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部时是许多年前了,如今才出了第二部。
果断去看。
情节有点老套,又是跟 爱丽丝2一样,突然有人想起来自己原来的家庭一定还在,并且拼命想要找回。
但是画面效果很好,里面的动物又超级萌,几乎有所有我想去海洋馆看到的动物呢。
3D效果很好,仿佛真的身在海底。
觉得可以省去海洋馆的门票钱啦额。
笑点还是蛮多的,但是肯定不及马达加斯加啦。
章鱼哥实在太抢镜了,简直无所不能啊……小鱼尼莫和爸爸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配角。
多利小时候太可爱了,大大的眼睛萌萌的声音,
父亲节前夕上线,主打亲情牌的圆满大结局,老少皆宜。
因为有第一部的参照,算不上特别惊喜,但是依然保持了上一部的幽默感。
上一次,历尽艰险寻找尼姆;这一次千辛万苦寻找多莉。
寻亲的旅程大同小异,总是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出现转机,让大家看到生命时刻充满奇迹。
只是大多数包袱早已在意料之中,所以从故事本身来说,可能稍弱了一些。
尽管故事稍弱,但视觉上带给观众的感受还是很棒。
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美妙奇幻,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都还是很能抓人眼球。
还有,张国立和徐帆的配音依然是亮点。
于此同时,在惊险刺激的旅程中,还会时不时冒出一些人生哲理。
"海里没有墙","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能做到,也忘不掉",爸爸妈妈一直会在家等你回来......如果你有孩子,不妨陪着她/他一起去吃着爆米花,寻找多莉。
最美好的事总是偶然发生的,这就是生活。
我这辈子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时间。
时间的暗流,曾急促地推着我启程去经历生活,经历失望和无助,也感受世界丰饶和人心温暖。
而当我年老的时候,时间无情地收回了它曾赋予我们的矫健、健康甚至是记忆。
我正再成为一个年迈又失智的老人,目光昏暗,行动迟缓。
一切都是不可逆的。
时间,让浅薄的被淡去,让深刻地被铭记。
但有些东西就像贝壳一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困顿中,指引我们终将抵达我们一生都心心念念的地方。
其他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大爆”“好评如潮”皮克斯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扑街”“不及预期”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调侃一下,别被标题误导,我并不是来差评的。
惊喜感不够是续集电影很难避免的,毕竟在已知的设定下想玩出新花样着实很难,而恰恰皮克斯就是一家以“想象力”“创意”为标签的电影工作室,原创作品总是以最新奇的设定、最感人至深的情节博得观众喜爱,拿走了半数以上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奖。
续集的压力可想而知。
海底2首映+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迪士尼&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赛特也来到中国参加影迷交流会,有中国影迷提出了有些敏感甚至有点尖锐的问题——“皮克斯这几年续集越来越多,原创能力是否下降了?
”“是否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
”约翰拉赛特表示,其实皮克斯早有做续集的打算,只是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前存在一些版权限制而不能随意开发续集;皮克斯只会做能做好的续集。
听到这儿的影迷们想到《汽车总动员2》都笑了,包括我。
今天打开豆瓣,一堆两星三星带着失望至极语气的短评吓到了我,某些自诩尼莫情怀很深的评论甚至满带恶意,口碑上佳电影的续集难道不应该是自带加分光环么,这才上映首日,班底和设定并未变化的《海底2》差到连前作粉丝都恶评无数?
有人认为不够Fun不够心意太压抑,也有人觉得创意十足笑点满满,见仁见智了。
具体情节上不想多谈,从创意和画面技术上来讲,脑洞大开的创意点不断出现,水花效果十分逆天,不否否认的是一部制作上佳的3D动画电影,如果放在别的工作室,被称为一流作品不奇怪。
可它偏偏就生在了皮克斯,偏偏还是《寻找尼莫》的续集。
但就因为如此,就是该受到理直气壮莫名恶评的充分理由吗?
原创作品不够惊艳,续集作品不够创新,让人觉得有狗尾续貂之嫌,这是继《鼠王》《瓦力》《飞屋》《玩具3》四连爆的巅峰期后,不少影迷对皮克斯电影的评价。
几乎每出一部作品都会出现大量“皮克斯不行了” “皮克斯丧失创新能力了”之类的评论,除了去年被戏称“回春之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又被称为“回光返照之作”了。。。
) 不想去探究近年皮克斯动画不尽人意的原因究竟是新人导演能力不足还是迪士尼介入过多,或是所谓的迪士尼吸光了皮克斯的精元。
每一个人或者团体都有高峰和低潮,不管原因是什么,皮克斯动画出现低潮期,出现不如巅峰期的作品,且都根本算不上烂片,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恶意进行随意和莫名的评价呢?
仅仅是因为前期呈现的优秀作品太多而接受不了不那么优秀的落差吗?
皮克斯表示好无辜,就因为以前太优秀,而造就了大家对它近乎苛刻的要求。
有些评论还表示自己情怀很深等了13年然而片子却那么烂。
因为情怀太深而对公认的烂片无条件好评的很多,但因为情怀而对一部并算不上烂的续集满满恶评的还真挺少见,可能是我见识少。
好了,写不下去了,并不是皮克斯脑残粉,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正经且鸡汤味有点浓的东西,只在是被满篇的差评吓到了。。
。。
给个五星,总体来说,我觉得电影还是完美的继承了第一部的主旨以及叙事方式。
评分不如第一部,我觉得可能是存在以下两个原因,第一,通过遗失的记忆寻找双亲的动力,可能不及眼下拯救自己刚刚失踪的儿子那么迫切。
情感冲突不强。
第二,故事叙事结合过去,叙事节奏,并不像第一部那么紧凑,更多的是通过与回忆的对照,而非像第一部选取的父子俩境遇的对照。
层层递进。
如果还要说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故事主人公的新奇色彩已经褪去,新鲜感不够,出现的人物中比较出彩的有章鱼不够讨喜,而鲸鱼之前也算出现过了……其他角色则或多或少能在第一部中找到对应,重复度不低。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第二部的节奏以及故事抓眼球程度或许并比不上第一部,但是全片看下来我觉得第二部仍然是非常好的电影。
依旧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总动员齐上阵,有癫狂,有沉稳,十八般武艺各显身手,各色人物缤纷出场。
保持了热闹而温馨的底色。
其次,故事在结尾的升华虽有些许刻意,但是经神经质的Dory说出也算是合情合理,且立意更比起第一部算是拔高了。
续作的方向无非是继承或突破。
因为有着满分前作,第二步的成片已经做到了保证原有的风格,剧情不落俗套。
只是凡事都是少吃多味,第二次看难免感到新奇感和刺激不够,不过平心而论,我还是给他一个五分👏
(本篇以吐槽为主,非鸡汤情怀文,玻璃心请左转去五星影评,看完留有遗憾的欢迎留下吐槽讨论)13年前还在小学,妈妈带我看了第一部,回过头来,我带妈妈来重温情怀。
第一部只看过一遍,但无数情节还是记忆犹新,粉色的水母群,海龟洋流,海鸥的鬼畜叫声,牙套杀手,孙楠的片尾曲,张国立徐帆的配音,一切只能说是完美。
当年的2D比如今3D还要身临其境。
讲真,今年期待之最,是的,Xmen、惊天魔盗团都要往后放,然而看完当真是失望的。
故事草率,世界观不完整,视觉奇观为0,情感细节糙的能起毛边。
第一部本质来说算是个闭合性的故事,续集寻找多莉标题是噱头十足,但细想就知道,在本身闭合圆满的第一部上再做文章很难出新花,产生过高的期待,我承认,是我不好。
私以为,全片好看的只有两场,一是开头重温多莉与马林13年前的相遇,二是拥抱的水獭。
第二部简直像教科书一样示范了一个出彩的功能性配角成为主角后出现的弊端。
这部其实不能算是多莉去哪儿,而是多莉的爸妈去哪儿,但是并不像第一部中对尼莫的铺垫,以及尼莫线的描写,珍妮和查理只是出现在多莉记忆中的脸谱化优质父母,对于观众来说并没有兴趣,更产生不了爱,于是也没有了期待,谁又会介意找寻结果。
我们知道多莉这么多年过得快乐,但马林没了尼莫就是失去了全世界。
程度不一样,力量等级也是天差地别。
当我并不觉得你找的东西重要时,那么过程和结果都已经与我无关了。
再说寻找的内在动因。
第一部中马林和尼莫的走失在于二人性格内在矛盾,以及父子间爱的表现差异。
马林与尼莫所有的矛盾源于对尼莫的爱,而对尼莫的爱又源于失去妻子的伤痛。
矛盾中裹着爱,爱中带着伤,非常流畅自然,人物性格也简单直接可信。
但多莉和父母走失是因为健忘症,拜托,有病又不是谁的错,有病是个吃药就能好的事儿,但父子间情感是吃药疗伤怎么都解决不了的亘古矛盾,这就是区别。
再说过程,马林寻找尼莫的过程结果是成长,我一直觉得成长是最复杂的一种情感,远超过生与死,所以我才会无限制推崇宫崎骏的动画,因为成长远比生死要复杂的多。
马林和尼莫带着对彼此的矛盾和愧疚,在一番旅行后达到了最浅级别的成长,即相互理解。
但多莉的一路,就是突然想到,咦,我好像有个爸妈,去找找看吧。
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外部危机,哎,什么都没有你让我看个啥。
视觉奇观?
抱歉也没有。
直接导致全片情感高潮,多莉与父母的重逢的瞬间水的一塌糊涂,竟然拿上个世纪电影中“我的眼中只有你”的视听语言草草了事。
就算是贝壳梗,在贝壳第二次出现时谁也都能猜到高潮场面会是如此了……片中除多莉马林尼莫外最重要新增角色,章鱼,简直是全片最大败笔,仅次于“黄健翔”。
在章鱼出现的那一刻起,这个片子基本就已经放弃所有的危机情境了。
功夫章鱼简直无所不能不往不利,这么一个强大的队友帮你找朋友找妈妈,最后只要一块你自己都懒得要的小饼干。
然而结尾又反悔不给你饼干,并告诉你说你是章鱼你不应该吃饼干,你应该去海里啊笨蛋!
唉……一句话完成人物转变的戏都去食屎吧……所有值得做戏的细节全部由章鱼的超人实力解决。
第一部中最好看就是一只小鱼在那么大的海洋中寻找几千公里外牙医家鱼缸里的儿子,任何鱼都会吃掉它,任何暗流都可能要他死,儿子那边还随时会有个牙套恶魔来要它的命,说出来都觉得惊险。
毕竟对它们来说,翻越一片海峡,跨过一道玻璃一道窗,全都是要命的艰难。
而这一部中所有的危机困难都轻巧地绕了过去。
请告诉我,危机杀手章鱼除了配音马东东,还有什么值得我喜欢的地方。
看完全片,我感觉看到的是超人从海绵垫上走过,而不是乞丐从荆棘丛中穿梭,嗨点自知。
遗忘与自由本是能够做出大花的东西,可惜片中依旧轻巧带过了。
最后我只能说,不论这片拍成什么样,我都愿奉上13年情怀,看他们再次去冒险。
但是如果只是这种级别的续集,下一次请不要让宝宝等13年好吗。
时隔多年,皮克斯仍然奉献出一部水准之上的精品动画:画面更精美,海水和光线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比真实更逼真的地步;新角色多了不少,还原了生物的多样性,皮克斯再次展现了处理多个角色平衡度的超强传统;多莉记忆只有几秒,隐喻了现代人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速食文化,很快会健忘,最终迷失自己,我们在人生路上经常会忘记很多重要的事,包括忘记自我。
短短100分钟却看得眼泛泪光。
纵然已是大海茫茫,我仍对你念念不放……关于遇见、缘分、珍惜等等,如此玄妙难懂的东西,都被《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说清楚了。
因为想念,因为不舍,因为难忘,这个世界上才有了那么多的奇迹发生,让我们时刻在聚拢,时刻在消散……
健忘的多莉在一次掉入暗流后与父母失散,跟尼莫和马林父子成了邻居,一直相互照顾。
但其实她心里一直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于是,她说服马林父子一起踏上新的海底冒险之旅。
影片画面很美,故事朴实感人,充满欢笑和温情,保留了“海底风格的幽默”,二萌的鲸鱼,吊炸天的章鱼哥,萌贱的海狮,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惹人爱。
但相比第一部,故事情节还是稍稍弱了些,没有太大的创新,缺乏新意,徐帆的配音也不太给力。
《海底总动员2》是一部好电影:技术上登峰造极,内涵上则维持了皮克斯的一贯灵魂。
于是你也许要问了:皮克斯的灵魂是啥?
我觉得,皮克斯的灵魂在于:比起主角与反派势力的对抗,皮克斯更多关注的是平凡的主角自己的成长。
所以在皮克斯的电影里,“反派”的存在感都不强,主角遇到的困难一般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比如,《玩具总动员》中,虽然有个喜欢破坏玩具的熊孩子,但主角胡迪之所以遇到一系列的麻烦,起因还是自己非要跟新玩具巴斯光年争宠,企图把他赶走。
《海底总动员》中,也是尼莫自己跟爸爸赌气,才被人类给抓走的。
就连《超人总动员》这样充满超级英雄气质的作品,全片最大的“敌人”都是主角超人自己的家庭危机。
而从去年的《头脑特工队》到这部《寻找多莉》,更是连反派都没有了。
故事中没有恶人,电影的主线也不是大反派要破坏和谐社会,打倒了大反派世界就和平了。
多莉和主角们要克服的只有横在眼前的困难,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这样才更接近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阻止你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反派,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
这是其他动画很少做到的。
因为一旦没有突出的反派,就很难在简单的故事中形成足够强烈的戏剧冲突,电影的精彩程度就大打折扣。
所以梦工厂的《功夫熊猫》拍了3部,对手一部比一部牛逼;迪士尼年初的《疯狂动物城》,也少不了绵羊副市长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我不知道大家的喜好如何。
但是对我来说,皮克斯这种以小见大的灵魂更难能可贵,而这种更贴近我们每个真实平凡人生活的细腻,也总能给我更多感触。
但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皮克斯最好的水准。
原因之一,是故事本身太胡闹了。
说到故事,我还是想拿《疯狂动物城》做一下比较。
《疯狂动物城》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动画佳作。
但从整体设定上讲,它比《海底总动员2》讨巧很多。
它在保留部分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凭空塑造了一个世界观,说到底是披着动物的外皮讲了一个传统的英雄故事:在逆境中努力成长的主角战胜了邪恶的反派成功构建了和谐社会。
这样的故事是非常容易让观众接受的。
而《海底总动员2》选择了一条困难得多的道路。
不管是整体设定还是细节描绘,这部电影都是非常现实的。
而电影的立场又完全在人类的对立面:片中的人类即使算不上反派,也绝对是鱼类完成任务的障碍。
这样的处理,不仅要求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抽离自己的人类身份,还得让他们代入主角们、也就是海洋生物的角色中。
这个难度就相当大了。
虽然选择非常大胆,但可惜的是,《海底总动员2》在这一点上做的并不够好。
由于设定的真实性很强,所以故事本身也要有足够的可信度,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代入。
而本片的故事本身,如上文所说:过于胡闹了。
像是章鱼开车上高速逆行什么的,看的是很过瘾,但总会有一种“你在逗我吗”的感觉。
这就很让人出戏。
皮克斯在过去不乏做的非常好的例子。
比如《玩具总动员》,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神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设定相当真实。
小时候找不到东西,爸妈总会调侃我:难道它们自己会跑?
《玩具总动员》成了我的坚强后盾。
我至今还坚信:有时候我找不着东西,就是它们自己跑了。
(没错我就是这么一枚充满童真的boy)而到了《玩具总动员2》,虽然故事依然非常精彩,但片中的一段玩具集体过马路,还导致了一场大车祸的戏,就有点过于胡闹了。
这场戏也降低了我对《玩具总动员2》的代入感。
当然,不管是玩具过马路,还是章鱼开卡车,这种夸张的动作场面看着是很过瘾的。
所以我虽然觉得很让人出戏,但相信还是有不少人反而很喜欢这种安排。
相比于故事的胡闹程度,我认为《海底总动员2》更大的问题,是角色的塑造不够立体。
主角组的3条鱼,马林和尼莫的性格塑造在前作中就已经完成了,本片难以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多莉虽然好些,但“健忘”这个特性太过突出,也很难让人记住她其他性格特点。
其他的主要角色,鲸鲨和白鲸只强调了生理缺陷,几乎没有进行性格塑造,让人感觉他们的出现完全就是为剧情服务的。
连抢眼的章鱼哥汉克,我们也只看到了他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他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想回大海、只想在一处盒子里安安静静的过一生,我们也不得而知。
要知道在前作中,连出场2次、一直在喊“我的!
我的!
”(Mine!
Mine!
)的、打酱油的海鸥群都极其有存在感。
因此,对本片而言,看过前作的观众更容易对主角产生共情,对电影的感触也就深刻得多。
而对于没看过前作的观众,不够立体的角色难免让电影的动人程度打了不少折扣。
除了故事和角色的问题,“多莉去哪儿”这个译名也给电影扣分不少。
我认为这个译名完全丧失了英文原名的意味。
Finding Dory,就应该叫“寻找多莉”才对。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了:电影明明是主角多莉找父母啊,为什么会叫“寻找多莉”呢?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这部电影的核心,其实是片中的一句台词:多莉会怎么做?
用一个词来形容极其健忘的多莉,应该是没心没肺。
小时候她的父母教导她,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担心,只要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于是“继续游下去”(Just keep swimming)就成为了多莉最喜欢哼唱的小调,当然也是她自己的鱼生准则。
不瞻前顾后,想到什么就去做吧。
于是,她想起自己是有爹妈的,就决定去找;她想起爹妈在加州,就决定从大堡礁游去美国;在整个寻找父母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继续游下去就好了。
而陪着多莉找爹妈的小伙伴马林和尼莫,在被困在鱼缸里陷入绝境的时候,也靠着“多莉会怎么做”的指导思想成功脱困。
电影的最后一幕,马林和多莉在空旷的悬崖看着辽阔的深海。
找到父母的多莉填补了自己心中一直空缺的“家”,终于找到了完整的自己;一向过于谨小慎微的马林也真正找到了“多莉的精神”。
这样的结果才让Finding Dory最终成立。
所以……“多莉去哪儿”是个什么鬼?
我是总结的分割线--说了这么多,还是得总结一下。
《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不是皮克斯最好的作品。
故事过于夸张,角色不够深刻,让观众的代入感不够强,影片的动人程度也就比不上很多皮克斯以前的作品。
但这部电影,技术上无可挑剔,故事内涵也维持了皮克斯一贯的灵魂:平凡小人物的自我成长。
即使不是最顶尖的水准,也绝对是一部一流佳作。
我还是非常推荐小伙伴们去电影院观赏的。
最后说几句皮克斯吧。
2010年《玩具总动员3》大获成功之后,《赛车总动员2》口碑扑街,《勇敢传说》、《怪物大学》反响平平。
皮克斯陷入了“新作无趣、续集乏力”的质疑声中,仿佛一下就跌下了神坛。
去年虽然有《头脑特工队》,狠狠的打了批评者的脸,但随即推出了形似半成品的《恐龙当家》,又激起一阵批评的声音。
到今年的《寻找多莉》,明明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还是有不少人拿来说事儿,“皮克斯不行了”之类的言论又此起彼伏。
呃,我只想说,何必呢。
我当然希望皮克斯能拿出更多《瓦力》《飞屋》《料理鼠王》《头脑特工队》……但也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为新作达不到期待的高水准,就刻意给出差评,刷低了一部佳作该有的高度。
毕竟评分网站的网友们,还是身负引导国人观影水平的时代重任的啊!
(好吧,其实我只是不爽多莉豆瓣评分没有魔兽高而已……就酱……)<图片1>
隔离室的墙上贴了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看过第一部都知道这个女孩real可怕……
下面这一幕,远处的背景上有一个写有“WALL-C”字眼的日历。
两只海狮的牌子分别是A1和13,以及最后出现的货车车牌也是CALA113。
A113是加州艺术学院的一个教室门牌号,很多动画界大神都出自这个教室,例如约翰·拉塞特和布拉德·伯德。
(这个彩蛋出现在几乎每一部皮克斯动画里!
)
被两只海狮欺负的第三只海狮名叫杰拉德(Gerald),有趣的是,第一部中那只差点生吞马林和多莉的鹈鹕也叫做杰拉德。
海洋馆中出现了一对女同CP,这可能是皮克斯有史以来第一次……<图片7>为其中一个卡车司机配音的是亚历山大·古尔德,他在第一部中为尼莫配音,因为现在他已经长大了,所以不能演出小孩的声音。
传奇大叔约翰·拉岑贝格曾为皮克斯无数个小角色配音。
在第一部中,他声演指引马林和多莉方向的翻车鱼,而在本片中,他声演的是多莉在海洋研究馆中遇到的一只螃蟹。
暂时更新这么多,各位豆友有新发现请补充喜欢电影花絮彩蛋的欢迎关注我的公号 愚乐大众(ID: everybodyfool)<图片8>
在皮克斯的动画中属于面向较低龄观众群的,最后为了在剧情上力挽狂澜节奏快到要上天了,失忆算什么,该想起来的都会在电影第三幕想起来,哈哈哈。可是说了这么多,还是好感动,看到那个主观镜头都快哭了,想抽自己耳刮子。。。
冒险公路片,温情治愈系,永远的好莱坞动画鸡汤。[C+]
这一次皮克斯把动画片留给了孩子。“最美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也忘不掉”。影片隐藏了一枚彩蛋,据说是美国动画片史上第一对同性情侣的出现,在六月上映,致敬LGBT骄傲月。片尾还有彩蛋,国语版有惊喜。
8.5/10 慣例是看了英粵兩版, 毛毛姐回歸最好.
维持第一部原调,家庭观念+环保主题,寓教于乐之时又不矫揉造作,真的期待续集!
儿童片,建议各位爸比妈咪一定要带宝宝去看~
有点歇斯底里了,但亲情的加持还不至于让人设崩坏。只是一部动画片如果完全依靠细碎的巧合和关卡设置,好看是好看,却真的很难成为经典。
靠着多莉的失忆梗和说教竟然撑完了一整部电影,而且竟然轻易就拿下北美票房冠军(目前),看来政治正确+经典续集这两个元素已经完全统治好莱坞了。为了本片就地撮合了结冰和小乔加一星。
Inside out之后回归无聊合家欢的皮克斯,还是抱了那么点小期待所以失望也是正常的。13年过去了,主线剧情还是一个样,配角塑造的也不如当初的鲨鱼联盟会让人印象深刻,baby dory很可爱但全篇失忆梗也是够了。不过即便猜到了看到四面八方的海底贝壳路的时候还是感动了下,为何在美帝口碑如此高?
2016-06-22 wed,果然跟我想象的一样精彩好看!意义更宏观伟大了,好多动作惊险场面,画面比第一部阴暗很多,章鱼汉克真是大爱!!能力牛逼又害羞胆小简直是男神的存在!!今年优秀动画集中发力真是爆表了!
我便是想不到居然有一天会把炒冷饭这三个字用在Pixar身上,炒的还不是一碗饭,是一把饭粒儿,中间还掺了几颗从对门邻居家偷的。P家的人类恐惧症这次倒是强行刷出了新境界。
啰嗦又聒噪,睡过了半场
太喜欢1那个疯疯癫癫、记忆下线的多莉了,用时不时想起什么来推动剧情发展的2让我反感,三颗星都给Ellen DeGeneres。没有反派不习惯,以及...加州的海水真脏啊,跟澳洲完全两世界...
由于03年在影院看的国语配音,多莉曾一度成为所有皮克斯动画里面我最喜欢不起来的角色,徐帆和张国立的故作姿态的&#34;深情演绎&#34;让我尴尬出戏如坐针毡
不是一般的弱智…十岁以下的可以看看…
在电影院看的,周围都是孩子,童心呀,猜出谁配的音,有特点。
仍然是家庭的主题,贝壳汇成归家的路,瞬间泪点满满。
编剧:如果我是多莉我会怎么写???然后这部脑洞无穷大的动画就诞生了 PS:烂番茄95% MTC78分 这两项和《疯狂动物城》基本没差 北美首周末票破了动画片开画纪录 一群人觉得不好看我也是不太理解 更别拿动物城踩多莉了 靴靴
比起1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纯打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