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诺兰执导的影片《失眠症》,就像宫崎骏的动漫一般,不看到最后都不知道电影到底要向观众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与同类电影《记忆碎片》一样,这是一部很难理解的电影作品,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再看一遍来弥补不足的认知状况,也有不少观众选择在多年后情感认识水平上升后将影片再认真观赏一遍,以此对复杂的故事情节有个完整的理解。
整个影片是在错综复杂的种种线索下展开的,这么多线索又不失逻辑的缜密和合理性,对于不太关注细节的观众,此影片无疑显得过于难懂无趣,而真正想要理解不夜城下一直失眠的警探威尔内心世界的百感交集,是要揣摩镜头下每一个大小人物的每一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因为观赏者的不同,对于同一情节,大家很可能会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原因来解释发生的一幕幕场景,这可能也是本片的魅力所在。
对于看过类似《盗梦空间》这种电影然后看懂并且非常喜欢的观众,千万不要错过这部非常好看的《失眠症》。
故事的开头,讲述了警探威尔为了把罪犯送入监狱而不得不做假证的场景,而这成为了想要扳倒威尔的内务部的有效武器,警探威尔的搭档想向内务部坦诚真相并认为对威尔也是好事,不过威尔并不这样想,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矛盾,故事如果仅仅纠结于这样的事件,那么它的观赏性一定不容乐观,故事安排威尔参与到一宗17岁少女被殴打致死的调查案件中,而这带动了故事的深一步发展,于是威尔和助手来到日不落的小镇阿拉斯加,由一名对威尔办案手法非常敬佩的女警察接待。
威尔立即展开了层层调查,最终布下了诱捕凶手的陷阱,凶手珊珊来迟,在抓捕过程中,失误的让其在大雾中逃走,警探与助手等紧随其后,可是,一向聪明睿智的威尔却在大雾中失误的将助手打死,在良心的谴责和日不落的自然环境下,威尔患上了失眠症,内心亦非常痛苦,为了逃脱干系,也为了保全自己从来将凶手绳之于法,威尔将直接指向自己杀死搭档的证据子弹调包(这最终被女警察发现了),凶手掌握着威尔杀死搭档的证据,以此为把柄,想要威尔将最终的罪行转嫁到无辜的死者男朋友身上,迫不得已,威尔与凶手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心理与生理的较量,这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看点,故事的结局处理的也非常好,安排两人通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生命的代价。
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特别是饰演警探威尔的那个人,将理性和人性的光环诠释的更加深刻。
亦步亦趋的调查,严密的推理,掺杂着对生命尊严,对正义,对质朴情感的深深尊重,很多时候,威尔游走在这些情感的边缘,也让我认识到,人人心中皆有这样一个天平,当我们逾越了生命中诸如正义诸如良知诸如仁者之心这些东西时,会有一个法官在内心审判着我们,让我们痛苦的活着,直到解脱的那一天,威尔正是为了维护心中这些宝贵的东西,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然,打动我们的永远不是影片本身,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将影片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这里面就有失眠的成分。
乘着盗梦的热映回顾下诺兰大导演的旧作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斯 两大影帝,题材也是我最喜欢的探案类,影片无处不散发出a film Directed by Nolan的特有气质。
故事设定在阿拉斯加的一个世外小镇, 一种冷冷的气氛贯彻始终,而另一个独特的设定是小镇由于靠近南极圈,一年中5个月白天其余都是夜晚,老帕作为一名资深警探从洛城被派来破案正是在白天的这5个月,所以就有了片名 失眠症。
虽然在网上只有7分的平均分,我还是很喜欢此片,感觉迷雾中误杀和圆木追逐者两段算的上经典。
#Insomnia白夜追凶#是ChristopherNolan自#Memeto记忆碎片#后进军荷里活执导的首部商业长片,讲述由阿尔帕仙奴饰演的警察调查一宗少女被杀案件,凶手有可能是由罗宾威廉士饰演的小说家。
客观的说这片Nolan做得很谨慎,作为他的作品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以致不少观众会认为是最不Nolan的电影,但其实深究该片主线—正反派的心理角逐以及主人翁正与邪的信念摇摆就很有日后Nolan电影的理念,加上如梦般的日不落的阿拉斯加小镇,不断的记忆画面穿插,还有最后的水上小屋,怎样看都是Nolan风格,唯一不足是由善良的罗宾威廉士演反派真的一点恶感都没有呢~但还是值得推荐给喜欢Nolan的朋友!
正如多莫警长说的一样:“其实所有的犯罪中的人的表现总是一样的,谎言和错误,这是人的天性。
”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犯错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所难免。
电影从片头就反复出现的滴血场景不过是多莫在内心深处被自己曾经干出的事情来一点一点侵蚀着灵魂。
真的是他来了这个不夜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的么?
其实那由内而生的罪恶感从他一年半前犯错的那一秒开始就出现了。
多莫对于其他人来讲就是一个从警多年、破获无数大案的好警察。
他也是这么不停地告诉自己的,但这不过是他为自己那黑暗的一面来不停洗白罢了。
就像虽然身处极昼的不夜城,旅馆里被他搞的其实已经非常黑了,但在他眼里,每一束从缝隙映射进屋内的白光都是那么刺眼,他渴望黑夜的来临,他需要漫长黑夜给他带来的安逸感。
可一个个白夜让他无处可逃,始终使他曝光在充满正义感的不夜城。
在这个城中的每一个警察都信赖他,希望他能破获案件。
可谁能想到在案件还没破获的时候多莫就失手杀了他的搭档哈普警官呢。
片尾多莫诉说了1年半前的一起案子,突然,哈普的死一下说得通了。
那1年半前的案子和现如今他失手杀了哈普警官之间的联系呢?
其实两件事情虽然表现出的不一样,但结果映射出的一面确是一模一样。
一个是他在心中认定通过栽赃来抓捕罪犯是正确的,一个是他在心中认定了是自己误杀的哈普。
每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他潜意识里作出的判断。
人们总是会选择逃避一些事情一些责任,虽然好多时候由不得我们自己做出选择,但它毕竟是发生了,我们无法改变。
虽然这部片子由不夜城的凶杀案引起,但凶手作家给了多莫一个重新看清自己的机会。
当最后艾丽警官问多莫是否是你故意杀死哈普的,他的回答却是我不知道。
答案在他灵魂被彻底吞噬无法再做出挣扎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人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大脑受控的,凶手作家可以在10分钟残忍杀死小女孩事实说成是意外而不是故意,那千分之一秒的枪杀呢,如果其实多莫已经看见那迷雾里的人不是作家而是哈普了呢?
但他接下来的动作却是杀死了哈普。
没有人会在那按下手枪的一霎去剖析一个人当时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会不会是内务部的事情,会不会是1年半前的那起案子,会不会是作家凶手,还是哈普。
此时他脑电波的频率一定非常快。
那毫厘之间的决定完全不会影响到多莫认为是自己误杀了哈普的事实。
然后去用谎言不停的验证谎言,再用谎言去验证自己的错误。
反反复复,内心的煎熬与摧残使多莫无法难眠,旅馆老板的话也使他认识到了在是非之间,自己其实早已被是非左右,没有什么事情非黑即白了。
如果从一个警察的角度来说,通过栽赃让一个罪犯绳之以法的手段违背了道德低下,可难道就真的让那个罪犯得逞逍遥法外么?
一个好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茅塞顿开,一个坏警察睡不着觉是良知自责。
可是好警察就不能干坏事么?
干了坏事的就一定不是好警察么?
最后多莫牺牲了自己杀死了作家,是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所有痛苦,他临死前不让艾丽警官迷失自己,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可说到最后,谁又会做到不再在谎言和犯错中徘徊呢。
又有多少事情是我们明明知道这其实是错的,但却再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个意外,甚至告诉自己这也许是对的呢。
谎言不过是人类对自己犯错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这就是人,终究还是无法从谎言与犯错这汪泥沼里逃脱出来。
快乐的人是相似的,纠结的人则各有各的纠结。
试想:你的事业如日中天,只因为过去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受到质疑,这时候知道这个瑕疵内幕的人被你“误杀”了,你是该良心不安、还是暗自庆幸?
与自己的偶像共事,却发现他的污点甚至劣迹,你是坚持原则还是为他文过饰非?
一直以为很喜欢你、尊敬你的人,实际上只是把你当作小丑,你是选择安静地走开、还是该勇敢留下来……杀了她?
片中人,经过纠结,要么变坏,要么变态。
几个人的纠结纠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这是一部诺兰作品,但不是他自己编剧,而是翻拍。
好莱坞选择了他,这是对他的一次考验。
这一次他没有玩非线性,在剧情的推进上,从始至终都是按照时间线进行的。
也许是剧本实在太好,已经有太多细节和心理戏,诺兰没必要再在叙事上做文章。
不过更可能的是因为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当时的诺兰作为一个被考验的新导演,他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不过尽管如此,本片还是能看出导演的功力。
作为一个主要讲述心理的故事,相对于文字,影像有着天然的劣势。
可是导演通过很多手法,比如光线的运用、镜头的快速闪回等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来。
当然,演员的精彩表演也功不可没。
本片主演包括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希拉里·斯万克,绝对是奥斯卡级别的。
每个人都奉献了不失水准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人物。
本片中的纠结,实际上是面对道德问题的两难处境。
影片把难题展示给观众,最后一定要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结局不能说是最合理的,但是是最能为观众所接受的.这不是一个好故事的结局,只是一部商业片的结局。
绝大多数观众都认为白夜追凶是诺兰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最不“诺兰式”的一部电影。
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被打乱的时间线,没有反转的结尾,它是诺兰进军好莱坞的妥协产物,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而非他的个人选择,如此种种。
它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故事从一个闪回式的梦境开始,Dormer警探在颠簸的飞机上惊醒,别离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次睡眠,抵达了没有黑夜的阿拉斯加小镇来协助侦查一桩杀人案。
彼时Dormer正陷入遭受内务组调查的漩涡中,搭档Hap已打算投入“敌方阵营”,而白夜带来的失眠扰得Dormer愈加心烦意乱。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追逐凶犯的过程中,Dormer误杀了Hap。
一切就此乱套,仰慕他的当地女警Burr在他栽赃凶手的谎言里渐渐嗅到了不寻常的讯息,虎视眈眈的内务组成员直截了当地指出Hap死亡的微妙时机,而目睹了一切的凶手以此要挟他结为同盟。
Dormer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并非身家清白,小镇刺目的日光下一切丑恶无处遁形,每一个失眠的白夜里他都在遭受着比前一天更加激烈的心理煎熬。
影片的最后是意料之中的浪子回头迷途知返,Dormer与凶手同归于尽,换得了他期盼已久的安眠——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在耶路撒冷做过一番著名的演讲,《高墙与鸡蛋》。
演讲内容在此不予赘述,我们仅借用这两样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因为它们恰恰可以诠释这部影片中一切矛盾与争斗的核心。
Dormer为了抓住罪犯而伪造了证据,法律和体制的高墙即将毁灭他辛苦得来的结果正义,他不甘心却无能为力。
而后,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喧嚣尘上的谣言破土而出,尽管稚嫩,却迟早得以撼动上头或有心或无意的真相。
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冲动斗垮理智,欲望湮没良知。
而他在生命的尽头将将醒悟过来,“Don't lose your way.”——要么在开始时便选择成为高墙,抱持原则无所畏惧,要么退守进壳里,担惊受怕等待被碾碎的结局。
而人生往往因为一次行差踏错而再无回转的余地。
有人说,这样的故事是只有美国人会钟情的模式,1997年的版本冷峻疏离的北欧气质才是更胜一筹。
——原版与翻拍的较量是又一出人们乐于见到的高墙与鸡蛋的厮杀戏码。
97年上映的极度失眠与02年的白夜追凶在故事主线上大体相同,不可否认极度失眠的确更加冷静,没有过多的情感表露,每个人都在心中做着自己的盘算。
相比起在妥协的假象下Dormer与凶手间斗智斗勇暗藏杀机,97版的男主角Engström则更多的是在凶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单纯的意外因为错过了解释的时机而再不被人相信。
最后,已做好准备坦然面对的他眼睁睁地看着女警将子弹放在桌上离去而没有动弹。
这是他想要的,却也不是他想要的,他保住了名声和荣誉,但失眠的痛苦还会继续下去。
很是直白又残酷的点题。
我无从比较孰优孰劣,它们就像一对双胞胎,相似的外壳下包裹着南辕北辙的灵魂,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评价都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
回到白夜追凶本身,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奇特之处,那肯定不是它的平庸。
纵观诺兰的作品表,大都塑造了因为深陷欲望而最终成为魔鬼或是坠入深渊的角色,唯有在白夜追凶里,他描绘的是深渊的本体,并且对悬崖边的人们呐喊道:不要再向我靠近!
by.旸夜就犯罪这类型的片子来说,本片比较平淡,也不太“类型化”,正因为如此,反倒给了我一个惊喜,实在是出乎意料。
本以为是个福尔摩斯式的破案电影,没想到扭头一个意外,前后连接,突然主题就浮出水面了。
虽然我也有没看懂的部分,一个是前面提示关于伪造证据案件的事,一个是小姑娘怎么从子弹推理出老警察杀了同伴。
不过,古人说不以词害意,不影响主旨的话不去深究也无妨。
一个好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没有线索,一个坏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心虚。
做了一辈子的好警察,最后怎么落得这样下场?
就是因为当初踏错一步,从伪造证据开始,就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目的地也越来越远了。
正义和邪恶,总是相对而言的,在每个人心里,又有不同的诠释,我们无法评判一个虐童并杀害孩子的人被无罪释放是否公正,面对这样的事实制造伪证又是否是另一种补充的正义。
讨论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会有结论。
正义无法固定存在,和世界上很多法则一样,需要用各种辅助条件来逐渐调试,例如司法环节的监督、法律完善等。
我们不一定能等到完全公正的世界来到,甚至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梦,但绝不可以在那之前,就丧失追求的勇气,和走错路。
这就是结局想说的,不要走错路。
隐瞒一个人的失误,成全他一生清白,看似是一种悲悯。
但那是一种大悲悯吗?
不过是把一个好警察走错路这一选择放大,并且延续到另一个充满慈悲的姑娘身上而已。
这颗子弹,这个教训,这一场声名狼藉,只是为了警醒这个走到了犯错边缘的姑娘以及其他相似的人,不要走错路。
无论为了什么,不要忘记初衷。
为了正义辜负正义,永远不会得到正义。
为了善良辜负善意,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善。
2015.8.26
导演太强,彻底研究过犯罪者心理。
本片最巧妙的部分。
就是心理描述出自于flinch 的口,但是描述的是domer的心理。
flinch 以为自己备受尊敬有机会,被羞辱后老羞成怒杀人,是有心还是无意?
domer迷雾之中看到搭档开枪,是鬼迷心窍还是真的没清楚?
flinch 巧妙的描述了他们共同的心理:有时候杀人就是这样,我是无心的,当我醒觉时,人已死了
一小时40分左右,多莫和老板娘的对话揭开了电影一开始闪回的真相,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其实这部电影依然带有诺兰很强的特点,时间线的交叉,多莫在告知老板娘这件事之前全程的行为其实都受到这件事的影响,包括对搭档开枪,究竟是不是带有主观意愿,诺兰其实是刻意模糊表达这件事的,因为到这里观众才知晓,看起来正义的光明骑士多莫,是一个真正的暗黑骑士,他从那件案子开始(可以合理怀疑其实在那件案子之前他就有过这样的类似行为只是没有被抓住),他就采取了非程序正义的手段来伸张他认为合理的犯罪结论,即使从正常程序上无法给某个人定罪。
到这里他和威廉姆斯的角色的行为的对立性和相似性更进一步得到确立,这点除了和蝙蝠侠与小丑之间的关系相似,和prestige那部片子里面的两个魔术师之间也是相似的,诺兰很擅长模糊正邪之间的边界,把道德的困境用一整部片子来剖解,一条明线让观者看到多莫是如何做出匪夷所思不符合光明人设的黑暗堕落的过程,一条暗线却直到最后二十分钟才点明,他其实一直都是这样一个人,并非完美无缺,但是他面临的问题,观众没有哪一个能够轻松地说他一定不会做出相反的选择。
所以这片子看似简单的叙事结构藏着很强的节奏感,只是不像蝙蝠侠那几部片子那样可以用场景(砸钱)和夸张的情节(科幻漫画设定)来突出,但是剧作层面的冲突一点也不弱,反而更凸显出大师的叙事风格。
最后感叹两点,其一是这部片里面1990年代的气质真的很突出,一开头的长镜头飞行致敬了库布里克的闪灵,整个片子都充斥着某种时代感,现在更年轻的小孩子看到可能不会有,但是我们这种半老者有些看到这种画面胶片质感会觉得“这就是90年代”,这就是阿甘正传,低俗小说,黑客帝国的年代,是一个电影还在以精细地剧作手法创新的时代(但是技术创新也并非不重要,黑客帝国,新沙丘,老瓦的新版银翼杀手可能算是继承了这种虚实和古典剧作但是结合了视觉突破的另一种典型,算是“2010的时代感”?
吧)。
另一个要感叹的是罗宾威廉姆斯,又是一个小丑希斯莱杰一般的存在,出场时间如此短,但是你会永远记得他逃跑的背影,就像希斯莱杰为蝙蝠侠鼓掌的场景一样,都是主角的镜像,鼓掌的蝙蝠侠,和背身逃跑的多莫,都像是存在于平行世界里的他们自己,威廉姆斯把握这种角色的表演细腻而且非常内敛,观众会觉得看到又似乎没看到他眼里的乖张和暴戾,他自始至终没有任何突出的情绪表现,但是你却会觉得他的蓝眼睛里面藏着杀气。
想想现在很多国内或者国外年轻演员用力到扭曲的表演,更觉得他和希斯莱杰的早逝真的可惜。
还有一个,就是诺兰的镜头其实比较回避人物特写,尤其是正面特写,他喜欢给45度或者背影,所以有时候观者会很难看全演员的表情,但是诺兰的镜头会给到这个人物的身体姿态,结合着那半张脸的表情,甚至会让你更能体会到那个人的情绪,比如他念词的时候是坐着还是站着,坐的正还是歪着,有的电视剧导演只会拍平视,那么这种信息就会被观众忽略(即使看到了也多半会关注表情),但是诺兰会用镜头把演员的姿态强调出来,作为观众你会难以忽略这个角色讲台词这时候的身体状态,比如这里的老板娘,你不仅仅会看到她的疑惑,你也能感觉到交叉双臂这个动作暗示出她的恐惧,对这个正义骑士背后黑暗的一面的恐惧。
再比如之前多莫和威廉姆斯在船上的对峙,
虽然两个人的脸怼在了镜头面前,但观众能够非常清楚的“感受到”两人身体的姿态差别,这里威廉姆斯的微表情也是非常牛逼的,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以喜剧出名的演员,也不像伦敦那些演员套路化公式化的输出,但就是非常persuasive,各种被突然打断但又重新组织起来的表情,是来自这个角色心理状态本身,而非模仿,换句话说,他好像真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没有镜头他都是这样一个人。
还有一个,结局多莫和威廉姆斯对射,以及多莫躺在门前死去的桥段,老瓦在新银翼杀手里面显然也借鉴了🙂,有人说这种结局俗,但如果考虑到他和威廉姆斯角色的对偶性,其实是很工整结构很合理的一个结束,黑暗骑士代表正义,但是黑暗骑士终究会成为过去,否则人们认可的就不是正义,而是那些利用正义为自己增加魔力的人了
8.5分,另一个译名叫《白夜追凶》。
必然会被低估埋没的电影,因为导演是诺兰,主角是阿尔帕西诺,才会有人去欣赏,才能有7.5这个不上不下的分数。
如果去掉主角和导演,这电影应该不会有人看的,分数肯定会更低。
因为这电影节奏实在是太缓慢了,从悬疑片来讲,剧情走向观众基本都猜的到。
但这电影是诺兰最真实,也最接近普通人的。
《敦刻尔克》的时代已经过去,《蝙蝠侠》《盗梦空间》里的事也跟小老百姓没关系,《星际穿越》未来也许有可能有吧。
一个警察,误杀了同僚,被凶犯知道。
如果抓捕凶犯,自己难免也有牢狱之灾。
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故事。
但因为主角是阿尔帕西诺,才完美地诠释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斗争。
也因为导演是诺兰,才能更完美地展现出人性。
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但由两个天才而升华。
个人评价不在《冰血暴》之下。
我喜欢这个男人
白夜的设定很棒,诺兰的主人公总是容易被阴影、过去和记忆所折磨。大雾、滚木几场戏都很抓人,造血迹的包袱也很有说服力。
唯一一部我没看第二第三遍没看讲解的影评就看懂了的诺神电影。
故弄玄虚。一切的选择都是必然的,并没有编剧以为的,那么困难。最后的结束亦太理想化。好警察被规则所束缚,这种事例已经在电影中见怪不怪,想必现实中会更多。而且真凶并不足够聪明,这很关键。让对手双方都未能尽兴——或者,编剧以为他们已经尽兴了。
风格是所有诺兰电影里最不诺兰的一部!(编剧非诺兰)本片再度把负罪感放大,老迈的艾尔帕西诺与严肃的罗宾威廉斯展现了警匪斗的另一种面目,"故意"和"过失"被放在正邪的案板上,谁会是最后赢家?
虽然是翻拍片,但感觉这就是诺兰转型的开始,此后他便走上了探讨人性的道路
没有很深的印象
片中警察的愚蠢程度使观众彻底震惊
從結局看典型的好萊塢制片控制…一點都不Nolan
很没有诺兰味道的一部电影
诺兰作品序列补齐。食之无味弃之无妨的虐待老人大电影,毫无波澜的剧作和平庸苍白的技法,第三幕巧合的拆穿堪称拙劣,留下一点后启蝙蝠侠三部曲的表达。全程建立不起感性体验或理性认识,只想让爬坡上坎跋山涉水穿迷雾越滚木的帕西诺睡一觉,太不容易了。
探讨良知,不错的情节
do not lost your way!
平铺直叙的诺兰 一样完成得写意
剧本所限,主线叙事少有诺兰印记,但我喜欢这个因信念而入歧途,最终挣扎着(不够清醒)地自我清算的故事。构架圆融。暗示性的闪回和不稳定的镜头极具张力,此类格式规则却精确细致的表达正为我所好。角色塑造也很妙,似乎一切都直白摊开,内里却有复杂变化。远景冷近景暖,恍惚不激烈,却是透明的入侵
片子还可以 我开始一直理解错了 囧 但在诺兰的片子中只能算二流
根本看不下去,相当无聊…………即使导演是诺兰,编剧不是他也无力回天啊~~剧情不是苍白无力,而是索然无味,有内容而无法吸引观众……
这强大的导演加演员!!剧本与剧情节奏都可惜了~~
诺兰这是翻拍成啥了?好好的心理分析片,翻拍成了阿尔帕西诺的“老年英雄赞歌”《极度失眠》
最好的一点是阿拉斯加的取景,冰川和极昼实在是很适合拍些神叨叨的悬疑电影,可惜这片从头到尾都缺个悬字,看AL睁大个眼睛睡不戳就晓得最后没得啥子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