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退伍军人,满怀着激情来看这部影片,缺被俗套恶心了,如果把北京放在抗日战争照样可以演,我就没看出来体现了朝鲜战争的什么特色?
导演你找志愿军的后代调研过吗?
你知道美军怕中国人的什么吗?
请你不要把抗日战争的剧情乱套,把日文换成英语,把日本人的脸换成美国人的脸就来拍电影?
剧情俗套到十年前的电影就在体现的东西,现在你还在讲!
电影的逻辑好怪,结尾看到一个活人来了句,谁谁谁还活着没?
然后说你先等一下就跑了去找人,结果另一个死了!
完全没搞懂你要表达什么!
一场一扫百年耻辱的战争居然被现在有些国人所污蔑!
真是可悲!
居然不懂中国为什么要出兵,居然连最浅显的政治意图和军事意图也看不出来!
只能用幼稚和无知来形容!
为什么要打,很简单:古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起因确实由于金日成想统一朝鲜半岛,对南韩的入侵,然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开始介入,其中还有想反攻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军对中国有着强烈的敌视,此时北朝鲜节节败退,金日成发电报请求中国出兵,在此期间美军飞机空袭我鸭绿江边的丹东人民。
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旦北朝鲜彻底覆灭,美国扶持的韩国将统一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缓冲地带将当然无存,整个辽宁将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范围内,甚至离北京也很近!
这种后果就如头顶悬了一把剑,人家想什么时候刺你,就能刺你!
中国能让这样一把剑悬在头上吗?
所以,必须要打,坚决要打!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击美帝国主义援助朝鲜人民共和国保护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守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本片改编自巴金的《团圆》,自然让人想起同样改自原著的《英雄儿女》,但两部电影情节迥异。
《我的战争》是彭顺导演2016年拍摄的电影。
描写了孙北川、张洛东、孟三夏、王文珺等青年参加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其中发生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
这部电影的幕后介绍中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细节,“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团圆》”。
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就小说来说并非名作,然而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其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却家喻户晓,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电影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在军首长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王文清认出了王芳实际上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却又不忍相认夺爱。
最终在养父王复标的帮助下,王芳与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是非常忠实于小说《团圆》这部原著的,角色姓名“王芳”、“王成”都来自原著,在忠实情节的基础上,对王成的牺牲做了浓墨重彩的升华。
(原著中对王成的牺牲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巴金说电影比自己小说好,既是谦虚,也非虚言。
)然而再看《我的战争》,我们赫然发现这部电影和原著《团圆》完全不相似,根本就是两个故事!
看到第二遍时,发现这个桥段:大家在埋葬女文工团员王文珺遗体时,之前只出过一次镜的军首长抢过铁锨说:“她是我的女儿”,这里才看出了一点点《英雄儿女》的影子。
那么如何找到两部电影的联系呢,我们还要回到情节和结构上。
从《英雄儿女》和《团圆》的情节中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感情线索:兄妹情、父女情,养父女情。
这些情感被置于“保家卫国”环境下产生了时代的升华。
在《我的战争》中父女情(军首长和王文珺)被放到了副线中一笔带过。
但却出现了另外的几条情感线:一是老兵李顺良和新兵张洛东的养父子情(替换了原著的养父女情);二是文工团员刘诗文和王文珺恋情(公开的相恋);三是男主孙北川和女主孟三夏的恋情(公开的追求);四是张洛东对孟三夏的爱慕(暗恋)。
上面可以看出《我的战争》中情感线索中着重刻画的是爱情,爱情替换了兄妹情,而且多线发展。
这显然是和《英雄儿女》不同的时代底色。
在《英雄儿女》的时代,电影主旋律是“革命让爱情走开”,爱情在电影中是被弱化的。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那句“阿米尔,冲!
”都受到争议,当然不可能出现《我的战争》里“孟三夏,我要和你亲嘴!
”那样富有冲击力的台词。
然而,爱情有多美好,战争就有多残酷,当美好的爱情遭受到战争的蹂躏,让两对恋人天人永诀时,更能让人珍惜和平的可贵。
现在再看两部电影展示出来的情感,把父女情、兄妹情、养父女情、养父子情、爱情都放在了《团圆》的家国情怀中,三部作品的内在联系就渐渐清晰了。
《英雄儿女》中的儿子(王成)牺牲了,女儿(王芳)活着。
《我的战争》中则是女儿(王文珺)牺牲了,儿子(张洛东)活着,并在凯旋的车站和孟三夏完成了“团圆”。
《我的战争》和《英雄儿女》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把凹凸的镜像拼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的《团圆》。
每一部好电影都有自己的“金句”,《英雄儿女》的金句自然是那句著名的 “向我开炮!
”。
它几乎已经成为当代成语。
《我的战争》中的金句则是:“你说,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以后会不会有人记得?
”孙北川牺牲前的这句台词是在问向观众,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当下,是否忘记了他们,忘记了哪些为了共和国万家团圆,牺牲了自己生命的最可爱的人。
而我们在享受家国团圆幸福生活的时候,可曾忘记他们在战火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他们对祖国深深的恋情。
爱国主义是主旋律,儿女情长是调料,家庭观念是底色。
新时代的主旋律,当然要讲究与时俱进。
既要有西方的浪漫,也不能少了传统文化的忠君报国孝道伦理。
影片的思想境界简直完美。
这剧本我也能写,无非是英雄儿女加烈火金钢加董存瑞加谷子地加李云龙加兵临城下加007。
刘恒也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作家了,只能说贵圈真low!!!!!!
从技术上讲,战争场面主要靠低音炮加慢镜头,战术主要靠打了鸡血的人海,军人形象主要靠江湖气质,对白主要靠一口纯熟的京片子外加几句半生不熟的洋泾浜方言,颜值主要靠台湾小鲜肉,感人主要靠死人,窝只能说窝野屎坠惹!!!!!
这导演我也能当,无非是怎么作死怎么来嘛!!!!!!!
为神马还给两颗星?
志愿军军歌反复出现,也算是不辜负那么多亡灵!
朝鲜战争值得研究,不能忘记,它对今天中国的影响不小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还是怀念过去的战争片,烈火金钢之后,国产主旋律战争片的水平真是每况愈下!!!!!
1.一入朝先被伏击……,然后敌人到处设伏,打黑枪,埋地雷,最后我军还能打进敌人的坑道?
很多剧情不符合根本的历史事实;2.第一条,意思就是战斗场面不像抗美援朝,如果换成对越也许好些;3.战士是那代战士的勇敢,有时候有点莽撞,而感情是这代人的感情;4.也许不了解历史的小年青,可以一看。
说不定还会很感动。
这么烂的抗美援朝片都可以上映,为什么好的片子却被束之高阁,上映遥遥无期!
看过外交风云,才知道毛老人家为什么顶着压力要抗美援朝?
没有打赢美国人,老毛子会援助你,看得起你?
其他国家会在外交舞台上给你机会?
最后,美国人会给你几十年平平稳稳改革开放的时间?
那么多先烈牺牲了,我们只希望有一个真正的好的记录他们的影视作品可以传承,而别让垃圾玷污了他们!
兔子,现在的种花家是你们的奉献换来的!
彭顺和斯皮尔伯格之间相差了100个冯小刚。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战争》的战争画面感着实是近年来除了《集结号》之外,华语电影里拍得最好之一,彭顺不仅用上了现在已经风靡全球的手持摄影,还相当创新的用上了GoPro用来多次展示第一视角,从这点上来看,确实会猛得给人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然而遗憾的是,全片也仅此而已了,并且,这种刻意的炫技更让我觉得,《我的战争》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而不是拍给战争影片爱好者看的,至于致敬先烈什么的,这如同上映前那个恶心死人的宣传片一样,仅仅是这部电影的附加品之一。
剥开这部电影的试听元素,而去再稍微深入剖析一下,我不得不悲哀的发现,尽管在“硬”的层面上去了,但“软”的层面甚至不如八一厂的那些老电影。
当年《集结号》曾经让我振奋了好久,觉得中国终于可以拍出看起来有血有肉的战争电影了,然而这部《我的战争》似乎在告诉观众,《集结号》的那场雪地之战只是中国战争影片中的异类。
《我的战争》全片几乎都在打,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这是一部拍给战争爱好者看的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影片最后超过40分钟的重头戏537高低之战,前面一共出现了三场战争戏,其中前两场遭遇战,随便抽出一段给一个导演,都能拍成一部完整的长片。
我似乎听到了彭顺导演在说:“你们不是爱看打战吗?
好,那我就打给你看。
”因此,在全球导演都在竭尽全力地强化战争影片中人的元素,《我的战争》则用婆婆妈妈的儿女情长将几个几乎毫无关联的战争桥段给强行连接了起来。
黄志忠和杨祐宁所承载的父子戏份,成了影片里乏味的情感元素中最让人觉得正常的一部分,什么?
你说影片里还有战友情?
不好意思,一部这样的战争电影本来要重点描述的战友情在这电影所占的比重,还不及刘烨写给王珞丹的一封情书所花的时间来得长,当然,如果你认为最后杨祐宁背着重伤的刘烨在美军的诸多枪口的包围之下,让刘烨用一把手枪一枪干掉一美军这样的抗美神话也算是战友情的话,那就当我刚刚什么都没说。
说到这,就不得不插一句:敌军果然又在我们的主旋律电影里表现得像个傻逼似得了。
因此,我这样一个当年看《集结号》最后哭得像个傻逼,随便一部体育励志片都会让我泪流满面的泪腺发达患者,《我的战争》全片2个钟头看下来,竟然没有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桥段或镜头。
除了刘烨、杨祐宁以及黄志忠等少数几个演员有较为重墨的刻画之外,整整一个九连就再也很难让人想起更多的面孔了,我们所能记住的,就是拿一张张我们都不知道是谁的黑色面孔在冲锋中倒下,然后就没了。
《我的战争》在对“人”的处理上,采用的仍然是中国老战争影片的方法,让士兵成为了一个整体和数字,这种在我看来近乎冰冷的做法让荧幕上绝大多数的士兵变成了一个集体符号——冲锋挨枪子的,哪怕导演让荧幕上死了很多人,但给我的震撼却丝毫不如当年《集结号》雪地狙击戏中任何一个倒在枪口下的士兵。
并且,影片对群体的符号化不仅仅用于这一干群演身上,就连一票主演,也或多或少贴上了符号的标签,以至于看到最后,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这几个字: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这几个字也差点成为了本文的标题。
哦,当然,这其中最有血有肉的,居然还是黄志忠这个配角。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人称视角,慢动作甚至倒放等种种技巧,则显得为炫技而炫技,丝毫不考虑电影是否真的需要,除了让画面和其他战争电影有所不同之外,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丝毫丝毫丝毫的作用,到了影片快结束时,刘烨和杨祐宁在添弹那段本来可以让稍微催泪一点的对话,因为GoPro视角的强行介入,让好不容易酝酿起的战友情瞬间被那两杆硕大且角度对称的枪给冲得快淡然无存了。
影片的片名叫做《我的战争》,但显然,“我”这个字,几乎没有在影片里有着过多的体现。
我眼中的《我的战争》,只有“战争”,而且还只是一次导演炫技的战争。
这是一部有着新衣却包裹着老调的影片,强行炫技,强行凑戏,强行感动……这几点随便一点都可以毁掉一部本该更多承载反战思维的电影,但遗憾的是,《我的战争》几乎全占了。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本文的标题不叫做“我和文工团的那些事”,但我还是真心觉得,文工团作为中国军队里的一个特殊军种,既然也在战场上付出了牺牲,那就踏踏实实以她们为主角拍个电影吧,没准还能拍出个中国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部电影把战争的残酷表现出来了,就冲这一点我给三星。
遗憾的地方不少,包括但不限于入朝作战的路上火车被轰炸、桥被炸断、伏击的敌人竟然在半山腰有暗堡!
其实根本就不应该有敌人地面伏击这出戏,飞机炸桥炸火车也就算了,怎么会出现美军在半山腰伏击火车这样的战争场面?
而且九连还反击胜利了!
这么容易吗?
那么敌人伏击的意义又何在?
是他们傻吗?
攻击距离也太远看不出来吗?
最最不应该的是为什么文工团宣传队怎么总是跟着作战部队?
甚至还上了战场,还参加了作战?
宣传队女兵们一通手榴弹齐甩居然造成了美军的重大伤亡?
更神奇的是宣传队女兵们居然可以随时切换成医务兵给伤员止血包扎?
我不知道朝鲜战场上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操作,总觉得很不合理。
其他的诸如马克沁机枪出现在美军的装备中、美军坦克那么容易被大石头砸中报废且步兵也消失不见报废了、九连连长孙北川被小神仙扛起来空中开枪进行战斗以及台湾演员杨祐宁的口音问题容易让人出戏等等就太多了。
作为战争片虽然没有明显的反战表达,但也勉强表现出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性,冲着一点,我给三星。
抱着很期待的心情去看的电影,但结果却一如既往的失望,看得对国产战争片失去信心了。
首先,从战争片的角度评价一下,这部电影距离战争真的很远。
我们多年来从国外战争片学来的只有一个字—“惨”,用宏大的场面来表现惨,却没有用细节体现真实,甚至在细节上违背历史。
影片中铁路桥上的战斗,我方的军列沿线不配高炮防空也就算了,居然能够被美军团属105炮覆盖。
如果美军能携带这样的重装备渗透我军后方,那这仗也没什么好打的了。
美军的武器刻画也有不足,尤其是火箭筒,居然不用“巴祖卡”,而用德军二战期间的“坦克杀手”,着实让人费解。
城镇作战的战斗中,女兵突围时被重火力压制在河边,在最后居然能用手榴弹翻盘。
从剧情上讲,有这本事为什么不早点使出来,非得伤亡惨重的时候才使。
从军事实践上看,女兵臂力相对有限,扔不出那样远的距离。
重机枪有效射程远远超过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一个正常智商的机枪手,显然不会让自己的阵地前伸到女兵都能用手榴弹炸到的距离。
朝鲜战场上,美军早已换装风冷重机枪,比如M1919和M2。
老式的马克沁系水冷机枪美军也装备过,比如M1917,但是早已被淘汰了。
所以这里出现就很不合适了。
92步兵炮在电影里出现多次。
这种70mm火炮作为一个步兵连建制内的支援火力,显得有些奢侈了,步兵连里有60迫击炮就可以了。
最后一场战役,对我军的刻画很不到位。
部队战场隐蔽居然没有伪装,进攻时毫无章法秩序,不拉散兵线也就算了,人挤人像抢购一样冲锋,这简直是对我军战术的侮辱,任何一支现代战场上的军队都不可能这样做。
只有《兵临城下》、《太极旗飘扬》那种西方意识形态浓重的电影,才会有这样侮辱共产主义军队的、送命式的冲锋。
多年来,西方一直有人说我们以人海对抗火海。
如今,我们自己拍的,打着不忘历史旗号的战争片,居然也这样表现,这让外界怎样客观认识战争中志愿军的表现?
诚然,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好,战争中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这些代价都是有价值的,是用智慧权衡之后,为了胜利不得不付出的。
而西方口中的人海战术是不讲人性,不讲智慧的蠢猪式的指挥,这是对我们的抹黑,而且这样战术下的牺牲也对不起每一个生命。
如果我们是这样打仗的,有多少人也不可能把美军打回三八线。
我们在战场上成建制的穿插、渗透、包抄,用的是智慧,绝不是蛮干。
故事中讲进攻时间选择在白天,也不是很符合历史。
我方没有制空权和制炮权,反击大多在夜间。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曾有一个连增援己方高地,通过山脚时遭敌炮火封锁,只剩20多人到达山顶。
影片中,一个补上来的新兵,冲着战士们招呼一下,大家就跟着他冲了,毫无军队中的指挥等级。
连长重伤了,那指导员呢?
副连长呢?
各排排长呢?
怎么就轮到一个补上来的新兵下命令了?
这看着不像打仗,倒像男三号招呼群众演员就位。
还有一个剧情连贯性的问题,说孟队长他们是文工团,可干着干着就成卫生队了,这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
多面手?
在剧情上,我们习惯性地加入爱情来舒缓节奏,但前提是得连贯合理。
《拯救大兵瑞恩》、《士兵突击》等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一个女的都没有,一样成为经典。
单纯为了丰富元素而生搬硬套,是得不偿失的。
电影首映一天,我对评分略感意外,看到评论中,很多写的都是向英雄致敬。
那我们应该想想,怎样做才是向英雄致敬。
凡是拍英雄的拍抗美援朝的都点赞,就是向英雄致敬吗?
还是对国产战争片提高要求,让他们拍得对得起英雄,对得起大家敬仰英雄、尊重历史的心,才能真正向英雄致敬呢?
在战争片上,我们不乏题材,也不乏成功的前例。
《拯救大兵瑞恩》被奉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源于剧情的连贯性、合理性,以及其对细节的准确刻画。
人家的电影中,士兵装弹要先把弹夹在头盔上磕一下,以防卡壳。
而我们的电影中,轻机枪射击不转移阵地、不换枪管,甚至不换弹夹,远距离射击连标尺都不开,这说明我们对战争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演打仗的人远没有真打仗的人用脑袋用得多。
面对这样的战争片,一味地强调致敬英雄,某种程度上是以爱国主义裹挟爱国者,或者是以伪爱国主义裹挟爱国者。
我们当然要铭记历史,然而,我们要铭记什么样的历史?
或者说,我们所铭记的是不是真的历史?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来书写的,我们是胜利者,难道还拍不好自己的历史吗?
我很愿意尊重历史题材的电影,但我首先要尊重的是历史。
战争线索稀里糊涂,感情线索牵强矫情。
先说道具,道具的确进步了,但是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美军的潘兴怎么那么山寨啊,慢啊慢,抖啊抖,我都怕它散架了。
还有美军的重机枪韩战应该是M1919A4了吧,老是M1917A1的特写。
美国空军用B26俯冲轰炸吗?
A1攻击机呢?
M1步枪呢?
还有手榴弹为什么一直那么大威力,手榴弹和航空炸弹的威力一样。
再说说战争戏份。
一场突围战,一场攻坚战,如果不是剧情提示,我真的看不出来有什么区别。
没有战役背景,没有战术描述,就是打砸抢烧一通。
烟花表演一场接一场。
还有美军是日军复制粘贴上去的吗?
我们是在打僵尸吗?
就是一通突突突~~~突围不知道怎么突围了,没看出围,也没看出突,比如文工团一通乱扔手榴弹就突围了,我都看傻了,这么近那美军干嘛呢,这也太简单了吧。
攻坚看出冲了,没看出攻,怎么就赢了,美国空军人海冲的时候没来,阵地混战的时候来了,就为了扔一颗炸弹,配合小神仙的反人体力学的腾空表演,我都看傻了,莫名其妙。
战斗我觉得气氛烘托铺垫,战术说明这些比战斗本身更有意义,更能表现战斗的特征和人物特点。
但是本片这些基本忽略了,所以才完成莫名其妙的开打,莫名其妙的结束。
如果不是剧情强调这是抗美援朝,我真的有点出戏。
战争中的人物,个个都是情种啊,感情线索太矫情了。
什么我不准你死,你给我回来,我的天啊,青春偶像剧啊。
还有我们的连长,刘烨影帝,演技不错,可惜了我们这个不死连长和作死连长的角色设定了。
我最怕的主角小强特征结果还是发生了。
主角至少两次反坦克火箭弹近在咫尺爆炸,拍拍灰,继续。
我的天啊,是不是震不挂也给您震晕了得歇会啊,咱们体现主角英勇,战斗残酷,咱们哪怕手雷炸松土里,我还能说服自己。
最让我无语的是我们的不死鸟为了剧情的设定,还是作死了。
攻坚战到最后,好么,英雄本色的镜头都出来了,又抬又举的,手枪转圈打,就差这一个人高度的射程(捡把枪啊,捡个火箭筒啊),还有刚打死这几个敌人,大部队就上来了,就赢了,就差这一会时间吗,就差这几个敌人要你死磕吗?
这段没看出英勇,看的只有鲁莽,只是觉得这种牺牲设定一下子价值就缩水了太多,更觉得根本没必要为了牺牲而牺牲。
真的太不合逻辑了。
战争的视角。
现在这种纯粹描述战争场面的战争片已经过时了。
我要想看单纯看场面,那我还不如自己玩游戏呢。
不是耀武扬威的一通打,我们英勇,我们赢了。
战争本身就没有赢家,都是悲剧,都是痛苦。
切勿把战争写的感觉武侠小说一样酣畅淋漓。
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战争的反思更是重点。
本片还停留在战争唯胜轮的套路里,对于战争内核的剖析还是欠缺一点。
其实还能看,不就是保皇党特色吗
有多少人是为了黑而黑呢,说实话这部剧简直是抗战剧类的良心剧了,没有主角光环,每一场战争都那么真实,完全不是五毛钱特效的感觉,都是真真实实的飞扬的血和土。最后说一句,也许历史有错误的选择,但那些曾经为此献出生命的人,他们依然是令人值得尊重的烈士。
爆破戏好吓人啊,隔着电脑屏幕都感觉到炽烈了,不知道现场是个什么情况,看刘烨的采访说拍摄过程受了很多伤,真的是捏一把汗啊。
儿女情长的部分拍的怪膈应人的。
有些人认为美国定义的是非就是整个人类的是非,丝毫不考虑客观的历史原因,当美国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还把战火烧过了三八线,那我告诉你,中国就有十足的理由对抗美国!
我觉得拍的还可以,特别是配乐加分。
战场上的爱情来的多珍贵啊,但睡也不敢轻易许下承诺,因为说不定下一刻就阴阳两隔。嗷。。。沉重
豆瓣评分实在是过低了!这部片子即便到不了8分,也应该在7分以上。情节紧凑,不拖沓。导演没有夸大志愿军的战斗力,在入朝第一战中,十几个美军和几架飞机便射杀了我军一个河道的人。孙北川(刘烨)说,敌人比我们想象的难打多了!几次战争场面处理的不错,导演借鉴了《拯救大兵瑞恩》的技巧,但几个别出心裁的第一视角镜头确实有点假。最后攻打山头之战,我军使用人海战术,美军火力如此之猛,使我军伤亡极其惨重。我想真实的朝鲜战争也是如此,我军是用血肉之躯抵挡联合国军的飞机坦克。在那漫山遍野的人流中,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
即便是战争戏拿出来也是灾难,调色土镜头晃剪辑烂,钱花的一无是处
视觉和画面都算可以了,只是没什么剧情
抗美援朝是个非常好的题材,只要残酷到位了,政治正确了,就能广电观众两头讨好,这个题材的可挖掘性与抗日题材不相上下,然而这一手好牌都被国内的垃圾编剧导演毁得一干二净,像《上甘岭》那种抗美援朝神作现在是不可能出现了,残酷艰苦的战役硬是拍成了抗日神剧式的过家家,可笑至极!
连长牺牲了,嗷。。。这个战争有点太残酷了,比任何一个剧版的战争题材的电影都要来的惨烈和直接。
两位知名的男女演员不知所谓地演了一段儿战地故事,留不下任何深刻印象。
感觉战争场面拍的还行,多给一星吧
应该说是对小孩会起到很好教育的一部战争片,个人觉得导演是很走心的。
感觉孟三夏这个角色更贴近丹丹本身性格一些
豆瓣的一星评价让我真正见识了恨国党,祖国靠你们是没有希望的。
看完回家满脑子都是哒哒哒哒哒的枪炮声
6/10.毁于言情。没讲将军们怎么指挥战役,只讲了基层指战员怎么战斗,从这一点上看还是很不错的。但抗美援朝中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本片中都化作分不清第几次战役的乱打,也不讲什么战术,都什么场合了还在谈情说爱?不过,用山石砸坦克的桥段倒是有的,写在我正在看的王树增著的《朝鲜战争》(修订版)里了
先烈们用信仰和献血铸就的史诗,那些年轻的愤青多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