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uffenbergYOU DID NOT BEAR THE SHAME.YOU RESISTED.SACRIFICING YOUR LIFE.FOR FREEDOM, JUSTICE AND HONOR.拍摄手法似乎还有待改进,但这个主题太令人致敬了。
德意志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第三帝国不到十三年的岁月中,有过十五次对希特勒的刺杀,包括此次军方精英阶层的大举介入。
而同一世纪中国人却在腊肉的淫虐之下,鲜有此种荆轲式的壮举。
记得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曾经这么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在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邪恶有可能战胜正义。
不过成王败寇的道理让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永远是零,因为正义往往不过就是胜利者牙签上的残渣。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事后隔岸观火地去思索这种问题,当身处其间的时候,正义也就像永动机那样是最好的燃料。
一定要先确定自己是为了正义而战才能战斗到底几乎是唯一办法,譬如刺杀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就像要依靠青霉素对付病毒那样天经地义,但对于曾经发誓效忠他的德国军人而言不啻叫一个宗教徒放弃自己的灵魂,放弃生命这种肉体损失在这种近乎渎神一样的罪恶感面前反而是最微不足道的。
希特勒前后遭遇四十多次刺杀,其中以陆军上校克劳斯o冯o施陶芬贝格于1944年发动的最为有名,曾经屡次被搬上大小银幕,就我看过的至少就有三次: 1970年05月07日 (前苏联)解放 1988年11月13日 (美国)战争与回忆 War and Remembrance 2004年02月25日 (德国) 刺杀希特勒 Stauffenberg 最近的这次便是由好莱坞大明星汤姆克鲁斯扮演主角并投资制作的超级大片《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
在如今充斥戏说,搞笑,无厘头的银幕上,重新看到《Valkyrie》这样的正片简直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严谨的场景调度,细密的服装美工,流畅的故事结构,以及兢兢业业的表演。
这至少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自娱自乐作品,或者常常说什么一个男孩的梦,一次草根的狂欢之类对电影粗制滥造的姑息纵容。
于是,让我们透过银幕来看看这部用七千五百万美元堆出来的胶片都记录了些什么。
宣誓意味不是为自己而活 有人信誓旦旦地号称自己在入党和移民时候的宣誓是不一样的,但就皈依程度而言,后者由于可以用货币计量更容易被人理解。
在这个一切要靠货币计量才显得更为可靠的年代,军人铁血滚烫的宣誓也许是最后值得相信的允诺了,哪怕是错误的时间发生的错误的战争,军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浴血奋战,无论是炮灰还是先烈,无定河边的枯骨只要被命令就会这么一直闪烁着"忠勇"的磷光。
可这一次,军人要对他的领袖开枪,军队要向他们的元首倒戈。
我们所能想到的赞美也许不能是大义灭亲而更接近于识时务者为俊杰。
电影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德国军官曾经在屋顶破损的教堂里沉思,教堂因为炮灰的残缺犹如在他的信仰之城崩溃出一个巨大的缺口,继续效忠会不会使得教堂从摇摇欲坠彻底沦为废墟呢?
显然这样的守护违反了他们效忠于一个凡人的本意。
于是这个人可以以效忠于更本原的神来欺骗自己,对他们在凡间宣誓守护的神所做的背叛是符合更高更纯粹的神。
他想,别人也是这么想的?
他看见的是一堆高谈阔论的政客,似乎他们并不是在进行什么惊世骇俗的弑神策划,而不过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公园演讲。
在一片唾沫横飞之际,他的声音刺耳地挤入这个子宫般喧嚣温暖的小客厅:刺杀之后怎么办,我的意思是如果行动成功之后你们怎么办?
政客们在相顾愕然之后首先是质疑对方发问的权利,然后答非所问地再次重复类似狗熊分馅饼一样的饕餮智慧。
那时候汤姆几乎是绝望的: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光杀死希特勒是没有用的,因为并没有摧毁那个体制。
那些军人甚至依旧会对希特勒的亡魂效忠到底。
其实那批政客也意识到这点,所以在第一次刺杀可能性很高的时候竟然像菜场买菜希望饶上一把葱一样:不能同时刺杀希姆莱就停止活动。
可怜的政客们知道如果不把希姆莱同时干掉最后不过是替人做嫁衣,也就是说他们也清楚自己不过是一堆要把老虎都杀死才能耀武扬威的猴子。
他们宣誓太久了,他们不是作为自己而活着太久了。
于是哪怕爆炸发生了,施陶芬贝格在"狼窟"安排的卧底连报告的电话都不能正常结束,慌乱切断所有外界联系之后,使得本来就犹豫不定的刺杀希特勒嘉年华现场办公室主任也变得只会咬自己的手指和一味地咆哮:等待,等待,在无法确定元首是否已经真的遇刺之前只能等待。
现在,我能做的是去食堂吃午饭。
当气喘吁吁的施陶芬贝格看见犹如正在休假般的战斗队伍,他暴跳如雷地质问:为什么还是这样?
其实回答恰如那批政客早已给过他的:只有他觉得是在弑神,别人不过是貌似而已。
但这个弑神者还是通过那个制弹专家强行打开了谋反的潘多拉之盒:当一批几代遗传密码里都烙上守护雅典娜的圣斗士小强开始要对雅典娜的世界发出最后的摧毁了,因为小强施陶芬贝格号称把雅典娜希特勒干掉了。
电影中有一段施陶芬贝格短暂叱咤风云的描写,那一刻他几乎就变成了雅典娜希特勒,他在签署文件发出指令,以至于逮捕戈培尔和逮捕施陶芬贝格的命令同时被传达到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手里。
神只需复活便意味着一切 记得前不久放映的电视剧《金婚》里有一集反应了没有资格看文件的老百姓突然听到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收音机里被宣布逝世的场景:举家皆哀,是人都哭了。
撇开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电影中反映电报局打字员那依次升起的手臂,那情不自禁流出的眼泪,对她们而言,是扎扎实实地如丧考妣。
那一刻,被众人视之为神的凡人重新变回凡人而死去,而真正的凡人,匍匐于地的凡人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太阳既然落下还能升起,领袖死了,可真的是死了。
一个世界,或者准确的说一种体制,一种思维模式在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终结的时候竟然同时崩塌,这恰恰极大讽刺了这种自然生命在生前缔造的神话是多么荒谬苍白:皇帝轮流做也许是谎话,皇帝轮流死绝对是真话。
希特勒貌似被刺事件就像最好的燃料一样使得忤逆的机器隆隆作响,无数旗帜被摘下来,无数旧旗帜下不可侵犯的人被拘捕,无数被认为不会改变的真像多米诺股票那样以几何速度递增崩塌。
直到突然希特勒复活。
以发动雾月政变的拿破仑而言,自他登陆法兰西本土开始,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地让敌人望风溃逃,后世的史家称拿破仑本身就是大炮和军队,他做需要做的只是伸出手臂登高一呼。
希特勒也许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当他的声音重新在戈培尔的电话里响起在被谋反者蒙在鼓里的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耳朵里,重新在广播里响起在无数德国人的耳朵里,造反者失去了把造反换名为革命的一切机会。
如果说不久之前那黄色的证件是他们胜利的徽章,现在则是正在开始的大搜捕中的催命符了。
毫无悬念的逆转,毫无悬念的失败,他们宣布那个神是假的加以摧毁,可惜的是那个神复活了。
历史意味着只能看见灰烬 一场事件的结果不过是大火过后的余烬,历史上这场瓦尔基里(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
)行动其实从先天上就是一场闹剧而非历史剧。
虽然密谋叛乱的一方计划结束战争,使得德国摆脱希特勒的统治。
但追根到底,这是老贵族和纳粹新贵之间的斗争。
到了施陶芬伯格作为核心的阶段,更具体而言,是军队和政党之间的斗争。
密谋集团首先是软弱的,行动目标不明确的。
虽然在希特勒上台之初,贝克等人就已经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而且身为陆军参谋长的贝克还于1928年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时以辞职表明自己的态度,然而希特勒在东西两线摧枯拉朽的胜利,征服了德国国防军所有的军人,密谋集团彻底失势。
毕竟军人信仰的是胜利,而一个能带来胜利的元首,必然会导致军人的崇拜。
直到1941年,德军在苏联的攻势受挫,才促使军队中的一小部分人清醒过来,反对希特勒的密谋集团才得以获得继续活动的土壤。
密谋集团的领导人中,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保守分子,他们的要求之一是恢复霍亨左伦王朝的君主政体,但这帮老贵族甚至为了选择霍亨左伦王朝中的哪个人来作为新政体的国王争吵不止。
这种陈腐的思想,比较于希特勒"完美"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德国民众是完全没有吸引力的。
因此,密谋集团真正的行动起来,完全是在以特莱思科夫为代表的中下层军官加入到密谋集团中以后的事情。
密谋集团起初的目标是趁着德国占优势地位时和英美讲和,从而能保住战争前期获取的奥地利、苏台德和波兰西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密谋集团反对的不是"取得胜利的希特勒",他们反对的是"失败了的希特勒",其功利性一目了然,因此在希特勒还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完全争取不到军队的支持。
然而41年英美的大西洋宪章宣布:战后普遍裁军以前协定签署之前,德国必须解除武装。
这意味着,盟国并不会把密谋集团和纳粹区别对待。
这是对密谋集团极大的打击。
因此导致他们被迫加紧动作,企图在德国占有大半个欧洲的情况下和盟国讨价还价。
而时间的紧迫性和大部分军人忠于希特勒的事实,促使中下层军官团体达成了"除掉希特勒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这一共识。
于是出现上文剖析的情况不仅仅是顺理成章简直可以被视之为水到渠成。
邪不胜正。
这几乎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以存续的基础和理由,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更多的存续就是在挑战这个基础中得以生生不息,一开始人们是自以为正邪而捍卫坚守,之后便聪明地开始重新定义正邪这个概念从权,最后便是我们可以把一切都看得就像一部电影那样庄严,也仅仅不过是一部电影的庄严。
何谓正义战胜邪恶,早已经不是我们觉得值得感到危险的事情了,只要太阳还在东升西沉,这样的危险便将不可能变成现实,我们还可以仅仅把到底站在正义或者邪恶哪一边仅仅看作是益智游戏。
神圣德意志万岁!
其实,这种正义和邪恶的互相偷换概念才是真正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昨天观影《行动目标希特勒》,讲的是二战时,德军上校施陶芬贝格组织的一场以刺杀希特勒为目标的行动,影片是以真实事件改编的,其实这个故事,我早在N年前,至少有七八年历史,在《读者》这类刊物上就看过,影片不过是再一次用胶片的形式展现了这段历史,影片主演是阿汤哥,但观影最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演员们的演技,而是这个历史事件可以引发的思索。
这次刺杀毫无疑问是以失败告终了,否则历史的进程,可能真的有很多改变,甚至会影响到中国的二战局势,但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
以施陶芬贝格为首的刺杀行动成员,是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德军内部的反战军官,一部分是一些政客和上层知识分子,他们是出于对战局的不满,对希特勒领导下德国的暗淡前景的不满,而结盟在一起的。
不过这也由此为行动失败流下了隐患,军方和政客之间立场和关切点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军方内部也是有分歧的,甚至还有投机者身处其中,也正是这些分歧和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葬送了成功的可能,竖子不足与谋啊,一个没有坚定的共同目标和立场的团队,失败的可能性太大啦。
再一个,有五个关键点没有搞定,也是失败的原因。
第一:行动最最关键的核心目标是干掉希特勒,施陶芬贝格的计划,也是处心积虑了,但在炸死希特勒上,出了很多纰漏,这些过程,观影中大家可能会归结于阴差阳错,但至少有很多疏漏是因为前期没有做好准备,比如施陶芬贝格本身是残疾的因素,副官的因素,时间点控制,炸药的当量都差了,如果希特勒死掉了,即使后面那些关键点没有做好,整个行动也是有翻盘的可能性的。
第二:整个行动计划没有备案,一切前提假设都是建立在希特勒被刺杀的基础上,但至少应该有一个备案,万一除了纰漏,希特勒还活着,下一部的反应是什么,要留些后手。
第三,关于整个行动他们赖以寄望的德军预备队部队的控制上,实际上施陶芬贝格他们指挥动德军预备队也是建立在希特勒死掉了,这支部队的军官,在一旦知道希特勒没死后,随时可能知道被骗,随时会反水的,全部的行动计划依靠一只不能完全控制的部队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
第四,施陶芬贝格的刺杀小组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虽然行动组内的成员,有很多将军,可是却都没有指挥调动军队的能力,而把所有的行动都寄托在希特勒的几千人预备队上,这个风险实在太大了,第五,关于通信中心的控制上,施陶芬贝格他们竟然没有直接控制住,太失败了,正是因为通信被掐断导致局面无可挽回,但如果把通信中心能控制住,切断希特勒的“狼窝”大本营指令,就不会败得这么惨,至少会有转机。
所以说,关键点太重要了,对于关键点的控制,其实在一个团队中也很重要,另外一个,就是团队成员的选择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群没用共同价值观的人,是成不了事的。
可惜了当年的一群铁血军人,人们应该记住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有这样一群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了停止战争而献出生命,可惜风流只是雨打风吹去,现代社会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娱乐的社会,徒留在银幕前唏嘘的我们,仅能发一点感慨有一点回味。。。
p.s:从小就喜欢德军的军服,确实很帅,这部片子简直就是二战德军军服的时装专场,过了把眼瘾!
看这个片子之前,得到了很多豆友的关照:千万别太和历史比较。。。
可是咱哪能禁住自己?
高中时代就对这个上校产生遥远的崇拜,这次又加上靓汤,又是辛格导演,真叫一个心向往之。
又重温了若干遍的720事件相关的资料,然后专门挑了最贵的场次,带着仪式感的进了电影院。
电影内容就不在这谈了吧。。。。
印象就八个字:靓汤太靓,军服太帅靓汤太靓:这个片子整个就是一个靓汤独角戏,其他都在给他打下手。
难怪,人家还是制作人。
可靓汤你再牛逼也不能牛逼到整一个德国共产党员的路子吧。
军服太帅:魔头出场的那一场面,将军们就是一堆男模,围着一个佝偻的老大,还有雷麦上校(少校,历史记载是电话现场被晋升上校)下属那群大德意志警卫营卫队(这名字听着就叫人血往上冲),这片子在这些硬件方面着实下了不少功夫,还原了当年威风凛凛的德国军服包括飞机,狼堡,帝国当年的各大部委硬件真叫一达标可花了这么大的精力,为什么不刻画一下这段历史中的人物呢?
具体的进程就不说了,基本上大线条和历史全对,细节和历史记载全错,基本就没有不错的。
当年大学看那本流行最广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时,这段历史的并不是十分详尽的描述已叫我烧光了两根蜡烛,当时已是深夜,外面环山虫兽的鸣叫,天上惨淡的月亮,真叫一个心跳不已!
靠,你就是严格按照这本书拍,不用剪辑也应该比这样强吧!
郁闷。。。
这部影片结局其实已经没有悬念,恐怕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场由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军官所策划和亲身实施的刺杀活动,终究只是一次徒劳。
尽管如此,影片所释放出的紧张气氛仍不时地让人产生屏住呼吸的感觉,观众知道希特勒不会因此而死,其所暗暗盼望的,只是汤姆克鲁斯也不会因此而死。
总之,在让观众从情感上卷入这场注定要失败的“刺杀”的这一点上,影片做得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我想这得益于编导对叙事节奏和细节的出色把握。
有一个细节在此值得一提,即汤姆克鲁斯在上级要求之下被迫喊出“希特勒万岁”时所伸出的那只断臂。
它表明主人公对所谓“元首”的一种不认同的态度,同时也向观众暗示出这种“崇敬”无非只是一种残缺的情感、一种终将自毙的政治癫狂。
将人物的政治理念转化成如此简洁而又意蕴丰富的视觉语言,真的不由让人拍案叫绝!影片结尾,当汤姆克鲁斯被“处决”之前喊出“德国万岁” 的一瞬间,我终于意识到,其实,这才是一部地道的爱国主义影片。
西方有句名言:“真正的爱国主义是防止政府侵害国家。
”当纳粹政权露出狰狞的法西斯面孔、当伟大的德意志民族面临被希特勒以救世主的名义将其毁灭的时候、当爱国的情感被独裁者别有用心地同拥护元首混同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爱国者,我想就应当如影片的主人公这样,用自己的胆识和牺牲来叫停暴政,将国家还给人民。
如同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克鲁斯同学英勇无畏的政变行动虽然失败,但预示法西斯集权专制的德国象腐朽堕落的末代清朝一样,终将遵循历史自然规律走向灭亡
本以为是战争纪录片,结果看着有点偶像剧的意味。
阿汤哥真的好帅,剧里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陪衬着他的帅。
明明气氛已经很紧张了,电影院里的DTT揪着颗心祈祷着这个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故事能有什么转机,史陶芬柏格上校竟还能抓住每个机会摆帅气的造型。
用一只眼睛对她放电。
史上校的小副官也挺帅,连慌都慌得那么可爱,两帅哥搁一块儿的镜头太多,看到最后难免有点暧昧有点断背的意味。
被最后枪决时人家走到阿汤哥面前意味深长的一望感动了。
偷偷告诉你DTT无药可救的制服癖在二战德军队列面前不争气地投诚。
她爱他们的肩章和靴子胜过爱他们的大鼻子。
影片情节连贯,扣人心弦。
DTT紧张着阿汤哥的安危,坐她身边的小白估计更紧张她那个失踪的卡包,这个鬼马的女人在进电影院的前一刻发现自己丢了包括身份证在内的全部家当。
两个女人百无聊赖地各自捧着瓶绿茶感慨:「真受不了这电影院的低音炮。
」「真受不了前面那女的,头发梳那么高。
」「希特勒也挺惨的,每天防着那么多处心积虑要他命的人。
」「他孩子真多。
」「希特勒最后怎么死的」「你说就一年就能和平了,他们就不能再等等?
」「挂失信用卡居然要扣二十块的手续费。
」影片最后没交待史上校的孩子和妻子,英雄往往是最拥护人性又最泯灭人性的物种。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讴歌英雄的牺牲。
却不会放更多笔墨交代为成就英雄而牺牲的人。
《行动目标希特勒》是个很惨白的故事,关于人生价值。
死过一次的史蒂芬决定给孩子们留下些值得骄傲的东西。
年轻的上校曾经那么拥护他的首相,最后杀掉这个人竟成为了他的使命。
成为他人生价值的唯一实现途径。
这又是个关于选择的故事,责任感和自我目标逼得每个人选择形势,选择出路,选择拥护或被叛,选择战争或和平。
只是留给你选择的时间太少,三个小时的犹豫就能让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
话说那考究历史上三个小时存在的真实性是个很无聊的课题。
最后最终是失败了,政府大楼通讯被切断的时候DTT小盆友沮丧到无以复加。
、首相万岁或者德国万岁,叛徒还是英雄。
跌进历史里、也没必要说清了。
深究无益,评论的精髓就一句话概括:阿汤哥好帅。
DTT打算下回去电影院看《澳洲乱世情》。
帅哥女人演的。
2009年旧作昨晚去电影院看了该电影,上映已经好几个礼拜了,一直在等英文版,但是居然等来等去只有译制片……也罢,虽然是纳粹故事,演员基本却是英美的,为此听着汤叔说德文难免有点寒……说真的,没把这片子当成好莱坞剧观赏,我得说自己觉悟可能不高的缘故,自始自终都在思量应该如何评价这15次暗杀希特勒中的最后一次?
但在开始这种话题前,先点评下该片中的诸多帅哥帅叔帅爷爷们。
汤叔:作为绝对主角,这次已经拿出浑身解数来饰演德国贵族纳粹军官Stauffenberg,虽然不经意间美国味仍旧扑鼻,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让人惊艳了一把,对于人物心理颇有把握,但最大的败笔还是陈词滥调的“诀别”煽情……Bill Nighy:扮演Olbricht。
英国老戏骨,演技不消说,在他心乱跳等希特勒是否死掉的消息的时候,不知道是电影院音响效果还是他的演技出众,我ms也紧张的手心流汗了。
Thomas Kretschmann:扮演Otto Remer,该演员是扮演纳粹军官专业户,还记得那部《钢琴师》么,那个可怜钢琴师的纳粹就是此人扮演的。
作为本土德国人,演纳粹当然得心应手。
剩余还有许多。。。
不做一一点评,跟在汤叔身边的小帅哥譬如。
回到正题,这场刺杀行动,说到底真是好比火烧上方谷,眼看着就要成功了,结果又熄灭了。
此关乎气数乎?
而这些贵族纳粹们究竟有怎样的精神气质?
又是怎样的“作案”动机呢?
1。
精神:与平民或一般名流的不同贵族者,向来是骄傲的,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
这点上,他们就不可能像平民阶级,或者一般名流,脱离德国,而移民到外国去——哪怕当时德国已经国之不国。
身世的正统,让他们心中有一个别样的国家概念,这个概念并非“文化德国”,是“荣誉德国”,为此他们能够一开始追随希特勒为了国家之“荣誉”,以及在看穿纳粹的自取灭亡后也能想到去刺杀希特勒,“拯救”德国之“荣誉”,但与文化,人性无关。
刺杀任务决定后,接下去个人的心路是不同的。
Stauffenberg对刺杀希特勒拯救德国的行为颇为义无反顾。
但Olbricht的投机心理则明确表明,个人所为英雄主义行为在面对希特勒这样的卡利斯马式的强大统治者前的脆弱不安。
但不管怎么说,这群要刺杀希特勒的人当然要比苟且偷生的人强,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原则,但在我看来比不上托马斯曼这种真正理解“文化德国”真义,从来有原则的人。
2。
手段:修正主义?
我居然想到这个词语了。
当然这里是笼统的理解。
历史过去后,人人都聪明起来变作事后诸葛亮,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修正主义也可算作勇举了。
但我的想法是,面对纳粹之流的作为,修正主义是不够的。
尤其到了垂死挣扎的时期弄个修正,实非什么大义。
犹如中国历朝历代要亡国了跳出些忠臣义士来,才想到要杀奸臣保国家社稷,其实不是什么大义。
在希特勒上台前不知就里,可以原谅,在他统治一开始附和,也可以理解,但在德国开始屠杀犹太人,发动全面欧战,接着国内经济江河日下后,还在那头帮忙做事就不能原谅。
1944年,犹太人也赶尽杀绝差不多了吧,纳粹德国灭亡指日开待了,才想着要杀希特勒。
太晚了!
3。
动机:所谓的另一个德国影片中反复声明的是这个句子:我们(刺杀希特勒的人们)要向世界展示另一个德国,不是纳粹的德国。
这仿佛就是他们刺杀希特勒的动机了。
问题是,有这样一个所谓的别样德国么?
这个德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虚拟理解。
他们其实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刺杀希特勒成功之后该如何——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把握和意向。
他们以为,刺杀希特勒后,掌握国家中央系统,纳粹就可以真空消失了?
和盟军和平谈判人家就会接受了?
整个纳粹欠下的血债当然不是希特勒的一条命就可以偿还的。
我的理解是,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所谓的“另一个德国”。
这只是脱离了群众基础的小部分修正主义纳粹贵族的意淫。
他们的失败,在所难免。
4。
结论:不能单纯只做个好人这些要刺杀希特勒的人其实都是受过很好的教育的贵族,狭义的道德情操上应该都算好人。
但又如何?
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狭义的只做个好人是不够的。
只做个好人经常会很不幸的如钱钟书说两头的坏事都“一箭双雕”了。
你若就是坏人到底,那就如同很多其实是老纳粹,但是德国投降后却说自己“身受迫害”的人,那或者一辈子也就善终了,并且坏人不受良心的折磨,我们也都是知道的。
但你若不幸出身珍贵,跻身上层,想做个好人,就必须得审时度势。
忽略了大环境作小好人,也许正是最不得意的一种。
当然我们作为平民没有那么多顾虑,可以做糊涂人,做逍遥派,做历史里的一粒微尘。
当然我们更可以做这样一种人,有原则的,不被狭隘爱国主义情绪感染的,从文化角度上理解国家概念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托马斯曼在纳粹上台后几经流转去美国后,曾被问到是否想念德国。
曼答曰(便于理解,取了英文翻译):Where I am, there is Germany. I carry my German culture in me. I hav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and I do not consider myself fallen.”另一个德国”不在Stauffenberg们手里,而跟着托马斯曼这样的人去了别处。
1,电影《Valkyrie》的节奏非常紧张。
尽管我很清楚这次暗杀行动的结局,然而在行刺的情节中,我依然有被剧情控制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至少是一部不错的娱乐片。
2,我之前不了解的是“Valkyrie"计划。
原来事件并不只是行刺那么简单,还包括之后利用预备役来控制党卫军和秘密警察,并经而转换政权的部分。
这个计划对于纳粹德国来说的确是行得通的,而且也是有必要的。
3,电影的前半部分,在观众已经知道刺杀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利用细节制造了紧张氛围,而下半部分,关于转换政权,却是利用观众知道刺杀失败来制造悲情了。
从我观影的那一场观众反映来看,这两部分都做得不错。
4,然而我以为电影最失败的就是细节部分。
不是细节太少,而是细节太多了,并且有太多的巧合,电影风格又一味的强调紧张气氛,忽略纪实性。
对这样一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难免让人分心思考他的真实性究竟如何。
而这也限制了这部电影的深度。
5,电影的主题无疑如果之前宣传所说,歌颂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英雄。
然而似乎也止于此了。
阿汤哥的表演过于简单了,缺乏深度。
虽然这样一个有魄力的角色由他来演出很有感染力,但还是过于平面化了。
电影中的其他配角比他更有看头。
我以前对于这个刺杀事件的印象是,刺杀者并不反对纳粹主义,只是认为希特勒无法领导德国了。
不过这部电影中暗示刺客留下的日记证明,他反对纳粹暴行,是为了整个欧洲的和平而刺杀希特勒。
那么他不仅是一个爱国者,更是一个博爱的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英雄。
其他一,电影中反复的强调,他们是一群爱国者,为了爱国而叛国。
而现在很多国人不仅区分不了state和conuntry,甚至连gover-ment也分不开。
其他二,这张电影海报有点意思,阿汤哥扮演的施陶芬堡是以健全人的形象出现的,而实际上在电影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残疾人。
http://ruoxinande.spaces.live.com/blog/cns!4BE8EF0207A31D34!673.entry?&_c02_vws=1
看一场已知道结尾的电影的感觉很奇妙,因为你知道路的重点在哪,即使路途上繁生了再多枝节,最终也只是徒劳,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注定好了的结局从电影一开始,甚至是从电影还未开拍的时候就已经等候在终点。
因为历史是不可逆转改变的。
这就注定了将有许多悲情故事上演。
在《行动目标希特勒》的后部分着重描述了施陶芬贝格刺杀完希特勒后回到柏林同其他人一起着手展开“瓦尔基里”计划这一段历史。
城外的预备军在假命令的“欺骗”下,开始攻占柏林,逮捕党卫军的官兵。
而柏林之外的城市甚至是整个欧洲都捷报频传 ,希特勒的亲信不断被逮捕,纳粹势力正在一点点地瓦解。
德国最高元首希特勒被刺身亡的消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开来。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施陶芬贝格等人计划的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大屏幕上帅气的阿汤哥扮演的施陶芬贝格以及其他一众帅气军装的老少爷儿们们在那紧张而又英气勃发地指挥着前线的战斗,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着黎明即将到达前激动、兴奋而又有一些颤抖的复杂表情,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我居然有种感觉,就是眼前的这一幕宛如一场滑稽的闹剧,甚至是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眼前的人们无论如何金戈铁马,气贯长虹,到最后也终将化为泡影,一切成空,因为我们都知道,阿道夫希特勒没有死,施陶芬贝格的刺杀失败了。
所以在他回到柏林后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一场虚妄的梦。
这就是悲情的故事。
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两个小时的时间,跟随者一个故事。
亲眼目睹着这个故事从头演到尾,好像历史重现一般。
然而就在这个故事的高潮到达时,意识中却出现一个声音让我的情绪无法跟随高潮沸腾起来,那就是:“希特勒没有死,瓦尔基里计划最终将以失败告终。
”这是一种落差感,在不可逆转的历史与眼前正在上演的英雄故事之间,每个人都是如此无奈而心痛。
也是在电影还未开场就已注定的结局,施陶芬贝格等人终因“叛国”罪而被枪决。
死的时候只有36岁。
而36岁的年轻上校那时却已因征战欧洲战场而失去了一支右手,一只右眼和他左手的两个指头。
关于德国纳粹战争的电影太多太多了,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线。
近几年此类电影的题材大多已经开始转向描述战争大背景下普通民众的各种故事,进而从不同角度反思德国纳粹战争。
然而就在此时,阿汤哥率领一众老少帅哥杀了个回马枪,再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老套却如此真是的悲情英雄故事。
在电影的结尾,四人被枪决时,施陶芬贝格告诉即将走上刑场的奥尔布里希特:“抬起头看着他们的眼镜,人民将记住你。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总是无畏的,即使面对死亡。
第三个走上刑场的就是施陶芬贝格,他直挺着胸膛,无所畏惧地看着前方的刽子手。
然而就在此时,有一个人冲上了上来挡在施陶芬贝格的身前,那个人就是他的副官。
还记得副官的出场,新晋升职的副官刚一见到自己的新上司施陶芬贝格上校,就被对方告知将进行“刺杀希特勒”的计划,而副官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以性命担保跟随你”。
在影片的结尾,副官用他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诺言,甚至没有说一句话。
此时我再也抑制不住泪水了,尽管我知道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演绎的部分,但是感动就是感动,情节也许是假的,但感动绝对真实无比。
施陶芬贝格最后一个被枪决了,如此迅速,就这样结尾吧!
阿汤演技一如既往的烂
boring
是应该更真实 还是应该更艺术
可惜历史没有假如,致敬!
很难得在观众已经知道刺杀希特勒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还能将影片拍的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如果你只把荆轲拍成了夺权者和暗杀者,那么这本身就是错的
一點高潮都沒。第三帝國的建筑真是體量巨大,氣勢宏偉。
看点在哪里?
不成功,变成仁
不够惊心动魄,故事本身的问题吧。不过那个施陶芬格勒实在有魄力!~
“一小撮不明真相的团体。” 排除阿汤那张和霍尔姆斯越来越像的脸。
2009.2.28.同鳖在华源。
这是二战影片中最让我失望的作品!如果经历过二战的国产电影还算在内的话 我或许可以在范畴上加一个矜持的——“之一”
这个事件是二战中最感兴趣的事件之一,要是德文版的就完美了。4
除非你真的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或是真是喜欢阿汤,要不就算了。
还是不错的
看到一半睡着了
3.7
阿汤哥的演技啊 一如既往地不敢恭维 你看看人家英国人的水平 这一众配角 太出彩了
【2023.8.24】像是在看当下——————————【2016.9.6】平平淡淡太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