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忍受过冬夜的寒冷而无家可归的感觉吗?
你可曾忍受过无依无靠举目无亲的绝望吗?
你可曾忍受过寒冷、饥饿、恐惧、黑夜?你可曾思考过你的人生?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什么?
你为何而生?
你为何而死?
我们来到世上是为了帮助别人,这是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
诸般难忘,难忘者名心一段。
我们自从生在这片土地上,出去童年的朦胧,无忧无虑;少年的迷惘,青年的踌躇,以及到现在的压抑等等。
我们却裹足不前,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们无所信仰,没有明灯,只是一叶扁舟,随波浮沉罢了。
我们这些年轻人,我们这些年的青春,我们人生里的诸多可能在举世皆浊的环境里,我们的灵魂身体心灵早已与污泥烂沼千丝万缕的相似着。
让人无法拒绝心痛的好故事,"You have the last word."最终父辈给予儿子的话激起了我们心中对于传承的自豪并感动落泪。
该片根据主角Nick Flynn的回忆录《Another bullshit night in suck city》编写,父的笔下记录着生活的无情,却又勇敢地走过人生,生活就是经历,感人肺腑的文字写出了每个人心底之痛,也燃点了希望。
Robert De Niro扮演父亲,像极了破落沉沦的流浪汉,失业、酗酒、流落街头、被殴打、进救助站....却总想写一部属于自己的书,其中不乏精彩的语句。
儿子也在救助站工作,目睹了晚年的父亲破落的境况却不能原谅他之前的无情,破烂的棉袄穿在他身上,转身时都会将背部裂缝里的棉絮飘落在空中,描写细腻,寒冷又不乏爱意。
我们知道,对于落魄者,有时候,只需给予一点点希望,都能燃点他们的热情自我恢复,在看着父辈遭遇梗塞着咽喉,我们有点走神了,或许正代入自己呢。
最后,语重心长的一句"You have the last word."结尾,记得别错过字幕倾听片尾曲Badly Drawn Boy的"Let It Rain",令你想起往时的父亲、往时的自己......
挺久没看男人故事了,乍一看觉得是一个毫不负责的父亲抛妻弃子过了很多年突然出现,面对陌生的儿子,已逝的妻子,他的突然出现似乎成为了作用在儿子生命里的巨大的冲力,一下子打乱了儿子倒是本也不多么完整的生活。
而在自我漩涡和突然加入的不受控的陌生父亲带来的波澜的双重作用下,儿子逐渐不受控的人生让他感受到了不适。
本就极力想挣脱的心和面对自己不断靠近的状态形成了巨大的挣扎,最终他决定改变自己。
我觉得非常妙的一点就是很多人只看到了挣脱,却没真的看到传承。
当下社会总在讨论“远离原生家庭”却很少有人探讨“和自己和解的前提要先和原生家庭和解”。
这些话题虽然很大,但我却在这部电影里感受到了这个部分的讨论。
自我的根基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和影响,也因此父亲对他在文学上的激励以及很容易失控的劣根性的遗传,是无可回避的。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也意识到父亲没有说出的对母亲和自己的愧疚,无法矫正的失控以及对生活的目标执着带来的偏执与发疯,也都不可回避的加注在了自己身上时,我想他也终于明白摆脱是不现实的,是和自己过不去,带来更加偏移的结果,反而去面对,接受,讨论,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真实的模样,放下那些本就不属于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才更行之有效的走向幸福,而这些,也正是母亲曾经教会自己的。
这一瞬间他们多像我也常常和朋友丈夫聊起父子之间的关系,或者男生面对的很多困境。
与女生截然不同的是,承认自己的弱点和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门槛,更不要提接纳面对修正这些更加靠后的部分。
很多人一边厌弃父亲,一边成为父亲,卷入深深的痛苦。
这部影片里也正是展示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男性本身的沉默和对细腻的自我的抗拒,会导致他们把自己放到一个困境里,跟自我争执,最后只能和父亲这个角色一样,靠酒精去维持。
嘴硬没好处,被看见很难得,这件事我想对很多男生都很重要。
最后父亲不断重复的“see?
”我很受触动。
“I see you”在很多语境里包含着我看到你的痛苦,理解你的经历,并且无条件爱你的含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被看见,付出,痛苦,藏在语言背后真正的自我,都需要一个亲近的人,有爱的人说出这句,我看见了。
这是2012年上映的电影。
德尼罗在其中饰演一个无家可归的父亲。
这是一个描述父子两代的故事。
原本弗林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可好景不长,乔纳森在恶势力的胁迫下,干了伪造证券的犯罪勾当。
“如果我不按照他说的做,他就威胁杀了你们娘俩”。
结果蹲了多年的监狱,夫妻离婚。
十八年来,妻子实在忍受不了生活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成人后的儿子尼克·弗林在一家流浪汉收容所工作。
父亲乔纳森·弗林因为无家可归也走进了这家收容所。
父子俩不期而遇。
十八年未见,尼克对父亲没有印象,更谈不上感情。
几天的接触,俩人遭遇了不少尴尬,也增进了理解。
在父亲的鼓励下(如果乔纳森的方式能够称为鼓励的话),尼克坚持写作,终于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影片结尾有这样的场景:尼克向乔纳森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妻子梅内芙对公公说:“你想抱抱孙女吗?
”尼克赶忙阻止。
乔纳森说:“我有过孩子。
尼克。
” 他慈祥的抱起孙女,骄傲的对尼克炫耀说:“看!
”可孙女并不认可这位爷爷,开始哭叫,挣扎着要从爷爷手中脱出。
观众一定会感觉到,祖孙三代虽然仍有距离有隔阂,但毕竟走到了一起,是一家人了。
影片没有剧烈的喜剧冲突,只是将乔纳森和尼克的情感关系娓娓道来。
这其中,引起我关注的是乔纳森的性格刻画以及他们父子的感情发展。
乔纳森的整个生活无疑是失败的。
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
如尼克对父亲的评价:“他贩卖伪造支票,也写优秀的美国小说。
”一方面,他坚持相信自己有当作家的潜质,坚定的认为“美国只出过三个一流作家:马克吐温、塞林格和我。
我的作品都是经典。
很快我将会出名”。
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写作。
装了满满几个纸箱。
可是人们始终未能读到他的作品。
最后他“忍痛”将这些作品给了儿子尼克,还不忘了嘱咐儿子:“别抄袭我啊。
”儿子读起来的感受是“前30页还有模有样,然后就像他的人生,很快崩溃了”。
乔纳森虽然嘴硬,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也逐渐知道自己这辈子的作家梦是没什么指望了,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狱中给儿子写了几百封信鼓励他,终于成功。
乔纳森自得的认为这就是他遗传的功劳。
因为他的创造,因为他的鼓励,尼克才能“成为弗林”的。
在乔纳森身上还有许多令人厌恶的品格,喜欢吹牛,明明是无家可归,还要向别人吹嘘自己在某某饭店有一个套房。
脾气暴躁,因此被房东赶出门外。
喜欢嗜酒,又因此被救助站推出。
应该说,他最后落到无处可去的悲惨结局都是他自己的恶劣秉性造成的。
可是,我们从乔纳森身上,同样看到了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
一是他坚定的意志。
当作家的信念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
写作是他的兴趣,更是他生活的寄托。
无论在狱中或是当出租车司机的时候,无论是他衣食无忧还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写作都是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从不放弃。
二是乔纳森始终直面生活,顽强生活,从不向逆境低头。
有这样一个场景,寒冷的冬天,他无处安身,先是遭到往日朋友的拒绝,只得在自己的出租车内睡觉,后又在马路边的长凳上、在暖气出风口外将就,在他穷尽了各种办法实在无法抵御风寒时,他走进救助站,指望得到一张床位。
而恰巧在分配床位的窗口上,看见了儿子尼克。
乔纳森望着目瞪口呆的儿子,平静的说:“我要个房间过一夜。
”没有尴尬,没有躲避,没有掩饰,没有自卑。
父子俩有一段对话。
乔纳森问尼克:“顺便问一下,以前怎么没让我和你一起住?
”尼克:“我怕如果去救溺水的人,自己也会淹死。
”听到这话,乔纳森怒了:“溺水的人?
溺水的人?
我不是溺水的人!
我是顽强的人,是大师。
我在外面死不了。
我不像你多愁善感的妈妈,我是顽强的人!
知道吗?
你很幸运是我的儿子,所以你也顽强。
你不是我,尼克·弗林,我赦免你。
我创造了你,可你不是我。
”这些话,即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儿子的鞭策。
看到这里,我们怎能不对乔纳森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感到由衷的敬佩呢?
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是他们父子二人的情感。
对于亲情,东西方的观念略有不同。
东方所要考虑的是孝道、责任和感情,而西方只是责任和感情。
在咱们这里有一首古代歌谣讽刺那些假孝顺:“举孝廉,父别居”。
这是东方人所认为的大逆不道的作为。
在西方则没有这样的概念。
尤其在尼克这里,他和父亲十八年未见,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也只是在想像中在和父亲互相传球。
然而当他真的见到父亲时,乔纳森对于尼克,也只是一个陌生人,彼此之间除了血缘,再无其它关系。
不要说孝道,即便是责任也是可有可无的。
那么“父别居”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可是,亲情作为人类情感中的一种,就不一样了。
它可以深深的埋在心底,不需要用任何行动来体现。
可是当这种感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所有的关爱、体贴、行为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了。
“慈母手中线”是因为有了“意恐迟迟归”的那份惦念。
在影片中,我们更是可以逐步领略到他们父子之间那种亲情的发展和成熟。
尼克看着父亲的背影在寒风中渐渐远去,乔纳森在儿子的诗歌朗诵会上凝眉闭目侧耳聆听。
都在表达着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
再看看咱们这里的这些年中,别说亲情了,起码的孝道和责任早已荡然无存。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亲情更是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了。
不说了,说起来太恶心。
好在我自己和亲人之间,还保留着那份情感,令我愈加珍惜,也让我暗自得意。
德尼罗饰演父亲乔纳森。
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角色。
德尼罗演起来却游刃有余,荒唐中的理智,潦倒中的自尊,吹嘘后的无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分寸把握的非常好。
整个影片的情节和结构同样非常出色。
只是没有警匪片和动作片那么热闹。
本人评分:8.0。
我想,这电影一定是美国人炫耀本国保障制度的宣传片。
当然了,美国人注定是要失败的,这样的东东起不了任何作用,中国根本没有穷人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保障。
每个人都沐浴在党的光辉下,欢快地蹦跳着,让那些帝国主义的烂玩意见鬼去吧。
再谈电影,单看主角,这片子就不能错过。
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嘶吼呐喊,也不总是泪水滂沱。
把那些都留给中国好声音吧。
这部片子因为平淡而醇厚,所有的回味都在不经意间。
在我看来,比起尼克,乔纳森更值得尊敬——他虽然潦倒,但活得有尊严,尽管这样的尊严,有时候靠的是自己编织的故事来维系。
“生活就是在搜集素材”,就是他保持最后一点自尊的屏障。
他自己相信么?
我不知道。
但是,生活,总需要一个理由,尤其是当你希望活得有尊严,而现实又在无情地剥去它的时候。
乔纳森和尼克确是两代人,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父子,更多地是在精神层面上。
尼克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母亲又自杀,其承受的生活艰辛和内心痛苦可想而知,吸毒似乎是尼克这一代人排遣抑郁的方式。
相比儿子通过放纵来宣泄人生,乔纳森这一代人,虽然酗酒,但更多是通过自我暗示、依靠自身信念来坚持活下去。
乔纳斯说得对,他更加顽强。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你是谁。
在一个绝望的世界里,尤是如此。
幕后花絮两代弗林的倾情参与 最新电影《成为弗林》改编自尼克·弗林(Nick Flynn)于2004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名叫《衰城烂夜》(Another Bullshit Night in Suck City)的自传,探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牢不可破的同时又很脆弱敏感的维系……尼克是在1997年开始写这本回忆录的,前后花掉了7年的时间,才最终编辑成册得以面市;至于韦兹,他在2004年小说一经发表就投入到了改编剧本的创作当中,巧的是,他同样用了7年,总算是得到了一个让他满意的电影故事。
不仅仅是韦兹和尼克迫切地想要讲述这样一个生命的传奇,包括尼克的爸爸乔纳森·弗林(Jonathan Flynn)在内,同样表达出了引人注目的兴趣。
尼克·弗林的自传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他在马萨诸塞州的近郊的成长阶段,包括他于80年代在波士顿的一家收容所的工作经历,尼克回忆道:“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我一点都不了解他,自从上一次我见到他,已经过去18年的时间了……后来,他突然出现在了我工作的那家收容所里,而且还是以一个需要床位的无家可归的人的身份。
随着我们的生命有了交集,我们也终于对彼此有了一点点了解——要知道我当时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被父亲遗弃所造成的痛苦的家庭历史,还有我自身的毒瘾和酗酒的问题。
” 2004年,这本自传一出版就牢牢地吸引住了保罗·韦兹的注意力,他读完之后,马上就意识到可以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作品,在制片人迈克尔·考斯提甘(Michael Costigan)的引荐下,韦兹终于见到了尼克·弗林,他开始游说这位作家将他的作品拍成一部影片……虽然这只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尼克却深受鼓舞和感动,他很快就对这部电影长片给予了自己最真切的祝福,尼克说:“打从一开始,韦兹就围绕着我的回忆录展开了一种令人信服且恰到好处的视觉想象力,一旦我们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他马上完成了剧本的初稿,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异常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 只要是由保罗·韦兹自编自导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对焦在了家庭关系和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上,其中探索最多的,无疑就是父与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了……不过,在他看来,下载电影《成为弗林》无疑还具备着另外一个特殊的意义,他需要着手处理的是一个全新的戏剧内容,为这种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感维度寻找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切入点,同时还得展现出难得一见的清晰度。
在创作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韦兹不得不时刻谨记在心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尼克·弗林真实的生活经历维持住最基本的尊敬,然后再去挖掘与家庭有关的大众化主题——这里最为明确的一条故事线索,就是作为一个孩子,如何在父母各自布满缺陷的生活当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在这部影片正式开拍之前,韦兹写了整整30个版本的剧本,就为了让故事中的元素和人物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而且要尽可能地还原一种忠实的逼真色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写,韦兹的目的是希望原著的读者能够对他的影片产生强大的共鸣,因为他灌输于其中的都是一些很有腐蚀性的趣味体系和强有力的情感时刻,尼克坦承道:“在我创作小说的那几年,我深刻地了解到,你所写的东西,是不会在最后一刻走向终结的。
不过,来自于不同的电影公司的人总是会对这个由韦兹完成的相当出色的电影剧本提出一些糟糕且无确实根据的建议,这会让本来美好的东西蒙上一层阴影——从这个角度来看,韦兹的本子就好比诗歌一样美丽且生动。
”切身去体会收容所的真实状态 作为保罗·韦兹以及克里斯·韦兹(Chris Weitz)这对兄弟电影人的合作伙伴之一,制片人安德鲁·米安诺(Andrew Miano)同样对这部影片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而且他还保留了每一个版本的剧本,米安诺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是为了在回应别人的质疑时,手中掌握的是不容辩驳的真凭实据,确实是有30个那么多……我想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的结局,甚至有些版本的故事还要显得更加地黑暗一些。
我们正在讲述的是发生在真实的人身上的现实经历,这是属于尼克·弗林的故事,同时也是乔纳森·弗林的,韦兹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全部视觉化,然后做出合并和一体化的影像处理。
我们都真心喜欢原著小说,与许多优秀的电影计划一样,想要实现它的话,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但是我们一旦找到了那个最合适的途径之后,我们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尼克接着说:“从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我们确实是很合得来——而这中间还增添了一层对韦兹的尊重和敬佩,包括他这么多年来在电影行业里显而易见的成长,还有他为了实现这部影片,所做出的无所畏惧的努力和挣扎。
” 在影片中饰演了乔伊的莉莉·泰勒(Lili Taylor)同时也是尼克·弗林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她描述道:“我想说的是,保罗·韦兹在最初的接触当中,就已经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尼克,我喜欢看他们一起工作时的样子,还有做前期的准备和相应的素材收集……我非常钦佩韦兹的坚韧和对电影的热情。
” 发生在保罗·韦兹和尼克·弗林之间关于影片的交流与对话似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即使作为一个非常忙碌的电影人,韦兹在此期间已经完成3部影片的制作工作了,却一点都没有耽误过他们对这部《成为弗林》的发展……由于需要做广泛的搜寻和研究,也使得尼克和韦兹多次来到波士顿做实地的勘测和调查,他们还与在尼克曾经工作过的收容所做顾问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他的父亲也曾在那里呆过,尼克说:“我和韦兹不仅在那里吃了一顿饭,还洗了一个澡并一直等到所有人的就寝时间——也就是晚上9点。
这里不但有我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同事,而且还有很多我认识的需要在收容所里过夜的‘房客’。
” 对于保罗·韦兹与尼克·弗林来说,他们同样经历了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到了晚上,他们也加入到了开着货车进行巡逻的队伍,主要是为了劝说那些无家可归之人不要露宿街头,去收容所过夜,尼克形容道:“我和韦兹都穿着很薄的外套,当时波士顿的夜间是只有5度的低温天气,我们不得不从货车里找一些厚衣服御寒……我们差不多是在凌晨两点出来的,然后随意走动,去一些能唤起我的记忆的地方。
然而,等我们返回货车停靠的位置时,却发现它已经开走了,因为接到了紧急的通知,有人遇到麻烦,所以他们赶过去支援了——于是我和韦兹只能站在那里傻等了,盼望着货车尽早开回来,我们真的彻底地体验到了一次什么叫彻骨的寒冷,韦兹希望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的感受和体会全部融入到我们的故事当中。
当货车回来之后,我们听到了另外一个相当悲惨的新闻,就发生在一个星期以前,一个没有去收容所的男人,在外面过夜的时候被几个年轻的成年人殴打致死,韦兹毫不犹豫地决定将这个故事也放进我们的影片里……就在那一夜,韦兹开始对无家可归这个概念有了更加直接且强烈的意识,而且经常会被看成是一种威胁,让人变得如此地脆弱无助,不仅仅是因为寒冷的天气,还有来自于他人的危险。
” 好几次,保罗·韦兹都陪伴着尼克·弗林一起会见了乔纳森·弗林——他一直和他的儿子保持着联系,那时候他就在马萨诸塞州,尼克说:“我和韦兹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我们在他的那间特别小的公寓里坐了7个小时……房间里到处散落着一摞摞书,还有他的一些作品也凌乱的摆放在那里,我把韦兹介绍给他,然后对他说,‘他要把我写的一本书拍成电影。
’我的父亲早就看过我的自传了,只不过他对里面的内容没什么记忆了,除了他自己,他对任何事情都记不大清楚。
而从我的感觉出发,见到父亲就好像之前的所有经历又回来了一样,他不但对韦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电影剧本同样给他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们拜访我父亲的过程中,我们将很多关键的时刻提炼了出来,同样把它们添加到了影片当中,真的会有一种回忆与现实重合的不真实感。
” 影片的创意来自真实故事,改编自作家尼克·弗林的自传小说《烂城衰夜》,讲述了自幼在被父亲抛弃的单亲母亲的呵护下度过少年时代的他,仅仅依靠狠心的父亲几十封文字聊聊的信件而长大电影下载。
之后,却在命运的鬼使神差之下,在波士顿城的一家收容所里撞见了无家可归的父亲,两人间随后又发生了种种颇具戏剧性的悲喜故事。
在展现人世间亲情、成长、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同时,也揭露了社会诸多的阴暗面和人们难以回避的种种人生问题。
如此独立且充满话题性的电影故事,自然不可缺少演技派且个性独具的主演阵容。
的确,聪明的保罗·韦兹在爱情喜剧片里徜徉多年后,终于开窍起来,联手作家尼克·弗林一同打造这个情感故事。
并凭借优秀的剧本故事一举网罗了奥斯卡影帝影后的“金边”组合:罗伯特·德·尼罗和朱丽安·摩尔,还将一直成功游走于独立电影中的清秀男保罗·达诺收入帐下。
显然,如此绝配的组合,在如此富于戏剧化的人生故事里,绝对吊足了众多影迷的胃口。
难怪,影片在尚未公映,制片方焦点公司仅仅公布了一款意境深远的海报之时,便引得无数影迷关注和期待。
如今,在唯一一款的2分钟有余的预告片中,人们更是欣赏到了三位主演的精彩到位的表现。
尤其是老戏骨德·尼罗与小后生达诺之间的对手戏,更是为影片故事大大加分,非常值得期待!
一位父亲要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如何教育他,给与他?
这部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揭示了这个问题。
影片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线索,比如为什么父亲不在孩子身边,因为父亲在监狱,为什么父亲会找了一名银行出纳做妻子,因为涉及金融犯罪。
为什么这位父亲如此不负责,能抛弃孩子、妻子、家庭,而后来又回头找他的孩子。
父亲也是渐渐的在反思他的人生。
总是在赞美他的妻子,也许妻子还再世的时候他从未这样好好的赞美她,这使得他内心愧疚;在狱中经常给孩子写信,有上百封,如果你是一个能抛弃家庭抛弃孩子抛弃妻子的人,你还会写信给家里的孩子,告诉他将来的目标吗?
父亲与小佛林谈论到母亲自杀的那个夜晚,他说,问题不在于自杀不自杀,而是为什么拖了这么久才自杀。
这句话其实透露出父亲内心的愧疚是十分沉重的。
因为他知道,他离开后留下妻子一人打两份工日夜操劳,还带着一个孩子,这是十分困难的。
老佛林知道他妻子很早就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可是作为母亲,她本能的扛起了家中的一切,包括孩子。
而最后母亲终于选择自杀,是因为她无意间看到的孩子写的东西,她确信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能独自面对人生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完成了。
我猜老佛林日夜饮酒,过着荒废堕落的生活也与这份愧疚感有关。
到影片的结尾,父亲说着See ?
see?
see?。。
的时候。
似乎是想告诉他的孩子,我曾经也这样抱过你,以前如此,现在亦是。
原来这位父亲一直没放弃他的孩子。
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
也许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他犯过错,想弥补,却无从下手,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位父亲更加真实。
是啊,人无完人,何况我们的父亲呢。
这种笨拙的父爱有点滑稽却是沉重的。
我们是父子。
体内流着相同的血。
你生了我却又弃了我。
我怀着对你越想念就越埋怨越埋怨就越痛恨的心情长大。
我说,我绝不要成为你。
可是,我却又总是记得你说的话哪怕是信中的蛛丝马迹。
你说我天生是写手。
我因着对你的怀疑而迟迟不面对自己的能力。
又因为你的肯定对外表示我想当作家。
这种不自知的矛盾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直到你回来找我。
你的颓丧和明显虚妄的自吹自擂叫我失望。
我一面对那么久没见的你怀抱一些最原始的希望,希望或许你能带来我内心的阳光;一面又不断地被你茫然无谓的穷困潦倒的样子不断摧毁。
我越发认定,我不要成为你。
可是,越抵触为何越被周围人说成我像你?
在梦里,在现实中,我怎么会是你?
是怎样的一个契机呢?
当我看完了你给我的你所谓的“旷世大作”之后,我竟然慢慢地释怀了。
它让我知晓了真正的你以及现在的你处于怎样的一种状况?
我原谅并且接受了一切。
我想,把你生病之前的开头接下去写完,即使是以你的名义。
这一回,让我做你又何妨?
这是我,作为你的儿子,所应该完成的一件事。
你未完成的,有生之年,让你看到有我替你完成,这是我的使命,希望能成为你的骄傲。
当不羁老家伙遇到忧郁小年轻,且他们还是久未蒙面的亲生父子,这故事似乎给人以大有看头的印象。
但实际上影片并没有花枝招展的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节奏,就像这父子俩写在纸上的作品一样,在平缓中娓娓道来。
男人之间的情感是很特别的,没有女性之间那般直接,却有时又超越了她们更加深邃。
在这对有着纯粹血缘的父与子之间,复杂的情感层次让两人从陌生、到相互排斥,再到步入正轨,看似错综的变化其实却自然而然。
在老头子癫狂地冲着小伙子嚷着“你就是我!
我创造了你!
”,到他愤愤地指着儿子的鼻子告诉他“你不是我!
”的转变中,这位年轻人似乎获得了某种新生,而当他带着自己的儿子见到自己的父亲时,他又意外地收获了父亲的另一种表情。
【《Q》用稿,请勿转载】
亲人创造了你,但是塑造自我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
I hate my father.I love my father.
海报加分,虐人。。
虽然没看懂,还是很想给五星。
无聊的电影,没有新意,老的为老不尊,小的呆呆傻傻,大结局happy ending。
paul dano好惊艳 做梦都想找到像他一样的人!
平平淡淡
罗叔演的挺好的 那个破掉的风衣让我莫名伤感起来 阳光小美女中的哲学控哥哥这会正常了点 但是还是蛮nerdz
恨不得打负分,真是很久没看到这么。。。难看的。。。东西了,真正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果不是跟朋友一起看必不可能坚持完这一百个分钟,度秒如年,比昨天看的2001太空漫游还漫长。人物行为毫无逻辑,心理描写为负,情感一塌糊涂,最重要的:不知道这个导演是怎么做到把保罗达诺跟老罗这两个本该碰撞出顶级火花的演员的对手戏拍成这样的,看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甚至有点。全片唯一可取之处:00:48:40那里罗的70s(80s?)老照片,看得两个人都倒吸一口气,又梦回Travis了,搞笑的是这部罗的人设还真就是小崔老年版,...算了不愿多想!2/10
走下黑色神坛的没落英雄
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混蛋,唯一办法是,忘掉关于他的一切。
好慢的节奏,再加上那么多俚语,没有字幕的伤不起啊……
我爸爸
剧情发展感情变化不够合理顺畅
过于寡淡
剧本空洞又乏味,达诺明明一副天然呆的稚气样,演个小混混真别扭啊...
let it rain好好听。惊喜的看到了Thomas Middleditch哈哈哈,虽然演员都挺棒的但真的有点太散了吧。
平淡的故事又被拍散,还好有喜欢的德尼罗和摩尔撑足全场。
当他知道图书馆的出风口这类环境的时候还不忘远离这个溺水者
亲情之恋挺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