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算是去年电影中,难得能看的一部片子了。
至少以认真讲故事的态度,讲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故事。
虽然,有些时候会让人想起七武士,三船敏郎……不过中国人在里面增加了戏虐的成分。
据说喜剧导演都是悲观主义者,我有点相信。
碰到官府,我想谁都会比较悲观,现在好像也是这样。
大概可以算《七武士》+《鬼子来了吧》。
我的唐朝兄弟逗逼神片,各种cult。
匪官有什么区别?
匪劫财,官劫色。
匪也就动动淫念酸一酸,官可是直接上去扒衣服干部。
匪心怯,俩官兵骑着高头大马,仗着官势,打得打抱不平的匪。
法大情大?
法没对错,人有苟且,危机情势呢?
法适应时代区域,情/人性是不变的?
村民,还不是里正爷说了算。
一村民先笑了两声,看没人笑,怯了。
然后周围人才笑起来。
隐喻讽刺好多啊。
里正/民意在官面前就是渣,揪来问话,管你先祖背景。
底层的无聊的村民,也就时不时抬一抬招来官兵也是先把村里妇女猥亵一番,摊派个勾结强盗,国产第一次见到这么逗比的片。
匪跑了,不忍看村民被官污蔑欺负,杀了官,结果村民就是看着,里正还忠心耿耿,怪匪。
因为怕背后更多的官。
只有年轻的被欺负的女的,才有心在官落势时打官,还被里正拦了。
村民不感恩就算了,还设计把俩匪捆了。
你们这都什么人啊。
几十年了,都是里正爷安排的,他不说话,我们都不知道干啥。
——村民交出自由。
匪跑了赶紧追啊,村民受不了没人领导。
愚昧苟活着的村民没良心,有良心的匪跑得远远的。
里正受重创后人云亦云。
荒诞。
诗人?
卖身多辛苦。
外面一世界的女人和财宝。
娶了鹦哥,生个娃儿,养几头牛。
罗娘,鹦哥,六,十三,里正偷报官,官来了直接先杀民,匪让民逃命去了,民呵呵…官来了也是抓你们。
官来了又是猥亵女的…女的如财产么,并且是村民最宝贝的东西了,吃拿卡要也一样一样的。
五百年的大屋子烧,官说村民与匪勾结,杀光所有男的。
小孩叫长寿,疯傻不吭声。
鹦哥,我把他们当猪。
里正,看四周火光,踩了一坑血水,民意代表啊,守不了老屋,保不了村民。
几百上千年的村子就这么没了。
大唐律法,突然就把十三捅死了,以为他妈的被官欺负得要反抗了。
我不是让你跑吗?
第一个杀人反抗的鹦哥。
老六怒了,就想过点小日子的人怒了,杀光了村民。
只留下他喜欢的女子和小孩,长寿。
没有财宝,匪拿光明前途和利益骗着,诱惑着想过小日子的人奋起反抗。
不然真没人跟,被压迫死看不到希望也只是死去。
结尾对开头,幸存的三个人老了。
又一波村民,原来是他妈轮回。
长寿是傻子,雨过天晴。
《我的唐朝兄弟》:杨树鹏与崔永元的恩怨兄弟情 在电影上映前、上映中、上映后的不同阶段,与电影胶着在一起的是本片导演杨树鹏与央视大佬崔永元前后恩恩怨怨。
本片讲述的是大唐时期胡军与姜武两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果把电影与现实联系起来辩证的看,导演杨树鹏的暗语即昭然若揭——《我的央视兄弟崔永元》。
关于二者之间的恩怨,在这里有必要简单陈述一二:话说杨树鹏应聘来到央视节目《实话实说》,小崔觉得小伙子不赖,又知道这小子看过很多老电影,于是一拍即合做起了一档老电影节目——《电影传奇》(这节目名字还是杨树鹏给起的)。
一个是节目的总导演,一个是节目的主持,杨树鹏在《电影传奇》呆了3年,但是后来两人渐行渐远直至分开,有人说杨树鹏是被崔永元排挤而离开央视。
据当事人杨树鹏说,主要是两人在《电影传奇》时对节目的创作方向产生分歧,自己的诉求没有渠道施展:他希望尽量做得好看甚至八卦,而小崔对那个年代的热爱不容侵犯,节目制作都得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
央视是独裁的,央视主持人官阶层次明显,凡事大佬说的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二者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导致矛盾冲突的根深蒂固,只能分裂,只能一个走,一个留。
那么谁留下,谁滚蛋,结局不用大脑思考大家都能猜中。
杨树鹏也坦言:“说我跟小崔有仇,其实没有,我们之间是恩怨,恩在先怨在后,他对我有提携之恩,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做节目。
我们之间有怨,不能相互理解,但不是仇,有些事情可以付之一笑,有些对我造成的伤害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
” 于是杨树鹏走了,2009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唐朝兄弟》并在影片中客串李白过了一下读诗瘾。
崔永元留下了,2009年在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揭晓,崔永元竟然高居榜首。
《实话实说》这档“婊-子立牌坊”的节目也终于因难产母子双亡。
影片行将结尾时有一处关于影片主旨的细节是虽然胡军与姜武是典型的“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的好兄弟,但是胡军却背着姜武把强盗来的财宝换了地方。
胡军临死本想告诉姜武藏宝地点但没有说出来就挂了,这也就成了姜武余生过不了的关,大哥形象崩溃,信任彻底瓦解,纠结了40年的结。
《南方周末》报道援引导演的话:“胡军和姜武的关系来源于我跟我原来某个知名同事(崔永元)的关系,用他们来反映友谊,信任和背叛。
” 哎,当个导演真好,闲来还可以通过拍电影来暗讽抨击自己心里不爽的人。
这可比用文字在纸上倒腾要畅快许多,比用嘴皮子叫骂更加文雅风骚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再说说《南方周末》对此片的广告宣传。
《南方周末》少见到电影的广告,这次却在二期大幅刊登了《我的唐朝兄弟》的海报。
其中11月19日很大方的花了两个整版面来推荐这部电影。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看完推介,发现关于该片的影评,不是深度意-淫,就是往主题斜上45度角死命瞎掰。
诸如此类:说这是一部“很黑泽明”的电影,这是“很昆汀”的流氓电影,“如果大家有心的话,可以看出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的影子。
”李立群老师竟然把电影上升到了宇宙观人道主义的高度同时坚持要用“禅”意来解构电影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并留下了“虽然村庄安静,但生命是冲动的”这样具有哲学深度的话。
不了解电影的人,不会知道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是何方神圣。
了解点电影的人,都明了这种意-淫所带来的快感是低级虚无的。
2009-12-4
府军比强盗更可怕,自称常山赵子龙之后的迂腐的里长明知如此,还是去请府军,结果村子完了。
“大唐律法”,李立群的演技确实不错。
做诗人很有钱途,也不种地,也不经商,也不当兵,也不打劫。
卖身太辛苦了, 卖诗为生,只要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喜欢,金银财宝就有了。
法大情大,您说了算。
荒诞的电影回味挺多的。
在下不是什么所谓的托,也不是什么五毛dang,也不是什么学院派的专家在下只是草民一个。
说什么抄这个仿那个的的所谓技术论的也别进来,读到这里就别往下看了,浪费时间在下看这片子的时候想起一个“混乱”的人和事儿来,这个是本人读书不深,瞎联系的,说出来这些事和人来也没有实在意义,这里且不提这片我给了五星,不是因为技术,不是主要因为什么三位明星的表演的什么理由在这个电影重新定义的今天电影不再是一个就TM那一个玩意儿那么简单。
要不不会有那么多人士花大把时间来说“赤壁”不合常识,常识已经和真实不再划等号了。
说我是赤壁dang的人别骂我,我是拿赤壁来说事儿能斗胆说这部片子看明白了的,可以进来读我这篇拙文。
如果说能和我一样,看明白了电影里有自己想说的而却不能用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某种力量的话,如果更能感觉是有呐喊的冲动的话那么我们紧握一下手来,一起喝一点旱稻酿的好酒,撞一下我们的胸膛,然后默默的各走各的``那我就会很会意的明白至少我知道我的兄弟们满天下
这个时代不需要大师,却依然需要电影。
在火车上看《南方周末》,文化版首页留给了杨树鹏的《我的唐朝兄弟》,毫无吝啬赞赏之词,某位影届强人甚至评价,说这是他感觉的中国电影里将黑泽明风格转化最好的一部。
于是我也跟风进了电影院,才发现它的好不是一般。
导演说,我特别希望告诉别人,我们也有过那种诗人遍地走的状态.他在竹林的夜晚与薛十三陈六一起喝酒的那幕,拍出了盛唐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中的潇洒与安宁,成为本片最美好最理想的场景。
电影里的荒诞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叙事的手法,可是整个电影的背景放在了唐朝,那么如今看来再荒诞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了。
唐朝文化是历史的朝代中文化混杂最剧烈最成功的一次,以至于影响到大半个亚洲乃至于世界,因为它的聚敛爆发都是如此肆意妄为,不屑一顾。
任何一种张扬跋扈都有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
这就给两个强人提供了厚实的温床,所以连抢劫都可以说的理所当然。
再谈演员,需要将侠气和痞气融合到极致的人,胡军和姜武具备了条件。
胡军本身的北方男人气质,而实际依然像个大男孩,顽劣与骄傲在举手投足间都显露出来。
姜武的傻气、朴实、农民般的思想干净,从《洗澡》到《空镜子》,而《别了,温哥华》里,亦看出了其倔强隐忍。
这样的人儿,在对着李白所说的“卖诗为生”时,才有可能不假思索一句“卖身辛苦啊”的话来。
就如导演所说,中国人的本性都不坏。
即使是貌似十恶不赦面露凶相的官兵,都在临死前求饶“一家老小”啊!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养成的习惯解决问题,在没有任何掩饰的情况下的表露交流,在进化到现在的理智的我们看来,难免荒诞。
电影里的人性是中国所固有的,长辈对晚辈,兄对弟,官对民……即使存在在临界点,无法用好坏来定义,却依然赋予了厚重的情感。
一部电影的荒诞里没有晦涩,而充满了人性与情感,这就是《我的唐朝兄弟》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
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
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
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
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
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
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
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
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
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
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
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
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
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
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
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
《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
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
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
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
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
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
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我的唐朝兄弟》讲的是一个村的农民如何配合官府抓捕两名强盗,两名强盗是如何暴力抗法杀死杀伤多名官兵,村民们如何机智地与强盗周旋然后暗中报案,结果被官兵误伤导致全村死光的故事——嗯,我说的当然是《大唐日报》上的正规报道版本。
这个电影主要讲了一个现实:官比匪还可怕。
匪只是要你一点钱,实在没有就算了;官是不仅要你的钱,还要你的命,而且以正义的名义。
匪还有人性,官没有人性。
匪拿你当人,官拿你当猪狗。
以里正为代表的普通百姓,是没有善恶观的,他们只是在两个匪(官和匪)之间选择谁有更大的危害性,谁对他们的伤害更厉害更长久,来选择倒向谁。
保护他们不如伤害他们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效忠。
还有,百姓终究是怕官的,就算明知道官会抢他女儿伤他家人夺他财产,就算亲眼看着官颠倒黑白强取豪夺,就算你替他做了主给了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一样不敢反官——可见顺民观比善恶观更深入人心,还可见有组织的社团比无组织的流寇要更厉害。
最后还捎带脚讲了一个道理:知识就是生产力,你要是像李白一样有了知识会作诗,会比做强盗更方便快捷和安全地挣钱。
李白桥段在电影中只是个小插曲,所以这个道理算是附赠的。
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万恶的唐朝,这个朝代因为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
现在的和谐社会人民都安居乐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这部电影就是用旧社会的黑暗来衬托今天的光明的。
关于影片的风格,我需要指出:这是一部喜剧片,荒诞风格的喜剧,很多地方都是用一个夸张的pose来表达一堆过程。
因此有人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多看一点漫画会对解决这种理解障碍有帮助。
顺便说一句,片中有几处电脑动画,做的太烂了,没那么多钱就不要学《阿甘》了。
刚刚看了这个片子。
突然有种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于是上来注册,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来不打算给推荐的,看片子的时候,脑子就在想,这个片子,我要打多少分呢。
6.5分吧。
但是上来之后,想了想,还是给个推荐吧。
片子的风格不用说了,看过的差不多都知道是借鉴于黑泽明的七武士的东西很多。
有着明显的黑泽明印记。
诚然,现代的社会,是很难出现黑泽明那样的导演了。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娱乐至死。
老黑的七武士,既是商业片,也是一部充满个人印记风格的伟大的悲悯类型片。
武士的无奈,农民的劣根性等等。
老黑不是批判那些卑劣的农民,而是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去注视他们。
而唐朝兄弟没有这些。
真要有这些,那就不会打着贺岁片的旗号了。
但是没有这些,唐朝兄弟依然好看,但是……看着片中的府军们的嘴脸,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当代的某些城管和强拆队的形象,百年老村付诸一炬的镜头,更是让我想起了那位以火自燃抗争的妇女。
当里正纠结于情大还是法大的时候,也颇让人无奈。
忽然理解了疑似李白的出现,导演拍一部片子,让达官贵人高兴,于是才能有投资拍摄部片子。
导演的境遇并不比千年前的李白更好,于是相信导演是借助李白的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这是一个聪明人横行的时代,我们不抵抗,放弃抵抗,不像第五代那样执拗的去讨个说法,连第五代的执牛耳者都打响了妥协的三枪,更何况他人呢。
那些传说中们的大师,死一个少一个了。
不做大师,你也做不成大师。
可惜,导演还是有些想法,至少这部片子不是那种只让你娱乐,至少它可以让你联想到现实。
这已经挺难得的了。
我个人很喜欢胡军,即使他的演技不能算是上等,但是他的形象实在是不错,更何况这种喜剧化的人物,刻画起来挺有难度的。
而姜武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
当他扛着大刀出现的时候,立刻让我想起了七武士里的三船敏郎,那个曾经做过关东军伙夫的日本大腕。
也算是姜武的致敬吧。
李立群过去是个好演员,现在还是个好演员。
至于片中中国村民的形象,只能说很到位。
对于这点,鬼子来了,可谓是登峰造极之作。
就先写到这儿吧。
古装片的主人公不是帝王将相、不是历史名人,而是虚构的某两个历史小人物,这本身就是大陆古装片一次题材上的突破。
当然这并不保证影片会更优秀。
《我的唐朝兄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尽管从理性上来看,我可以挑出很多刺来——比如配乐单听不错,但是和画面走得太近,没有收敛;还有它对一些东西太点到即止了,一些本可以让它更有力量的东西,很明显它是故意放弃了:它把《七武士》中最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内核消解掉了,置换为插科打诨和最后一场不怎么严肃的屠杀(这当然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原因的);当然还有剧情上和特技上的硬伤。
但我依然很喜欢它。
现在的大部分古装片,都是在假装苦大仇深,用视觉奇观来代替古人的真情实感,这可能也是古装片要拍大题材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古代社会对当代电影最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东西在于它的视觉差异性。
把这种视觉差异性搞得越大,票房就越高——某张姓摄影师可能就是这样想的。
可被他们忽略的是,除了视觉差异,还有人文社会的差异、有思想情感的差异,和比所有这些差异的总和都要大的一个共同性——人的共同性。
《我的唐朝兄弟》轻松而不轻贱,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山寨古装片的区别在于,后者并无想要表现那个时代,而只是借古装的漂亮壳子来宣泄当代网络话语;而前者当然也有流行笑话,但它至少是想给观众看看,那个除了帝王将相、除了金戈铁马的唐代小山村,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一股古装片的清流,并且我相信这是一个好开头,假以时日,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静而贴近现实的古装片的出现。
但它们不得不和山寨古装片(以《三枪》为代表)和视觉奇观古装片(以《黄金甲》为代表)并排站在一起而备受冷落,因为信而好古在这个时代,显然成为奢求。
这样的影片,就算缺憾多多,叫人怎么骂得下口呢。
没说的,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有一千个不喜欢的理由,就有一千零一个喜欢的原因。这是一部给观影人极大回味空间的电影,尤其作为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公映了的中国电影、一部不是科班出身的集编导为一身的年轻导演作品,在粗略了解了杨树鹏之后,无法不给出五星的评价。
没看懂导演到底是要表达什么,里面的东西也太杂乱了,想说点道理出来,却搞出那么多头绪出来,何必呢?
这片一直没看,原来是跟那个隋朝来客搞混了,非常好的作品。李立群,姜武演的很好
有点小好玩和小彪悍。但是叙事节奏乱呼呼的。村民有点过2了。整体不够好。动作戏竟然拍得比较有真实感和紧张感,这点不错。
兄弟,就是把钱藏在一个地方。一个死了,另一个才发现钱早没了。可是40年后还是会来他的坟上喝一碗酒。
师黑泽明,细节欠锤炼,但瑕不掩瑜。有王二唐人故事之风。话说有谁能把王二那几个隋唐故事弄上银幕就好了
我想导演想说的远远比他说出来的要多 影片技术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算是同档次片里做的不错的了 但是他把观众搞乱了 他的叙事 大部分的受众群是无法理解的 但它确实让人看到了国产片的希望 了解了下最近上映的小成本国产片 我觉得 那低俗的山寨时代终将过去
像<麦田>一样差劲,不过胡军讲的那个黄色笑话蛮有意思.不然我就给零星了.
导演叙事功力太差!想学黑泽明+《鬼子来了》,想搞荒诞+黑色幽默,结构搞成了不伦不类...
中国年轻导演往往为某一个自认为绝佳的创意而去为这个创意刻意填塞剧情,结果导致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走向总是为了完成导演的创意而生搬硬套缺乏逻辑性。所以优秀的导演很少有自己独立去完成剧本的。
前10分钟,很跌宕起伏!矛盾的转移很多!加之黑泽明风格+实力派演员。给五星。就是觉得名字起的俗了些!
坏人当道的乱世。让人想起'鬼子来了'。
山寨黑泽明,百姓愚昧,官兵猛于匪
…………豆瓣又删了我的记录=_=凸!不知不觉已经是十来年前的了,只记得这个片子当时看的还行,具体不记得了。
就记住了里面女的那团白花花的肉。
剧情不错,姜武越来越像姜文了,胡军看着还是像大侠。
以为很恶俗,其实是看似荒诞的黑色幽默。想起斯德哥尔摩效应。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
确实本子很好,就是导演的功力差了点。匹夫同样如此
稻田。夸张演技男,暴乳豪放女。黑泽青山苦竹林,不是人性,是大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