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音乐家,The Composer

主演: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剧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哈萨克斯坦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9

《音乐家》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音乐家》剧情介绍

音乐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灵猎人第一季IQ246:华丽事件簿蜕皮计划梦境掌声满屋狂野日本快乐结局代号花木兰柯明斯基理论第三季夏季幸存者蠢蛋搞怪到永远4.5异类侵袭家有辣嫂特警本色大门路易斯安纳鱼子酱爱至云开雾散时超速驾驶人类清除计划5远距离爱情绅士特工父子刑警不幸之家新世界常跟你左右妹仔大过主人婆豪斯医生第八季日落之前爱上你郊区故事第一季阳台上

《音乐家》长篇影评

 1 ) 拯救还是毁灭,是每个人的命题

伟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电影中冼星海正是在不断创作中发现音乐的力量。

远离家乡,在异乡的冼星海,语言不通,没有收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通行证过期不能回国,这一切几乎让他崩溃。

流浪的小提琴手让冼星海选择,要酒就跟我走,选择音乐你就自己走吧。

冼星海拎着小提琴离开了,他不知道还能去哪儿,但他知道音乐是自己无法放弃的。

人如果不能自我拯救,那就将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流浪的小提琴手终于走投无路,在教堂的钟楼上敲响自己命运的丧钟后跳了下去。

而另一边,举目无亲的冼星海,却化悲愤为力量,将生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拯救。

他在异乡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安放之处。

 2 ) 一部电影只要有一点点触动或者改变到我,它就是好的,值得看的

好久没有因为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想写点东西了。

说来也有点不好意思,自从染上挑电影的坏毛病之后,基本就没怎么好好坐在电影院看过电影。

美其名曰“不看院线电影”,其实可能就是懒。

反而总是在家把看过的电影翻来覆去看,乐此不疲。

说实话,要是搁平时我是绝对不会主动买票来看这种“主旋律“电影的。

不是说不好,只是年轻人嘛,总会觉得没意思。

这次想看完全是因为有胡军,就觉着有师哥的电影肯定不会差到哪儿去,还是关于冼星海的,行,那就买票看看吧。

于是在5.20这天我毅然决然(?

)地走进了电影院。

可能家国情怀对于我来说还是遥远了些,让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还是冼星海的胶片。

一开始我还觉着挺好玩的,对战争可能也真的没有太大的概念,直到冼星海发现胶片丢了。

冼星海急得有些语无伦次地说着不可能丢的,仰起头也看不到顶的胶片架砸在地上,散落在地上的几卷胶片。

突然觉得,战争就是让人绝望,不只是在前线打仗那种死的绝望,还有对于一切无能为力的绝望。

就像隔着铁丝网的中国大陆,像落在鼻尖上的雪,像阁楼上的小橱窗,对一切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绝望是可怕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所以说英雄为什么是英雄,不是时势造英雄,是英雄在艰难的时刻才显现出跟众生的不同。

冼星海在战争时期还坚持做着自己喜欢而且擅长的事情,令人敬佩。

我是个肤浅的人,让我谈什么很深刻的感想倒是真没有。

之前看过一句话,对于艺术作品里面相对于比较大的家国情怀、中外友谊,人们好像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情,反而是比较小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或许都只是对自己切身处地的事情有更深的感情。

当达娜什对女儿说阔克是著名音乐家,真名叫冼星海,已经去世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感觉脑袋嗡的一下。

然后紧接着那段黄河大合唱的混剪真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

黄河大合唱以前对于我来说真的只是一首很革命很激昂的一首歌,完全没有没有任何感情代入,就跟着瞎吼就完事了。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总觉得黄河大合唱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一部电影只要有一点点触动或者改变到我,它就是好的,值得看的。

再说说胡军老师吧。

一开始其实我也没抱很大希望的,包括到电影中间,我也还是有一点没能代入这是一个音乐家的历史背景。

然后看到了冼星海第一次拉响小提琴。

其实真的挺惊讶的,真的没想到胡军老师会拉琴,后来再看微博上发的访谈哈哈哈哈哈,同款童年阴影。

也就是在第一次拉琴的时候,胡军老师的整个姿势和体态让我感觉这就是一个音乐家,这就是冼星海。

因为胡军老师太帅了,然后又一直都是那种很A的形象,再加上一般对音乐家那种固有印象,所以一开始总是比较难代入。

拉小提琴,作曲,包括后面指挥,不是一次就给你塞一个定义“他是个音乐家“,而是稳稳地一步一步把土踩实那种给你一个感觉“哦,原来他真的是音乐家啊“。

海报还挺吸引人的,冼星海一个人坐在行李箱上,旁边放着一把琴。

看完再回看这个海报,就是冼星海最困难的时期的缩影。

比起其他几个版本,还是最喜欢这个竖版的。

那天是5.20,只有两场排片,只有四个人的放映厅。

我听到大家细细碎碎吸鼻子、拿纸巾抹眼泪的声音,四个陌生人在小小的放映厅里看着一样的画面,流着不同的眼泪,好像也真是很难得。

结束之后我等着工作人员字幕条放完,隔了一个位置的一个男孩子也和我一起默默看完了整个字幕条才离开,觉得很开心,有人和我一样很想尊重每一个工作人员,到最后一个名字消失之后才起身离开,真好。

突然浮现出最后冼星海先生倒在舞台上的特写的画面,我想起一句不相关的话, 不合时宜地说一句吧:演员最大的梦想,是死在舞台上。

2019年第一篇影评,也算是第一部到电影院去看的电影,送给音乐家(还有我爱的老胡军嘿嘿嘿!

)。

 3 ) 冼星海写下《黄河大合唱》的背后,原来经历了那么多苦难

大家好,我是激动的小仙儿。

我们拥有那么多厉害的音乐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关于他们的传记片。

以至于我们对这些伟大人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冰冷的文字上。

但其实,这些伟大的人物的力量毫不逊色于政治家、科学家。

艺术的力量往往被人忽视。

洗星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但是,除了中华民族经典之声《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这个头衔,你又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周五,一部以洗星海生平为原型的电影《音乐家》就要和大家见面了。

我们终于正式有了一部讲述音乐家的传记片。

已经看过此片的小仙儿现在还难掩激动的心情。

洗星海现在对于我来说是如此的鲜活,而他的音乐的力量,让过久了安逸生活的小仙儿在听了《黄河大合唱》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看过《音乐家》的小仙儿现在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1905年是动荡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而俄罗斯发生了一场没有组织的革命。

就在这一年,澳门一户普通贫苦船工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

他就是洗星海。

然而,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冼喜泰已经不幸入海去世。

洗星海从出生就注定了他为生计奔波的一生。

6岁时他的音乐天赋被挖掘,13岁正式开始学习音乐,洗星海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

母子相依为命的家庭,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困苦可想而知。

才十岁出头的洗星海在当时就已经一边学习一边同时打两份工。

青年的洗星海好不容易考入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却因为参加学潮,被迫退学。

但是,从小炼成的刚毅性格使得洗星海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

这个时候的洗星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那就是去法国继续学习音乐。

就算是放到现在,出国留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在当年,交通不便利,洗星海家里又是穷得叮当响。

他是怎么做的呢?

洗星海靠着朋友的帮助,自己去开往法国的船上当苦工。

就这样硬是让他在1930年的春天,来到了法国。

你以为这时候就该柳暗花明了,其实洗星海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洗星海自己描述过当年那段经历。

“我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困难问题都遇到过。

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忍着羞辱拉了整天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哭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来。

有一次讨钱的时候,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的碟子摔碎,掌我的颊,说我丢中国人的丑!”当他好不容易成为中国第一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学生,老师问他要什么物质奖励,他回答饭票。

是怎样饿狠了的人最想要的东西才是饭票。

当年这样困苦的日子,洗星海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他也自己提到过。

“我忍受生活的折磨,对于学音乐虽不灰心,但有时也感到迷惘和不乐。

幸而教师们帮助我,鼓励我……在困苦的生活的时日,祖国的消息和对祖国的怀念也催迫着我努力。

”洗星海提到的老师其实都大有来头,一位是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一位是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

这两位老师,知道洗星海的窘迫处境,又爱惜他的才华,所以,都没有收取他的学费。

但真正让洗星海坚持下去的,是他对祖国的思念,是他想要挽救祖国危亡的信念。

他拯救祖国的力量就是音乐。

1935年,洗海星回到祖国很快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来。

在1935年至1940年这短短5年的时间,洗星海创作出了几百首抗日歌曲。

洗星海曾经给母亲写过这样一封家书,这封信写于淞沪会战后。

“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后五天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同行十四人一样地不顾一切向前。

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

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事实上,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确实像无形的子弹,打击敌人,鼓舞同胞。

洗星海参加上海学联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派了保安队去组织学生,阻止学生的活动。

这时候,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了洗星海。

激愤的洗星海看着诗,五分钟就为它谱了曲。

当场,这首歌就在学生们之间唱响,随后老百姓也加入了行列,到了最后,甚至连前来阻止的保安队也跟着一起唱起了这首歌。

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这就是著名的歌曲《救国军歌》。

在洗星海创作的这些抗日歌曲之中,最著名的就要数《黄河大合唱》。

你是否参加过《黄河大合唱》的合唱?

1938年,武汉沦陷,光未然东渡黄河,目睹了船夫与狂风恶浪的搏斗,创作了诗词《黄河吟》。

1939年,洗星海探望病人光未然,光未然把这首诗词给了洗星海。

而这个时候,其实洗星海也身处疾病折磨之中,他抱病坚持创作6天,终于谱出了这首流传百世的《黄河大合唱》。

对自身,当时的洗星海营养不良,又被疾病折磨。

对祖国,烽烟四起,抗日战争打得很是艰苦。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河大合唱》的曲子却激烈昂扬,充满了力量。

它唱出了当时中国同胞的愤怒,也表达出了中华民族抗争到底的决心。

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甚至到了2015年,广电发起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它也位列其中。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不久,洗星海前往苏联为大型新闻纪录片《八路军与老百姓》作曲配音。

但是没想到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洗星海被困在了异国他乡,有家不能回。

而《音乐家》就是讲述的他在国外的这些日子。

在战争这种大势下,洗星海也无能为力。

当他站在边境眺望自己的祖国时,不会有像《小萝莉的神猴大叔》那样的密道。

他能做的只有隔着铁丝网抓起祖国土地上的一培土继续他的生活。

在异国他乡,他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写过这样一封信。

“两地遥隔,能不依依?

我在这里身体比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工作更比以前进步,见识亦较以前广泛,身心非常愉快。

今年她(洗海星女儿)是两岁了,长大一些还是送她到幼稚园,免得你分心,有碍工作和学习。

”这封信,表达着他对妻子深切的思念,这封信中,这个男人并没有聊什么爱国情操,他话着家常,对妻子撒着自己一切安好的善意的谎言,这封信就像每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会写的一样。

洗星海无疑是一位伟人,但他却又像是一个普通人。

他会思念家人,他会因为饿得紧了放下尊严,他会开善意的谎言。

在大环境下,他有太多的无能为力。

但是他在信中不谈爱国,是因为他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在异国他乡,他从来没有放下过音乐,放下过祖国。

在苏联,他又重新整理加工了《黄河大合唱》。

最后,他在指挥着《黄河大合唱》合奏时倒下。

青年时候的洗海星就说“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

”所以,他的音乐是如此能够打动所有人的心。

不仅是中国人民,也包括苏联人民。

小仙儿最感动的就是电影中一群俄罗斯人在广场上激动地唱着洗海星谱曲的歌曲,那一刻,贫困、战争都似乎远去,音乐从来能治愈和激励人心。

艺术从来充满了力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分国界,无关种族。

而这一曲《黄河大合唱》就具备着这样的力量。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4 ) 一曲悲壮长歌

无论是“冼星海”这个名字,还是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在我们中国那都是如雷贯耳的,黄河大合唱的曲子相信每一个人上学都会接触到,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在抗日战争的那个年代,这首曲子更是鼓舞了千万战士奋勇向前,激荡人心!

冼星海这个名字我们虽然不陌生,但其人我们却知之甚少,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历经磨难,却一直心系祖国,坚持创作,并与哈萨克的友人共渡患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乐章!

由于历史的现实,本片展现的是一段史诗悲歌,让人潸然泪下,让人无比动容,冼星海百折不饶和艰苦不屈的精神以及其所经历的曲折和创作的不朽作品更是将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鲜明,感叹我们能有这样的音乐家而尤为可贵!

胡军的演技是不错的,但总感觉少了些南方艺术家的那种神韵和气息,几位哈萨克斯坦演员倒是表现的不错,动人心弦…本片最大的槽点在于影片的剪辑,个人感觉比较差劲,无论是故事还是配乐都剪得有些破碎,好几个场景转换较为突兀,让这曲悠扬的乐章少了份浓厚的史诗感和气魄…本人由于喜爱历史,近年来没少看个人传记电影,但遗憾的是国内这方面的电影要不就是比较少,要不就是又红又正,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比较写实的中国人物传记电影,对于我们国歌的创作者聂耳和田汉我也是充满着好奇…

 5 ) 《音乐家》个人感。请抛下所谓“主旋律”偏见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

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第一遍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感动,音乐的震撼,《阿曼盖尔德》《黄河大合唱》激昂振奋人心,家国情怀的震撼,感受到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可奈何,第二次更多的是感动,默默流泪,影片叙事形式,包含一些背景的交代,整体可能显得略散一些,也是我认为稍微不足的地方,很多镜头收得太快,就是情绪还没转过来就被切到下一个情境里,大概是由于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长度的限制吧,但主题其实很鲜明,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相信看过的人都能记在心里了,有家而不能回,每个人都怀着对家和国的思念,车站老人对在前线的儿子的思念,卡莉娅对爸爸的思念,达娜什对丈夫的思念,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拜卡达莫夫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念,冼星海对妻女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他们都共同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人,所有的情感都在音乐中升华,“音乐是不朽的”,这句话每每听到都会打动我,时光流逝,风采留低,优秀的作品是永恒的,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记住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冼星海,一个从小知道的名字,却从未特意了解过,这里也要再一次感叹偶像的力量,不然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位音乐家,看到他短暂而伟大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不由得让人惋惜让人心疼,但是与流浪汉不同,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他崩溃过失落过也痛苦地反抗过,但他始终不孤独,他心向祖国,把对祖国的思念化作音符,音乐给他力量,他也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带给这个国家力量。

三刷的时候我更加感触,有的人,一次再见可能就是永别,也还有今生未见一生想念的遗憾,那种深入骨髓的想念,多想见他,多想再见他一面,以至于影片一开头妮娜和卡莉娅相见,黄河大合唱响起到影片最后,我也是止不住想哭。

我看电影会特别关注演员的情绪,这里真的忍不住大赞各位主演了,中哈两边的演员都太优秀了!

从演员就能看出电影拍摄的用心程度,每一位都令人印象深刻,对哈方的两位主演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和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很陌生,但看完电影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不管看几次,你都会被他们的情绪带进去,包括一个眼神,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太多了,冼星海进剧院看到的,拜卡达莫夫在台上指挥演奏,气质到神情,太引人入胜了,包括他表现出来的角色眼里的忧虑、激动、笃定,一系列的情绪变化都是自然而准确的。

袁泉老师虽然只有几个镜头,即使没有对白,也将满满的思念感染到了观众,胡军老师跟袁泉老师对手戏的场景,都极为流畅自然。

影片里面很出彩的一条线就是卡莉娅与冼星海的互动,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我很喜欢的一段,是在阁楼上,“妮娜,我好想你”,卡莉娅问冼星海,冼星海只是点头而不是说话,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叹一下,胡军老师这里的演绎实在太棒,到后面冼星海转身背对卡莉娅,两个人都在哭,那个有着宽厚胸膛坚实臂膀的男人,此刻也忍不住抽泣,女儿大概是每一位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这是影片里面唯一一次看到冼星海哭,其余更多处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深切的痛,想念,无望,胡军老师是一位太优秀的演员,看完影片我不会认为他就是冼星海,但是他真真实实让我体会到了冼星海的内心滋味,他的信念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家人热切的想念,冼星海三次靠近中哈边境线的情境无一不让人动容,一线之隔,跨不过去的背影,激动到忘却生命危险而奔跑却被止住的步伐,“那里就是中国”,铁网另一边,一把白雪寄托深切的故土情。

胡军老师对冼星海这一角色的演绎真的带给我很多惊喜,却也不意外,相比硬汉形象,我更喜欢层次丰富的角色,即所谓的细腻,内心丰富的演员最能打动人,所以想想大众普遍意识和固有印象也会让人深受其害,有时候会让你看不到一个人的多面性和闪光点,也包括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初定位,它不只是是一部带有“主旋律”标签的故事片,电影从演员到制作,都是非常用心的,国和家密不可分,影片传达的家国情怀,都因为这群人,而显得真诚,朴实又格外珍贵,真诚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也应当被更多人看到。

 6 ) 短评已不可见,那就做篇长评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

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7 ) 时代下的无助

对电视剧的印象是从中央八台开始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三部电视剧《冼星海》《乞丐王子》《意难忘》三部剧对我各有影响,《冼星海》让我开始懂得家国情怀,所以我一直记着这个名字,是我的偶像之一说起来我爸还是音乐老师出身,我却一点这方面的天赋都没有,有些好笑对吧,但我依然喜欢音乐,这也许是家学影响吧去广州的时候,还特意去中山大学看了那座冼星海雕像,差点没赶上城铁也是这个星期才知道电影即将上映,立马买了张票,下午到了电影院,空无一人,果然是包场了,艺术电影果然观众少啊,也好,挑了个更好的座位看完的感觉,其实不知道说什么,整部片子的主调是反战以及对祖国的期盼,有家不能回,有志无处报,冼星海作为音乐家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也无助的像个普通人,只能将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可终究越不过那条边境线引用下电影中的台词吧我的表面平静我的内心熊熊火焰我可怜的生命将要被那熊熊火焰所吞噬

 8 ) 音乐家的休止符

19年这部电影上映时,有一个好心的姑娘说,您去看这个电影,我给您报销票钱,您写个影评就好。

我那会在北京郁郁不得志,奋斗但一无所获,兵荒马乱地要搬回老家。

临走前突然有了无所事事的下午,于是答应了。

我可以写,这有什么难事儿呢?

看完电影,哭了两天。

打算上线写影评,发现账号什么也发不出去,是被禁言了,还是被举报了?

我不清楚,时间太久,早就忘记了。

按电影上映的时间算,四年了,我给很多人推荐过这部电影,他们问,“怎么样?

好看吗?

”没法形容。

一个人的人生要怎么形容成“好看”“不好看”。

冼星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抛开那些光环,内里依然是朴素的人的一生,就像历史的车辙是疲惫又暗淡的,被碾过去的人毫无体面可言,死后被人拿出来妆点成金光灿灿,历史书从此就定格在最风华正茂的那天。

很多人讨厌这样的美化。

那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

因为……1影院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很模糊,《音乐家》的排片很少,我只找到了北京一家从未去过的影院有场次,也许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去。

只记得有家甜品的店,成群的幸福家庭从我身边路过,冷气开的很足,我从一个寒冷的夏天步入了一间空荡荡的电影放映室,就像人总是睁大眼睛从一个不安的境地进入另一个茫然的境地里。

冼星海在列车上回头望的时候,枪炮的声音就烙印在他的脸上、他的皮肤纹理上,让肌肉和眼睛拧成紧张的动态,他的眼睛在雪光和尘埃的映衬下,有力地穿透了屏幕,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顺着放映机的轨迹无限延伸,直达黑暗中的黑暗。

他看不清时代的走向,我们却是时代的剧透者。

目之所及是战乱,手指拂过的是琴声,琴声太好听了。

战乱的恐惧、死亡的阴影,黎明前的寒冷……学过历史和音乐的人会了解他。

知名的优秀的音乐家,历史课本上寥寥几行字,写他是如何天资聪颖,如何天赋惊人,他的创作力源泉是战争和人民的呼声,然而电影里不会有太多的这类描述,你看到冼星海在雪地里往前走,他的额头能比别人率先接触到落雪,子弹的灰尘和蒸汽洗刷出的霾会笼罩在每个路人的胸口。

胡军特别高大,当他忧郁地演一个发愁的、无奈流落异国的音乐家时,那份躯体里的结实和高大又特别契合冼星海自己工农出身的身份,生命的前三分之二是激情澎湃的热忱,后三分之一是澎湃过后的余韵,闪着璀璨的、即将熄灭的火花。

旧的大衣是维护他健康的枢纽,最后被卖掉,琴声像一颗颗维系生命的维他命,生命是送服的药水,服下可解片刻来自命运的疼痛,越过边境的铁网,凝视故土的霞光时,他会作何感想?

他会如何想念自己的家乡?

2很多人被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达娜什、卡丽娅之间的,战争年代的共患难革命友谊所打动。

阿拉木图的小屋阁楼上,蜷缩着的冼星海脑海中回荡着音符和乐曲,创作有能忘掉片刻窘境的神奇力量,让他不用思考缺乏的晚饭,起球破损的衣袖,落雪折断了窗外干枯的树枝,寒冷让水杯结出难以擦洗的水垢……但是负责操持生计的达娜什是母亲,她难以忽视这些,生活的琐碎是达娜什坚韧前进的诗歌,向冼星海伸出的援手就是奏响的共鸣。

卡丽娅是达娜什乐谱上跳跃的亮色,是她充满希望的高音符,哪怕一开始不同意冼星海住进家里,但最后她还是愿意接纳女儿和冼星海的友谊,一位革命同志保护了另外一位革命同志不至使他流离失所,卡丽娅身上是许许多多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家庭的缩影,她期盼自己的丈夫回家,钱韵玲在遥远的中国等待冼星海的回家,两个不同命运的女人在此刻同频,等待着从战场上的,微不可察的好消息。

那些年轻的在战争中走失的灵魂啊,最终成为了回忆里漫长的落雪,连同哀痛也冻地失色麻木。

小姑娘们都没有等到她们的父亲回家。

3冼星海这三个字,总能让人想起澎湃的歌曲,人人称颂的激动人心,他的创作似乎是把生命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注入音符,每一次奏响他的乐曲,是连带着他的生命也在高歌不止。

《音乐家》基调是沉郁的,就像重音之间的休止符,冻住的水杯是六十四分休止符,因饥饿导致的营养不良是四分休止符,遗失的影片是二分休止符,无法回家是全休止符。

音乐留下空洞的间隔,填满了一个音乐家的痛苦。

冼星海的哀愁和悲伤就小小地住进这小小的间隔里。

影片后期有些冼星海发呆的场面,他指挥乐曲时抿起的嘴角,和他仰望着天空时的表情交汇在一起,发白的天空总是挤着浅灰的云,天色已经不好,不是落雨就是落雪,就像他的身体情况。

曲子总是落下一个重重的沉音,再画下终结的竖线,冼星海的人生也落下了帷幕,那些支撑他的力量已经进入了音乐中,就不能再支撑他的身体。

没有说出口的词句中,必然有一个词是“回家”。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在2019年回家时,没有那么难受,人很难接受自己的平庸和失败,就像优秀的音乐家,也难以磨穿命运的石碣。

冼星海的灵魂会穿越遥远的邻国,回来看看自己的祖国故土吗?

我不得而知。

也许“回家”,就是最轻声的,最执着的咒语吧。

 9 ) 悲歌可以当泣 远望可以当归

有幸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音乐家》,起初以为这会是一部冼星海的传记电影,但事实上完全不是,影片并没有选取冼星海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辉煌时期,而是聚焦在他流落异国的生命最后几年鲜为人知的经历。

本来想在观看前做些功课,结果发现这段经历鲜为人知到不仅没有影视作品呈现,甚至在冼星海多数传记中也是很少的篇幅一笔带过。

影片除了着重刻画冼星海对家国的思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这段经历表达反战的主题。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叙事上时空的切换,除了首尾冼妮娜和卡莉娅两位老人九十年代见面场景外,主要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同时期妻子钱韵玲带着女儿在延安生活的场景及其离开延安前一家人的回忆。

这种切换不是简单随意的,而是依据角色的思绪变化自然而然地通过情感连接。

影片的音乐运用非常对得起片名了,可以说音乐是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

“音乐”除了是情节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冼星海一直离不开他的小提琴、在乐团演奏、坚持创作等,更是起到了与剧情互相推动的作用。

冼星海教卡莉娅唱自己创作的《只怕不抵抗》,稚嫩的童声加上略显生硬的汉语让人忍俊不禁,紧接着导演却把镜头切换到延安窑洞中冼星海自己的女儿同样唱这首歌的情境,一个平行镜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相信很多在评价中提到“感动”和“催泪”的观众都无法忘记这个画面。

《只怕不抵抗》此外值得称赞的是整个剧组的匠心,制片人带领团队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充分的实地调研;整个剧组辗转三国,为了真实的雪景从夏天拍到冬天;演员胡军为了冼星海这个角色减重四十多斤,其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冼星海最后病入膏肓的状态在二十几天内就瘦了十七八斤。

这种匠心自然也让影片的细节十分真实,语言上百分之九十的对白都采用俄语包括胡军,道具上更是十分考究,比如影片后段有一个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场景,可以看到当时的乐器十分简陋,这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这个镜头在影片中的时长不到一秒;此外钱韵玲为冼星海手画五线谱也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黄河大合唱》首演 影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演员的表演,不仅是主要演员甚至是群演的演技都十分在线,比如开头战争场面失去儿子的母亲那个绝望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

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克制的,如果演员自己嚎啕大哭那并不能打动观众,正是演员的克制才更符合角色在残酷战争条件下的坚韧,也更能赚足观众的眼泪。

胡军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真诚,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因为战争流落异国、思念妻女和祖国的音乐家。

几场关键戏份的度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如窗前落泪的背影、边境线上未出眼眶的泪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音乐家一定要是柔弱忧郁的,但却忽视了冼星海本人的情况,冼星海出身于一个渔民家庭且是一个遗腹子,从小就经历风吹日晒和各种艰难困苦,相比于所谓的“艺术气质”,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坚韧的气质,不然也写不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

哈方女主演的表演极具层次感,把失去丈夫的达娜什独自一人支撑家庭的坚韧诠释的淋漓尽致(这里评一个心中最佳女主);袁泉老师真是太让人心疼了,每次出现都是泪点;小女孩的表演更不必提,相信看过的观众都会十分认可。

看过这部片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那时的人们所经历的困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

影片开头敌机轰炸车站时,有一个冼星海救小男孩的片段,导演并没有通过冼星海救了小男孩来表现其作为一个革命者高尚的品格,而是通过他想救却不能救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冼星海离开延安时,面对鲁艺热情的送行学生,没有再抱一下自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他以为自己半年就能回来,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冼星海在遥远的异国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思念,只能站在边境线远望自己的祖国。

导演通过这种“无能为力”更深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影片中有两处关于“家书”的片段,一是冼星海1941年在莫斯科写的信钱韵玲1943年才收到,二是达娜什在丈夫被错误处决很久后才收到他死前六个月写的信。

除了表明战争年代家书难抵之外,更让人联想到冼星海眼前这对母女所经历的正是自己的妻女所经历的,也是战争年代下千千万万家庭的现状。

而最温暖人心的在于残酷战争下互帮互助的人们,在于这种跨越国界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大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明白导演为什么被称为“西部暖流”派的代表了。

总之,《音乐家》作为一部电影,无论从画面、音乐、细节还是导表演上都称得上优秀,十分值得去影院观看。

并且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五年是多么悲壮,他这位人民音乐家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唐突,甚至没有看到东方的黎明,也没有最后抱一下自己的女儿……

5月17日上映

 10 )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为2019年北影节的开幕电影,《音乐家》一片,讲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异国他乡,独自艰苦而行,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于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一边生活一边创作,等待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天。

这段经历的谱写异常平实,没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来样子翻出来给不知真相的人去看。

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异国结识好友,遇见善良的哈萨克斯坦人民,温柔待人,亦得到真挚的回报,给予的牵挂,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回忆。

不得不说,《音乐家》的宣传片剪辑得那是相当的有氛围,色调和画面切换都令人动容。

真正坐到电影院去看成片的时候,感觉色调气质上突变。

同是一个色调,宣传片的充满了孤寂的大片感,电影则更贴近写实的生活气息,更有生活化的感觉,甚至有点低气压,跟宣传片的文艺工作者那种一回眸,百感交集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看得我也是有点想笑。

其实影片拍的无功无过,真是挑不出什么我心里的大毛病,但是怎么形容好呢,就是整体感觉不香。

影片平述了冼星海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整体表达都可以,但是从剪辑上来说,以及主线故事的切换来看,我觉得,第一是有一点卡,就是一个节点的内容讲一下,衔接特别快速的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没有润色和弯转,略生硬,第二是剧情有些碎,可能是影片想用更多的描述来完成细节的完整,把人物立体化,但是整个主人公的故事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有很多旁枝在拉扯主线,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第三,演员胡军先生的整体演技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是靠得住的那一种,但是冼星海特别闷,就是相比艺术家、音乐家来说,人物更糙了一点,这种刻画上的闷估计是人设问题,胡军如何绷着演下来,还要收敛自己,那这个人物不香也就很正常了。

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但是又不能说不好看。

但是确实比我的预期还是要有点距离的。

这部电影,因为是开幕电影,所以有些辉煌感。

但是坦白说,胡军先生本人跟冼星海的角色真的是太难靠在一起了。

这样的选角,全靠演员强行用演技支持,是不是也有点太难为人了。

就胡军的身材比例和脸型,跟冼星海本人没有什么相似度也就算了,根本是气质上都很难改变的。

用优秀的演员诠释作品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让演员承担颠覆这个责任有点大。

冼星海先生的孤寂和独行的温柔,其实更赢弱一点比较好,胡军的强悍是发自骨子里的养成,实在不是坚韧二字可以表达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但是胡军先生的演技和努力,还是值得相信的。

作为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还是成功的。

剧情的基础给的比较好,选择的阶段也有感染力。

胡军本人对冼星海的尽力是肉眼可见的,其他演员的配合和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尽心。

当然,有些演员总觉得业余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个样子还是应该觉得欣慰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太难过,中规中矩,但是该感人的地方还是一点没少。

不,是因为冼星海先生自身的伟大吧。

岁月让历史凝刻了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这些应该被雕刻成永恒的回忆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一曲未尽,人已热血沸腾。

我是确实觉得好听,虽然《黄河大合唱》那么官方感,可是却一直能在我们的心里,唱出激情。

选择记忆,是最好的尊重,而尊重中的懂得,是我们对历史先行者中那些伟大的人,应该做出的承诺。

感谢有你。

作者:小佛搞特

《音乐家》短评

音乐家在本片里更像是一个与其他职业并无不同的职业

8分钟前
  • 漫与豳诗
  • 还行

令人泪目的影片,展现了音乐家冼星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于阿拉木图生活的真实情景,影片所表现出的不仅是家国情怀,更是哈萨克斯坦人民对中国音乐家的深厚情意!虽然他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根植于此!导演很棒! [/cp]

12分钟前
  • 世月
  • 推荐

对男女主角感觉都不好,为哈萨克斯坦兄妹一家的表演点赞。还是有点不喜欢纯红色的电影,爱情的分量基本没有,不习惯。

16分钟前
  • 小瀑
  • 还行

故事结构有点松散,不过就当了解音乐家了

18分钟前
  • 冥想盆
  • 较差

电影频道;异国他乡,音乐的交流更直接;国外警察看似蛮横,还是挺人道的

21分钟前
  • Nore
  • 较差

完全被震撼到了,特别是听到演唱“黄河大合唱”的时候,整个人都热血沸腾了,伟大的祖国必然复兴。

26分钟前
  • 黎祥明
  • 推荐

因为本身人物传记的局限,电影未有过多的跌宕起伏,重点突出在主人公思念故乡与呕心沥血的创作上,人物本身就有悲情色彩,只是剧情太过跳脱与煽情,很多片段像极了mv中的慢动作,把冼星海这个伟大的人演的有些刻意了。

31分钟前
  • 香菜小姐
  • 较差

冼星海,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仍然心怀国家民族,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尽了中国人抗战之伟大决心。本片通过多人的视角展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角色,胡军的演绎也使得冼星海这个角色更加丰满。袁泉虽画面不多,但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演绎的淋漓尽致。

32分钟前
  • 陌上长歌
  • 力荐

冼星海在异国他乡中的抗争,描述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不断从侧面描写恶劣的国际环境,生活艰苦,妻儿的等待,哈萨克斯他人民的抗争,却对冼星海本身的人物塑造太少太少了

33分钟前
  • 嘟嘟
  • 还行

拍的有点平了

35分钟前
  • 杰瑞米
  • 还行

冼星海其人其事其作,泪目

40分钟前
  • Serena伊萌HYM
  • 推荐

好生硬的传记片

43分钟前
  • 小王and老王
  • 较差

3.5 只可惜描繪人物在顛沛流離中的思鄉情懷佔了太多篇幅 壓縮了體現冼星海音樂成就的空間. 胡軍真的是文戲演員啊各位導演們!請多找他演這類身上帶著藝術氣質的角色好嗎

48分钟前
  • 林昂
  • 推荐

音乐永远给人慰藉

50分钟前
  • 北方姑娘
  • 推荐

2020年3月23日,看过电影《音乐家》。最初知道冼星海,是因为《保卫黄河》,而是在郭沫若的笔下知道了他的不幸遭遇。这个电影拍摄出来,大概是因为Belt and Road吧!(剧中《神圣的战争》和《保卫黄河》都很好听)

53分钟前
  • 亲爱的鑫鑫
  • 力荐

难看

55分钟前
  • 假枪
  • 较差

好故事创意,但剧本和制作真的糟蹋了这个绝佳的一带一路故事

57分钟前
  • 奇奇
  • 较差

【英皇点映】剧情有些凌乱,煽情有些过分,不过音乐是真好听,有些感动。现场的胡军很活跃,女主很高

59分钟前
  • Tingxin
  • 还行

没看懂究竟是在表达什么 是音乐还是战争还是人性 有点干瘪

1小时前
  • 老苞米
  • 还行

开篇其实不错 后面反而因为缺少主线而零散

1小时前
  • 景阳冈虎园园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