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常骄傲地说:要拍好电影?
先学语文。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语言描写”,只添加一些关键动作,以“承上启下”、“揭露悬念”。
从而可以说,这是部好电影,亮点在于手法与角度的独特与得当。
含蓄内敛,情感却暗流涌动。
从整体的印象讲,看完留在脑中的是美好的碎片。
很难让人相信它的内涵,是死亡。
从一开始,通过女主在车站读书的镜头,我们窥探到她灵魂的一角。
她热爱生活,却缺乏社交技巧 。
接着的打招呼有很大信息量(有朋友觉得他俩不搭,我不同意!
)男生无所适从,忐忑地伸手打招呼,又嫌自己蠢,说明他对她倾心已久,但始终不敢迈出一步,像小鸟一样容易被惊扰,每一步小心翼翼。
(想起我当时暗恋时傻样子,搭上一句话斟酌三天回味三天)此时,可总结女主特质:压抑、内敛、孤独。
接下来是本片的核心。
起先,我们老头子抱着悲观的态度。
随着他们聊起了音乐,他与女主的共鸣增加,我们满怀希望:事情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老爷爷不会维持他的选择,他不会自杀。
因为共鸣,世间便是值得留恋的——有人会为我的观点笑,为我的观点哭,在我提起某一个话题时有人激动地拍大腿说:“我知道那个!
” ……共鸣让我们感到被需要、归属感。
共鸣代表着人类最高级别的交流——精神交流的和谐。
我们寻找着soulmate,喜欢着《水形物语》。
为什么?
因为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孤独地离开,我们需要契合的另一半(至少可以自我欺骗)来拥抱孤独,寻求归属感。
正所谓共情是生活的黏合剂,那么共鸣就是“共情指导手册”上的第一步。
关于老先生的结局。
人是唯一一种动物,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尊重他的决定。
最后男生与女主相恋的场景有何含义?
象征自我救赎。
《圣经》中说:“救己之道在于救人。
” 老先生最终还是走了,但希望转移了。
女主没能留下他,但是这次经历使得她大胆去生活,不再像原来那样内敛。
实际上是救赎了自己。
看了这个故事,胸口美好充盈,像个小气球慢慢胀起。
艺术的非逻辑总是能把世界的边界、思想的边缘推得更大些。
baby step…第一篇影评。
有什么批评想法,请留言多多指教!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探讨过生死的意义的存在。
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已为陈迹。
”人与人相处,也许一抬头一低头之间,一世岁月就过去了。
所以文章最后他说:“死生亦大矣。
”生死一直是许多影片探讨的话题,《自杀热线》以一通热线电话为引子,让人物停驻、徘徊于生死边缘,它通过一种极其冷静的展现方式,挖掘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话题。
影片对于生死这一深沉话题的探讨却以一种平淡的方式呈现,不凡于常态。
影片的调子很慢,多利用固定长镜头,在女主与那位意欲自杀的老人对话时,本来应该非常紧急,可是影片的镜头却风雨不动安如山,像长者一样冷静疏远而又客观地看着事件一步步向前推进,仿佛将时间放慢放大去审视,让人慢去体会,有东方式的哲学意味,宁静而致远。
音乐的渲染也是偏中性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人的感觉既带着死的绝望,又带着生的希望,影片以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想像观者说明和传递一种情感:生死虽然是大事,但是真正来临时也是平平淡淡的,生死也不过是被镶嵌在生活中。
对于老人死时的展现,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首先是老人心心念念的琼出现了,在那座四面都是白色墙壁的房屋门口,满目的白显得梦幻不真实,却也代表着老人死时的安宁与心灵圆满,装点着理想主义的生的希望。
而对于老人死态并没有过多展示,只是一个悠长的摇移镜头,和一个全景的大展示,四周都是草木,青绿惹眼,包括盖在老人的布也是绿色的,令人想起蓬勃的生机,没有透出太多的悲伤,有一种死的必然,生的延续。
此外,影片对生死的探讨还以一种温暖的形式,传达出了对生的偏向。
影片几乎没有出现阴郁暗沉的色调,整体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很高。
譬如女主办公室的展现,阳光漫进来,洒满了窗台,显得那样和煦温暖,人物迎光而坐,就像被光环包围,带来了生的可能。
其次,女主对约翰老人的关心,也给人以生的动力,在特写镜头中,多次展现了女主在细心记下老人说的话,表现了她对老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折射出人世间那些陌生人的善意,让人觉得“世上千寒,心中永暖”。
在得知老人吞掉安眠药自杀后,她紧紧握住手中的表,像是想与时间赛跑,想握住时间,握住老人奄奄一息的生命,极具象征性,也极具暖意。
这所有的一切,都缓和了死的沉重。
《自杀热线》对于生死的探讨,像一涓流水,会满慢慢地沁入人的心,在人心上动起涟漪,生成一支永生花,长承白露,一生难灭。
我们都不是椿,不是彭祖,而《自杀热线》教我们的就像岩井俊二的《情书》,真正的生死面前,不如坦然地说:“我很好。
”然后留下美丽的故事作以永存。
来自天堂的电话— —评电影《自杀热线》自杀无疑是人间悲剧,是让人们感到无限痛惜的,微电影《自杀热线》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解脱、一种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一种对生死的挑战。
影片几乎是一人一笔一电话一钟表完整的讲诉女主角咳瑟发抖的聆听自杀者的故事。
笔,记录人生、时间、记录历程。
这就是回忆,若人只活着回忆中是那么痛苦,自杀在影片中则是一种新生。
宗教信仰的不同建于中西方人对生与死的概念不同、三观的不同。
开头男、女之间的羞涩,到结尾面带笑容的热吻,前呼后应,点明主题。
导演在影片开头用移、切镜头加上管炫乐揭开影片故事总基调——悲哀中带有幸福。
冷、暖色调交叉,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
虽说影片只有两人之间对话,但导演却用视听语言悄然无息的诉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钟表——记录人生历程的时刻钟表是本影片重要的道具之一,导演对钟表进行大特写,影片开头没有漏出时针,到片尾才用中景对准钟表,给观众一种错觉:原来这场救赎才进行一个小时。
其实在这部影片里时间已经不能概括、描述了。
导演用穿越时空的手法侧面歌颂这段爱情——四维空间。
导演将时间定格在八点,则代表着两人之间的感情如同每天早餐八点一样美好、带有幸福美好的希望,愿每日的清晨都有你在的主题思想。
影片没有过多的激昂的乐器,导演中钟表、钟表声,不仅渲染紧张气氛,还逐步将影片推向高潮,将爱情推向美好。
“自杀”如此悲剧,但在钟表的衬托下是一种“两人重逢”的办法。
若把影片比喻成人,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位羞涩细腻的女子,喜爱通过看似普通的细节来让观众琢磨出影片主题思想所折射出来的现实理论。
插叙——美好景象影片结尾,导演插入一段老人回家的场景,从影片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但从本质来说那是两人感情的表现,也是导演和观众想看到的。
“我去找你啦啊”“那你现在找到我啦”导演用两句话概括影片主题思想,也是给电话那头的男主角一个交代。
音乐从凄凉、回忆到甜蜜、美好,侧面表达两人之间的感情饱含沧桑却从一而终。
紧闭的大门被打开,门却是天堂之门、跨时空之门。
两人开头的害羞的见面、过程的老年回忆、结尾的青涩之吻无疑是一种重逢。
门的概念如俄罗斯微电影《门》一样,代表死亡。
电话——联接最爱的你自杀代表生命的终点,影片中男人在死前还不忘给心爱的女人打电话救赎,可见导演的心思是如此的紧密,在电影结构时间上是混乱的。
“自杀热线”在国外是打给救助站的电话,导演巧妙的突出自己国家是有爱的,是如一家子般温暖的。
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
导演将爱情故事和人生哲理融汇贯通,浅析对生命的态度,深刻反映啦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面。
影片一开始钢琴缓缓的声音是轻柔的基调,女主角看得出是个内向而且羞涩的女孩,还很善良。
办公室主色是绿色,平和带着希望和重生的意思。
整部片子的音乐很轻柔慢慢的,连镜头摇移都是缓慢的,导演利用主角身上的阴影来表现主角的心情的沉重,我们随着故事越来越清晰,心情也开始慢慢悲伤,女主角微皱的眉头,湿润的眼眶,通红的鼻头,攥紧的手指。
这些特写镜头都是情绪递进的铺垫。
直到最后老人真的去世了,空灵的歌声唱起,这是去的天堂,而后的老人妻子回来我们从老人的角度体会到他的感受,或许活着才是他的负担,而他去世的那一刻才是他找到妻子真正幸福的瞬间。
直到最后羞涩女主角终于和男生约会了,这大概是真的明白了那个珍惜身边人珍惜当下的道理吧。
这个影片仅20分钟,前面的情绪积压直到最后老人过世时,我哭了,但是也为他祝福,也许只有去天堂,他和他的妻子才可以相遇。
2015.07.19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钟 不过内容还是挺丰富的要说是看懂了吧 还是有那么一丢丢不懂要说看不懂呢 还是看的挺明白的一开始女主捧着小说在那儿看 说实话 我是没看出来什么感动到流泪的不过跟那个磕了药的大叔打电话过程中的焦急甚至掉眼泪 真的是很让人感动的这就是职业操守吧 可能这个人最后真的就去世了 但是自己一定要努力 尤其是过程中不断看着时间虽然最后没能救下来这一条生命 不过走的时候应该是满足的 最后时刻有这么一个小姑娘陪着自己而且能和妻子团聚了 女主也一样 对他来说 一切都还来得及去那个一直向往的地方 还有帅帅的男同事陪 也是一种救赎吧!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自杀热线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 本片到底表达什么主题思想,片中最大的亮点和艺术在哪里?
为什么老人的家布置为白色,有何象征?
2 瓶装水,电话线,台灯……有何隐喻?
老人尸体被移走,老太太进屋……这样的剧情设置有何意义?
3 片头那本书如何解读?
为什么是翻看到半本书……片尾男女主角在一起,如何解读?
奥斯卡金像奖(2015;第87届) 获奖:1获奖·奥斯卡奖-最佳真人短片
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自杀热线》v.youku.com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男:这短片我看过了,要是这女的可不漂亮!
恩,典型的社工模样,人家心灵美啊!
何况接电话,关键在于声音要好听……男:我发现在西方国家,在人文关怀这方面服务真的是比咱们强很多……对,一直是所谓义工,社工在从事这方面工作,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片中提到,打来求助电话的老人的妻子也曾是义工……男:是,可惜后来得癌症死去了,老人伤痛欲绝,最终也随他而去……本片虽然短小,但是有很多让人回味的,具有艺术亮点的东西需要挖掘……男:您这可夸张了,假如给我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一样能拍……就凭你?
人家可是奥斯卡……男:奥斯卡怎么了,我也是导演啊,您知道我在影视圈也混多少年了,什么场面,什么高人没见过?
我的朋友圈一致认为,奥斯卡不过如此……?
您看我这手机里的电话,多少导演,明星,还有学术界的教授……你看这人认识不?
我算领教你们这些人了,无知者无畏!
……真特么浮躁之极!
这么办,就这么个五分钟短片,我分析完之后,我让你们这些人走大街上再不敢说自己是导演是教授……你信不信?
男;哇,您这是要灭我吗?
就是这个意思,你不是嘚瑟吗?
男:不敢不敢!
我知道您是镜头语言方面的大师,行,我不跟您争,赶快给我讲评一下,本片除了故事感人,还有哪些有意思的艺术的东东?
哈,那我给你说说,片头,女主抱着一本书,有木有?
你认为如何解读……?
男:恩,说明女主爱看书,很有学识,也热爱生活……要根据女主的工作来分析,我们常说,人生就像一本书对不对?
男:哦,对对,开窍了!
女主的工作就是在翻阅人生,为求助者打开一线生机……那我再问,这本书翻到中间是怎么回事?
男:这个这个……?
哼,就你们这些人,都是这半本书,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悠……男;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屁啊,哎呦,气死我了……我最后再给你解释
继续往下看,之后就是长镜头,随着镜头推移,看到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一支笔一个本,同时在忙碌,女子进来后,带着瓶水,之后这瓶水就在电话机前面了,还有一盏台灯……男:我学过导演,我能说出几个。
绿色的桌面和电话机,是不是隐喻生命?
水和台灯也是这个意思吧?
说得好!
注意,女主在一边接电话一边记录,尽可能和求助者保持通话状态,寻求机会与他面谈。
男 :可惜这老头吃药了,没救了!
木已成舟,本子上也写了……老人谈到音乐,注意,音乐在电影中出现,几乎每次都代表隽永,永恒之意……男:恩,音乐是上帝给人类的最美的礼物,总能引发我们最美好的记忆和片段。
女主盯着钟表,手里的表,牢牢抓在手心里:隐喻自杀者将生命在最后一刻完全交付给社工,仿佛女主此时紧握着电话另一端的老人的手……这种信任确实令人感动,女主不断地流泪……他们的谈话令人动情,此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
女主拖着长长的电话线走到书架翻找记录,却没有发现老人的名字,因为老人之前电话用的是假名……男:这些都是隐喻吧,说明我在用电话追踪你,寻找你……她热爱自己的职业,有敬业精神!
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者,义工,而且接听自杀热线这项工作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你知道吗?
支持他们做下去的可不仅仅是敬业……男:那还能有啥?
非常关键,我后面会告诉你……本片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动作都是铺垫,都有指向性!
男:我有个问题,老人的家布置为白色,还有白色的门……有何目的?
白色的钟,旁边是可爱的天使……隐喻天堂!
男:可是老人当时并没有死啊……但木已成舟啊!
你知道吗,这里隐喻自杀者已经进入天堂了,后来他的妻子回来,尸体被人带出去……我现在强调:只是尸体被带走,导演想说明一件事:说明在最后的这段时间,老人的灵魂留在的家中,他也就可以永远和妻子相依相伴……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尸体已被转移出门,灵魂在家里……那也就是说,他打的求助电话意义不大了?
对,没错!
木已成舟!
这个地方很关键,我后面还要继续解读……
我们先思考这个自杀热线的设置目的!
自杀这种事情,在当代人类社会已经比较普遍,国家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来增设这样的配套服务,除了挽救自杀者,将他们带出生死线,更重要的是,分担和减轻精神患者此时的痛苦……男:我记得老人说过,妻子患癌症三年,痛苦死去……这对白有何目的?
木已成舟,药物无法治疗很多疾病,到了某个地步和阶段,我们能提供的帮助只能是理解并尽可能让一些救助者在平静的毫无痛苦的幸福的告别人世……所以你看,老人在回忆自己与音乐的交集的时候,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男:我也能看出老人很善良,愿意与人交朋友……对啊!
所以你发现了没?
本片突出自杀热线的这一个重要作用,除救助外,更多的是让求助者体味到曾经的人间的幸福,这就是人文关怀……男:那您说老人为什么没有出现镜头画面?
这是心与心的交流,灵魂的托付,明白吗?
以下我提示你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老人死去,老太太回家,刚说过,这个剧情设计很关键,说明在老人的观念中,他并没有走出这个门,此时,老人好像对老伴说:我一直在等你啊,怎么才回来……?
关键是,导演搞这些想表达什么思想……?
男:让我想想,老人的灵魂留在家里,等待早已经故去的老伴……为什么呢?
因为爱就在这里啊……有家有爱,这里就是最美的天堂!
思考题来了:人间与天堂的区别是什么,真的是生与死吗?
不是的,人间与天堂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但需要一个条件,一个字,爱!
总结本片主题:倘若有爱,人间就是天堂!
男:没有爱的地方,人间即是地狱!
家是温暖的,有爱在,家就在,人间与天堂有什么区别?
房子涂成白色,就代表天堂了呗,看那个座钟,天使的摆件,与办公室显示着同步的时间……看,一条电话线,将天堂与人间联系起来了,那这条电话线象征什么?
爱啊!
片尾:男女主角在一起,酒吧,这里是人间吧?
两人接吻,这是爱吧?
男:哦,果然是您说的那些思想,导演最后又再提示:人间和天堂一样,都充满了爱……有爱的人,善良的人终究会在一起,他们绝不会孤独的,这对情侣也一定会幸福,那是来自上天的祝福……男:哈,无论天堂和人间,都是成双成对的,都有爱,现在我更看出这种对应关系了……有爱的地方都是天堂!
现在明白为什么老人接电话的时候,镜头来回切换,房间与接听室,还有同步的时间……?
男 :绝!
您要不说主题思想,我就是再怎么扯,也说不到点子上……恩,所以以后千万别不要我嘚瑟,不要在我面前说你是导演,你跟我的水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男:那是那是!
以后我再也不嘚瑟了,就听您一人嘚瑟……
我们发现,本片为了营造这个思想主题,强调自杀热线这种临终关怀的作用,而非急救!其实我们看,真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打进自杀热线的求助电话,其中有很多根本就是无法挽救的情况,所谓木已成舟……男:对,对,网络直播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是抑郁症的患者,他们向网友通话未必是求助,或许只是倾诉和发泄,不想寂寞的死去……是啊,大多已经服药了,很多自杀者早已厌倦人世,我们再怎样劝说也无法打消那种可怕的念头……现在明白为什么女主片头翻阅的是半本书了吗?
男:恩,假如说,人生就是一本书,那些自杀者,刚刚活到人生的中段,就是那半本书啊……这才像个导演水平,对奥斯卡戛纳这些作品,真的要有敬畏精神,明白不?
男:现在发现,就这么个短片,太艺术了!
别说拍,这些创意我想都想不到的,看都没看懂呢……嗨,好想自杀的感觉……一直以来,我为什么总是奉劝影迷们,千万不要小看奥斯卡戛纳这些殿堂级作品,艺术大师的品味和高度很多是常人难以想象,无法逾越的!
假如连这些作品的好坏都看不出来,不知道人家到底凭什么获的奖……想想自己的差距有多大!
不要觉得自己拍个什么片子就是导演了,还差很多啊年轻人!
男:是喽,以后我一定好好跟您学习四维一体理论……太神奇了!
森森大军:《花园派对》本案已经告破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重点解读:《火车快飞》片中出现的这只奶牛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戛纳三分钟获奖短片《黑洞》,你看懂了吗?
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三大电影节获奖电影 《索引》zhuanlan.zhihu.com
孤独和死亡 《自杀热线》这部电影场景很简单,如果要数的话只有五个场景:街道,接线室,老人的房间,房间走廊和酒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第一遍看得我有些莫名其妙,我当时竟里不清楚片中叫约翰的老人到底死没死。
第二遍打开电影,我看到眼眶湿润。
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果然不无道理。
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表达,导演运用细节,镜头以及台词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主题病不是非常复杂,总结成两个词就是”孤独“和”死亡“。
孤独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患孤寡。
自杀有的时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三个人物,海瑟,约翰,男同事,无疑都是孤独的。
影片一开始,导演使用了一个摇镜头,从萧瑟的高楼和枯萎的树转到海瑟所在公交站台上看书。
首先,镜头对准的是萧瑟的城市一隅,大楼发出暗淡地光泽,条条框框包裹住大楼,给人一种禁锢感。
而枯枝败叶,给人一种萧条冷涩的质感。
当镜头对准海瑟的时候,海瑟无意中动了动帽子,这个动作从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救行为“。
什么叫自救行为?
”当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或者即将处于危险,亦或者出于一种自认为的尴尬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会作出一系列保护自己的动作。
比如说拉紧衣角把自己包裹的更紧是怕受到伤害,双腿不安地无规律地上下抬动这是想要逃脱。
“(龙春华的《行为心理学》)。
其次,海瑟的腿部和臀部无意中的挪动,表现出她的不安与想要逃脱这里的潜意识。
镜头转为海瑟脸部的特写,我们可以看到海瑟虽然说是在看书,但是她的眼神游离,心思根本没有在看书。
”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
“(黄幡绰的《梨园原》)这种细节性的表演,导演向我们道出了海瑟的一个性格特点,那就是极度缺乏安感和自信。
再看镜头调度,海瑟是坐在镜头的左侧,右侧是十分空旷的,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凸显出海瑟在生活的两个重要标签———“边缘”和”孤独“。
当镜头调转到接线室内,长镜头划过海瑟工作的桌面上。
她的桌面没有任何杂物:一支笔,一本书,一个台灯,一个电话。
这些东西全部聚到桌子上的一侧,其他地方都是极其空旷,这让我想起前面女主角在镜头的位置。
这种空旷的桌子让我想起精神病学里的一个名词:”广场恐惧症“。
当一个人在极度缺乏安全感时,会对空旷的地方产生巨大的恐惧。
在我看这个镜头的时候,虽然没有恐惧,但是也有一些微微的不适。
我问过同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有的人虽然没有这种不适感,可他们对这干净整洁的桌面也没有产生任何感觉。
整洁通常给人以舒适感,为何这里,导演用这个长镜头我们会没有一种舒适感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应该是镜头角度的问题。
这个导演无疑是一个玩心理学和镜头的大师。
镜头几乎是贴着桌面在滑动,所以略失安全感的人会感到不适,安全感爆棚的人也不会产生舒适感。
导演用这种手法无疑只是想表现出海瑟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手法运用如此,不得不让人赞叹。
影片中的男配出现镜头次数较少,男配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全景中。
空旷的办公室,男配坐在一个角落。
导演很喜欢用“角落”这个概念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从开头海瑟坐着的位置,海瑟桌面的摆设,以及男配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的站位。
喜欢坐在角落里的人是缺乏安全感,是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孤独的。
这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基本常识。
这一个调度又是一种人物性格体现。
无疑,男配也是一个同样害怕孤独,缺失安全感的一个人物。
至于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导演表现的手法却是变了一种花样,他开始通过台词和道具去体现,而不拘泥于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
有人在探讨为何不把约翰放在镜头画面中,而是一直在画面外。
我却是认为,导演只是简单地不想让我们产生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这两个方面的审美疲劳罢了(参照金敏的《千年女优》,典型的让人产生剪辑方面审美疲劳的作品)。
约翰打电话给海瑟的时候,他是隐藏自己的姓名的。
人为何会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姓名,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照片?
因为他们无法去面对自己,人害怕自我审视,这就是为什么当人叫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们总会一惊。
(亚当乔伊斯的《网络行为心理学》)。
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一个想法:我一直在逃避现实。
当海瑟问他:“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害怕做了错误的选择?
”后,他连忙说“不,我只是害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是一个人。
”这句台词很直白,我们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约翰也是一个可怜的孤独的老人。
镜头出现在老人的房间里,色调是苍白的,老人依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声音变的更厚实了,少了那份电流声。
镜头推进壁炉上的摆设,白色 玩偶和中间的钟表。
老人房间里的钟表声明显比海瑟的钟表声略显急促,这里也是背景音效的小细节,我们可以从这个音效对比中得出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这一结论。
我想到华生在他的论文里说过:喜欢玩偶的男性无疑有两种解释这种行为,第一种是这个男人就是幼稚的,充满童贞的。
第二种就是这个男人极度孤独,孤独的男人往往在寻找依赖。
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养宠物或者是摆放赏心悦目的植物和玩具。
很明显,约翰是属于第二种人。
没有儿女,妻子在两年前因为癌症去世,他无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已经在这两年中慢慢成长,成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魇。
“你能不能待在那里,仅仅和我说说话握握手?
”当我看到约翰讲出这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内心一阵心疼。
孤独原来是这么可怕,它就像是一个野兽,在小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它可爱,它给我们带来灵感,给我们带来自由,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野兽慢慢长大,最后终会把你撕裂。
最后,老人还是走向死亡,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拍摄手法。
老人的老伴从门外走近门内,走廊里本来的冷光慢慢变暖。
“你去哪了?
”“我去找你了“”我睡了一觉,现在你找到我啦“”我想你了“”我也想你了“很暖心的结尾,但是我的内心却抽搐地不像样子。
老人自杀了,我们却为他感到高兴,他看到了死去的老伴,他不再孤独了不是吗?
而女主被老人的那句:”那就再去一次吧,你还年轻呢!
“激励到,勇敢的走了出去,和那名同样害怕孤独的男同事生活到了一起。
影片最后,酒吧的桌子横在女主和男配的胸部,这给我造成了一种挤压感。
虽然海瑟勇于走出了那一步,但是他们以后真的就会摆脱孤独吗?
我又突然想起约翰,约翰也不是单身,只是他的老婆早早离他而去罢了。
他最后也是孤独的。
看到这个极具挤压感的镜头,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
人永远也无法摆脱孤独,就像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一样。
一通电话,道出了一个人的一生,道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孤独和死亡就像是风一样,伴随我们前行。
我们都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
既然如此,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我们都患孤寡。
最后超感人的…消防车赶来救老人,打开门,出现的却是老人思念已久的老伴。
"Hello...hello my love, I'm home.""Come through my love, I just had a little sleep. Where have you been?..""I've been looking for you..""You find me now." "Come on, let me have a look at you.""I miss you.""I miss you too."他被抬了出来。
他终于看见了那个铭心刻苦思念的她。
看完后不由得想到了几年前看过的Armour,都是与老年与失去与逝去有关的片子。
总觉得老年夫妻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相爱但是又最害怕的一群人了把,有陪伴许久许久的枕边人,有共同长出的皱纹和白发,有每天颤颤巍巍分好的几颗药,有不再注意身边的莺莺草草却也会吃醋今天你夸隔壁王大爷精神好。
可是,总是害怕,一个人会先你而走。
拥有你的另一个世界,于这个世界的我而言,竟诱惑无比。
电话里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好像什么都听不清。
因为那种绝望是那么强烈,强烈到已经缠住了电话线,时断、时续。
当约翰的第一个压抑不住的哭声响起,我才发现我已经泪流满面。
太熟悉了,那种扑面而来将人严丝合缝地裹住,从毛细血管到内脏,每一个细胞都在说:去死。
那段时间的我总是不敢看窗,因为一看就要看好久,脑海中已经模拟了下百遍跳下去的镜头,德彪西的月光在脑海中一遍一遍伴奏,只差一个低音符号,我就要迈开脚步。
爬在栏杆上望着远处的红旗竿,嚎啕大哭两个小时,对着风许愿让风把我带走。
高处的巴掌还没落下,扯着我的头往地上砸,我只希望一切都快点结束。
生活太艰难了,一波三折的是电影,炼狱焰火的才是人生。
那时候的我经常走着走着就低下头,因为悲伤突然涌入,眼泪哗哗直流。
半个月瘦了十斤。
我有一大堆的情绪要发泄,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我看周围的人都觉得很愚蠢。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热线该有多好,说不定我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想抱抱那时独自煎熬的自己。
别哭了。
看着20分钟的进度条,听一个陌生人语无伦次地讲着让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只言片语……说实话,我开始只觉得不耐烦。
随着一根电话线逐渐勾勒出一张憔悴的面庞,像拼一幅缺块的拼图一样听一个陌生的男人讲述过往,那些模糊且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竟也慢慢触动到了心底的悲伤。
通过这一段连对方姓名都难以捉摸的短暂通话,海瑟成为男人最后的(也可能是妻子离去后唯一的)倾听者。
看完全片,我却只清晰地记起那些美好——男人在花圃里种了一圈玫瑰、在著名俱乐部演奏过次中音萨克斯风,当然还有夫妻二人最后的“团聚”。
我忽然联想起自己收藏的那些反转片。
时间的快门虽只将短暂的美好定格并埋藏,也许生活中更多的无奈与失意会常充斥在人们身旁,但那万般灿烂的玫瑰园也将因此而永不褪色。
当他人生活中美好、平常而又独特的瞬间走入自己的脑海,跨越时间和地域,与陌生人共享一个瞬间、一段经历、一份记忆,我想那或许也算是拥有了一种幸运和财富吧。
虽然短片时长受限,呈现出的情感并不够饱满,只有最后一段让人受到短暂的触动,但看完短片也让我联想了很多(写下的文字可能并没有按照片中想传达的意思走,只是突发的感想,望理解)。
以及看了这个短片才惊觉Edward Hogg简直和Brett Chukerman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看惯了他在《名姝》里冷峻的脸,才发现他其实拥有世界上最甜的笑容。
仅一个微笑,整个人都散发出温柔的光芒。
生命尽头,暖暖内含光
珍惜眼前人,结尾bgm好听。
虽然明白结尾的“珍惜眼前人”,但过于刻意了。
故事引起的是对老人的关注,只是拍的过于冗长,导致不够有感染力。女主演技不错。
看完后心里暖暖的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找到了,接下来所有其他次要的东西里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最重要的幸福。
不是因为是Sally演的,我可能也不会关注到这部戏。这个对于真人短片来说,冲击力是稍微少了一点了。毕竟我还想着各种转折。但最后发现故事其实很平淡。
只有10086愿意跟我聊这么长时间
罢了,没去年的《宵禁》好。
剧情一般但Sally Hawkins真是小甜美而又有演技
三星半。这个短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演技了,包括Sally Hawkins一个人对电话演独角戏的长镜头与层次感,还有Jim Broadbent这老戏骨声音也全是戏啊!音乐很不错
在人间,相遇多美好。
矫情
好难过
心凉了,但又始终有股暖流。Sally Hawkins的演出很加分
3+有点不是很懂 = =
一般
以为会有转折,但也只是鸡汤了一下
莎莉·霍金斯演技撑全场。
及时行乐,最后没把人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