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一个人在一个巧合的情况下看到了这个片子,五号首映8.8刚好时间很合适,当我抱着是一个烂片打发时间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时候。
电影呈现的却是惊艳。
电影很燃,跳脱出大部分的青春片的桎梏,我认为这算一个一个披着青春片外衣对过去那段岁月的缅怀。
出生在小康社会,东北老工业改革一系列只是历史书上淡过一笔。
过去的蛛丝马迹只能从电影.图像中寻找答案。
演员都不是很出名,但是演技很棒。
能够把我带入到电影的大环境中。
让我不禁觉得,杨北冰的青春才是真正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是在电影院里那么莽荒度日,看着电影里的他们就像是真正的活过。
电影里的内容很多,但是情节速度安排的比较合理,但是剧情我只能用一句很燃。
最后的结局那个地方我特别喜欢,一回头,太阳下,你还是昔日多情的少年。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很不错的青春片,不要抱有太大的恶意,导演和演员的诚意之作,值得一看。
发布通知当天拣了个冷门时间段看了这部电影,越看越纳闷小小青春片敢提东北下岗潮和东北黑帮较量,在如今的网络监管下如何过审上映的,然后就紧急撤档了,只能算运气佳。
配角的妆容穿着,歌舞厅场景布置,小巷道附近假装看不见老大废马仔的摊点小贩,聚众滋事恋爱打架的学生们,都非常贴合96年三线小城的社会风气。
再循循道来影片中的人物设定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的导致的,也许想表达人民的错处都无处可究,一切都是终极大boss的锅,类似禁片《苏州河》,明讲青春暗示工业发展时期小人物们的沉沦,所以撤档我也没有很惊讶。
青春期孩子的莽撞一根筋完美搭建整个故事,但那的确代表了一些群体的青春期:轴,没怕性,冲动,脑子没有拐弯儿的功能,可能是一种神经发育不健全,非常写实。
和谐美好青春不老描写场最后一段有句台词:“我们这届起就不包分配了,我还以为我们毕业后能分到一个厂子,一起三班倒,一直不分开了呢。
”时刻体现这个终极大boss都是如何影响一代的人生(所以才被禁啊)。
然后剧情就开始往青春剧通俗套路发展了,配角憧憬美好人生时候遭遇车祸身亡,主角报仇反被秒遭遇失散,反派被抓(才能过审),然后略过成长后期响应片名呼啸而过。
故事的最后主角与男朋友的对话: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那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
” “我还没想好。
” 呼应青年迷茫期的心理状态,成为我心中唯一寻常又精彩的高分国庆档。
“我谢谢你陪我一起经历的时光,虽然青春留给我们一些永远都抹不去的伤,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变成那个曾经的少年,远方的你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
最后的这几句话说透了多少八零后的心声,对于刚刚告别青春不久的八零后们,可能或多或少对自己逝去的青春留有一些遗憾,至今挥之不去。
有时真的好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陪着她,她望着我,珍惜爱情、友情、师生情,悔恨当初的任性与放纵,
看完后非常疑惑这个“呼啸而过”需要怎样去理解。
是自不量力,盲目自信的含义?
还是不在乎生命的孤勇?
呼啸而过是如此黑暗的轰轰烈烈吗?
青春里会有懵懂愿意付出的爱情,不需要理由顶他的友情。
也会旁观或者是会亲历帮派,但是青春的表述就是这种不够头脑只顾冲动的“一腔热血”吗?
剧情的逻辑和电影想表达的内容,看不太懂,也理解不了。
但整体演员的演技很不错,没有让人尴尬的点。
电影的画面和历史年代剧情铺垫和描画也很真实。
整体剧情陈述也不错,让人能将整个影片看完。
完。
看这部影片,会想起《钢的琴》。
都是以东北工业没落,大批下岗潮为背景的。
《钢的琴》主角是下岗工人,《呼啸》主角是学生。
卜冠今最早是《驴得水》中认识,但不大喜欢那个爱大喊大叫的角色。
《忽而今夏》中被她吸引,演技真是不错。
大家都说小小的身高有1米8的气场,《呼啸》中演的小太妹特别带感。
其他演员,除了男主弱些,女主爸,黄觉,李梦都是演技非常好的演员。
关于有些人说假的,我是东北农村的,上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乡镇初中,也见过一些后来辍学的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好在我在所谓的快班,是成绩较好的女生,有管控力比较强的班主任。
我听过慢班中有女生和女老师对打,其余学生拉偏架(偏向女同学),也听过几个男生手里拿刀追一个男生,被追的男生瞬间跳墙逃过一劫。
我自己,在即将毕业时,与其他几个布置教室的女生,用笤帚和拖把阻退了几个要打我们一个男同学的几个男生,虽然事后吓得双腿发软。
(正常男生都不会打女生的,尤其是在民风彪悍的东北。
)我讨厌校园暴力,但对于电影中的学校环境,我佩服杨北冰的气魄。
她会因为吃醋想找李梦麻烦,但也会被其气质吸引,而不会做出过火的行为。
她很义气,就像曾经年少的我们一样。
李梦,真是特别擅长文艺女神,非常有气质有演技。
电影中也是一个悲剧角色,被别人欺负,诋毁,好在有杨北冰和男主的帮助。
但这样的人生仍是艰难,所以后来跟了黄觉。
真爱与否不知,毕竟黑道大哥也是一种择偶光环,只是最后的结果太悲惨。
下午和阿妈一起看的。
我所生活的地方和故事中的设定很像,某个国企矿区,有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医院,俱乐部,电影院。
在奶奶家后面也有一个技术学校,我的妈妈就是那所技校毕业。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杨北冰和于一看流星,北冰拿着天文望远镜的时候,妈妈告诉我,那时候光拿死工资的国企工人不可能有闲钱买望远镜的,除非她的父母当官,果然,影片后面交代了北冰的父亲是个国企主任,还开了一家餐馆。
我觉得这个细节设定的很好。
影片中的杨北冰很像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我们眼里她是个小混混,做事干脆利索,个子很小,但整个人很有气场,对于我的同学,我仅知道这些,卜冠今演出了这种感觉,她所塑造人物很立体,对不同的人表现的态度不同,比如对于一的态度,以及将紫薇设定位情敌时对她的态度,和情敌人设解除后对她的态度,我认为卜冠今拿捏的很好。
电影的一大亮点就是演员们的演技,我个人被卜冠今圈粉了(*/∇\*) 李梦塑造的紫薇的形象也很好,带点神秘,令人琢磨不透,外表柔弱,内心强大,并不是那么好惹的,从紫薇与杨北冰初见,和“大字报事件”发生后的一些事情处理就可以看出。
在性格上紫薇与北冰相比就成熟稳重的很多,如果说北冰处于青春期中期,那么,我认为紫薇处于青春期介于青年期之间。
紫薇和北冰都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她们才惺惺相惜,成为好朋友,她们身上都有一种侠气。
这部电影是我在郑州转车的时候看的。
影片的内容吸引我,东北的生猛、东北重工业时代的哀伤,打架与恋爱我的青春中没有过的剧情。
影片的演员吸引我,高高瘦瘦有少年气息的刘畅。
曾经文艺如今沧桑的黄觉,不太熟悉但气质不错的李梦,都是很有特质的演员。
影片开篇就伴随着旁白,是故事主角回忆的声音。
故事中的孩子是铁路技校的,也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这一群体在青春电影中比较少被关注。
我们的青春电影大部分是关于普通高中和本科大学的,关于中职、高职的学生的青春成长刻画的比较少。
我觉得从这点来讲,这部电影也有一定的意义。
因为我在高职院校上班,现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了更多了解。
其实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数不少,但是在社会表达上他们是沉默的群体,很少能看到有影响力关于职业院校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很多人对职业院校停留在蓝翔技校、新东方烹饪学校这样的广告里。
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他们大部分人不擅长读书,但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很有主见,整个群体是两极分化的一个群体。
有些人取得很大的成功,有些人则走向社会的阴暗面。
中职院校我了解的比较少,只是有下到职高招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更加早熟,性格很张扬,每天关心的事情完全不同于同龄的普高生。
他们也是少年,需要更多关爱。
影片主要刻画了四个年轻人的青春,假小子的女一号、经历过坎坷的女神、对学习有追求但需要打工的男一、不上学混街头但内心单纯的小混混。
另外一个戏份重的就是黄觉扮演的黑帮大哥。
四人之间有着各种青春故事里的多角恋。
刘畅很适合扮演这种乖乖的好学生,他的长相就让人很相信。
四个少年卷入了黑帮的利益纷争,少年的倔强又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途。
影片对东北的重工业时代也进行了展示,有一个画面就是主角们骑着车追逐,对面迎来正下班的工人大军。
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汇入时代洪流,这也表现了创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缅怀。
有两个最感动我的画面,都在影片快要结尾处。
一个是小混混要离开东北南下去广州打工与女一辞别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认识的兄弟的联系方式给了女一,对女一说他会回来的,但他转身走的时候满脸都是诀别的痛哭。
他知道这他要长大了,也不可能与女一在一起了,青春已经结束,只能面对现实的生活。
另一个是片尾刘畅饰演的男一穿着一身海员服在船舷边对着女一倾诉他们曾经一起的梦想——环游世界。
我是被刘畅这一身的海员服打动了,我高考时很想当一名海员,海员这个职业符合我对职业的各种期待,希望我还有实现这个梦想的一天。
当然本片也有一些套路,比如一切变故结束后,女一就出国留学作为生活的改变。
好多青春电影中都是这样,好像出国留学是很容易的。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温暖的,巧合之下假小子气质的女一收到了自己年少时暗恋的男一的来信,眼含热泪。
我喜欢这种千回百转最后归于平静的结局。
生活已然有好多无奈,就在电影中多收获一些美好吧
有段时间拒绝看这样的电影,觉得是太过浮夸的彰显“青春”,有时候是因为过了那个年龄段,有时候又是因为正当年却没有影片那么轰轰烈烈而不屑。
但回过头想想,影片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吗,不管什么主题,为了突出强调那样一个“点”,各种渲染,各种放大,让观众去感受,去思考。
剧情吗,半真半假,真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是感觉。
就像今天的青春,呼啸而过,那回想自己的日子,不泡吧,不打架,也没有什么纯真美好的校园恋情,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平淡到不能再平淡,但之于我们自己来讲,也许总有一天会说一句:“我年轻的时候……”那便是我们的青春吧,他还是不一样的,和懵懂的少女比,和成熟的女人比,那么所以,谁的青春,不是呼啸而过……所以我不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在最应该好好学习的那三年那么作,那么不求上进,最后却又伤痕累累,青春吗,谁说平淡到不能再平淡,虽然那些人都变成了再也不见,但经历过的永远是经历过的……
70年代的青春,没有产生共鸣 ,但不妨碍依旧感动很多 ,似乎在那个依旧动荡的年代 ,青春显得更加的无奈 ,也更加的肆意张狂。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青春呢,大概因为在那个年龄 一切的感情都是那么的纯粹,爱情也好 ,友情也罢,我认定你了,那我就拿命对你好迷茫 ,痛苦 ,固执的 ,孤独的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界。
青春真好 ,也许有时不那么理智 ,可一切都是由心出发 ,一旦踏入成人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了 ,青春确实是呼啸而过啊。
给了五星好评,要稍微评价下。
电影从三个纬度去看,第一青春,这个话题很大,每个人都有又都完全不一样,自己的青春究竟在记忆中是什么颜色,回忆已经下好了定义,影片中灰暗的老东北工业气息下,那一辆辆色彩斑斓的摩托车可能就是青春的颜色吧,这是大家的青春糅合在一起的意思,所有青春岁月中的誓言都那么忠贞,爱情都那么纯洁,分别都那么感伤,从爱情开始,分别结束,一场盛宴完毕之后发现生活还得继续,所以才会嘲讽中年的人不如狗。
第二爱情,本片爱情并不出众,而且各种老套情节悉数登场,两小无猜,白莲花黑历史,黑社会大哥情节,大型土渣车车祸现场,每一个白莲花最后都被车撞死,爱情支线过于用力,而且后面情节一下跳出很多,小饭馆能送出过上学,黑社会那俩小孩捣毁实在不合逻辑。
第三时代感还原,影片最为亮点的地方,我相信如果是个75-80年的看了会更有感觉,老旧工厂的还原,大烟囱的浓雾镜头,老雪五爱的品牌记忆,光是这些就下了功夫。
整体来看值得一看
当女猪脚突然抽出一盒我局著名首砖菊之蜜Pablo Honey磁带的时候,不行了,必须加一星!还有点喜欢结尾,本港台讯…不错不错,明天会更好也用得不错,虽然直到现在听到这首歌我想起的都是笛安那本芙蓉如面柳如眉,那个什么时候可以拍成像这个一样的好电影啊~
果然,别人的青春就是不一样。
坐在电影院里 想走
我觉得难看的9.6分我觉得好看的6.9分。就很好看啊,小瑕疵不管了啦,女主得劲啊我喜欢哈哈,细节也挺好。雷管真的是绝了。最好的一场戏是他们在桥上与工人们背道而驰,最喜欢这个镜头,象征他们的一生即将开始各奔东西。
其实还不错 主要卜冠今演的很好啊
3.5。相比同题材的来说,是有亮点。可是,这种题材的电影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又见李梦,李梦都快成这种题材电影的“特型演员”了。
九七年的岁月,在东北的岁月,旧时代消逝的岁月,记忆中的印象总是暧昧不明。
也许每个时代的青春表现方式不一样,但说到底,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对年轻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大东北的重金属残酷青春,可以和《少年巴比伦》对照着看,杀人、防火、打架之下包装着的是初恋的纯爱,所有的狂躁不过是成长迷惘的宣泄,最后留在回忆里的依然是彼此之间那一刻的永恒。
2.5
和全家人 翠柳生日。
卜冠今东北妹子太梗气,特别有戏,真有些我过去的影子。白宇宙的笔记本一掏出来眼泪哗哗不止。。意外好看的青春题材,可惜排片太少
卜冠今用劲还挺足的,黄觉和刘畅好帅
五分。演员演的都挺好的,挺卖力的。卜冠今是真不错,剧抛脸,但是和这个角色也是真的不适配,从头到尾都挺违和的。剧情就不用说了,狗血n件套加满最后再煽情,下下饭可以。
三星半。片名太长,叫呼啸青春不挺好。可能是有原著小说的关系,剧本比较扎实,比起那些国产无病呻吟的狗血青春片更有真实感,女主角演技在线,收放颇自如。摄影也不错(只是有几次虚焦不知是否故意而为之),旁白如能再少些或许会更好。
这个假期唯一强烈推荐的影片!“青春”不分年代,女主角的身上真是聚集了我所有的英雄梦想!青春真正的残酷之处,并不在于创伤,而在于荒芜。每个青春过后的真相,才是每个人所要经历的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仪式 。正如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充满斗志的活着。
低预期,但真的惊艳了!最喜欢于一翻开桌子看到“我喜欢你”四个字时,耳边的歌唱着“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太戳心!外表多不在意的女生面对喜欢的男生都会这个开不了口
又一部多方位无死角黑东北人的网剧 每到可以结束的时候都硬接一段戏拖延时间 配角也被迫领便当 乐视青春片已经自成体系 重新定义无厘头 整场乐视包了1/3座位 来了不到十个员工及家属 花钱买票的傻子只有我一个 继闪光少女又黑了一把普高
感觉东北的青春就是打架,不过东北的小地方确实如此,这样的青春是呼啸而过的!演员基本都在状态。
也太好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