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追月 🌕何赛飞的泪水,浇灌出这部电影。
你看了她的哭,就知道为什么童话里把女人的眼泪比作珍珠跟钻石。
第一回哭是戚老师在夏生面前回忆往事,她泪眼婆娑,让人全然没了怒气,丝毫不忍心再责怪她一句。
第二回落泪,是读完《追月》的剧本,她读出字里行间熟悉的味道,合上本子,眼泪像珍珠断线一样掉下来,怎么也止不住。
第三回,是她给庄凌凌示范,一句“我的父含冤不幸赴阴曹”,眼里就噙满了泪水,悲痛、委屈跟不甘都写在眼里。
戚老师名字取得也好,凄凄惨惨戚戚,一辈子的泪水都流尽了。
一回想,三个子女夏生、秋生、冬妹,唯独缺了春天,春天是谁呢,不就是戚老师吗?
她是南方小城的春天,在舞台上永远明媚动人。
哪怕她穿着旗袍在雨天撑着伞从石板桥走下,她也是把春天带进了雨季。
一場純淨的心靈之旅。
懺悔、救贖、寬恕、解脫。
母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妹之間、兄弟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同事之間,一個個的糾纏,一段段的因果,塵封的往事,在一幕幕如幻如夢的回憶中被徐徐揭開,那個當年風華正茂,追求藝術,妄向外求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向這個世界求得一份諒解,如同一個火球,放入一塊堅冰,三尺之寒,被一點點消融。
追月的嫦娥,當她如願以償地飛到廣寒宮,碧海青天夜夜心,面對浩瀚的的星河,才發現世上最難面對的是孤獨,才了悟世上最難得的是真情。
生命總會落幕,如同一場戲,臺上的風光,恰恰反襯出帷幕低垂後的落寞。
沒有了真情真愛,無限風光,也祇不過是一場獨自面對的淒涼。
地上的人在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而天上的人,卻在月影中徘徊,不知世上已千年,而那份愛,此刻去了何方。
一切都去如一場幻夢,唯有真心的懺悔,能洗清我們無量無明的罪過,能證明我們曾在這個世間,真實地活過。
心安了,便回家了。
它呈现出来的质地让它更像是一部电视剧,一部奉行原谅与被原谅的国产电视剧。
它终归不属于电影叙事和电影视听。
它有着许多电视剧般的潦草,服化道、配乐并没有深度参与叙事,特写、大特写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还有那不知所云的空镜。
电影本就是导演的艺术,而这部电影几乎把叙事的责任全部抛给了演员,这也就不难理解全片为啥会有那么多的特写,场面调度、镜头语言则呈现出一种非常乏力的局面。
作为电影的最重要的人物,女主戚老师的出场,之缓慢、单调、随意,就可以看出导演在叙事上的无力。
还有这个故事本身,也是很难让人信服,哭戏是不少,情感也很激烈,但是我就是半点都没被感动到。
逻辑的漏洞、简单化的处理、靠台词来讲故事,特别是用舞台化的方式来呈现重要的往事这一点非常削弱所应有的纵深感,一切都变得很平面。
我知道它很想跟女性主义这个热门话题攀上一点关系,但它本质上还是一部家庭剧,中国式的大团圆的家庭剧。
它是在讲那吃了灵药飞上月宫的嫦娥,你应该后悔,你必须后悔,你为什么不后悔?
【空悔恨,碧海青天夜夜凡尘心】才是你的宿命,女人的宿命。
我不由得想到了另外一部作品《青衣》,这也是一个女演员不顾一切去追月的故事,但筱燕秋的深度和广度是前者所望尘莫及的。
或者说,他俩讲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虽然有着相似的故事外壳,内核却是相差千万里。
这电影的重心放在了戚老师临去世的后三个月,她被诊断出了不治之症,所以对家庭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望,特别是她与三个孩子的关系,主要是她跟大儿子秋生的之间的关系。
她从北京回到了永城这个小地方,就是为了在最后的时光里以求得孩子们的原谅。
她以一个将死的母亲的姿态来唤起孩子们对她的怜悯之情,以原谅她年轻时候对他们犯下的种种错误,她是怎样为了演戏抛弃了他们, 怎样为了演戏背叛了他们的父亲,怎样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孩子们的种种不幸。
这些前尘往事、是这个家庭不肯面对的伤疤和隐痛,也是秋生一直不肯原谅母亲的症结所在。
最后,戚老师病情恶化,还因为为了挽救秋生的性命而杀人,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母子大和解。
还有戚老师与他们父亲的关系也从单纯的背叛转化为了另一种的破镜重圆——我们天上见。
它的主题、中心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原谅】【和解】【母子】【亲情】而一个成功女演员的真实困境并没有这么简单,并不仅仅是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做选择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她要在潜规则和伦理道德之间做选择的问题,电影过多的强调了戚老师的无奈与被迫,好像只有这样,她才可以被原谅,电影为她建构的世界是那样的狭隘,她内心渴望的终归还是主流所认同的那些价值,家庭的美满、爱情的无暇。
当然了,她就必须得癌症,必须死去。
世人对嫦娥的想象永远都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我看来,这电影最华彩的段落,是戚老师在剧团排戏时的疯癫状以及她为了再次登台使得那些心机和手段,这才是她,这才是一个嗜戏如命的女演员该有的姿态。
庄凌凌说戚老师是【她这个人一堆的毛病,但是她一穿上戏里的衣服,站在观众的面前 ,自带光芒这些缺点,好像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我不得不承认,她身上天生就带有一种让人原谅她的气质。
】这句话才是对戚老师最好的注解。
可惜啊,我们的主创关心的还是那点家务事!
最后,何老师是个好演员,要是没有她,这电影的难看指数要上升一个量级,但演员在电影里的作用是有限的,非常有限。
尽管她已经尽可能地呈现出了丰富的层次。
我看有条评论,说建议出何老师纯享版,深以为然......
影評人:清涼电影《追月》由何赛飞、袁文康主演,乔梁导演,影片改编自作家艾伟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过往》,主演何赛飞凭借此片获得了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电影以戏曲为题材,全片用杭州话演绎,多了一份地域风情,为吴语艺术再添一部佳作。
电影讲述越剧名伶戚老师(何赛飞饰演)一生为艺术奉献,在艺术与家庭这两者之间徘徊与纠缠,一心追逐戏曲的戚老师为了艺术牺牲了家庭,与孩子们的关系愈发紧张,已成名的她多年后回到故乡,希望在临终前看一眼子女,挽回她年轻时的错误,然而一切并非她所想。
影片中的戚老师是事业成功的女性,年轻时通过丈夫写的剧本《追月》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同时她也是经营家庭的失败者。
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电影将这个古老的问题又一次提了出来,这也是现代社会很多女性面临的问题。
回到故乡的戚老师,已知自己身患绝症,住在二儿子夏生家里,性格软弱的夏生在当地的剧团工作,与大自己很多岁的女友相恋,夏生的这种恋母情结也因母亲过早离开而发生,夏生继承了母亲的衣钵,为戏曲忙前忙后,为了排练一出好戏,不仅台下勤于练习,还要硬着头皮去饭局上拉投资,一边是对艺术的严格要求,一边是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他渐渐理解了母亲当年面临的困境,也深知艺术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天赋和运气。
在这一点上,戚老师很清楚,三个子女里老大秋生是最有可能在艺术这条路上做出成绩的人,她从小带领他走入越剧之门,让他磨练技艺,上台表演,可惜秋生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走上艺术这条路,后来为了三妹的事,秋生进了监狱,出狱后他从头再起,放下戏曲,投入商界,做得风生水起。
同时对母亲的怨恨也深深地埋在了心里,大儿子秋生无法原谅母亲当年的错误,他深夜质问母亲,在他眼里母亲是贪慕虚名,满嘴谎言的女人,觉得父亲失踪完全是母亲的责任,他的恨意绵绵无绝期。
原生家庭的问题让子女三人备感痛苦,电影中矛盾的集合点——戚老师并没有为此停下追逐艺术的脚步,为了戏曲“不疯魔不成活”,她甚至抢走了夏生的女友女主角的角色,自己穿戴衣冠上台表演。
很显然,戚老师绝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在家庭之外,她还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她深知自己的才能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现,也因此会有牺牲。
导演在片中深刻地探讨了女性作为母亲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两难,传统社会里母亲的角色是近于完美女性的化身,然而想和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拼杀出一条路并非易事,事业成功的女性受到来自社会的苛责反而更多。
戚老师没有受困于现实,而是冲破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枷锁,敢于迈出脚步,探寻遥远未知的前路,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尝试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成果的戚老师,体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毅。
导演试图用电影传达出这个社会里不一样的女性样貌,让观众看到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
当何赛飞穿上戏装,演绎《追月》里偷吃了灵药飞天的嫦娥时,她眼波流转唱着“空悔恨,碧海青天,夜夜凡尘心……”我仿佛又看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梅珊、《大宅门》里的杨久红、《太太万岁》里的陈思珍、《色戒》里打麻将的萧太太……每一个走位、眼神、抬手之间都很到位,何赛飞的演技有着很强的爆发力,自带江南水乡的气质,柔和中有一丝犀利。
越剧演员出身的何赛飞非常鲜活地演绎了影片中的越剧名伶,让我们感受到了好演员的魅力,那个追月的嫦娥,也并非全是悔恨,凡尘从此过,艺术已圆满。
文章已發表在「北京文藝評論」和「北京電影家協會」
就像给何赛飞量身定做的剧本,结尾交代的有点多稍微有点画蛇添足了,其他很好,令人想起霸王别姬中的戏痴张国荣。
前后左右都有女生在抽泣,也许她们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散场后我站在MOMA水边完全不能回家,心情沉浸在电影里无法自拔。
现实中的一切似乎隔了一层玻璃,缺钱,天气热,没有爱,疫情,这一切都仿佛恍若隔世,变得遥远而不重要,满心满脑,都是何赛飞的脸。
越剧真好看,能当演员真好!
“夜夜思凡尘……空悔恨……”
🎞《追月》一个女人的戏梦人生,一段过往的隐痛与真相。
她,在舞台上,是光芒四射的越剧名角;她,在舞台下,只是渴望与儿女和解的可怜母亲。
一个越剧之家的三十年恩怨,一场迟到了多年的母子和解。
母子之怨,兄弟之隙,缺失多年的父爱与母爱,好像所有破碎全部聚集在这个家庭。
母亲,会为了梦想出走,母亲,也会为了孩子出手。
当母亲不再“无私”,或许才是一个真实完整的女性角色。
而每一个母亲,都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母亲。
每一个女性,在无愧于任何人的情况下,请为自己而活。
无论遇到多大的人生风雨,都要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追月 (2022)6.8202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乔梁 / 何赛飞 袁文康
不疯魔 不成活 可那是戏 做人要是也疯魔了。
在这俗世上 在这俗人堆里 我们可怎么活啊这是说程蝶衣的有人说 戚老师像程蝶衣 其实程蝶衣是男人 他为了事业疯魔没关系 只要挣了钱 照样能找个女人为自己打理一切 做饭 带孩子 他要不是同性恋 加上生逢乱世 其实没事但是戚老师是女人 女人永远没办法平衡家庭和事业 她是角儿 就不能是好妈妈也有人说戚老师像筱燕秋 确实是 连排的戏都一样 都是嫦娥嫦娥是中国文化里独特的形象 她成了仙 长生不老 倾国倾城 可是却要和后羿告别 关在广寒宫里 一辈子不能有男人我不知道嫦娥后不后悔 她从男全社会里偷来了那么一颗权利碧海青天夜夜心 蓦然回首 成了仙还好 成不了仙 就是魔 疯魔
似乎好些人没留意到《追月》的英文片名OFF THE STAGE,颇具深意,下面来聊聊。
第一层含义:“戏班台柱+传奇人物”戚老师因为重病,不得不离开她心爱的舞台,无奈OFF THE STAGE。
但在此期间,她仍因为心中的痴念和不甘,谋划了下药抢戏的诡计,完成了OFF过程中的一次挣扎。
(我看到有网友质疑戚老师如此高傲怎可能会用到下药这种下三滥手段,那你真是把人性考虑得太纯真和善良了!
)第二层含义:人生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戚老师为戏疯魔,结果丈夫失踪、儿子怨恨、女儿精神病,导致现实生活一塌糊涂、分崩离析...最终自己亦成将死之人,无奈OFF THE STAGE。
但在此期间,她仍为保护儿子而杀人,以弥补对儿子的愧疚,又完成了OFF过程中的一次挣扎。
(我又看到有网友质疑戚老师怎么可能会去反杀杀手。
餐馆里偶然发现有人要买凶杀子的情节确实有点偶然,但如果你恰巧是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确实能够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做出任何背离伦理的事情。
不信?
问问你妈!
)第三层含义:全片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将所有的回忆,都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
而且这些回忆,大多都是负面的悲伤的痛心的回忆。
所以这一层面的OFF THE STAGE,才应该是导演想要表达的终极思想——让“过往”下线,与“过往”和解——《追月》恰好源于对小说《过往》的改编。
个人认为,这才是最关键之处——那些不堪的记忆,你我都无法承受,逃避也好,遗忘也好,重要的还是得OFF。
“不疯魔,不成活。
”戚老师虚荣且偏执,虚伪且自私,但她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又是那么痴迷坚定且执着,着实令人佩服。
可到最后,再高光的人物,也无法逃离OFF THE STAGE的宿命。
论演员,从《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三姨太、《风月》里的秀仪、《红粉》里的小萼到《大宅门》的杨九红,何赛飞从来都是以对命运和权力的反抗者之身份出现的。
这么一个为舞台而生的女演员,怎可吝惜给予她鼓掌与赞许?
金鸡奖最佳女主确是实至名归!
当然,该片有一个较大的不足,那就是秋生。
演得太硬了,完全无法融入到整体氛围中。
去精神病院探望那段,冬妹演得比他还好……泪点低,大致就写到这儿吧。
最后还得笑一笑:“你妈骂我,我就收拾她儿子!
”
标放主创交流 自己学校的电影 支持一下 全靠何赛飞老师的演技撑起来的 泪珠会说话(虽然哭戏太多了) 前半段何老师饰演的戚老师指导年轻人唱戏的片段把我看哭了 周围只有我在哭 别人都在笑(唉) 想起了自己的从前 另外回忆的方式用戏台舞美得表达方式也挺新颖的 喜欢(虽然回忆有点多 好多地方都是用嘴说出来的 不是表演) 然后 前半段真的给我特别特别高的期待 我本来以为可以打五星的 但结果从 戚老师给庄凌凌下药开始????
不懂了 完全垮了 一个昔日名角怎么会用下药这么肮脏的的方式来争得首演...明明可以直接说卡司啊 怎么会有人不同意 还有有人要杀秋生 戚老师杀人的那个情节 感觉完全像是为了凸显戚老师死前说的“原谅妈妈”而硬安上去的 no no no 后半段太no了 剧情奇怪还拖拖拉拉 前后不像一个导演拍的.... 另外秋生老师的演技一般般 去看冬妹的那段演的好像黄晓明。。
我是翘了电影伦理课来看的h老师说他随便翻了一下原著 没看开头没看结尾 粗粗一翻就拍板要拍这部了… 台下都是电影学院的学生 你…你怎么敢这么说的另外 h说什么我们需要一部代表电影学院的作品 但这《追月》的话 咱还是算了吧。。
一开始还挺期待的。。
何赛飞老师说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带入这个角色 开机之前在浴室大哭 这他妈就是剧本问题
何赛飞从越剧演员变成影视剧演员有其幸运之处,当然也是一部部作品呈现出来的。
这部剧里重新演了一回越剧演员,听说拍的时候她非常用心且入魔,网上搜一下看看。
看了之后的确如此。
一个为戏而生的女人,但也因此毁了一个家。
丈夫出家;大儿子替妹妹报仇把人打残坐了六年牢;二儿子性格懦弱,在团里一个大他十多岁的女演员同居生活在一起,虽然继承了母亲的衣钵,但觉悟始终不够;小妹妹未婚先孕,哥哥将对方打残,致使精神崩溃,一辈子就在那个地方了;母亲自己癌症晚期,这个家四分五裂,境况非常凄惨。
她拖着病体带着愧疚来老家看看两个儿子,新戏首演抢了女主的份儿,主要是示范给二儿子的女友看,大儿子被人跟踪自己豁出性命去杀人,安心地在医院里停止了呼吸,她这是在赎罪。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舞台,而对家的欠缺她无法弥补。
何赛飞这部剧里的素颜挺“吓人”的,完全不化妆的情况下她其实蛮老的,哈哈!
当然了,也是因为角色的关系。
不过她入戏蛮深的,这个角色倒要为她点个赞,拿到了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
戏剧冲突和演员表演非常不贴,用电影的方式拍出电视剧的味道,女主表演整体呈现出断裂状态
很有香港文艺片质感的内地电影 整体完成度非常好 何赛飞不愧是全片的灵魂 从出场第一个镜头就把人物立起来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部分演员们刻意调整的口音 杭州不杭州宁波不宁波的 会让能听懂吴语区方言的人感觉有点割裂
剧情稍微有点狗血,但何赛飞老师的表演太精彩了,绝对值回票价!
观感复杂,在近乎没有任何细节调度之上,尚还存在着一种用戏曲部分代替“过去”的叙事,与主线并行的双线交替。但最大的毛病也在于主线没有讲好,太满,结局尤其拖沓;各种人物也特别脸谱化,失去了任何动机一般,只剩下何赛飞一人的伦理独角戏。
何赛飞老师演技没毛病!只是剧本我不太喜欢。
北影节day2|只能给3星。原著中篇小说搬到银幕上,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人生散文。要说的太多,人生太长,罪与罚失去文字的铺垫与描绘,显得单薄苍白。离奇的情节沦为烂俗的故事背景,回归的母亲角色身上有无数未知,绵长的语言可以形容,断裂的叙事却做不到。影片在某些段落的处理上完成度并不高,只留下些许靠演员表演推起来的亮点。何赛飞老师演活了戚淑贞,戚老师这个角色身上那些顽强的生命力,百分之百献给了热爱的舞台,留不下分毫给儿女。一个无比成功的女演员,同时也是一个狼狈、失败的母亲和妻子。这样的女性角色在银幕上及其欠缺,因为她只为自己的梦想而活,无私和自私都让她占了,可惜了。
何赛飞老师速速上综艺教人演戏吧,我能看一辈子
戏里戏外都是“戏”,量体裁衣稍微不合适就很明显。另外家庭关系的内容全删了真正换成“不疯魔不成活”会更好点。
戚老师这个角色和何赛飞的适配度非常高,一生都在为戏痴迷,就像庄老师说的那样,她只要站在舞台上演出,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与光芒,让人没法不原谅她。何赛飞多年的越剧功底倒是对她的表演有所加成,其中最好的两段分别是「食堂教戏」和「下药替戏」。而影片本身是非常一般的,并且没什么起伏,有的地方衔接的也很生硬,两星都给演员。
何老师值得
何赛飞老师是真的好,电影也是真的不行。
除了何赛飞的表演,看不出来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是啥。
导演拍电视电影绝对是一把好手,但它终归不是电影叙事体系和电影视听,剧本后半小时有些墨迹哦。何赛飞老师唱念演俱全,教戏那儿演得疯魔,简直是为这角色而生。
演得好但是本太烂了 所谓以前的悬念结果是很蠢的事情 开头就看出来是用台词在解释说明推进情节 什么都是靠说…
戏中戏里的嫦娥追月后,忆起人间的过往和逝去的红尘,因永远的诀别而起的余恨不可开解的激荡在无尽的岁月里,戏里的老去的越剧名角在生命的尽头,回到旧日的小城,寻求孩子的谅解,进行个人的救赎,她的余恨到底是解开了。两种结局背后,是人生有缺的不同映射,遗憾总是想伴的,不过换了方式。
一开始我觉得这家人就秋生一个正常人,其他几个在感情和事业上都挺疯的,后面发现,妈最爱的秋生最像她。“妈,我是你用命换来的。”“两次,值了。”
#2022BJIFF#导演功力尚显不足,几处场面调度略单调了些,但何赛飞老师的表现太好,完全演出了那种“令人可以轻易原谅的气质”,在大银幕上看她的身段唱腔真是太美丽了。想去看原著了,真喜欢不受宠的老二夏生啊呜呜呜呜呜呜
何老师,演技很绝,可惜剧本配不上
@@@(2022-08-13)追月(Off the Stage)(一看就是文艺片的滤镜,但还好不太闷。用舞台剧的方式表现回忆,挺有新意的。曾经的越剧名角演绎越剧圈子的故事,为什么还是这种剧本呀?难道越剧圈子真的这么乱?为了演戏,夫离子散,出轨,潜规则,下药。。。曾经的后辈一开始只是帮忙照顾3个孩子,后来成为了小儿子的恋人,母亲最后还接受了。为了救大儿子,杀人了。父亲被母亲抛弃后,到恋情开始的地方出家了。)
出乎意料挺好看的,何赛飞老师的演出确实值得一座金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