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整理一下,发现看过不少这类片子了。
1《奥罗拉公主》是母亲为孩子复仇。
整体因果链是这样的:母亲晚接孩子(小型车祸+好色烧烤店男纠缠)——孩子被赶出店(情妇与老板去美容)——孩子走丢(无爱心出租车司机)——孩子死亡(遇假精神病真恋童癖男)——凶手脱罪(无良律师伪证帮凶)2.《特殊案件调查组ten》第6集中的案例是父亲为怀孕女儿报仇。
(这个更惨了,当时看的哭得不能自已)女儿当街被陌生男子拖拽殴打,向周围人求救无果,被刀刺致死。
整个过程被人录下传到网上。
3.《沙希》相较而言复仇就比较极端。
《沙希》主要讲女儿为母报仇(就不剧透了==)4.《暗黑者》某个案例是DARKER为拾荒老人复仇。
还是那种几个人不约而同的不干好事致使无辜生命凋零的悲惨事件。
(看到再更……)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这部电影,说是惊悚片。
一向口味重的我就去找了来看,虽然开头就是商场内的一场血案,但看完整部影片,丝毫不觉得可怕,只觉得揪心。
在看剧情介绍的时候,说是失去女儿的妈妈复仇的故事,复仇手段算不上高明,所以整个复仇过程中都没有大快人心的感觉,直至妈妈因此入狱。
最后,妈妈在精神病院中用刀插划过了逃脱罪行躲在神经病院中的主犯的脖子,才感觉到100分钟的压抑终于得到了释放。
最终,妈妈也用沾满了罪恶鲜血的刀片划破了自己的脖子。
从帮忙看孩子却因为订了餐厅把孩子丢下的女人、因为车祸不停纠缠耽误自己接孩子的无赖、因为孩子没钱不让孩子搭车的出租车司机、到残暴地侵害孩子的主犯,所有导致这出惨案发生的相关人士,妈妈一个都没有放过。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周旋于这些人身边,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步入她的陷阱。
影片使用了重复蒙太奇,使得故事情节和画面有更强的冲击力,给观众更强烈的震撼。
我想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线索,就是每一次复仇出现的奥罗拉公主贴纸。
女儿在活着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奥罗拉公主,而母女间亲密的小游戏就是扮演奥罗拉公主对话。
妈妈在每一次复仇现场留下奥罗拉贴纸,正是她对于女儿的想念和痛苦寄托。
她不断用这样的方式刺痛自己的心,让自己在痛苦至极之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复仇找到活下去的动力。
近几年关于幼童性侵的电影其实很多,《素媛》、《熔炉》、《青蛙少年》,这类片子大多令人感到无能为力的无助感,明明内心感到压抑和痛苦,但剧中遭受如此伤害的父母们却不能做什么。
而《奥罗拉公主》却讲述了一个母亲勇敢复仇的故事,虽然手段过于极端,但却是和其他同类电影有别的地方。
我们除了在事后想办法治愈孩子已经被伤害的心灵,还能做些什么?
我想这部电影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有很大的感触,一位失去女儿的可怜母亲为了报复那些害死她女儿的凶手,无论是对于她女儿的死有直接关系还是间接关系的人都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令人寒颤……但是那个虐待孩子的后妈,那个尖酸刻薄不讲理的小三,那个背着老婆偷情的好色老总,那个猥琐恶心的烧烤店老板娘的屌丝儿子,那个为了利益拒绝搭载乘客的老司机,他们真的该死吗?
这些人并没有直接杀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缺少道德,没有人性,他们与小女孩的死都有关系,但他们在犯下这些错误的同时也不会料想到这些错误会害死一条人命,更不会想到一年后要拿自己的性命作为代价。
如果要算起来,那些对小女孩视而不见的路人,那些没用伸出援手帮助她停下来的司机,是不是也算是凶手?
真正见死不救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在见死不救,但又能怪得了谁呢?
在当今人们都习惯冷漠的社会,这些见死不救的行为层出不穷,或许我们也可能无意间害死了一条人命,这时候,谁知道会不会有一个拿着刀片的欧若拉公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向你走来……
直击人性,这是我在看了影评之后的第一想法,我是看了柳岩的演讲稿之后决定来看看这部折射人性冷漠的影片,我承认我泪点很低,所以在影片后半部分哭成泪人,尤其是在垃圾场上,女主角学着她女儿的声音说出的一字一句,都让人心疼,凶手固然可恨,其他人冷漠的人又何尝不是帮凶,题材很深刻,敢于直击人性最深处的黑暗。
奥罗拉公主,一个真正的复仇公主。
她6岁的可爱小女儿被奸杀后抛尸在垃圾场,于是小女孩的母亲郑顺贞展开了一场复仇计划。
把与小女儿的死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都杀了,包括虐待孩子同学的后母,为自己方便而任由孩子流落街头的奸夫淫妇,只因少两块钱而拒载孩子的出租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车祸还恶言相向的烤肉店老板娘的儿子,收受罪犯贿赂而无视法律利用辩护让罪犯逍遥法外的律师,以及,逍遥法外装成精神病人的罪犯。
“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公正。
我只是为了我爱的人。
”女主角绝望而诡异地哭泣道。
今天我就来谈谈人的心理应激机制,(出处---何少颖老师的课件,引用了心理应激机制和创伤期的分类,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学习哈)什么是心理应激?
范进中举,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头,狗急跳墙,奥罗拉公主的复仇。
而奥罗拉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心理反应。
因而她是有一定人格缺陷的。
人的心理应激机制一般有:1、选择性忽视。
2、选择性重视。
3、改变自己原有的价值系统。
4.改变满足愿望的方式。
5、降低自己的理想愿望和社会对自己的要求6.蛮干、铤而走险。
奥罗拉公主的行为符合2,3,6。
她只重视女儿的死因,她的人生价值就是为女儿复仇,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那我们应如何合理地把握心理应激机制并帮助这处在其中的人们呢?
首先,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隐瞒感觉,逃避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
要让别人有机会去了解你。
在适当的时间,你需要把这心灵的最伤处的痛苦完全说出来,这时如果不解决干净,日后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相似的场合或事件时(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等),都会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
所以要在合适的场合试着把情绪说出来,让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其次,社会支持最为关键。
朋友和家人让其获得其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而顺贞的社会支持完全没有发挥作用。
女儿的爸爸没有做到分担痛苦的义务,再加上如唯钱是图,不顾道义的律师,那些不尊重死亡的人们。
社会没有给予任何支持,还起了反作用。
做为一个社会支持,我们需要具备几点:同情心,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具体性,即刻性和面质。
同时:1,在创伤的前期做一个默默的陪伴者,避免武断地替当事人做决定,如给她递水和面包,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吃不吃由她自己决定,让其恢复自信。
避免过快地询问当事人的感觉以及说一些貌似爱心的空话。
如下:“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遭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受难者的体验是撕心裂肺的,你这种轻飘飘的话会令他讨厌;“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死去的亲人是无可替代的,受难者会渴望与他们同甘共苦;“你爱的人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了”———这只是看法,而不是感受,而且是你的看法,不是受难者的看法;“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说这种话,是在帮助当事人主动遗忘悲剧,而这恰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源头;总之我们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抚慰受难的心灵。
在灾难发生初期,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无言地陪伴。
我们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共同的亲历者,是不愿意退缩的陪伴者。
2,在创伤的二期,充当教师的角色,负责解释工作,将自己的灾难与别人比,给危险设定一定的边界,赋予行为以好的意义。
3,在创伤的三期,充当心理咨询者的角色,可以让她再描述事件的经历,尽量让其把细节表达清楚,完善她的自我修复。
4,在创伤的最后期,充当牧师,这时就不必拘泥那么多细节了,可以与其探讨如何面对人生,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才可以说。
生命有一种倔强,内心有一种柔软,因为爱是全世界。
《奥罗拉公主》,一部“悲伤且残酷”的女性复仇电影。
一段杀人情节拉开了故事的序幕,非常血腥。
我们都看到了杀人凶手的脸,一个美丽端庄却表情愤怒的女人,她用尽手段接二连三地杀死了五个人,其间险象环生,自己也差点被人杀死。
为什么一个柔弱的女人要这么做呢?随着故事的推进,真相渐渐揭开:郑顺贞原本是个和善的家庭妇女,有一天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去幼儿园接自己的小孩,结果孩子最后被一个变态带走了,强奸杀害并抛尸于垃圾场,做母亲的随即就崩溃了。
她精心地部署了一切,不惜代价地和直接或间接导致小孩死亡的人进行周旋,并将他们一一杀死。
最后,她装疯进了精神病院,杀掉了那个因为装病而逃脱法律制裁的变态,自己也自杀了。
电影很好看,但也让人郁闷,尤其是一段回忆的镜头。
往日那温馨的画面配上小孩子咿咿呀呀的歌声,再对比现今孩子悲惨的遭遇,真是让人心碎。
看到最后那个变态惊讶的脸,打死他也没想到竟然有人会这样为自己的孩子报仇。
所以说,得罪谁也不要得罪做母亲的,作为女人她可能是软弱的,但是为了孩子她可以很强大。
母亲一旦发怒了,后果很严重!
(本评论包含剧透,请谨慎展开)幼儿园虐童丑闻爆发之际,有女推友提到一部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讲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复仇的故事,连夜找来看了,看完感觉特别复杂。
可以说血腥,暴力,惊悚,但又令人唏嘘。
这电影是个女性导演拍的,身为父母,对情节的理解尤其深刻。
她讲述了一个33岁的单身妈妈,因为一宗小的交通意外,被肇事司机纠缠,迟了去接女儿,电话委托店里同事照看她放学的女儿,该同事是一个老板包养的小三,为了赶时间做美容,把店锁了,让孩子在店门口等妈妈,孩子等了很久妈妈都没来,自己打车回去,但路上因为告诉的士司机不够钱,被司机扔在马路边,夜色渐深,小女孩儿孤单无助,伤心的哭起来,坐在路灯下等妈妈时,被一个路过的富二代变态载上车,奸杀后抛尸垃圾堆填区。
案件很快审结,富二代动用知名律师,制造了精神病例,被判入精神病院。
女孩儿妈妈辞去原来的工作,开始杀人,分别杀了女儿同学的继母(因为女儿告诉她,同学说继母没事儿就打她,她很可怜),出租车司机,小小的刮擦就纠缠她很久导致她迟了接女儿的烧烤店小伙,把女儿关在店外的前同事及其包养人。
每次杀完人,她都会放女儿最喜欢的奥罗拉贴纸在作案现场。
后来,她的警察前夫猜到是她作案,在关键时刻,解救了律师,配合警方抓捕了她。
她被判关入精神病院,前夫去探监时,暗暗把刀片放在《圣经》皮壳里,并暗示她,她拿着刀片在精神病院里杀掉了奸杀女儿逍遥法外的富二代后自尽。
前夫则在外面杀了那个知名律师。
故事并不复杂,甚至给观众漏洞百出的感觉,比如,一个小女孩儿这么容易走丢吗?
警察会不管吗?
为何出租车司机不把她载道目的地再收钱呢?
她难道没有打给前同事并报警积极搜救吗?
其实如果明白导演的用心,这些看似漏洞的情节就变得合理了。
导演其实想说的是,每个普通人的一点点自私的行为,最终累积起来,在时间巧合之下,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可爱的小生命。
显然,这里的每个人都没想到孩子最后会死,甚至包括那个变态富二代,但最后小孩儿死了,她们也都积极的配合警方,拼接出了整个事件,他们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环,而且,他们只是自私而已,并没有犯法。
导演故意利用一些情节把这些人物“丑化”了,例如那个小三儿大声呵斥送外卖迟到的阿婶,并且推掉了叫的外卖。
继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小女孩儿拳打脚踢,这些情节展示后,女主角的复仇,更多了重替天行道的意味,甚至导演最后安排她的警察前夫对司法系统和信仰(他女儿死后,他准备去做牧师)彻底失望,参与到和前妻一起的复仇行动中。
我说看过后感觉复杂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情理的正义和程序正义的纠结。
在程序正义中,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罪不至死,但在情理上,又非常理解这个母亲的怨恨。
她杀每个人时,那些人都是懵懂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尤其是第一个,继母,她觉得自己不过是在管教孩子。
她那自以为是,极度自私的前同事,甚至在整件事发生后一点愧疚之心都没有(她甚至对情夫说,既然要离婚就别要孩子啊,真是麻烦),自私自利的小烧烤店主,就更普通了,在韩国这个社会,他没有对女性的尊重,一点车的刮蹭就对女性粗口连篇,也符合韩国国情。
可能到死他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以为自己只是贪图美色,死在一个疯女人手上。
这位母亲可以连杀几个人也反映了警察的平庸无能(警署内的懈怠,吊儿郎当,也有所表现),她杀那些男人时,除了出租车司机是用电击防狼器,其它的都是利用自己的美色。
可见没人经得起诱惑,尤其是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回到程序正义和情理正义这个话题,当司法保障的程序正义和情理正义相去太远时,难免令人产生正义不张,恶人逍遥法外的感觉,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这种背离就越来越远,宗教和法律上都企图让大家相信,恶人遭受的惩罚不是死,而是让他活着饱受折磨,我觉得这难免太天真了。
好人才会受到良心折磨,会感受到良心折磨的人,很少会犯下难以弥补的大罪。
而杀人越货,奸淫幼女的恶人,心如铁石,自私至极,根本不知道有良心这回事,也更不会受到什么精神的折磨,他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死亡,他们希望能够活着,找机会出去,继续作恶。
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执行私刑处决是可以理解的。
法律给不了我一个满意的说法,我只好给法律一个说法了。
我曾经看过邱礼涛导演的一部三级片《惊变》,温碧霞,任达华黄子华主演的,当时的宣传是温碧霞唯一一次全裸演出。
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因为它是部三级片,它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女人用自己的美貌,周旋于绑匪,想图自己家产的老公,老公的小三之间,让这些男人女人互相猜忌,她甚至色诱老公派来的绑匪,让他彻底爱上她,同情她,最后他老公依靠精明的律师脱罪时,绑匪开车直接把他撞死在法庭外,并反复碾压,当然绑匪为自己行为负责,判了终身监禁,她守住了自己家族的产业。
除掉了老公,老公的小三。
期间她的孩子也在争抢中摔到地上死亡,也是从那一刻,她决定把这些人都杀了。
所不同的是,她非常精明的安排了一切,以至于从程序正义上她也没有任何过失,只有黄子华饰演的警察洞察一切,但他并没有说破,甚至暗暗的,他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比警察分析,法庭审判的还要好得多。
他只是暗示了一下温碧霞自己什么都猜到了,挥挥手,目送她自由的离开了。
《奥罗拉公主 》这部电影看到快结束时,我没料到剧情的反转,这个反转令我非常意外和振奋,我甚至希望导演更进一步,让前夫把她保释出来,两人继续生活在一起,像双侠一样,在法律之外,做个替天行道的人间天使。
复仇。
杀人是可以被原谅的吗?
如果有理由的杀人不是罪行,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罪行?
死刑是被允许的,但它并不道德。
符合道德的并不一定就符合法律。
那法律又是基于什么而存在的?
杀人者必将付出代价。
得到与失去是等值的。
灵魂的堕落和不被救赎就是一种代价。
在看片子时,同情而不希望凶手被抓住,我们的道德就改变了,我们心里的魔鬼就正在唱歌。
片子开头,是女主角穿着灰色的风衣。
杀人。
用尖状的厉器在卫生间杀死了一个女人。
因为,这个女人毒打她的继女。
这个女人不停的杀人。
不同的人,看起来像是毫无关联。
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的只是,用残忍的方法,弄死一个人。
片子中,她是母亲。
她爱着自己唯一的女儿,六岁。
女儿死了。
奸杀。
被弃尸在一个垃圾场。
发现的时候,没有穿着衣服。
我想,任何一个母亲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疯狂的。
我可以理解她的疯狂。
但是,即使杀人的理由可以被原谅的,杀人的实质却不可以被原谅。
记得有句话,那位哲学家说:“死刑是被法律允许的,但是,它是不道德的。
”道德。
道德的底线是什么?
什么才是道德的?
道德,是人的道德。
人的规矩。
看着片子里的女人,哭泣,在女儿被发现的垃圾场。
在女儿生日和忌日的这一天,她把那个虚伪的律师绑在起重机的机臂上。
她打了电话给电台,告诉了警察自己在哪儿。
她疯狂。
疯狂的报复。
但是,她假装成女儿,哭泣,害怕。
她没有真的疯了,只是,假装。
想起以前看的一部电影的影评里说——电影里的女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她要杀人报复,为了出院,她配合医生,最后,医生都认为她好了,让她出院了,在走之前,她对她的朋友说了一句让我恐惧的话,她说:“我要杀人。
”另一个女的说:“可是,你杀人是犯法的。
”她说:“没有关系,我只是假装正常。
”假装正常。
谁在假装正常,或者疯狂?
《睡公主》里面的女人,她假装疯狂。
因为,真正杀害她女儿的凶杀,因为律师的开脱,以精神病的理由住进了精神病院。
她不甘心。
所有的报复,必须以真正的凶手的死为结束。
所以,她假装疯狂。
之前的杀人,因为她也有精神病,所以,同样把她也送进了同一家精神病院。
她见到了凶杀。
杀了他。
刀片,脖子的动脉。
血喷出来,染红了整个桌子。
他死了。
她笑了。
同样的刀片,同样的脖子动脉。
她死了,因为她的女儿,被她称为奥罗拉公主的女儿,早就死了。
疯狂的母亲的复仇。
片子里,在她杀人的时候,经常放着她女儿唱的歌。
童声很可爱。
六岁,天真的年纪。
到最后快结尾的地方,导演用回忆的方式告诉了观众,女人所杀每一个人都是与她女儿有关的。
第一个被的继母,是因为她的继女和女人的女儿是同学,女儿说那个小女孩很可怜,那个小女孩总是期望她的继母死。
被杀的女人的朋友,因为她的自私,导致女人的女儿必须自己回家。
被杀的烧烤店的男人,因为他无赖,导致女人不能按时到店里去接自己的女儿。
被杀的出租车司机,因为他不载没有带够车费的女儿回家。
每一件事都是有它的理由的,只是,看你知道,或者不知道。
睡公主。
看完这个,我觉得有些不合理,特别是在观看小女孩受害的当天。
遇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吧,可是放在我大天朝,我相信还是不会一连串遇到这么多素质低的人。
而且,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小女孩的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能我比较现实吧,现在的社会,孩子都6岁了,怎么可能不教点迷路的回家小技能呢?
“别跟陌生人走”,我想每个家长都有教吧?
家里的地址,爸妈的电话什么的,总是要背熟的吧。
像我6、7岁的时候也和妈妈逛街走丢过,我清楚记得妈妈教我怎么做“身上一分钱没有,就直接搭上的士,找师傅借电话,打给外婆,叫她拿上钱来****接你!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什么都不记得,就叫的士师傅搭你去最近的派出所!
到哪谁还敢管你要的士费!!
别说“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怎么能拿你的尺子去衡量一个6岁的孩子呢?
你以为每个人都做到吗?
”屁话,这个社会就TM弱肉强食,你不学会保护自己,到头来结果你怪谁?
怪社会?
难道你要拿着“人外有人”这句话,当作你不学会保护自己的借口吗?
总而言之,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走丢的孩子,就像泼出去的水!
只能靠自己,靠你平时教给TA回家的方法,识人的能力!
别说TA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会学的会呢?
有本事你就别把TA弄丢,不然你只能防患于未然,给孩子上那么多兴趣班,还不如多教TA在外保护自己的技能!
社会如此,我们不能去改变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唯一能做就是适应!
是保护自己!
而不只是谴责他人做法的不对。
剧中的母亲,我理解,但不苟同她的做法。
她本身也有错啊!
曾经,我们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那时候养多一个小孩和养多几个小孩就像养多几只小猪一般没什么区别,不像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不单是对小朋友的过分溺爱,大人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一个小朋友的身上,一旦碰上意外,失去了小朋友,这个打击对一家人来说几乎是致命。
所以,为了自己的小孩,母亲能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严正花饰演的复仇女神就是一个恐怖残忍的复仇母亲,但你却忍不住同情原谅她。
她把失去小孩的罪行算到了所有直接或间接的经历过的人头上。
她要把自己失去女儿的愤怒,悲痛,无奈...通通都控诉并实施在这些人身上。
不要得罪母亲,母爱可以很伟大也狠残忍。
这不算什么高智商的复仇,但却是一个构思巧妙,虽然剧情比较狗血,却看得很痛快的复仇故事。
导演通过一个复仇母亲的故事直白的指出了现今社会的冷漠人性。
影片中几乎每个被害人都是因为自己的冷漠人性而被残忍杀害。
这个世界太冷酷了,他们的冷酷来自于麻木,来自于自私,所以才需要一些鲜血一些生命唤醒人民的良知。
安静舒服的我们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来警醒我们一个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看过最差的韩国复仇片。前半部分对警察性格的塑造不到位让结尾警察的反转很难让人信服。作为悬疑片,节奏拖沓,作为人性片,形象塑造单薄。
我想韩国女演员中电影数量我看过最多的一位 就是严正花了~这部电影她演的真的很好 可以弥补很多不足~
莫名其妙的一些裸露和XO镜头,现在的电影没这些东西会死么。女主角的鼻子还可以再垫的高一点么,双眼皮还可以再割的深一点么。老题材无新意,拍的也无所谓。一颗星给结尾~
没觉得多好看!
严正花美丽绽放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感觉女猪脚好像在那部电影中让我记忆挺深刻的。没想到韩国电影演员那么肯露点。
韩国人真擅长拍复仇片。
和告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部电影里女主亲自动手。
烂透了,简直浪费时间
还行吧,我没什么感觉
本来可以讲得很震撼人心的故事,不好意思,除了小姑娘可怜的流浪部分,没能打动我。处处可以看到模仿成功电影手法的痕迹,但又处处差人家太多,尤其垃圾场一场戏,导演是想做大场面?嘈杂混乱让我简直看不下去,还不如留白更能刺痛人心。不推荐。
又一部疑似看过的,各种de javu。
报复来得简单,伤痛却要根植
想搞以暴制暴就不要过度神经病煽情傻逼,别扭死人,故事铺垫毫无悬念,BUG多的不能数,受害人们都是等着女主来杀,草,玩这类型看看人家朴赞郁的《我要复仇》吧。。
还真是挺感人的,女主的演技很好,小萝莉也是又可爱又可怜,爸爸最后开始帮助杀人我还很没有原则的觉得做的对!
女主六岁女儿惨死,女主一个个的进行复仇,杀了原来的老板情侣、出租车司机、耽误她时间的流氓、孽待女儿小伙伴的后妈,之后假装精神病被关进医院,终于杀掉了害死自己女儿的财阀儿子,然后自杀了结。
爱 究竟是这样的
If god can't be work,I prefer become a devil.If law can't make that murderer die,I can do it.
看哭了。作为妈妈很怕看到这种事发生。但是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不了推卸的责任。爸爸妈妈是首要祸首。这也是他们深深自责的原因吧。坏人当诛!小女孩好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