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主演:大卫·阿奎特,史蒂夫·布西密,哈威·凯特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1
简介:1944年10月,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在焚化炉工作的波兰犹太人和匈牙利犹太人正密谋暴乱,捣毁焚尸炉,由绰号“海什”的波兰人(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饰)负责联络。匈牙利犹太医生米卡洛斯(阿兰·柯德勒 Allan Corduner 饰)因在双胞胎繁殖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被狱警慕斯菲尔德(哈威·凯特尔..详细 >
多数大屠杀电影会在残酷的现实里留一点希望,但在这个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现实主义手法下场面格外逼真和残酷。视角放在一群饱受争议的人身上——集中营里服务纳粹的犹太人,他们哄骗受害者走进毒气室,焚烧尸体,虽然没有放弃内心反抗的种子,但也逐渐丧失了道德感,最后的反抗有很强的自我救赎意味,无奈以悲剧收场。意外逃过毒杀的小女孩,很像《辛德勒名单》里的红衣少女,都有唤醒良知的意思。行刑前,反抗者的告白也是临终忏悔——面对强暴至少做了点什么,使他们区别于从犯和帮凶。
我是真的非常,非常,不喜欢这种题材!
苟延残喘下的自我安慰:虽然我们是欺骗同胞能够从毒气室里活着走出的人,但至少不是扣动扳机的人。可那个一息尚存的姑娘,你为什么要出现,这让那些只为自己考虑的人乱了阵脚,居然妄图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活出尊严。然而在那堆毒气室运出的尸体中摸到脉搏时,谁都有可能脑子一热,忘掉自己是谁。
最近看了一连串反映二战纳粹犹太人集中营的影片 正如片名这部的整体基调更加压抑 看了很感动
焚尸炉毒气室,纳粹把所有人化为烟雾,落在他们同胞的身上,吸进他们的肺里,感谢CCAV,洗
7分,跟《索尔之子》相似度超过百分之五十,主题却大相径庭,镜头和表演逊色不少,张力的弱化大大消弱了整部电影的震撼度。作为二战中最惨痛的民族,以犹太人为视角的电影往往可以拍出精品,而同为受害民族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宣扬着自己的胜利,我们真的在那场战争中胜利多余苦难吗?
灰色空间里的窒息和绝望以及隐忍坚持的抗争,结尾写实的让人痛恨战争
不想再看第二遍,可又觉得真是好啊,拍的,像默片,静静看着旁边的一切,没什么戏剧,又处处是戏剧冲突。人,简单又复杂,人性,万丈深渊,永不见底。影片的叙事,不煽情,却真实,压抑,有点喘不过气。看完心情很不好,有种想呕吐的感觉,一如医生听说自己不必死的刹那。情况没有到来,谁都能大言不惭
很少人看过吧 沉重的历史 窒息而无奈
2007.2.13 看过.
这个题材是吸引我的,但是电影拍的太无聊了。
唠唠叨叨
这两天看的片子都只觉得还行,是电影真不行呢?还是有了观影疲惫?影片虽然展现了犹太人在集中营一些生活场景、和火葬场打交道、和尸体打交道,但只有几个小情节震撼到我。人性的东西被剖析的不深刻,一股情绪郁在心中打不开。所以真的就只有三星,还行。
调子很沉,一群人最终也没能逃出集中营,片子里还表现了纳粹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方式,直观残酷
写之不尽的二战。
有点儿太灰色了。
没有给人希望的一部电影,在最后那个女孩还是被杀掉了,暴乱也失败了。一切似乎归于零。
与《索尔之子》所表现的有些异曲同工,但一样在节奏的把握上存在问题。集中营的题材很多,想要出彩还真是不容易。
不好看
从史蒂夫布西密半场不到就挂掉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这片子好不到哪里去。哈威凯特尔不过比布西密多打了半场的酱油,如何救得了场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多数大屠杀电影会在残酷的现实里留一点希望,但在这个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现实主义手法下场面格外逼真和残酷。视角放在一群饱受争议的人身上——集中营里服务纳粹的犹太人,他们哄骗受害者走进毒气室,焚烧尸体,虽然没有放弃内心反抗的种子,但也逐渐丧失了道德感,最后的反抗有很强的自我救赎意味,无奈以悲剧收场。意外逃过毒杀的小女孩,很像《辛德勒名单》里的红衣少女,都有唤醒良知的意思。行刑前,反抗者的告白也是临终忏悔——面对强暴至少做了点什么,使他们区别于从犯和帮凶。
我是真的非常,非常,不喜欢这种题材!
苟延残喘下的自我安慰:虽然我们是欺骗同胞能够从毒气室里活着走出的人,但至少不是扣动扳机的人。可那个一息尚存的姑娘,你为什么要出现,这让那些只为自己考虑的人乱了阵脚,居然妄图在这个人间地狱里活出尊严。然而在那堆毒气室运出的尸体中摸到脉搏时,谁都有可能脑子一热,忘掉自己是谁。
最近看了一连串反映二战纳粹犹太人集中营的影片 正如片名这部的整体基调更加压抑 看了很感动
焚尸炉毒气室,纳粹把所有人化为烟雾,落在他们同胞的身上,吸进他们的肺里,感谢CCAV,洗
7分,跟《索尔之子》相似度超过百分之五十,主题却大相径庭,镜头和表演逊色不少,张力的弱化大大消弱了整部电影的震撼度。作为二战中最惨痛的民族,以犹太人为视角的电影往往可以拍出精品,而同为受害民族的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宣扬着自己的胜利,我们真的在那场战争中胜利多余苦难吗?
灰色空间里的窒息和绝望以及隐忍坚持的抗争,结尾写实的让人痛恨战争
不想再看第二遍,可又觉得真是好啊,拍的,像默片,静静看着旁边的一切,没什么戏剧,又处处是戏剧冲突。人,简单又复杂,人性,万丈深渊,永不见底。影片的叙事,不煽情,却真实,压抑,有点喘不过气。看完心情很不好,有种想呕吐的感觉,一如医生听说自己不必死的刹那。情况没有到来,谁都能大言不惭
很少人看过吧 沉重的历史 窒息而无奈
2007.2.13 看过.
这个题材是吸引我的,但是电影拍的太无聊了。
唠唠叨叨
这两天看的片子都只觉得还行,是电影真不行呢?还是有了观影疲惫?影片虽然展现了犹太人在集中营一些生活场景、和火葬场打交道、和尸体打交道,但只有几个小情节震撼到我。人性的东西被剖析的不深刻,一股情绪郁在心中打不开。所以真的就只有三星,还行。
调子很沉,一群人最终也没能逃出集中营,片子里还表现了纳粹在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方式,直观残酷
写之不尽的二战。
有点儿太灰色了。
没有给人希望的一部电影,在最后那个女孩还是被杀掉了,暴乱也失败了。一切似乎归于零。
与《索尔之子》所表现的有些异曲同工,但一样在节奏的把握上存在问题。集中营的题材很多,想要出彩还真是不容易。
不好看
从史蒂夫布西密半场不到就挂掉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这片子好不到哪里去。哈威凯特尔不过比布西密多打了半场的酱油,如何救得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