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温柔善良的罗素大叔吗?
咋一段时间不见肥成这样了,虽然演技依然炸裂,但我一看他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加上他曾经太多角色给我的印象。
就怎么都恨不起来,总感觉他有苦衷有一万个不得以。
然后,我觉得美国警察有想超越韩国警察的趋势,一个这么大国家,让一个没拿武器的疯子,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一天之类灭了两户人家,还在路上横冲直撞围着城市杀了个边,最后让一个女人杀了,一下子就全来了,补刀吗?
抢功劳吗?
可以电视上吹几天吧。
最后,最关键的是。
女主,你很漂亮这我得承认。
但你还是逃脱不了一部惊悚片的铁律,那就是一部好的惊悚片,缺不了一个又蠢又作的女主角。
其实,虽然一开始是罗素的不对,但他上来的态度,我觉得你再有脾气也没理由还对着犟。
我相信一个人脾气再不好,遇到罗素这样上来跟你讲道理,而且还先道歉了,一般也就气消了,伸手还不打笑脸人。
然后不得不说,要是最后你儿子要是死了那一定是你的错,本来别人躲暗格里,完全可以撑到警察来,你非要进去嘘一声,生怕发现不了似的,当然这是导演刻意制造悬念,不能完全怪你。
但你有一条死罪,那就是:开车你看路好吗?
开车你看路好吗!!!??
我看你开车恨不得上去抽你两嘴巴,你说话就说话,你没事老回头干嘛,是怕你儿子丢了吗,还是需要眼神交流?
你开车打电话就算了,你在本片最紧张的追车环节,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你至少有三分之二时间没有看正前方,怎么?
挡风玻璃辣眼睛还是????
你驾驶证是捡的吧,就是你这种女司机多了,才会多出这么多车祸,抱歉,无意侮辱女性,你们这种司机,可能杀的人不比罗素少…………好了,前面吐槽就这么多了,该表演的还是得表演。
罗素的演技依然没让我失望,虽然演的是坏人,依然让我不寒而栗。
电影整体节奏不错,典型好莱坞大片模式,虽然漏洞挺多,但不掩盖它紧张的气氛。
而且结合现在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再加上美国的现状,很有警示意义。
作为今年美国第一部院线大片,我觉得也算开了个可以的头,也算是可以的,比较今年电影实在差我们太多部了?
本来应该打四星,为女主开车坏习惯减一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部电影中发生的故事,是大家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情况——路怒症。
电影开场是一出简单干脆的入室凶杀案,简单粗暴,1分钟灭门。
这场罪案的实行者就是本片反派,角色名称同样粗暴简单,The man,猛男。
饰演反派猛男的是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为我们奉献了《角斗士》、《美丽心灵》、《洛城机密》等诸多经典。
影片讲的是路怒症,这种情况我们在街上开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影片开始用新闻素材剪切的方式,介绍了路怒症存在的一些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然后紧接着开始进入影片正题。
正片开场,开始交代角色背景和故事涉及到的细节。
单身妈妈瑞秋正和丈夫打离婚官司,弟弟也窝在自己家里整天打游戏,送儿子上学也要迟到,可以说此时的瑞秋生活一团糟,路上堵车又接到了被炒鱿鱼的电话。
开场这一段交代了大量的细节,包括小舅舅和儿子关于打游戏战术的对话、剪棒棒糖的剪刀,以及邻居家的新车等等,都成为影片高潮时的重要元素。
瑞秋手机没有锁屏密码,也成为被反派猛男盗走手机后肆意作恶的原因之一。
孩子和女性角色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心。
在这部电影中更是这样,生活工作一团糟的单身妈妈,还在上学的孩子,这样角色设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观众的同情心理,从而更容易深陷到剧情的紧张气氛当中。
这种典型的惊悚动作类型电影,其实和大多数小成本类型电影没什么不同,但这部电影还是努力向主流市场靠拢,其策略之一就是找来了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来饰演反派。
如此分量的演员,相较于没有辨识度的女主角来说,自然要特别对待,所以直接在影片开始登场。
高速路堵车,又经历在儿子面前被炒鱿鱼的尴尬,还有离婚官司缠身,儿子又要上学迟到,所以单身母亲瑞秋自然脾气不太好。
这时候碰上了影片开头犯下灭门惨案的反派猛男,在等红绿灯时,瑞秋火往上撞,冒犯了猛男。
在这里,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饰演的猛男原来也只是想息事宁人。
只不过两个生活都不如意的两个人最终结下了梁子。
两个路怒症重症患者开始在全城大堵车时,上演了生死时速。
现在说一下这部电影尽力向主流市场靠拢的另一个策略,就是将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极至化,就是接下来连串的追车、撞击、伤人情节。
每一场戏都十分精彩。
猛男挑衅,梁子算是结下了。
在电影里,角色性格需要有所转变。
在摆脱猛男的挑衅之后,单身母亲瑞秋和儿子在车里有次放松气氛的对谈。
这一处谈话除了缓解气氛之外,还有两个目的。
其中之一,依然是进行角色背景的塑造。
这番对谈,所谈的话题,表明瑞秋和儿子之间有情感隔阂,对彼此的世界了解的少之又少,说明很少沟通。
这种角色背景状态的描写,会在经历完整个电影故事之后得到改善。
目的之二,就是将此前小舅舅和儿子聊的游戏战术这一重点再次强化给观众。
女主发现汽车没油。
在加油站加油时发现猛男开始尾随。
这时候小弟路人甲当了一次护花使者,只不过很快就死于猛男的车轮之下。
现在开始,都市大塞车时两大路怒症患者的生死时速正式开始。
此前铺垫的细节也开始一个个进一步展现。
反派猛男拿到瑞秋没有锁屏的手机后,开始一个个向瑞秋至亲的人下手。
猛男现在的心态就是,反正我的生活已经毁灭,不介意拉几个垫背的。
最先遭殃的就是处理瑞秋离婚官司的律师。
反派猛男处理律师的手段依然是简单粗暴。
接下来就是瑞秋蜗居在家的弟弟,在和警察一番遭遇战之后,猛男负伤逃跑。
说到做到,现在的瑞秋已经被猛男完全控制,瑞秋开始被猛男手机遥控,接上在学校的儿子。
接下来柔弱的母子两人开始利用游戏中的战术进行反击。
影片结局肯定是正义战胜邪恶,不过电影前期所铺垫的更多细节,是如何在影片最后帮助女主角绝地反击的,才是更值得用心关注的。
这部电影单就故事来说,属于典型的惊悚动作电影。
柔弱的单身母亲和孩子,引发观众同情。
在反派的设置上,找来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这个现实中也是暴脾气的澳大利亚糙汉子来饰演路怒症猛男,可以说是人戏合一。
影片最大看点,就是两个路怒症患者在全城大塞车情况下上演的生死时速追车戏份紧张刺激。
综上所述,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关于“路怒症”的电影。
再深究一步,这是一部反思当代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片。
一直以来,类似于“持刀伤人”、“驾车冲入人群”、“杀害女友妻子”等事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上热搜,随便搜一下“路怒症”就能得到一个很长的话题列表,似乎,人们的情绪逐渐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电影《精神错乱》,便是聚焦在这种现代情绪失控中的路怒症上,讲述了一个面临生活危机的人在路怒症的疯狂中连续杀人的事件。
电影从第5分钟开始的一段蒙太奇将这种社会现状进行了荒诞化的呈现。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早高峰,拥堵的交通,车内的广播,早间新闻……暴力新闻与娱乐消息交替出现,恍惚之间,这不再是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社会,而是一个任由暴力滋生却只顾着娱乐的蛮荒时代。
从原本的交通拥堵,到暴力升级,混杂着的娱乐消息逐渐变成对道路暴力事件的调侃和认可,莫不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这些事情,或许可以归咎一个人所受教育水平不高,或许可以怪罪一个人素质低下,或许可以找借口说这个人短时间内遇到很大的生活冲击造成精神崩溃。
但是,有了这些理由,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随意伤害别人吗?
并不能。
从心理学上来看,若非精神失常,直接杀人几乎是一个心理上的坎儿,即便是能冷眼旁观的人,也不能不在亲自动手前犹豫一下。
而且,我有理由相信一个理智且成熟的人,能够处理好情绪而不至于选择杀人。
继续溯源情绪失控的原因,则可以从大环境来分析,即一部分原因在于快节奏的社会无形之中带给人们更多的压力,由此让人无暇理会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而产生了暴力的恶果。
此前也在一本书中读到类似的观点,人类发明了科技产品来减轻人类的劳动,科技的发展则让生产的进程加快,反而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更快的科技的节奏中。
最终不知是人使用科技还是科技奴役人类。
电影的主角由罗素·克劳饰演,全篇出现的只有他虚构的一个名字,演员表里也显示他所演的角色为The man,用这个人指代“路怒症”全体。
罗素·克劳在演技上毋庸置疑。
他曾两次获奥斯卡提名,凭《角斗士》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后又凭《美丽心灵》拿下美国金球奖最佳男主。
就在今年初,他在迷你剧《最响亮的声音》中饰演“福斯新闻网”前CEO罗杰·艾尔斯一角,再次斩获金球奖最佳男主。
电影的最开始便是他的一场戏,这场戏很关键,奠定了全片的基调,也引出了之后所有的故事。
一个惊悚片中常见的雨夜,镜头视角从很低的角度拉起,露出一辆等待的车子,这种接近跟踪的感觉,总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接下来,阴暗的车内光线中,一个亮起 4:03 的手机屏幕,更加强化了这个人似乎等了很久了,几乎是认真的等到这家人睡熟。
然后是头痛、吃药,笨拙且略显粗鲁的动作,将一个烦躁且精神状态不佳的人刻画出来。
手部的戒指预示着有婚姻的纠纷,抛掉戒指则是下了个决心。
果然,一个阴郁不清的臃肿的脸看向房门,单手划开的火柴照亮了人脸,却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光明。
等到火柴燃尽,罗素·克劳用力眨下最后一滴眼泪,下车,不紧不慢地脱下西装外套,有条不紊的叠好西装,仿佛要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体力活,就这样用锤子砸烂门,砸死应声而出的男女主人,倒汽油,点火,驾车离场。
从车内的动作,到车外的杀人,所有的动作都有呼应,在房内点火的时候甚至都能让人想起他在车内的单手划火柴。
而所有的行事动机都交代明白,所有的道具都有所用,可以说是很精彩的一段戏了。
在之后的故事中,罗素·克劳更是将一个路怒的变态演绎的淋漓尽致。
不稳定的情绪,对于按车喇叭一事的较真追究,不懈的追车,甚至是思维缜密的手机换卡、定位、追杀当事人的亲友。
自始至终都让人很难判断这个人是精神失常,还是处心积虑要连环杀人。
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对罗素·克劳的行为进行预判,很可能女主的所作所为正中他的圈套,从而让影片的惊悚感更强。
电影中的跟踪利用了手机和电脑的定位系统,这一点可能更能让观众心理崩溃。
为了生活的便捷,相信很多人在使用可以连接的电脑和手机时,都会进行相互的定位,以免丢失。
正是这样,女主的车辆便被无时无刻的跟踪,带来一种步步紧逼的恐怖感。
《隐形人》也用了相似的手法,即大量的后跟镜头表现未知且无处不在的跟踪感。
不过其中的跟踪是利用光学成像将人隐身,从而潜伏在主角的身边进行跟踪和监视。
两者异曲同工,主角在明处,施暴者在暗处,让人时刻为主角的命运担忧。
此外,电影还贡献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追逐戏。
就是在罗素·克劳疯狂追杀女主的过程中,两人在公路上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追逐。
其中也是通过对女主、女主儿子、罗素·克劳三人的表情和反应进行特写呈现,堆叠产生紧张感,再借助第三方的视角对追车的大环境进行表现,利用低机位视角展现车的飞驰感。
影片的最后,女主将罗素·克劳刺杀,算是解除了自己的危机。
但是当她差点被闯红灯的车辆撞,在对方的谩骂声中,女主颤抖的手举在方向盘上方却始终没有按下喇叭。
她的儿子也说了一句“Good chioce”。
这一幕似乎已经达成了罗素·克劳以暴制暴、教人讲礼貌的目的。
但是,真正的礼貌需要这么高的代价吗?
这又引发了新的反思。
整体看来,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中规中矩,张弛有度,其题材选择也是基于现实的路怒症的夸张化呈现,贴近现实的内容则让惊悚体验更甚。
全篇的亮点皆在罗素·克劳的演技中,细细回想,则是女主的戏剧张力弱了点,整体稍显失衡。
首先声明:我对女主的按喇叭和不道歉没有任何意见,因为碰上男主这种货色,一点火星他也会爆炸。
即使肥成猪,罗素克劳张力十足的演技和魅力也绝对担得起这样一部靠演技支撑的惊悚大片,何况还有大量炸裂的动作场面。
这本该是一部类似《危情三日》的高分大片,结果因为主题模糊和剧情混乱的原因,给整垮了。
男主的人设是企业中层,受伤被开,然后落魄潦倒,开始报复社会。
从开场杀死前妻家人并纵火,他已经成为一个恶魔,即使女主不惹他,他依然会报复社会,制造伤害并毁掉自己,这和精神错乱关系不大。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无差别杀人犯,就是烧公交、校园砍杀的那种人,和《危情三日》那个教师目的明确的精心策划、淋漓复仇、对抗体制的教师截然不同。
现实中这种人的报复行为,因为条件和能力所限,一般是突发犯案,没有什么精心设计,目标就是弱小妇孺。
本片男主的身手矫健、头脑一流,从换手机到粘平板电脑追踪设备,迅速找到律师,杀人干脆利落,开始跟女主玩死亡游戏。
既不像个鲁蛇,更不像是犯罪新手,这种人,怎么看也不像个能被社会淘汰的主,其实更像食物链顶端的角色。
编剧如果是探讨这种弱者遭遇不公报复社会的现象,男主的犯罪天才人设显然是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思想性,这就是主题不清晰的原因之一。
再说女主的问题。
从路上发生口角后进加油站之前,影片很精彩,已经隐隐有2020最精彩大片的模样了,然后女主就开始精神错乱,影片也就开始垮了。
女主发现男主跟到加油站,如果不是女汉子,应该报警。
发现撞死加油工,应该报警。
发现律师男友被杀,应该报警。
男主开始按她的手机通讯录跟她玩杀人游戏了,她终于报警了,可惜,只说了保护解雇她的女雇主,其他亲人一概没提。
然后弟弟女友被杀,弟弟被抓。
她然后按男主要求接了儿子,然后母爱爆棚,决定硬怼男主??
这不是精神错乱是什么?
你不是好莱坞的女特工女超人,这不是荒野森林探险遭遇杀人恶魔,而是上个班都堵车的城市,报警啊!
我在朝阳区幸福路,杀死多人的车号xx的皮卡正在追杀我!
实在不行就找路人报警,或者把车开到警局,一切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瘦弱的女主偏不这么干,就要带着瘦弱的儿子,回父母老房子,跟穷凶极恶、五大三粗的男主玩个终极死亡大对决。
这不是精神错乱是什么?
看完电影后我开始深刻反思本片:讲述的是社会不公问题?
不是。
讨论路怒症现象?
不是。
通过一起摁一下喇叭引发的血案来普法教育?
也不是。
原来就是个二流的惊悚犯罪片!
美国惊悚片《精神错乱》(路怒症)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真的很大,从而导致了人们有时候即易情绪激动,大脑发热,蛮横无理,烦躁,易怒!
从而导致路怒症,暴力相向,甚至是过激(冲动)杀人之类的暴力事件频发!
此片就是描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我们的女主也是够倒霉的(也因为女主的一时冲动吧,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她遇到了一个更倒霉,而只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话说男主演的不错,一看就是个暴力男,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结果因为女主的一时冲动(其实就是狂按了汽车喇叭)从而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严重暴力的后果!
很喜欢女主儿子最后的一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啊!
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我们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真的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要想开!
千万不要…一时冲动哦!
(还有女主最后那一下真的是太猛啦)此片我觉得不错,节奏紧张,干净利索,很合格的一部犯罪惊悚片!
(女主太年轻了点,很难想象她能有个那么大的儿子,哈哈)(你是想说女主年轻、漂亮,很耐看吧!
嘻嘻)推荐大家观看!
个人评分7分(此影评仅代表个人主观看法)
2020年就剩下两个月,很可能惊悚片《精神错乱》能进我今年的top3。
对这种简单粗暴、嘎嘣脆的惊悚片真的是久违多时,没有废话,直接开干!
暌违多时的奥斯卡影帝罗素·克劳也曾经进过“世界最性感男星”榜单,也曾经扮演过一大堆伟光正、高大上的大英雄、大人物,但如今越来越胖,颜值也越来越低(年龄对男演员不是太大的问题,阿汤哥还比罗素大两岁呢),所以出镜率也越来越少了,好容易再次担纲,也只能演这种变态杀人狂的角色,真是大材小用,让人唏嘘。
其实英雄和反英雄只有一墙之隔,罗素扮演的因工伤而失业的男主角从一开始就自我毁灭似的大开杀戒,他异常冷酷的屠了前妻和情夫。
但你似乎对他恨不起来,因为他早已是影迷们的老朋友,想想《角斗士》,再想想《罗宾汉》,估计他犯罪也是情有可原,杀掉的也是西门庆、潘金莲!
导演巧妙的找罗素来主演,既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也加了一些cult佐料入味。
之后在公路上,逃亡的罗素竟又被一个离婚衰女屈,他本来都让步了,但对方却还不领情、不道歉,还劲儿劲儿的抬杠,真让人气炸!
虎落平阳被犬欺啊!
说实话那个女演员是个我都不认识的十八线,这种咖位还配和影帝叫嚣,人家不就是老点儿,胖点儿么,这口气罗素能咽下,我们影迷都不同意!
必须疯狂报复啊,给这些后浪们来个回头浪,给你来个龙吸水,我卷不死你!
其实这部电影的内核和乔·舒马赫导演、迈克尔·道格拉斯主演的《城市英雄》非常接近,但删掉了那些冗长文戏和讲大道理的部分,让矛盾更加无法调和。
现在的人发起火来,比20年前更加没有耐心,说那些大道理也是白费劲儿!
接下来的节奏,那可就是直接开上高速公路了,帮助十八线撑腰的路人小哥直接被撞死,十八线请的律师也被餐具插死,他们也是真倒霉,不明不白的成了惊悚片的“开胃菜”。
罗素还巧妙的跟女主换了手机,把她绑定账户里的所有钱都转给了其前夫,真是为全世界的男人出了一口恶气!
罗素真英雄!
也许有人觉得十八线可怜,但接下来的戏就揭露了十八线女主的绿茶本色:罗素翻看她的电话簿,要玩个“俄罗斯轮盘赌”,让她随便挑个人来杀!
十八线吓得要死,但还是没忘了那个因为她经常迟到而将她解雇的女客户,就恶毒的直接报上了人家的名字!
拜托,你服务不到位凭什么让消费者埋单?还要趁机陷害人家的性命,真是自私、无耻之极!
罗素当然不会被这种小伎俩蒙蔽,他直接找上了十八线她家,收拾了她的废柴弟和其女友,还给十八线连线转播了实况。
但由于警察上门来,罗素不幸中了一枪。
其实这种电影,结局我们早就知道,最后肯定安排十八线反杀,不管有多么不切实际。
罗素中弹后也变得“仁慈”,失去了一击毙命的能力,将十八线和她儿子抛来扔去,就是不下死手,其实那把花里胡哨的剪刀一出现,我就知道它的功能了,影迷们就睁一眼闭一眼得了,这种套路都是走走形式,罗素的伟岸身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精神错乱》是惊喜,它用一个银幕定位为正派的演员演坏人,造成了极大的戏剧反差。
这种手法也屡试不爽,比如阿汤哥演反派的《借刀杀人》也是好评如潮。
同时本片也有些像上世纪80年代的一根筋动作片,比如cult经典《搭车人》等。
其实这几年惊悚片的发展有误区,总是想在惊吓之外搞点儿别的,比如亲情、爱情梗催泪的,邪教梗质疑宗教的,因果报应梗反转的,看多了觉得非常乏味。
《精神错乱》能心无旁骛的“去芜存菁”,这本身就值得影迷们为其鼓掌。
#精神错乱#★★★★★,墙裂推荐,以路怒症为引子和线索的惊悚片,导演用非常现实的拍摄手法,仅以紧张的节奏牵领观众,堆叠出窒息感,而它真正令人细思极恐的地方在于事件的日常性和随机性,虽然变态杀人狂不常有,但如果没有上班上学迟到、没有堵车后变道换路、没有在那个路口等红灯、没有生活工作上的烦心事令女主情绪爆发的话,那就不会有后续的剧情。
没想到本片是如此的短小精悍,这年头不到九十分钟的电影不多了,而就在这有限的时间之内,也没有任何多余的镜头,连前期看似闲聊式交代出来住在敬老社区的老母亲、居家的弟弟和准弟媳、糖果剪刀、处在迷宫一样街道的老房子、邻居的新车等等都为之后的剧情做了铺垫甚至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元素。
这电影算是极好的交通部门宣传片,比《流浪地球》里那段俏皮的北京第三交通委宣传诗深刻多了……影片最后,女主再次遇到自己马上要路怒的临界点终于停下了按向喇叭的手,坐在后面的儿子总结性地说了句“明智的选择”。
想起来一句老嗑: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人们在路怒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能打得过对方,也许单纯觉得骂出去两句不至于让自己吃亏,也许在和谐社会里的确没有什么变态杀人狂,但总有比你更“熊”的人,天外有天,“熊”外有“熊”,当你发现你开始惹不起对方的时候,可就真的停不下来这“糟糕的一天”甚至付出更大更不值当的代价而毁了余生。
——九戒影评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精神错乱》。
克劳大兄弟,多日不见,你怎么肥成这副德行了?
那个曾经瘦削、苗条的你去哪了?
别告诉我你是为了这部电影增的肥,打死我也不信。
莫非你已经厌倦了影视圈,准备退役之后干点啥——就像当年的乔丹,短暂退役之后选择了打棒球——这么肥,除了可以去日本当相扑,似乎也没什么别的选择了吧?
呵呵,开个玩笑,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
克劳大兄弟,虽然你肥成这样,但我还是在大银幕上认出了你。
尽管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极力地想为你饰演的肥仔找到一个合理的注解,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为此,我表示很难过。
这个角色可以肥,当然,也可以不肥,也就是说,肥不肥对剧情没什么帮助,反而对电影有所损伤。
做为一个在好莱坞混迹多年的戏骨级演员,我想,你肯定不希望看到这种状况发生。
也许你当局者迷,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电影《一一》里面的后脑勺;幸好我旁观者清,看到了这一幕,套用《一一》里面的台词讲出来就是——你看不到,我拍给你看啊——这一幕出现在警察来了之后,你将着火的人质推向警察,却只挨了警察一枪就轻而易举地逃脱了,这不太符合逻辑吧?
你这么肥,警察想要追你岂不易如反掌?
我知道你会狡辩说警察不追你是因为要为人质扑火,好吧,如果你执意如此自欺欺人,我也没必要继续深究下去,因为这部电影的槽点实在是太多了。
克劳大兄弟,我想跟你说,刨除剧情的各种硬伤,这部电影在紧张感的制造上还是蛮成功的,而且时长适中,看下来也算一气呵成,如果血腥级别再高点儿就更爽了。
当然,你的演技并没有被皮囊的肿胀制约,全程在线。
我突然想起了一位过气的香港演员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演过烂片,但没演过烂角色。
我不是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烂片,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克劳大兄弟,好男不跟女斗嘛,那娘们儿不过就是对你按了几下喇叭而已,你就要对她以及她的家人赶尽杀绝,这种行为确实有点儿那什么了,不过,倒是契合了这部电影的片名。
你的行为有点儿过激,但有些时候,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捷径,这是毋庸置疑的。
克劳大兄弟,中国的交通状况也很烂,被按了几下喇叭你就怒了,哥们儿,你知道我每天走在路上要被汽车按多少次喇叭吗?
在中国,开车的都是爷,没有什么汽车礼让行人,只有他妈的行人礼让汽车,特别是汽车右拐的时候,由于没有红绿灯限制,加上素质不高的垃圾多如牛毛,但凡你挡了它(之所以用这个它,我的寓意已经很明确了)的道,它就要对你鸣笛,那喇叭声绝对不是善意的,它似乎在说——滚开,老子要过去。
和它理论是没有屌用的,因为这种行为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你知道“习惯”这个词有多可怕吗?
中国有句俗话叫狗改不了吃那什么,就像中国的电影院里面的摄屏狗,多到令人发指,光靠呼吁想解决本质问题基本属于痴人说梦。
所以,虽然你的行为过于极端,我还是选择站在你这边。
我真诚地邀请你来中国,用电影里面的方式把这帮孙子都给灭了。
贰零贰零/壹零/零捌
.............................................................................................................................................
本人也是天天开车的物流货运司机,看完这部片子真的是感触太多。
想想这要是在国内,你要想跟片子罗素.克劳扮演的精神异常患者一样,路怒了还对别人不依不饶往死里弄实在太难太难了...1.在国内,你碰上个开车在你后面猛按喇叭催命似的最后超车还开窗对你骂咧咧走的司机,心里气不打一处来想上去追住一顿反骂。
十有八九在追的过程中又被别的车堵得无可奈何去...不会像片中那样有机会开到那货旁边还叫摇下车窗咱俩唠唠!
2.在国内,你在餐厅突然跟一个不认识的人像片中那样打招呼还扯淡的话,十有八九人家直接换桌或者马上离开餐厅躲得远远,你会在那里一脸懵逼,哪还有机会拿茶杯呼他一脸血。
3.在国内,你在餐厅突然揍懵逼了别人,最后还拿刀干死人家。
不会像片中那样还有机会打一通那么长时间的电话然后坐上车潇洒离开。
警察或者公安人员保证15分钟内赶到堵死你。
(这不是瞎说,国内路上巡警经常看到巡逻的,哪怕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产生报案电话公安也会联系最近的治安联防队或者就近骑行的交警迅速赶至现场,这点我国确实是做得比国外要好得多的。
)4.在国内,你要想拿别人的手机来威胁他人,首先开机解锁这步一定让你抓狂....还威胁个毛???
5.在国内,你要想在密集的别墅区里找一部车简直跟登天一样有难度。
(本人是货运司机,也碰到过像片中那样在别墅找收货人的车,他电话告诉在某某栋等我。
在电话里说得模模糊糊的而你又不熟悉录路的情况下,及有可能最后迷路还让别人来找你....对,就是这么尴尬...)6.在国内,你要犯了人命案还想像片中那样开车死追别人...想多了,这么恶性的伤人事件在有那么多目击证人和视频录像等等有关你和驾驶车辆的一切信息被警察知道后,马上各大路口机会有交警排查,而且公安部监控也会迅速查找你的车辆,当天这个时段路一定堵得水泄不通。
哪里还有什么路上追逐的桥段,赶紧下车躲警察你都来不及!
综上所述,太多太多的情况在国内很难出现....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洗洗睡吧,可能梦里会有这样的桥段!
路怒症,后果很严重!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好莱坞工业体系里标准制式化的一个故事,但极其日常的切入点还是能让观众有所共鸣。而在杜比影院的加持下,影片本身的观感得到了成倍的提升。感叹国内能看到纯粹惊悚片的机会还是太少。
文明礼貌突然杀戮,刀不动我动,碾压对冲花样roadkill,糖果剪刀“提醒喇叭”;继肌肉偶像派方基默和史提芬希格后,轮到角斗士罗素克劳肿成气球了,变态演得够可怕,希望他还能瘦下来吧……
这简直就是寓言故事 不是电影
有意思,估计这是导演/编剧的亲身经历(被嘴臭)。对路怒症最好的警告!同理也适用于任何在公共场所嘴臭的人。kkkkkk。
及格
道路安全宣传片 没什么内心戏 也没什么哲学思考 就是 我老婆出轨了 你们离婚的女人都是出轨的bitch的mindset 顺便五里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没什么太大意思的暴力片
太泄恨了,爽
有很多槽点,但是作为惊悚片,这绝对惊悚,看的我心惊肉跳的。7分
2.5 不太理解好莱坞恐怖片厌女情结的心理根源是什么
我就想知道拉塞尔克劳是不是化妆成这样的
女主真蠢
以为是《粉身碎骨》,实际上依然是最“无脑”的那类惊悚片拍法。
短小精悍,紧扣主题,不讲废话
A crazy self righteous bitch vs. a road raging White trash loser, welcome to America. 大爽片,可惜好莱坞永远都改不了在最后恶心人,妈的这种老娘永远没错婊一点也不值得同情好嘛。
又低于预期了,不过这片子短小精悍,没有拖沓的对白,不废话直接就是爽利的追逃,而且节奏把控的不错,下手也生猛凶残,电影也不尽然是怒路症的议题,只是因为公路上双方驾车的不规范引发的恩怨,男主本身就是重度心理变态的杀人犯,被女主无意间触发怒火,才招致了这个故事的诞生,前半段决绝猛烈,强烈的怒气炙热了整部电影的凌厉风格,无论从讲故事手法还是节奏营造上,紧张浓烈的喘不过气,后半段开始泄劲,惊悚片的通病一一出来,逻辑反应和身手敏捷度都打了折扣,警察都是饭桶没的说,男主三两下就被女主回击反杀就有点说不过去了,高开低走后剧本也被带俗套,充其量就是个三流杀戮片的成色,不过因为自身原因牵连家人和朋友,剧本还是道出了逞能的自食恶果,虽然生活中处处有傻哔,但还是谨言慎行为妙,约束自己总好过与莽夫斡旋。★★☆
劇情錯亂,為了結果設計出來的劇情。
看完老夫的拳头硬了!女主就纯脑瘫,虽然没介绍刚开始反派放火烧的是谁,但盲猜是解雇他的前老板的家,这能理解,但真正的导火线是女主,其实反派内心还是有底线的,但女主实在太作了,然后反派才彻底爆发,女主可以说是害了一路的人莫名其妙出车祸有些甚至狗带,就为了保自己和自己儿子,自私脑瘫的女主比反派恶心多了,结局令人不爽
三星半 诚然是远不如城市英雄和趣味游戏深刻 但同样纯粹的暴力似滚雪球一样毫无喘息的持续了80分钟 观感还是很不错的 这片子很有可能会像陌生人那样 成为让一小圈子cult迷狂热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