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粉丝屡次人身攻击,特改为1星——————————————郑重提示:本片有较多全景旋转镜头,可能造成恶心想吐等胃部不适,平时容易晕车晕船的请慎重观看。
这不是开玩笑。
如果说第一次看Inception的感想是“没怎么懂,不过好厉害的样子,下次有空再看一遍”,本片就是“哦,就那样啊。
” 总的来说,Interstellar的故事本身和叙事节奏都很失败。
故事已经不是“旧瓶装新酒”可以形容的了,确切的说是旧瓶里装了七八种旧酒的混合物,加了点新的香精,贴了个新标签又拿出来卖了。
从一开始长达40多分钟的男主的各种苦逼纠结和末世背景的设定,到男主做一番大事只是为了自己家庭这个动机,到教授欺瞒的情节反转,到男主牺牲自己成全女一号的这个关键情节,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原来就是另一个时空的自己”这个设定,到首位相接的环形叙事,到反派黑化的理由,到结尾女一肩负人类的新希望(等等),都能在诺兰以往的片子还有其他片子里找到无数的影子。
虽然剧情东拼西凑,但总的来说还不算差,相比之下导演的节奏控制简直是灾难性的退化。
The Prestige、TDK、Inception里那种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剪辑丢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韩剧式的婆婆妈妈。
前四十几分钟尤甚,简直让人昏昏欲睡:女儿发现房间里异状的情节被反复渲染,长的简直不能忍,好像生怕观众不知道这是关键情节;男主和女儿的告别戏,居然可以拍成那样拖泥带水。
中段稍微好了一点,到男主进入五维空间那场戏又是拖沓臃肿至极:男主在五维空间里观察过去女儿房间发生的事;成年女儿在房间里思考;成年女儿的朋友在屋外催促她。
这三个场景被交叉剪辑在一起,试图制造一种紧张感,但很可惜,我没有感受到。
这样的交叉剪辑足足持续了大概十分钟,才进入了下一个情节。
按理说,这样大量的情绪铺垫,最后效果应该很感人才对。
但是诺兰拍人类情绪总是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像Inception那样点到为止就好,Interstellar里浓墨重彩地渲染,最后反而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比如男主最后一次独自离家驱车前往NASA,掀开副驾驶位置的杂物堆,发现这次女儿却不在这个情节,和Inception里保险柜里的纸风车一模一样的煽情手法,效果却差远了。
诺兰并不擅长拍打动人的情感。
我怀疑他正是知道这点,才拼命地往自己电影里加数学物理天文哲学之类的噱头。
我被Interstellar的某些情节打动了吗?
的确有。
但那是人类面对亲情和时间之浩瀚的本能反应。
就像够辣的辣椒无论哪个厨师来做都能把你辣出眼泪,和厨师水平关系并不大。
还有男主被Dr. Mann暗算那场戏,拍的拖沓且毫无张力。
两人穿着宇航服打斗已经够笨重无趣了,中间居然出现了一个俯视全景镜头,小小的两人在画面下方不起眼的地方你一拳我一脚。
Dr. Mann走就走,还三步一回头,拖得令人无语。
关于视效,只能说“很朴素”,真的很朴素。
没有什么超乎想象的地方,也没有什么wow的点。
小惊喜是有的。
五维空间的展现算是个亮点,但是也没有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
配乐毫无印象。
总的来说,Interstellar的观影体验非常差,由于失败的节奏控制和并不出彩的视效,全篇几乎没有高潮可言,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睡着。
不过不用担心睡很久影响理解情节,因为不时会被音效惊醒过来。
里面很多细节确实需要仔细理解台词(甚至一定背景知识),但是对理解主线发展毫无影响,不像Inception,理解主线先要理解那些梦的设定。
实际观影时间拖到了160多分钟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事实上人集中注意力两个小时后就会觉得很累,所以看完这电影感觉非常累。
还有一开始就提到的旋转镜头引发的生理不适。
说了这么多不好,其实Interstellar够不上真正的烂片。
毕竟这样一个题材高大上又是星际穿越又是人性温情的故事,想要拍到让人忍不住开骂是不太可能的。
但比起导演的前几作来,实在差的太多了。
个人评分:59/100
最近诺兰粉真是越来越猖狂惹。
早先拍蝙蝠侠估计算借了现代名著的光,群众基础本来就广,红了也算不得百分百英雄好汉,就算前面还有记忆碎片,那也毕竟没有上过天朝院线,没有得过奥斯卡或者永远得不到奥斯卡的男神主演,更别提情节不照着豆瓣剧透贴掰开了揉碎了一帧帧回顾着看简直不知道在演什么。
那时候的诺兰粉,不独是偶像出处有些渺茫,连偶像先前的作品也渺茫。
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
你算是什么东西!
”现在呢,了不起啦,致命魔术啦,盗梦空间啦,星际穿越啦,智力的顶峰!
视觉的盛宴!
票房的奇迹!
我看懂我牛逼!
我看不懂偷偷百度剧情全解秘然后假装看懂我也牛逼!
别人看不懂我到他面前去现买现贩时间简史多维宇宙定理更是大大的牛逼!
这个时候,诺兰粉们终于阔起来了,于是又可以鄙薄其他那些拿他们玩笑的人。
譬如人们说“这片看上去好像三体呢”,他们就想:这是错的,可笑!
又或者人们说“这片看上去也好像2001太空漫游呢”,他们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至于那些挑bug的人,更是不可饶恕;诺兰粉跳过去,给了他们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看诺兰!
——你那里配看诺兰!
”哎,诺兰怎么还不去造手机呢。
LAMPHONE. NB1,2.3GHz高通骁龙800处理器、3GB RAM、64GB ROM,提供屁沟下巴纹解锁技术,内置每日一烧脑智力检测小游戏、我兰超宽屏脸部特写屏保,再发点限量版外接移动冲洗设备,照片拍完直接生成胶片吐出来,分分钟几千万上下,还有老罗什么事儿啊。
这么一想导演还是有情怀有节操有理想的,虽然玩我骗我,一百块还得我买张电影票送给他,但他坐拥教众千万,居然还是老实本分的拍着电影,不搞电视剧,不造怪小说,更不卖手机,光是这一点就值得J.J. Abrams之流深度学习啊。
说回电影,首先要强烈谴责那些第一批观影归来跟打了鸡血一样往影评里盖“烧脑”两个字的同学们,现在的年轻人啊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动不动就烧脑,动不动就烧脑,大脑熔点是有多低,咱们念初中的时候都不看科幻世界吗?
嫌里面的连载长,哪怕看看封面故事也好啊。
王晋康《新安魂曲》:http://tieba.baidu.com/p/816501821呵呵,眼熟吗?
嘛虽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王老师最擅长的扁平化人设、棒读型对白和自我陶醉型科普大联欢,但是举例这个12年前在科幻世界上一抓一大把王老师自己都反复写过好几次的国产科幻小说就是想告诉大家,此电影牛逼之处并不在设定上,连我这种初中二年级数学不及格的死文科生都已经看得要不要惹。
设定眼熟,主题也够俗气,什么能拯救宇宙,什么能保护人类,什么能穿越时空,这个神奇的力量,叫做爱呀!
妈鸡,虽然这个梗部部电影都要用,堪称电影剧本创作第一烂桥,但是也不用专门写一段台词念出来吧!
当年第五元素的时候吕克贝松也这么干了,你们不是开嘲讽开得很欢吗,现在一个两个搁那擦眼泪是几个意思?
而且诺兰这个人也很讨厌的,老爱整一些什么特斯拉造人啊多重梦境啊黑洞啊五维空间啊的高大上射定,可是射完之后,大家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理是什么呢?
怎么做到的呢?
三个字,不解释,四个字,爷爷高兴,五个字,就这么任性。
当然大多数拍科幻的导演也都是这么任性,但是人家老实呀,人家就承认一切为情节服务,我就是来骗你们嗷嗷鼓掌的。
人家没有下巴一抬,俾睨众生,用融合了高中数学班主任和抖S女王的高冷表情说,你们看我这拍的是硬科幻啊,我们拍完电影还要发论文啊,你们看电影之前理论物理过六级了吗,不过就不要买票了啊。
傲娇半天,结果进去一看,“爱是Love,爱是Amor,爱是Rarc,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以上请山顶的朋友们拍手唱起来)看着硬,摸着软,这不就是电影界的知乎,导演里的果壳,喊开麦啦的姬十三吗?
当然啦,即使这样我也会给电影打高分的,水军不用赶来骂了,我替你们把话说了还不行吗——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觉得画面震撼,音乐震撼,感情震撼,憋尿也憋得震撼,娱乐之外还引发了深深的思考,这样就足够了,楼主这样阴阳怪气,一通瞎扯,一看就是哗众取宠,诺兰导演跟你有多大仇?
说吧,你是哪边的粉派出来的黑?
这个时候,我低头看看胸前的芬奇粉三冠勋章认证,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11.4号70mm IMAX场,提前接近一个月就订好了票,连基友都没有带就准备一个人静静地观赏这场电影,免得到时候在回去的路上听人balabala说哪里不好看、又比不上哪部电影之类的废话。
好吧,其实是因为基友品味太差,只喜欢R.I.P.D这种类型的片,实在提不起兴趣提前一个月订这种高质量电影的票。
今天最后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了场,然后发现中间的位置居然已经被全占了,卧槽,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就来了么。
最后只好选择坐在了最科学的观影位置,黄金分割线上!
哦也,下面进入正题。。
下面是没有具体情节剧透的观影感。
有几个基友问我好不好看,其实我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看当然是好看,但这又不是好看两个字能够涵盖的。
把Interstellar总结为好看,我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又开始纠急。
首先,这不是一部想象力爆棚的电影,那部叫做Inception,但这是一部敢想的电影。
关于星际的电影,都恐怖异常。
即便把标题告诉你,你也不知道,不敢想剧本可能会讲啥;把剧本想出来之后,即使把它摆在别的导演面前,也不会有人敢去拍这部电影;即使有人敢去拍这部电影,也不会有公司愿意给他2亿美元加1亿美元宣传费让他去拍这部电影,也不会超明星的背后团队协助他拍这部电影,Hans Zimmer, Kip Thorne;也玩不出这技术(不要说居然还没用绿幕);也招不来Matthew, Anne Hathaway, Jessica Chastain, Matt Damon, Michael Caine这样的主演。
除了诺兰,整个好莱坞有这个技术、有这个实力的,可能就只有一个卡梅隆了。
别的人,想也不敢想。
关于和其他电影的对比,单看这部电影,你可以觉得它有瑕疵,但真的不能把它和其他电影对比,一对比发现差距太大,直接5星。
Gravity算是关于太空的好电影了,但是与Interstellar相比,那些在空间站中倒来倒去的小玩意儿就跟过家家一样。
Gone Girl算是今年目前为止最不错的电影了,但芬奇还是属于不敢想的类型,或者说他和诺兰厉害在两个不同的领域。
他和诺兰的区别,就好像是Mark Zuckerberg 和 Elon Musk 的区别一样,两个人都很能赚钱,但是我还是喜欢火箭多一些。
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将会是诺兰突破的一部。
他的电影多是有着奇思妙想(Prestige),又有把叙事的技巧运用到极致的Momento。
但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大巧不工的作品,以为诺兰的技术已经到了可以摒弃一切叙事技术的境界。
因为故事本身已经拥有足够的磁性,不需要再增添其他的枝节,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因此,我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杰作,而后半部分是技术上的好作品,(无论是从故事的创意、还是电影的技巧上来说),但却是诺兰自我的枷锁。
他无法摆脱要运用那些小花样的欲望,但在人类存亡和星际旅行这样宏大的主题面前,那些反转真的没有引起太大的感觉。
虽然很有意思,但是降了一个档次的有意思。
儿童时候的Murphy是叫做Mackenzie Foy的小女孩演的,在trailer里面看不出来特别漂亮,只是觉得选角不错,果然和Jessica Chastain长得很像。
但在电影里面真的是美爆了,好想亲亲她的脸,哎,萝莉控真是没救了。。
本来以为Jessica Chastain估计会因为这部片终于爆红,她虽然有The Help和Zero Dark Thirty两部名片在手,已有很大名气,但这两部片都比较偏冷门,Interstellar估计才会让她真正地广为人知。
但她在这部片里面的角色其实没特别出彩,所以估计以后她还只会是我一个人的最爱,嘿嘿;)。
“所有的光芒、与荣耀都将汇聚在Matthew的身上”。
其实我只是想说Matthew在里面的表现太抢眼了,其他人都沦为路人,即使是Anne Hathaway,也只有在最最后一段让我稍微为之感动了一下。
不过影帝影后的名头真的不是盖的,这两位在里面的演技爆棚,有几段比较揪心的,让我把装薯条的盒子抠坏了。
哎,我就是比较专注。
很喜欢AH在里面关于爱的台词. If we don't understand love, what if love is another dimension, what if love is something that transcends space, time, gravity.真心不太记得具体是啥了,但诺兰所有电影里面对爱的主题的执着真的是让人印象深刻。
=================剧透的分割线========================================================================有点晚了,写不动了。
最重要的一个反转剧情估计就是Matt Damon作为曾经在地球上最好的宇航员,最被信任的一个先驱队成员,却为了自己的生命,发回自己所在的星球的是非常适宜居住的假信息。
我想说的是,Matt Damon的角色其实和Matthew的角色是对立的,也是诺兰常用的一个手段,他们两个的角色,其实就和DK里面Harvey Dent 和 Batman 的角色一样。
当两个人都失去了Rachel的时候,Harvey Dent选择了堕落成为追求无条件的公平的双面人,而Batman选择了继续坚持原有的信念,他们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Matt Damon 和 Matthew 有着同样地对生存的渴望,一个就是为了活着(可能也有什么其他原因,但电影觉得没必要讲),一个为了回去见女儿。
但Matt选择了制造假的信息,以全人类的未来为赌注,换取自己的生存,而 Matthew 毅然将自己当做是宇航飞船的负重,把自己抛弃在黑洞中。
这个的对比,尤其在说明Matt Damon是曾经最优秀的宇航员,是其他先驱队员的精神领袖之后,显得尤为强烈。
更让人理解主角的选择其实是多么的艰难。
======================== 全剧透 ============================未来的地球,到处都刮起了北京的沙尘暴,很多植物开始无法挽救的死亡,人类终于醒悟,“赫鲁晓夫是对的!
”,开始大种玉米。
最缺稀的职业是农民;没有军队;没有竞争。
(怎么突然感觉有点奇怪,我是在描述美帝么。。
)我们的主角Matthew就是一名农民,不过他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是前NASA飞行员农民。
他和他的女儿Murphy,儿子,还有岳父住在一起。
(那两个名字都不记得了,whatever,对吧,改:儿子叫Tom, per 饭‘s comment)。
他们住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美国大农村中的house里面,真的是非常非常普通,除了他女儿的房间其实是一个连接着在黑洞中的一个五维空间的通道之外,和其他房子没什么区别。
Murphy先是发现房间里面的书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掉下来,她跟爸爸说是有鬼,Matthew作为一名Engineer,(对。。
他还是Engineer)告诉她要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这件事情。
另外,这时候地球生活非常严酷,社会资源短缺,时不时会有非常严重的沙尘暴,一次沙尘暴中,Murph忘关自己房间的窗,沙尘暴吹了进来,沙子落在地面上形成了一条条的有规律的条纹。
Matthew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奇特的现象是由于一种奇怪的重力作用引起的,而这些条纹其实是2进制的编码,代表一个地理位置。
他驱车前往那个地点,女儿想跟着来,他怕危险,不让。
结果车开出去一段路之后,发现女儿早已经藏在副驾驶座上的一大堆杂物底下。
两个人一起到了那个地点,结果你猜他们发现了什么,没错,一只野生的安妮海瑟薇!
哦,好像是野生的安妮海瑟薇把他们给抓了起来。
经过一番误解、争辩、屈服、然后协调的“正常”电影类型结识新朋友Protocol之后,Matthew才知道这个地方NASA最后的秘密根据地。
他见到了安妮海瑟薇的父亲,同时也是他以前的导师,Michael Caine。
Michael Caine 跟他讲了NASA拯救地球的计划,NASA已经发现地球目前仅有的作物也会逐渐一一灭绝,人类如果留在地球上,最后的结局将是窒息而死(是因为没有了光合作用么?
)。
但在十几年前,NASA发现在太阳系内,出现了一个虫洞,这颗虫洞连接着另外一个星系,虫洞另一端的附近,就有着12个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The grand plan to save human race 就是要迁移到另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上去。
"Mankind was born on Earth. It was never meant to die here."他们把制造出这个虫洞帮助人类,以及用那个奇特的重力场形成的沙子条纹传递这个地点给Matthew的生物叫做“They”。
已有由Dr. Mann带领的12名先驱队员出发去探索哪颗星球更适宜人居住,在上面做初步的调查,一人一颗星球,然后把信息发回来。
每个人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为除非他们所在的星球适宜居住,可能不会有人再将他们接回去。
Plan A 是Michael Caine扮演的教授将要解决一个gravity的问题,可以将剩余的人类都带去到新的星球去。
Plan B是,抛弃旧地球的人类,飞船将携带着上百的人类胚胎,在新的星球重新孵化出新的人类。
当然,万事具备,只欠Pilot。
Matthew就是那个pilot. Matthew决定要离开家人,拯救人类,他告别女儿,但女儿始终不肯原谅他离开,女儿告诉他,她解开了那个书架掉落的书的秘密,是摩斯密码“Stay”的意思。
但Matthew还是走了,开着卡车离开了家,看着副驾驶座上的一堆杂物,翻开,却没有女儿的身影。
插播一段评论,不得不说诺兰是讲故事超级高手,是一帧画面都没有浪费。
和普通的灾难片不一样,诺兰一直都没有用上帝视角来介绍这场灾难是怎么严重,是怎么回事儿。
就是在Matthew的日常对话中,在和老师谈论女儿“太聪明”的问题时,在看棒球遇到超级沙尘暴,等等,描述完了灾难。
同时也使得他和女儿的感情被充分地刻画,very solid。
最后离开时,翻开驾驶座上的毯子想看看女儿在不在的细节,让人非常想落泪。
不过这样的缺点就是,最后要通过NASA必须需要Matthew做驾驶员等等一系列非常牵强的情节,终于把我们主角顺利带入太空。
而且还涉及到后面我想说的一个我目前想到的最大的漏洞,最后再说吧。
进入太空这段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就是享受各种太空画面吧。
那个机器人也蛮有意思的。
哦,在飞船的一行人有Matthew,Anne, Wes Bentley, 还有个黑人。。
(我真心没有歧视,好吧,他叫David Gyasi,真心不认识)。
接着他们穿过了虫洞,在穿过虫洞的时候,在扭曲的空间里,Anne Hathaway说她碰到了“They”的手。
好吧,whatever。
到达另一个星系之后,为了节省燃料,他们先探索了离黑洞很接近的一个星球,据在这个星球的先遣队员传来的信息,这里很适合居住。
不利的因素是,由于离黑洞比较近,时间扭曲的比较厉害,在这个星球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外界的7年。
他们迅速降落在这个星球上,貌似在一片水域上,水,very promising。
但是先遣队员居住的基地,以及各种设备,全都散落在水域的各个地方,人也找不着。
哎,懒得说这么细了。
以为远处是山的东西,其实一个巨大的浪,一个浪打过来,把Wes Bentley打死了。
没数据,没法决定,飞船还给进水了,耽误好久,好容易飞船恢复了过来,赶紧离开。
回到在绕着黑洞盘旋的主飞船上之后(在地球同样时间流速的地方),发现已经过去了20多年。
飞船神奇地还可以收到地球发过来的信息。
这时候就是Matthew飚演技的时候,儿子已经娶妻生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农民,而且已经放弃了父亲还活着的希望。
女儿还是没有原谅他,但终于在和他同岁的那一天,向他发来了一段录像,希望他能会来该有多好。
由于耗去了太多的时间,飞船的能源所剩无几,只够探索附近的一个星球然后回去,或者探索附近的两个星球然后回不去两种情况。
剩下的三个人要决定去哪个星球。
Matthew希望去Dr. Mann所在的那个星球,据Dr. Mann所说,那个星球非常适宜居住,而且Dr. Mann作为领袖,按理来说非常可信。
Anne Hathaway希望去另一个星球,但是由于她爱探索那个星球的那个人(再次不记得名字),她的意见受到了质疑,被否决了。
这也是Anne Hathaway飙演技说爱可能是另一个Dimension的地方。
到了Dr. Mann所在的星球,一片冰原,连云都结冰了。
找到了Dr. Mann, Matt Damon饰。
(请准备好接受一系列的反转情节。
)首先,Anne和Matthew通过机器人接到了地球的视频,Anne的父亲,Michael Caine演的那个教授死了。
原来,教授所说的Plan A一直都是一个骗局。
他早已解开了关于Gravity的方程,但是没有黑洞的数据,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
所以其实一直只有Plan B。
地球上的人只能等死。
Matthew的女儿质疑父亲是不是一直都知道这件事,但把她留着地球上等死。
哦,忘了说,Matthew的女儿,Murphy成了那个教授的弟子,长大后成了他的左右手,是继任的物理学家。
大家收拾情绪,Dr Mann说在地表附近,有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
于是大家准备在那里培育人类的下一代了。
Matthew和Dr Mann一起准备去他所说的那个适宜居住的地表的地点,其实根本不存在,Dr Mann知道伪造这个星球适宜居住是能让有人来救他的唯一方式。
在他们离开基地一段距离之后,Dr Mann暗算了Matthew,但Matthew凭借强大的意志挺了过来,警告了Anne,Anne过来救了Matthew。
另外一个黑人在基地里碰到了Dr Mann设下的陷阱,被炸死了。
Dr Mann抢先一步,偷走了一部飞船,想要抢先进入然后控制在外太空的主飞船。
Matthew和Anne驾驶的飞船紧追其后。
Dr Mann在no zuo no die地没对接好飞船就想强行进入主飞船失败后,导致主飞船一侧被毁,并被撞地偏离轨道。
紧接着是一段整部电影最刺激的,再不可能的情况下,Matthew完成飞船对接的情节,拯救了飞船上存有的人类胚胎。
感谢Hans Zimmer!
没有你就没有诺兰!
他们现在只能向最后一颗附近的星球进发,燃料所剩无几,而他们要利用黑洞balabala怎么样,才能用剩下的燃料到达那颗星球,Matthew也别想回去见女儿了,不可能了。
最后为了摆脱黑洞的引力,Matthew让自己乘坐的,以及另一个机器人乘坐的探险飞船脱离了主飞船,减少负重,好让Anne Hathaway能够到达最后一个星球。
Matthew在黑洞中不停地掉落,最后到达了一个奇异的空间。
这就是那个前面说的连接他女儿房间的5维空间。
这是一个3维空间的5维空间。
就是说可以在三维空间中穿梭不同的时间,另外一维是gravity。
原来那个造成他女儿房间内的各种奇怪现象的人是他自己,他醒悟到其实没有“They”,那个创造出来虫洞的,和这个空间的生物,可能就是很久以后的人类。
而利用引力摆出条形沙子传达地点的是他自己,最后用掉落的书组成“Stay”的莫斯密码的也是他自己,因为他后悔了,他不再想离开女儿。
这时候地球处于最绝望的时刻,他的女儿Murphy在知道真相之后,依旧决心要找那个方程的解,她意识到这时候唯一能帮助她的,可能就是她小时候那个奇特的房间。
她回到房间,想起来父亲临走前给她那个表。
表的秒针一直在不停的跳动。
那个机器人同时也掉落在了黑洞中并收集到了所需要的信息,Matthew通过秒针把信息用莫斯密码传递给Murphy,Murphy回想起小时候的一切,意识到了从前其实一直是父亲在和她交流,也明白了跳动的秒针的含义。
最后通过这些信息,解开了方程。
5维空间崩塌,Matthew在病房中醒来,他在最后时刻被乘搭着地球幸存者的、凭借他女儿理论支持制造的Cooper Station救了。
黑洞中的时间难以测量,他在5维空间或者说黑洞中的一段时间,其实在地球上已经过去了许久。
他见到了老去了,躺在病床上的女儿。
或许这时最需要他的人不在这个地方,不再是他的女儿,最需要他的人在另一个星系的那个星球,Anne Hathaway一个人承担着全人类的希望,她不知道地球上的人已经得救,孤独地在这个星球上,培育着下一代的人类。
Matthew悄悄地开走了一艘飞船,驶向那个星球。
(完)先让我感慨一下,我居然他妈写完了!
卧槽,这么鸡巴长,以后再也不敢这种事儿了。
结局将最被人诟病,最后成为了一个cliche的大团圆结局。
虽然一切都可以解释,黑洞将时间扭曲,所以Matthew在太空中短暂的生存时间,在外界地球以足够让人类做出拯救自我的cooper station。
既然“They”可以在黑洞中制造出5维空间,当然也可以把Matthew从另一个星系送回太阳系,送到cooper station可以拯救的地方。
Murphy需要一些运气才能刚好从Matthew开始发莫斯密码的时候就意识到手表在传递信息,不过或许并不需要所有信息就可以得出结论,或者Matthew重复传输了多次。
这些细节都不重要了。。
不过以后要把懂莫斯密码作为宇航员必备技能。。
不过结局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玩意儿。
故事源于生活,生活是没有结局的。
电影硬要加个结局,实在是很蛋疼的事情。
所以有时结局不会让人满意,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过的几部Stanley Kubrick的电影,就没个正常结局的。
所以,请忽视结局。
======================= 漏洞 =============================(这段纯属错误,请跳过。。
)这是在重述情节时突然意识到的。
Matthew后来希望自己不要来星际旅行,希望Murphy能把自己留下来,他后来传达给Murphy的信息是“Stay”。
在五维空间他痛苦流涕地说 make him stay. don't go.. 但几秒钟之前同样是他自己用重力把NASA的地址传达给了自己。
不传地址不就没有留下还是走的事情了么。
不就一直都会留在Murphy身边么。。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精分?!
好吧,诺兰,我错了,我不应该挑你的错。
但处女座,你懂得!!
=================== 2 刷确定自己错了无漏洞========================发现我果然错了,就像大家指出的那样,记反了顺序还有忽略了一些重要情节。。
有错要认错,所以我还是把错留在上面吧。。
真实的剧情原来是!。。
Matthew先留下了Stay,因为刚掉进黑洞的时候,特别后悔离开。
之后突然联系上了机器人,知道已经收集到了数据,可能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拯救地球上的人类。
于是这时他有理由离开地球,而且也应该离开地球,这样才可能救自己的女儿。
Matthew后来灵光一闪,意识到其实是"we brought us here." 于是赶紧把NASA的地址给自己传过去了。
以上基本综合评论。
lz去看的时候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结果华丽丽地错到了家。
还暴露了自己老年痴呆的问题。。
非常严重。。
不过幸好应该都不认识我,应该。。
谢谢大家的解释!
同时也抱歉让大家花时间解释完全是我自己的理解错误。。
=========================================================第二次看果然没有第一次看的时候那么感情强烈了。
不过Matthew在离开的时候掀开副驾驶座上毛毯没有发现女儿那段,和看积了23年的录像的情节还是让人非常感动。
其实我也不知道第二遍到底要看什么,(实际上主要是想看自己错没错。。
),可能就是想再次沉浸在诺兰的科幻世界中。
比较独特的是,这次看居然对Dr. Mann产生了一丝的同情。
第一次的时候,听Dr. Mann在那儿碎碎念什么生存意志,只是觉得这对话怎么这么奇怪,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儿马上要发生在Matthew身上吧。
而这次意识到这其实是Dr. Mann想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他屈服在了人类最强大的力量,求生的意志面前,实在情有可原(貌似也是诺兰喜欢重复的主题,当时立马有种DKR的即视感。
)。
英雄可能能在某一个时刻作出牺牲自己的决定,然后牺牲了,也就成了英雄,但他可能也难以在几年的时间中时时刻刻都坚持这种想法。
和朋友讨论,他说诺兰给这些人物命名,可能都有各自的含义。
Dr. Mann可能就指得是人,人性。
同样,Murph,(what can happen will happen.) 或许代表着奇迹。
在Matthew和Anne刚入太空的时候,貌似有一个小小的伏笔,他们两个在马上进入休眠前聊天,Anne说之后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会遇到邪恶,因为参加这个任务的人都可以说是人类中最优秀的人。
于是库布里克刻画了机器的邪恶,诺兰刻画了人性的邪恶。
再补充一些之前遗漏的细节:Matthew选择牺牲自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给养可以让两个人在新的星球生存下去。
那个隐秘的NASA总部整个就是一个在建造中的巨型空间站。
Prof. Brand(Michael Caine)研究的是采集以及利用重力(harness gravity),可能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庞然巨物进入太空吧。
关于他的研究,最后方程早已解出,但是需要关于奇点(singularity)的数据,否则就无解。
关于奇点,电影里面的解释是它是在黑洞的内部,如果把黑洞比作一个蚌,奇点就是里面的珍珠。
所以要获得关于奇点的数据,必须要进入黑洞,但任何东西进入黑洞之后都无法逃逸,因此,人类所知的任何方法都无法获得这个数据。
(虽然说Cooper掉进去又出来了,但是他出来的时候地球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90年左右,如果不是用无视时间的gravity传播数据,地球上的人类可能早已经灭绝。。。
尝试找茬再次失败。。
)楼主好无聊,算了下Matthew一家的年龄,Matthew走的时候女儿10岁,儿子15岁,到达土星的过程中休眠了2年,然后第一颗星球用了23年,回来之后看录像说女儿说她和他同岁了。
所以他走的时候最大年龄是33岁。
18岁就生了儿子,好早。。
(改:下面评论说没有计算穿越虫洞的时间蛮有道理的。。
所以就没法计算年龄了。。
)话说,最后回到cooper station一句也没问儿子,连生死都不关心,虽然估计不可能活着了,但这做儿子的也得挺心寒的。。
看大家讨论Stay,那个坐标,和最后传给Murph的关于奇点的数据,楼主想解释下分别都是用什么方式传递了。。
请原谅处女座的较真儿。。
stay是以莫斯密码形式传递的,一排书代表Dash(),一两本书代表dot (。
)坐标是二进制表达(Binary representation),粗的沙子线代表1,细的沙子线代表0。
最后传给Murph的数据是用莫斯密码传递的。
除了Stay,其他两个都是由那个机器人(应该是TARS吧)翻译成相应的形式,然后告诉Matthew的。
不然美国人数学这么差,怎么handle得了;)然后还有一个细节是,最后五维空间崩塌之后,Cooper穿过虫洞(顺便摸了摸安妮海瑟薇的小手儿),最后长眠于宇宙的画面,旁边是土星的光环,其实仔细看,可以看到在远处,黑暗深处有两个地方在闪光,应该就是最后救了Cooper的Ranger飞船,预示着其实Cooper会得救。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汽车爆胎之后,Cooper和女儿谈话的时候,lz发现Murph把常用的铅笔插在了头发里面。
(还有这张剧照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5392045/ )我好无聊。。
关于Endurance的设计,根据剧照分析,应该是有两个Ranger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9406446/)竖着插在中间:(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9406479/)。
然后应该有两个Lander(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09406460/ )分别贴在中间柱子的两侧,和竖着的Ranger成垂直状。
(http://img5.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2183645289.jpg)(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张里面只有一个Lander。。
)(完)
先推一篇视角独特的影评:被忽略的阿弗莱克 http://www.douban.com/note/450035111/===================================图书管理员又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五星只代表力荐,不代表满分。
嫌这部电影不够硬的同学,不管你是文科生、理科生,还是特别特别厉害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宇宙级科幻小说《三体》粉,Kip Thorne会出一本解释片中科学设定的书《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253662/,你们可以等书面世,另外在reddit讨论的学神们要不要再去看遍电影啊?
事实是,这部电影尽管有Kip Thorne这样的物理学巨擘保驾护航,却意外的好懂亲民,我就算想写高哔格影评分析剧情都不知道哪里入手,简单地说,就是地球快咽气的时候,NASA发现土星附近出现了一个虫洞,虫洞只能人为制造,尽管不清楚到底谁干的,但是虫洞可以大大缩短宇宙旅行距离,因此人类有了寻找新家园的可能性。
第一批派出的探索者有三个反馈了积极信号,于是主角团就穿越虫洞找这三颗星球。
在前两个星球历险后,燃料不足以支撑回程,所以Cooper利用黑洞引力让Brand去找第三颗,自己则随着脱离的舱体进入黑洞。
后来发现黑洞内部的世界由五维度生物(未来人类)制造,而就是他们引导着过去的人类拯救自己,Cooper领悟后开始当图书管理员引导自己并传给女儿信号,最终解决重力难题,拯救了大家。
本片在理念上没有硬伤,乔纳森诺兰对情节中一些“bug”的解释我翻译好后会放在影评结束的部分,下面是一些大家可能感兴趣的细节:1、交通工具不断旋转的环状结构飞船是母舰Endurance,在拉撒路任务的第一阶段相当于一个空间站,不断传回虫洞那头的消息。
它有3组共12个太空舱,包括4个引擎、4个永久舱室(比如实验室、科学家的居住舱和驾驶舱)、4个携带殖民物资可脱离母舰的舱室。
Ranger飞船有两艘(小说设定),主角们搭乘Ranger1号登上了Endurance,以后也一直用的1号。
在Mann博士的星球,Mann用计把主角们引离1号,抢夺1号后强行和Endurance对接未果,1号报销。
而在黑洞附近,Cooper搭乘了Ranger2号把自己推射进黑洞,得以让Endurance继续前行。
Lander是用于运载携带殖民物资太空舱的登陆船(小说设定,两艘),体型庞大宛若运输机,就是Brand开去救Cooper的那艘。
后来这个庞然大物愣是赶上了Endurance的旋转节奏,和其达到相对静止后对接了上去。
在Endurance滑过黑洞的时候,为了给母舰减重/节省燃料,TARS操控的它和Cooper搭乘的Ranger2号一起脱离了母舰。
2、TARS和CASE这两个是军用机器人,外表貌似致敬2001里无处不在的黑石碑。
它们拥有通过磁力枢纽拼合起来的四个主块,每个主块又能延展出更多的小磁力长方体,所以不但能奔跑、公主抱,还可以伸出灵巧的小手指“手动”操作飞船对接。
诺兰就是为了避免以往科幻片对机器人相当独断的设计理念(尽量拟人化),才设计出了俄罗斯方块般的萌物,日后也许可以出手办。
尽管看似黑石碑,但是幽默感和绝对服从让其显得特别可爱,在经历了2001里的HAL后,你还想要求人工智能怎么样。
在片场这两个机器人由喜剧演员Bill Irwin手动操纵,方法如同操纵牵线木偶,后期他的身影会被抹去。
机器人如此生龙活虎,这位功不可没。
同时他也是话唠TARS的配音。
TARS的小伙伴,优雅寡言的CASE是Josh Stewart配音的,没错,就是TDKR里贝恩的一号小跟班,戴红领巾的小哥(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4844/)。
3、黑洞和虫洞,两个计划黑洞和虫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Kip是个好老师,可以把复杂的理念解释得很清楚。
影片里相当形象地解释了虫洞。
它就是借助空间折叠、连接超远距离两个地点的快速通道,所以太空旅行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这也是拉撒路任务最关键的部分。
虫洞的能量场并不稳定,而且通常很细小,不足以通过飞船,但科学家们认为可以通过反物质的负能量去中和,强化其结构、稳定其能量场,使其足以容纳飞船穿过(只有负能量才能维持虫洞的开启状态)。
所以,不要说现在虫洞不存在,那是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
但是在未来,通过虫洞进行星际旅行的可能性是有的。
黑洞吸收一切物质,谁也不放过。
主角们在燃料快耗尽的情况下,利用黑洞的超强引力靠近最后一个星球,如果你玩了配合电影发行的app,就知道此时只需要控制方向,别让飞船离黑洞太近(会被吸)或者脱离轨道(会遗失太空)。
最后应该是利用了Ranger2号和Lander的最后一点燃料及其脱离产生的反作用力给Endurance提供向前的动力。
人们对黑洞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之内的事情一无所知,正因为一无所知,所以理论上编剧们怎么玩都行。
最近看了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星际穿越的科学》,其中提到宇航员如果接近黑洞,标准结局是被拉成面条,但是后一句又紧接着提到“涉及到黑洞时,任何物理定律都是不顶用的,对于到底会发生什么,我们真的不知道”。
两个计划的关键在于重力,我猜,这具体来说就是如何把地球上的人/一定数量的人送上殖民星球繁衍后代。
B计划的5000受精卵非常现实、可行,同时也很冷冰冰,不但把第一拨殖民者当成了单纯的生育工具,也放弃了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所以从人情上看,A计划比较让人舒心。
虫洞出现后,NASA开始建设这个地下掩体(前身是NORAD,北美防空司令部),作为发射井,也作为未来的空间站,但是要把如此巨大的空间站送上太空并不容易,现在的人类科技无法达到如此水平,因为我们对重力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我们需要关于黑洞里奇点的一切资料。
这在Brand爹看来毫无希望,所以A计划一开始只是个忽悠人的幌子。
空间站的建设也解释了为何人类的美好明天来得如此之快——因为我们早就有所准备了,当时所需要的,只是操纵重力的方法而已。
4、黑洞里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未来怎么样马修的几个惊诧脸镜头配合光怪陆离的黑洞内部景象,相当明确地体现了导演致敬库布里克的少女心。
这里发生的事情超出了三次元人类的认知,是打破次元墙、混淆时空的存在。
层层叠叠的嵌套时空不由让人想起了Inception和诺兰处女作Doodlebug。
看来折叠、旋转、重力/物理规则的改变确实是他的菜。
对于这一切混乱,剧本将其推给了五维度生物——未来人类。
是未来的人类制造了虫洞拯救过去的自己、未来的Cooper领悟了这个道理后发暗号引导自己上船。
Kip Thorne把关的剧本都没解释具体原理,说明这里的具体原理显然不需要我们理解,我们只要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就好了。
按照乔纳森的解释,黑洞的视界之内相当于有一个信箱,可以接收来自未来的信件,你只有到达黑洞才能发现这个信箱,而这个信箱也只能放在黑洞里,借由重力和一些特殊条件(比如爱)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黑洞里叠加了各种时空,未来人类把所有需要的数据和方程都通过TARS之口告诉了Cooper,Cooper再以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把信息翻成摩斯电码传给女儿的手表。
简单地说,就是未来的某个时刻,人类要做一件拯救祖先的事情,不做不可以,如果不做的话自己就不存在。
这样一说是不是像因果律武器?
先达成“人类存活”这个结果,再导出拯救自己的过程。
因为黑洞里时空可随意操纵,所以一切都好说_(:з」∠)_英灵Cooper,对界宝具为因果律武器:那一年送给女儿的表aka.跨维度之表。
在这件任务完成后,信箱关闭,Cooper通过某条快速通道被抛到了土星附近,即虫洞的这一头,时间这种概念在事关黑洞的时候显得无关紧要,所以大家不必在乎这一瞬间过去了多久,按照结尾处男主的岁数推断,大概这黑洞一来一去100年过去了。
总之,因为一切皆有可能(积极版墨菲定律),所以男主在茫茫宇宙中被拯救也是可能的——因为人类在此期间星际旅行的技术已成熟,而空间站又环绕土星,那么显然Cooper和TARS是被故意丢在那里的。
他醒来时所在的空间站是人类暂时栖居的新家园之一,基于Murph攻克的重力难题升空。
Brand幸运地发现男朋友(死了)的星球适合生存,因此那颗星球将成为人类的殖民地,而片尾也暗示男主将带着TARS开始新的征程。
技术性的讲完了,我的心情也稍微平静了一点,没有刚开始那种怅然了,接下来是我的个人感受。
我知道这部电影算是会有争议的那一种,有人会称其神作,有人会大失所望,所以各自保留观点吧。
现在想想Interstellar还是翻成星际之间好,星际穿越好像只注重穿越虫洞(在电影里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只是个基本设定),“之间”却注重距离与联系,回味无穷。
↓首先我们恭喜导演完成了一个让人惊叹的突破——尽管Cooper是个鳏夫,这意味着男主仍然是死老婆的命,但是这部里的女性角色居然都活着且不是坏人。
这就让马特达蒙的所有戏份都让人忍俊不禁。
他的角色自拍摄起就被渲染得太过神秘,冰岛拍摄时和四人主角团钻一个帐篷密谋、几部预告里都没有出现他的脸(只有背影)、他的角色几乎未被谈起以至于人们以为他只是贡献了声音报个倒计时什么的——万万没想到一脸憨厚的马达承担了“人性阴暗面”部分。
没错,他就是人类版HAL,前半部电影一直在夸赞Mann博士有多棒,就如2001里HAL是公认的最强电脑一样。
这张朴实的脸给人一种格外可靠的感觉,不过却被恰到好处的BGM出卖了(山巅对话的配乐一直很诡异,我差点以为那是马达的flag,比如他说了一半就会被风吹起的石头削了脑袋之类的)。
科幻片硬核到一定境界就变成了恐怖片(比如2001),也许关于剧情大家会争论不休,然而对配乐肯定是一致好评。
汉斯似乎很久没写过如此平和却直击人心的音乐了,当初的情况是——“我能说的只有这些:在我开始之前,也就是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克里斯跟我说‘汉斯,我会为你写一页纸的文字,然后给你一天时间,你只要把这页纸带给你的任何想法都写进音乐,无论是什么。
’那页纸和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准确地说,克里斯那天写下的东西,或者说他希望从我这得到的东西,更多是关于我自己的故事,而非电影情节相关。
他真的深知如何触动我的内心(get under my skin)。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游戏。
”如果这部电影让你不止一次潸然泪下,父女的演技是一方面,配乐则同样是胜负手。
配乐讲述了汉斯自己的故事,那里有回忆和感性的力量,饱含着无止境的汹涌情绪,这些情绪凝练成了与电影相称的心境——超越时空的爱。
这个非常G级的主题可能会让部分观众失望。
诺兰是复杂叙事、烧脑剧情、悬念、反转的代名词,可以说是大卫芬奇的光明版,前提是他和大卫芬奇共同具备的特点——出乎意料的狡黠和对人心的洞察。
然而星际穿越既没有格外意外的段落(来自未来的消息+反叛的好人都谈不上创新),居然还爱满人间,似乎真的更适合斯皮尔伯格。
然而从一系列的访谈里我们得知,诺兰,抛开以往那些辛辣,其实是个行事果断的古典派,对老少咸宜的家庭片感情深厚,一旦得到最顶级的资源,立刻会着手干自己想干的事。
在华表殷切的“买买买,你要什么我们都给你”的鼓励下,他拍出了这部好莱坞没有公司敢交给任何导演拍摄的电影:——一部绝对现实主义的硬科幻,它硬到制片人/编剧是与霍金齐名的物理学家,履历表里赫然有一篇《虫洞,时间机器与弱能量条件》;它现实到飞船内部几乎全是模拟信号而非酷炫至极的数字信号,而主创们认为最超越现实的东西居然是其他太空探险片飞船最基本的设定:休眠舱,影片主题则是如今人类也在面临的难题:饥荒与沙尘暴;它朴素到一块绿幕都不用,能实景则实景,能模型则模型,不能模型用投影,总之要让演员真的和场景互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它也制造了最炫目的太空奇景,让观众如临其境心潮澎湃,当布满星辰的空间如壁纸般折叠时,当神秘的球形虫洞隐隐向Endurance召唤时,当可怖却美到让人心悸的黑洞将渺小的飞船吞噬时,那些时刻会成功引燃每个人对太空的向往、对自身存在的思索——你找不到比它更硬、更现实、更不闪耀的科幻片了,它甚至没用一点小花招,连真空里的无声环境也是真的无声,我是说,真的无声。
制片厂不允许电影里不用一点音轨,因为绝对寂静会让观众恐慌,诺兰一拍桌子说太好了,就要这个效果……就是这样一部完全基于现实、由著名mind-fuck导演制作的电影,却拥有最不可思议的两个内核:爱,以及神棍般的拯救方案。
这让刚才那一段的铺垫成了无关紧要的细节,管你是多高大上的严谨学术设定,总之一切设定为剧情服务,而在绝对现实的基调下,影片用完全跳脱现实认知的方法给出了一个happy ending。
这是诺兰一开始就打算好的,他想描绘一个触手可及的未来,和一个完全“跳脱”的结局,和先前铺垫的未来一点都不相称。
不巧的是,高维度生命的介入,这点2001已经用过了。
如果我没看过2001,我可能觉得这种处理方式十分天才,可是我们都认识Dave和黑石碑,都经历过不明觉厉的黑屏和精神污染MAX的银河映像,所以,即便这次看到了完全不同的视野、叹为观止的嵌套书架——有棱有角、冰冷、机械,诺兰的一贯风格,在盗梦里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可它还是让人一直想起库布里克。
而父女隔时空交流,尽管在影片的设定下很科学,却还是让人感到“这一点都不科学”,突如其来的美丽新世界也超前得太多了,一瞬间惊出一身冷汗以为Cooper在做梦。
仔细想来这倒是说得通,Cooper在黑洞里是无视物理法则的开挂状态,未来人类开一条快速通道就能瞬间拯救他,只要他传达出信息完成了任务。
而有可能被口诛笔伐的交叉剪辑段落:图书管理员Cooper和回忆往事的科学家Murph,如果你质疑“时间怎么可能那么巧,这两人居然同步了?
”,那么请记住,时空不是定量,黑洞里的时空可以选择、干涉,两人并非“同时”,而是Cooper找到/挑出了那个时刻的女儿。
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和现实主义差好远,可一旦扯进来自未来的高维度生物,一切皆有可能。
这真是个相当方(偷)便(懒)的设定啊。
撇开这点不谈,我不满意的大概是——喂,Doyle便当发得好随便,为了推进剧情居然站在原地等便当?
其实完全可以表现为“Doyle一刻都没耽误、用尽全力想上船但还是被卷走了”,不知为何要让他发呆。
还有,那段放火烧田/冰原摔跤的交叉剪辑比较怪异,前者的戏剧冲突太浅,根本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哥哥的态度很匪夷所思,似乎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冲突,有点夸张了。
至于担负起以往女主角任务(黑化并/或死去)的马达,这次的阴暗设置和之前的诺兰作品比有点小巫见大巫,也算不上旅程中的最大危机,而且笑果还挺足的,也许导演更擅长写邪恶的女人。
尽管如此,那句“50%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概率”还是让人唏嘘不已。
Mann博士曾经代表了人类最美好的一面,无畏、大爱、探索与牺牲精神,他就是开拓者和先驱者的典范,然而终究敌不过孤寂和生存本能。
你甚至在责备他之前也要犹豫一下——他想干掉Cooper,完全是因为Cooper想回家,而任务则需要Endurance继续前行。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Mann谎言的基础上。
这就是人类,时而伟大,时而懦弱。
不过这些设定也只是旅途中的坎坷而已。
这部太空探险片里没有光怪陆离的外星生物、叛变邪恶的AI、酣畅淋漓的空战,有的只是最真实的目的、最艰难的抉择和最现实的挑战,这就是触手可及的未来、人类最可能遇到的麻烦,尽管如此,诺兰还是从开始就下定决心给我们好结局。
“我想给本片注入一点阿波罗精神。
” 他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伴随着NASA的航天项目长大,那时人们向往太空,不懈探索,如今却固守地球,令人沮丧——这部电影不仅关于爱,也关于导演希望全人类都坚持的梦想,探索、开拓、冲出太阳系、冲出银河系,我们不该葬身于地球。
导演把他的太空梦,他对6、70年代宇宙探索黄金时代的回忆,他对人类进取心的深刻感情通通写进了电影,这可能会激起又一波思想火花,或在未来科学家的心中埋下火种,或让更多人梦想扎进星空。
那么多科幻片描绘的场景距离我们如此之远,看起来遥不可及,然而这一部似乎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只要更多人为此努力,我们的足迹一定会行至更远。
Brand教授反复念及的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这就是指引人类的明灯,同时也是诺兰向观众传达的意思,如果TDK三部曲还不够表现他的燃向少年心,那么这部则让其初心彻底暴露——原来仍然是爱的战士啊。
所有震撼视听的异世界好像都不及Cooper对女儿突破次元的爱。
Brand认为,爱不是虚无缥缈的设定,现在我们的理解有限,也许在更高的次元,爱可以被量化。
是的,爱是推动一切的关键要素,影片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爱与重力,唯有这两者可以穿越时空。
为什么Cooper父女会被选中?
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他们这样,只有Murph才会念念不忘父亲的任务和信念,这种牵挂如此之深,以至于黑洞那头的人可以利用这丝牵挂完成信息的传递。
如果这种爱不够强大,那么Murph也不会回到儿时的房间看表了,何谈拯救人类。
三刷时也特别注意到成年Murph和哥哥大吵一架后的转折,她在路上看到了两个灰头土脸的孩子,趴在卡车后面没精打采地望着她。
如果地球得不到拯救,这些孩子将是最后一代,呼吸着沙尘,啃着早晚要病死的玉米,目光所及之处皆尘土,这些将构成他们最后的记忆,人类最后的记忆。
Murph就在那时领悟到自己不能“坐以待夜”,就算拯救不了全人类,至少她可以救嫂子和小Coop,所以她才猛打方向盘,决心最后一搏。
她在地球上为家人的生存而战,虫洞那头,她的父亲正为了同一个目标准备牺牲自我。
因此人类的梦想终究以爱为动力,就如远在美国的儿女牵动着Limbo里的Cobb,而哥谭则牵动着布鲁斯韦恩。
最后以先行预告里的台词做结,向主创们致敬,也向具有探索精神的人类致敬。
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the impossible一直以来,我们通过战胜不可能来定义自我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我们得算上这些时刻These 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这些时刻我们敢于瞄准更高的目标to break barriers来打破屏障to reach for the stars以触碰星辰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让未知变成已知We count these 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我们把这些时刻看做最骄傲的成就But we lost all that但我们失去了那一切And 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也许我们只是忘记了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我们依然是先驱者and we've barely begun我们几乎才刚刚起航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 behind us我们最伟大的成就绝不会属于过去that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我们的命运横亘于头顶的未来=======乔纳森解释为何未来人类不通过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过去传达信息:用重力传达信息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内。
在2001里,黑石碑埋在月球上,是因为只有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文明才能到达月球、找到石碑。
这就像一个测试。
如果你真能把它挖出来,说明你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要求,那么你就得到了如何往更高层面发展的指示。
而星际穿越里则是不同的情况,那就是交流/重力是极其复杂的现象,只能在最极端的空间里才能达成。
也就是说,你可以想象一个信箱,这个信箱可以接收来自未来的信件,然而这个信箱在黑洞的事件视界内,你甚至不知道它就在那儿)一篇克里斯的访谈:http://site.douban.com/134535/widget/notes/12885672/note/449946943/Q:网友们已经试图指出《星际穿越》的漏洞了。
你有没有觉得这种流于表面的咬文嚼字有点蠢?
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
N:老实说,我还没去看他们试图指出了哪些漏洞,所以我还没办法逐条解释。
我的电影在某些方面总是被以一种高得奇怪的标准衡量,而其他所有人的电影也没被这么对待过——这我可以接受。
人们总是控诉我的电影有情节漏洞,我非常清楚那些漏洞的存在,而且会很清楚人们何时会发现,但他们一般发现不了。
不过大家在质疑哪些科学问题呢?
那可是基普的专业领域啊。
ps. 本片预算为1.65亿,本来华纳和派拉蒙想给两亿,导演说要两亿干嘛?
又用不完……为什么用不完?
诺兰曾打电话问扎克“(拍钢铁之躯时)你们种了多少玉米?
”,扎克说,种了300亩,花了好大一笔预算啊!
诺兰于是让剧组种了500亩,然后把玉米卖掉了,还赚了一笔。
pps. 四刷过后我觉得完成了又一次和2001的神交。
诺兰是库布里克最伟大的粉丝,不服也不跟你们战。
「时间轴」☟编者按→剧情梳理→概念解释→最烧脑的时空悖论→平行时空→细节全解析→无人机寓意→关于科幻片📎文章稍长,建议先转后看 编者按——有些东西乍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其中蕴含巨量的信息。
《星际穿越》整部影片的画面可谓精简到极致,往往单一的空间站、巨大的星体、漫长的黑夜,无边的孤独,就构成了完整的镜头。
然而,星际穿越每1分钟的镜头耗价高达97.6万美元,所有的信息都隐藏在极致的简约之后。
这种宏大的内敛和克制,有点类似老刘对三体的描写:它的海量信息是隐藏在深处的,汪淼能感觉到,但说不清。
他突然悟出,《三体》的不寻常在于,与其他的游戏相比,它的设计者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游戏的设计者都是尽可能地增加显示的信息量,以产生真实感;但《三体》的设计者却是在极力压缩信息量,以隐藏某种巨大的真实,就像那张看似空旷的天空照片。
庞杂精细并不等同于内涵丰富,而恰恰是删繁就简的克制,放大了科幻本身所含的哲学命题对观众的冲击力,令剧情更加烧脑。
更遑论这部电影着力描写一个五维时空,远远超出了作为三维存在的我们的认知极限。
我们试图理解五维,相当于蚂蚁试图理解球体,只是平面圆模样的投影。
而且,即便蚂蚁知道了球体并非如投影表现是个平面圆,那也没办法想象球体本身。
同理,三维的因果律根本无法解释这部影片的时空关系。
如果就是头铁,就是要用因果律,那么必然陷入时空悖论,脑细胞死一大片头秃成灯泡也决计想不明白。
1 / 7剧情梳理在正式分析《星际穿越》的烧脑细节之前,咱们先回顾一下剧情:地球陷入末日危机,各类农作物患枯萎病,人类面临肆虐的沙尘暴和大饥荒,眼看走向灭亡。
前NASA宇航员在家务农,也就是男主库珀,他接连在自己的最爱——女儿墨菲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书无故掉出书柜,天花板掉灰尘,摆成特殊形状。
女儿将灵异事件理解为幽灵,但男主不相信幽灵的存在。
之后男主破译灰尘密码,得到一个坐标,然后带着女儿前往,发现坐标所在地是一个科研机构。
在那里男主认识了老教授和他女儿布兰德博士,并得知,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拯救人类的计划。
他们发现“虫洞”另一端有3个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于是,男主和队员上路,去确认究竟哪个星球适合作为人类新家园。
此时教授有两个计划,A计划是得到地心引力算法和黑洞数据后建立空间站拯救地球所有人。
B计划是抛弃地球所有人带受精卵移民外星球。
教授让男主先去执行计划B,约定男主传回黑洞数据的时候自己也研究出来引力算法,然后再执行计划A。
而实际上教授认为计划A是不可能实现的。
男主与女儿告别,而女儿说自己解开了书架掉落书本的密码,是“stay”,但男主还是走了。
男主和另外3个队友踏上了穿越星际的旅程。
他们穿过虫洞到达银河系以外的新星系。
在虫洞中,他们看到了时空畸变,布兰德还和时空畸变中的“他们”“握了手”。
在这个新星系中有1个黑洞卡冈图亚 (Gargantua)和3颗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分别是米勒星球、曼恩星球和艾德蒙斯星球(以首批登陆星球的科学家名字命名)。
他们选择的第一站是离他们最近的米勒星球。
米勒星球处在黑洞引力范围零界点的附近,由于受到黑洞巨大引力的拉扯,这颗星球的时间变慢了,它的1小时相当于地球的7年。
用切入米勒星球轨道的方法登陆要耗费很多的地球时间,到那个时候有可能地球的人类己经灭绝,无法实现人类移民的A计划。
于是库珀想避开时间畸变区,进入和米勒轨道平行的轨道,到达米勒星球上空,直接登录,然后带回样品资料返回空间站研究。
按此计划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只需要约两年时间,但缺点是更费燃料。
他们留下了罗米利在空间站研究黑洞,其余3人——男主库珀、女主布兰德和队友多伊尔去探索米勒星球。
顺利登陆。
但这颗星球,除了汪洋,什么都没有。
因为这颗星球靠近黑洞,黑洞的引力拉扯潮汐,因此产生巨浪。
巨浪的周期差不多是一个小时,而布兰德行动失误,花费了余外的时间,导致队友牺牲和飞船故障。
他们多花了一个小时排水才让飞船重新启动,在第二次巨浪来之前,惊险逃生。
这次行动,他们付出了地球23年时间和队友牺牲的惨重代价。
与此同时的地球,时间已经过了23年,男主的女儿长大,成为教授的副手。
教授临死前告诉墨菲,他早就解开了方程,但是黑洞数据不可能得到,所以一开始就只有殖民外星球的方案B,地球人只能等死。
镜头再回到太空。
因为此次行动的失误,飞船燃料不足,所以接下来的行动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星球中选一个,以保证剩余足够的燃料返回地球。
在路线选择上,库珀认为曼恩星球的数据更可靠,而布兰德认为曼恩星球和米勒星球一样,都在黑洞附近,不可能产生奇迹。
于是俩人产生分歧,男主觉得布兰德想去艾德蒙斯星球只是因为她男朋友在那儿;而女主认为男主只想自私的返回地球和女儿团聚。
实际上,男主的目的是实现A计划,救更多活着的人,当然也包括女儿墨菲。
不过,布兰德在米勒星球犯的错误导致她没能赢得这场讨论,只能按照库珀的意见去了曼恩星球。
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
上次女主犯错,这次轮到男主。
正如布兰德所说,曼恩星球没有奇迹。
所有的数据都是曼恩为了让自己获救而伪造成的。
曼恩一开始就知道A计划无法实现,因为无法进入黑洞获得黑洞引力数据。
为了偷飞船逃生,曼恩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包括给机器人设置自曝程序炸死那个独自在空间站研究黑洞23年的黑人科学家罗米利,把男主骗出去杀掉。
当然我们的男主没死成,反而向女主传递消息并获救。
女主开飞行器救男主的时候,曼恩偷飞船前往空间站,但空间站爆炸,曼恩领盒饭。
之后男主利用高超的驾驶技术救回空间站。
此时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善悦中时,突然发现空间站己经滑入了黑洞的引力范围。
想要逃出生天,别无选择,他们只能利用黑洞的「引力弹弓效应」,将空间站射向艾德蒙斯星球,否则将被黑洞吞食。
但代价是机器人塔斯和库珀作出牺牲,与空间站分离。
分离瞬间,女主get到男主的大爱。
话说男主进入黑洞经过奇点,竟然神奇的活了下来,并进入一个奇异的空间,也就是“他们”在五维空间里放置的三维化空间,俗称「超立方体」。
在这个空间中,若干个四维空间不断重叠,重合在一起。
男主可以任意切换到一个四维空间中。
他在超立方体中看到了女儿曾经的生活,想到自己被困在这么个鬼地方,拯救世界的任务也没完成。
特别后悔,早知道当年自己不走了,留在地球陪伴女儿长大多好。
于是通过引力按规律移动女儿架子上的书,书掉在地上,就是影片开头幽灵和密码stay的秘密。
女儿破译出幽灵留下的讯息,劝说当时的男主不要走,但男主不听。
过去在未来还是按照原本的轨迹发生了。
然后,同在五维空间的机器人发来消息(虽然机器人和男主在同一五维空间中,但高维规则,彼此看不见,只能通话),告诉他拿到了黑洞数据。
男主此时悟了。
觉得“他们”就是未来的地球人,地球有救了,于是给立方体里的另一个自己传递灰尘坐标(对应片头屋里掉落灰尘),再通过自己送给女儿的表的指针,用摩斯密码,把黑洞数据传递过去。
这种默契,这种心灵的感知,就是爱。
根据影片设定,爱是可以穿越宇宙时空的一种特殊力量,没有任何证据,但是你知道爱就在那里。
镜头再来到另一端的地球。
墨菲拿到量子数据后解开引力公式,找到拯救地球人类的方法。
然后超立方体消失,库珀穿越黑洞和虫洞,返回太阳系。
其中,在库珀穿回太阳系的过程中,他看见了当初进入虫洞的他们自己,并且在时间畸变中和布兰德“握了手”。
这也证实了库珀所说了“他们”其实就是“我们”,是未来的人类。
由于黑洞和地球的时间差,墨菲己经成功建造了四维空间站,将人类移民到了太空站。
空间站也在土星附近(方便穿越虫洞),因此,库珀和塔斯被空间站发现并且获救。
男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来到墨菲建造的空间站。
此时地球时间己过百年,库珀的地球年龄己经124岁了,而实际年龄只长了几岁。
与此同时,他的女儿墨菲己经是一个将近100岁的老太婆了。
当他用37岁的身体,看到已经百岁高龄、儿孙满堂的爱女,他知道自己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陪伴爱女成长的最宝贵的经历。
墨菲告诉他,人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女离世,要他去外太空寻找跟他一样年轻而孤独的布兰德。
于是库珀和机器人塔斯偷开一辆飞船,去往艾德蒙斯星球,再次飞向不可知的太空…………
影片最后,女主抵达艾德蒙斯星球,并摘下头盔,预示人类文明将在新的家园延续下去。
2 / 7概念解释解释几个概念:①引力弹弓效应:宇宙飞船利用行星的引力场来达到加速的目的,行星的引力就像弹弓一样把宇宙飞船弹射出去。
类似小时候玩过的弹弓,我们用力的往后拉皮筋,再一松手它便会快速的弹出去。
在电影中到应用就是,让黑洞把他们拉近到经过计算的临界点,飞船瞬间点火,利用引力弹弓效应,把飞船射向新的星球。
②螺旋式下降减速影片中飞行器在广阔的海面上进行螺旋式下降,这是因为螺旋式下降要比直线下降距离长,在急速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延长下降距离,也就是延长空气对飞船的阻力时间,达到大气对飞船下降阻力的持续,从而减缓下落的速度。
③奇点奇点就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
奇点,是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存在的一种形式。
它具有一系列奇异的性质,无限大的物质密度、无限弯曲的时空和无限趋近于0的熵值等。
现代任何物理数学定理在奇点上都失效。
★3 / 7全片最烧脑的时空悖论
先分析一下大家最困惑的「时空悖论」问题。
提前声明,几乎任何一部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片都逃脱不了时空悖论的讨论。
这里只是结合影片所涉及的高维时空关系而言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家用三维因果律思考时间旅行,必然陷入时空悖论的死循环。
比如,为什么地球人类被拯救,是因为未来人类帮忙放置虫洞;为什么未来人能够放置虫洞,是因为地球人类被拯救后繁衍成高维文明。
按此思考,电影的因果链就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根本没办法厘清。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虽然这是逻辑严密的闭环,但受低维局限,我们只能看到这个逻辑链的投影,就像最开始我说过的,蚂蚁只能看到球体的平面圆投影。
既然我们认为它是无解的死循环,那么影片对我们而言始终存在时空悖论。
我们越深入思考,越觉得电影建立在BUG上,一方面这非常不符诺兰导演的职业操守,另一方面难题想不通真的很令人抓狂。
但这一切真的是无解的BUG吗?
要知道,导演着力表现的是一个五维空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时空穿梭。
如果说三维空间中的时间是一条不可逆的直线,那四维空间中时间应该就是一个平面,五维空间中时间就是立方的状态。
也就是说五维空间中的时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随意塑造形状,比如把不同方位上的少量的时间堆积起来变成更大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拆分为小块,扔在不同的方位。
整部影片因为高维度设定,因此根本无法适用三维因果律。
我们必须跳出三维的思维模式。
至于怎么跳出,其实导演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理解影片时空关系的题眼,“只要有可能的事,就一定会发生”。
这个有点像「宿命论」,在三维世界里形而上学,但却可以解释五维的时空逻辑。
明确3点:1、三维的时间是一条线,具有因果律(不适用高维时空)。
2、影片不存在平行宇宙的概念。
3、时间线不允许有悖论产生。
想理解五维时空关系,那么,不要追溯它因何发生,其果为何,这是无解的死循环。
你只需要知道,已经发生的,就是原本应该发生,也是必然会发生。
举个例子,墨菲小时候遇幽灵的情节,按直线式因果律思考,很容易理解成男主库珀穿越到未来,向过去的女儿传递信息。
这样想是错的,因为无论在哪个维度,人类都不可能改变历史。
虽然墨菲小时候遇到未来的男主,但这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在过去这是已经发生的,所以在未来这是必然发生的,那么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发生。
对于未来人类来说,他们做的并非改变历史,而是按照历史发生的事情做了他们该做的而已。
之所以未来人能这样做,是因为高维度的人类能够看到低维度人类的过去将来,就像编剧能看到角色的人生轨迹。
编剧想要修改一下,所以在某个节点放上关键事件,改变了整个轨迹的方向。
再比如,电影中枯萎病威胁下的人类可以视作当前处于某种绝境中的蚂蚁,如果溪水淹没蚂蚁的窝,蚂蚁只能等死,这时,一个普通人类发现了,直接把溪水改道,从而让蚂蚁能够顺利转移,在蚂蚁看来这个人类就是高维度的生命。
虽然蚂蚁的未来被改变了,但人类并没有改变历史本身。
在五维空间中,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所以蚂蚁是怎样成为人类的这个因果律问题在五维空间里根本没有意义。
4 / 7影片不存在平行时空的设定
为了搞清楚因果律导致的时空悖论,很多人会从平行时空的角度思考。
平行时空有点类似诺斯替主义。
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指出分有说,认为宇宙模型是数轴式的向两端无限的延伸,而原点可以在任何位置上。
用平行时空这个概念确实可以解释时空悖论,然而实际上,星际穿越导演根本没有设定平行时空这个存在,不涉及无限衍生时空。
而且结合影片内容来讲,未来人类完全没必要拯救它的平行时空,就好像指数级分裂的细胞没必要对母细胞念念不忘。
星际穿越的故事只在单一「场」发生,无论五维还是三维都隶属于同一「场」。
5 / 7细节全解析
除了上面我提到的时空悖论问题,《星际穿越》还有很多小细节值得解读。
Ⅰ- 为什么影片中飞行器在太空里一直旋转?
用旋转产生向心力模拟地球引力。
飞船在旋转过程中,恰恰产生的就是这样一种惯性离心力。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惯性离心力可以代替重力。
根据影片叙述,旋转可以让飞船产生与地球表面相仿的重力,这就让宇航员在太空中找到如履平地的感觉。
”“对于星际航行而言,重力不仅是舒适需要,更关乎生命健康。
”长期失重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宇航员肌萎缩、骨疏松等问题,因此制造“人工重力”是必要的。
Ⅱ- 为什么老教授觉得不可能获得黑洞数据,以及为什么男主进入黑洞没死?
根据霍金的理论,别说进入了,就算接近黑洞的人都会被黑洞的超引力给撕碎,但在基普索恩看来,对于黑洞我们都只是通过无穷多的数据来证实,但实际上黑洞到底怎样是无从得知的,所以基普索恩黑洞理论,最后男主和机器人TARS都活下来了。
Ⅲ- 老教授的公式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临终前说自己撒了弥天大谎?
由于地球上爆发了非常严重的枯萎病,为了避免灭绝,人类需要离开地球,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宜居星球。
对此,老教授制定了两个计划。
计划A,把全人类带离地球,并送到其他的宜居星球上生存。
计划B,出去寻找宜居星球的宇航员不再回来,他们携带的人类受精卵将会在其他星球上开始新的生活,地球上的人类只能自生自灭。
计划A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想要实现需要解决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全人类转移到太空中?
多年前出现的引力异常现象,引起老教授的注意,他意识到引力可以被控制。
如果引力能够被控制,把全人类以及巨大的空间站送入太空中就不成问题。
老教授一直在研究引力方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了解开了这个方程的一半。
由于无法调和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这个引力方程还无法使用,需要黑洞的内部数据,需要了解奇点才能完全解开方程。
然而,黑洞的事件视界把黑洞内外的时空隔开,禁止外界观测者看到黑洞的内部,位于黑洞中心的奇点不会裸露在时空中。
无法获取黑洞的内部数据,这意味着引力方程是不可能完全解开的,所以控制引力也就无法实现。
老布兰德教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但他对大家隐瞒了。
他对外声称自己很快就能完全解开这个方程,只要找到宜居星球,人类很快就能搬过去。
他深知让人类联合起来牺牲自我和家人去拯救其他人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向大家撒了弥天大谎。
自始至终,A计划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个幌子。
老教授选择泯灭了自己的人性,试图以B计划来使人类种族能够在宇宙中延续下去。
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一点,只有先前出发去寻找宜居星球的曼恩博士知道。
当然,PlanB也不确定最终能否实现。
一开始知道真相的教授真实目的就是执行PlanB,而实际上他本身对这PlanB能否实现也是怀疑态度的(后面教授第一在基地见到墨菲的话中有暗示“自己不确定女儿是死是活,但每次去录想说的话会让自己好过一点,支撑自己相信他们活着的是老头的信念”),光靠传回来的数据是没法判定哪个星球宜居的,但与其等死还不如让女儿去外面冒险一次,这就是老头不断重复那首诗的意思。
不过,由于卡冈图雅黑洞的奇点是一个温和的奇点,库珀得以安全进入黑洞中,并把黑洞的奇点数据传送给他的女儿。
最终,获得黑洞内部数据的墨菲在老教授的研究基础上解开了引力方程,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Ⅳ-为什么宇宙探险小分队先去了米勒星球?
三个星球距离黑洞的远近顺序是米勒星球、曼恩和埃德蒙斯。
而且从数据的传递来看,米勒是很可能宜居的。
而他们从虫洞出来后,首先就会先利用黑洞的超强吸引力,登陆米勒星球,节省燃料。
而米勒的重力是地球的130%,是距离那个黑洞最近的星球,所以就不难解释在那个星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巨浪,因为牵引力因素产生大规模潮汐。
Ⅴ-为什么优先选择曼恩星球而不是埃德蒙斯星球?
首先是因为从信号上来看,埃德蒙斯信号已经断了,而曼恩信号还在继续,其次是因为曼恩履历更牛掰,所以理论上最可靠,最后是因为在经过米勒星球的折腾,原来的燃料已经不可能支持他们在探险完埃德蒙斯星球后再次返回地球,而男主是想全家团聚的,还有就是从男主的心理来看,女主布兰德是有私心的,因为他的男人可能还在休眠。
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曼恩星球。
Ⅵ- 曼恩为什么要杀死男主?
首先曼恩不想死,“对人的思念是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
曼恩传递「自己所在的星球是宜居的」这个虚假消息给地球,目的就是让地球派人过来,那么自己就有机会返回地球。
曼恩星球的引力是地球的70%,所以有的冰川漂浮在半空中,女主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去也不会崴到脚。
至于为什么曼恩知道男主计划返回地球还要杀男主呢?
这是出于英雄主义,如果男主把曼恩为求生而传递虚假消息这件事告诉地球上的人,他哪里还有脸活下去,不得被唾沫星子淹死。
所以曼恩打算自己一个人回去,然后去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
Ⅶ- 罗米利为何会被炸死?
曼恩探索星球带的机器人基普拥有真实数据,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曼恩就让机器人报废了。
并且在报废机器人时,曼恩设定了自毁程序(最后男主在修TARS的时候,TARS开的那个玩笑,说明机器人是有自毁程序的),如果罗米利修理机器人并接触真实数据,他就会被炸死。
人类指纹能够修复机器人数据,所以罗米利摁下指纹的同时,被炸上天。
Ⅷ-曼恩飞船在没有锁定对接时,为什么打开舱门爆炸了?
曼恩在驾驶飞船方面经验不如男主,所以没有对接成功。
飞船内有恒定气压,强行打开舱门就会有气压差,压强过大。
Ⅸ-男主利用引力弹弓效应送女主出黑洞时,为什么分离飞行器?
不能一起离开吗?
一是燃料不够;二是牛顿第三定律,飞船需要通过分离飞行器反向推进获得足够动能。
而分离飞行器只能手动操作(自动操作系统在曼恩不完全对接后开舱门毁掉了);三是黑洞是温和黑洞,因此存在获取奇点数据传回地球拯救人类的可能性。
男主抱着一线生机和机器人塔斯一起进入黑洞。
Ⅹ-分析男主给女儿留下stay、航天局坐标和奇点数据的情节传递stay信息的时候,男主以为plan A注定失败,地球人必死无疑,因此后悔离开女儿来冒险了。
后来男主跟机器人联系上,TARS告诉男主收集到黑洞数据,有了这数据就能实现plan A。
另外,TARS说“他们”并不是让男主来改变历史,所以男主必须让自己到NASA去,毕竟如果当年没有去NASA就没法实现plan A。
所以男主在超立方体内向女儿传递航天局坐标和黑洞奇点参数,就像之前发生的那样。
Ⅺ-男主是如何破译沙子坐标的?
墨菲一直坚信在她的房间里有个看不见的人(幽灵)向她传递信息,对于书柜的异常,她尝试用摩斯码去破译,而男主则认为“书柜可不会来跟你交流什么信息”。
到了棒球赛那天沙尘暴,父女俩同时目睹了房间里沙尘掉落的异象,之后男主发现异象是由重力异常造成,在墨菲摩斯码的提示下想到二进制,进而得到NASA的地理坐标。
用薄厚不一的沙子来表示坐标,也就是二进制码,粗线=1,细线=0。
(不适用于现实,只是电影的表现手法。
库珀还对墨菲说“是你引导我(找到了这个答案)”,这使墨菲认为父亲的离开是她一手造成的。
既然地理坐标是有用的,那她破译的“stay”信息应该也是有明确目的,所以她试图用这个信息阻止男主离开。
Ⅻ-地球上的重力异常现象咋回事?
男主在超立方体中努力对应地球时间线时合理的前后误差。
因为时间线是平铺的,所以他对表针操作的影响很有可能溢出到其他的时间点,导致近期时间线内经常发生重力异常事件。
6 / 7解读无人机的寓意及其它
影片一开始无人机出现的作用:☟1.解释背景,航天局已经解散10年时间;2.悬念男主身份(此时并没有亮明),高端科技男;3.暗示男主家附近有重力异常现象出现无人机的隐喻:☟男主和两个孩子开车去学校,发现了一架印度的无人机。
男主抓住了它,拆了它的电池,这时墨菲一脸不高兴地说了这句台词——Can’t we just let it go?我们放过它不行吗?
其实无人机代表男主自己。
当时,地面控制中心早已关闭,无人机默默飞行了10年,没有人知道。
如果不是男主,它可能会永远飞下去。
无人机是孤独的、无助的,它在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浪漫而凄凉。
墨菲对对一架无生命的机器有些许同情之心,然而现实是冷酷的、无奈的。
男主等人的太空探险也是一样。
他们同样在寻找,同样是孤独的。
他们穿过虫洞之后便杳无音讯。
按照地球时间,仅仅在米勒星球,他们就度过了23年。
人们只知道他们在宇宙深处飞行,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男主库珀成了一种记忆。
儿子Tom在视频留言里,同样也说了:“I guess I’m letting you go.”(我还是让你走吧。
)这是重要暗示,和墨菲之前的话相呼应。
面对现实(他们可能早已遇难,永远回不来),地球的人们只好让他们远去。
在这个结构里,男主库珀和无人机的命运重合,无人机隐喻男主自己。
拉撒路计划的隐喻:☟男主一行人的太空探险活动被老教授称之为拉撒路计划(Lazarus)。
拉撒路是圣经中记载的死而复生的人物,他已经死了,但耶稣断言他会复活。
而四天后他竟然真的从山洞里走出来,证明了耶稣的神迹。
死而复生,隐喻了进入黑洞的男主将会生还,以及末日的人类终将存活。
三个星球的隐喻:☟米勒星球:这个星球上引力大于地球,大气稀薄,整个星球表面布满了水。
这是暗示在生命诞生前古老的地球曼恩星球:大气氨含量高,地表冰封,这是暗示毁灭后重回冰河世纪的地球艾德蒙斯星球:人类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的最适合生存的尚未被破坏的完美星球,也就是说纵使人类能够穿越星际,在千亿个星系中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还要那个最适合的阶段才行,这是多么苛刻的条件才能匹配到。
隐喻/暗语:当我们居住在这颗行星时,我们的任何破坏都会让这个家园在逐渐消逝,想要找到一个替代品的可能性很低,所以要珍惜我们的这颗星球。
7/ 7当人们迷恋科幻片时,人们迷恋的到底是什么?
科技因建立在不可辩驳、抽象的科学原理之上,所以大多数人只能隔着壁垒,远远张望,终生都难以踏入。
科幻电影却打破这个壁垒,在大众与艰涩难懂、生人勿近的科学奥义之间搭建起桥梁。
芦苇般的人类,却试图用弱小的命运挑战庞大的未知,想要在此岸眺望彼岸。
当远方的存在横亘于前,人们不免产生一种莫名无措的抽离感,就如同在时空荒芜中被紧攫住呼吸,陷入久久的怅然若失。
当人们迷恋科幻片时,人们迷恋的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除了直观的美学感受,比如历史化为乌有的幻灭感、命运的渺小,岁月的逝去,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就像冰冷的钢甲和无情的科技怪物内里,那些柔软温情的人性,以及生死绝境里的希望之光。
优秀的科幻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生命等命题之宏大,让人们暂时抽身于冗杂的生活,仰望星空(怀疑思考人生)不过嘛,似乎,绝大多数优秀科幻片都是人家国外滴……国内科幻电影一直都半死不活,稀松且参差,好像能拿出来说的只有《流浪地球》一部。
而且,大家对国产科幻片的态度就像对国足一样,千言万语,不如一句呵呵。
事先声明,这里没有崇洋媚外和拉踩的意思。
国内也想做好科幻片的,钱花了不少,特效也及格,但就是事与愿违。
比如某堡垒,披着科幻片外衣,继续讲赤裸煽情狗血演技炸裂的故事。
为啥呢?
科幻片差在哪呢?
这是个大问题。
下面一段话很有意思:在一项著名的实验中,科学家把电极连接到几只大鼠的脑部,大鼠只要踩下踏板,就能制造出兴奋的感觉。
接着,当他们让大鼠在美味的食物和踩踏板中二选一时,大鼠宁愿选择踩踏板。
这几只大鼠一次又一次踩下踏板,直到因为饥饿和疲惫而倒地不起。
出品方低估了自己电影品质的劣质,也低估了市场的审美,同时一大群投机者掌权影视市场横行霸道。
投机者掌握了盈利秘诀,于是不断生产迎合观众口味、能煽情、模式单一的片子,观众看一次爽一次,就像踩电极踏板的大鼠一样。
我不评论影片本身,我只说说这首诗。
航天飞船升空的时候,老教授念诵的那首Dylan Thomas的诗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就像影片里的黑洞把人带回过去一样——10多年前最艰苦的岁月里。
至今还保留着抄写这首诗歌的笔记本,本子还没黄,日子已经黄了。
每当消沉、颓唐的时候就会从硬盘里找出这首诗歌朗诵的mp3。
这首雄浑、壮美的诗总能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更重要的是,让麻木的人重燃生命的激情。
摘抄如下,诸君细细品味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at sad height,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Dylan Thomas, 1914 - 1953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切莫溫馴地走入良夜日暮之年應燃燒咆哮於終盡狂怒,咆哮著對抗那光的減殞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安妮海瑟薇孤独地到了地球二号后,开始执行PLAN B,把五百个受精卵慢慢培养成人,累了就跑到冰袋里睡觉去了,于是那里的人们,有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一路发展开启了五维世界的高级模式。
还记得马修从黑洞回到女儿房间,一直在追问到底是谁安排了这个轮回,又是谁选中他女儿完成拯救人类的重任?
没错,就是安妮海瑟薇和她的子子孙孙们。
至于马修是否参与其中,再议!
所以呢,整个《星际穿越》的故事就是前后封闭的莫比乌斯圈,而安妮海瑟薇,才是随手折了这个莫比乌斯圈的人。
马修和海瑟薇穿越黑洞时的握手,可能还有更大的轮回。
好了,以上这段都是我编的,算不得数,也当不了真,要是认真跟我探讨“真的吗?
”或者轻蔑地说“胡扯”,只好“呵呵”了。
真的,和脑洞大开的过度解读比起来,真正让人烦的是“你们文科生看不懂”这种鬼话,或者“在看《星际穿越》之前你要先了解的常识”之类的“科学鸡汤”——看完《星际穿越》点燃对太空和相对论的好奇是一回事,在一个科幻故事上“以伪论伪”,就真的是无聊透了。
人家诺兰兄弟真想当科学家,早就不必写剧本拍电影了。
科幻片的逻辑漏洞和技术BUG这事儿,其实是最不必聊的,就不说“黑洞”、“虫洞”这样的文科生插不上嘴的事儿,有些常识,诺兰也都选择性忽略了,比如只有玉米还能种,他们喝的啤酒是什么酿的啊?
如果饮食如此营养不均衡,咳嗽肺痨算个屁呀?
诺兰兄弟基本上是随手补漏,一个贪婪就解释了人类所有濒临灭亡的原因。
所以颤抖吧,科学家们,编剧就是这么牛逼,说是啥,就是啥!
编剧就是不完美的小上帝!
其实,比起刚上的另一部烧脑电影《Lucy》来说,诺兰已经算业界良心,故事逻辑已算能够自圆其说,科学理论深入的部分有模有样,让包括大部分理科生在内的观众都不明觉厉。
诺兰兄弟还很体贴的用一张白纸上的两个点,浅出地普及了“虫洞”理论。
角色设计,返璞归真的模块化机器人设置,比吕克贝松黑胶树版未来电脑要有趣和可爱多了。
画面方面,诺兰放弃了3D也非常明智,3D适合营造封闭空间,展现局部细微真实,反倒是现在的2D画面,更能呈现宇宙的广博荒凉,在IMAX上看有别于《地吸引力》的壮阔。
比较起来,吕克贝松就淘气许多,很商业考量地针对中国市场转3D就不多说了,剧情和视效都很没耐心,关于人脑开发的百分比到后来的区别变化,根本就是草草收场不了了之,韩国黑帮老大剧情上的无厘头槽点多到槽都烂了。
但我对两部电影同样喜欢的一个点在于,讨论“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是谁”这几个终极问题,两个大佬都挺敢的——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算胆儿肥,更别说观点都还挺酷。
两人算是分别从唯心和唯物角度前探,前者是“心动幡不动”,后者是以人类认知和想象的极限来解读,后者看上去更用功更Nice,前者其实也挺酷,完全就是一种老子烦了,懒得跟你们多废话的腔调。
诺兰对于普通观众的照顾,不仅在于理论的相对完整、故事的细腻丰富和声画的震撼讲究,更在于他在情感上给了普通观众“爱”的把手,甚至不惜把“爱”打造成不可论的第六维。
相信你未必弄得清楚到底什么重力作用让时间不同步,但当你看到马修读儿女23年留言的段落,当你看到马修和墨菲跨越时空的父女重逢,一定会内心澎湃,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是包治百病的良药。
为了适应最广大观众的情感需求,诺兰宁可前一个小时沉闷冗长,只为为后面父女爱的重逢做足铺垫。
但有意思的是,诺兰整部《星际穿越》都把“回家”作为主推动力,但却结束在马修的再次离开。
实现了对女儿“回家”的承诺只是过程,独自踏上未知的孤独旅程,并且心怀平静的喜悦,才是诺兰内心目标的自我投射。
另一方面,至少在我看来,整部电影阐述“爱”的部分略显用力和生硬,反倒是表达孤独的情绪自然流畅且多彩多姿:太空舱漂流在土星边缘,是整个电影最壮美的一刻,反派马特达蒙那句“我都没有设定醒来的时间”,心酸得让人肝儿颤,而马修独自驶入黑洞,科学逻辑上已然脱轨,情绪释放上却直抵高潮, 太空题材从来都是“孤独”最好的诠释载体,它天生具备解释“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话题基础。
而广袤宇宙做背景,再狂妄的人也会产生天地广阔,芸芸众生何其渺小的悲悯感,孤独不管作为形式还是内容,都无法回避。
当我们谈到孤独,难免会和落寞、伤心等负能量关联,但孤独与其说是一种情绪,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人生起点和终点的必然。
和“落拓枣”讨论的时候,她对孤独的一句解释,我深以为然:“当一个人向往孤独时,他会害怕孤独;当一个人明白了孤独,他最终会享受孤独”。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马修和马特达蒙的不同选择,所以马特达蒙才会说那句“我以为我准备好了,其实我没有”。
好的导演,说到底,不过都是编个有趣故事,把自己改头换面的放进去,讲出自己的困惑与态度。
能拍出《暗黑骑士》的导演,内心的强大丰富,可不是和斯皮尔伯格一样高喊“正义与爱”一个方向,他的哲学体系要庞大得多。
我之所以喜欢诺兰导演,是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和他片中对太空的探索一样勇敢、深邃、不知疲惫。
诺兰歌颂“爱”的诚意有多少呢?
越是坚信的越值得怀疑,这才是“暗黑”的本质,而此处已与所谓道德无关。
《星际穿越》中女儿最后在生命终点时放手,放下穷其一生的执念,也解除了父亲爱的枷锁。
爱是孤独人生最美的伴侣,也是人生孤独最后的牵绊。
如果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生也能对折,爱,可能就是连接起点和终点的那条虫洞。
佛教里常说“一切皆空”,与所谓的“劝人向善”原本就是矛盾,姑且放在这里,算是对“孤独”和“爱”的一种映射吧。
这些年,对于认识世界的兴趣越来越低,对于科学也越来越怀疑,科技发展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其实是被不断证伪的,日心说推翻地心说,后来又明白真的“天外有天”。
人类为认识自己做的不懈努力,当然值得尊敬,但现在看来“用风筝捕捉电”这种事真的都分外逗逼。
人类科学发展一直在做的一件事都是——看,以前的人多傻逼。
而更悲剧的是,按照维度学的想象,我们究其一辈子,可能都在一个外星人设定的三维魔方里,我们甚至想象不出五维六维的世界到底如何。
听上去,何其悲伤。
倒是有一件事情,让人略感安心。
伟大的文学作品从不受制于科技的发展,哲学宗教的光辉安抚着我们对未知的恐惧。
天圆地方的认知年代,我们一样能对宇宙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样能习知自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虽然到现在,也不能对死亡发出半点儿微弱的抵抗,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绝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咆哮着怒斥“光的消逝”,并将这份儿决绝口口相传。
科技不断被证伪,人类的情感的共鸣却从未虚假过。
爱和孤独,都是。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唔,私以为那个机器人其实是布兰德教授和领袖MANN在离开时设定好的,因为人类会撒谎的,影片里也反复在纠结那个90%忠诚度什么的设定,所以为了防止远征军里面会有人因为不想死就发假坐标回地球,布兰德和MANN应该是在第一批随行机器人上设定了【一旦发现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就启动自毁的装置】。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要求人类指纹来确定一下的原因【为了证明人在机器人边上,可以一起炸毁,同时也可以让远征军快速死亡,不要太痛苦】……因为MANN是领袖,而且他一直在讲什么要毁灭人性之类的大道理,应该成功骗过了布兰德/或者本来就是他提出的,所以他知道这个装置的存在。
在探索完星球发现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时候,他自己手动毁坏了机器人。
而不是他到外星球以后设定了这个陷阱等救援队过来的时候炸死他们【这也太超现实了……有没有那么聪明啊=。
=只是刚好遇到塔斯说要修好他的同类,因为塔斯在电影里说过他早就怀疑了MANN,我猜塔斯是知道这一设定的,所以他见到自己的伙伴“尸体”的时候就有所怀疑了。
MANN灵机一动想起这个设定,想顺便把剩下两人或者随便谁炸死一个算一个,就说需要有个人类在旁边看着……恩……不知道是我脑洞开太大,还是编剧太腹黑呢,总之我是这个感想……有木有看过电影的小伙伴来一起讨论下呢……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谈所谓的流浪地球粉和大量Pinky踩星际穿越刷一星事件。
第二部分:关于网络上经典的几个批判星际穿越剧情bug的观点,在此作出解释和澄清第三部分,为什么我认为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人类影史的奇迹和标杆?
本文很长,也会不定期更新自己所思所感,所以希望阅读者静下心认真阅读,感谢各位探讨留言,本文某些观点含有大量论证过程,看不懂的可以跳过看下一个观点,部分论证过程来源于维基—————————————————————第一部分:谈谈所谓的流浪地球粉和大量Pinky踩星际穿越刷一星事件:—————————————————————《流浪地球》:豆瓣App一星运动只会让狂热民族主义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给电影蒙羞评价一下某粉丝:
崩溃的一塌糊涂还不至于,豆瓣从来都没有标榜过自己的号召力,豆瓣文艺青年也从来没说过自己的价值就是精英大旗,可大是大非面前不能马虎,给豆瓣和欧美电影狂打一星的运动算得上民智的觉醒吗?
到底是谁在混淆视听,我给你谈电影,你给我谈阴谋论?
谈意识形态?
当今豆瓣有两大矛盾,第一,吴京的电影票房口碑本身并没有和郭嘉利益有直接关联,却被粉红臆想为夸吴京等于爱锅的矛盾。
第二,粉红想象中的吴京电影宇宙第一强与豆瓣评分格格不入,现实无法满足他们想象的矛盾。
前者矛盾属于智商逻辑问题,后者矛盾属于上半身和下半身高度精分状态。
—————————————————————第二部分:关于网络上经典的几个批判星际穿越的观点,在此作出解释和澄清—————————————————————
观点一:史上最强男主光环,掉入黑洞不死解释:(先上结论后面放论证过程)因为黑洞分为四种类型,大多数人只知道第一种黑洞。
第一,当黑洞的质量足够大的时候,黑洞的潮汐力会变得非常小,不会在你进入黑洞之前把你撕碎。
第二,黑洞根据它是否带电,是否旋转来划分,可以有四种不同类型的黑洞。
我们平常说得最多最简单的黑洞就是不带电不旋转的史瓦西黑洞,这种黑洞进去之后会直奔奇点,后果比较惨。
但是,如果把旋转和电荷考虑进去,可能性就比较多了。
比如,典型的旋转黑洞,也就是克尔黑洞,它具有里视界和外视界两个视界,在外视界内部居然还有一片正常的空间。
你要是有幸掉落到这片正常的区域里,暂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如果你运气不好撞到奇点去了就算你倒霉。
[Interstellar]里的主人公落入黑洞之后没有直接挂掉就是这样。
再顺便提一句,[Interstellar]的科学指导基普·索恩正是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引力波的发现者之一,是相对论和黑洞领域权威中的权威。
他让主人公进入黑洞并且成功生还,这里面固然有对未知领域的猜测,但是并不会违反现有已知的科学理论(索恩自己说的)。
显然,索恩也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以下属于论证过程:(此论证看不懂的可以跳过不看)相对论的视觉效应是一项非常有趣、却在科研中常常被忽略的内容。
科研中出现的图画大都是效果图,正式叫法是“艺术家眼中的印象图”,是为了表现体系的某个或某些特色而作。
除非另有声明,所引的图都是效果图。
很多时候, 尤其在广义相对论中, 印象图甚至可能是所谓“上帝视角”,即从高维空间(通常是三维)观察嵌入低维空间(通常是两维)的时空弯曲。
(1)先说狭义相对论,即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效应狭义相对论认为高速(v ~ c)运动的物体其尺度会沿运动方向收缩(尺缩效应),所以在伽莫夫著名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里面,高速动体的视觉效应被描述成扁扁的 (图一)。
图一:《物理世界奇遇记》中的动体的尺缩效应效果图直到1924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兰帕才意识到这不是动体的视觉效应,因为眼睛(和照相机)看到的像是由同时到达眼睛(和相机)的光形成的。
直到1959年,这个现象被泰瑞和彭罗斯再次发现以后才引起人们关注。
一般来说,由于相对论效应,高速运动的物体的像会产生畸变和转动(图二)。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球形物体仅有转动,这种效应称为彭罗斯-泰瑞转动。
图二:低速(下)运动与高速运动(上)的骰子的畸变效应效果图。
另外一种效应是多普勒频移。
也就是说,物体的颜色会产生变化(图三)。
图三:多普勒效应示意图现在,这些狭义相对论的视觉效应已经很常见,譬如下面这个相对论视觉引擎截图:
图三又二分之一:游戏 Slower Speed of Light 的截图(MIT GameLab)你可能会觉得,人们既然几十年前终于弄懂了动体的视觉效应,在画图时应该会考虑到吧。
完全不是。
几乎所有涉及到高速运动的图中,人们都忽视了这些效应 —— 这不仅包括闪电侠、超人等漫画和科研电影还包括了严肃的科研报告。
比如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的讲座中,大家还是画两个“盘子”代表洛伦兹收缩以后的相对论性重离子 —— 即高速运动的原子核(图四)。
在重离子领域,几乎所有的示意图都画成图四这样 —— 气人的是,你说他们不精细吧,重离子里面的核子他们还给你画成3D的,还上了色(显然这个颜色不是为了展示多普勒效应)。
图四: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过程的效果图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中动体的视觉效应引力场中动体的视觉效应其实比较复杂。
首先,光在引力场中会产生偏折,这会带来物体图像的畸变、放大或缩小,该现象叫做引力透镜效应(回忆透镜成像的原理就是偏折光线)。
引力透镜效应一般是很复杂的,但可以通过光线追踪法来加以计算。
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尤其强。
如果仅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且假设观察者和成像的天体都在远处(即黑洞附近没有特别明亮的光源),效果大致如图五所示,这也是常见的(史瓦兹谢尔德)黑洞的形象。
图五(甲):远处观察者眼中黑洞对远处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甲。
图五(乙):黑洞引力透镜效应效果图乙。
这当然不是全部。
另外,引力,尤其是强引力会对附近射入光产生蓝移、射出的光产生红移。
因此周围物体的颜色也会相应改变。
这些还都不是困难的地方。
麻烦的是黑洞附近有什么。
首先黑洞会有霍金辐射,而且会有落入黑洞的天体因释放引力势能被加热到甚高温,在天文观测上表现为,黑洞是很好的X光射线源,这表明黑洞四周是非常明亮的,这引发了类似图六的示意图。
图六:黑洞霍金辐射效果图,未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
并且像大多数大质量天体一样,黑洞会大量捕获附近的物质在它周围产生较大的吸积盘和相对论性喷流,因而会引发了类似图七的示意图,而由于这些物质和霍金辐射的存在,黑洞附近必定进行着非常复杂、非常强大的电磁学过程,而弯曲时空的电动力学是很复杂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加以考虑。
注意,图六、图七都没有考虑前面所说的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频移。
图七:黑洞四周的吸积盘和喷流效果图,未考虑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
Interstellar的一大贡献是它们考虑到了引力透镜效应和引力频移对吸积盘的成像的影响(图八)。
他们的说法是,引力透镜效应使得背后的盘能够被看到,而高能量的X射线使得所有频率的光的亮度都很高,因此吸积盘显得非常明亮 —— 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假设。
当然宇宙飞船必须能防护这些高能射线。
另外,在遥远的地方看,吸积盘的颜色可能有些颜色,而不一定非要是白色。
图八:星际中的黑洞效果图 (该值越大表示黑洞自旋越快,其值应当小于1)。
这是真正的艺术家们的印象图。
不过,根据James等人的说法,这张图片也不是真正的黑洞视觉效应图。
为了满足电影效果,他们根据导演的要求,去掉了多普勒频移、引力频移等效应,并添加了光晕效果。
更加真实的黑洞效果图,可以参看James-Tunzelmann-Franklin-Thorne 文章的图15c.
有吸积盘的黑洞很可能自己带有较大的角动量,这种黑洞叫做克尔黑洞。
原本在若黑洞附近物体轨道半径大于黑洞视界时,可以绕黑洞打转,但是在史瓦兹歇尔德黑洞附近半径小于两倍视界的轨道是不稳定的,转圈的物体很快就会落入黑洞之中。
而克尔黑洞附近小于两倍视界时则存在稳定轨道,因此图九中吸积盘延伸到接近克尔黑洞视界的地方。
如果黑洞带电荷,那就更复杂些,其电磁现象也会更重要些。
黑洞还可能会产生引力波,这个会不会产生视觉效应,我就更不知道了。
图九:没自旋的黑洞与有自旋的黑洞的效果图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
涉及到黑洞的基本性质。
这里仅仅举一个例子,就是黑洞信息佯谬。
人们认为信息是守恒的,但黑洞视界以内既然无法探知,落入黑洞的物质携带的信息也就永远失去了,更要命的是,加入两个粒子处于纠缠态,一个粒子落入黑洞,纠缠态必然会消失否则我们可以以此来探测黑洞内部信息,但纠缠态凭空消失又是量子力学所无法理解的。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人认为纠缠态会被破坏,但是代价是放出巨大的能量——大到可以打破广义相对论或量子力学,因此结论是,黑洞视界周围是一圈“火墙”(图十),代表巨大的能量释放过程。
图十:黑洞信息悖论与火墙模型示意图
上面所引用的图大多数没有完全考虑所有的引力效应,特别是引力透镜和引力红移。
而且这些图都是远处观察者所看到的。
至于进入黑洞能看到什么,所需要考虑的物理是相同的,只不过所选用的参考系不太一样罢了。
网上有一些视频介绍这些,注意这些视频也并非将这里提到的所有效应都考虑全了。
第一个和第三、四个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安德哈密顿(显然这个家伙开发了一个黑洞飞行模拟器,但目前是闭源的,URL:Inside Black Holes),大致认为落入黑洞的人仍然一直能看到黑洞外的世界,只不过黑洞黑外被一个伪视界分开。
第二个视频来自VSause的分钟物理,大致认为,落入黑洞的人看到的外面的视界会越来越小直到消失,眼前的黑洞洞越来越大直到什么都看不见。
其中第四个视频号称是真实场景的模拟,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印象。
—————————————————————观点二:为什么五维生物不直接把数据传给人类
这两个观点一起解释:能说出这句话,显然这类人没有理解电影中的they值得是谁。
先说个人理解影片口中的they:《Interstellar》的世界观,“他们”的文明程度比人类要高得多。
无论“他们”究竟是谁,按照片中“他们”和人类科技水平的差异可以得知:《Interstellar》的“他们”眼中当时人类的文明水平是非常低的,在“他们”的眼中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可能跟一群猩猩差不多。
当看《Interstellar》的时候,就不禁思考如果片中拯救人类的“他们”如果看见此电影会怎么想。
跟人类相比,“他们”的智慧是如此之高。
高到现阶段的人类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
为什么“他们”要拯救人类?
是出于时空、因果之类的因素吗?
这一点站在人类的角度是无从得知的。
换一个角度想,人类不也经常拯救濒危灭绝的野生动物吗?
人类为了保持生物多样性,所以花了很大的代价拯救某一个物种。
也许《Interstellar》中的“他们”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拯救人类呢?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既然they这么牛逼,为什么不直接拯救人类,大费周折搞这么多虫洞干什么?
这个诺兰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以下还是属于个人脑洞:(两种猜测)(1).they属于五维生物,五维生物不方便干涉三维空间的生物,只能像实验室做培养皿一样,诱导老鼠等试验品做出选择,就好比你去实验室试验小白鼠,永远无法命令小白鼠,只能通过老鼠夹或者糖果诱导他们。
这个比喻可能还是不太确切,我打个比方,三维生物如何看待二维图像,和五维生物如何看待三维生物差不多,五维生物看我们其实和我们欣赏一部电影,一部静止的图片是一样的,维度不同,无法交流,但是我们可以拖一部电影的进度条,可以给一部电影修改一部好的电影结局,同理五维空间也可以这么对三维生物。
(2).they指的是女主那一波在外太星球殖民地的人类,地球与新文明星球的时间速度基本一样,在新文明发展几千年后,他们根据祖先飞船上的信息,想去地球那边看看他们怎么样了。
他们在土星附近搭建了虫洞,飞到地球,看到的是地球跟火星一样荒芜,没有人类了,甚至可能没有生物。
于是他们下定论老一辈的人数没能逃离地球,死光光了。
也许虫洞的创建比较特殊,现在的创建,能会导致过去某一刻的创建。
然后他们有技术能进入五维空间,但只能在黑洞附近这种时间无穷慢的环境下才能做到。
于是发送五维空间进入器到男主角那。
—————————————————————观点三:中二,用爱战胜一切
女主布兰德这句话绝对是很多人拿来批判星际穿越最多的话,他们批评的理由和男主Cooper一开始如出一辙,一个科学家怎么这么中二?
这句话也常常被各大自媒体选载乐此不疲地黑,很多路人可能因为这句话哈哈一笑然后不假思索地加入批判。
男主Cooper一开始批评女主过于感性,到后面Cooper认同女主的巨大转变,认为人类的感性,爱是可以量化的。
男主Cooper一开始并不相信女主的中二言论,果断选择去曼恩星球,结果曼恩博士为了活命选择数据作假,导致整个团队面临灭顶之灾,而讽刺的是,女主布兰德的男朋友发送的星球数据才是符合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曼恩博士数据是假的?
布兰德男朋友的数据才真实可靠?
这中间链接的纽带是什么?
是爱。
确切的说,应该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依附亲情保证了他们彼此之间不会背叛对方,而曼恩博士恰恰缺乏这种感情纽带,所以他才会毫不犹豫背叛自己的同伴,布兰德的男朋友之所以发送的数据是真的,也是源于这种亲情的纽带,他不想发送假的数据让自己女朋友布兰德陪葬。
同样的,Cooper男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地球见女儿,这中间的感情纽带也是爱,确切地说,一个是情侣之间爱,一个是父女之间爱,这种纽带确保了忠诚互信。
而拯救人类的,并不是爱,确切地说,拯救人类的,是人类之间这种彼此忠诚的关系纽带。
所以拿爱拯救地球之类的言论黑星际穿越可以停止了,我可以做个大胆的假设,未来世界的they,已经不存在感性的思维比如爱,感性思维在未来人类世界遭到了剔除,但是剔除后they的世界停滞不前,险些自我毁灭,比如动画黑客帝国类似的,they很有可能想利用这个机会放虫洞,测一测当人类没有失去感性思维后,能否不同于他们,创造不同于自己的结局。
—————————————————————观点四:凑数的反派二到家了
解释:反派真的是凑数吗?
既然要解析反派,就应该思考,曼恩为什么要杀死男主?
曼恩有没有必要干掉男主Cooper?
首先曼恩想活“对人的思念是人类无法逾越的障碍”,再次曼恩是给了地球虚假的信息,而目的就是让地球上再派人过来,那么自己就可以回去,而如果发出来的信息是不宜居的,那么地球就不会派人过来,自己也就没法活下去了。
曼恩星球的引力是地球的70%,所以有的冰川才会在半空中漂浮,女主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去是不会崴到脚的,那曼恩知道男主会Cooper回去为什么还要杀他呢,而不一起回去呢?
在美国是有英雄主义这么一说的,那么如果男主Cooper把曼恩的虚假告诉地球上的人后,他还能自信的活下去么?
答案是不能。
所以他只有一个人回去然后去用一个谎言去圆另外一个谎言。
而在飞船上说和布兰德女士共同完成任务,那只是他说说罢了。
至于罗米莉为何会被炸死?
因为那个机器人基普得到的数据是最真实的,而曼恩让那个机器人报废也是故意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谎言(曼恩跟罗米丽说过不要让TARS进入KIPP的信息管理系统)。
而在报废机器人的同时,曼恩设定了自毁程序(最后男主在修TARS的时候,TARS开的那个玩笑说明机器人是有自毁程序的),能让机器人恢复就只有人类的指纹才能解开(因为这就可以炸掉这个人类,都不用自己动手了),所以在罗米丽老兄摁下指纹的同时,就炸的干干净净。
—————————————————————观点五: 主角去的第一个星球水那么浅,哪来的那么高的巨浪啊解释: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来自黑洞的潮汐力早就把这个星球表面的“水壳”拉长成一个椭球了:
这是地球潮汐成因的夸张图示,图中椭圆的尖端没有朝向月球是为了说明潮汐加速效应,这里按下不表。
这个椭球的原因很简单,点质量/球状质量的引力按照平方反比率衰减,靠近黑洞的水受到的引力更大,为了平衡会被“拉”到离黑洞更近的位置。
因为大家忽略了星球绕黑洞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这才是和黑洞引力平衡的力(从星球参考系看),wiki上有个很好的图:
上半部分表示黑洞对星球的总引力,越到右侧(离黑洞近的一侧)越大,下半部分表示减去离心力后的潮汐力—————————————————————观点六: 枯萎病为什么需要移民太空?
观点来源: 我不喜欢《星际穿越》,它不是一个好的科幻故事。
解释:枯萎病导致地球行将灭绝是《星际穿越》中被吐槽或质疑较多的设定。
我介绍一下Kip Thorne在《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这本书(http://www.amazon.com/Science-Interstellar-Kip-Thorne-ebook/dp/B00NUB4EVC/)中写过的详细解释,至于观众是否接受,就看你们自己的了。
2007年,编剧乔纳森·诺兰、制片人Lynda Obst以及Kip Thorne一起在为故事的环境设定伤脑筋。
怎么样让人类文明处于明显的衰退中,但看上去在许多方面还能维持正常的运作?
枯萎病害死所有可供食用的庄稼,这科学吗?
Thorne首先承认了自己并非生物和环境方面的专家,所以他求助于自己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
2008年的一天,上述三人邀请了四位生物和农业专业的教授,其中包括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一起吃了顿饭,集思广益。
剧本最后的设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那次餐会的讨论。
那么他们聊了些什么呢?
下面是大致内容:乔纳森·诺兰先介绍了自己构思中的地球:北美人口缩减十倍以上,其他大陆情况差不多。
人类退回到农业社会,为温饱而奋斗。
但那又不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生活还是能够忍受的,某些方面也能让人感到幸福。
很少的娱乐设施还在继续运转,比如棒球比赛。
但人类失去了向前发展的希望,只求活下去。
枯萎病从一种庄稼蔓延到另一种庄稼,到库珀的孙子辈也许人类就将灭亡。
那到底什么样的灾难会达到这种效果呢?
专家们提供了一些头脑风暴,这些事件在理论上有可能发生,但真正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专家一: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用亲自种粮食了,而是依赖一个全球性的粮食种植和分配系统。
可以设想这个系统因为某些生物或地球物理上的灾难崩溃了。
在很小的尺度上,内华达山脉如果几年不降雪,洛杉矶就会失去饮用水,上千万人面临迁居,加州农业就会崩盘。
可以把类似的灾难扩大很多倍,就是库珀所处的世界了。
专家二:另一种可能。
人类历史就是和各种病原体抗争的历史,我们有非常复杂的免疫系统去和病原体斗争。
但是病原体也在演化,人类总是落后半步。
所以某种情况下如果病原体演化得过于迅猛,人类来不及响应,就会出现灾难。
专家三:比方说,如果艾滋进化成更容易传染而不限于性接触的方式,那就将是灾难。
专家二:全球变暖造成冰盖融化,很有可能释放出从上一次冰河时期就潜伏的致命病原体。
专家一:另一种情况:人们对二氧化碳排放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感到恐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在海洋里大量种植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于是海洋里被排入大量的铁元素。
但这可能造成副作用,某些释放毒气的海藻因此大量繁殖,毒死了鱼和植物。
人类非常依赖海洋,如果海洋环境恶化,人类也会遭殃。
这完全不可能吗?
并非如此,科学家做过类似局部实验,的确培养出了一些前所未见的海藻,幸运的是它们无毒,但万一有毒呢?
专家四:太阳紫外线可能让你说的海藻出现变异,然后产生新的病原体,灭掉所有海洋植物,再延伸到陆地上,杀死所有庄稼。
专家三: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唯一的希望是科技的进步。
但如果政治原因导致科学研究得不到资金投入,否认进化论之类的反科学思想流行的话,科研陷入瘫痪,也可能使得我们没有好的办法去处理危机。
关于枯萎病:专家三:如果你们想找什么东西来灭掉人类的话,攻击农作物的枯萎病最合适了。
我们是可以吃动物,但动物吃植物啊。
专家四:枯萎病只需要干掉禾本科植物就行了,这是农业的根基:大米、玉米、大麦、高粱、小麦。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50%的庄稼已经被病原体干掉了,在非洲这个比例更高。
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美国东海岸以前都是栗树,现在全没了,都被枯萎病搞死了。
大部分人十八世纪吃的那种香蕉今天也没有了,枯萎病是元凶。
今天作为替代的一种香蕉品种,其实也正面临枯萎病的威胁。
Kip Thorne:我原以为枯萎病只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植物,不会扩散。
专家一:也有普遍的枯萎病。
但专门型和普遍型有个区别,专门型危害非常大,可以把一种作物99%都杀死,而普遍型攻击面虽广,但危害程度就低一点。
Lynda Obst:是否有一种普遍型的枯萎病,又变得非常厉害呢?
专家四:这也是发生过的。
地球早期历史上,当蓝藻刚开始制造氧气时,它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大气成分,于是杀死了当时地球上大多数生物。
专家一:不过蓝藻生成的氧气作为致命的副产物,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病原体呀?
专家三:我们可能没见过,但我可以想象有某种很致命的专门型枯萎病,演变成致命的普遍型。
只要有昆虫的帮助,它可以在物种之间传播。
比如说,有种日本甲虫,靠吃几百种植物维生,它们可以把病原体四处传染,病原体也会演化适应,攻击更多的物种。
专家四:我可以设想某种致命的普遍型枯萎病:一种攻击叶绿体的病原体。
所有植物都有叶绿体,没有叶绿体植物就会死。
假设某些海洋里的病原体可以攻击叶绿体,那么就可以灭掉所有海藻和海洋植物,然后登陆,再灭掉所有陆地植物。
这是有可能的。
我觉得没法防止这种灾难。
但这可能性不大,不太可能真实发生,只是可以把它作为库珀世界的一个设定。
这个怎么花样杀死人类的餐会开到这里就结束了,Kip Thorne最后总结说,《星际穿越》的主要灾难是一种普遍型的枯萎病袭击了整个地球。
但此外还有另一件可怕的事:地球上的氧气越来越少。
Brand教授在电影中有这么一番话:「地球上的空气80%是氮气,我们不呼吸氮气,但枯萎病会。
随着枯萎病的蔓延,氧气会越来越少。
最后饿着的人将会是最先被憋死的人。
」这在科学上是否有足够根据呢?
Kip Thorne继续拜访了几位加州理工学院的专家,得到如下的结论。
假设某种破坏叶绿素的病原体真的出现,光合作用就随着植物的死亡慢慢停止。
不再有氧气生成,但人们对它的消耗却不会停止,最终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氧气越来越少。
这个毁灭的过程会在三十年内结束,氧气会被用掉1%。
所以库珀的后代似乎还是有足够的氧气供呼吸,当然前提是他们还有东西吃的话。
但是,那1%的氧气将会转化成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大气中有0.2%的二氧化碳,这足够让敏感的人呼吸不畅了,更可怕的是,因为温室效应,这足以令地球平均温度升高10摄氏度,几乎没人受得了这个!
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呼吸不畅并昏昏欲睡,需要有更多十倍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如果要让每个人都死于二氧化碳中毒,还得在这基础上再乘五倍。
换句话说,一半的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才会让所有人中毒而死。
Thorne说他还没有为此找到一个合适的设定方案。
所以Brand教授错了吗?
有可能。
Brand教授正确的前提,是地球物理学家对海底的认识有严重错误。
地球物理学家估计海底有机物数量是陆地上的二十分之一,如果这个数字错了,如果海底有机物是比陆地上多五十倍呢?
而且如果它们刚好被从海底翻到海面,那二氧化碳的生成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原理是这样的:每隔几千年,海洋就会被翻转一遍,表面的水沉下去,海底的水浮上来,所以有可能刚好在库珀的那个时代,海底的水浮上来,携带了那些有机物。
突然暴露在空气中,那些有机物会迅速腐烂,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当然这种情况是基于两种不太靠谱的假说:1、海底有机物有那么多;2、刚好剧烈的海水运动将它们带到洋面。
最后是Kip Thorne的结论:不管怎么说,《星际穿越》中的地球就是要死了就是要死了就是要死了,人类必须找个新家!
—————————————————————第三部分,为什么我认为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是人类影史的奇迹和标杆?
—————————————————————鉴于大量的流浪地球粉开始嘲笑Interstellar作为新的ZZZQ ,那今天就补一下以前看过最震撼的影视作品标记和影评。
谈谈为什么Interstellar可以在我心里拿下最佳科幻之一的原因。
IMDB 8.6,排行第21。
豆瓣9.2,为什么这部科幻电影可以脱颖而出载入影视史?
Interstellar是一部实打实的硬科幻电影,电影里面融合了五维空间的概念,这是一部将时间空间概念玩的淋漓尽致的影片,今天之所以提及这部影片因为它仍然采用大量实景道具来代替特效,同时依旧采用普通胶片和70MM IMAX胶片拍摄完成。
如果流浪地球的硬核指数10分,那么星际穿越硬核指数120分,Interstellar剧本更多以数据理论和公式支撑整个剧情发展,相比流浪地球编剧最后让一个高中生拍脑袋灵机一动炸木星,整个地球的科学家想不到的东西,让一个小屁孩想出来这种生硬地反转,情节对比高下立判,谁拍的好想必也不需要我多说。
1. 电影《Interstellar》引用的诗「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这句诗贯穿整个电影,不同于一般科幻作品,翻译就是不要温顺地走入那黄昏。
该诗引用自科学家吟诵了英国诗人迪兰·托马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一诗的前两节。
这首诗在片中被老科学家多次念出,字字震撼人心,初看这部电影时,也不太明白这句诗与电影主题的关系。
最近重温一遍,有些自己的感受。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也许关键在这个“gentle”,一般有人译作“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
我以为在这部电影中,这个“温顺”不够贴切,而应该是体面的意思:在浩渺的宇宙中面对着人类生存问题,那些道德伦理的人类体面都不再重要。
人类不能再顾忌太多,雍容端庄无法走远,而要撕下这点体面野蛮地生存下去。
原诗如下: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日暮之时 年老之人应燃烧 呐喊,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智者将逝之时 明白黑暗有理,因其话语已无法迸发闪电,但他们 不温顺地走入那良夜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善良之人 当最后一浪过去,哭喊其微小之行本可在绿湾舞蹈生辉,他们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疯狂之人 曾抓住飞行的太阳 为其歌唱,但为时已晚 只能为太阳的离去哀悼,但他们 不温顺地走入那良夜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严肃之人 将死之时 以迷离之眼看到,盲目亦能如流星闪耀欢欣,他们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而您 我的父亲 在悲伤的高度,请用您的热泪诅咒我 祝福我 我求您,不要温顺地走入那良夜,怒斥 怒斥那光的消逝这首诗写出了一种深沉、强大的力量,一种不屈的斗志。
诗中主要的意象有光、黑暗以及愤怒/反抗。
2.电影中男主的女儿墨菲和结局,科幻作品第一次把五维空间,虫洞引入影视剧,影史第一次大胆的尝试。
为了创作虫洞和黑洞的景观,Kip Thorne博士与VFX总监Paul J. Franklin在其位于Double Negative的团队合作。
Thorne提供了大量深入的理论推算,而团队基于这些创造了新的CGI软件,来模拟(黑洞)这些现象。
其中一些独立的框架耗费了超过100小时的时间去渲染,最终整个CGI数据量达到了800TB。
这些成果为Thorne在围绕黑洞的“引力透镜”和“吸积盘”效果方面提供了新的洞察,他撰写了两篇科研论文:一篇给天体物理社区,一篇给计算机图形社区。
太像了,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图雅”黑洞有着深不见底的黑色中心与立体清晰的气体圆环,此次发布的照片里的M87却是一张高糊照片。
3.Cooper在事件视界内所处的到底是个神马空间?
这是是五维空间,影史作品第一次把五维空间概念画面呈现出来,那的确是一个比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维度更高的高维度空间,而且恐怕不止高一维,暂且就认为是五维空间吧。
穿过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后到底是什么,这是物理学家正在探索的问题。
而作为科幻,总要有幻想的成分,我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幻想之处: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是高维度空间。
这个空间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人造的,而是原本就存在的。
那么在高维度空间视角下,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览无遗。
具体到某个人,不但其三维形体的各个角度能够[公式]无死角展现在你面前,而且这个人的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会同时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个画面很难想象,就好像完美的克莱因瓶和射影平面很难想象一样,没关系,不要纠结这些细节。
那么在高维度空间中,如何观察我们所处的四维空间呢?
你将能够瞬间(高维度空间的时间维度只是和长宽高一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维度,用影片中的话,“跨越一段时间就像翻过一座山一样”。
简单地理解成高维度空间中并没有一个如四维空间中均匀流逝的时间的概念吧。
)去到任意你想去的时间、地点。
这一点也许不够科学,但是是下面的解释的重要基础。
4.为什么Cooper进入黑洞,就领悟到解决方程的方法了?
在《Interstellar》中,最主要的引力异常在土星周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虫洞,一般情况下这在四维时空(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中不可能自然出现。
然而老布兰德教授预测是五维时空(四维空间+一维时间)的超体场穿过我们的宇宙膜时造成的引力异常的现象。
老布兰德教授创建了一套理论来描述这种引力异常,最终他发现,想要完全解开引力方程,需要黑洞的奇点数据。
直到墨菲的父亲Cooper在超体中通过引力把这些数据传给墨菲,最终她才完全解开了老布兰德教授的引力方程,终于知道如何控制引力,从而使得地球上的人类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进入太空,避免灭绝。
在电影里,墨菲在解出方程之后,人类很快就具备了对引力的控制能力,具体方案就是减小地球附近的重力场强度,轻易地把能容纳大量人口生存的太空仓发射到原理地球的轨道上。
影片甚至暗示,后来的人类能够突破高维,建立了五维超立方体,还形成了闭合时间线(这暂时还无法理解),传输数据回之前的地球,拯救了Cooper和人类的未来。
影片中Cooper利用引力控制着地球上的时钟。
问题是,黑洞外部是无法得知黑洞内部的信息。
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量子纠缠,把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一个放进黑洞内部,一个在黑洞外部。
有人相信,可以通过这个途径研究黑洞内部的结构:黑洞内部的粒子会受到黑洞的影响而变化,相应地,外界的粒子会响应其变化;观测外界的粒子,可以间接得知黑洞内部的一些信息。
Cooper的手表和他女儿的手表,就相当与一对处于纠缠态的物质。
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纠缠态很可能无法穿透黑洞,在进入黑洞的过程中,纠缠态可能就被破坏掉了,这就是火墙模型(再论黑洞火墙与量子纠缠)。
5.电影中墨菲的哥哥到底有什么作用?
墨菲哥哥看似和剧情关系不大,实际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每一个人物都是承载着故事情节重要的分支。
男主Cooper和墨菲是探索属性的代表。
Cooper说过自己生来是个探索者,不是个农夫,也反思过学校为什么要儿子做一个农民,但是他儿子自己的选择成为一个守护者,农民形象。
而女儿不同,墨菲的选择从小就很明朗(探索者),所以Cooper:“That's my girl”。
男主Cooper的一双儿女中沉默坚韧而包容是儿子的性格,女儿的性格是好奇质疑和无畏。
这个大背景的一家,儿子的作用是承载维系家庭纽带,用一切手段不放弃一点点希望去维系大家庭。
从23年从不间断传来的录像可以感受到他的坚持。
这也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坚持:无论多么困难,维系这个家。
没有这种默默守护的品质的话,每个家庭也不能在恶劣的气候中坚持到最后的拯救之日。
这就是儿子的作用。
6.细节中布兰德教授的黑板公式绝对不是拍脑袋忽悠观众乱写的,黑板公式和电影剧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下属于论证,看不懂的可以跳过不看)诺兰秉承着把每一处细节不忽悠观众,里面的公式全部出自麻省理工索恩,彻底将二流科幻电影和Interstellar拉开了不止几条街,细节决定成败。
这个细节解释了为什么墨菲在获得老爸Cooper传递的信息之后,才把方程完整解出。
如果说前面的几处亮点让你对Interstellar能否拿下最佳科幻之一还有疑惑,那么请看电影细节的布兰德教授黑板公式:
克里斯托弗·诺兰接手《Interstellar》这个项目时,他对编剧的剧本做了很大的改动,并且希望让故事尽可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他向麻省理工大学索恩请教了许多科学理论知识及公式,索恩甚至把自己的笔记本给了富兰克林,上面全是他多年以来记录的研究成果。
富兰克林如获至宝,他知道只要在特效制作中遵循这些公式,就可以创造出符合物理定律的图像,于是,他让研发团队按照索恩的公式编写新的特效软件和算法。
有了顶尖天体物理学家和著名特效公司的奇遇式的合作,后面打造各式场景与真实呈现各种效果也就成为了可能。
影片中,小女孩的书房里出现了奇怪的幽灵,书本会莫名其妙地掉到地上;沙尘暴肆虐而过,在地板上形成了二进制的图案;自动收割机莫名其妙地聚集在房间门口,这一切看似玄幻。
在揭秘的过程中,男主角Cooper和女儿居然无意中闯入NASA。
到此,谜题才揭开。
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源于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不是量子理论中的gravitational anomaly):由于一些奇怪的原因,地球上不同地方的重力大小发生了改变。
这里顺便提一下自动收割机为什么也要收到影响:自动收割机要靠GPS系统来定位,由于GPS卫星是运行在高空的,引力不同与地面,时间流逝速度不同于地表,须考虑广义相对论效应(全球定位系统 (GPS) 是相对论的应用吗?
),如果地面附近出现了引力反常,那么GPS系统也会紊乱,所以收割机们都跑到他家门了。
请注意,重力异常并未影响电磁场,电子线路还是正常工作的,收割机并非是电路收到干扰而受到影响的。
地球的重力是由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会略有不同:赤道较小,两极较大;离地心越远,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越小。
此外,地下所含的矿物的密度不同,也会造成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如果地下岩层含有铁矿等密度较大的矿石,那么地表的重力加速度会略高于普通岩层构成的地表;如果地下岩层含有空洞、地下湖泊或者矿物燃料,那么地表的重力加速度会略低。
所以,测定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反过来可以初步猜测地下有哪些矿物。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其中蓝色出重力加速度较大,来源:GOCE卫星(地球重力场和海洋环流探测卫星):
重力仪,可用于初步探矿:
即使在地球同一地点,在不同时刻,重力场的大小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这是由于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时间和地球自传的时间不同步,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和海水受到的引力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重力潮,这就是海水为什么每天会涨潮两次的原因。
影片中,当库伯闯入NASA,声称发现重力异常以后,大家都笑了。
布兰德教授这才解开谜底,原来,早在五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发现重力异常了。
最开始,在一些地下油矿的监测设备中,发现重力场在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很像潮汐。
但是,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所有可能的重力异常起源后,都无法解释。
在排除掉所有其他可能性后,加上在土星附近观测到的虫洞,布兰德教授猜测到,很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宇宙结构导致了重力异常。
在现代物理学中,对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最透彻的理论是超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物质是由非常小的振动的弦构成的,弦的不同振动方式,产生出不同的微观粒子。
超弦理论有希望能将传统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协调起来,所以大家对这一理论抱有着很强的信心。
超弦理论中,时空是10维的,其中空间有九维,时间有一维;在这一理论中,不仅存在一维的弦,还存在从-1维到9维的所有客体,一般称为膜(brane)。
超弦是十维,而现实世界是四维的(为什么空间是三维?
- 物理学),为了与这一明显的观测事实相协调,通常认为,其他六维空间是高度卷曲的,通常认为这些卷曲的空间具有一些特定的数学结构(Calabi-Yau),来产生我们所想要的四维模型。
这种做法,给很多物理学家以启发,纷纷构造出很多不那么精致的高维时空模型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1999年的Randall-Sundrum模型。
这一理论认为,时空是5维的,一维时间,再加上四维空间。
我们生活在5维时空的一个1+3维超空间上,一个特殊的膜。
物质在这个1+3维膜上,物质之间的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都只在膜上传播,不会进入第五维,而引力在所有维空间中传播,所以引力相对其他力很微弱;由于电磁力只存在于膜上,无法进入高维空间,所以影片中自动收割机的电路系统没有发生故障,不受影响。
RS模型最初就是为了解释引力为何比其他作用力小很多而提出来的。
很快,物理学家们发现,从超弦理论出发,对高维空间的某些维数进行压缩,能够得到RS模型。
不过,RS模型中,由于现在时空结构有所变化,万有引力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了。
为了让我们熟悉的万有引力与距离平方呈反比这一实验结果还能以很高的精度成立,这就需要对时空结构和膜的特征采取一些限制,在不同的模型中有不同的方案,下图就给出了几个例子:
影片对时空的具体设定是,在我们的膜世界两侧各放置一个的AdS膜,这类似于上面第二种方案。
索恩选择这样的模型,是为了能够实现影片所需要的快速时空穿越。
根据AdS时空的特性,只要稍微飞离我们所处的膜,我们在时空中行为就会非常古怪:如果你和朋友(相距1000m)同时垂直离开我们所处的膜,进入第五维,你们之间的距离会指数减小,如图所示。
如果你在我们的膜之外走到你朋友那里,沿着你的朋友的来路回去,那么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很大的距离(1000m),因为在你自己看来,你只走了0.3mm+1m+0.3mm。
这其实就是一个虫洞了。
制作虫洞是很麻烦的,如前文所说,一般需负质量的奇异物质才行,并且这样的虫洞也不稳定。
索恩设定,我们的膜和AdS伴随膜之间的距离为1.5cm,这样一来,我们沿着第五维方向前进,相对于普通的四维(我们的膜)的长度来说,所走的路程要少10^15倍。
电影中巨型黑洞Gargantua离我们的地球有100亿光年远,如果走前文所说的捷径,只需要在与我们平行的AdS膜上走1个天文单位(500光秒),就能轻松到达了。
如果膜之间的距离更远,实际所走的距离会更短,更省时间。
如前文所说,RS模型这样的等效模型可以从超弦理论,比如Type IIB超弦理论中,加入一些条件推导出来。
下图是Type IIB弦论的作用量,在电影中出现过。
从上述公式出发,通过维数约化,原则上可以得到下图中的5维膜世界模型的等效作用量,这也是本片中出镜率最高的公式。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模型,相对原始RS模型做了一些修正,包含了膜上的规范场。
这是一种特殊的统一理论,用一个公式描述了五维时空中的全部物理,包含了所有的物质结构,比如规范场,引力场,空间场(不同于四维膜上的物质,空间场是可以在第五维传播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实,索恩所选择的这个模型,是相当简单粗暴的,直接规定了时空的主要结构,规定了膜上的物质就是我们普通的标准模型所描述的物质,没有从第一性原理推导出来,所以只是一个等效作用量,人为因素太多。
不过,对电影来说,这样的一个东西,应该足以应付观众了。
综述1004.3962里给出的作用量则要稍微简单一些,没有考虑radion场:
但是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方程,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场的具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比如描述Q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U(Q)的具体形式是什么,空间场与物质场相互作用的强度W是多大,空间场动能项前的矩阵H的具体值是多少,时空的具体结构是怎么样的,等等。
作为一个比较,我们来回忆一下力学的出发点,牛顿第二定律,这也是一个指导性的基本方程。
如果不给定其他一些条件,你是没有办法描述物体具体的运动情况的,是直线运动,抛物运动还是简谐振动。
只有给定一些条件,比如给定初始位置和速度,以及物体的外力,才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里,上两个图中的作用量相当于牛顿第二定律,只是纲领性的;要描述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模式(比如粒子有哪些种类和代的数目,相互作用有哪些类型和强度,时空结构,宇宙学常数等),你得对上述作用量进行变分,得到运动方程,解出这组方程。
大部分情况下,你读到的论文里,给出的都是一些非常特殊非常简单的解,是一些toy model。
因为,这里仅仅用一个方程就描述了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和相互作用,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很难求解。
比如,膜上的规范场,我们在黑板上就看到一行字: +(Standard Model Term)
实际上这一项颇为复杂,展开后的形式是:
(来源:2006 November : Cosmic Variance)为了早点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物理学家通常会给定一些限制,极大地简化解方程的难度。
不过,即便如此,目前我们能解出的toy model也非常少。
上图的黑板上,列举了布兰德根据一些物理和数学原理所猜测出的三组不同的解。
比如,图中的W_{yy,yw,ww}描述的bulk场与物质场发生相互作用的耦合系数。
布兰德先猜测出解的大致形式,然后进行计算(包括计算机验证),再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影片中说五十年前他们就已经观察到重力异常现象了,积累过很多数据了,如果不吻合观测,再做调整。
这当然是实际研究中大家经常干的事情。
这些公式有一些是由thorne本人亲自写出的,字体特意设计得比较臃肿,反映了老年人布兰德的特征,另一些由Caltech的Elena Murchikova, Keith Matthews来写,字迹简明干练,反映了影片里中青年科学家Murphy的风采。
方程中最关键的是bulk场,不同与我们熟悉的规范场和引力场,这是新玩意。
与引力场一样,也能在空间中传播。
由于bulk场与我们所在的膜的相互作用,使得地球上不同地方万有引力常数不同,且随时间变化;Bulk场还能够维持虫洞的稳定.因此,bulk场非常重要。
电影中有这样的画面,布兰德在办公室里沉思,黑板上写着Auxiliary bulk fields {/phi ^i} may be the key! (辅助空间场可能是最关键的).
上图给出了Bulk场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
当它通过我们的膜时,它会改变我们膜上的的万有引力常数。
这样就解释了影片开始时重点渲染过的重力异常。
上图是假设bulk场构成的物体穿过我们的世界时,扭曲了时空时造成的华丽效果,它影响着地球的重力场。
下图是今天地球的重力场,是前文配图的平面版本,数据来自前文提到的GOCE卫星;下下图是Thorne假想的受到扰动后的重力场。
按照电影,这种扰动某一天突然发生的,已持续50来年了,出现重力异常的原因是bulk场在相对地球运动。
前面说过,Bulk场除了改变地球的重力场之外,还能维持虫洞稳定,且能避免我们的膜世界与旁边的膜发生碰撞。
实际上,有一些物理学家曾经提出过烈火重生宇宙学(Ekpyrotic universe),就是以平行膜之间的碰撞作为大爆炸的起源的。
本片中,索恩的设想正好相反,希望不要碰撞。
在影片中,布兰德临死前说,自己其实早就解出方程了。
按照设定,实际上布兰德得出的解只描述了黑洞的外部。
只有当墨菲在获得老爸Cooper传递的信息之后,才把方程完整解出。
这只是剧情需要,为了让Cooper进到黑洞里去。
对统一理论的研究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大家都没有进过黑洞。
7.女主的名字是属于一个物理定律,墨菲定律暗示着结局女主墨菲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最终迎刃而解。
在我们人们处事的行为准则上,都会按照自己的一套思路去进行,人们也归纳了很多很多的准则去约束大众的行为,比如说墨菲定律,就是一个非常神奇但是非常受用的一个定律,许多人都会依照这个定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定律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学效应,是非常适用的。
这个定律的内容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如果有变坏的可能,那么无论如何这个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由于墨菲定律的存在,很多的人在处事方面都会做到详尽的考虑。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定律,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定律是非常有效果的。
什么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下面的四个要点: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这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真正成为世界主宰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处处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
人类取得了对自然、对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胜利,并将不断扩大优势;我们不但飞上了天空,而且飞向太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这一切似乎昭示着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总能找到一种办法或模式战而胜之。
8.谈谈星际穿越最引人注目的配乐《Day One》http://music.163.com/song/29734859/?userid=1387044929 《Cornfield Chase》http://music.163.com/song/29734857/?userid=1387044929 《S.T.A.Y.》http://music.163.com/song/29734870/?userid=1387044929 Hans Zimmer在好莱坞是个争议很大的电影配乐师,毁誉参半。
他的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他配过乐的电影很多人应该看过:《狮子王》《埃及王子》《黑鹰堕落》《加勒比海盗》《珍珠港》《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近十年更是成了诺兰的御用)喜欢他的人非常欣赏他的管弦乐合成作曲方式,贴合剧情发展,恢弘大气,助力情绪渲染。
抵触他的人总是对他非师承古典,采用电子合成技术去展现“交响”的方式鄙夷,认为其是门外汉。
但无疑在数字时代,Hans是开拓了一个前人未有走过的路程。
之所以说《星际穿越》是Hans的翻身仗,是因为近年来Hans的曲风越来越相似,千篇一律的铜管与弦乐齐鸣,虽说好莱坞配乐给人大体的印象就是交响化为主导,但Hans显然已经有点像一个罐头生产机,乍一听恢弘大气,势不可挡,但却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配乐已经进入瓶颈状态——这也正是他非科班出身没有系统乐理基础所导致的阻碍。
而《星际穿越》里,Hans选择用管风琴。
从玉米地的镜头开始,管风琴渐入。
让人很是惊喜,以为这只是Hans的小尝试,未曾想到至此管风琴将主导整部电影。
从地球到虫洞,从外太空至归途,都由这架有了90多年历史的伦敦教堂里的管风琴搭配。
整张专辑全部基于大旋律,多采用弦乐,玉米地追逐”则是描写家里三个人在玉米地里追赶一架无人机的情节。
这首配乐节奏轻快,重复着一个轻盈的旋律,而在整个影片中,这又几乎是唯一一个父子女三人能在一起完成一件事的片段。
所以显得格外重要。
从发现无人机,到开始合作“猎捕”无人机,所有亲情都表现在了三个人合作的默契上,音乐体现了这种沟通和沟通带来的兴奋。
而这首曲子中的旋律也成了整个原声带的主题旋律,在以后很多首配乐中都再次出现。
而且都现得格外神秘,后现代主义,而整部电影依靠的物理理论包含弦理论,黑洞,量子力学,量子信息,量子通讯等等,太搭配了,而贯穿所有的是人类的爱,音乐很强大。
听音乐的朋友应该对后现代摇滚,迷幻电子,都熟悉不过,让人灵魂可以飘起来的音乐类型。
—————————————————————总结一下:在好莱坞,用一个想法就能拿到2亿美元的人可谓寥寥无几。
诺兰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最新史诗力作还在未来继续创作,豆瓣的Top250已经出现他不止5部作品,不知道他的下一部作品还会进一步巩固他‘志向远大’之名吗?
他的优秀已经让他在影迷心中封为神,关于神的故事。
我可以毫不掩饰告诉自己,我喜欢Interstellar不在于所谓什么狗屁ZZZQ 和莫名其妙的上升爱国之类的自欺欺人的民族主义情结,而是实打实的硬核和真实感人。
总有一部分某粉内心极度阴暗和戾气太重,所以狂踩Interstellar捧流浪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已经分析很多了,引用别人的话就是:说到底还是自卑心理作祟,好不容易有一部底子还不错,进步空间也很大的作品,就要拼命吹捧,好似今天胜过了好莱坞,就能得到压美国文化一头的快感。
任何一种强大的文明都是不吝于承认其他文明优点并加以学习的,因为他们拥有文明的自信,他们知道,未来会做的更好,而不是盖住耳朵大喊“不听不听,我们就是第一”,用虚高的评价和评分来捧杀好不容易出现的希望之光
一个好geek是多么提高人类幸福度的存在:会写好剧本,会挑好演员,音乐品味也好。。一个好geek和一个好导演的合体。。于是有了这个野心勃勃主题里有细细密密的亲情的抓马科幻片。。只是小阿弗莱克和达蒙那两个设置也太鸡肋而且不讨喜了吧!(还是要打五星!
仨字:卖情怀。我不相信爱能救赎一切,也不相信科技发展到现在无法解决一种植物病。但如果不这么写,我们也看不到美到哭的视效。再仨字:why so serious?
在电影院看过的最弱智的商业片 没有之一
7分。14年错过了这部,今朝补看。诺兰在里面搁太多眼淚水,有点不值钱了。当然,你要我哭我也哭不到这么好看,哈哈~~
1、酷酷酷酷酷!2、安妮海瑟薇神烦 3、不喜欢只有人类的宇宙!
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
不喜欢。叙事平庸。父女情刻画平庸。对人性的理解平庸。
正常的好,情感溶入比《盗梦空间》做的扎实、充沛,看到最后,不可避免,热泪涌出。可是,几乎没有除情感之外的震撼力量,对想象、好奇、激情的触发,甚至不如《普罗米修斯》。在“宇宙与人”这一宏大命题面前,诺兰突然变成斯皮尔伯格,止步于个体情感的抚慰,确实让人感到小小的遗憾。
《星际穿越》在诺兰的作品序列中属于最俗的那种,科幻外衣下是诺兰一如既往的儿女情长,但这一次诺兰做得最扎实,没有让花哨的技术手段喧宾夺主。多年来一直重看,它仍能驱动我心底最原始的情感,仍能让人思考为什么要热爱电影为什么要仰望星空。 @2015-12-10 19:18:48
煽情,软科幻
没看懂
俗气小气铜臭气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刘慈欣的山、博尔赫斯的图书馆、时间源头的中年亚当夏娃……感觉安妮·海瑟薇的表演多少还是有点用力过度,一作苦脸马上跟赵薇串脸哈哈……情节设计其实没有太多称道之处、但这年头还能拍这么慢节奏还能大卖的值得再加一星
看个科幻片你给我用爱发电,在电影院如坐针毡,尴尬极了,刻意煽情是我最大雷点,要命
非常工业制品,就是一般爆米花片
前两年看过,补分。只记得当初看的时候,感觉巨无聊,剧情进展缓慢,看得昏昏欲睡,并没有吹的那么神乎其神……这片和银翼杀手一样都是吹成神但我感觉巨无聊的片子,不对胃口
其实主题还是美国精神那一套,只是这部电影的感情太细腻了。看的时候哭惨了,因为男主人公和他女儿的感情,眼泪都哭干了。如果我没成为父亲,肯定不会如此。看的时候不停想起我儿子,我在心里说:宝宝,我要给你最长久、最温柔的爱,我要咆哮战斗,因为我想成为你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不好意思 不好看
太空漫游+盗梦空间+可爱的骨头,爱能穿越五维空间
怎么会有人建议诺兰来导三体呢?抛开灭绝、维度、冬眠之类雷同因素,他所抱的信念完全同刘慈欣不可调和。影片否定了Romilly那句“在宇宙中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应该基于种群而非个体”,个体的意志与爱才是穿越一切的存在,是起点与最终的归结。而刘是个赤裸裸的宇宙法西斯论者,主张为人类的生存灭绝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