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能预料到风波要来袭,直接在电影里address了“不正常的父女关系”这一主题。
导演照着O'Neill的写法悲观了一下human conditions 尤其是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 如果前作小K演的小秘书和Cate演的拜金女还有运势和选择改变自己命运的话 让kate飙演技演个酗酒深入不幸婚姻泥潭又无从自己拽着自己头发拉上来的包法利夫人式的悲剧角色对她来说简直太容易出彩了 但她又不是第一次犯错了还会陷入summer fling中当作真的lifeline一般就不近情理了 而另一个thriller seeker是如何挣着无辜的大眼睛赢得了二流文科研究生的心 那也只能说导演有意无意揭示了年龄歧视的内核:对于年过35岁的女性来说 一切皆输。
出轨当然是没救且可悲的,但是如果硬着头皮说女性其实是可以上夜校离开无趣的婚姻找到真爱并永远幸福下去的话 那恐怕也没必要拍电影了 要把握女权主义和人类悲剧之间的适度且不陷入cliche 各位扪心自问一下在自己生活中看到了希望吗?
金妮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接一个的悲剧循环,有片刻的欢愉穿插其中。
她犯过错,她仍旧在犯错。
先是背叛了爱自己的前任丈夫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多么喜欢他的才华,多么喜欢他,然后人家早已伤心离开。
然后他遇到比自己老的,大腹便便在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当个工人的汉普希,为了得到一个安稳的生活,她委曲求全,跟他结婚,在一起,在一个卖蛤蜊的餐厅里当服务员,日子表面显得波澜不惊,可是她终究是多情的,内心也是不安分的,她怀念自己当演员的日子,总觉得眼前的生活并不是想要的,于是乎,在海滩上,她遇到了救生员米奇。
她开始犯错,或者对她来说并不是犯错,而是自我救赎。
她感受到了激情和爱。
她恋爱了,她沉迷在另一个比自己小的男人的陪伴和甜言蜜语之中。
直到她发现米奇居然喜欢上了丈夫的女儿卡罗琳娜。
金妮太惨了,儿子由于自己不幸福的第一段婚姻变得行为怪异,喜欢放火。
丈夫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人,偷情的小伙子喜欢上另一个女人。
难怪她有偏头痛,这么多事情,再加上常年待在康妮岛,那种吵闹,总归会把神经给逼疯的。
其实金妮本质是善良的,当她得知黑手党要去披萨店的时候,她疯狂的找电话机。
可是接通的那一刻,她的小我,她的ego,她的嫉妒,她的情绪占了上风,最后她什么也没说。
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讲。
比如,汉普希确实对女儿过于保护,他甚至有恋女情节,因为女儿跟一个意大利黑手党跑了,转爱为恨,所以当他看到女儿的第一眼时特别生气,甚至想让她走。
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无限的宠溺。
会因为朋友开了一句玩笑话,就上头到想打人。
米奇这个角色也够真实,生活中的剧本,这种人不在少数,也恰恰说明了很多男性的本质。
当他跟金妮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太多,觉得能获得肉体和精神上的快乐,那何乐而不为呢?
他也没有欺骗金妮,只是就那么半推半就的过下去了,除了他中间没有向金妮坦白自己对卡罗琳娜的真实感觉。
后来遇到卡罗琳娜觉得自己爱上了她。
金妮说的那句“可是你才刚遇到她啊”,挺有深意。
你说,米奇真的爱上了卡罗琳娜,maybe and maybe not, 也许当他遇到下一个女生的时候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不过总体来说,米奇够真实,他最后跟金妮坦白了,没有接受她贵重的500块的礼物,他至少不是一个渣男。
他会因为前情人没有打电话通知而生气,毕竟他爱上了卡罗琳娜,而且他还如实地告诉了卡罗琳娜自己跟金妮的关系。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演员的演技都很好,尤其时凯特,那种歇斯底里,那种挣扎,那种癫狂,演的太到位了。
把一个狗血的故事演的淋漓尽致。
我对伍迪艾伦了解的不多,看了其它影评知道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是82岁高龄了。
首先是佩服,一直在创作,然后也会想,一个82岁的人他在想些什么,他在借由电影的形式在表达些什么?
也许是年轻时的一些往事,一些念头,一些遗憾,一些向往,发生过的,未发生的,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想,人到82岁的时候,肯定对金钱的欲望讲到了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做事情不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情感。
如果说,我从这个电影中学到点什么,那可能是——不要为了不值得的人犯错。
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金妮与二婚丈夫哈姆迪在游乐场里工作和居住。
丈夫的女儿卡罗琳娜逃离黑帮大佬,回来投奔父亲。
丈夫为了修复父女关系收留了她,这给金妮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不确定性。
此时的金妮正在与海滩救生员、贾斯汀·汀布莱克扮演的米奇热恋,甚至考虑抛弃家庭与他私奔。
米奇并没有认真对待金妮的感情,他只是利用花言巧语哄骗她。
在遇见年轻漂亮的卡罗琳娜之后,米奇移情别恋。
金妮知道之后,在嫉妒的折磨下做出了并不明智的选择。
能看出导演不喜欢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金妮有文艺梦想,她想当演员,不甘心与丈夫困守游乐场,她甚至瞧不起他。
她寄希望于爱情,而爱情辜负了她。
卡罗琳娜先是委身于黑帮大佬,却又逃走,在见到帅哥之后又忍不住勾搭上手,她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将家人置于危险的境地。
她似乎离不开男人,而男人辜负了她。
哈姆迪一心与女儿修好,却不顾妻子的感受,对妻子的反常举止视而不见。
他在事件中并非毫无责任,他的自以为是难逃其咎。
如果非要选一个导演有所青睐的人物,那只能是米奇。
这样一个浪荡子,梦想却是当一位作家,自我定位为知识分子。
对于自己招蜂引蝶的行为,他只是当作丰富阅历和积累素材的手段。
导演对他有所指责,但还是忍不住把他当作自己的代言人,让他打破第四堵墙向观众讲述人物的想法,甚至不无得意地讲解自己的导演意图。
本片最可圈可点的是光影的处理,运用了很多室内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来喻示人物的感情和关系。
这种手段不算新鲜,但胜在足够巧妙精致。
影片把故事的发生地放在游乐场,一方面让室内光线的多变有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讽刺吧:在欢乐之地上演着背叛和嫉妒的悲情故事。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第一次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这电影有意思的几处,一是荒诞逆转的剧情,二是剧中五个不正常的角色,三是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凯特真是每次都能带给我惊喜。
整个故事是个悲剧,却把环境背景设置在游乐场这个喧嚣欢闹的地方,就有戏谑讽刺之意。
剧情上,电影开头立马引进了一个冲突,哈姆迪失散5年的女儿过来寻求他的帮助,短短十几分钟就把三个主角过去的故事,现在的生活状态介绍清楚。
金妮和哈姆迪都是二婚,两个伤心绝望的人寻求安慰而凑合着过日子。
哈蒂姆的女儿年少跟黑帮老大私奔,现在反被丈夫追杀,走投无路投靠关系不好的父亲。
再说人物的塑造,通过开头三个人在客厅里的一段对话马上就可以感受到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妮有情绪化和神经质的特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各种抱怨中展现出来,不让丈夫喝酒自己却偷偷喝酒解压。
哈姆迪出场很有趣,粗鲁霸道的言谈举止看出来是个脾气暴躁的粗人,有酗酒的毛病,典型大男子主义,对女儿先是一顿责骂,然后心软接着马上各种嘘寒问暖,如同换了个人,其实对女儿深爱到不行,隐含着他对女儿极度依恋的情结。
女儿卡罗莱纳和继母以及父亲的对话显出她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年轻人自以为是的傲慢,同时她足够的聪明狡黠,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强。
接着就是小儿子的短暂出现,表情冷漠没有说话直接往床上一躺,接着从金妮的话语得知他有纵火的癖好。
简而言之这一家子没有一个正常人。
接着影片中途插进来一个整天幻想戏剧情节的作家,也是个不正常的人,这一场戏就很好玩了。
整个故事发展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的转折在于米奇出现在金妮的生活里,打破了她沉寂的生活,金妮看出这是个可以逃避乏味生活的机会,刻意勾引米奇,米奇则热衷于这种与有夫之妇偷情带来的猎奇刺激,满足他自诩为浪漫作家的虚荣。
第二阶段的转折就是米奇又遇上了卡罗莱纳,两个人也产生了火花。
米奇和金妮的关系不再稳定,金妮则想方设法去守住米奇的心,反而得不偿失。
第三阶段就是电影高潮,金妮为了不让米奇和卡罗莱纳有结果,做出了背叛灵魂的事,可以救卡罗莱纳的时候选择不去救她。
从电影高潮的那段开始到影片结尾的一段都非常的精彩,每个人物压抑隐藏的人性的脆弱和阴暗面都迸发出来。
先说凯特演的金妮,其实一开始我猜想的故事走向是她会主动把卡罗莱纳的身份透露给追杀她的黑道人士,不过现在想还是编剧更绝,毕竟放弃救自己憎恨的一个人,比直接去害那个人要更显出人性的复杂阴暗,给人心理的打击也更大。
金妮已然从一个可怜绝望的角色形象转变成阴险可恨的形象,她依然可怜,也许观者可以理解她的痛苦,她自私的心态,但是道义上的审判则不能原谅她的所为。
接着哈姆迪,失去女儿之后他心底里隐藏的面对生活打击时的软弱无助,疯狂无序立马爆发出来,酗酒纵怒,然后又像小孩一样央求金妮不要离开他,外表是个壮汉心理上是个懦夫。
最后说米奇,大约是一种嘲讽的存在,他自以为有着作家的浪漫才华和拯救他人的博爱心灵,实际上也只是只愿活在自己幻想的生活里的大男孩,一见钟情是风流的借口,追求真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到最后我觉得他也没有真的爱哪个女人,她们只是装点丰富他生活阅历的点缀。
至于金妮的儿子,他大约是所有人中活的最痛快坦率的,他直接用纵火的行为表达他对生活的不满,影片最后他在米奇负责的海滩上烧起一堆火,不知是否暗示他作为旁观者知道这海滩上发生的一切。
观察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金妮沉浸在偷情可以获得新生的幻想里,哈姆迪沉浸在女儿会永远在自己身边的幻想里,米奇沉浸在浪漫爱情可以使人生戏剧化的幻想里,卡罗莱纳沉浸在对过去不用负责的幻想里,他们每个人就像坐摩天轮一样,幻想可以停留在自己梦想的天空中,结果只是一场虚幻的游戏,转了一圈到头来还是回到原点。
整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细节,例如人物与背景灯光颜色的关系暗示着情绪和故事走向,以及两首很应景的插曲总是出现的恰到好处。
最后夸一下凯特,我把金妮和她另一部《幻世浮生》里的米尔德作比较,同是失婚伤情的女性,这次又看到很多新的表演层次,金妮身上的神经质和癫狂情绪要比米尔德丰富许多,尤其是电影末尾金妮一个长镜头的自说自话,从难掩的欣喜到装腔作势的矜持,从对自我的辩解欺骗到自作多情的滑稽模样,最后听到米奇的质问时慌张失措,这段表演精彩至极让人印象深刻。
难怪矮大紧说凯特这次表演可以竞技奥斯卡,没能入选也是可惜。
象征、符号和人物(symbol & personnage)三星半,半颗给肥温的超焦虑神演技,焦虑地我都在电影院里坐不住了这个角色简直太适合她了!
一个对自我身份不能认同的、在内心总是要依赖外界才能完成自我认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生活困难的不断增多而遭遇越来越多的纠结,她们总是想“逃离”,逃离遇到的困难、逃离自己不断逝去的青春、逃离自己离当初设定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的遗憾,她们以为离开此地、开始新生活就可以摆脱一切困难,其实恰巧是她们内心无法自我认同、力量又不够强大去改变,所以才将视线转移到外界,以为所谓的“爱情”、一个“完美的情人”,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带自己逃离眼前这个“烂摊子”。
其实她们也并不是爱这个人,而是渴望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从女主第一次和男主在海滩边偷情时叙述自己的过去就可以看出,男主突然从镜头旁闪进画面拥吻她、打断她,而她本应该是看着对方说话,这个镜头揭露了她其实并不在意和谁说,她只是想说给某个人听。
再看电影海报,女主身后窗外的巨大摩天轮象征一个童话般美好的想象世界,可是她却被关在如铁笼里一般动弹不得。
然而关住她的并不是她的婚姻,而是她自己。
而男主的身份设定也非常用心,海滩就需要有救生员,他坐的高、看得多,每当海滩发生险情,他就前去救援,可是救生员也只能救人水火,却无法陪生还者回家继续生活。
灯光全片的打光都带着魔幻的色彩,处在幻想中的肥温,背后总是顶着一个温和到不真实的桔色光,连发丝都散发着圣母的光泽,然而一回到现实、面对她老公,灯光就变得黯淡无光,甚至在后半段和女二对话时会突然变成深蓝色异域的灯光气氛,二次加深人物此刻的内心感受。
叙述 & 对话 (narration & dialogue)从《安妮霍尔》开始,伍迪艾伦的片子就执着于主角突然出境开始对镜头直接叙述,仿佛是带观众采访剧中人的评论记者。
而这次干脆从一开始男主就大大方方以旁白的身份对观众讲起他遇到的故事。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男主多少映衬出伍迪艾伦自己的性格特征:一个深谙如何勾引这些在现有生活中不尽如意的女人们,只要说她们没有听过的旅行、和她们聊她们幻想过的梦想,并且给她们一个仿佛可以拯救于现实困境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该“甩锅”的时候发一张“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却愿意如此真诚地告知你我的真实感受”的好人牌......看到这真的是很气愤)。
对话多而深向来是伍迪艾伦的优势,往常他擅长赋予对话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本片的配乐又重现了这种小资情调、vintage的风格),而这次他却将一个离婚、再婚、穷困到偷老公床下的小金库去给情人买生日礼物的社会底层中年妇女的内心世界通过叨逼叨的对话淋漓尽致地塑造出来;相反的,对话一多,镜头语言再运用不佳,又很容易被人吐槽成戏剧腔,这也是伍迪艾伦每次剧本游走边缘的境地,对话要么给电影锦上添花,要么拖镜头和情节节奏的后腿。
总结来说,本片对女主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肥温的神经质表演极其到位,让人抠爪挠心。
但老伍迪的片子向来善于刻画人物内在故事(小情节)多于外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大情节),所以如果你不好探究精神世界这口,可能会觉得本片神烦而又些许平淡。
PS最后,想对剧中的女主说几句:其实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要寄希望于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外部世界,不要幻想有人来救自己,无论多难,勇敢地面对自己,学会泰然自若,哪怕是失败的、悔恨的、无法再成功的自己,就接受她现在的样子!
哪怕用一整年的时间只是学会不再评判自己......自我认同后,你会发现你有力量去处理外部的纷繁困难了。
《摩天轮》是伍迪艾伦的又一篇自说自话喋喋不休的作品。
人物都以伍迪艾伦的口吻说话,以伍迪艾伦的思维方式思考,毋宁说他们都是傀儡,提着线在木偶戏台上,讨论伍迪艾伦一贯讨论的那些事:激情和命运、困境和梦、歇斯底里与生活痕迹、诉求的冲突、忍耐与妥协。
伍迪艾伦尤其喜欢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有一个港湾,内心却缺乏激情,直到下一次邂逅。
“爱不是感激,也不是陪伴,也不是欲望的满足。
当你有那么多想要付出时,你不知付出给谁”。
这是这一类人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可能有几千年的历史。。。
另一方面,激情总是与浪漫化的想象相伴,不期而至,也容易消逝。
Mickey 转眼就发现了Carolina的美,冲突开始演化下去,直到加害别人的念头,或者无视别人被加害的念头出现。
等到一切结束,老夫妻回归生活琐事,感到彼此需要,就这么荒谬地继续过下去。
伍迪艾伦好像从来不讨论道德,似乎道德不会在人心里留下痕迹,人物的道德自觉偶尔出现却转瞬即逝。
不管是多么浪漫化的人,他的内心也会本能地逃避道德的困境,避免内心对道德产生的疑问,继续寻求自由。
可是一系列的逃避,终究还是会深刻地影响他。
并不是善就是好的、恶就是坏的——哪有那么简单——而是道德的维度往往被人忽视,以至于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影响。
人的内心存在结构。。。
伍迪艾伦的水平进步缺乏意外性,缺乏对人物的尊重(他们好像真的不存在一样),我觉得他和他的困惑的斗争,似乎进展不大。
精神出逃者的人生—— 看电影《摩天轮》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度假胜地康尼岛,正在经历衰落前最后的繁华。
在康尼岛的地标建筑摩天轮下,住着一个重组家庭:丈夫经营旋转木马,前妻已去世,有一个多年不联系的女儿,喜欢钓鱼;做服务员的妻子刚满40岁,曾做过话剧演员,因为她的出轨上一段婚姻破裂,平常什么都不喜欢;小儿子是妻子和前夫的孩子,不接受现在的父亲,不喜欢上学,喜欢看电影,和放火烧东西。
在一个夏天,丈夫的女儿忽然闯进他们的生活,因为向警察泄密,背叛了她的黑帮丈夫,不得已跑来向父亲寻求庇护。
由此,吵吵闹闹的发生了一些故事。
看起来满载欢乐的摩天轮这部片子是Woody Allen在2017年拍的,依然是他自己写剧本,那一年他82岁了。
在电影中,故事是由妻子的情夫,立志做一个作家的海滩救生员讲述出来的。
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无必要,反显视角混乱,只是延续了伍导一贯的风格,作为他不能舍弃的自己而存在。
讲述者的角色是由前歌手,超级男孩乐队成员Justin Timberlake出演的,他的表演毫无存在感,让人过目就忘。
但是依然,不能影响这是一部技术纯熟、风格鲜明的好片儿。
整部电影用光鲜艳、色彩浓重,刻意营造的戏剧效果给故事奠定了逃离现实跳进幻想的基调,也借以表达出女主角的情绪。
有时候光线显得很不诚实,比如橙红色的斜阳给人笼上的华丽感;有时候灯光又近乎歇斯底里,比如游乐园的霓虹灯照进卧室的红蓝光,让人感到窒息。
同时不断游走的摄像机也带来一种不安分的状态,影片中有好几个多人物场景都是连贯的一镜拍摄,摄像机好像旁观的另一个人,穿梭在人物之间,离远或走近,迟迟不剪断的长镜头,又积累出一种屏住呼吸般的憋闷感。
橙红色的斜阳笼罩下的女主角伍导写的剧本一定话多。
在他年轻时的一些片子里,这种多话会让观众觉得卖弄以致烦躁,但到了后期,他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为说而说,多话变成了一种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方式,不再让人感到生厌,反而会激发出同情。
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有一幕台词据说有14页之长,说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但人物精神上的痛苦、撕裂和失控感,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Kate Winslet饰演了女主角:妻子这个角色。
她不满于现状,对自己服务员的工作、对儿子及身边人都表现烦躁,不停抱怨自己的偏头痛;她沉溺于过去,一遍遍重温当演员时的“辉煌”;她逃避在幻想里,寄希望于新的爱情可以拯救自己。
比起几年前伍导拍的《蓝色茉莉》,这个人物更让我感到共鸣。
Kate Winslet把这个人物被生活困住的不满、焦灼、悲伤甚至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人物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人,甚至我自己。
女主角刚满40岁的人生,已经积攒了满满的悔恨。
她用两次出轨来破坏自己的两段婚姻,用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给她自己,也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包括她的前夫、儿子和现在丈夫的女儿。
在影片中她对她的情夫说,现在做服务员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在扮演。
部分来说确实如此,她是带着厚重的人格面具活着的人,但她不是在扮演服务员,她是因为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而在想象中扮演一个自己并不是的人。
这让她无意识的开启了自毁模式,一次次将人生带进同样的处境,卡进现实和幻想的缝隙里,哪怕上不去,但也不致掉下来。
就好像摩天轮,周而复始,不能前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人格面具,这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成功”的生活,但方法不是通过伪装或表演,更不是逃避。
如果不能先接受真实的自己,那梦想和希望只能是精神的出逃,是空中楼阁,反而给现实投下更暗淡的阴影。
最后还想说说Kate Winslet本人,她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在其他女演员近乎全体掩藏在玻尿酸脸的时代里,她让她的皱纹成了财富,得以在不同的年龄里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阅历过人生后才有的状态。
显然,真实的做自己,带给她的是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多选择的自由。
临近结尾时Ginny的一段长镜头、一气呵成的台词与灯光的追加,直击内心。
那个时候装扮好自己仿佛要迎来一段醉醺状态下的美好憧憬,却被人质疑,而自己意图遮掩犯下的错,故意逃避却似乎习惯于此从容不迫,想要给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个人形象,让他人认识到自己是善良的、无辜的、坦诚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直到最后以一种毁灭式的“宣誓”来证明自己,其实是赤裸裸的逃避,不敢直面自己的懦弱。
看到这一幕觉得像极了有时候声嘶力竭吵架或者意欲选择逃避的方式做事时的自己,但自己毫无察觉,像是一种情绪的习惯,习惯于找借口逃避、找依赖/物/人去试图拯救自己,从而去达到自己梦想的那个状态,但其实都是自己在原地打转。
以为找到那种借口和依赖时是看到了希望,摆脱了以前不想要的一切,其实只是像在摩天轮顶端看到的那一秒的壮阔风景,而后转瞬即逝,又要回到原点,并一直轮回。
如果没有找到事情的本质,自己将永远陷在自己的苦恼和情绪中,还是会软弱,还是会逃避,还是会幻想,还是得不到。
这让我想起我在大学时给自己起的网名:没人会来拯救你。
这像是一种讨好型人格,从小的教育中要自己保持优秀,让大人们称赞说这是个听话的孩子、努力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在遇到问题时总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逃避、为自己开脱,以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而不是去解决问题。
可长大后虽然想逃离这种思维模式,可思维惯式使自己仍然处在逃避的状态。
随着近几年的成长,越来越敢于认识自己、直面问题,好像能欣喜地看到自己在跳出那个摩天轮一样的怪圈,也算是一种警醒和惊喜。
所以我那个网名的后半句以前只留在自己心里:没人会来拯救你,只有靠自己。
忘记哪里看来的, 说WA的拥趸一年等他一部电影,性质就像北美过哥伦布日(Columbus Day) ,都是一小拨人热烈而谨慎的狂欢,并且随着“政治正确”之风越吹越劲,狂欢也越见争议。
在我私心看,2016算是WA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大年了:大师Vittorio Storaro掌镜为他拍了Cafe Society,美术置景一流,大片级的投资预算,更重要的是这是WA第一次用数码拍摄(在大师Vittorio Storaro的劝说下,不然老头很可能用菲林拍到死),虽然故事情节还是三角恋四角恋最后大家都不要恋的那一套,但是技术层面来说简直可以称为wa的阿凡达;除此之外还猝不及防在亚马逊上了一部六集短剧,虽然自称签完约就后悔了,但是毕竟赶了趟时髦,用亚马逊的钱拍了部毛主席语录满天飞的电影,然后分拆成六集,美其名曰《六场危事》,最重要的是老头子终于出镜了,演的还是自己最擅长的怕死的知识分子,这类角色可以说是wa和观众长年达成的默契,只要他一开始结巴,我们就知道闹剧要发生。
但是到2017年,运气就不是那么好了。
imdb上显示《摩天轮》两千五百万投资,净赚才一百多万,评分倒是和近几年的《无理之人》《魔力月光》持平都是六分多一点(低于前几年的热门《午夜巴黎》和《蓝色茉莉》)。
票房和口碑其实都不是wa本人在意的,但电影上映时正好遇到轰轰烈烈的#METOO,没想到肥温此刻非常适时的蹦出来说自己后悔拍了这部电影,ellen page称自己2012参演wa的《爱在罗马》是“职业生涯最错误的选择”,就连90年代 的《非强力春药》女演员Mira Sorvino在揭发了weinsten之后也停不下来的亲自写信表示再也不会和wa合作。
然后亚马逊取消新片《纽约的一个下雨天》在院线的上映,据说只会放在网络上播映。
一下子WA好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weinsten第二,名流们为了政治正确都要表个“后悔”“遗憾”“愤怒”的态。
用“墙倒众人推”来形容这场讨伐可能有点过激,但势利眼真是好莱坞的第一症候。
2017年并没有任何新的证据confirm wa确实性侵了养女dylan farrow,但是乘着#METOO的顺风车,这条1992年离婚夺子战中爆发出来、2014年得到更新的养父性侵养女的指控就又被炒了一遍。
2014年dylan亲笔写信到《纽约时报》控诉wa时,也质问了当时在拍《蓝色茉莉》的Cate Blanchett “怎么能对这样的行径视而不见”, guess what, Cate还真的就视而不见了。
但是Boom, 2017 出了Harvey Weinstein,出了Kevin Spacey, Dylan Farrow又上了电视接受采访,质问Why has the #MeToo revolution spared Woody Allen, 舆论就突然转了个头,好像“正义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似的,2016年与wa合作的肥温,在经过了 #MeToo和Timesup运动的洗礼后,在2017年末坚定了站在了wa的反面,完全不顾自己主演的《摩天轮》正在上映,以及影片拍摄的时候她可是口口声声说wa是一个“内心住着个女人”的男导演。
我本人是无法去除粉丝滤镜来看《摩天轮》,只能拿这部片和wa的同系列作品做比较:心怀艺术梦的半老徐娘企图通过婚外恋改变命运却落空,做到最精彩的应该是80年代的《开罗紫玫瑰》,彼时wa的缪思米娅法罗饰演大饥荒年代一个痴迷电影的主妇,与从电影院银幕里跳出来(literally跳出来)的探险家男主角拍起拖,却又被饰演该男主角的现实生活中的演员截了胡,一下子陷入魂穿肉穿同时穿的三角恋,最后男演员却抛下她回到好莱坞继续拍片,而男主角也跳回到了银幕里继续自己的探险故事,只剩米娅法罗继续在影院痴傻做梦。
《开罗紫玫瑰》应该是wa作品里最受评论界欢迎的一部,毕竟八十年代戏里戏外穿来穿去的梗在当时还算很新奇(现在看也完全不落俗套!
),而米娅法罗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演出也确实在所有wa的失心疯女主角里独树一帜。
和米娅法罗一比,肥温在《摩天轮》里的表现就少了一些令人心碎的气质。
同是主妇梦碎,wa的顶尖女主角标配是瘦而突出的颧骨(参见戴安基顿、米娅法罗以及最新的Blanchett ),而肥温比较厚实的躯体和肉感的脸蛋让她更富有地母色彩,却难以表现wa电影里女主角常见的小动物的仓皇和神经质,那饱含欲望的眼与唇与胸与臀让她更接近《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然而荷尔蒙并不是wa的名片,怕死才是。
虽然肥温已经竭尽所能的演出了一个心有不甘的中年女人在情爱中挣扎的全过程(甚至有评论说她一人撑起来了整部戏),但不得不说最后一场她面对爱人离去重新回归庸常主妇生活时,我心里涌起的不是“梦碎了无痕”而是“反正她死不了”。
米娅法罗在《开罗紫玫瑰》
《摩天轮》里的温斯莱特简直是在致敬《欲望号街车》里的费雯丽 《摩天轮》的故事结构虽不俗(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商业片相比),但也是wa把自己的心声喋喋不休反复吐露的典型之一。
就连本片值得称道的背景设置(amusementpark in Coney island during 1950s ),也是wa屡用不鲜的怀旧招,毕竟30年代的布鲁克林、70年代的曼哈顿都被老头当成主题拍过,而 Coney island正是最受欢迎的《安妮霍尔》(annie hall)男主角alvy singer的出生地,当初在给《安妮霍尔》堪景的时候,wa看到了 Coney island 游乐园里的Thunderbolt(就是现在叫“谷木游龙”之类的过山车),于是决定把alvy singer的童年设定于此。
这样看来,要说《摩天轮》里到处放火滋事的女主角之子,长大了就是70年代和甜心安妮霍尔谈恋爱的alvy singer也是可以的。
你看,一个名导演片子拍多了就难免相互有勾连,日子活长了就肯定有传闻。
wa在这两点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就连一贯在影评界认真严肃的《村声》
Ronan Farrow多年来一直坚定的站在母亲米娅法罗和妹妹Dylan Farrow一边,视父亲wa为仇人。
但也有传闻说Ronan并非wa亲生子,而是米亚与前爱人Frank Sinatra所生—— 看Ronan本人照片就懂,wa能生出这么俊俏的男孩,确实有点难) 以83岁高龄还能让评论界对自己的情爱生活表现出如此浓厚兴趣,wa应该算是好莱坞第一人了,然而他自己在意吗?
以他半个世纪每年有一部电影上映的工作效率来看,应该是无暇顾及世人眼光的,毕竟还要去俱乐部吹黑管,还要去看尼克斯的球赛,还要跑步,还要用打字机哼哧哼哧把从不枯竭的idea写出来再粘贴成剧本,以及最重要的,要永远怕死,永远怀着这份恐惧问他的观众,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活着没什么意思我却这么怕死。
毕竟,在他与伟大之间隔着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名誉口碑与性丑闻。
我也曾想过,我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喜欢电影的人。
看一部电影,习惯性看看它的导演是谁,演员是谁,如果都是陌生名字,陌生面孔,观看欲望立即减去大半。
这不好。
我知道。
当年《摩天轮》上映的时候,想过要看,但没来得及,后来忘了,又后来搁置了。
直到前几天,时隔半年把一部看到一半的《子弹飞过百老汇》看完,最后结尾部分,一个站在楼下,一个站在楼上,男人对女人说,我爱你,你爱我吗?
你爱的到底是我艺术家的那部分,还是就是我?
我告诉你,我不是艺术家,可是我爱你。
我太喜欢最后这个结尾。
一个人终于卸下所有伪装,坦诚他的平庸,他的普通,他的脆弱。
于是,我又想起了《摩天轮》。
因为那里面还有一位我喜欢的女演员,凯特·温斯莱特。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凯特饰演一个女服务员,她离了婚,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在游乐园卖票,她在游乐园一家餐厅做服务员。
而实际上,她曾经是一名女演员,仍然留恋过去的幻梦。
她有这样一张脸,美丽,雍容,低至芸芸众生中,就是平凡的服务员。
当她换上礼服,化了妆,精致的美丽又毫不突兀地将她变了一个人。
在《摩天轮》里面的她,跟其他电影里面的她不一样。
气场变了。
尤其是她和偷情的男救生员吵架,以及她被喝了酒的丈夫质问、发脾气的时候,她美丽的外表、看似敦厚的中年女子气场,像玻璃一样裂开纹络,清晰地暴露她这个人物真实的恐惧、懦弱。
很弱,这是她饰演的这个叫金妮的女服务员的内核。
某种程度上,她的弱源自她的某种负罪感,以及自卑感。
她曾因为出轨,导致跟第一任丈夫离婚。
她的孩子因此怪她。
凯特的眼睛大部分时候都透露着一种惶惑的茫然,唯有在跟男救生员在一起的时候,她眼睛里有光。
但那不是幸福的、笃定的光,认真看一看,就知道,她在男救生员身上寄托了一种从现在生活里挣脱出去的希望。
说老实话,我觉得男救生员的判断是没错的。
金妮未必多喜欢他。
她只是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
不满意。
当她丈夫女儿出现,当那个更加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出现在男救生员身边,她就像一只刺猬,虚张声势地亮起身上的刺。
她咄咄逼人地追问那个更加年轻美貌的女孩子,出言讽刺,脸臭如泥。
但你清清楚楚地看得见她的不安,她的担忧,她的希望变得摇摇欲坠。
伍迪·艾伦总是聚焦人身上的脆弱,聚焦人身上不那么道德的一面。
我明白他找凯特·温斯莱特的时候为什么会说,我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完美的角色。
我也明白凯特·温斯莱特在看完剧本以后的第一感受为什么是“我演不了这个角色,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演,老天!
”回顾我们的生活,你或许也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某种希望,某个出口,我们正在向高处升去,实际上,把时间拉长,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永远跳脱不出某种循环,只是自以为把上升的截面,错误地理解为人生的上升期。
P.S.观影提示:仔细感受一下电影的光影变化,这部电影是光影与人物情绪的完美结合。
就很烦躁。
忘年恋,婚外情,黑帮,中年危机……老头儿近些年的电影就是这些元素互相混搭,而且一年比一年难看。
65/100 好莱坞制片工业说如果观众不喜欢你电影的主角,那商业成绩基本上就完了。伍迪艾伦当然不管这套,他在摩天轮里塑造了一个有点像布兰奇的女人,只是几乎一点被观众同情的余地都没有给她留。
也许就是WOODY ALLEN最后一部电影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自己选择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似乎你并没有选择权,命运给了你什么你就该接受吧,自从你选择了第一次出轨,以后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如意了。大家在这种条件下,相互将就、应付着活下去,偶尔生发了一些希望,随即也会消逝的。
Ginny歇斯底里的几段真的让焦躁不安的情绪蔓延出屏幕,爱情总是开始的很美好,结束的一片狼藉。有几段光线变化很棒。
凯特·温丝莱特那么精彩的表演,居然就因为导演性丑闻而被无视了?!影片走得还是5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的风格,摄影则是活脱脱的道格拉斯·塞克风,而凯特的角色则是典型的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女主,具体参考[欲望号街车]和[玫瑰纹身]。影片的开头见道格拉斯·塞克的[春风秋雨]。
人一直没有变,不管孩童还是成年人,一次次屡教不改,在生活中玩火。男人跟母子两人说爱,女人因不忠沦落却依然选择戏剧的悲剧。一个迷途知返的女孩,终于寻找新生活,生命的轮回却依然将她拉回常态。一番波折后,只有生活回不去了。
有点像前几年的《蓝色茉莉》,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惨惨的。。灯光摄影不错,凯特温斯莱特的台词功力很厉害
这并不是蓝色茉莉2.0,吉妮不是贵妇或者说她根本没有过美满富贵的生活。她更多的是对爱情炽烈的渴望,似乎用生命换爱情。焚火的她会轮回自己的故事,一直处于被拯救、继而自焚的过程——正如看似缤纷斑斓的摩天轮一样,不断升起,又不断落下……温斯莱特年度最好的表演!重回地面才是电影最好的结局
感觉是各方面都不出彩的一部,连演员的魅力都被减弱了。
除了表演还有啥啊,霓虹灯光的运用也极其表面,归根结底是老爷子的故事越发平庸了。
光美,颜色美
凯特·温斯莱特复制了《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但也演出了自己的味道。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的,虽然和伍迪·艾伦之前的电影比起来,算不上有趣,不过在折磨角色上还是让人觉得特别的过瘾,于是本来就是一出悲剧的电影,却依然有喜剧效果。另外,电影舞台剧一般的场景,和色彩的调度尤其的抢眼。
老套的剧情,不外想说:女人无论20岁,还是40岁,总在指望爱情来搭救自己下沉的人生。在爱情里,她们精明又愚蠢,精明到愚蠢,卖弄精明时尤其愚蠢——但我对这种老生常谈,真的腻歪了。
7/10。摩天轮上发出的蓝/橙两种色光代表两位女性/情敌的心理交锋,金妮出轨救生员米奇后特意做了金黄色的卷发,继女称赞了金妮的新发型,但两人在大街上偶遇米奇后,他却被继女更年轻漂亮的金发吸引。金妮生日宴上,继女承认道她和米奇两情相悦,燃起嫉妒心的金妮不断追问她和米奇的进展,她们卧室的光线随着摩天轮的转动,从忧郁蓝完全变成橙黄色,象征婚姻不幸的金妮因为失去爱情从冷静走向疯狂。米奇生日那天,一头金发的金妮穿着橙色长裙,偷来丈夫的积蓄为米奇买了一块金表试图挽救爱情,米奇的拒绝导致充满欲望之黄的金妮失控,最终继女被前夫的杀手跟踪,了解事态的金妮本想打电话警告,却在向餐馆老板描述继女的长相(提到金发)时想到了嫉妒,阻止她绝望(溺水)的救生员却抛弃了自己,她选择沉默以报复继女。调色效果挽救了文本的通俗剧逻辑。
依旧是伍迪老头信手捏来的婚外情题材,肥温的几个长镜头飙戏和深浅光影调度值得一看,就是剧情太腻太俗,燥得人心烦。妄想通过爱情来拯救自己无异于坐以待毙,爱本就是最虚无缥缈的东西。情感的滋长就如同缓缓向上升起的摩天轮,一旦过了顶点终究要迎来那不可避免的消逝。
没什么好说的,这片子就这样吧......Woody Allen21世纪以来这种爱情小品确实比上世纪那些深刻自我剖析的纽约都市小品差了点意思,不过能看还是能看的,毕竟整个框架和风格摆在那。经过《朗读者》和这部我再次确定肥温有种能在贵妇和村姑之间来回无缝切换的气质,JT唱歌还行,在电影里就有点太嫩了。结尾意料之中,又是人性与爱情的斗争,按老头子的作风我还以为会加上一声枪响,可惜没有。又见这种手持晃动跟随演员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矛盾的镜头,只能说他的电影里有些变了,有些一直没变。
每个人都既可厌又可怜
实在太压抑了…
光影大胆,摄影值得提一提的。他电影里每一个失心疯的老女人都是米亚法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