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拔叔在印度“支援”。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印度的贫民区为孩子的生活而努力,这看起来很励志。
可是,任何事情,到最后都得是“钱”说话。
拔叔这“人道主义”的行为,可不会生钱,钱从哪儿来?
类似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找金主。
还真是巧了,拔叔这边正为钱发愁,那边金主就来了好消息,唯一的条件,就是拔叔得亲自回去。
怎么样,有没有嗅到一丝“阴谋”的味道。
这次的金主,看故事交待,完全是个完美先生,对家庭相当负责。
但是,他好像有点小秘密,隐瞒着家人。
金主和拔叔的见面很愉快,对于花钱这种事儿,金主好像一点都不在意。
反而是竭力的想着拔叔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
拔叔虽然有个性,但看在“钱”的份儿上,好像也没办法推辞。
在婚礼的现场,拔叔看到了金主的妻子。
俩人眼神中尽是故事,一看就是不寻常。
金主的妻子自从看到拔叔,婚礼现场就有点心不在焉,这一切,可都被金主看在眼里。
眼看着,这场婚礼,就会演变成一场“情杀”。
这时候,金主的女儿,在婚礼现场更加送上大瓜。
哎呦,这女儿可不是金主的亲生。
婚礼现场没炸锅,拔叔的脑子里可是炸了锅。
对一对以前的“旧账”,这女儿十有八九可是自己的。
自己在印度关爱别人的孩子,却把自己的孩子丢在一边,拔叔心里头可是百般滋味。
而另一边,金主和妻子也开始开杠。
这有钱人就是会玩啊,挑这么个时刻,搅和这么一大摊子事儿,当真是居心叵测。
当年的往事,也就在争辩中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当年的拔叔,也不是个什么好人,女朋友对他的评价就是“心里头有理想,但从来没行动”。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俩人的分手。
有意思的是,故事中的女儿知道了拔叔,就立马和老妈翻脸。
那这么多年,金主和妻子有没有寻找过拔叔?
这个疑问,妻子解释得很清楚,一直没找到。
然而,在女儿婚礼现场,拔叔出现了,证明如果真的想找,还是能找到的。
当年的事情说开了,拔叔也就解脱了。
他在印度那边还有承诺,自己的女儿有了好的归宿,也算是了无牵挂了。
可是金主偏偏不同意,拔叔不留在这里,他就不给钱。
这不是要命么,有钱人这么变态,看着别人痛苦才开心么?
而此时的女儿,又出事儿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得知自己的真正老丈人原来是个没钱货,刚结婚的女婿就和别人滚了床单,女儿除了找拔叔之外,竟然其他人都没找。
拔叔这下郁闷了。
一边是一帮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孩子,究竟如何取舍呢?
故事的最后,拔叔还是选择了留下,至于印度那边,有了钱还是好办事的。
那回头再看金主,究竟是个什么目的呢?
原来金主患了绝症,命不久矣。
婚礼之后,就是葬礼。
金主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然后了无遗憾的去了天国。
之前种种猜忌,原来都是小人之心。
外国的有钱人,就是这么的“荒唐”。
自己死了,把妻子留给了“情敌”,这还不算,还把财产留给了“情敌”的女儿。
最后的最后,拔叔看来是继承了金主的遗愿,只能在空闲的时间去一下印度,关爱一下那里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拔叔想带那个孩子离开印度那个“脏乱差”的地方,孩子的反应绝了。
金主和小孩,对待金钱的态度,狠狠的给我们上了一课。
欧洲电影的国际地位,说英语的英国除外,大多为罗曼语族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所把持。
令人惊讶的是,日耳曼语区的代表竟然不是德国,而是小国丹麦。
前有推崇客观视角的Dogma '95,后来致力于挖掘人性和社会,比如《狩猎》、《更好的世界》都是只有冰冷又发达的北欧才拍的出来的。
这部电影说实话,剧情相当狗血。
但是它的剪辑节奏如此精准,拿捏情感恰到好处,让我无法自拔。
本片狗血的剧情反而有力证明了真爱是无私的这一主旨。
在这一点上,竟然和风格迥异但同样狗血的阿莫多瓦异曲同工。
这也说明了,狗血不是罪,菜和没有诚意才是原罪。
可惜的是,后半段略为逊色,有点交代结局之感。
这应该是一部受众很小的电影。
拍摄技巧很特别,明明是一步温情脉脉的电影,采用的确是拍摄惊悚片的手段。
常常出现镜头里被放大的眼睛,唇边,手,还不是含情脉脉的手和性感唇边,相反有点怪异和恐怖,有点突兀和冲击。
这样温暖的故事,难道不是应该用尽煽情的镜头吗?
所以我真想说:导演,你弄啥嘞?
就叙事而言,似乎在宣扬一种贵族精神,又好像是在说人性,还有责任和爱,立意很高尚,但好像什么都有点模糊,也有点牵强。
一个快要去世的富豪,要找一个人来替代自己,负起责任,从而更好的照顾家人,用现在流行的词说,就是找一个接盘侠,其目标是妻子的前情人,养女的爸爸,一个还算不错的男人。
这个男人好像真的是挺合适的,会对自己的妻子好,因为他们曾经是恋人,还有一个女儿,会对养女好,因为是亲爸爸,会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好,因为他充满爱心,曾在印度孤儿救助站工作,一切都很和谐的样子。
但就是感觉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富豪的意志,其他人是被等待,被选择的。
电影叫《婚礼之后》,其实导演是想对婚礼之后的冲突,对于这种被选择和被等待的不耐烦有所表现的,可结果却是蜻蜓点水,这里面所有人都接受的轻而易举,海伦和接盘侠刚见面的时候,似乎有点诧异,但之后便是信任,女儿同她,“你们会复合吗?
”,海伦说,“不知道”,其实有许多暧昧在里面,再之后海伦哭诉富豪老公的病情,双方便摸脸拉手了。
养女对于二十年都不知道其存在的爸爸,刚开始有点拘谨,之后便血浓于水。
那对双胞胎,在以足球为桥梁之后,便也能同接盘侠达成一片了,接盘侠在知道自己女儿被抛弃后,便留下了。
这样被安排,真的好吗?
故事有点老套,有一个人将死、可是放心不下家人,于是,他竟找寻到妻子的前男友,女儿的生父、让他代替他的位置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是屋子里无数的鹿头的眼睛、我自己觉得很恐怖、不知道主人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布局、大致体现男性的野心吧这样的男性,美满的家、成功的事业、似乎无限的幸运。
可是、生命总是由不得自己、家可以自己建构、事业可以由自己奋斗、只是,生命呢?
无能为力、可是、他。
决定自己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于是跟他毫无交集的印度教师,成为他的目标对象、当婚礼上,女儿表达着对继父的爱时,其生父雅格默默离去。
原本以为只是小男生的自以为是,想让妻子的前男友知道妻子现在的所有权,感受胜者的愉悦、当妻子被母亲无意间提起的,他似乎要把一切都给雅格的时候,妻子突然意识到丈夫的秘密、当雅格发现乔真不要回报的给予,他不相信,以为是某个自己所不知道的圈套的时候,乔真终于第一次流露了他的无力感、这个强势的说一不二的男人,竟然在一瞬间没了任何的自尊,求着雅格答应他照顾他的家、瞬间感动不已、雅格对于这突然的消息不知所措、兴许是不相信、兴许是觉得没必要、他其实打算离开,即使看到乔真的秘密、女儿的脆弱让他改变了主意,他知道,她们需要他,如乔真所说、她们还需要被保护、于是、乔真的生命被延续了、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了乔真的果敢与成功,只有两个人看到他的脆弱、一个是他的替身,另一个是他的至爱的妻子,陪在他生命的终点、看着他痛苦的反抗生命的不公,即使再强大,即使有替身延续他的生命,可是,他自身,在生命面前,却依旧无能为力、兴许,用这样的绝望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想象中的死亡,应该是平静的、微笑的看着守在最后的至爱,告诉他,离开,只是另一种开始、兴许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的想象都会令人忍不住发笑、即使他用最后的呐喊结束自己的生命真不算是一个好的句点,不过,起码在临死前,他早已安排好了一切、也算是一种平静,一种对生命的接受、在死亡到达前,知道,生命的珍贵、知道除了生命、还有什么事是最珍贵的、然后、完成它、平静离开、便是上天最好的礼物、
雅各•彼得森,这个中年男人,所有的故事的从他身上蔓延开.开篇在印度的生活条件艰苦,内心却是充实的幸福的.作为事业,爱情的的失败者,这个中年男人在异乡找到了他的价值,他的精神寄托,他将收容所视为自己的家园,里面的每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可要维持这幸福的泡泡还是不容易的,因为现实是残忍的,雅各•彼得森为了维持孩子们的收养所,为了捍卫他自己最后的精神寄托,他决定回丹麦一趟.穿上已经不习惯的那得体西装,小心翼翼的与人打交道,每一天都对他是折磨.直到他见到了他的前妻,无意中发现他有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父亲的渴望在他心里燃起,他想要补偿对女儿的爱.当他得知,待他女儿如亲生女儿的继父,即将不久与人世,他终于妥协,答应在女儿继父死后,留在丹麦,同时也将获得提供的巨额收容所基金.影片中间有许多的小插曲,是值得细细品位的:女儿问母亲当年为什么要和父亲分开,母亲告诉女儿,自己很爱雅各•彼得森,但他们却不能共渡一生.新婚不久就遇新郎的不忠行为,是因为年轻而婚姻短暂么?男人之间的诚诺有多重?深患绝症的继父开朗的享受最后的生活,内心的柔软之处却又脆弱不堪.影片最后,镜头又回到了印度,雅各•彼得森希望收容所里,他最疼爱的孩子,能跟他一起走,可孩子却眷恋他自己的天堂.雅各•彼得森最后的一个微笑,告诉我们他已经决定了尊重孩子的意愿.片子的节奏缓慢,但里面人性的东西很多,是一部值得你思考的片子.
最近看过的电影也就是after wedding还值得一看,故事其实很简单——“巧合”。
整个片子演员基本上都是很隐忍的,应该是非常煽情的剧情,但是大部分都是靠眼神来传达的,同时简单的剧情有加了一些隐藏,安排得既意外又合理,最后看下来还是很感人的。
这个片子没有讲什么社会问题,也不是什么世界观、精神力量之类的东西,如果说是表达向善的人类感情,那么拍的却有些冰冷、阴暗。
这个导演应该是个很复杂的人。
先不讲电影的目的和内涵。
起码在对待印度的态度上,丹麦其实是比美国人更公正些。
男主角问印度小男孩,是否愿意和他去丹麦生活,看官们肯定全部在内心中帮他回答,愿意,愿意,我非常愿意。
这是种美国式的回答。
而小男孩的回答,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他说,我不想去,你可以想我的时候来看我。
这个回答维护了印度人的尊严。
虽然电影展示了印度的贫穷和落后,但是也给印度人一个机会表示自己成熟的一面,而不是西方国家给它的一贯印度阿三的印象。
因为西方国家的嘲笑,连邻居中国都落井下石,争相恐后的职责印度人丑拉,臭拉,怪啦,穷啦。
简直是美国点谁坏,谁就一辈子别想好。
除了这个原因,这个电影好看的在于,丹麦的人不似我们熟悉的欧洲人,更具自己的特色。
死亡这件很“普通”的大事,满满的蕴含了:当事人的挣扎矛盾,亲人的痛苦不捨与稚童的天真无知。
双胞胎丢下玫瑰说著“bye,爸爸”时,印度男孩拒绝去丹麦说著“你可以常来看我”时,都浑然不知“死亡”与“离别”的深意。
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眼裡都是不一样的。
男主一方面心怀大爱,愿意帮助无数孤儿;另一方面却也放荡不羁,不肯承担家庭的责任。
再不想死去时要死去的人终究还是会死去,男主最终还是承担了他的责任。
片中人物的人生分为两部分,婚礼之前与婚礼之后。
婚礼之前的梦幻,与婚礼之后的残酷。
在盛大甜蜜的婚礼之后,才揭开生活的真相。
影片运用了大量沉默的长镜头画面,逆光的黑色植物,湿润黝黑的动物眼睛,无处不传达著压抑悲伤的情绪。
并且片头有出现印度式的出殡,与片尾的丹麦葬礼微妙呼应。
(芷宁2008年2月25日)“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当在互相理解中走完人生旅程。
”这是丹麦影片《婚礼之后》想要表达的东西之一。
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情感、有关家庭、有关抉择、有关突破困境的故事,随着沉郁的有志中年男雅各布(麦德斯·米科尔森饰演)的脚步,逐渐展开了一段陈年往事和一场积蓄已久的情感交错——在印度从事儿童救助工作的雅各布应邀回到故乡哥本哈根,和有募捐意向的富翁尤根(罗夫·拉斯加德饰演)会谈,并被邀请参加了尤根女儿安娜的婚礼,令雅各布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出席的是自己亲生女儿的婚礼,而有钱的尤根快没命了,身患绝症的他将不久于人世,在向妻子家人隐瞒病情的同时,他似乎打算把一切都留给雅各布,包括将财产转为慈善基金,也包括自己的妻子尤根20年前的恋人海琳(西德斯·巴比特·科努德森饰演)、尤根和海琳的女儿安娜、自己和海琳的双胞胎儿子……很多人在看这部影片的部分情节时,涕泪横流,这多少有点令本人费解,许是对此类影片有点麻木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片感情戏的部分有一点点失衡之嫌,而这个失衡是由年轻演员演戏过于用力造成的,被其他成熟演员如麦德斯·米科尔森、西德斯·巴比特·科努德森、罗夫·拉斯加德营造出的影片情感基调,被饰演女儿安娜的斯婷·费舍尔·克里斯滕森在尤根办公室里,因得知尤根病情而起的那通狂风暴雨般的真情哭诉搞得别别扭扭。
或许对涕泪横流观众的费解会又一次被一些人认定为铁石心肠——不久前,因对影片《赎罪》毫无感动之意,且颇有微词,曾遭友人质疑,可本人就是认为《赎罪》是一部被割裂了影片,仿佛接不上气似的。
当然《婚礼之后》没有那种被割裂的感觉,它很完整,且平滑顺畅,还有点慢节奏,虽然没被感动,但却有感于它的简洁细腻及其微妙的光影呈现手法,特别是利用视觉效果,丰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和感受的做法,较耐人寻味。
导演苏珊娜·比尔无疑是感性而干练的,虽然影片节奏缓慢,却毫不拖泥带水,大量局部特写镜头的运用,在放缓节奏的同时,更是凸显了人物特质。
特写镜头是影视的常用武器,本不足为奇,但令人欣慰的是苏珊娜·比尔做的出色——在一些特写镜头间干脆缺省了一般概念上的过渡,把特写直接置于两个近景之中,此时,手提的优点显示了出来(虽然通常本人不太喜欢看手提式),貌似不经意的晃动和局部的放大,因剧情的发展和情绪的推进而显得意味深长了,毫无突兀断档之感;再者,大量的不同角色的眼部特写,将人物最本能的感受适时捕捉,有时甚至只用一只凝神的眼眸、闪动的睫毛和眼周边的皮肤充斥着整个画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苏珊娜·比尔捕捉了这扇窗,效果是传神而感性的。
苏珊娜·比尔还是该片编剧之一,她和另一编剧安德斯·托马斯·詹森的合作不止一次,曾经《敞开心扉》和《兄弟》的成功,使得他们对如何讲述一个故事达成了默契。
《婚礼之后》在风格和关注点上仍延续了“比尔+詹森式”,引发思考的还是有关社会伦理、精神层面、道德溯源和人性关爱的命题,且他们似乎越发懂得如何剔除讲述这类故事时易落入的盲点和尴尬,也因之前的剧情推进、情绪的点滴铺垫、主要演员的精湛表演,使得影片结局显得合适而明朗。
丹麦人对这部本国影片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真是无法数出这部影片究竟哪里有缺点,只是建议您赶紧去看,不然,您会错失电影史上一段美好的瞬间。
” 美国人则相对客观了许多——“这部影片给人的观感是节奏太慢,有时像是要静止。
但它是一条深澈的大河,在表面平和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势能,一旦遇到出口,便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
”在本人看来,除却镜头语言的特质,这个故事本身好似一则现代丹麦童话,因为人类之间的感情更为复杂一些,也更为难以解决一些,不论前情与后爱、生离与死别、背叛与成长,还是信任与托付。
另,镜头画面中,美丽的哥本哈根的确令人赏心悦目、喜欢不已。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213318_d.html)
在丹麦电影《狩猎》里初识Mads Mikkelsen,故事讲述一个幼稚园小女孩的谎言如何毁掉一个中年离异男人的生活。
后来在美剧《汉尼拔》里又见到他,成为他的影迷。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没有看简介及评论,略带悬念的剧情也让我一直揪着一颗心猜测下一步的发展。
从雅各布踏上寻求帮助之旅开始,他的生命及使命也发生了转折。
身患绝症的富商乔真请雅各布“接盘”照顾他的妻女儿子,最后他反而成为了那个帮助者。
情节推进过程中,闪现出带血的鹿眼、惨败的荷叶等黑暗的画面,很好的烘托了富商乔真临终前的绝望。
其实绝望时的决定会是最正确最理智的吗?
全片用了很多眼部特写镜头,比如雅各布得知自己有一个20岁的女儿时震惊之下的眼睛、女儿安娜哭泣时候的嘴唇,以及富商乔真很多绝望的眼神。
这些仿纪录片一样的镜头,细致到能看清每一个毛孔,仿佛在面对面观影,让人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也更显真实。
最后,雅各布回到了印度,他从小照顾长大的男孩并不愿意和他去丹麦,或许这也预示了雅各布也不属于这儿,丹麦才是他的归宿,与他错失20年的前女友、女儿才更需要他。
Dogma95式情节剧,也还是情节剧...
可惜[回归]了拍的跟电视剧一样
第70分40秒猜到了结局和谜底,人生不会如此轻易,不会如此离奇。
一个好男人得知身患绝症后找到妻子初恋,把家人托付给接班人,然后走了。今天还在讨论是否有生孩子的合理原因,和领养孩子有什么区别,这部电影给出的回答是,一旦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所承担的那份责任要远远重于其他千万名孩子的慈善事业,毕竟是亲情。
电视播,意外重观。印象没变,评分一点没变。我其实也没变。不过多了一点必然的人生经历。【我觉得好像台湾剧。19-09-2008】
我大概年岁没到...或者我生活经历太奇怪了,很多人之常情的东西,我是感受不进去的.所以,这个电影我没看完
讲故事的方法很重要。
男主长得太酷,对他的杀手形象记忆尤深,这回竟演卢安克式人物。慈善事业的无奈、个人命运的巧合等,片子在婚宴上男主发现新娘是自己女儿时到达高潮,之后每况愈下,到富养父患绝症时已烂到三流言情家庭剧的程度!终成一部披着慈善题材外衣的庸常之作。眼部手部特写多,画面美,听到sigur ros
爱与责任、取舍。摄影、表演很厉害。剧情一开始真没料到是这么圣母的走向啊,诡异的特写总觉得土豪企业家藏着什么阴谋,汗。
优酷 1520 外公家
别被片名骗了,其实这是一首献给一位伟大父亲的挽歌(PS.我真的好喜欢北欧人的价值观)
不规律的视角镜头带你走进人物故事,穿插的特写高明地暗示了现实中的预示,表演出色令人信服
全是好人
这个剧情...怎么说呢...三星半 不想五入
喜欢这种简约的叙事风格
所以贫民世界的生死大事变成第一世界有钱上等白人狗血情感大戏里的筹码和点缀,这种慷慨好傲慢。我也不觉得只贡献了精子,既不参与生育过程,又没承担过抚养职能的男人有什么权利来认亲。家庭责任在两个男人之间传递,女人需要被照顾,看着温馨感人,但这观念实在太过时太阳刚了。一个家庭里没有男人没有爹又不会死。好崇高的勒索,好大度的责任转让。
回味著?!_fav hkiff 07
冲着拔叔看的。基本上靠剧本在强推节奏,不是卡司优秀,配乐好,真的没啥意思。
前半段平淡如水,影像反而焦躁不安。后半段剧情跌宕,画面却是稳稳当当。很多大特写,包括手上无名指,眼睛瞳孔,被抱起的脚。一个有血有肉,有事业心,有家庭责任感的慈善家。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