不切实际的梦想:1,永不结婚;2,出版自己的图画书。
在那个时代,女人20岁不结婚就糟糕了,更何况年近30。
她母亲为她安排了各种各样的相亲,从军人到贵族,演够了粗鄙和庸俗,这种相亲只会让Miss Potter对男人更没兴趣。
“一个女人没有婚姻,也可以过得很好。
”如此这般,便和家人成了仇敌。
同样,在那个时代,不名一文的小女人画的乡间小动物,想要出版简直比不结婚还难。
她有那个胆子,抱着大大画夹去出版社自荐。
要不是有个愣头青在,她铁定没机会。
愣头青是出版商世家的三公子,不谙世事,但他对她的小动物们一见钟情。
他们在印刷厂里一版一版监督彩色的纯正度,一次一次贴近彼此分享面对美好作品的欣喜。
当彼得兔成为畅销小书时,他和她早已心心相印。
32岁才有初恋的Miss Potter像少女一样准备了圣诞节礼物:一副美轮美奂、细致入微的兔子家团聚图。
他呢,送给她一只八音盒,准备着两人独享的轻舞。
两人原本都是铁杆单身族,但在确凿的爱情面前,没必要固守誓言。
就做爱情的俘虏吧,也是任性,也是童真。
可他是商人,她是贵族,家长不认同这等伤风败俗的组合。
她做好了和父母翻脸、和家族断绝关系的准备。
有趣的是,这时候她去找会计师(那个年头,千金小姐几乎不需要去那种地方),后者看完帐面,惊讶地对她说,“波特小姐,其实你已经非常有钱了,买一栋房子根本不在话下。
”区区小书几本,竟有如此大的存在意义,她吓得嘴巴都合不拢——原本只当是爱好、梦想呀,原来竟是财富。
单身女有了钱、有了爱,简直太好了!
然而命运是喜欢捉弄人的。
就在婚期将近、眼看着家里人也被他们的诚恳和执着打动时,准新郎却暴病而亡。
刹那间,爱情占据了一切,确切地说,是爱情的骤亡断送了一切。
她不能画画,不能笑,看到小动物们就好像看到了爱人。
这时候,你不得不恐慌——爱太强势,而失去比获得更强势。
这时候,还好,有钱。
Miss Potter决定要有新生活,既然已是单身,不如索性独身生活。
她买下了儿时度夏的乡间小屋,面对宁静的湖,有足够小动物作伴,天然而宁静。
她甚至因为有钱,可以买下整片地,避免工厂主破坏环境。
金钱买不到爱情,至少能买来一片天地,供养独自的安乐。
在湖区风景中穿着布裙、坐在绿草山坡上安然作画,Miss Potter就宛如在天堂里。
天堂里还有她笔下的小动物们,穿蓝色外套的彼得兔,戴柔灰色小帽的鸭妈妈……它们只在画中和她窃窃私语、或可爱地淘气。
因为画画,她没有孤单。
哪怕,在独自一人的家里,对着画中的小鸭子说,不要哭。
女人要么有心爱的事业、要么有心爱的男人、要么就得有点钱。
但孤单时,女人最好还是改变环境。
Miss Potter这样的女人不可能有一见钟情的美事,也不可能趋炎附势地盘上高枝,虽有一点被动,但她只愿意听从命运,只有爱上她的画的男人,才能爱上她,也才能被她爱上。
一切之根源都在她从小到大的梦和爱。
在湖区的生活里,渐渐有了沉稳的律师男子相伴,曾是儿时的玩儿伴,曾一起编织童话,现在一起慢慢散步。
世间的纷杂各自经历,两条交叉线在此汇到交点。
20岁发誓单身,32岁初恋,47岁结婚。
这电影正如她说的,“写下故事的第一句话是非常美好的,你永远无法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而我的故事把我带到了这里。
”故事讲到这里便完了。
电影画面一如既往的温婉,波澜不惊。
这是本年度我所看的最赏心悦目、最温柔的人物传记故事片,而且,很离奇的是,这样的故事竟会让人觉得安心——生活本该简单质朴,听从命运,不要奢望,也不该挣扎。
这位波特小姐,是彼得兔的作者Beatrix Potter(1866.7—1943.12)。
她出身上流社会,自小喜欢绘画和动植物,所以就画动植物。
30多岁云英未嫁,却在出版自己的图书时爱上了出版商。
可惜还没结婚,爱人就病死了。
她离开伦敦,用越来越多的版税买了一个农庄,在那里疗伤。
她热爱自然,眼看很多农庄被资本主义发展商买走,用做他途,于是培养出一个买农庄的爱好。
买了农庄就让农民依旧耕种。
她保护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后来捐给英国当局,至今还保存了原貌。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领先于时代,观念和创作放在今天都那么鲜活有力。
《彼得兔》是最早的绘本之一。
任何关于绘本的书籍都不能不介绍《彼得兔》。
我手头上有一本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在“经典”一卷,头一个就是彼得兔。
《彼得兔》的画风非常精致淡雅,色彩不华丽,线条也很简洁,小动物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几乎要从画上跳出来,因为作者从小就细致地观察它们,热爱它们。
Potter是个敏锐的艺术家,她的画从来都不大,可是笔触极为准确,想像又很调皮。
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都是儿童口语,几乎可以媲美我们的丰子恺。
也许因为她是个艺术家,胸中有不同于常人的丘壑,才使她在痛失爱侣后,能够继续创作,并且渐渐走出伤痛,更在将近半百的时候跟她的律师结了婚。
(她似乎容易在工作中产生爱情,要在今天,就是办公室恋情喽。
)晚年她比较少画画,兴趣转移到经营农庄和养羊。
Beatrix Potter天才,勤奋;她也坚韧,平衡。
她热爱自然,并尽力保护自然;她坚持自己的观念(与出版商和律师相爱),不向当时的社会妥协,却又能做得妥帖,不让冲突伤害自己。
这样的女子,什么电影能够完美表现?
哪个演员能够精彩演绎?
Renée Zellweger的演绎不够精彩。
可能因为要说英国口音的缘故,她一直比较紧张,比不上Ewan MaGregor和Emily Watson自如。
后两位是如假包换的英国人,当然比较占优势。
Ewan温柔幽默可亲,不过角色本身没有深度。
后来又不明不白死了,真让人心疼得哭死。
Emily Watson的造型有点可笑,发挥的地方不多。
片子的风光非常优美,就是在Beatrix的农庄上拍的。
调子还是不错的,但是配不上Beatrix Potter真人的精彩一生。
RenéeZellweger似乎不是很适合这类的角色。
从心灵最深处作画
不过又是一个成功女性的爱情故事。湖区风景真美,她竟然有4000亩地捐了,通过才华赚足了钱真好。女主的笑容憨厚且浮夸哈哈哈。
整个故事框架松散,根本看不出电影想讲什么。
淡淡的传记类题材~~~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紧抿的双唇
淡淡地述说,淡淡的忧伤
就只有那首歌印象深刻 大烂片一部 蕾妮。。。是的我不看好你
美景,美的插画,温情
天啊。。这电影真没劲!!!!!!!
拍得挺无聊的
传记也似童话
一个爱画画的姑娘靠画画买了四千英亩土地,好像是个励志片?!
一个宁静的故事,一个坚持理想的女性,一个美丽的童话,一个可爱的密友,一份深切的感情,一片秀美的灵地,一份恬静的心灵,一个真实的自我……简单丝毫不做作,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为毛伊万说挂就挂了!?Renee掰过来的英音还好,但是这片子里的扮相实在太乡土了。。。P.S.伊万留起小胡子来真像球球啊。。。另,Lloyd Owen很灵!
所谓‘刻骨铭心’的爱,并未表现的那么刻骨……湖区风光很迷人,Willis先生的嗓音很迷人,其余的教训就是:如果你有一双严苛固执的父母,最好的摆脱方式是若即若离,不要试图去让他们接受你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故事挺清新,可童话故事就该找个符合属性的女主角嘛,结果芮妮齐薇格不管演什么角色都一副没正经的土样,脸上万年不退的高原红更是“增色”不少,所以因为她而扣一星,本来琢磨着有一万在能综合一下,哪知才过半就莫名其妙的挂了,桑心...
Classic,Pure,English
2013.11.29我是因为在青春期喜欢简奥斯丁 所以养成了现在的恋爱观是吧
女主角虽然形象很像历史上的波特小姐,但是她演得太像穿古装的布里奇特了……感觉换个更古灵精怪的人来演可能更好吧……
好可爱的b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