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上巳节,昨天去参加了一次免费观影活动,这也是本次展映片单中唯一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作品,不但入围了同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成为了那一年中国大陆送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作品。
这是一部中法合拍片,邀请到了当时国内的老青超三代职业演员出演,影片名字取自世界著名故事集《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个名为《夜莺》的篇章。
这位法国导演非常擅长于儿童片类型的创作,故事取材于经典名著,同时又能够紧贴时代精神,把握社会脉搏,并能够将古典主义思想与现代社会背景有机结合。
作者围绕一个家庭的悲观欢合,呈现了生活在上流社会背景下的精英阶层,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却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十分难解的命题。
导演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中国式家庭”和“中国式家长”以及”中国式教育”,这三者的了解非常深入。
这也使得影片高度的还原了中国传统观念和现代家庭情况,以及当下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本片主要取景地是广西柳州三江和桂林阳朔,这两个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旅游景点。
本作用大量固定镜头和长镜头进行拍摄,聚焦生活在大都市里有父母,却没有得到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以及有子女却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
反之将镜头指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广西“老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虽然人们物质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但是家庭却是其乐融融、民风淳朴。
影片以点带线、以线成面、以面扩体,实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表达,也让人们反思发展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区别之所在,是一部做到了张弛有度、大巧不工的集大成之作——《夜莺》电影整体观感
说来也巧,昨天在家里待闷了,和男友商量去看电影,他在网上看到有《夜莺》,我正好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宣传,是《蝴蝶》的导演拍的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觉得挺好,就决定去看了。
高中时,菲利普弥勒来过上海的德法学校。
时值上海电影节,我所在的高中与德法学校关系密切,作为选修法语的学生便有机会和德法学校的学生一起观看《蝴蝶》,然后向导演提问。
印象中菲利普弥勒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小老头儿,是拍广告起家的。
当时我向他提问《蝴蝶》中的小女孩儿是如何选出来的,以及影片中的蝴蝶特效,他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只是当时法语尚是初学者水平,而且时隔多年,只记得小演员是导演海选出来的,并且征询过小朋友自己的意愿,而关于特效,词汇太过专业,不记得了。。。
昨天的首映式是在影院的9号厅上映的,进门时迎面一位白发老人笑眯眯地用中文问我们(我和男友还有一位女同学):“你们是中国人吗?
”我愣了一下,问:“您就是导演吧?
” 隔了五六年,他都没怎么变化。
寒暄几句,我们赶快进影厅,此时几乎座无虚席,我们只好坐在空位最多的第一排。
接着就看见我可爱的法语老师带着老公进来了,她告诉我们是导演邀请她来的,羡慕一小下。。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李保田老爷爷的演技真的没的说了,北京的小区,公园,花鸟市场,一切都是那么真实。
我想在生活中,他是不是也喜欢提着鸟笼子去公园散步呢?
李小冉的戏份略少,不过真心漂亮啊,虽然法语说得略坑,但是这不重要!
法语老师说她很喜欢李小冉,觉得她漂亮极了,准备向她推荐我小时候看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小女孩儿是《甄嬛传》里的胧月公主演的!
一开始真的挺作的,娇生惯养的,连名字都叫“任性”,哈哈。
昨天看的是中文原声,法语字幕的。
熊孩子在火车上一直在折腾老爷子,后来到了广西,一路上和爷爷相处下来,有了感情,开始知道对爷爷好了。
毕竟是小孩子,心地还是比较单纯善良的。
片中很多角色都是广西当地人出演的,巴士司机,农民,郎中,小孩子,都是本色出演,虽说台词说的有点僵硬,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有点紧张,但给人一种质朴平和的感觉。
片中的打更人唱的那一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他悠扬的歌声中有着沉淀的古老岁月。
村民热情的长宴也很有意思,我想导演和制作团队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体会当地的生活吧。
广西的风光美极了,用言语无法形容它的壮丽与秀美,配乐也很贴合这样的美景,连时光都变得温柔。
影片结束后有提问环节,不少观众都被感动得哭了,有人向导演提问拍摄地,导演说在GoogleMap上查广西桂林,就可以查到,而且说中国很大,每个省都有不同的地貌景色,一个省就有法国那么大。
有的观众提问片中不仅有城市的喧嚣,拥挤,甚至有污染(灰蒙蒙的天空,尾气污染),也有山林的幽静,这两者是否都是真实的。
导演说,我所拍的就是真实的场景,没有刻意美化或是丑化,这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就是这样。
(男友是北京人,每当出现了北京的什么地方,他就说这不是那哪儿哪儿么,可见是很真实的。
)也有人问这片子拍了多久,导演讲了个故事,一个画家,画一幅画儿只用了四分钟,可是人家问他花了多久创作了这幅作品,他回答说花了六十年零四分钟,从构思这部电影到杀青,他也说不清花了多久,但是在中国拍摄,花了十个多月的时间,甚至更长。
他说拍摄这部电影也算是机缘巧合,他从未想过会到中国拍摄这部电影,颇有些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意思,他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里尔人,却觉得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些共通之处。
提问环节结束便散场了,有些观众虽未提问,却找他表示了感谢,说了几句话。
法语老师Sophie说如果不看导演名字,真的会认为这就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她非常感动,我也说亲情是全世界共通的,大家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他拍出了真实的生活与情感。
他也很高兴,说自己拍的不是什么商业大片,就是喜欢拍一些温馨的,生活化的故事。
以上是此次观影的记录以及感想,如果写的不好,或者对导演的意思翻译有所误解,欢迎指正。
总之是一部温情治愈向的片子,或许有些情节因为时间限制而显得有点仓促,但我认为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夜莺 (2013)6.52013 /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家庭 / 费利普·弥勒 / 李保田 杨心仪 法国导演亲执导筒,讲述一个展现地道中国式情感的故事。
影片不仅在法国艺术院线取得发行佳绩,还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售出了海外版权,并作为中国内地代表影片参与当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这就是2014年,由费利普·弥勒编剧并执导的中法合拍片《夜莺》,也是中法两国自2010年签署《中法电影合拍协议》后推出的第二部合拍作品。
影片的主要角色,只有一位老人一个孩子,主要场景,是山林、村寨、田野。
但影片主题却不可谓不厚重:父子矛盾,代际隔阂,都市高压步调对夫妻情感的麻痹,物化连接对心灵沟通的取代,以及传统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节奏的碰撞,都被一一揉进故事中。
为了拍摄本片,导演费利普·弥勒学说汉语、长住中国、筹备近两年,终于找到了一把共情通关密钥。
这个密钥,就是将“自然”这一虽无言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疗愈力、联结力的角色贯穿在影片中。
影片之内,“自然”成为营造空间、裁剪情节、促成人物心灵转化、破解人物情感僵局的关键。
影片之外,人与自然的联结带给观众一种近密体验,使一个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能够穿越文化藩篱,完成从抽象言说到具象落地的转变。
空间营造 《夜莺》的主要场景取自广西桂林、阳朔一带。
纯净旷达、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通过祖孙俩从都市到乡村的旅途,如同画卷一般从容打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空间质感。
随着场景空间从北京迁移到广西,画面也逐渐从压抑的小景别转为开阔的大景别,角色与观众被一步步带离各种框架所包裹的都市森林,从围城走向四野。
情节裁剪
从北京到阳朔,是一场变故不断的囧途。
祖孙俩上错车、借住农家、在从林中迷路、在山洞中露宿、受伤。
朱志根为了兑现将夜莺带到亡妻墓前放飞的承诺,回故里是思乡心切。
任幸因为无人照看才不得不跟随上路,对异乡和远方充满抵触。
一方面,外在囧途借由自然环境而生发。
一方面,内部困境又巧用自然之手来纾解。
促成人物心灵转化 在与山川、田野的亲密接触中,从小长在都市困在笼中的任幸,听到了喧嚣都市里从未听到过的声音。
看到了近在身旁的大活牛。
脱离规训在田野里撒欢儿地奔跑,在河水中尽情地嬉戏。
和当地人一起收谷、割稻,体会亲自劳作的收获快乐。
为逃避回城躲进树洞,感受到小伙伴纯真的友情维护。
但同时,她也经历了走不出丛林的苦头,知晓了乡村生活的不易,尝到了忍饥挨饿的滋味。
在任幸眼中,大自然是陌生的,新鲜的,也是可亲可感的,会让她遇上新难题,也带给她前所未有的乐趣。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任幸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成长、蜕变。
化解人物情感僵局 这场南下旅程,也成了一场修复情感、改变关系的奇妙之旅。
祖孙俩一起经历囧途、一起克服困难,从排斥走向亲近,为了让爷爷高兴,任幸用终日不离手的PAD换来了一只不值钱的画眉鸟。
任崇义为了赶往阳朔接女儿,和父亲朱志根触景生情、回想往事,多年心结终于打开。
为了教会鸟儿说话,任崇义重回家中,冰冻的夫妻情感在相视一笑中开始消融,濒临解体的家庭重建联结。
自然,以它澄澈人心、感化人心、融通人心的力量,成为化解矛盾的抓手、联结情感的桥梁。
爱德华·威尔森在他的著作《亲生命性》(biophilia hypothesis)(1984)中提出“亲生命假说”,从人与自然相联结的角度解释自然带给人类的积极身心效应,认为个体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处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感、亲密感、同一感,具有一种疗愈创伤并让人感同身受的共情力量。
“只要是触及人们普遍存在的内在情感,自然能神奇地跨越文化界限。
”这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夜莺》这个基于中国国情所讲述的故事能贴合国际市场需求,赢得国际通行的最大可能性。
对于跨国电影合作,法国体现出很强的包容性,合作机制开放,希望通过合拍更深入地展现他国文化。
这既是十分珍贵的合作理念,也是需要通过合拍实践长期夯实的合作策略。
期待有更多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受益于这种开放的理念与策略,通过合拍传播至更广、更远的地方。
撰稿:胡黎红原文出处:丝路视听传播(有短视频影评)
期待您的关注!
探究一段心路里程,解开情感背后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奇的一部影片,却满满的承载着感情的寄托与真实相处的故事。
作为中国选送奥斯卡的外语片,电影算不上惊艳,更多的还是过于平凡与中庸。
就是这样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却适时的展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下淡漠的家人关系与疏远了的家庭感情。
从电影里寻找与还原真实人物的故事,更多的还是对行将就木的情感荒漠给予过于主观的沟通与交流。
不可否认导演将一切影响家庭人物感情的矛盾突破口选择在了缺乏交流的借口之上,看似圆满欢乐的大结局之上却有着一股淡淡的无奈与悲伤,经久之下的寒冬与冰冷并非只为一次温暖而解冻,更多的还是需要真挚打动人的情感宣泄与时间来慢慢的融化人情之间的冷漠与情感上的隔膜,其实我心里早已原谅你的无声戏码还是不能有效的化解人们对感情疏远根源上的芥蒂与诠释,更多的还是为一些空想的大团圆结局寻找令人欢欣鼓舞的自我安慰罢了。
电影主要为了展现一出爷孙旅行来构架出一副感情的桥梁,只是电影里极少的互动与对白并没有突出感情的酝酿与升华,虽然老艺术家李保田极力的诠释与演绎出一个真实人物的现实与心理,可是过于简短与简单的情节处理任凭李老有通天的本领也凝聚不起整个电影故事的感情段落与桥段。
电影的目的简单而又单纯,积极而富有正能量,虽然并没有什么深邃磨人的人性探索,更没有深层次的挖掘过于复杂与阴暗的人物感情,简而化之一切尽用无言的理解来表达,看似没有韵味却透露出导演的一种大智慧。
老人和孩子本身就是一个能十分带动人们情感的元素与纽带,用孩子和老人结合起来来演绎一段情感的救赎之旅,没有理由不让人相信与憧憬故事会向好的结局发展。
电影给了人们一种美好而和谐的感觉,因为老人与孩子是整个世界里最让人感觉到舒心与安宁的因素,因为他们的存在,生活仿佛就透露出一种即视的幸福感,而洒落在爷孙之间的感情也是那种纯净的关爱与虔诚的尊敬。
电影之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救赎冰冷的感情,就是运用孩子和老人之间的那种感情来消融大人们内心的疏离与冰冻。
虽然电影从根源上并没有什么实际而有意义的内容,甚至算不上一部合格的文艺片,但巧妙的运用人物元素似乎更容易向我们解释感情上的弱点与解决心理上的冰冷。
电影从里到外彰显出一种沉着冷静的平淡与自然,并没有刻意的掩饰过于夸张的感情与薄弱的情节处理,几乎现实的以现实为角度向我们展示电影的全貌与缺乏核心的内涵。
在电影里你感觉不到电影的主题到底是围绕什么而展开?
到底是修补父子之间的感情还是爷孙之间的感情,尽管最后还扯到了夫妻之间的感情都似乎只是因为一件无人能够看孩子所引起与造成的。
电影用这种偶然的事件来集体烘托出这么多复杂的人物情感,过于生冷的生硬拼凑还带有一丝随意,让人感觉不出足够的诚意来理清电影里这么多复杂感情。
作为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趟爷孙俩的徒步旅行,伴随着轻柔淡雅的音乐一同欣赏着居住在山野深处的淳朴民情。
对于格格不入的两个城里人来讲,似乎辛苦与埋怨让人感觉出了一丝城市人带有的尖酸与刻薄,但最后画眉鸟与苹果电子产品的交换却彰显出农村小孩与城市小孩其实也没什么不同。
电影多次的将苹果电子产品植入剧情,不管是剧情需要还是广告植入似乎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影情趣,越来越关注于电影植入广告的我们哪怕有一丁点的广告迹象都能影响到我们对整部电影的观影兴趣。
对于电影整体的人物表现,还是让人感觉不到感情的凝结与升华,整个人物关系让人感觉特别的冷,特别的没有一点燃起人们同情的激情,尽管有表演艺术家李保田的坐镇,却始终凝结不起整个的人物关系。
作为一部中国申奥片,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大背景下,明显有讨好国际友人之嫌的嫌疑。
虽然由法国导演费利浦.弥勒亲执导筒,也选择了一个他相对较为熟悉的题材为主题,可是单纯的从电影上来看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与让人惊艳的见解,甚至故事的剧情还有点做作有点作,没有文艺片的清新雅致,也没有剧情片的深刻内涵,仅凭一腔似有非有的感情来支撑影片,似乎注定成为奥斯卡路上的炮灰,不管怎么说,只能祝他好运。
By 書評之亂一說到法國電影,大家會想到什麽?
是永遠活在《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藍紅白三部曲》裏的溫婉柔美的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是年華逝去的曾經的法國女神近年又在中國“發揮余熱”的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是在《漫長的婚約》、《玫瑰人生》裏光芒四射的瑪麗昂•歌迪亞(Marion Cotillard),還是《天使愛美麗》裏的可愛頑皮的“正義精靈”、《安琪狂想曲 》裏對待愛情不瘋魔不成活的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是《電影手冊》創始人之一、法國電影的精神教父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是《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等一批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卻莫名地感覺牛逼的電影的導演阿侖•雷乃(Alain Renais),是一提名字就能讓偽文青裝逼成功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奠基人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還是至今仍在好萊塢風生水起但也爛片叠出的大神呂克•貝松(Luc Besson)……或者是《放牛班的春天》《小尼古拉》《蝴蝶》一類的溫情脈脈、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師生、親子文藝片?
總之,一提到法國電影,總會讓人感覺逼格滿滿的。
而在內地影迷眼中,國產片總體上印象不佳,總是在電影審查、藝術水準與商業價值間掙紮遊離、茫然無措。
最近幾年,還有八桿子打不著的文學寫手(別跟我提法國的阿蘭•羅布-格里耶當作家和當新浪潮電影導演一樣牛逼)和煤老板,以搶錢為目的,拍爛片渾水摸魚,節操盡碎,幾乎讓國產片背上了爛片的惡名。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法中兩國合拍電影,會產生什麽化學效應?
讓•雅克•阿諾(Jean Jacques Annaud)的《狼圖騰》2015年春節才正式公映,一時半會看不著,但是費利普•彌勒(Philippe Muyl)的《夜鶯》(Le Promeneur d'Oiseau)倒是正在有限院線的有限時段“冷映”中。
什麽?
費利普•彌勒是誰?
他就是上文提到的2002年享譽全球的法國親子大片《蝴蝶》的導演啊。
曾經很牛的法國導演與中國電影人的合作,會撞擊出什麽火花呢?
很遺憾,沒有火花,連一聲悶響都沒有。
這部《夜鶯》更像是一部模仿《蝴蝶》而不得,演員表演生澀,情節幼稚、臺詞做作的導演習作。
其實光看卡司,就知道電影走的路線了。
戛納“無冕之王”秦昊演感情生活不冷不熱的知名建築設計師,電視劇《大丈夫》裏的“野蠻女友”李小冉演能說幾句法語到巴黎跟客戶吃飯的兒媳,“宰相劉羅鍋”“神醫喜來樂”李保田演愛鳥愛得丟了孫女的不靠譜的爺爺。
這是部走文藝範兒的小眾電影。
再看電影情節。
孫女任幸三歲時隨爺爺李保田在花鳥市場閑逛,差點走失。
兒子秦昊從此對父親耿耿於懷,再也沒有說過話。
兒媳李小冉頻頻從中斡旋,但總是無功而返。
而因為夫妻雙方都是“空中飛人”,忙於工作,聚少離多,感情生活危機重重。
這個在別人眼裏的幸福一家,卻早已瀕臨解體。
而這一切卻隨著孫女任幸暑假生活的到來,而慢慢發生了改變——李保田帶著孫女和一隻夜鶯,要回陽朔的老家給去世的妻子上墳。
在和《人在囧途》一樣艱難的回鄉途中,原本嬌生慣養、專橫跋扈的小孫女通過接觸大自然、聆聽爺爺奶奶的故事、與同齡小夥伴一起幹農活……一點點成長,變得懂事起來,使用各種小手段、小聰明,讓一家四口又和睦如初。
這樣一轉述好像沒什麽,可是,我要說可是,正是幾處極其生硬的情節設計和轉折,讓整部電影的節操盡毀。
小孫女只是暫時走失,又不是像《親愛的》那樣被拐賣了,兒子有必要好幾年不理父親嗎?
李小冉是不把老公的話放在心上,還是老公在和她玩的“我說過了,但你就是不上心”的小把戲?
李小冉忘了老公的話,又忘了保姆在幾個月之前請的假,是不是記憶真的出了問題?
在時間上,法國要比中國晚七個小時,李小冉與李保田、秦昊打電話的時候能不能考慮一下時差?
既然秦昊一直帶著小時候李保田給他做的口哨,為什麽電影中間一點都沒提及,一直到最後才相當突兀的出現,用來扭轉父子關系?
還有在陽朔農村,房產變更戶主的手續能在短短幾個小時辦下來嗎?
秦昊這麽快就與李小冉和好了,幹嘛在片頭那麽決絕?
……算了,如果要較真,片子硬傷累累,幾乎無節操可言。
純正法國片與法中合拍片,原本牛逼的法國導演與拍攝中國題材的法國導演,為什麽有這樣大的差距?
答案不是簡單的“你懂的”,而是對待電影是否充滿敬意,對待藝術是否傾註真心。
如果在劇情上稍稍多那麽一點推敲,導演再多花那麽一點心思,電影就不會這麽糟。
法中合拍片如此,國產片亦然。
唉,法中合拍片已然支離破碎的節操,大概只能讓來年的《狼圖騰》撿起來了。
任幸的父母很忙,总在城市间穿梭,小任幸也变得任性。
小女孩在意外的旅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大自然,她虽然是“小灵通”,却仍在自然中大开眼界。
她从任性渐渐变得懂的体谅,我想她的梦想也从单调的“有钱”变得更加丰富。
影片触动我,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自然、对土地的情感都变得稀有可贵。
也提示我们不要总是忙碌,多一些品味生活。
小女孩的台词有时候听起来生硬,不妨这样想,这些正是她在城市里所学到的,我们小时候学习写作,不也学到过这样的描写方式吗?
表现出的是小女孩在用所学描述她从未感受到的惊喜,但与大自然一对比,便显得单薄了。
感情虽然是淡淡的,并不很浓烈,影片却是许多城市家庭的缩影,城市人要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在电影里被点出了。
给麻木与忙碌一些滋润,一点提醒。
竹木色的鸟笼里面小鸟蹦蹦跳跳,小鸟飞到饭桌前,叫了两声,他们一定是能听的懂彼此,他们的日常就是陪伴彼此的一日三餐、带他出去散步; 爷爷有可爱的孙女,事业有成的儿子,善解人意的儿媳妇,好像一切都非常的完美,是电影里该有的情节; 作为著名的设计师的儿子,重要场合开始之前都会吹响随身携带的口哨,这样的仪式带给他的是自信与安心,这是一只神奇的夜莺哨子; 父亲带着心爱的小鸟去公园,老朋友询问鸟几岁了,他淡然的说十八岁了,嘴角扬起的微微笑意,可以看出他一直有多宝贝这个小鸟老朋友,朋友的提醒,终于让他决定,带上小鸟去完成自己的承诺,因为,人等不起,这鸟啊,更等不起,指不定早上醒来,他就不唱了; 夫妻俩都很忙,他们属于这个繁华的都市,忙到日常的生活琐事,一点都不记得了,小孙女的生日会非常的隆重,爷爷送给小公主任辛的礼物是,自己精心制作的小鸟,爷爷真的很喜欢小鸟,手也很巧,爷爷提议可以带着任辛一块回老家,但是迫于父子之间的误会,提议作废; 无奈阴差阳错,任性的任辛只能踏上和爷爷的回乡之路,搞怪的孙女,一路折腾着爷爷,无厘头的换床铺,吃饭也手不离手的拿着平板,却一口也不吃晚餐,夜晚饿的睡不着,叫醒爷爷煮泡面,或许是吃的太饱,火车睡的不习惯,小女孩听着爷爷呼呼的呼噜声,灵机一动,假装闹肚子,看着焦急的爷爷,他却在洗手间玩耍,看着再次进入梦乡的爷爷,她又把爷爷的鞋子扔进了外面,终于到站了,天也亮了,爷爷笑着问他,你说鞋子怎么自己跑到了洗漱间了,兜兜转转终于来到了汽车站,这是回老家的最后一段旅程了; 在汽车上,爷爷想要和孙女亲近,换来的却是不搭理,嘿嘿,汽车坏在了路上,路边的景色很美,有小女孩从没见过的大水牛,吓的她哇哇大叫,爷爷笑着说,水牛吃草不吃人,哈哈哈,忽然,爷爷发现坐错了车,淳朴的村民热心的将它带到家里面,想着第二天带她们去桂林乘车,夜里,小女孩被蚊子咬的睡不着,她的表现仿佛在演我自己,真的蚊子会把人吃掉,无奈爷爷只能给他赶蚊子,清晨醒来,脸上好多的包,她天真的说,她毁容了,只能去做整容手术了,说实话,城里人知道的还真不少;第二天路上又碰到了散落的竹子,挡住了回桂林的路,她们在村民的指引下,决定穿过一片竹林去公路搭车,我看着他把一大包行李落在了车上,路上小女孩不开心,因为鞋底有一颗大大的小石子,她说如果感染的话,整只脚都会被锯掉,爷爷打趣说是的,整只腿都会被据掉,走到竹林有一个分岔口,爷爷选的路是条错的,因为小女孩说要是让她选,她一定不会选这条路; 不出意外,她们迷路了,走累了,爷爷就背着小女孩走,路上还下了雨,她们晚上在一个山洞度过,小女孩在火堆旁听爷爷讲故事,他们讲到了梦想,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但是她想成为有钱人,想让别人都认识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漂亮的房子,漂亮的跑车,还想去纽约; 爷爷还给她讲了奶奶,在爷爷的心里,奶奶像水,像雾,像风,像一个梦,奶奶什么鸟都认识,爷爷和她经常去树林里散步,并且奶奶认识所有的鸟,最喜欢的就是画眉,家里一直养着一只小画眉,他们分别的前一天,奶奶从林子里捡到了一只小画眉,奶奶要爷爷带着这只画眉,永远带着他,并且承诺当供完儿子大学毕业,一定带着小画眉回来看她,后来奶奶病了,又因为工作忙,没有假期,再后来没几天,奶奶过世了,在那之后爷爷经常回来看望奶奶,并且告诉奶奶,这只小画眉他去北京以后,一直带着,他就像一个老朋友,看见这只鸟就会想起奶奶,想着一定要带小画眉来奶奶的坟前,在这只鸟老死之前一定要让奶奶看见他最后一次歌唱,最后一次飞翔,这就是爷爷对奶奶的承诺…… 就这样她在山洞里过了一夜,仿佛经过一夜的雨,一夜的梦,任辛已经喜欢上这次旅行,她早早醒来,带着爷爷的鸟去竹林呼吸新鲜空气,并且不希望爸爸妈妈这会打扰她; 继续赶路的他俩,爷爷不小心摔伤了脚,小女孩觉得爷爷缺少锻炼,说回北京给他买个游戏机,机灵的孩子总要爷爷给她买礼物,可爷爷只想教她养鸟,她说她不喜欢鸟,小女孩不想坐以待毙,要去找人来帮忙,她真的既聪明又任性,她真的找来了人,他们划着船在美丽的小河畔,她们真的饿极了,淳朴善良的人带她们吃饭,联系了医生,小女孩不想这么快结束旅程,这里有许多小伙伴,奔跑在乡间小路上,有大树,爬树,去瀑布底下玩,去帮忙收水稻,谁会想回家呢,我是不会的,所以她假装忘记了父母的电话,为了躲避会回北京,跑出去大半天,她恳求着爷爷,像个大人一样,对爷爷说,你看你打开笼子小鸟想都没有想就飞出去了,但是你从不会担心他会飞远,因为他还会飞回来,因为他喜欢爷爷,而我现在还不想回去,因为我这会就像这只小鸟,飞出了笼子,但是她最终还是会回去,因为她爱爸爸妈妈; 最终爷爷带他一起回到了老家,村子里门口的的小卖铺也有一只小画眉,她好奇地看着它,爷爷和小女孩现在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他们互相交换了秘密,当他醒来发现爷爷心爱的画眉死了,她就知道有一件事必须去做,她飞奔到门口,最终用她最心爱的平板,换了小孩的画眉,他怕爷爷伤心难过,而且小女孩也告诉了爸爸爷爷的愿望,经过一番交流,爷爷和爸爸互相释怀了多年的心结; 有人说这个影片中小女孩父母的感情线有些突兀,但是我恰恰觉得这是主题的升华,因为小女孩本不喜欢鸟,后来在爷爷的感染下,他决定买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她真的很聪明,爷爷对奶奶的承诺寄托在一只画眉上,爸爸对爷爷的感情流露在随身携带的可以模拟夜莺唱歌的口哨上,小女孩对父亲的期盼体现在一只不会唱歌的夜莺身上,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爱的延续和救赎……
2002年,一部名叫《蝴蝶》的法国影片温暖了无数人,它讲述了一位老爷爷和一个淘气的小女孩去山里寻找蝴蝶的温情故事。
如今,《蝴蝶》的导演费利普·弥勒正在中国长住,并完成了他的首部华语电影作品《夜莺》,该片同样描写了一段祖孙情。
影片借助中国美好的大自然风光,将大部分场景安排在甲天下的广西山水之间,与高楼大厦组成的大城市形成强烈对比。
伴随一只鸟,一位思乡情切的老人和一个娇生惯养的都市小女孩,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注定不平静的心灵之旅。
不过不知为何,这对祖孙的演绎没有把我感动,演员是个很大问题,老爷爷没多少慈倒是几分痞,小女孩更是不讨喜,即便最后去掉了娇作的习气,还是觉得她可爱不起来。
感觉就是《爷爷去哪儿》和《变形计》的组合,想想也是够无味的。
如果我能知道什么是和爷爷的情感,或许这部电影能带给我更不一样的感觉。
只可惜。
我不懂。
如果我和爷爷相处过,我大概知道能被爷爷疼爱是什么感觉吧。
我能想象有个爷爷用行动教我如何做人是多么幸福,来自男性老人家的慈爱和见解,和奶奶这个角色会是多么不一样。
文/梦里诗书 无疑《夜莺》力图营造的是一碗暖人心脾的心灵鸡汤,作为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国电影,他将自已对中国亲情观的见解与其善用的法国田园风格巧融于了这部公路类型片里,但这法风鸡汤却又是未到“火候”的,浮于表象欠缺力度的情感渲染和对《蝴蝶》机械式的套用,使其难见感人的真挚。
现如今谈起心灵鸡汤,或许很多人会对其唾之以鼻。
认为这不过是充满说教意味的理想化主义,但真正“有料”的鸡汤式电影,绝然不会以那般为人厌烦的意味予以呈现,《夜莺》便是如此,这种喜在夜间鸣唱的鸟类在电影中更是一种隐喻,喜欢提笼架鸟的爷爷因为爱鸟在孙女三岁时差点让其走失,这使得与儿子间的关系心生隔阂,而为了完成对过逝妻子的承诺,爷爷打算从回故里放生夜莺,孙女因父母忙于工作,希望弥补亲情关系的妻子瞒着丈夫又一次的将女儿交给爷爷照看,两人一鸟因此一同踏上了重回故里的旅程,电影中的夜莺鸟既是祖孙三代人情感关系的纽带,也借此呈现着农村与城市,在传统中也在变革里的中国。
如若没有费利普·弥勒曾执导的其成名之作法国电影《蝴蝶》,那么对于《夜莺》或应当得更高的赞许,虽然二者的故事不经相同,但其风格架构却是大同小异,而《夜莺》更予我了一种《蝴蝶》粗制版的感觉,除了田园农家的风景镜头质感较前作更为出色外,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其公路的旅程远未有《蝴蝶》来的那般给人以直击心灵的感触,这症结实质源于电影情感铺垫的苍白,三代人之间所谓的隔阂本就仅是琐碎的小矛盾,缺乏剧情需要的张力冲突,秦昊饰演的儿子作为国内顶级设计师的形象在剧中的表现却更像个小孩,不论是隔阂的产生和释怀,都静若止水,难见波澜,这就彷如是小火慢炖的鸡汤,观众一直寄希望于在这平凡的故事结尾处得以不平凡的感动,但直到结束这锅鸡汤也终尚未开锅便就被关了火。
《夜莺》绝非一部滥竽充数的庸作,带有浓厚法国风格的中国电影却也是少有独到的,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描绘,使亲情在最为平凡质朴的镜头下得以体现,只是这亲情的温度却未能近乎人意,如是而已。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我觉得《夜莺》是一部很自然的片子。
选的题材自然,有小鸟,有乡间美丽的风景,当然要说明一下,贯穿全篇的那个鸟不是夜莺,是画眉,夜莺最后才压轴出场。
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他没有刻意地让剧情变成孩子离开城市到农村老家,她有她的生活的空间,老家只能是她休假的好去处,而老人叶落归根,他没有留在繁华的城市。
演员的演绎很自然,老人的真诚,孩子的可爱,年轻夫妻的对于生活的改变,每一个部分都让人看了很舒服。
低分个头啊,平生第一次看到有电影把中国村寨拍得很美而不是很土好吧!情节bug不少,但不影响主旨。唯一不舒服就是公主病死小孩看着神烦,没有《蝴蝶》萌娃pour quoi招人喜欢。看秦昊演直男真不习惯,身材比例美。全场阿姨大叔包括一个老乞丐都看得很开心
1.李保田就这演技?还人民表演艺术家呢,太作了……里面那小女孩、还有妈妈的表演都比他好。2.是谁说的这是爸爸去哪儿+变形计?总结得比较到位。3.这片冲奥?肯定悲剧啊。连我都没被感动,如何感动老外啊?
2021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不过是和女孩一起云观看的,咱就是说算值了
7877——祖孙情难舍难分,父子心结解开,几近破碎的家庭有了希望,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好啊——2022.11.8
法国人把中国拍的真美,就让你看看镜头美,不煽情
法语配音好别扭。
爷孙暑假的囧途,机缘巧合的让父子和解。我们一路赶路,忘记观赏旁边的美景,但身边的人,却一直在挂念着。
就李保田是个演员吧,其他人算什么……
有孩子的家庭,别轻易放弃。
三观正,其他,就没什么了。李保田的角色很“国外”,睿智、神奇、旧伤,于人于事见解不俗,遇人遇事气定神闲,而且还得有包袱,所以看起来会觉得:果然是外国人拍的。这种路子很像央视的电视电影,当然,摄影会好狠多,如果不是选派奥斯卡,恐怕也不会费力找来看。
一些国内观众反映的演技略浮夸问题,的确是存在的。群众演员说台词时,十分僵硬,比王全安电影里那些非职业演员还更假一点。不过,外国人哪听得出来啊……他们听着大概挺自然的……
风景很美,想去南方走一遭。老头和孙女,也挺好玩。整体一般
很顺畅很清新但没有什么大惊喜。李保田的表演还是那么自然舒服。
这片子14年的,我也是14年去的广西,却现在才看
夜莺 不过是一只会唱歌的鸟却被在影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一层含义 影片中老夫老妻天各一方的怀念 带着没有去完成的承诺回到老家实现诺言 父辈含辛茹苦只为后辈能够过得更好可人终究是有情感的都是希望被理解与认可的 从产生矛盾到化解矛盾到最后一家人团圆一切都在随着影片的推进而变得与观众期待的一致
奔忙的人生究竟想要什么呢?
还是挺可爱的片,用鸟把这个家庭串在了一起。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法国人视角把广西拍的很美。散文式的叙述展现祖孙,父子,夫妻亲情,但缺乏铺垫和逻辑主线,缺乏感染力!但还是很纳闷一个法国人编剧导演的片为何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外语片,打酱油存属正常,若提名还真尴尬!
好像菊次郎的夏天,但是太烂了,看看李宝田的演技就好!
已阅