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几分钟有些没进入状态,看完这两个情节之后便开始一路高走:妈妈宝莉把误以为犯错的琳达带到姐姐家,姐姐:来吧,进你的监狱吧。
宝莉发现误会琳达偷了戒指后赶紧向琳达道歉,非常尊重孩子。
后来去做去世的丈夫常做的彩椒鸡肉,看菜谱的时候突然捂脸痛哭,我也难受。
去到处买鸡肉遇上大罢工,结合法国国情,又会心一笑。
去农舍家偷鸡(我还以为会强行留下些钱),结果不会杀鸡,去找姐姐帮忙。
姐姐烦得不行,之前就对在她家的琳达说:“你简直像你妈妈一样麻烦。
”有一种姐妹关系就是因为各种麻烦小事而看对方不顺眼。
后来在给别人上课的时候宝莉打来让姐姐收拾烂摊子——开走停在半路的车——时,在教室外暴走,学员们就在里头偷偷摸摸地听着。
最搞笑的是,姐姐第一句:不管怎么样你不准在那里杀了它!
(其实是鸡,不知道法语里有没有区别“人”和“动物”的ta)。
气得不行的姐姐急忙掏出随身带着的糖果冷静,这时候的歌舞画面以及音乐是姐妹两个小时候的故事,妹妹一直纠缠着姐姐闹,姐姐全靠在糖果世界里才宽慰自己。
后来还气冲冲地帮着警察去抓原来是“偷”鸡的妹妹!
落魄的警察一路追踪,威信全无,帮着大家用枪杀鸡,发现来路不明后又抓鸡。
最后连警服都被小孩拿鱼钩勾走,坐在树枝上念叨着“好丢脸”。
最后和姐姐两个人在树上畅谈,好吧,这两个为了抓鸡而短暂结盟的两个人最终还是失败了,鸡没有逃过进锅的厄运。
两个“落败者”在树上吃宝莉扔上来的西瓜,谈谈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警察身上剩下的内裤还被夸赞很好看呢。
对宝莉一见钟情的卡车司机成为她可以依靠的肩膀,大概他找到宝莉落在车上的戒指并给她带上时就是一个隐喻:下一个为她带上戒指的人。
明天他将和宝莉、琳达一起吃饭,是他最擅长的海鲜炒饭加上宝莉最爱的大虾。
以儿童为描绘对象的电影,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描述一个小区里叽叽喳喳的孩子们。
琳达被冤枉打了一巴掌时候,小孩们在各个楼房上探出头来窃窃私语“她的妈妈好生气啊,她做什么了?
”。
琳达想保护鸡的时候,就把鸡扔下窗台,喊下面玩耍的小朋友名字,接住这只鸡(虽然失败了)。
小朋友们一起往树上扔衣服,到处踢西瓜,就为了一只鸡,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皮小孩们,还齐齐喊着想吃彩椒鸡肉。
但是又多有意思呀,想到了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和在一个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日子。
我还以为鸡不会死呢,比如在最后一刻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把鸡放了。
结果鸡还是死了,老奶奶评价这只鸡真有嚼劲,一定是走山鸡。
是的,这也是鸡在生命最后一刻四处逃窜的结果。
最后大家还是吃上啦,一只鸡居然能给那么多人吃…所幸小朋友家的烟没有产生火灾(大概烤箱穿出来越来越大的烟是为了提醒我们彩椒还在里头,或者表现时间的变化?
)琳达说,忘记了爸爸的记忆,但是会永远记得这只鸡。
这句话特别妙,既有儿童的天真,又包含着生死的哲理,同时对鸡的残酷又透露出幽默。
关于亲人的死亡,本来是个很沉重的话题,琳达想要找回其中的记忆,但结尾并没有给我们升价值,而是蜻蜓点水,爸爸不能再如愿看着琳达长大是事实(就是这一段欢快的独白里,我哭了,用欢快的歌声唱出悲伤的事情,还是令人悲伤吧)然而她们依然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因为生活中一直都充满着爱,比如妈妈会为了她的愿望大费周折,朋友们也帮着她四处找鸡肉。
这只鸡只是一个契机,小孩未必知道吃了这道菜后会怎么样,或许也依然回忆不起从前的记忆,但是可能因为她没有忘记爸爸,可能是某种福至心灵,这种她自己也说不出的对爸爸的困惑和纠结还是被消解了,在儿童的世界里仿佛一缕烟而过。
电影的轻巧仿佛在告诉我,生活的本质就是一件小事溅起波澜,然后回归平静。
真是畅快的体验啊。
看完的时候从天堂电影院走出来,秋天晚上凉爽的风,“死亡是凉爽的夜晚”也很自然浮上心头。
这个故事就像“凉爽”两字一样轻轻拂过。
《琳达想吃鸡肉!
》是一部甜美而有趣,适合全家观赏的电影。
这部影片从孩童的视角讲述童年,既不夸张也不过分感伤,充满幽默、恶作剧和诗意。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奇幻的世界观:故事发生在当下的一个普通小区,正值全员罢工日。
没有女巫,也没有拯救世界的使命,唯一会飞的角色是……一只鸡!
鸡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导火索。
它为母女俩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她们共同面对几年前丈夫和父亲去世的悲痛。
那时琳达只有一岁。
他的死亡在琳达和波莱特之间创造了一道鸿沟,而这部电影将试图弥合这一鸿沟。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然而,故事的焦点并非死亡;相反,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故事。
叙事逐渐呈现出社会的维度:波莱特和琳达像磁铁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的探索。
我们从一间小小的两居室公寓转移到了小区的庭院里;从一个单亲家庭到整个社区。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这片相当宁静的住宅区类似于一个世外桃源,使我们的小主人公们能够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自由漫步。
孩子们把小区视为他们自家公寓的延伸,一个可以交朋友的游乐场。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这里的成年人口属于小康阶层。
这些人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他们去市中心抗议生活成本的上涨,迫使孩子们在家里数小时无人看管。
由于其布局,这个住宅区也是人们反抗当权者的一个平台。
尽管《琳达想吃鸡肉!
》是一部以琳达和她母亲的个人轨迹为焦点的轻松愉快电影,影片的结尾却是一个色彩斑斓的闹剧场景,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与警察对峙,在大雾和满地乱滚的西瓜中玩起了大型捉迷藏。
人们聚集在庭院里发泄情绪,我们之前看到的站在自家阳台上的孩子们都在这里快乐地奔跑,享受着自由。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琳达想吃鸡肉!
》是对自由、革命、混乱甚至无政府主义的颂歌。
这种活力如同一层油膜一样蔓延开来并覆盖一切:规则、常识、当权者。
这部电影带我们回到童年,就像故事中的角色一样,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从负责任的成年人退回了会害怕、会说谎、会作弊,暴露弱点、不怕嘲笑的个体。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这是一部带有强烈荒诞感和讽刺意味的另类电影。
影片的基调从严肃到惊奇,几经变化,幽默的叙事不时染上忧伤的底色,触动着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童真。
这是一部坐不住的电影,就像一个躁动不安的孩子;一个不守规矩、童言无忌、因为扰乱课堂秩序而被罚站在角落里的孩子。
而这样的孩子通常是最敏感,最需要被保护的。
在影片中,我们根据场景和镜头规模的不同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描绘。
处于远景的角色可以简笔写意,而特写时则处理得更加真实生动。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人物轮廓皆以黑色线条勾勒,通过单一的颜色进行区分:琳达是黄色,波莱特是橙色,安妮特是紫色,卡门是绿色,阿斯特丽德是粉色,阿菲亚是红色。
这样,琳达和她的朋友们都是有色人种。
这种视觉表现简单有趣,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展示多样性的好方式:不是基于种族起源,而是基于个性和角色的独特性。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在远景中,角色有时候会呈现为简单的彩色斑点,就像贴纸一样。
而每个孩子都喜欢贴纸!
由玛戈·杜赛涅(弗洛朗丝·米埃勒执导的《穿越》(2021)的首席布景设计师)绘制的背景,色彩鲜艳明亮,往往经过风格化和简化,更多地用来唤起场景感,而非作为精细的插画。
虽然它们并不抽象,但却能让观众的视线自由游走,用想象力填补空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我们是联合导演。
根据我们共同制定的剪辑指南,塞巴斯蒂安负责动画制作。
除了整体的摄制指导外,齐雅拉还负责声音设计的所有方面。
首先是对白的录制,其方式接近于真人电影:年轻的演员们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工作,这让他们拥有活动的空间,在剧本之外也有一定的自由度。
我们坐镇整个剪辑过程、音效录制和混音,还监督了让影片有呼吸空间的插曲的创作方向。
我们的目标是制作一部既可爱又深刻、寓教于乐、适合广泛观众群体的电影。
我们希望通过用心设计的声音和影像,反映出孩子们的心声,让观众们笑中有泪。
《琳达想吃鸡肉!
》剧照©《琳达想吃鸡肉!
》(Chicken for Linda!, 2023)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Linda veut du poulet》(2023) 采访里导演说是先完成了台本和配音后完成美术,某种程度上的impromptu,给我感觉也大抵如此围绕着Grève的闹剧果然是独一无二法式幽默。
抽象简约的画风和细致的色彩赋色反而有一种看儿童绘本的感觉。
事实上由于各种要素齐全,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舒服的一部animation了
在江南分馆观看了这部电影,观影氛围很好👍🏻开头看到这些人物以一种线条不完全清晰的方式被画出来,很新鲜,也担心自己没有好好捕捉到人物的动态,然后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剧情越往后发展,每个人的形象愈加的清晰和鲜活了起来,完全不会因为这样子的美术而受到任何辨识上的干扰。
开头以琳达妈妈的“个人主题曲”暗示这个妇女的一些心事,母女间的相处非常的有代入感,原来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都会发生的母女相处方式,当然领导妈妈是很重视自己犯错后对女儿的认错态度的。
这个没有父亲的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描写出来,然后感觉像一部非常好的关于死亡的教育片。
也讨论到了当你失去记忆时事物是否存在这样子的问题。
城市里发生着罢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及故事发生在当下 与现在的我们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后琳达想起了自己的父亲的故事 父亲以一个非常轻快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不难想象他们之间的亲情是非常紧密且轻盈的姨妈也在急躁的生活细节里找到了宽慰和聊天对象儿童们叽叽喳喳的童声更衬托出这些亲情友情爱情等本来就是像海同一般干净,而有力量有支撑。
像电影里所有小孩们团结一心帮助琳达一样。
电影的配乐还有歌词大意,我觉得是非常的打动人的,很有渲染力。
特别是结尾关于琳达的父亲的主题曲 还有电影结束时的配乐通常会给带给我refresh mind一样的感受的电影打五星。
这一步就是我很喜欢的类型推荐给大家看。
第2144部2023年,喜剧家庭动画电影《琳达想吃鸡肉!
Linda veut du poulet ! 》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个电影,说些什么好呢,反正孩子倒是看的很开心,这个动画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要说给大人看一些什么呢,我倒是真没明白什么。。
风格肯定是独特的 ,色彩绚丽,很符合法国意识流,这就叫做颜色意识流吧。
真的像短评说的,换个国家都炖不出来这个味儿的鸡。
不愧是真宗的高卢鸡。
地道还有这个从罢工开始的故事,到罢工的疯狂,结束的庆祝,真的是符合这个国家。
音乐也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后面,姐姐狂躁那段真实,主打一个真实。
然后就是这个故事本身吧,元素挺多的,说亲情,又不太严肃,爸爸是道菜吗?
是想念爸爸,还是想念味道?
可能都不是。
真实也确实真实,就是意识流是真的随心所流,看了,感受到了,又感觉没什么 。
可能生活也本就是如此,就像罢工一样,就这样开始了,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都是其中的小色块,组成一个大世界。
---我是彩色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星半,地地道道的法国味道,很欢乐。
有点疯狂的绘本式电影,很喜欢,很有趣!
别看画风简单得像是服装设计师的草图,影片的整体构成其实挺复杂,多人多线多视角,调配得非常清晰!
不绝如缕的奇幻表现力,惊艳卓绝。
线条与色彩的沓合交互,生出五彩斑斓的奇趣掠影,那些跃动的光圈,一如奔迸的彩色焰火!
看到这种风格化极强又价值观非常不一样的动画片就会感叹世界的参差让人幸福啊。
好笑调皮温暖又有爱!
动画片《琳达想吃鸡肉!
》成了不少人心头一块温热的柔软的存在,这当然很好,毕竟诚挚换来了诚挚。
这部电影相对小众,又正因为小众,反而凸显出更多独特之处,像是画风,情感的表达形式等等,都有比较新鲜的妙处。
但同时,恰恰是因为相对小众,陌生感带偏了一点它更加突出的精神核心,而那大概比有失偏颇的内容刻画更值得首肯。
作为一部不错的电影,可以先从珍贵的地方讲起。
相对美国和日本,法国动画乃至欧洲动画确实观众有限,不过这自然不能抹杀当中许多佳作的存在,从《原始星球》一直数到《艾特熊和赛娜鼠》《昆虫总动员》《大坏狐狸的故事》《我失去了身体》等等,我们会发现法国在亮眼产出上,没有断过。
《我失去了身体》很多画风上没有强烈国别印记的动画片,这些年成为不好归类却也不必归类的一朵朵奇花。
《琳达想吃鸡肉!
》就有这样的属性。
画风上,草图形态上粗犷的线条,宽广的色块,跃动、流变、交融,形成颇为大胆的既斑斓又简约的视觉冲击。
这种画风试验,导演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在上一部,也是第一部的长片《无手的少女》里面,已经有所区别地尝试过了。
我们可以理解为经费使然,更可以认定是劳德巴克试图在当下林立的山头间,竖起自己的旗帜。
《无手的少女》事实上,这两部动画都是先在戛纳亮相,并斩获了一些国际奖项,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这类涂涂抹抹、若有还无的画风,舞台已然慢慢变大。
像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单元,就出现了同样有法国参与制片的短片《给猪的信》,相对简练的线条,颇能放大信息量不对等的恍惚,能力、权力不对等的惊恐,当笔触随着共情力的提升变得细腻,旨意也由此透显出来。
《给猪的信》说回《琳达想吃鸡肉!
》,通过这些带有距离感的朦胧表达,我们一方面是在相对少有的体验里感受五颜六色的人物相互交织、彼此激荡的趣味,而色与色的反差和区别,譬喻了人本质上巨大的不同,也带动了整部电影的活泼基调。
譬如琳达的母亲波莱特前去抓鸡,红色系到灰色系的横跨赋予每一只鸡强烈但和谐的差异性,它们随着捕捉动作上蹿下跳,就跟远景视野里奔跑的小孩一样,会被处理成球状色块不规则的奔涌跳动,别有野趣。
于是另一方面也像是我们对他人生活的观照,在互为风景甚或背景的观看过程里,能够幸存的是相对粗线条的单一印象,或者相对片面的感官触动。
这很容易被捕捉到,也很容易熄灭。
我们看电影,看别人的故事,多多少少存在这种隔岸观火的意思。
反过来,通过猎奇制造的距离感,战线一旦拉长,不是那么容易持续维系他人的兴趣和注意力。
对这部电影来说,可能在后段甚或中段,随着故事不断生发、炸裂,就显出了一些不够表达的拮据。
至于看过导演其他作品的观众,好奇心甚至可能在《无手的少女》这部相对平淡的电影里折损了。
这类相对冒险的视觉作品,往往需要更厚实,或者说更通俗更引人的故事来贯通、支撑。
《琳达想吃鸡肉!
》按理说是有的。
单亲家庭里,母亲误会女儿,为表歉意,答应为她做出丈夫以前做过的甜椒鸡肉,可惜适逢罢工,为了获取食材,她们闹得鸡飞狗跳,一件小事牵扯越来越多的人,发酵得越来越大。
这故事很有戏剧性,也很有野心,相比改编格林童话的《无手的少女》,它与当代环境的紧密、巧妙结合,能让它走得更远。
两则各有残酷元素的少女故事,从古代童话到现代闹剧,共享了一个父亲缺失但无处不在的前提。
《无手的少女》里因为贫穷而把女儿卖给魔鬼的父亲,也成了魔鬼,象征着父权的愚昧、野蛮,在少女余生里构成需要顽抗摆脱的巨大阴影。
《无手的少女》到了《琳达想吃鸡肉!
》,摆脱贫困遭遇的父亲对家人充满爱意,但是猝死带来整个家庭微妙的隔阂,母女之间交流不够充分、无从体谅,客观上让代表理想亲情的父亲形象成为她们之间不可言说的障碍。
没有「父亲」的少女在成人世界冒险,是劳德巴克很大的兴趣点。
他想测试单纯或纯粹的个体,在去除所谓最强大的依傍之后,如何逼近世间的残酷。
如果说少女是在暗黑童话里,展现纯洁与邪恶的对抗,带有一种主动的觉醒,那么琳达就是在现实的闹剧中,无意间融合二者,并在混乱中生出自己未必可以清晰辨认的反抗精神。
亲情在前一部电影里缺席,在后一部电影里成为一个暧昧的背景。
琳达固然是有得到父母、姨妈的爱,但是,她对婴孩时期就失去的父亲,只有一道菜的模糊记忆,而其他亲人对她而言,已经是带有束缚属性的长辈,被激活的逆反心态拉开了彼此距离。
很多人为亲情感动,这有道理在,母亲的一诺千金,姨妈的拔刀相助,都有强大的羁绊,更不用说压轴的那首歌曲,唱尽父亲的遗憾与关爱。
但是很难忽略的一点是琳达的反应。
整个过程中,母亲不断受挫,直到被捕,也得不到她的一丁点关心,她关注的重点落在那只总要逃窜的鸡身上,那只鸡要带她开启法国革命传统的心智,超然到可以直接忽略身边具体的苦难。
这也更显她对父亲的模糊追忆,执着得尽显自我中心的主观热忱、客观冷淡。
甚至那都不算是对确切的自己父亲的追忆,而是在对母亲失望过后,挤出的一些对完美、不变的亲情的渴盼,而这跟甜椒鸡肉寄寓的内容是相似的。
疲惫不堪、沟通失效的大人,钝感力与破坏力十足的小孩,在由此构建的关系网络以及叙述意图里谈论亲情,有些站不住脚。
不是说没有,而是说浓度、深度没有达到双向贯通,直插人心。
与其说电影关乎亲情的爱,并以此勾出友情、爱情等情感的膨胀,不如说,正因为是这样的亲子关系,反而让电影可以驶向另一个方向,更成人,也更现实。
琳达从婴孩成长到少女的阶段,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开始对周遭带来的钳制感觉不自在。
父亲突然离世那会儿,琳达年纪尚幼,眼前是甜椒鸡肉,手里是父亲送给母亲的戒指,这两样东西成了她对父亲最直观的感应。
在很多场景里,她总是想方设法拿到戒指,带出家门,尽管含有爱美、炫耀的心理,客观上还是对最初场景的照应。
不过母亲珍而重之,总是不让她如愿。
戒指就这样成了母女日常冲突的一个凝聚,时常戒备但疲于奔命的母亲,有心挑衅却往往落败的女儿,终于一天,戒指被猫吞掉,二人因为误会争执,这些年关系的如履薄冰迅速凸显。
女儿让心怀歉意的母亲做甜椒鸡肉,心愿依然是与父亲相关的,但戒指是父母二人的回忆,甜椒鸡肉却是一家三口共享的美好,意义变动,更有所谓价值,「代价」却是母女钳制与被钳制的位置调换了。
而且,她见证母亲不得已去偷鸡,在道德上获取某种制高点,打破对权力合法性的认知,并以一种既关联又游离的形态,参与到自我需求的构建过程中。
于是可以说,「受害者」琳达通过讨价还价并监督执行,取得了对权威的控制,并增长了对权力的驾驭能力与眷恋程度。
她主动或被动地调用一切资源,专注于对鸡的获取,且对工具化的母亲颇为漠然,显然可以跳出寻常家庭伦理来看待。
特别是,电影一直在融合罢工的背景。
琳达以及相对无产的孩子们,暗合的是罢工者,母亲、姨妈、卡车司机等等本身的工薪阶级,在这个视角里被调转成罢工声讨的对象。
琳达他们以狂欢形式与警察对抗,与权威游戏,有非常明显的对应。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法国从早期《操行零分》《四百击》等电影开始,甚或「开启」的那种通过反叛小孩来对抗制度、争取自由的传统模式依然兴旺,走到《琳达想吃鸡肉!
》,本身契合孩子特质的轻盈、固执、荒谬,仍旧是表意更为纯粹的投射。
《操行零分》不过当每一个大人虽然各有固执或暴躁,本质上又都是可爱好人的时候,「罢工者」小孩同样不能独霸观众好感,加上父爱贯穿始终的遮挡,整部电影在承接这种传统之余,也在事实上调整了批判的角度、广度与深度。
到这时候,还要咬定亲情才是这部电影最为突出的落脚点,就狭隘了。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法国动画片之所以能在迪士尼的强势之下存活,并争取到为数不少的拥趸,全因为它有着独树一帜的美学表现、清醒的现实主义角度,以及不拘一格的想象力,这同样也是日本动画能长期对抗迪士尼的法宝。
从《疯狂约会美丽都》到《迪丽丽的奇幻巴黎》再到《我失去了身体》和《小淘气尼古拉》,法国动画给影迷留下了五彩斑斓的印象,而去年获得动画界最高荣誉——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长片的《琳达想吃鸡肉!
》又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影片以小女孩琳达为主角,她的妈妈冤枉她偷了戒指后心生愧意,为了补偿女儿,她在全市罢工日里想尽办法给琳达做一盘甜椒鸡肉,从而闹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风波。
这是导演塞巴斯蒂安·劳德巴克和基亚拉·梅尔特继 2016 年一鸣惊人的《无手的少女》后第二部动画长片。
极简主义的画风相当犀利,看似简单的人物线条,却具有超越真人的畅快、流动感。
以不同色彩区分角色的处理更是匠心独到,水彩画般的色调给人鲜明夺目的轻盈感,这都是迪士尼动画中难以一见的美学设计。
顾名思义,《琳达想吃鸡肉!
》围绕的是妈妈为了满足女儿琳达吃鸡肉的愿望,不惜一切兑现承诺的亲情小品。
鸡肉成为了全片最牵动人心的“悬念”:究竟妈妈能否在罢工日里找到鸡肉?
在农场偷来的活鸡该如何宰杀?
鸡飞到树上了该如何抓回来?
它好比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诸多作品里的“麦高芬”,以悬念不断的情节推动叙事,牢牢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在母女寻找鸡肉的过程里,不知不觉引出众多次要角色,女孩的阿姨、警察、货车司机、老妇人、邻居小伙伴……影片免不了沾染上法国喜剧片的聒噪、散漫、闹哄哄的气氛,比如警察在公路上追货车,以及一群人涌入老妇家中搞得天翻地覆的情节想必会让人捧腹不已,更出其不意地与新浪潮导演路易·马勒(《扎齐坐地铁》)的轻盈、嬉戏感遥相呼应。
不过,这两位导演最出色的是将家常小事与社会现实巧妙结合起来,将背景选择在罢工日是相当出彩的构思,一件发生在母女两人间的家事渐渐牵连进越来越多人,渐渐演变为一场荒诞的疯狂大战。
大人们在为争取自身利益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孩子们在家却不小心把厨房烧焦,烟雾弥漫扩散到整个小区,还乐此不疲地将西瓜当足球乱踢,警察要想控制场面却被喷泉击倒。
这些荒诞的情节自然显露出讽刺的意味,再加上那个愚蠢无能的警察,其矛头指向的无疑是政府权力。
虽说孩子们未必理解父母罢工为何,影片却透过这场欢乐的闹剧,传递出法国青少年根子里反叛、蔑视权威的天性,这一点与母亲逃避警察查车等疯狂行为可谓一脉相承。
看似无伤大雅的小打小闹,实则暗藏着个体对权力与秩序的挑战,也是对自由、反抗精神,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赞颂。
这显然是法国人最引以为傲的精神体现。
回到最核心的题旨,在这场近乎荒诞的闹剧之下,依然饱含着母女间的亲情联系,以及女儿对亡父的思念之深。
不管是妈妈对戒指,还是女儿对甜椒鸡肉的执念,又足以体现出法国人极其传统的价值观。
一边是为自由、反抗权威的天性,另一边是传统保守的家庭观念,两者并行不悖的存在令人深思,相信这才是这部法国动画独有的魅力。
看完感觉和印象里的法国很一致。
充满了混乱,无厘头,突然就独白唱歌,但是人很真诚地展现着自己的个性。
剧情总会隐隐流露出很悲观的感觉,但是也有很多跳脱俏皮的幽默。
还有罢工和砍头,简直固定节目了都!
画风非常清新独特!
很喜欢颜色团,很鲜亮很有个性。
有时候用一些抽象的符号表示人物活动,特别是暗喻人物死亡的时候,真的感觉想法很天才。
其实剧情不复杂,而且脑洞很大。
但里面的丝线交织得很好,一点都不会觉得无聊。
而且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哭了我觉得剧本有认真研究过孩子,或者说研究过我们心中非常原始淳朴的思维。
我想要拿回帽子,而忽略撒谎的惩罚。
答应孩子的“一定”“今天”,是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
戏剧性的人物冲突也许没有那么难找,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亲属关系中就有啊。
人都是复杂的。
爱也是复杂的美好的。
看完更喜欢生活了
画风有点儿意思 但是为了吃个鸡漠视母亲的痛苦且十分任性 这种行为不鼓励 我也不喜欢 想爸爸也不是那一天两天了 非要在罢工那天吃 为了戏剧冲突硬凹的情节 不能成立 母亲的角色也不讨喜 最开始就是一副专制家长的面孔 和女儿一样的任性 还软弱 她和运输司机的感情线我也无法get 好像除了女孩儿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值得歌颂 其他的情感就都可以视若粪土 比方说他们带鸡去老太太家 把她家拆了 老太太两次晕厥 女孩儿一点儿表示也没有 即便是思父心切 也不必对其他人如此冷漠 人家不欠你的 感觉和法国人还是有那么点思想鸿沟的
生活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3.5 (法国电影展映)
孩子太熊了
琳达吃到了鸡肉,我们看到了自由
我真心不喜欢这样节奏的传统故事 不止是没有新意 而且看得F人异常揪心无力 就像一道魔咒 我会恐育的嘞(画风也不精致...)
画风童趣,高饱和度的色彩运用自如。“想吃鸡肉的琳达”这样一个漠视他人痛苦的孩子形象并不讨喜,我猜是用她来影射罢工人群,那么这场闹剧就说得通了
真好啊
太惊喜了,非常喜欢。一场法式的“魂兮归来”,琳达想吃的辣椒鸡,辣椒是“爸爸”的谐音,鸡肉(poulet )是妈妈名字(paulette)的谐音吧?对原生的缺憾,用如此温情的方式予以补足,没有避讳不提,而是化严酷为幽默。风格上,大色块非常有趣,明黄橙黄的跳脱母女,浅粉的姨妈,红色的浪漫爸爸。配乐如诗,故事如诗,热泪盈眶的同时,居然也笑的非常开心!
啥玩意鸡飞蛋打的。。。精神状况堪忧
国内版熊孩子能有这阵势么
每个角色都好讨人厌
非常好的政治参与启蒙片。从个体与家庭的创伤记忆起笔,详述一丝执念如何在社群中引发连锁反应,又如何在看似混乱的互动间令众人相互联结——正如任何一场社会运动可能经历的那样。简笔勾勒的线条与对比鲜明的色块举重若轻地点明个体间抹不去的差异性,但恰恰是五彩斑斓、众声喧哗,社会才得以成其全貌。最好的一幕是孩子们各自站上窗台,望着公共空间里的几番曲折遥相呼应,这正是公共性发生的瞬间:在此处降临了一个儿童的共和国。
她妈的新男朋友看上去怕是也会猝死-_-||
轻松愉快小伤感,松弛闹腾略催眠。罢工浪潮之下的吃鸡总动员,画风简约,童趣盎然。你的大脑忘记了关于爸爸的记忆,但味蕾还记得。
现在好多人确实杀不了一只鸡。
画风艺术气息(装13)太浓,已经影响到观影了。我没看到温情,只看到一个胡搅蛮缠的孩子,一个巨婴母亲,以及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最突出的当然是画风,从对亡父的怀念到儿童版资产阶级都审慎魅力,塔蒂味儿很浓,呈现出仅属于动画的恣意荒诞。
没事多看看法国电影,了解一下什么是浪漫和自由
#R# 4.3分。原来是《无手少女》的导演,美术风格真的让我想到杜菲(特别是黑色的部分〉,这个部分有很多有趣的设计,人们的不同颜色(性格、种族)同不同配饰之间有着多元、相容/撞色的关系,一些动作场面线条色块与形体的对应关系非常灵动。不过回归质朴的儿童故事本身,只能算是尽职尽责;罢工的存在有一点微妙,让我需要想一下(不能只说是法风)。
观看无能,我无法接受总是闯祸的妈和只会要吃鸡的娃
怎么会连动画片都如此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