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个喜欢画画的人也总是幻想自己画中的小人是否会走出来和我对话,而画之国正好满足了我这样的幻想。
故事发生在一幅未完成的画里,画中的小人拥有自己的生命,他们等级森严,画完人最高级,可以出入高大华美的城堡,其次是未画完人,生活在幽暗寒冷的帐篷里,最后是线稿人,最卑微低贱,藏匿于森林中。
由未画完人、画完人、线稿人和另一幅战争图里的士兵组成了主角团,从画中跑出来想去寻找自己的创造者,想获得公平与和平。
萝拉,女主角(ps这部影片的男女主竟然不是恋人),未画完人,善良勇敢,追寻着创造者。
拉莫,男主角,在画中是完成人,他的恋人克莱尔却是未画完人,他希望等级森严的画之国能够人人平等,不分你我。
古姆,线稿人,为了帮助被画完人打得面目全非的好友,他和主角团们一起寻找画家。
马让达,另一幅战争图里的鼓手兵,在这幅每日炮火不停的图画里,渴望和平的他显得格格不入。
《画之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场景,未完成的画,战争图,画中威尼斯,画外。
未完成的画,从各个场景可以看出是一副森林城堡图,它也许是画家最后一幅带人物的画。
画中有大面积的紫色,代表着阴影和黑夜,人物也多是冷色调、低纯度,其中色彩最亮最纯的蜡烛大帝则是画之国的领袖。
战争图中的人和其它画不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处于画中,所以每天清晨就会开始没有伤亡的战争,日复一日,从不停止。
威尼斯作为文艺复兴的精华,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许多画家向往的圣地。
画中的威尼斯则处处充满了黄昏的阳光,全是明亮的暖色调,画中的人物都带着面具,不停地跳舞,荒诞得像个乌托邦。
这副画里有画家自己,说明画家曾经到过威尼斯,画家在威尼斯的各个角落画画,并且聚集在海边画着黄昏。
画外是画家的工作室,遗忘了许久的工作室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储藏室里则全部是被画家毁掉的画。
可能画家对自己的人物作品感到失望便把它们毁掉。
古姆在看到画家不停地画黄昏时,觉得这是垃圾,萝拉却说这是情感,他伤心,画是难过的,他快乐,画是喜悦的。
,所有的场景,所有的人物都是画家带着自己的情感所创造的。
为什么拉莫和克莱尔会相爱,为什么开头他们在隐秘处幽会,也许画家和他的恋人的感情也有过世俗的阻挠,不得不偷偷摸摸。
在战争图中,画家似乎也不喜欢这样无休无止的战争,也希望恪守命令的士兵中出现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于是呆萌的马让达出现了。
他恋爱的时候,画出了贾朗斯,他恋人的肖像,可是后来失恋的他撕碎了贾朗斯的照片。
自画像说过,画家在画他的时候还是开心的,可是后来越来越糟糕,是失恋还是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失望,于是前往威尼斯,自画像被修修改改最后停留在了愤怒的情绪上。
其中,萝拉是画家最喜欢的,画中威尼斯的画家也在创作着萝拉。
她提出寻找画家的建议,也是第一个跳出画,来到三次元世界的人物。
在最后,画中人拥有了颜料,可以把自己画完,或者添上新的色彩,萝拉发现大家已经平等了,她也不想把自己裙子上的空白填满,因为她想继续寻找自己的创造者,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画之国的结局也算是出人意料,大家猜测主角团们最后找到了画家,完成了绘画,然而最后却是自己将自己填满。
拉莫为克莱尔填上了颜色,战争图中的士兵也因为被刷上了同一种颜色而恢复和平。
《画之国》创造了一个虚幻但现实的梦,似乎就在我们中间发生。
这部影片是一部披着儿童动画外衣的成人动画,处处充满哲思,有色人的女主角,因为没画完而导致的阶级分化,只是因为颜色不同而天天战争的军队,未画完人拿到颜料后就开始抢夺和浪费颜料,民众口中的危险黑森林实际上是温柔的花丛,以及本片最后萝拉和画家的对话,“我没有遗弃他们,我已经给了他们基本所需,一幅简单朴素的绘画远比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美丽。
”
“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
”
最后,画家也是在画中
《画之国》的风格也带有马蒂斯、莫迪利亚尼、毕加索的影子。
简单的人物形象,粗狂的笔触,强烈的对比色带来的画面跳动,色块与色块之间的碰撞,彰显了生命力。
“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豪华、宁静,充满欢乐”(波德莱尔的诗篇《西苔岛之游》),这是恬淡中的梦幻,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与平息的手段。
虽然创意够强,但是《画之国》的讲故事能力较弱,出现了许多未解释的谜题,黑暗森林的花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说进去必死无疑,威尼斯里的死神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导演让-弗朗索瓦·拉吉奥也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原创音乐。
顺便说一句,我画中的小人,你是否也会走出来呢?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群人从未完成的画作中跑出来历经艰险去寻找他们的创作者的故事
电影之始,是女孩罗拉在介绍“画中世界”由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展开,画中的人物按完成度分为三个等级:已经画完了的“画全人”他们是作者已经画完的成品。
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进入到城堡之中
位于中间层的一类油画人是“没画完人”。
没画完人非常接近画全人,与画全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身上存在某个部分没有被上色。
即使只差一笔没有画也会遭到歧视,赶出城堡,游走在城堡的花园周围,渴望被认同.
最可怜的是底层的“线稿人”。
他们身上不带一点颜色,在画之国中处处受排挤。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线稿人过街,人人喊打”的情况,
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线稿人高姆在偷偷潜入画全人城堡被发现后被打成了一团杂乱的线条;
画全人阵营的男生拉莫,爱上了没画完人阵营的女生克莱尔,两人双双坠入爱河。
这样的事显然无法得到双方阵营的认可,他们只能暗落落地相约黄昏后。
克莱尔是没画完人,她的双眼还没有被画家上色,拉莫却说她的眼睛“如同蓝色的琥珀,巧夺天工”。
一天,画全人中的蜡烛大帝在城堡中宣布画家不会再回来,画中世界的领导权永远属于画全人。
这样一来,恋爱中的一对情侣,画全人拉莫和未画完人克莱儿就成了两派人的眼中钉。
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差异,只有让画家回来把大家全都画完整,让所有人都变成画全人,他们才能真正在一起。
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拉莫误打误撞地坐上了没画完人罗拉,以及线稿人布吕姆二人的“贼船”。
于是,集齐了画全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三种油画人的小船随波逐流,闯入了大家口中谁也没进去过的黑暗森林,踏上了寻找画家的漫漫征程。
顺着河水,三个地位截然不同的人来到了画作的边缘。
在这里,罗拉发现他们可以轻松穿过油画进入真实的世界里去,于是他们离开了本来的画中世界。
罗拉接着误打误撞闯进一副描绘战争的画中,这里身着蓝色军服和红色军服的军人没日没夜地打仗。
罗拉在画里遇见了士兵唐布尔·玛让达。
厌倦了战争的玛让达和罗拉一起逃离了画中的战场,找到了焦急等待他们的拉莫和布吕姆。
众人在穿过画布后,来到了现实世界的画室之中。
他们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寻声找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果体女人的画像。
虽然萝拉等人惊讶于女人身上没有画上衣服,对方却说画家已经完成了对她的创作。
忽然间,他们看到一旁正在画画的大胡子男人,以为那就是自己找寻的画家。
燃鹅,现实却泼了他们一头的冷水——这个大胡子男人不过是画家的自画像。
虽然和画家长得一模一样,但他毕竟不是画家本人。
了解到众人在寻找画家,裸替女人给了他们一条提示信息:画家的真爱要数水城威尼斯,说不定在那里就能遇到他。
罗拉进入画中的威尼斯寻找画家,其他三人在暴风雨之夜偶然看到被烧毁或撕毁的画作,认为画家十分危险,也跳进画作中找罗拉。
在这幅画中,大街小巷上的人都在狂欢,手拉手围成圈唱歌跳舞。
罗拉一路寻觅,在街上遇到了一位画家,后乘船赶往“威尼斯”——也就是夫人所说的会找到画家的地方。
其他三人紧随其后,在摆脱了一个类似“死神”的角色的追赶后,和罗拉一起赶到了威尼斯。
落日之下,几十位“画家”正在描绘夕阳的景色,四人恍然大悟:这些画家也是画中人,他们需要找到的是真正的画家。
这时,拉莫拿出偷偷带过来的街上遇见的那位画家的黄色颜料,为罗拉没被上色的裙子一角涂上了色彩。
几人恍然大悟,跑出画作后在画家的房间里找来了颜料,请画家的自画像复原了被揉成线条的线稿人高姆。
罗拉和玛让达等人进入战争的画中将所有士兵的衣服都涂成了同一种蓝色,消除了战争;
几人又回到原先画全人统治的画作中,让没画全人和线稿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上色。
画全人看到一群色彩鲜丽的没画全人和线稿人,惊奇地发现他们甚至比自己还要漂亮,三类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庆祝,等级差异不复存在。
拉莫没有忘记自己的相好克莱尔。
两人来到湖边,由拉莫亲手给克莱尔未完成的脸上色。
罗拉只身一人回到了画室。
她从画室墙壁上的洞中钻了出去。
见到了真正的画家——那个创造出她的人。
她对画家说:“画中的人物觉得你抛弃了他们”“我从来没有抛弃他们,我赋予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一幅简单的图画通常比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画家问罗拉现在想干什么。
罗拉边走边回过头来,向画家大声说道:“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
”
画家本人也在一幅画里。
《画之国》是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第四部动画长篇,制作周期历经五年。
在3D当道的今天,还能坚持做2D动画的导演显得弥足珍贵。
全片没有煽情的泪点,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但还是吸引我顶住排片表上“6岁起”的压力再一次走进影院。
此片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是我近年来看的动画长片中的佳作。
1. 美术风格动画本身就和美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把它解读成“活动的画”显然太狭隘,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一直是个难题。
《画之国》对美术和动画的结合做了个有趣的探索。
片中的背景大量运用整体色块,让画面充满油画的质感。
开场大量冷色调的运用,让人还未看故事,就首先感到一丝压抑和不安。
城堡中明亮的黄色光线显示出杜班人(法语“画全的人”的谐音)高高在上的地位,而饱尝禁忌之爱痛苦的拉莫和克莱尔只能躲在黑暗中。
魔法森林入口线条扭曲,蓝、红、黑为主色,渲染出恐怖的氛围。
随后,水流渐缓,颜色转暖,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将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随后表现战争的画中,背景是简单的灰白黑,充满了冷酷和无情。
相反,画家笔下的情人嘉朗斯和威尼斯城明亮欢快,粉、橙、紫等大量过渡色使画面饱满鲜艳。
当死神来抢夺高姆时,画面又逐渐转黑,配上激烈的进行曲, “死神来了”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
(我被吓到了,前面坐着的妈妈一直搂着小孩……)人设也同样精彩。
男主角拉莫以蓝和黄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勇敢。
女主角罗拉用了紫、黄、绿,与开朗、勇敢、机灵的性格相符。
布吕母和高姆则是只有轮廓的勒夫人,设计上借鉴了油画打稿的草图,不难想象转化为动态的难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两次幻想桥段,人物幻化成素描般的轮廓,配上舒缓的音乐,在多次变形中把对爱人的渴望表现得唯美而诗意,是片中的点睛之笔。
其实,《画之国》的剧本起初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
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也是一名画家,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
片中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
导演对画面风格的选择由故事而来,所以整个影片风格非常统一。
这对水墨动画的发展也是个启示。
2. 故事主题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杜班人对巴菲尼人(法语“未画全的人”的谐音)的压迫为辅线,两者交汇在杜班人拉莫和巴菲尼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其实世界本来多彩,外表的差异无可厚非,可总是有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
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
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新画了自己,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影片主题并没有停留于此。
寻找画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探寻。
小孩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 “我从哪儿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画自己时,女主角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
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
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
原来的自己才是最美的。
不受外界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活着,才是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
影片开头借罗拉之口说出“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既是对主题的隐射,也可以看作导演对影片的期待。
如侯孝贤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
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画之国》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看此片估计非常有共鸣。
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喻:对外表的过度关注、种族歧视、极端主义、集权、死亡……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画之国》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流畅,风格统一,画面和音乐对叙事的辅助堪称典范。
要说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罗拉在光线充足的实拍镜头里略显死板,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
所以说,动画技术的探索和画画一样,没有尽头。
特别的动画片,与其他水彩画风的动画片不同,她采用的是油画的画法。
法国的浪漫抒情配上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学。
表面主题看似是爱情,影片深层的主题却是一种哲学观念——世界是否是如我们看到一般是真实?
我们是谁或者是谁创造的?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影片根据画中人物寻找画家的过程一一带我们引导答案,然而答案却不明确,只有我们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心中的答案。
影片的特点,画中人物突破障碍走出自己所在的画作,还可以走进其他的画作环境,于是几种画风交叉混合,色彩斑斓,颜色运用我好喜欢。
影片结尾揭露,以画套画的形式(找到的画家只是另外一幅画中的人物),就像斯宾诺莎的用宇宙的观念看自己的生命,是那么渺小,于是会猜测是否有个超凡的“上帝”在控制一切,世界真的是我们感官经历的那样?
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吗(就像画中人物一直希望要找到最终的“画家”)?
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了。
爱情与追求真理比起来,就显得肤浅了。
人生如画,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表示法语叙述好好听。
就像一个人的梦境,内心,或者是一生。
故事像是在控诉这个越来越“工整”的世界,趋于流水线式的“完美”,灵魂却在一天天消退。
那些独立的,有瑕疵的东西成了社会的弃婴,追求自由的权力成了剥夺自由的暴力。
威尼斯的那段是作者对当下的讽刺与批判,人们不但带上了虚伪的面具,面具更是将被遮住的脸庞一起同化。
这里有几个关于威尼斯画家的描绘特别有趣,有些人不会凭借记忆作画,一个没有爱过自己笔下人物的人,又怎么会把所爱的东西印在心里呢?
还有些人笔下的东西完全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复制行为,他们画的正是作者以前画过的东西,作者愤慨知识产权被盗的同时一样表达了对那些丢失灵魂者的不满。
关于那幅战争的画作,我想作者是这样去定义它的,战争,是利益冲突最大化的结果,那些被困于战争的人们成了工具,他们的自由早已被被剥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灾难。
不同的颜色混淆了同样的内心,我想即使两边都是“图全人”,也会因为不是来自同一幅画而大打出手把。
作者是崇尚和平的,但他深知,如今的世界依然延续着无视人权与自由的暴力,只是没有硝烟的战争罢了。
时间流转,作者屋内年轻的自画像满是灰尘,屋外的老人已白发苍苍,那些盖满灰尘的画作记载了他的一生。
他爱过的女人,他受到的挫折,他面对的世界,他的呐喊与无奈,甚至一度选择放弃与自毁。
不过还好,自由的因子被留存了下来。
劳拉,拉莫,没画完人和勒浮人,他们就是自由的因子。
他们是作者梦想最开始的样子,他们是不完美的,但却善良勇敢。
故事的最后,他们为自己涂上了只属于自己的颜色。
是否也象征着作者在慢慢修复自己的内心,而达成了最终的自由呢?
结尾,本以为老头就是作者,可其实他也是画中人,即使他坐在海边,一个最能让人感受到自由的地方。
那么在真实的世界中,又有哪里是最宽广的呢?
最宽广的地方还会有边缘吗?
这是一个关于“边缘”的问题,我想,没有无限的边缘,只有内心的无限吧。
就像影片中克莱尔的梦境,拉莫将她抱入怀中,他们化成飞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无情的世界。
《画之国》是一部想法很多的电影,它给了观众遐想的空间,很是值得思考与回味。
只是作为一部电影而言,这个故事并没能讲述的足够优秀,属于有佳句无佳章的那种,没有把要表达的点拧成一条完整的主线,颇为遗憾。
赋予画中人诉求与灵魂的艺术渲染很是浪漫。
很容易联想到老美的科幻电影,《十三度凶间》《移魂都市》《盗梦空间》《源代码》等等,大世界套小世界的桥段确实牛逼,但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才是最动人的。
还以为影片的角色只是进出于同一幅画,但其实每幅画都是一道传送门,任意穿梭,相当痛快。
试想一下,进到一幅画中,玩儿到日落再出来,第二次进去你享受到的依然是那天的阳光。
创意十足,也非常恐怖!
ps:没画完人和图全人最后的和解怎么看怎么不合理,很容易让人产生“只要穿的漂亮就能参加上层人士的舞会”的误解。
无法认同啊,扣一颗星!
威尼斯的镰刀死神是怎么回事?
不明白。
很偶然地买了这部碟片,从封底的内容简介里似乎可以想象出全部的内容:画家未完成的画作里,那些未被完成的人物从画里跑出来,想要找到画家来完成自己。
如果只是这样的简单的内容,配上令人愉快的画面,我也完全可以接受了——但如果是那样,这个故事就难以成为一部“动画长片”,也不需要制作团队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也不会让远在中国的我们听说并寻找它。
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在法国的是定位在成人市场还是儿童市场,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看过的真正让我觉得心灵受到滋养的一部电影,美的滋养。
对于已经习惯迪斯尼式动画片的我,这部来自法国的动画在视觉上是一种refreshment,原来不需要3D, 不需要特技,动画片也可以这么好看。
(当然,从“制作花絮”当中我们知道,这部动画在技术上实际也是3D的)。
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那么新奇的想法,那么丰富的层次和纹理。
我忍不住又要赞叹道:只有法国人能想出这样的故事!
在一个画的王国里,所有的人物竟然根据他们被完成的程度被分为图全人、梅花菀人(没画完人)和勒浮人(草图人)三个不同的阶级,竟然也有所有阶级社会的等级规范、歧视和敌对。
尤其是勒浮人的造型,令人想到那些残疾人、那些贫穷和丑陋的人——他们岂非正是造物主未完成的”勒浮人“。
如果因为造物主的疏忽,或者资源的不能均等分配,有些人不幸生来就是残缺的、丑陋的或者贫穷的,难道他们就不能够享有和造物的幸运儿一样的权利?
而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寻找画家的历险,更加像一个寓言:经过重重困难后,他们发现(或者误解地认为)原来他们的造物主——画家,对他们的命运本来就抱有恶意,或者根本就是无动于衷——在现实世界中,这可真是致命的打击呢,但是在故事中,梅花菀人和勒浮人很快就战胜了这个打击,转而决定自己来完成自己——这个人类对于命运的探索的寓言的意义,在我看来,不输于《浮士德》或者《奥德赛》呢。
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完全没听说过这个导演。
看完故事,好奇地转到”制作花絮“,通过导演和制作团队的解释,让我了解到为什么这部动画片会令我如此出乎意料了:1、导演和编剧都是花白头发的一代了,难怪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已经是达到这种炉火纯青、陈年老酿的层次了;2、导演和制作团队用了五年才完成这部动画——我们不知道法国人对动画片的概念,但就我而言,用五年时间来做一部动画,那真是用做艺术的态度来做了。
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五年?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还是盗版的,汗颜),我感谢让-弗朗索瓦-拉吉奥用他生命中的五年来完成这部作品,感谢他给我的美的感受和滋养。
我想,这是一部将在时光中流传下去的作品。
女主劳拉,和男主竟然不是恋人关系,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哈哈哈,很担心会狗血到男主抛弃他的恋人爱上了女主。
虽然片头提到女主要去寻找爱人,可到头来却并不是这样的剧情。
很喜欢女主,本该是个女二的人设,啊哈哈哈,单纯而美好,不知爱为何物,自由自在,敢于冒险。
爱抱怨的浮屠人确实心心念念保护着他的朋友。
男主不顾世俗和爱人相恋。
整部影片欣赏起来很轻松,想法很新颖,不断在画中历险,又于现实相接壤。
沉淀了许多的感知,喜怒哀乐,阶级欲望恐惧接受爱慕,丰富的情绪就和剧中人物颜色一样 存在美好的讲着故事让我打开脑门 一个由画中人物 画与画视角看待的世界 一个画中人的新角度 不过扩展的工程非常浩大 结构复杂 不过导演还阐述其他我没有联想的气氛 非常受益 现在的电影商业味 没有新意 在人们熟悉的剧情重复的拟造,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 没有新的开启 这道门开启一个无边的虚门 一直很熟悉剧中的色彩和图画的 但是老是想不起是谁的风格 有人可以告诉我们
推荐这部影片的几个理由:1、音乐这部电影开头,在电影播放演职员信息表时,我们能听见一段像是交响乐队在表演前的试音。
当演员信息表播放完之后,试音停止,仿佛我们就能看见那些音乐家们在我们面前放下了手里的琴弓,随后一出戏拉开帷幕,表演正式开始。
这种呈现形式比起电影,让观众感觉更像是置身于戏院或是音乐厅,而乐队正为我们现场伴奏。
这种音乐的呈现形式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除了音乐的呈现形式,这部剧本身的配乐也十分好听。
音乐能够跟随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时而悠扬时而急促的音乐令我印象深刻,美丽的音乐赋予了这部电影别样的活力,注入灵魂。
2、这是一部动画电影,我认为这部电影(我更想称之为一出戏)的色彩非常棒。
在这出戏中出演的人物有着大色块组成的样貌,很好的体现了油画的特征。
我们跟随主人公进入了油画的世界,油画中有着仿佛童话世界的色彩,很好地刺激了我们的感官体验。
3、与现实的连接这明明是一部动画电影,可导演却把我们带出了画中世界,回到了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
然而主人公与画家在片尾的对话会让我们发现,连画家所处的那个世界也未必是真正的现实世界,随后我们感觉自己正从画框中退出来,退到现实世界中来。
我好像意识到了,名为观众的我们正在用我们的理解来完成我们面前的这幅油画,或许有了观众的理解,这部电影才算是真正完成。
《画之国》的开篇利落而程式化,通过几派势力的对白和冲突,勾勒出一个等级森严、矛盾尖锐的油画世界。
着色丰富完整的上等人住在城堡里,锦衣玉食,莺歌燕舞,而未被画师完善的半成品遭驱逐在外,即使只是裙子边上少了几笔,也要受到讥笑和侮辱,而那些压根没被上色的线稿人群地位最为地下,连半成品也不愿与他们为伍。
故事的建置部分,一个上等人小伙与一个半成品姑娘展开炽热而禁忌的恋情,遭到来自两个族群的阻挠,一个线稿孩子偷偷混进上等人聚居的城堡,被发现后遭到惨无人道的凌虐,一切冒险由此展开。
我看了太多国外动画,受思维定势所限,起先误解了影片,以为是下等居民争取自由平等的老套寓言。
因为在常规观念看来,朴素简洁的素描也和浓墨重彩的油画成品一样,是高下不分的艺术作品;至于半成品,我不久前参观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其中就有不少半成品,展览馆并没有将它们与其他作品区别对待。
但影片最终化解矛盾,并非设想中的“思想教育方式”,那太老土了,而色彩的寓意也与种族无关。
容易引起误导的是处罚犯禁者的“黑色刑罚”,丧失色彩即丧失了生存权利,难免叫人产生种族主义的联想,但换个角度看,纯白色的素描人尚不及有色人种地位高,又开脱了种族歧视的罪名。
我想了想,比较恰当的现实类比是,有一部分人生来具有身体缺陷,被人瞧不起,但他们发现了改造身体的技术(原本只有造物主才拥有),从而进化成了更好的族群,“正常人”反而羡慕并效仿起他们来。
影片最别致的设定是,画中人可以进入画外的世界,并且层层突破,但他们不能逆向进入自己世界的画中。
这种高低纬度大乱跳的法则,不难联想到《盗梦空间》,该片中人可以一层层深入梦境,而守卫者不能跳出梦境钻进现实。
但《盗梦空间》每层的区别只在地貌,而《画之国》用多种画面风格来区分维度,从油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到真人场景,并在最后一幕暗示了真人之外仍有洞天。
女主角初次坠入三维世界的慢镜头十分惊艳,有《攻壳机动队》范儿,三维动画呈现的画室,细节一丝不苟,但镜头调度比较机械呆板,也许是为了节省制作费用。
画室中“群像乱舞”的一场戏,触及了美术艺术中的规则和真谛。
美妇人是爱的产物,被画师视为爱恋甚至是性幻想的对象。
画家的自画像和本人一样具有艺术天赋,但他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因为他是特定情绪下的产物,正如威尼斯的嘉年华派对,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战争画中的两派士兵征战不休,却无人知晓为何而战,直到主角用恶作剧把他们变成同一颜色,这才面面相觑,此处挺有现实意义,交战双方同为大地子女,唯一兵戈相见的原因差不多就是“军服不同”,直陈战争之荒谬。
影片的大部分旅程可以归结为“寻找画家”,画家一直是个造物主式的存在,神龙见首不见尾,学得他的一招半式,就能改变世界。
影片最后安排主角与画家相遇,暗示画家也是更高层艺术家的创造品。
类似的情节在《13层凶间》里演出来,有叫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惊悚,本片却是童话故事美好辽阔的意境,相同的幻想,经过不同的演绎手法,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染力。
(文/方聿南)
画者和被画者,以及被画的画者和逃出画者的被画者。故事的创意非常有意思,并且带点类似于庄周梦蝶的玄想。不论是影片中所区分的哪一个阶级,都是通过一种他者的规定来获得自我的价值,所以劳拉的走出就显得难能可贵,试图在虚妄与真实之间把握住内在性真实的一种努力,对于自我主体性的认知以及坚持。
走进画外之国光影交织的绮丽世界
最后一段……好感动
慢吞吞又暖洋洋的
配乐非常奇幻 画风很后现代的感觉。@法国文化中心with白
想法和美工非常好,只是故事一般般。
漂亮
未完成的画像受不了“阶级压迫”,跳出画框去找画家完成自己的故事。出画入画奇趣横生,追寻完善自我的路上也在追寻自由,最后的结局大概意味着“人人都是画家,不须作者”?
隐喻棒,想象力更棒。亲手给爱人上色真是太浪漫了。最后萝拉的那句“我很想知道是谁画了您”是我最近见过最精彩、意味深长又回味无穷的电影结语。
浪漫与诗。
法国的动画就是美丽的艺术品。
挺无聊的…结尾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个人不太感冒
很好
!乃们都切看
画的太差了,一块块大色块跟大补丁一样的背景,不同画层也不讲究个融合,就那么胡乱一并。故事主题是寻找自由啊种族歧视啊这些点,但是整个节奏都很闷,在这个主题上也没讲出什么新观点或者深度,这片子是画的又难看剧情又无聊,催眠真是再好没有了,已经催眠我两次了
画面还不错,故事太过简单和拖沓
方寸之间,广阔无边 虽然情节略显混乱,但是想法真的很赞
等级社会无处不在,画风奇特且创意新颖。非常的具有艺术气息。但故事本身太普通。
造物主创造所有的不完美,是为留下空间让我们为自己描绘不同的色彩。太美了。画美,音乐美,创意更美。很新颖的一部动画片。
很有创意,喜欢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