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化洪流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
自开始《疯劫》《撞到正》的形式革新,到随后《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的写实回归,再到后期《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的立足本土,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照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桃姐》亦是如此。
老龄化严重,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电影业萎靡,到处都是香港这座浮城所面临的问题。
许鞍华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女导演依旧用镜头静静记录下柴米油盐方方面面,不动声色地旁观真实生活,正如影片英文名“A Simple Life”所预示的那样,一切都很简单。
本以为是催泪之作,没成想在大部分时间里观影氛围却是轻松愉悦的。
刘德华联手徐克、洪金宝向老板于冬骗取投资,宁浩对桃姐的戒烟奉劝回应道“听不懂粤语”,刘德华对自己出演烂片的自嘲,似乎让人难辨真假;各路大牌轮番客串,像是见证一场香港影人的内部联欢;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稚心未泯、嬉戏打闹,观众也一同感受小小的温馨。
然而也间或有失落之时:看护员给不能自理的老人们逐个喂食,满城烟花下敬老院里的寂静清冷,目睹一位老人离去的麻木与无奈,这些都让观众在欢笑之余冷静下来,像重新回到心酸的生活里去。
导演刻意回避了惯有的煽情模式,镜头冷静到只有细细品读方能体会个中滋味。
手持摄影透过前景与边框,调度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我们的目光并不循着剧中人物的眼神望去,大量跳接淡化了内在冲突。
桃姐刚来敬老院时,对这里的卫生条件及衰朽氛围产生了些许失落,通过与院友们的往来交谈才渐渐打成一片,而后也开始眼神空洞地目送又一位老人离去。
有一场戏,镜头远远伫立在厕所门外,看着桃姐吃力地一扇扇门打开又神色鄙夷地关上。
不得已,她用嘴撕下一张面巾纸的一小半堵住鼻孔,好不容易上完了厕所站在洗手池前舒一口气,却在镜中惊愕地看见一个老头走了过去;又比如桃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由自主地摸一把家具上的灰尘,脸上写着微微的不满。
整个过程都没一句言语,却把桃姐爱干净却无能为力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令人产生深刻印象。
桃姐终生未嫁,侍奉了三代主人,与Roger(刘德华饰)情同母子。
Roger也男大未娶,担起孝义为其养老送终。
Roger是主,但侍奉桃姐超越了本分,病时互相照料有点相依为命的意味;桃姐是仆,但情同亲人不卑不亢,单纯地说出观众离席燕窝难喝。
这样朴素真诚的主仆关系,在市场环境下已经难再见到了。
许鞍华说这是监制讲的真实人物与故事,自己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许是那一代人可以共鸣的回忆吧。
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还不清的情债,总有难两全的遗憾。
Roger尽全力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桃姐走完最后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没一搭没正经地说笑话,接她离开吃不惯的供餐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带领即使不明就里却仍兴奋异常的她参加自己的首映礼。
当桃姐找出Roger还是婴孩时用的东西时,Roger的眼神迷茫又忧伤——面对最熟悉又最陌生的物什,桃姐是他不可挽回要失去的美好记忆。
最后的最后,Roger还是没能看她最后一眼。
工作不得不走,他冷静地告诉医生到时处理后事。
他知桃姐爱利索,便像儿子那般为她整理发型和袜子,完成了提前到来的告别式。
坚叔来了,手捧一束白花,径直献给这位支持他纵容至最后的人。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秦海璐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
是的,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服侍过的老妈子,也可能是总在菜市场里遇见的颤颤巍巍的老太。
她没什么文化,不会社交礼仪,只知怎么做牛舌好吃,去哪里买菜便宜;她不过问你的事业,不懂鉴赏与品位,只会觉得你最棒,永远为你骄傲和自豪;她絮絮叨叨,拒绝你破费,很容易满足,待人宽容善良;她执拗倔强,顽固不改,你熟知她的缺点,最可爱也最真实。
相伴多年的桃姐就这样走了,像一阵温暖却不易觉察的风。
Roger换回一身工人制服,面色平静地走入香港宁谧的夜色里。
附:首映小记在北大吃完饭赶到百年讲堂时已经过了七点,夜幕中是黑压压挤在厅外有票没票的人群。
有一伙人专为华仔而来,举着横幅荧光棒和灯牌,风吹草动不时尖叫连连;另一伙人为许导电影而来,显得冷静而专注,对过往明星毫不关切。
两群人都互相鄙视着。
瑶淼上台时已经晚了一个钟点,导演和演员们好像都没什么话说,大家漫不经心地东拉西扯。
最嗨的当然还是华仔,回应着台下的磁场强大的秋波。
贾樟柯剃了个寸头,坐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低着头。
偶尔被眼尖的学生认出,站起来被人围观签名合影留念,然后再坐,把头深深埋下。
电影放完了,几千人熙熙攘攘起身,字幕起了很久他才悄悄离去。
宁浩来看自己演出,刘老板在片中不忘为他做足广告。
依旧到哪都咧着嘴乐呵。
道哥刘桦招呼宁浩一起吃点东西,在被学生尾随追问电影能打多少分时说,110分吧。
出讲堂时已然是晚上十点,我又得苦逼地赶八通线末班车。
不过这部电影值得远道而来,其一为我钟爱的许鞍华,其二为堪比建国大业的明星汇,其三感到惊喜的是粤语版,其四感谢新浪给我弄了个1号正中间的位置。
以前我看完电影回来总是尽快记下感受,生怕睡过一晚它们便荡然无存。
而《桃姐》不需,因为它就在那里,简简单单;因为它就在那里,就是生活。
妇女节没事的话就去看看吧,好好呵护身边的每一个桃姐。
【成都商报】有删节
许鞍华式典型的生活流《桃姐》与许鞍华导演的《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电影有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与怜悯,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照与关注,以及平和舒缓的叙事风格、温情细腻的镜头语言,细节铺排极富层次,情感深入发展变化。
开始,桃姐不愿意麻烦罗杰,成为他的负担,既是坚韧、自尊、倔强的个性使然,也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对等。
罗杰对桃姐,由最初的茫然,淡漠,到最后的尽心尽力;桃姐看罗杰,由开始的小心拘谨,受宠若惊,到最后泰然自若,心安理得。
一主一仆,一老一少,都寻找到久违了的亲密和信赖,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温暖和爱意。
电影中一个场面可作对比:罗杰母亲(王馥荔 饰)来香港住在家里,她在床上看书,罗杰在客厅看电视,母亲两次责问,罗杰都不发一言,表现母子无法交流,情感隔膜。
电影还原生活常态,弱化戏剧冲突,演员表演内敛、克制,虽然主题是生命的衰老,无力,以及死亡。
但淡化忧伤、折磨和悲痛,桃姐中风、病痛、逝世,都避开正面描写:罗杰出差归来,习惯不带钥匙的他大叫“桃姐”,无人应答,然后镜头转到救护车;桃姐去世,也是在平静中离开,用追思会和牧师的祈祷来表现。
电影穿插大量幽默的笑料、调侃的桥段、有趣的情节:监制罗杰联手导演(徐克 饰)、制片人(洪金宝 饰)一起做戏,忽悠博纳老板于冬(于冬 饰),骗取投资;导演(宁浩 饰)对桃姐劝他戒烟,回应“听不懂粤语”;罗杰对自己出演烂片自嘲“我的戏太难看了”等,以及多位明星的客串,既是制造笑点,将观众抽离感伤,也是折射娱乐圈内众生相和浮华的电影市场。
罗杰生活节俭,衣着朴素,总是穿着黑色的羽绒服,或普通的工装,因而总被错认身份:罗杰到银行和高层开会,被前台小姐误认为“修空调的”;与桃姐在小馆饭吃饭,被店员当成出租车司机,罗杰顺势称,“我是修空调的,不是司机。
”这些笑料,富有喜感,也表明这是个以貌取人、势力功利的社会。
电影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公益事业商业化、新移民热潮,住房资源紧张等精心安排的元素,富于时代的特征,涉及丰富的内容,每个人物设置都代表一种人生,每个场景都指向一个复杂的世界。
《桃姐》的英文片名是“A Simple Life”,朴实的一生,简单的生活。
电影整体气韵含蓄隽永,底色温暖柔和,哀而不伤。
生命无常,不可逆转,但有爱相伴,就没有遗憾。
《桃姐》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上映后口碑和票房不俗。
而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部在岁月深处可以再次观看、反复回味的电影,平淡、温和之中,蕴含着爱的温暖、生命的尊严、人性的光芒和力量。
看前跟朋友说起这部电影,她说自从《玻璃樽》之后就放弃港片了,我说我是《花样年华》之后放弃的,前两年《月满轩尼诗》没能把我拉回头。
看过《桃姐》,给朋友发短信:《桃姐》是近年最好港片,没有之一,可以放心看。
这片子几乎让我回想起《甜蜜蜜》那种铺天盖地的悲喜交集。
许鞍华的淡定简直让人抓狂,连最后那四平八稳的演员表都散发着自信。
起承转合了无痕迹。
你是从哪里开始想哭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出口,哪个不爆笑?
但到“青鸟殷勤为探看”念完,谁不悲伤?
短短八行吟咏之间,观众的情绪如绕指柔,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
刘德华洗尽铅华,却生平第一次看他顺眼了。
的确是个好看的男人。
叶德娴不论得多少奖,都当之无愧。
细节啊细节。
牛舌从一开篇就出场,一直到中段才真正发挥作用。
刘德华在叶德娴中风后那晚出差回来,眉眼间些微的诧异,直到自信的演员表出来时才给出解释。
果然是什么事情都自有时机。
更多的是不解释。
就是不解释。
我很满意。
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没有也不需要解释。
除夕夜秦海璐回老人院工作,叶德娴问起她的家人,她不说。
那时,我很怕她会开口说一段苦情,非常怕。
万幸她没有。
很感激这沉稳的处理。
这个片舒服到什么程度?
连配的普通话都不觉得那么别扭了。
众多大人物来客串,似乎不必要。
不过,也许他们是来告别的。
看到王馥荔的名字,遥远的记忆。
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哭的,只知道后来看到的都是无数次想象中外公的最后时日。
不,我还没准备好谈这个。
这个片,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亲情、世情、食物、香港、电影圈、、、除了这些,我还看到一个缓缓笼罩过来的无人可以避开的老龄化社会。
《桃姐》是许鞍华五年前的作品。
五年的时间,足够我从拿笔记下萧芳芳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的《女人四十》,到懵懂于鲍起静《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那副绘着大树的图画,再到看着蹒跚着执着于要入住老人院里的叶德娴,忽然有一丝瞑目的恻隐。
在故事里,她又慈祥又固执,像万千个寻常人家的老婆婆,急得你跳脚,又惹得你流泪。
人生哪里经得起那么多场山洪的冲刷,又能幸免于一次次毫无预警的地震海啸?
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叶和冬天的雪,才是如常、才是无常。
罗杰说,前阵子我要做心脏搭桥,桃姐健健康康地照顾我。
现在她中风,换我健健康康照顾她。
如果情况换过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爱最大的需要,是陪伴,而陪伴,是很多年很多年一针一线,一粥一饭的温暖与经营。
如果我们渐渐忘记人与人之间该怎么相处,忘记正常的人与人之间该有怎样的联络与感情,那生活本身还有什么意义。
人总会变老,人总会变弱,人总会变丑,总会有那么多的忧愁苦难,有心无力。
岁月静好不是白来的,只有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才感受得到真正的波澜不惊。
或许真正的“大风大浪”,其实是生活,是你用心或不用心时从你身边流走的每一天。
桃姐多幸运,她照顾和抚慰了其他人的生活,最后回馈给她的也是温暖。
非常喜欢电影散场后,罗杰和桃姐拉着手走的这个远景。
《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与少爷罗杰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
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
故事没有用煽情、可以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影片在叙事上不悲不喜,所传达出的生死观亦是不悲不喜。
例如老人院中一位老者去世后,她的女儿站在画面中间嚎啕大哭,但在画面的左侧,几位老人照常下着象棋、嗑着瓜子。
这样的景象可以解读成人心冷漠,但正如片中神父所言:“生有时,死有时。
”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生死无常、老无所依,《桃姐》所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死之间的故事,但它呈现出一种坦然和笃定,观众在看到桃姐的死去后并不会心生恐惧,反而感到豁然开朗。
让我们不禁反思,当我自己老去时,我一定不会等死,会像桃姐一样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这部戏,基本上所有的情节都是根据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改编的。
比如电影里有一场是博纳的老板于冬,被刘德华演的制片人和洪金宝、徐克两位导演联合起来骗他追加投资的戏,是真的,只不过骗于冬的那个人不是刘德华。
电影里还有一场是刘德华饰演的Roger Lee带着桃姐去看自己的电影首映,桃姐说看到很多人中途退场,刘德华说,因为我的戏太难看了。
这也是真的,而那部戏叫做《天堂口》。
所以我以为,要理解《桃姐》这部电影,首先必须得了解和这部戏有关的人物,而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影片的导演许鞍华。
《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
全片都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也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
从这一点上看,其实《桃姐》就是一个老人院版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但《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只有平淡无奇的简单生活,而“老人院的日与夜”里,虽然英文名一样叫A Simple Life,但有笑有泪,还有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电影里对电影圈和电视圈丑恶现象的表现,比如刘德华、徐克和洪金宝三位导演和制片人一起演戏骗于冬老板的钱,以及电视台去老人院慰问,镜头前后立刻变脸,换成别的导演可能就会沦为一种无情的鞭笞和彻底的批判,但许鞍华却只是把它们呈现出来,不去做过多的评价。
人们认为许鞍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她从香港电影新浪潮时代开始便一贯保持的气节,特别是在同一代的导演不是隐退便是转型投入商业的当下,她依然顶着“票房毒药”的头衔坚持自己的路数,就连马可·穆勒也说,《桃姐》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绝唱。
但就像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发布会上,她回答TVB记者拍《桃姐》的原因时说的那样,并不是因为香港的老人问题很严重才拍的这部电影,而是因为许鞍华今年也64岁了。
恐怕大家都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获奖无数的名导演,在耳顺之年却仍然连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和妈妈租住在香港的北角。
她一生未婚,没有子女,老了以后怎么办恐怕也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她也会担心自己有一天无依无靠,但她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不怕潦倒了。
”虽然她的态度乐观,但“潦倒”这个词还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而她的电影则感动了观众。
在威尼斯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甚至包括外国观众。
但电影其实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全都是人物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不做作,不夸张,也不刻意的隐藏着。
许鞍华的电影语言放弃了一切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技术手段,更多的采用一种纪录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中的诸多细节。
但你看她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可以看到许多精心安排的元素。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场戏。
画面右边是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的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的磕着瓜子。
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相反却是她对死亡这些事情的淡然态度。
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
但我们观众都在感叹老人院生活的可怕,许鞍华却又通过电影来告诉你,其实老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
而这恐怕也是许鞍华直面自己未来的一种想象。
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刘德华、叶德娴当然是演的没话说,秦沛、黄秋生一般配角也很给力、很出彩。
特别是华仔,用大明星来演这样的戏,其实很容易让观众出戏,但刘德华却拿捏的很到位,自然、放松,简简单单,诠释了影片的主题,什么叫做A Simple Life。
这个片子让我喜欢,也许是因为我人到中年的缘故,有些感情之所以被触动,的确和你人生的阅历和经历有关。
《桃姐》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节奏,没有刻意煽情的泪点,整部戏就在两个人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里面慢慢展开。
即使是刘德华扮演的少爷罗杰要决定桃姐的生死时,不是号啕大哭的悲,也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而是默默吃完一碗凉粉,给医生说,按你们意见办(让桃姐慢慢自然死亡),我要出差,万一有事我赶不回来拜托你们直接送太平间。
有时候真实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平静下克制着伤悲,我们都要忘记亡者继续前行。
许鞍华是一个很克制的导演,看得出来,她想导的就是让生活本身按自己的样子展开,她显然相信,真实的生活中本来就蕴藏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对于我而言,显然她做到了,我不但耐心看完了整部电影,当我看到坚叔拿着一束花来送桃姐时,我的眼泪很自然流下来了。
也许是我老了,也许是中年后人才能被这种节奏缓慢,却生活化的片子触动。
电影开场不久是桃姐(叶德娴 饰)给少爷罗杰(刘德华 饰)做早饭的情景,桃姐把饭做好,少爷才起床,手一伸,桃姐就把盛好的饭递过来,少爷吃完饭,桃姐把切好的水果端上,插上牙签,放在少爷就近的位置,这不就是我家我那宝贝姑娘每天的待遇吗?
罗杰因为吃惯了桃姐做的菜,以致到了外面口味很刁,因为桃姐不许太腥,不能太咸,不能辛辣,不能太甜,我家那位奶奶也是如此,做饭盐不能多,不健康,油不能多,不健康,辣椒不能多,不健康,甚至现在知道转基因了,还得选非转基因的食品,姑娘一句话不好吃,马上重新做一个菜给她吃,以致现在养成了一个挑食的好习惯。
电影里罗杰出现时已经很大了,我家姑娘还小,只要奶奶在,想喝水,奶奶倒,想洗脸,奶奶倒,以致姑娘想做什么,第一件事是喊奶奶,然后哪怕奶奶已经睡到床上,说到就到,全然不顾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
我看到桃姐的表情,总是一副怯生生小心翼翼照顾人的表情,好像自己极低极低,要低到尘土里,又想极高极高,有照顾你一切的勇气。
这又和我家那位老人完全一致。
我其实并不欣赏桃姐的生活,她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特别的爱好,她的幸福和愿望就是看着自己想照顾的人需要自己的照顾,换句话说:她是一个唯有感受到别人需要她才能为自己找的幸福感的人。
其实电影里的桃姐还是宽容的,她只是个佣人,倒是罗杰的妈妈,希望罗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选择,把罗杰妈妈的希望加上桃姐的付出,其实这才是我家桃姐的合体版,她所有的付出终有一天会变成要求你实现她意图的投入,你拒绝她她会觉得你太残忍,你满足她你会觉得对自己太残忍。
我自己想,假如我老了,我一定不能只盯着我身边几位我爱的人,我很怕我的爱,对他们其实只是一种负累。
不过我的一位朋友也看了桃姐,他说我家也有一位桃姐,其实是桃哥,只怕我们老了,不是桃姐也是桃哥。
我说我不会,他笑笑,你怎么知道你老了就不会?
反正他家老婆我知道的,基本上心思都用在儿子身上,大有成为桃姐的潜力。
在电影里桃姐是幸福的,她的付出换来罗杰对他的爱,也得以在中风后的人生走得不算孤单。
而且桃姐生活在香港,就算罗杰不管她,政府至少也可以把她安置到老人院,假如我们变成了桃哥桃姐,还有个现实的问题,需要别人的养的老,只怕不管你当年对别人有多好,我们都免不了讨人嫌。
其实我们都害怕老去,害怕自己变得对别人没有价值,害怕自己一辈子的坚守换不来一点点暖心的安慰...
118分钟的电影下来,亦难辨真伪。
这就是许鞍华的电影,平淡真切的讲着邻家的故事,没有臃肿的故事,没有夸张的表演,华语电影高诚意之作之一。
一个恪尽职守、无子无女、几十年如一日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对现如今只为自己活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种卑微的人生,虽然这种人生最后有了别人没有的回报,但老年的凄凉是注定的。
香港的环境、香港的情节,细腻的表演,最底层的人文关怀,那就是吸引人的东西。
看桃姐的时候,会想到家人的老年,自己的老年,每个人都逃不掉生命即将消失的过程。
看着电影里面的老人院,会觉得心酸,人老了居然显得这么没有尊严,而桃姐作为一个佣人,却活得很有尊严。
ROGER一家因为有桃姐是幸福的,桃姐因为有ROGER一家也是幸福的。
叶德娴的表演无懈可击。
秦沛的绿叶点睛之笔。
Andy演戏不行,眼光却极准。
这个故事加上许鞍华擅长的家长里短见真情功力,让这部片获奖无数称帝称后尽在情理之中。
电影《桃姐》讲述了仆人桃姐(叶德娴饰)与少爷罗杰(刘德华饰)之间的故事,桃姐一生未嫁,在罗杰家中服务60年,见证家中五代人的成长。
突然中风后,桃姐主动要求住进老人院,从照顾人变成了被人照顾,而她与罗杰之间的主仆情也渐渐产生了变化,整个故事非常触动人心。
这部电影的导演许鞍华,是香港影坛著名导演,作品以平实深刻著称。
她的电影总是从容而细腻,却能深深地透露出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凝重的社会历史感。
许鞍华的镜头一直对准香港最普通的民众,成为注重传奇、彩绚烂的香港银幕上一抹暖暖本真的色调。
该影片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于2011年9月5日在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在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桃姐》包揽三项大奖。
2012年3月8日,《桃姐》在中国大陆上映。
2012年,一举获得第31届香港金像奖5项大奖。
在《桃姐》中,许鞍华放弃了所有可煽情、可催泪的手段,只是真实地纪录了整个故事。
中秋节时,电视台带明星来老人院慰问,临走时却收回了赠送的月饼,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影片没有批判,只是淡淡带过。
剧中人物不仅没有哭天抢地,许鞍华还在片中安排了不少笑点,消解了桃姐渐入老态的悲情之感。
《桃姐》中反映的主仆之情,对很多观众来说也许并不熟悉,但影片对老年人生活真实的记录勾起了观众对亲人的感情。
影片的整体色调和每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平实自然,尤其女主角叶德娴精湛的表演更为影片增光添彩。
影片对各种激烈感情处理举重若轻,更加打动人心。
《桃姐》影片中的一段话:“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
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如何去安慰别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朴素的人生,真实的感动。
片子拍得很细腻,日常的生活,日常的对话,就如一幕幕普通的生活场景。
故事挺感人,一个帮佣了一辈子的女人,老了,病了,被送入养老院,后来她照顾长大的孩子陪伴了她最后一程。
女主的演技非常好,将一个干净利落,自视甚高的老太太到最后不得不独自进入养老院,与周围各种病痛各种孤独艰难的奇怪病人相处,排斥畏缩,又强装坦然的各种情态,表现得真实可信。
真是让人叹息,一个人老了后,想要保持尊严,多么不容易。
幸好,片子拍得温暖,最后有人照管,有尊严的离去。
我妈说我爸在电影院看这哭了,我爸跟我力荐此片。电影有很多的的小感动,小温馨,整个基调走下来都是暖暖的,镜头也是暖色主色调。这是一次对老龄人的关怀,香港作为一个相对于大陆讲人权的地方老人院尚且如此,想想大陆的养老院那得多寒碜。
今天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全场几乎满座),有笑声也有感动温馨一幕。绝对是本年度华语电影的最佳之一。
很平淡却能温暖人心的真实改编
感觉刘德华那条线做减法还是做得不太够,有些情节显然很讨好观众;但桃姐那方面拍得很克制,有几场处理很棒。但刘德华这次演得很好,很收敛。余力为的画面有点不舒服,有几个构图很奇怪,要再看一遍再看看是不是错觉
正常的话75岁以后就是这样老去死去的,好淡的片子...我竟然能看完...
真的没看出这电影的Point在哪里啊?!
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我觉得整个片子没有演出一点让我觉得动情的地方,桃姐的笑很假,我不明白这么差的电影怎么获得奖
女猪脚演戏太做作啊
想给四星半,其实还是能看出来演戏的痕迹。
看不出有什么感人..就牧师说的那些话有印象
琐碎的日子里点缀着人性的温暖和真实,但并没有催人泪下
劇本不好。刻意。並且結局處理得很差。
一切影像,恰到好处。
桃姐的一生让人看了感慨不已.
飞机上看完的 。不咸不淡 既不动人又不走心 没有哭点
一部很生活化的片~
不是大喜不是大悲,这样甚好,只一瞥就知是个感人的故事。
葉德嫻演技超好 可惜片子本身很無趣 最後結尾是怎樣 導演趕著回家吃飯嗎
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